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人投入了多少軍隊攻打湖南

日本人投入了多少軍隊攻打湖南

發布時間: 2022-06-03 12:03:22

⑴ 日本當時在中國戰區有幾個軍

933年5月長城抗戰後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駐在關內的侵華日軍主要是平津地區的日本中國駐屯軍6000餘人(作戰部隊是中國駐屯步兵旅團)、駐上海地區的日本海軍第3艦隊上海特別陸戰隊5000餘人。「七七」事變爆發後,7月11日日本內閣正式通過向中國派兵的決定,意味著全面侵華戰爭的展開。當天,陸軍教育總監香月清司中將被任命為中國駐屯軍司令以接替病危的田代皖一郎,陸軍第20師團同時奉命緊急動員開赴華北。自第20師團於1937年7月19日從朝鮮抵達天津,至1945年4月12日以在華日軍部隊編組第129、130、161師團,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投入中國關內戰場共62個地面師團。本文按投入、編組時間順序(同一年度內可能按戰區或批次區分)分述各師團基本情況,並對幾種常見中國資料中的訛誤予以訂正。

1.第20師團(常設):1915年組建,1937年7月19日從朝鮮抵達天津加入中國駐屯軍,參加7月28日南苑戰斗;華北方面軍成立後先後隸屬第1軍、直屬方面軍;1937年8、9月在平漢路北段作戰,10月中旬沿正太路舊關、娘子關攻太原;1939年11月調回朝鮮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川岸文三郎、牛島實常、七田一郎;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18軍在新幾內亞向澳軍繳械。

2.第5師團(常設):1888年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登陸大沽加入中國駐屯軍,於昌平以南集結8月16日投入南口作戰;後編入華北方面軍,在平綏路東段作戰攻佔張家口、蔚縣等地,9月下旬在平型關作戰,10月上旬至忻口作戰,11月8日攻佔太原;1938年1月轉用於青島、膠濟路; 1938年3月參加徐州會戰的臨沂、台兒庄戰斗;10月12日調入華南第21軍,10月22日登陸珠江口攻佔佛山;1939年9月自華北方面軍轉隸關東軍;11月15日調回第21軍參加桂南作戰在欽州灣登陸,11月24日佔領南寧,12月投入昆侖關爭奪戰;1941年11月調南方軍第25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板垣征四郎、安藤利吉、今村均、中村明人、松井太久郎(其中板垣征四郎列名「28個甲級戰犯」);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2軍在南太平洋馬魯古群島塞蘭島的比魯向澳軍繳械。(註:據[9]第198-199頁,由陸軍省次官桂太郎、參謀次長川上操六主持的日本陸軍兵制與軍備改革發生於1886 -1889年,1888年廢除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熊本六鎮台設置第1-6師團。資料[10]日軍師團條目記載第1-20師團及近衛師團成立時間大部分是錯的,例如第1-6師團顯然不可能成立於改革前的1884年。)

3.第6師團(常設):1888年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登陸大沽加入中國駐屯軍,於廊坊集結後部分兵力參加南口作戰,8、9月在保定作戰;轉隸第10軍於11月4日在金山衛以西登陸投入淞滬戰場,11月13日在安亭、南翔地區作戰,12月從南路攻打南京,是「南京大屠殺」兇犯之一,後進占蕪湖;編入第11軍於1938年7月參加武漢會戰沿合肥、黃梅、黃陂、臨湘攻擊;1939年3月南昌會戰擔任西北方向阻擊;9月18日始第1次長沙會戰在中路作戰;1939年冬季作戰在鄂東南地區;1941年9、10月參加第2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參加第3次長沙會戰(此時已改為三單位制);1942年11月調往南太平洋隸屬第8方面軍第18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谷壽夫、稻葉四郎、町尻量基、神田正種;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第 8方面軍第17軍在布干維爾島向澳軍繳械。首任師團長谷壽夫作為戰犯於1947年在南京被處決。

4.第10師團(常設):1898年組建,1937年8月中旬自日本本土登陸大沽於天津集結,後編入第2軍,9月中、下旬在津浦路北段東路作戰,占泊頭、德縣,11月上旬攻佔臨邑、商河,12月占濟南;1938年1月占兗州;3月參加徐州會戰在滕縣、台兒庄、豫東作戰;武漢會戰時自合肥沿六安、潢川、信陽攻擊;1939年8月調回日本,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磯谷廉介、篠冢義男;1944年底調往第14方面軍,菲律賓戰役被擊潰,殘部在呂宋島碧瑤以北山區向美軍繳械。

5.第14師團(常設):1905年組建,1937年9月上旬自日本到達塘沽編入第1軍,在平漢路北段作戰,10月攻佔石家莊,11月在冀南邯鄲及安陽作戰;1938年5月徐州會戰擔任豫東蘭封圍攻;6月隸屬第2軍,1939年9月調回日本;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土肥原賢二、井關隆昌(其中土肥原賢二列名「28個甲級戰犯」);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帛琉地區集團在帛琉群島向美軍繳械。

6.第16師團(常設):1905年組建,1937年9月11日從日本抵達天津,加入華北方面軍第2軍,9月中、下旬在津浦路北段西路作戰;10 月17日轉隸上海派遣軍,於淞滬會戰末期登陸白茆口,攻擊常熟方向,12月作為中路沿丹陽、湯山攻打南京,是「南京大屠殺」兇犯之一;1938年1月返回華北方面軍第2軍,5月徐州會戰擔任北路圍攻及豫東作戰;9月武漢會戰在葉集方面作戰;在第11軍編成內參加1939年5月隨棗會戰之鍾祥戰斗;1939 年7月調回日本,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中島今朝吾、藤江恵輔;1941年11月編入南方軍第14軍;菲律賓戰役時隸屬第14方面軍第35軍,在萊特島戰敗潰散。

7.第108師團(特設):1937年8月26日在日本以第8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即編入華北方面軍第2軍,11月參加冀南作戰攻佔邢台;1939 年11月調回日本,1940年2月21日撤編,歷任師團長下元熊彌、谷口元治郎。(註:1944年7月12日在中國東北以第9獨立守備隊為基幹另行組建關東軍第108師團至戰爭結束。[5]第271頁稱1939年末復員撤銷4個師團,顯然將第108師團誤列入。)

8.第109師團(特設):1937年8月26日在日本本土以第9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1937年9月11日抵達天津配屬第2軍,部分兵力參加津浦路北段東路作戰,10月轉向平漢路占邢台,部分參加太原會戰;1938年1月部分兵力參加攻佔周村、博山;1939年9月調回日本,1939年12月 24日撤編,歷任師團長山岡重厚、阿南惟幾、酒井鎬次。(註:1944年5月22日以小笠原群島父島要塞守備隊之混成第1、2旅團為基幹另組建第109師團,其主力在硫磺島戰役中戰敗覆滅。)

9.第3師團(常設):1888年組建,1937年8月23日自日本本土登陸吳淞、張華浜,編入上海派遣軍,9月6日攻佔寶山,11月4日突破蘇州河;1938年5月徐州會戰在蚌埠擔任南路圍攻;在第2軍編成內1938年9月底參加武漢會戰之潢川方向戰斗;轉隸第11軍參加1939年5月隨棗會戰之隨縣作戰,9月第1次長沙會戰擔任西路;1940年5月初棗宜會戰擔任右翼;1941年9、10月第2次長沙會戰攻佔株洲;1941年12月-1942 年1月第3次長沙會戰擔任西路;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南昌、臨川作戰;1942年12月改為三單位制;1943年5月參加鄂西會戰宜都戰斗;11月參加常德會戰;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擔任東路;1944年9-11月參加桂柳會戰,攻入貴州都勻附近;1945年4月18日列為中國派遣軍直轄,5月從南寧退出廣西經湖南北調,「八一五」時到達岳陽東北雲溪一線,後轉至鎮江繳械投降;第3師團即「名古屋師團」是日本陸軍常設師團,1937年8月侵入中國關內參戰至戰敗投降經歷中日戰爭全過程,歷任師團長藤田進、山脅正隆、豐島房太郎、高橋多賀二、山本三男、辰巳榮一。

10.第11師團(常設):1898年組建,1937年8月23日自日本本土登陸川沙編入上海派遣軍,9月在上海羅店作戰,1938年1月調回國內,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山室宗武;戰爭結束時屬本土第2總軍第15方面軍第55軍在高知縣繳械。

11.第9師團(常設):1898年組建,1937年10月初自日本本土到達吳淞編入上海派遣軍,師團長吉住良輔,在蘊藻浜、大場一帶作戰,12 月沿金壇攻打南京;1938年5月徐州會戰在蒙城一線擔任南路圍攻;後編入第11軍,1938年7月投入武漢會戰贛西北方向;1939年6月調回日本;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第10方面軍在台灣新竹繳械。

12.第13師團(特設):1937年8月在日本本土重組,1937年10月1日在吳淞口登陸,編入上海派遣軍,在蘊藻浜、大場一帶作戰,12月夾江攻打南京;1938年2月攻佔蚌埠地區,1938年5月徐州會戰在蒙城一線擔任南路圍攻,5月13日佔徐州;1938年6月編入第2軍,武漢會戰時自合肥沿霍山一線攻擊;1938年12月因第2軍司令部調回日本轉隸第11軍;參加1939年5月隨棗會戰,1939年9月第1次長沙會戰在東路作戰; 1939年冬季作戰在鍾祥、京山地區;1940年5、6月棗宜會戰擔任左翼攻擊宜昌;1941年10月在宜昌攻防作戰以配合第2次長沙會戰;1942年 12月改為三單位制;1943年2月在監利、華容作戰;1943年5月鄂西會戰在宜都作戰;1943年11月常德會戰攻佔常德;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擔任東路;1944年9-11月參加桂柳會戰於1944年底攻佔貴州獨山,後回防廣西宜山地區;1945年4月18日直屬中國派遣軍,6月從宜山地區退出廣西開往華東,「八一五」前夕到達湖南衡陽、零陵一線,後隨第11軍轉至江西湖口繳械投降;在中國戰場戰敗投降的日軍師團中,只有第13師團與第3師團是1937年參戰的,對於重組的第13師團而言這也是它的全部歷史,歷任師團長荻洲立兵、田中靜壹、內山英太郎、赤鹿理、吉田峰太郎。

13.第101師團(特設):1937年9月1日在日本本土以第1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1937年9月22日開始到達淞滬戰場編入上海派遣軍,在虹口方向作戰;後隸第11軍1939年3月18日在德安南發起攻擊佔領南昌,1939年11月調回日本,1940年3月撤編,歷任師團長伊東政喜、齋藤彌平太。(註:[5]第271頁稱1939年末復員撤銷4個師團,顯然將第101師團誤列。)

14.第18師團(特設):1937年9月9日在日本本土重組,1937年11月4日登陸金山衛以東在第10軍編成內參加淞滬會戰,11月13日進占嘉善,12月攻打南京西南方向;後進占杭州;1938年10月12日調第21軍登陸大亞灣,10月21日攻佔廣州;1940年1月桂南作戰攻佔賓陽; 1941年4月登陸馬尾攻陷福州,11月調南方軍第25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牛島貞雄、久納誠一、百武晴吉、牟田口廉也;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緬甸方面軍第33軍在泰緬邊境向英軍繳械。

15.第114師團(特設):1937年10月12日在日本以第14師團預備役人員編組,歷任師團長末松茂治、沼田徳重。1937年11月8日在金山衛登陸入列第10軍參加淞滬會戰,11月25日攻佔長興,12月攻打南京擔任南路,是「南京大屠殺」兇犯之一;1938年2月轉隸華北方面軍,5月徐州會戰參加北路圍攻;1939年6-7月參加魯南、魯西作戰,8月調回日本(此時師團長沼田徳重已因作戰負傷不治而亡),1939年9月撤編。

16.第26師團(三單位制):1937年7月11日日軍參謀本部令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向中國關內開進,9月30日即以獨立混成第 11旅團為基幹組建第26師團(1939年1月14另組建獨立混成第11旅團),是日軍第一個三單位制師團,在中國期間師團長是後宮淳、黒田重德、矢野音三郎、柴山兼四郎、佐伯文郎;1937年10月中旬進攻綏遠,占歸綏、包頭,後編入駐蒙軍;1944年7月調往菲律賓第14軍,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第14 方面軍第35軍在萊特島潰散。

17.第106師團(特設):1938年5月15日在日本本土以第6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編入第11軍,1938年7月投入武漢會戰在萬家嶺作戰遭重創;1939年3月18日從德安南發起攻擊南昌西;1939年9月第1次長沙會戰在贛北方向作戰;11月奉調回國,12月改變命令再編入華南第21 軍;1940年3月回國,5月撤編,歷任師團長松浦淳六郎、中井良太郎。

18.第110師團(特設):1938年6月16日在日本本土以第10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1938年7月在塘沽登陸隸屬華北方面軍,駐防石家莊地區;1942年4月改為三單位制,1944年整編為乙種師團;3月隸屬第12軍,4、5月參加豫中作戰;1945年3月參加老河口作戰在豫西西峽口方向;歷任師團長桑木崇明、飯沼守、林芳太郎、木村經廣,「八一五」時從內鄉、西峽口一線退縮至洛陽,日本戰敗投降時在洛陽繳械。(註:在資料[2]「師團特科部隊」的記載第110師團的配屬是「 炮兵隊?、騎兵第百十大隊(1943年5月1日復員)、工兵隊?、輜重兵第百十連隊」,可確證第110師團降格為乙種師團,其具體時間及原因待考。但可以推測:第110師團因偶然因素長時間未有大的作戰行動,其特科部隊被抽作他用。12個侵華戰爭特設師團有5個調回日本後撤銷,調往其他戰場的3個師團與留在中國戰場的4個師團中僅有第110師團降格為乙種師團。)

19.第27師團(三單位制):1938年6月21日以中國駐屯混成旅團為基幹組建,隸屬第11軍,歷任師團長本間雅晴,富永信政、原田熊吉、竹下義晴、落合甚九郎;1938年9月由華北到達瑞昌參加武漢會戰;1943年6月調往關東軍;1944年2月自錦州調回華北方面軍第12軍;參加1944 年4、5月豫中作戰;調入第11軍參加1944年5-8月長衡會戰;1945年1、2月投入打通粵漢線南段作戰,後轉隸第23軍,4月18日列為中國派遣軍直轄,5月下旬從廣州地區出發,攻擊贛南三南地區(中國第7戰區司令部駐地),爾後經贛州北上,「八一五」時抵達南昌附近,後轉至無錫繳械投降。

20.第116師團(特設):1938年5月15日在日本本土以第16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即編入華中派遣軍,後隸第11軍,1938年9月底投入武漢會戰在陽羅地區作戰;1939年3月參加南昌會戰;在第13軍編成內參加1939年冬季作戰;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富陽、建德方向作戰;調回第 11軍參加1943年11月常德會戰攻佔常德;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擔任中路攻打衡陽;編入新成立的第20軍參加1945年3月芷江作戰,失敗後退守寶慶地區;歷任師團長清水喜重、篠原誠一郎、武內俊二郎、岩永汪、菱田元四郎,日本戰敗投降時在岳陽繳械。

21.第15師團(特設):1938年4月4日在日本本土重組,1938年8月到達中國編入華中派遣軍,後隸屬第13軍參加1942年5月浙贛會戰攻佔義烏、蘭溪,作戰期間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被中國軍隊布設的地雷炸死;1943年9月11日調南方軍第15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岩松義雄、渡辺右文、熊谷敬一、酒井直次、山內正文;日本戰敗時直屬第18方面軍在泰國北碧向英軍繳械投降。

22.第17師團(特設):1938年4月4日在日本本土重組,7月到達中國編入華中派遣軍,1939年9月隸屬第13軍擔任南京、蕪湖地區警備,後移防徐州、蘇州等地;1943年6月17日調往南太平洋第8方面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廣野太吉、平林盛人、酒井康;日本戰敗投降時直屬第8方面軍在新不列顛島拉包爾向澳軍繳械。

23.第21師團(三單位制):1938年4月4日在日本本土組建,8月中旬到達中國直屬華北方面軍;1941年5、6月中條山會戰擔任豫北方向圍攻;1941年11月調南方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鷲津鈆平、田中久一、三國直福。

1944年11月桂柳會戰期間,駐防越南北部的南方軍第38軍第21師團自諒山北上攻擊至南寧以南地區與中國派遣軍第11軍第22師團會合;日本戰敗投降時第21師團隸屬南方軍第38軍在河內向中國陸軍第1方面軍繳械。

24.第22師團(三單位制):1938年4月4日在日本本土組建,7月到達中國直屬華中派遣軍;後隸屬第13軍參加1939年冬季作戰; 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上虞、金華作戰;曾調入第11軍,在第23軍序列參加1944年9-11月桂柳會戰攻佔南寧;1945年1月調南方軍第18方面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土橋一次、太田勝海、大城戸三治、磯田三郎、平田正判。資料[2]記載終戰時第22師團直屬南方軍第18方面軍,駐在地曼谷; 1946年2月14日「中國戰區日本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繳械情形一覽表」([3]第507-514頁)記載第22師團在南方軍第38軍編成內向中國陸軍第1 方面軍投降;中國陸軍第1方面軍參謀長馬鍈記述投降日軍沒有第22師團([7]第617-637頁);資料[5] 第281頁「南方軍的最終位置」中第22師團在南方軍第18方面軍第15軍序列。

25.第104師團(特設):1938年6月16日在日本本土以第4師團預備役人員組建編入關東軍;1938年10月12日轉隸華南第21軍登陸大亞灣,攻佔從化、廣州北;後改隸第23軍,1944年9-11月參加桂柳會戰,自廣東出擊攻佔梧州、柳州,後回防廣東於1945年1、2月參加打通粵漢線南段作戰;日本戰敗投降時在惠州繳械,歷任師團長三宅俊雄、浜本喜三郎、菰田康一、鈴木貞次、末藤知文。

26.第32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2月7日在日本本土組建,1939年4月到達中國編入第13軍,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富陽地區作戰;1944年4月調南方軍第14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木村兵太郎、井出鉄蔵、石井嘉穂(其中木村兵太郎列名「28個甲級戰犯」);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2軍在馬魯古群島哈馬黑拉島向澳軍繳械。

27.第33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2月7日在日本本土組建,3月到達中國編入第11軍,1939年9月第1次長沙會戰在鄂南長壽街方向作戰;1939年冬季作戰在贛北方向;1941年3月上高會戰擔任北路;後轉隸華北方面軍,1941年5、6月參加中條山會戰;1941年11月調南方軍第15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甘粕重太郎、櫻井省三;日本戰敗投降時直屬緬甸方面軍在泰緬邊境向英軍繳械。

28.第34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2月7日在日本本土組建,3月到達中國編入華中派遣軍第11軍,歷任師團長關龜治、大賀茂、秦彥三郎、伴健雄,1939年冬季作戰在南昌方向;1941年3月上高會戰擔任中路;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南昌、臨川地區作戰;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擔任中路,參加1944年9-11月桂柳會戰,1945年4月18日列為中國派遣軍直轄調往滬寧地區,5月初退出廣西,6月6日從湖南新寧出發,經長沙、瀏陽、萬載、上高,「八一五」時到達安義至九江一線,「八一五」後奉命至浦鎮繳械投降。

29.第35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2月7日在日本本土組建,4月到達中國直屬華北方面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前田治、原田熊吉、重田徳松、坂西一良;1939年冬季作戰在豫東方面;1940年5月在山西晉城「治安強化」作戰中師團長前田治被擊斃1941年5、6月參加中條山會戰, 10月從新鄉南渡黃河攻佔鄭州;1944年3月調中太平洋第31軍,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2軍在新幾內亞西岸的索龍向澳軍繳械。

30.第36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2月7日在日本本土組建,4月到達中國編入華北方面軍第1軍,1941年5、6月參加中條山會戰; 1943年10月20日整編為海洋編制師團調南方軍第19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舞伝男、井關仭、岡本保之、田上八郎;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2軍在新幾內亞西北的薩米向澳軍繳械。

31.第37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6月30日在日本本土組建,7月到達中國編入華北方面軍第1軍,1939年冬季作戰在晉南方面; 1941年5、6月參加中條山會戰;在第12軍序列參加1944年4、5月豫中作戰,8月轉隸第11軍投入長衡會戰、桂柳會戰;1945年1月調南方軍第 38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平田健吉、安達二十三、長野佑一郎、佐藤賢了(其中佐藤賢了列名「28個甲級戰犯」);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第38軍在曼谷向英軍繳械。

32.第38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6月30日在日本本土組建,11月到達中國編入第21軍,1942年1月調南方軍第16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藤井洋治、佐野忠義,日本戰敗投降時直屬第8方面軍在拉包爾向澳軍繳械。

33.第39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6月30日在日本本土組建,11月到達中國編入第11軍;1940年5月棗宜會戰擔任中路; 1943年5月鄂西會戰宜都方向作戰;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後隸新成立的第34軍於1945年3月參加老河口、襄樊作戰;1945年6、7月調往關東軍第3方面軍第30軍駐四平,日本戰敗投降時向蘇軍繳械;歷任師團長村上啟作、澄田賚四郎、佐佐真之助。

34.第40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6月30日在日本本土組建,歷任師團長天谷直次郎、青木成一、宮川清三;1939年10月編入第 11軍,1941年9、10月參加第2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第3次長沙會戰東路作戰,1943年2月監利、華容作戰從臨湘渡江攻擊監利,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擔任西路攻擊,編入新成立的第20軍,1945年1、2月參加打通粵漢線南段作戰,後編入第23軍;6月17日列為中國派遣軍直轄調往滬寧地區,從廣州地區出發,攻擊贛南三南地區(中國第7戰區司令部駐地),爾後經贛州、遂川、萬安、泰和、吉安、峽江,「八一五」時抵達南昌以南三江口附近,後轉至蕪湖繳械投降。

35.第41師團(警備三單位制):1939年6月30日在日本本土組建,10月編入華北方面軍第1軍,1941年5、6月中條山會戰絳縣方向作戰;1942年11月編入南太平洋第8方面軍第17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田辺盛武、清水規矩;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18軍在新幾內亞東部基科里向澳軍繳械。

36.第4師團(常設):1888年組建,1940年7月自關東軍調入中國派遣軍第11軍,改三單位制,參加1941年9、10月第2次長沙會戰; 1941年11月列為大本營直轄不久調往南方軍,在中國期間師團長是北野憲造;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18方面軍第15軍在泰國向英軍繳械。

37.近衛師團(常設):1891年組建,1940年7月登陸欽州灣入列第22軍,1941年7月調南方軍第25軍,在中國期間師團長是飯田祥二郎、武藤章(其中武藤章列名「28個甲級戰犯」);1943年6月1日改稱近衛第2師團,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7方面軍第25軍在蘇門答臘島棉蘭向英軍繳械。

38.第48師團:1940年11月30日在海南島以台灣混成旅團為基幹組建,師團長中川廣,12月編入華南方面軍;1941年4月登陸馬尾攻陷福州,8月調台灣軍;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7方面軍第16軍在小巽他群島帝汶島向英軍繳械。

39.第51師團:1940年7月10日在日本本土以第14師團留守部隊為基幹組建,1941年9月自關東軍調入中國派遣軍第23軍;1942年 11月編入南太平洋第8方面軍,在中國期間師團長是李王垠、中野英光,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南方軍第18軍在新幾內亞向澳軍繳械。

40.第58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北以獨立混成第18旅團為基幹組建,歷任師團長下野一霍、毛利末廣、川俁雄人,編入中國派遣軍第11軍駐湖北應城地區,1944年5-8月長衡會戰攻打長沙、衡陽;1944年9-11月桂柳會戰攻佔桂林,後駐防桂林地區;「八一五」時退縮在廣西全縣,8月16日起迅速撤出廣西沿祁陽、衡陽退到南昌、九江地區([6]2卷2冊第91頁),後在九江繳械投降。

41.第59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北以獨立混成第10旅團為基幹組建,歷任師團長柳川悌、細川忠康、藤田茂,編入第12軍擔任濟南地區警備,1945年6、7月調關東軍;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關東軍第34軍在朝鮮咸興向蘇軍繳械。

42.第60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中以重組的獨立混成第11旅團為基幹組建,歷任師團長小林信男、落合松二郎,編入第13軍擔任蘇州地區警備,日本戰敗投降後在蘇州繳械。

43.第68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中以獨立混成第14旅團為基幹組建,歷任師團長中山敦、佐久間為人、堤三樹男,編入第 11軍擔任九江地區警備;1943年11月常德會戰攻佔常德;1944年5-8月長衡會戰中路攻打長沙、衡陽;編入新成立的第20軍參加1945年4-6 月芷江作戰,日本戰敗投降時在衡陽繳械。

44.第69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北以獨立混成第16旅團為基幹組建,歷任師團長是井上貞衛、三浦忠次郎,編入華北方面軍第1軍駐臨汾地區,1945年5月底轉隸第13軍,日本戰敗投降時在嘉定地區繳械。

45.第70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2年2月2日在華中以獨立混成第20旅團為基幹組建,師團長內田孝行,編入第13軍擔任寧波地區警備, 1942年5月浙贛會戰在金華方向作戰;1944年6月為配合長衡會戰自金華出擊攻佔衢州;後隸屬第6軍,遠東戰役發起後從嘉興緊急北調到達蚌埠中止,日本戰敗投降時在蚌埠繳械。

46.第61師團(三單位制):1943年3月13日在日本本土以獨立第61步兵團為基幹組建,師團長田中勤,4月編入中國派遣軍第13軍擔任南京地區守備,日本戰敗投降時在上海繳械。(註:[1]第134頁第61師團「在東京以獨立步兵團為基幹組建」,今依[2]補正為「獨立第61步兵團」。)

47.第62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3年5月1日在華北以獨立混成第4、6旅團為基幹組建,編入華北方面軍第1軍駐山西榆次,1944年7月調台灣軍第32軍,在中國期間師團長是本鄉義夫;1945年6月沖繩島戰役中覆滅。

48.第63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3年5月1日在華北以獨立混成第15、6旅團為基幹組建,直屬華北方面軍駐北平,組建「菊兵團」參加 1944年4、5月豫中作戰, 1945年6、7月調關東軍;日本戰敗投降時隸屬關東軍第3方面軍第44軍在沈陽向蘇軍繳械;歷任師團長野副昌徳、岸川健一。

49.第64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3年5月1日在華中以獨立混成第12旅團為基幹組建,師團長船引正之,編入第13軍駐揚州地區;後轉隸新成立的第20軍在1945年4-6月芷江作戰時擔任牽制,日本戰敗投降時在湖南湘陰繳械。

50.第65師團(警備兩旅團制):1943年5月1日在華中以獨立混成第13旅團為基幹組建,歷任師團長太田米雄、坂口靜夫、森茂樹,編入第13軍駐徐州地區,日本戰敗投降時在徐州地區繳械。

51.第47師團(太平洋戰爭特設):1943年5月14日在日本本土以獨立第67步兵團按三單位制組建,1944年12月自日本調中國派遣軍第 6方面軍,在中國期間的師團長是渡辺洋;在第20軍序列參加1945年4、5月芷江作戰;6月緊急轉調華北方面軍第43軍,「八一五」前夕從湖南湘潭到達濟南附近,日本戰敗投降。

⑵ 日本侵華戰爭出動了多少兵力侵華日軍的兵力數量是多

日本侵華日軍在中國最多時期是230多萬人。即1937年7月--1941年12月。當時日本共有軍隊300餘萬人,除保留必要的留守日本本土約70萬人及少量侵略朝鮮的日軍外,日軍的絕大部分都被日本調來全力進攻中國。1937年中國有軍隊250多萬人,抗日戰爭勝利時中國有軍隊500多萬人。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侵華日軍有約210萬人;參加太平洋侵略戰爭的日軍共40萬人。日軍用40萬人打敗太平洋等東南亞地區的武器裝備比中國先進的多的美軍,英軍,荷軍及東南亞各國軍隊侵佔領土1000多萬平方公里。到1942年6月日本侵略亞洲各國的軍隊共計是250餘萬人其中侵略中國的日軍佔210萬人。後來,日軍連連失敗,大量徵兵連十來歲的少年都徵兵入伍了。到1945年7月日軍有約700萬人。大部分駐守日本本土。 日軍傷亡共260多萬人,其中中國殲滅日軍140多萬人,美軍殲滅90多萬日軍。

⑶ 日軍在侵華戰爭時期往中國派遣了多少軍隊

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共遣返日軍200餘萬。
日本向中國投入兵力不下400萬。
日本投降時的總兵力是330萬。

⑷ 二戰時日本人是什麼時間攻克長沙城的

1938年10月,武漢廣州失守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湖南處於日軍南北夾擊的威脅之下。日軍急於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以支援侵佔東南亞諸國之日軍,於1939年9月發動長沙會戰。貧窮落後的舊中國綜合國力遠不如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日本,中國抗戰是弱國戰強國。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茨(乙級戰犯、後任中國派遣軍司令、陸軍大將)揚言「一個星期佔領長沙」。湖南軍民英勇抗擊,粉碎日軍狂言,拒日軍於岳陽縣新牆河防線之北達五年之久,為保衛湖南,保衛和建設西南大後方,贏得寶貴時間,對穩定全國戰局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貢獻。
長沙會戰,是八年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長沙會戰共四次大規模的保衛戰,從1939年9月戰至1944年6月,前三次會戰中國軍隊勝利,日軍敗退。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共傷亡10萬7千餘人,中國軍隊武器裝備遠不如日軍,傷亡13萬人,多於日軍。但中國軍隊3次將日軍戰敗於長沙城下,並乘勝追擊,收復岳陽新牆河前沿陣地,這不僅是鼓舞全國民心士氣的大捷,而且是震驚世界的勝利。1942年1月11日,中共《新華日報》發表社論指出「長沙大捷具有國際意義」。
1944年5月27日,日軍出動36萬餘人向長沙攻擊,發動第四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30萬人迎敵,兵力少於日軍,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前三次會戰的勝利,湖南戰區司令長官驕傲輕敵,指揮失當。守軍違抗增兵重點防守嶽麓山之軍令,招致會戰失敗,1944年6月17日,長沙陷落.。日軍改變前三次戰法,重點攻擊我嶽麓山防線,先拿下我嶽麓山下的炮兵陣地,架重炮於嶽麓山上轟擊長沙城。城中守軍不僅失去嶽麓山炮火支援,而且處於日軍炮火威脅之下,傷亡慘重,被迫撤離。守城的陸軍第四軍軍長張德能在重慶被處決。

⑸ 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投放了多少兵力

一、東北和內蒙地區駐軍90萬
當時日本一直希望,可以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和俄國遠東在內的大帝國,因此日本認為,中國東北是重中之重,而日本國土狹小,缺少戰略縱深,所以將滿蒙作為後方基地。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為了控制東北不斷增兵,到了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已經增兵65萬,後來日本又奪去了內蒙地區,又增兵25萬之眾。
二、直接與中國軍隊開戰的軍隊高達170萬
全面戰爭爆發於1937年,戰爭剛開始,日軍就有約60萬軍隊與中國開戰。後來隨著戰線的拉長,不斷從本土調遣軍隊,他們先是乘坐輪船從本土出發,然後在山東、江蘇等地上岸。到了1941年末,直接與中國開戰的軍隊達到170萬之多。
參照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05/104655.html

⑹ 日本人用六年攻打這個省,犧牲了十萬人,才剛打贏為何又宣布投降

因為日本的領土本來就很小,而其中海域面積又過多,占據了國家的大部分面積,導致他們可利用的土地非常少。所以自古日本就一直在打著周邊國家的主意,想要掠奪過來成為自己的國土。



雖說這次長沙的爭奪戰還是以我國的失敗告終,卻也並非是完全沒有收獲,六年的戰爭殲滅敵軍近十萬人。同時也為在西南地區的國民爭取到了時間,給了人們戰勝日軍的勇氣,湖南也成了當時日軍最難攻克的省份。

不得不佩服中國軍民的意志力,在敵強我弱的局勢下依舊頑強抵抗,為了保衛長沙,保衛湖南,保衛中國,我們犧牲了無數勇敢的將士。如今歷史雖然已經成為歷史,可我們仍然應該牢牢記住那些革命英烈,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哪裡可能會有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

⑺ 日本鬼子始終佔領過長沙沒有

  • 1944年豫湘桂會戰之長衡戰役,日軍攻佔洛陽的同一天,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將設在南京的前進指揮所推進到漢口,開始了戰役主要階段的湘桂作戰。1944年5月,日軍第11集團軍司令官橫山勇指揮8個師、1個飛行團和海軍一部,共20餘萬人,以攻佔湘桂鐵路(衡陽—來賓)為目標,向長沙、衡陽地區進攻。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4個集團軍(共15個軍)另2個軍共約40萬人,在空軍(飛機181架)、友鄰戰區支援下,以一部依託湖北通城東南山區、湖南新牆河南岸、沅江和益陽地區的既設陣地,節節抗擊,消耗、遲滯日軍;主力分別控制於瀏陽、長沙、衡陽及寧鄉等要地,相機殲敵。27日,日軍以5個師由湖南華容、岳陽、湖北崇陽沿湘江兩岸和湘贛邊山區分三路發起攻擊,以3個師集結於湖北監利、蒲圻待機。另以1個團又5個營進至江陵以南松滋河沿岸進行牽制,以掩護軍右翼。防守新牆河的第20軍予日軍中路第68、第116師以持續抗擊後,轉至湖南平江以東山區待機。日軍佔領廣西賓陽縣城,這是被俘的中國士兵防守崇陽東南山區的第72軍、挺進縱隊對日軍左路第3、第13師逐次阻擊,遲滯其行動。防守益陽的第73軍抗擊日軍右路第40師。1944年6月1日,日軍中、左路強渡汨羅江,突破河防陣地後,分路向撈刀河、瀏陽河進攻。守軍第37軍採取邊抵抗邊後撤的戰法,撤至瀏陽附近山區待機。至14日,日軍相繼攻佔沅江、益陽、瀏陽。16日,日軍第34、第58師、第68師一部攻擊長沙城區。第4軍堅守至18日下午,傷亡殆盡,長沙失陷。第九戰區為阻敵深入,保衛衡陽,從20日起向日軍發起反擊,至27日,將日軍左、右路分別阻滯於醴陵、湘鄉;對日軍中路在淥口、衡山間雖給以打擊,但未能阻止其南進。28日,日軍第68、第116師攻擊衡陽。守軍第10軍(4個師,但實際只有4個團的兵力)依託工事以正面和側面火力掩護,連續實施反沖擊,戰至1944年7月2日,予敵以重創,迫其停止攻擊。11日,日軍第68、第116師得到增補後,以15個步兵營、12個炮兵營第二次攻擊衡陽。守軍以固守陣地與機動防禦相結合,加強陣地間的互相支援,實施短促近戰和反沖擊,戰至20日,迫敵再次停止攻擊。其間,被阻滯於湘東山區的日軍第3師先後在醴陵、茶陵、安仁遭重創。後在第27、第34師和第13師一部支援下,戰至月底,始突破圍阻。8月4日,日軍第11集團軍集中4個師第三次攻擊衡陽。守軍抗擊至8日,傷亡慘重,且孤軍無援,被迫放下武器,衡陽陷落,長衡會戰結束。

⑻ 侵華日軍總共在華投入多少兵力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

另一說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8)日本人投入了多少軍隊攻打湖南擴展閱讀: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侵佔大片國土,實施「以華治華」的毒計,扶植漢奸傀儡賣國政權,殘酷奴役、殺害中國人民,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產,嚴重的侵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嚴重的分裂了中國,使中國國家的統一程度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4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6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7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7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00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6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6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3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