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近江國地區是哪裡

日本近江國地區是哪裡

發布時間: 2022-10-15 05:55:02

1. 日本也有戰國時代,在此期間各個勢力分布是怎樣的

當時六十多國分別分布於五畿七道(ごきしちどう)(Go-ki-Shichi-Dou)內

五畿(ごき)(Goki),即天皇京畿一帶之五國,又稱「畿內」(きない)(Kinai):

山城、大和、河內、和泉、攝津

七道(しちどう)(Shichi-Dou)分為東山道、東海道、北陸道、南海道、西海道、山陽道及山陰道;依照日本地理及地勢命名。

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Hok-kai-dou)共一國(十區):

蝦夷(北海道)

東山道(とうさんどう)(Tou-san-dou)共六國:

美濃、上野、下野、飛驒、近江、信濃

東海道(とうかいどう)(Tou-kai-dou)共十五國:

伊賀、伊勢、志摩、尾張、三河、遠江、駿河、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總、下總、常陸

北陸道(ほくりくどう)(Hoku-riku-dou)共七國:

越後、越中、越前、佐渡、能登、加賀、若狹

山陽道(さんょうどう)(Sann-you-dou)共七國:

播磨、備前、備中、備後、安芸、周防、長門

山陰道(さんいんどう)(Sann-in-dou)共八國:

丹波、丹後、但馬、因幡、伯耆、出雲、石見、隱岐

南海道(なんかいどう)(Nann-kai-dou)共六國:

紀伊、淡路、阿波、贊岐、伊予、土佐

西海道(さいかいどう)(Sai-kai-dou)共十一國:

豐前、豐後、築前、築後、肥前、肥後、日向、大隅、薩摩、對馬、壹岐

蝦夷(えぞ)(Ezo):屬北海道。現在之北海道地區。大和政權統治以外之地,以中國「化外之地」之概念起名,土著愛奴人之居地。鐮倉時代向北縮少,後來退至渡島半島及津輕半島一帶。明治二年(1869)及明治十五年(1882)前後分為渡島(おしま)(Oshima)、後志(しりへし)(Shiriheshi)、膽振(いふり)(Ifuri)、石狩(いしかり)(Ishikari)、天盬(てしほ)(Teshiho)、北見(きたみ)(Kitami)、日高(ひたか)(Hitaka)、十勝(とかち)(Tokachi)、釧路(くしろ)(Kushiro)、根室(ねもろ)(Nemoro)及千島(ちしま)(Chishima)十一國/區。

陸奧國(むつ)(Mutsu):屬東山道。俗稱奧州。現在之福島、宮城、岩手、青森、秋田諸縣,總石高大約167萬石(根據慶長年間之檢地)。九世紀時與蝦夷半分,大化革新後以後白河以北之地稱「道奧」(道之奧),意即「道路遠奧之地」。律令制時代改稱陸奧;元明天皇和銅五年(712)分為陸奧、出羽兩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分為陸奧、陸中、岩代、磐城。

出羽國(でわ)(Dewa):屬東山道。俗稱羽州。石高約32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形、秋田縣。遠征蝦夷族阿倍比羅夫後開拓而成,分屬道奧、越國,和銅元年(708)脫離越後國,和銅五年(712)自成一國,外加最上、置賜兩郡。室町時代屬關東管領管轄。明治元年改分羽前、羽後二國。最後演化為山形、秋田縣。

越中國(えっちゅう)(Etsu-chuu):屬北陸道。石高約2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富山縣。古代越國(こし,Koshi))之一,天武天皇時代將其三分國(越前、中、後),大寶二年(702),擁越後國頸城、古志、魚沼、蒲原四郡為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與新川縣合並為石川縣,明治16年再獨立為富山縣。

越前國(えちぜん)(Echi-zen):屬北陸道。石高約50萬石(慶長時)。現在福井縣東北部。古代越國之一,天武天皇時代將其三分國(越前、中、後);七世紀後期,除福井郡半部外,加入敦賀郡、丹生郡、足羽郡、大野郡、坂井郡、江沼郡、加賀郡、羽咋郡、能登郡、鳳至郡、珠洲郡十一郡構成越前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敦賀、足羽、福井縣分置。

越後國(えちご)(Echi-go):屬北陸道。石高約3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新潟縣。古代越國之一,天武天皇時代將其三分國(越前、中、後);大寶二年(702),頸城、古志、魚沼、蒲原四郡劃為越中國;和銅元年(708)分為越後、出羽兩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改名新潟縣。

2006-8-819:40回復

明智光復

2樓

佐渡國(さど)(Sado):屬北陸道。石高約1萬7000石慶長時)。現在之佐渡全境。初見載於文武天皇四年(700),古代越國一部,天平十五年(743)後屬越後國,天平勝寶四年(752)再分。廢藩置縣後,曾改稱佐渡、相川縣,最後編入新潟縣。

加賀國(かが)(Kaga):屬北陸道。現在之石川縣南部。俗稱加州、賀州。石高約35萬石(慶長時)。古屬越國。大化改新時編入越前國。弘仁十四年(823)擁加賀郡及江沼郡為加賀國。室町時代一向一揆之熱門地。廢藩置縣後,明治十六年,與能登國合為石川縣。

能登國(のと)(Noto):屬北陸道。俗稱能州。石高約2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石川縣北部半島。古代之能登?羽咋二國,屬越前國。養老二年(718),從越前國擁羽咋郡、能登郡、鳳至郡、珠洲郡四郡自分。聖武天皇天平十三年(741)再與越中國合一,淳仁天皇天平寶字元年(757)再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與七尾縣,於同五年為石川縣之一部。

若狹國(わかさ)(Wakasa):屬北陸道。俗稱若州。石高約8萬5千石。現在福井縣西南部。古屬越國,為交通要道。

常陸國(ひたち)(Hitachi):屬東海道。俗稱常州。石高約53萬石(慶長時)。現在之茨城縣全境。大化改新後自道奧國獨立,並合高、久自、仲、新治、築波、茨城六國統合為一國。廢藩置縣後茨城與新治分離。明治八年合並,占茨城縣北、東部。

上總國(かずさ)(Kazu-sa):屬東海道。俗稱上總。石高約38萬石。現在之千葉縣南部。古稱總國之一,曾稱上狹。大化改新,養老二年(718),與下總國、安房國分立。天平十三年(741)再與安房國並合。天平寶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間,與下總、安房再次合為千葉縣。

下總國(しもうさ)(Shimou-sa):屬東海道。俗稱下總。石高約40萬石。現在之千葉縣北部。大化改新後,與上總國、安房國分立。明治年間,與上總、安房再次合為千葉縣。

安房國(あわ)(A-wa):屬東海道。俗稱房州。石高約43萬石。現在之千葉縣最南部。大化改新,養老二年(718),與上總國分立,擁平群郡、安房郡、朝夷郡、長狹郡。天平十三年(741)再與上總國並合。天平寶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間,與上總、下總再次合為千葉縣。為捕鯨業主要地。

上野國(こうずけ)(Kou-zuke):屬東山道。俗稱上州。石高約5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群馬縣。古代與下野國、那須國合稱為「毛野國」。四世紀時毛野國分為上毛野國成立。大化改新後,毛野國分為上、下兩國—上野國與下野國。古代東國經營之重點;古代牧馬名產地。廢藩置縣後分為七個縣,明治9年合為群馬縣。

下野國(しもつけ)(Shimo-tsuke):屬東山道。俗稱下州。石高約3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栃木縣。古代與上野國、那須國合稱為「毛野國」。四世紀時毛野國分為下毛野國成立。大化改新後,毛野國分為上、下兩國—上野國與下野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栃木、宇都宮兩縣,同九年統合為栃木縣。

武藏國(むさし)(Musashi):屬東海道,俗稱武州。石高約6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東京、崎玉縣全境、神奈川縣橫濱市、川崎市全境。古代無邪志國、胸刺國、知夫國之國。大化改新後合為一國。初屬東山道,寶龜二年(771),入屬東海道。鐮倉時代,成為關東八國之一。廢藩置縣後,分置八縣,最後合歸為崎玉縣、東京府、神奈川縣。

相模國(さがみ)(Sagami):屬東海道,俗稱相州。石高約2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神奈川縣大部分地區。古代相武、師長兩國與鐮倉別之地,大化改新後合為一國。廢藩置縣後,小田原、足柄縣並入神奈川縣。

伊豆國(いず)(I-zu):屬東海道,俗稱豆州。石高約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靜岡縣東及東京都伊豆諸島。古代溫泉勝地及重犯流放地。天武九年(680),與駿河國分離,擁三郡(後增至四郡)。廢藩置縣後,於明治九年伊豆半島並入靜岡縣,伊豆七島編入東京府。

駿河國(するが)(Suruga):屬東海道,俗稱駿州、駿河。石高約15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靜岡縣中東部。古稱珠流河;大化改新時成立,天武十年(681)與伊豆國分離。平安時代屬上國格,伊勢神宮之庄園屬地。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編入靜岡縣。

2006-8-819:40回復

明智光復

3樓

甲斐國(かい)(Kai):屬東海道,俗稱甲州。石高約23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梨縣。古來之山國。七世紀前後成立。廢藩置縣後,改名甲府縣,再成為山梨縣。

遠江國(とおとうみ)(Too-toumi):屬東海道,俗稱遠州。石高約2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靜岡縣西部。因境內之濱名湖俗稱「遠之淡海」而得名「遠海(江)之國」。大化改新(645)後,由素賀、久努等諸國統合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改稱堀江縣、濱松縣,同9年與靜岡縣合並。

三河國(みかわ)(Mikawa):屬東海道,俗稱三州。石高約2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愛知縣東部。大化改新時與穗國合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改稱額田縣,同五年改稱愛知縣。

信濃國(しなの)(Shinano):屬東山道,俗稱信州、科野。石高約3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長野縣。養老五年(721)與南部之諏訪國分置,天平三年(731)再次合並。平安時代之庄園重地、牧馬區之一。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長野、築摩兩縣,同九年獨立為長野縣。

尾張國(おわり)(Owari):屬東海道,俗稱尾州。石高約5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愛知縣西部。以木曾川與美濃國分置。明治五年廢藩置縣後並入愛知縣。

美濃國(みの)(Mino):屬東山道,俗稱濃州。古稱三野、御野。石高約5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岐阜縣南部。大化改新時立為一國。後加信濃之木曾地方而正式成形。廢藩置縣後為岐阜縣南部。

飛驒國(ひだ)(Hida):屬東山道,俗稱飛州。古稱斐太、斐陀。石高約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岐阜縣北部。大化改新時立為一國。廢藩置縣後初為築摩縣,明治九年與美濃合為岐阜縣。

近江國(おうみ)(Ou-mi):屬東山道,俗稱江州。石高約7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滋賀縣。古稱淡海,因境內之琵琶湖俗稱「近之淡海」而得名「近海(江)之國」。大化改新時設置,廢藩置縣後為滋賀縣。

伊勢國(いせ)(Ise):屬東海道,俗稱勢州。石高約5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東南部。古代神國、皇大神宮之鎮座地,大化改新後自成一國。於七世紀,孝德天皇時代與志摩國、伊賀國合為一國。天武九年(680)伊賀國分置;八世紀時志摩國分立。廢藩置縣後分為安濃津、度會縣,明治九年合並為三重縣。

伊賀國(いが)(Iga):屬東海道,俗稱伊州、賀州。石高約1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西北部。大化改新後與伊勢國合並;天武九年(680)獨立為伊賀國,擁阿拜、山田、伊賀、名張四郡。廢藩置縣後為安濃津縣,明治五年編入三重縣。

志摩國(しま)(Shima):屬東海道,俗稱志州。石高約1萬8000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南端。因志摩半島而得名;於七世紀,孝德天皇時代與伊勢國、伊賀國合為一國。八世紀時自立。本只有志摩郡,後分為英虞郡、答志郡。明治九年合並為三重縣。

大和國(やまと)(Yamato):屬畿內,俗稱和州。石高約45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奈良縣。大化改新時自立為一國。古稱倭、大倭、大養德;淳仁天皇天平寶字元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古代大和皇朝之發祥地而得名。奈良時代之都。廢藩置縣後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名奈良縣。

紀伊國(きい)(Kii):屬南海道,俗稱紀州。石高約2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西部及和歌山縣。古稱「木之國」,因「木之國」之音變長,和銅六年(713)正式名為紀伊。大化改新自立一國。廢藩置縣後分為三重縣一部及和歌山縣。

和泉國(いずみ)(Izumi):屬畿內,俗稱泉州。石高約1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大阪府南部。大和朝廷之御料地,由於該地有地下水泉湧出,故名和泉。靈龜二年(716),以河內國大鳥、和泉、日根三郡劃為和泉監管地。天平十二年(740)並入河內國,入天平寶字元年(757)再次成立和泉國。廢藩置縣後稱堺縣,明治十四年(1881)編入大阪府。

河內國(かわち)(Kawachi):屬畿內,俗稱河州。石高約2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大阪府南部。明治十四年編入大阪府。現為東大阪市內一部分。

2006-8-819:40回復

明智光復

4樓

山城國(やましろ)(Yamashiro):屬畿內,俗稱山州、城州。石高約23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京都府南部。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國。古稱山背、山代,延暦十三年(794),桓武天皇改置平安京,以「從山河襟帯而自然作城之名勝」而改名山城。廢藩置縣後分置京都府及淀縣;後合並為京都府。

攝津國(せっつ)(Settsu):屬畿內(或山陽道),俗稱攝州。石高約1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東部。古代通稱津國,和銅六年(713年)改稱攝津國。天武天皇置攝津職,擁務古(武庫)水門之良港,因與大陸(中國、朝鮮)交易而繁榮。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置尼崎、三田兩藩為兵庫縣東部,其他部分編入大阪府北部。

丹波國(たんば)(Tan-ba):屬山陰道,俗稱丹州、丹南、南丹。石高約2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東北部及京都府中部。古稱旦波。七世紀成立,和銅六年(713),北部五郡劃為丹後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入兵庫縣及京都府。

丹後國(たんご)(Tan-go):屬山陰道,俗稱丹北、北丹。石高約1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京都府北部。和銅六年(713),丹波國北部五郡(加佐、與謝、丹波(後之中郡)、竹野、熊野)劃為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劃入京都府。

淡路國(あわじ)(Awaji):屬南海道,俗稱淡州。石高約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南部之淡路島。七世紀成立,古稱淡道;後與阿波國合稱栗國,本身稱「阿波路」,由津名郡、三原郡組成。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劃入兵庫縣。

阿波國(あわ)(Awa):屬南海道,俗稱阿州。石高約1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德島縣。古代與淡路國合稱栗國;和銅六年(713)正稱阿波。後因江戶德島藩而於廢藩置縣後分置德島縣、名東縣,後來統稱德島縣。

贊崎國(さぬき)(Sanuki):屬南海道,俗稱贊州。石高約12萬6000石(慶長時)。現在之香川縣。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國,外加盬飽、小豆、直島諸島,江戶時代時,小豆、直島諸島劃為備前國領。廢藩置縣後曾改稱香川、名東、愛媛,後正稱香川縣。

伊予國(いよ)(Iyo):屬南海道,俗稱予州。石高約36萬6000石(慶長時)。現在之愛媛縣。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國,廢藩置縣後成為愛媛縣。

土佐國(とさ)(Tosa):屬南海道,俗稱土州。石高約1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高知縣。古名土左;古代都佐、波多兩國在大化改新後合並為一國。廢藩置縣後成為高知縣。

播磨國(はりま)(Harima):屬山陽道,俗稱播州。石高約3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西南部。大化改新後,合並針間、鴨、明石三國為一。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稱為姫路縣,後來改名飾磨縣,同九年合並入兵庫県。

但馬國(たじま)(Tajima):屬山陰道,俗稱但州。石高約1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北部。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豊岡、出石、村岡三縣,後來曾統合為豊岡縣,最後編入兵庫縣。

美作國(みまさか)(Mimasaka):屬山陽道,俗稱作州。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岡山縣北部。古代備中國之一地,和銅六年(713)後擁備前國英多、勝田、苫田、久米、真嶋及大庭六郡為一國。平安時代庄園之地;廢藩置縣後分置津山、勝山、鶴田三縣,後統稱北條縣,最後於明治九年編入岡山縣。

備前國(びぜん)(Bizen):屬山陽道,俗稱備前。石高約3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岡山縣東部。本屬古吉備國之一部,大化革新後分為三國(備前、中、後),和銅六年(713)後劃北部六郡予美作。江戶時代時,小豆、直島諸島劃為國領。廢藩置縣後並入岡山縣。

備中國(びっちゅう)(Bicchuu):屬山陽道,俗稱備中。石高約1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岡山縣西部。古吉備國之一部,古名「吉備道中國」,大化革新後分為三國(備前、中、後)。廢藩置縣後改名深津、小田縣,明治五年正式並入岡山縣西部。

備後國(びんご)(Bin-go):屬山陽道,俗稱備後。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廣島縣東部。古吉備國之一部。大化革新後分為三國(備前、中、後)。廢藩置縣後本並入岡山縣,明治九年改編入廣島縣東部。

2006-8-819:40回復

明智光復

5樓

安芸國(あき)(Aki):屬山陽道,俗稱芸州。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廣島縣西部。古名阿岐;因為古代交通之要地之繁榮。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改名安芸,乃源平時代,平氏庄園之地。廢藩置縣後並入廣島縣。

因蟠國(いなば)(Itaba):屬山陰道,俗稱因州。石高約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取縣東部。古稱稻葉,為古稻葉國,大化改新後改名因幡。廢藩置縣後本並入鳥取縣。

伯耆國(ほうき)(Houki):屬山陰道,俗稱伯州。石高約2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取縣西部。為古伯耆國,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名稱不變。廢藩置縣曾改名鳥取縣、島根縣,明治十四年合為鳥取縣西部。

出雲國(いずも)(Izumo):屬山陰道,俗稱雲州。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根縣東部。古出雲皇朝之地,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名稱不變。明治四年廢藩置縣,編入島根縣。

石見國(いわみ)(Iwami):屬山陰道,俗稱石州。石高約1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根縣西部。以石見銀山而得名。明治四年廢藩置縣,編入島根縣。

周防國(すおう)(Suwou):屬山陽道,俗稱防州。石高約1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口縣南部。古名周芳;七世紀末改名周防。大化改新後,並大島、熊毛、玖珂、都濃、佐波、吉敷六郡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與長門國合為山口縣。

長門國(ながと)(Nagato):屬山陽道,俗稱長州。石高約2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口縣北部。古稱穴門、穴戶;古代穴門、阿武國之地,七世紀時合並為穴門國,七世紀末改名為長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為山口、豐浦、清末三縣,與岩國縣編入為山口縣。

隱岐國(おき)(Woki):屬山陰道,俗稱隱州。石高約5萬石(慶長時)。現在鳥根縣之外島。大化改新自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編入鳥根縣。

對馬國(つしま)(Tsushima):屬西海道,俗稱對州。石高約16萬石(慶長時)。現在長崎縣之外島。古代對大陸交通、軍事上之要地,古稱津島;天智天皇三年(664)置設軍事機地。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改稱嚴原縣,同年與九州佐賀縣合並為伊萬里縣。同5年編入長崎縣,自為嚴原町,內有四町二村。

豐前國(ぶぜん)(Buzen):屬西海道,俗稱豐前、豐州。石高約14萬石(慶長時)。現在福岡縣及大分縣之一部。古代與豐後國合稱豐國,文武天皇分為豊前、豊後兩國,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編三藩為小倉、中津、新田三縣;最後統合為小倉縣。同九年分別編入東部之大分縣及西部之福岡県。

豐後國(ぶんご)(Bungo):屬西海道,俗稱豐後、豐州。石高約42萬石(慶長時)。現在大分縣之大部分。古代與豐後國合稱豐國,文武天皇分為豊前、豊後兩國,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為臼杵、杵築等七縣;同九年統合為大分縣。

築前國(ちくぜん)(Chikuzen):屬西海道,俗稱築前,古稱築紫前。石高約33萬石(慶長時)。現在福岡縣西北部。古代築紫國(つくし,Tsukushi)之一部,古代大陸文化流入、國防上之要地。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築紫國兩分後,自成一國;同時乃管轄西海道諸國之大宰府設置之地。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黒田、秋月兩縣,同年合並為福岡縣。

築後國(ちくご)(Chikugo):屬西海道,俗稱築後,古稱築紫後。石高約27萬石(慶長時)。現在福岡縣南部。古代築紫國之一部,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築紫國兩分後,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久留米、柳川、三池三縣,曾改名三瀦縣,同九年編入福岡縣之一部。

肥後國(ひご)(Higo):屬西海道,俗稱肥後,石高約3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熊本縣全境,古代火(肥)國之一部。大化改新後(有說持統天皇十年(696)),分為肥前國、肥後國兩國後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熊本、人吉兩縣,明治九年合為熊本縣。

肥前國(ひぜん)(Hizen):屬西海道,俗稱肥前,石高約22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佐賀縣及長崎縣全境,古代火(肥)國之一部。大化改新後(有說持統天皇十年(696)),分為肥前國、肥後國兩國後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佐賀、長崎兩縣。

日向國(ひゅうが)(Hyuuga):屬西海道,俗稱日州、向州,石高約1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宮崎縣全境。古代襲國之一部分,佔九州東南部大部分地區。和銅六年(713)分設大隅國後立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美津、都城兩縣,明治六年合為宮崎縣。

大隅國(おおすみ)(Oosumi):屬西海道,俗稱隅州,石高約1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鹿兒島縣東部。和銅六年(713)擁日向國肝杯、贈於、大隈、姶羅四郡為一國。天長元年(824)並合多褹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並入鹿兒島縣。

薩摩國(さつま)(Satsuma):屬西海道,俗稱薩州,石高約2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鹿兒島縣西部。

九州南部、鹿兒島縣西半部之舊國名,九州隼人族之居地。大寶二年(702),從日向分出唱更國(唱更意即「守邊境」之意),數字後唱更國改名為薩麻國,八世紀末正名為薩摩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並入鹿兒島縣。

壹岐國(いき)(Iki):屬西海道,俗稱壹州,石高不明。現在長崎縣之外島。中國史書稱一支國或一大國;日本方稱伊伎、伊吉、伊岐、由紀、由吉,七世紀時正名壹岐。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並入長崎縣。

2. 近江國指的是日本哪裡

日本滋賀縣

3. 日本 近江三郡是哪三郡

近江國伊香郡・淺井郡・坂田郡三郡的総稱。現在的滋賀県長浜市・米原市・彥根市鳥居本地區。別名江北・湖北

4. 日本戰國分六十六國分別是什麼地圖是什麼樣

戰國六十六國如下:

近畿五國——山城、大和、河內、攝津、和泉

東海道——伊賀、伊勢、志摩、尾張、三河、遠江、駿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總、下總、常陸

東山道——近江、美濃、飛驒、信濃、上野、下野、陸奧、出羽

北陸道——越後、越中、越前、能登、加賀、若狹、佐渡

山陰道——丹波、丹後、因幡、但馬、出雲、石見、伯耆、隱岐

山陽道——長門、周防、安藝、備後、備中、備前、美作、播磨

南海道——阿波、贊岐、伊予、土佐、淡路、紀伊

西海道——薩摩、大隅、日向、肥後、肥前、築後、築前、豐後、豐前、對馬、壹岐

近畿以東為東國;近畿以西為西國

(4)日本近江國地區是哪裡擴展閱讀:

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最早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

但酷愛中國兵法的武田信玄實際上是把中國的戰國名稱直接套用在日本,藉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16世紀中葉,地域武士中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崛起,永祿三年(1560年),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

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後,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打敗西軍。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兩次大阪之陣中逐步消滅豐臣氏,戰國時代結束。

5. 日本關西包括的城市和地區最好都有介紹

日本關西地區:指以大阪府、京都府為中心的關原以西的地區,即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滋賀縣、三重縣,一共2府5縣。

1、大阪府

大阪府是近畿地區乃至整個西日本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中心。其人口總數名列東京都、神奈川縣之後,位居全日本第三;人口密度僅次於東京都,位居全日本第二。大阪府的地方生產總值也僅次於東京都,位列日本第二。

古時,仁德天皇在此修建了難波高津宮(高津宮(高津神社)所在地即在難波高津宮的遺址上修建 );孝德天皇在這里修建了難波長柄豐碕宮(前難波宮);聖武天皇則修建了難波宮(後難波宮)。在遷都長岡京之前,大阪府一直是陪都所在。

2、京都府

京都府(きょうとふ京都府kyoutofu )是日本關西地區的都道府縣之一,從公元794年建都開始到1868年遷都東京的一千多年間,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京都是日本第七大城市,擁有140萬人口。

京都被日本人稱之為"心靈的故鄉",是日本的文化象徵之地。幾個世紀以來,京都曾多次毀於戰火,由於其珍貴的歷史價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京都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空襲(僅1945年1月16日到6月26日遭到了5次小規模空襲 ,後被美軍官方下令禁止空襲)。無數的寺廟、神社以及其他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得以保存下來。

3、兵庫縣

兵庫縣位於日本列島中部的關西地區,北臨日本海,南瀕大阪灣,經瀨戶內海與太平洋相望,是日本唯一一個既臨日本海,又接瀨戶內海的縣,是近畿地區的中心之一,是關西地區面積最大的縣。由大城市、農山村和離島等各種地區形成,氣候和風土各異,各地可享受洗海水浴、滑雪乃至泡溫泉等多種娛樂和休閑活動,被稱為「日本的縮影」。

根據其歷史、風土、產業等不同,可以分以下5個地區:攝津(神戶、阪神)、播磨、但馬、丹波、淡路。陸上交通便捷,是關西地區重要交通樞紐,有神戶機場和神戶港,毗鄰位於兵庫縣與大阪府交界處的日本唯一24小時開放的大阪關西國際機場。

瀨戶內海是溝通日本南北東西的天然通道;位於瀨戶內海入口處的神戶是出太平洋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港口。

4、奈良縣

奈良縣位於日本紀伊半島中央,四周為大阪府、京都府、和歌山縣、三重縣所環繞,屬內陸縣。由被稱為「近畿之屋頂」的紀伊山地及擴展至北側的平原組成,土地面積約佔全國面積的1%,山地面積所佔比重較大,森林覆蓋率為77%,大約90%的人口集聚在縣北部的奈良盆地及其周邊地區。

自710年至794年奈良縣曾是日本的首都,稱為「平城京」,是日本文化、藝術和工藝的搖籃。在佛教傳入日本的公元6世紀至8世紀期間,奈良一直作為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而繁榮。公元710年,仿效中國唐代的長安城而創建的大規模國際首都「平城京」,作為歷史性的遺產已列入世界遺產之中。

5、和歌山縣

和歌山縣(Wakayama-Ken),地處日本最大的半島「紀伊半島」的西南面,面向太平洋,東部與東北部分別與三重縣、奈良縣以及大阪府接壤,土地面積佔全日本面積的1.25%,居第30位。

有長約650公里的海岸線、鬱郁蔥蔥的廣袤山林,木材資源豐富,有「山海之國」、「木材王國」、「果樹王國」之稱。林業、傢具製造等行業比較發達;漁港眾多,漁業是主要產業;工業以鋼鐵為主。四季氣候溫暖、濕潤,夏季悶熱,冬季氣候平穩,除山區之外,幾乎不下雪。

(5)日本近江國地區是哪裡擴展閱讀:

日本的行政區域:

日本的都、道、府、縣是平行的一級行政區,直屬中央政府,但各都、道、府、縣都擁有自治權。其辦事機構稱為「廳」,即「都廳」、「道廳」、「府廳」、「縣廳」,行政長官稱為「知事」。

日本被劃分為47個一級行政區:1都,1道,2府,43縣。每個都、道、府、縣下設若干個市、町(相當於中國的鎮)、村。其辦事機構稱「役所」,即「市役所」、「町役所」、「村役所」,行政長官稱為「市長」、「町長」、「村長」。

網路-關西地區(地理區域)

6. 問大家個日本的地理問題

我也是太閣迷 知道些東西。
安土城:在日本國的滋賀縣安土町,古為近江國,位於九州島近畿地方。日本最大湖泊琵琶湖位居滋賀縣中部,佔全縣面積約六分之一。首府大津市

奈良現在也叫奈良,有「社寺之都」之稱。

尾張清州城:位於現在日本的名古屋市。應永十二年(1426),尾張守護斯波義重築。文明十年(1478),成為尾張守護所。弘治元年,守護斯波義統被織田信友所殺,信長籠絡義統之子義銀,奪得清州城。「本能寺兵變」後,秀吉等織田家重臣在此城召開「清州會議」,決定領土分配問題。江戶時期「一國一城」令時,曾遭到拆毀,後重建成。因清洲城規模太小,不能承擔軍備的重任,因此在家康的授意並親自監察下,義直於1609年開始在尾張那古野城的原址上著手修建新居城--名古屋城,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等20餘位大名收到了協助築城的命令,作為對德川家的盡忠表現,各大名異常的出力。只兩年時間,就建成天守、1614年全部完成城體建設,從此,尾張的中心從信長時期的清州城移到了名古屋城。直到「明治維新」,此城一直是德川御三家的世襲居城。

二條城:位於京都地區。建於公元1603年,是德川家康幕府將軍的權力象徵。建有東西約500米、南北約400米的高大圍牆,並挖有壕溝。二條城內名為「鸝鳴地板」的走廊,人行走其上便會發出黃鶯鳴叫般的響聲,是幕府統治者為保全自身安全而設的報警機關。本丸御殿和二之丸御殿為二條城的主要建築。
永祿十二年(1569),織田信長在足利義昭的居處開始興建二條城。天正元年(1573),信長流放義昭後燒毀了這座城,然後在其它地方另築二條御所,並將之獻給城仁親王。天正十年(1582),本能寺事變爆發。信長長子信忠在二條御所放火自刃。關原之戰後,得到天下的家康在京都會見豐臣秀賴時重新修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元離宮二條城,是由德川家康所下令興建的,築城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德川的族人及武將在造訪京都時,有個休憩的寓所.
城內最大的建築群-二之丸御殿於西元1603年完工,而後,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再將本丸內的城域擴建成現在的規模,到了1867年,第十五代將軍德光慶喜「大政奉還」於皇室朝廷,奉還的儀式就在二條城的二之丸御殿內.
二條城見證了德川家的榮枯興衰,是日本歷史朝代的移轉之地,裡面值得一探的建築文物相當多,例如二之丸御殿,小堀遠州設計的二之丸庭園,以及由京都御所的舊桂宮御殿移築而來的本丸等.
二條城一向以櫻花種類豐富見稱,是京都首屈一指的賞櫻勝地。在城內的櫻之園,可觀賞到有「櫻花王者」稱譽的八重櫻華貴庄嚴的身姿。

1樓提到的大坂,其實是太閣中的播磨國的姬路城。

7. 本州島的行政區劃

本州島的行政區劃:

本州島在地理上被分為5個地區,行政區共有31個縣:

1、中部地區下轄九個縣:愛知縣、福井縣、岐阜縣、石川縣、長野縣、新潟縣、富山縣、靜岡縣、山梨縣

愛知縣是日本少數以工業為經濟主導的縣,是日本的製造業中心,擁有以豐田汽車為首的許多汽車相關企業。豐田汽車在1937年設立,之後汽車產業的發展使愛知縣獲得了長期的高度經濟增長 。

福井縣是日本男女平均壽命最長的縣,經濟、文化歷來繁榮發達,名勝古跡眾多,是世界三大岩柱奇觀之一的"東尋坊"為中心的觀光地,越前松島、北瀉湖等自然景觀十分壯觀,還有著名的溫泉游園地蘆原溫泉等。

靜岡縣處在日本東京和大阪之間,是日本的主要交通要道。境內有富士山,有愛鷹山、遠笠山等火山所在的富士火山帶,山地一直延伸到伊豆半島;有豐富的溫泉資源,有"溫泉半島"之稱;對外貿易發展很快,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摩托車、動力機械、樂器、辦公用電子器具等。

2、中國地區下轄:廣島縣、岡山縣、島根縣、鳥取縣、山口縣

鳥取縣市全國47都道府縣中,面積為第七小,是全國人口最少的縣。另外,城市的數量也最少的。縣廳所在地是縣東部的鳥取市 。

山口縣位於日本本州島最西端,形如半島,是連通日本本州島與朝鮮半島乃至中國的交通要沖,政府駐地為山口市,可人口最多的經濟中心為下關市。三面環海,是日本的水產大縣,以下關市盛產河豚而最為著名,對外貿易發達,為日本資本主義思想的發源地之一。

3、關東地區下轄:千葉縣、群馬縣、茨城縣、神奈川縣、埼玉縣、栃木縣、東京都

埼玉縣是位於日本關東地區中部的內陸縣,歷史上曾與東京都的大部分地區一起被稱為武藏國,有著豐富的歷史遺跡,被稱為多彩的城市。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以工業、文化、藝術聞名,是東京北部最重要的工業區。

栃木縣位於日本本州島中部,屬內陸縣,為關東地區最大的縣,位居日本第20位,人口密度相對較低。氣候有內陸型氣候的特徵,冷暖溫差大,冬季空氣乾燥,夏季濕度較高,年降雨量大。農業比較發達,旅遊資源發達。

東京都,簡稱東京(Tokyo),也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海陸空交通的樞紐。東京位於日本列島中央的關東地區南部,是由23個特別區及26個市、5個町、8個村構成的廣域自治體,人口約1329萬。

4、近畿地區下轄:兵庫縣、京都府、三重縣、奈良縣、大阪府、滋賀縣、和歌山縣

大阪府位於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大阪府的都市,是大阪府的府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大阪市面積22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有267萬人,是日本次於東京、橫濱人口第三多的城市。GDP位列亞洲第二,僅次於東京,世界第六位。

滋賀縣的古名叫近江國,又叫淡水國,位於日本列島中部,東南與三重縣接壤,西與京都府相臨,西北與福井縣為鄰,東北與歧阜縣連接,交通網四通八達,是連接日本東西的走廊和溝通太平洋與日本海的通道。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境內中心有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

5、東北地區下轄:秋田縣、青森縣、福島縣、岩手縣、宮城縣、山形縣

岩手縣是日本著名的農業、漁業地區,一級行政區,是日本著名的稻米、肉牛、乳牛產地。海岸復雜多變,多天然良港,面臨千島寒海流與日本暖海流流的交匯處,漁業資源豐富,水產養殖和捕撈漁業十分發達。

福島縣(Fukushima-Ken),是日本東北地方南部的一縣,國土面積13,782.75平方公里,福島縣東部的浜通地區位於靠近太平洋的一側,氣候溫暖宜人,一年四季盛產各種水果,被稱為"水果的王國"。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島以東海域發生強烈地震,導致核電站反應堆堆芯熔毀和放射性物質泄漏的事故。

(7)日本近江國地區是哪裡擴展閱讀

本州島地理介紹:

本州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全長約1,300公里,寬度在50至230公里之間,其總面積為231,216.49平方公里(2009年數據),占日本總面積的60%,海岸線則全長5,450公里。山嶽地帶橫亘本州,構成整個島嶼的脊樑,此也導致本州北方與南方的氣候差異性大。

主要氣候為季風氣候,從北方的溫帶季風氣候遞變為南方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本州是火山島,島上迄今仍有活躍火山,地震頻繁。全島最高點富士山亦為日本最高峰,高3,776米。

本州全境河流密布,其中信濃川是全島乃至於日本最長的河流。平原主要集中於沿海,大部分為沖積平原,其中關東平原最大。

8. 近江國的地理

湖東的犬上川、愛智川、日野川、野洲川,湖北的姊川等眾多河流形成了廣大的沖積平原,湖東方面又有廣闊的近江盆地;由琵琶湖流出的瀨田川流向京都和宇治方向,以上河流的存在,連接了北陸、京都和中部的主要水陸交通,不僅使環湖的水運非常發達,交通非常方便外,也是該國生產力高的主要基礎。除了水上交通,此地還是北陸道,東海道和東山道的交匯點,越過鈴鹿山地是東海道;經山科盆地是至美濃國便是東山道,而向北至若狹國則是北陸道。是連接東西日本的交通要沖。除此之外近江也是京都的東大門,從東方上京,近江是必經之地。因此自古以來便有說法:控制了近江便控制了天下。被稱為古代三關的鈴鹿,不破和逢坂,便是在近江國的四周所設。

9. 近江國的歷史

古代以來,近江大津便是政治、經濟和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應仁之亂時戰爭不絕,近江便成為了從京都逃出的亡命將軍們的避難之地。以此為背景,中世以來的市和座及行商人,在近江都有很多,特別是著名的近江商人。控制該國是取得天下的前提,進入戰國時代,守護六角氏控制了南近江,而淺井氏則凌駕於主家京極氏之上,控制了北近江。
進入戰國時代,北近江的守護京極氏由於互相爭奪家督之位,導致原本的代官淺井氏勢力不斷擴大,最終取代了京極氏,制壓了北近江。首先淺井氏向南近江的守護六角家示好,屈居其下。但到了淺井久政之子長政時代,打出了反六角家的旗幟,並使家臣團迫使老父久政隱居。淺井長政於1560年在野良田之戰中大破兵力優於己軍的六角氏,穩固了自身在家中的地位,並趁勢入侵南近江,整編了家臣團,邁向了戰國大名之路。相反,六角家當主義治卻惟恐重臣後藤氏抬頭,先下手殺死了重臣後藤賢豐,導致家臣團離反,進一步衰弱了本家的勢力。
同時淺井長政娶了織田信長之妹織田市,與織田家結盟。在1568年織田軍入侵近江時充當其先鋒,為擊敗六角軍作出了貢獻。最終六角父子逃往甲賀,近江佐佐木氏四百年來對近江的統治就此結束。而信長為了確保東海至近畿的交通線,在此安插了柴田勝家、佐久間信盛等諸多宿將,並確認盟友淺井長政領有半個近江,但一切都隨著征伐越前朝倉氏而改變。
雖然長政為信長妹婿,但始終拗不過老父及家臣團救援老盟友朝倉的意見,最終對信長豎起了叛旗。但由於在姊川之戰中的敗北,小谷城逐漸被織田軍諸將所孤立。此時淺井、朝倉與其他反信長的勢力組成了信長包圍網,與信長對抗,但隨著局勢逐漸對信長方有利,原屬淺井麾下的近江諸土豪接二連三被策反。最終於1573年,信長出兵殲滅了馳援淺井的朝倉軍,並將朝倉義景追到老家一乘谷城,最終迫其自殺,名門朝倉家滅亡。緊接著信長急襲小谷城,經過激戰小谷最終落城,淺井父子自殺,淺井氏滅亡,自此近江完全被納入了信長的掌握。接著信長在琵琶湖畔築起了雄偉無比的安土城,作為其統一天下的據點。直到本能寺之變信長橫死,由於明智光秀的謀反,安土城最終也在戰亂中被燒毀。
之後信長的繼任者豐臣秀吉以近江為自己的直轄地,並派遣心腹石田三成駐守。秀吉死後,三成為了阻止德川家康奪取豐臣政權而起兵(關原之戰),但最終戰敗被殺。後德川家康分封重臣井伊直政到此,開創了後來彥根藩18萬石的基礎。江戶時代除彥根藩外,此地還有眾多小藩,另有他大名的飛地、幕府藏入地、寺社領、旗本知行地等,不可一一盡述。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6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7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19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0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5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4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07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5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