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過年時吃什麼面
Ⅰ 日本人過年吃什麼
日本人的過年一般就是元旦,對他們來說,他們的傳統美食就是壽司海帶,還有許許多多海鮮。因為他們靠海海鮮很多
Ⅱ 日本過年習俗是什麼
1、大掃除
在迎接「年神」之前,首先要對神龕、佛檀以及家中的房間進行清掃。各個角落都要清掃,除去一年中積下的塵埃,乾乾凈凈地迎接「年神」,以祈求「年神」賜予更多的保佑。大掃除通常在新年前兩周開始,因此每年的12月13日也被稱作「開始正月准備的一天」。
2、門松
為了將「年神」迎進家門,而不至於「迷路」,人們通常會在家門口擺放、懸掛各種飾物作為標識,門松便是主要標識之一。松樹在日本也被視為吉祥的樹,傳說松樹是神靈寄宿的樹,因此日本人喜歡在院子里種植松樹。
於是松樹也被作為新年飾物擺放在家門口,通常分「雄松」和「雌松」,門口各擺放一顆(枝)。現在,人們為了好看也會在松樹邊上加上竹子或者梅花等。門松擺放期間,也是迎接「年神」的期間。
3、注連繩
注連繩是一種用於祭祀的草繩,是迎接「年神」的另一種標識,通常和注連飾一起懸掛在門上,兩者均是為了標明迎接神靈的神聖場所。
注連繩被當作連接神界和人間的「結界」,可以防止「不凈」的東西進入。注連飾有很多種形式,往往被做成好看的花飾。正月結束後,人們會把注連繩、注連飾以及門松等新年飾物一起拿到神社燒掉。
4、跨年蕎麥面
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吃蕎麥面是日本人的跨年習俗之一,又細又長的蕎麥面代表著健康長壽。
據說這一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那時候的商販們年底非常忙,大家經常會吃比較好做的蕎麥面,後來成為跨年必吃的一種食物。吃跨年蕎麥面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放蔥,因為蔥的日語發音與「犒勞」、「祈福」等詞語同音。
5、初詣
正月期間前往神社祈福是日本人重要的過年習俗。所謂初詣,即新年第一次拜詣祈福。原則上來講,整個正月期間都可以前往神社進行初詣,但大多數人通常在新年的前3天前往。
一些人氣比較高的神社則從12月31日晚上就開始出現大量的人排隊初詣。寺院則會在零點跨年的時候敲108下鍾,即「除夜之鍾」,以祈福消災。
Ⅲ 日本過年的習俗和中國有什麼不一樣
日本過年的習俗和中國習俗對比:
迎接新一年的來臨對日本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從12月下旬開始,家家戶戶就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掃得乾乾凈凈,有些人家還在門前上方懸掛一根繩子,據說是用來驅逐鬼怪的。日本過年的習俗中,門松是在過年的時候,家的門前等地方經常放置的一對松和竹做的裝飾品。古時候,日本人認為神仙是住在樹梢上的,所以放上門松就是希望把「年神」給迎回家的意思。日本過年的習俗就是新年期間把松帶回家的習俗起源於「平安時代」。現在的習慣一般是在12月10日左右,到山上去把松樹(枝)取回來,稱作「迎松」。早點的話,12月 20日就可以在家裡裝飾起來了。但現代日本人也有過聖誕的習慣,所以25日以後再放門松的人很多。日本通常有「七日正月」的說法,所以門松一般是一直裝飾 到1月6日傍晚才收拾起來。當然,也有些地方是放到1月15日小正月為止的。
鏡餅是給歲神的貢品,又平又圓,大小兩個疊在一起。有的地方也有疊三個的,也有的不是用餅而是用糖作成的。鏡餅的擺設方法因地區不同而異,倒說不上哪兒對哪兒不對,不過標准做法是三面放上白紙,將交趾木和里白分別放在兩邊,正中放大小一組的鏡餅。其上放海帶、酸 橙果、柑橘或伊勢蝦等代表吉利的東西。普通家裡只需在白紙上放鏡餅、柑橘,這樣已經足夠了。新年擺設要在年末大掃除結束後,在12月13日~28日期間准備進行。新年擺設只需保持到迎接歲神到來的1月7日為止,到7號就去除新年擺設。據說鏡餅可以保持到11號的開鏡日。要切成小塊的話考慮到曾經供奉給神,所以別用菜刀切,而要用木槌敲碎。
在日本過年的習俗中人們也用敲鍾的方式辭舊迎新。但是不是敲12下。這個取名為joya no kane的習俗,要求在除夕與新年交際之時敲擊寺院大鍾108下。每一聲的鍾鳴就代表人內心中的一種煩惱罪過的消除,以避免被誘惑拖入深淵。這些罪惡可能包括憤怒,嫉妒或者慾望。至於飲食方面,在傳統上人們要吃一種名為toshikoshi-soba的食物(面條),來期待來年的財富就像面條一樣綿長。
日本人稱河豚為「珍味」,不是誰都能在新年吃得上。而普通家庭大都會做一頓非常豐盛的年飯。在日本過年的習俗中,日本料理中熱食不是很多,吃時大都不用加溫,拿來即食。他們把年飯盛在雙層漆盒裡,每層中又分出兩個或者4個小盒,一道道小菜就盛在裡面。年飯中最不能少的是黑豆(kuromame),與「辛苦、認真」諧音。還有一種小魚的名字叫Tasaku,諧音「多作、豐收」,也是年飯中必定出場的一道菜。
過年蕎麥面條:如同中國在除夕夜北方吃餃子、南方吃年糕一樣,日本人在12月31日夜裡有吃「過年蕎麥面條」的習俗。據說蕎麥面條必須在零點前吃完,吃不完的話,第二年就不會有金運。之所以是吃蕎麥面,據說是因為蕎麥面又細又長,在日本文化里代表著細水長流與健康長壽,人們希望像蕎麥面條般活的長久。另外,因為蕎麥面條易斷,日本人希望將一年的辛苦與煩惱做一了斷,不帶到新年裡。還有一點是希望像蕎麥這種植物那樣,生命力頑強,不畏貧瘠,不怕風雨。
同中國一樣,在日本過年的習俗中,日本人過年也給孩子壓歲錢。過去人們認為小孩子魂魄不全,容易為邪所傷。為了驅邪、扶正,保孩子健康成長,大人將新年的祭祀供品撤下來後分給孩子們,後來逐漸演變為壓歲錢。祈望發財,在哪個國家都一樣。
喝酒更是要「三三九盞」。漆器製成的盛酒的小盤,三個一摞放在一起。屠蘇酒也是裝在漆壺中。主客從上至下拿出小盤,主人便在盤上點一些屠蘇酒,客人喝下後再點一次,一個盤子飲用三次,最後完成「三三九盞」的儀式。剛剛用過的盤子經簡單擦拭後,下一位客人接著用,包括孩子在內,喝屠蘇酒也是每年過年的一個重要內容。
Ⅳ 日本人過春節一般都吃什麼
導讀 :除了中國過春節外,其他一些國家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日本就是其中一個國家。中國人過春節一般都吃年糕、餃子之類的,那麼您知道日本人過春節都吃些什麼嗎?下面就由我帶您來了解一下日本人過春節的飲食文化吧!
日本人的飲食文化
日本人過春節一般都吃什麼:
大晦日吃年越蕎麥
日本漢字中所謂的「大晦日」其實就是大除夕,指12月31日。在大晦日當天,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一則為了清潔家居,二則也有洗去霉氣的意思,這點跟中國很相似。除了要大掃除,家裡還要擺設鏡餅,鏡餅是用麻薯做的,味道不錯。這一天大家在中午為止就把所有的過年的准備工作做完,到傍晚一家人團聚著開始圍爐過年。
大晦日的食品有蕎麥面,日本叫年越蕎麥,有什麼講究我不是很懂,但是有一個過去的俗話卻是聽說過的。就是女兒好比聖誕節的蛋糕,一定要到25以前嫁出去,男孩子是大年三十的蕎麥麺,過了30沒有娶也不要緊。
2、日本門松和年糕
據說,日本新年裡的很多習俗都歸結到一個只有正月才下到人間的神——年神身上。就像聖誕節所有的慶祝活動都是圍繞基督的誕生一樣,日本人在玄関前插門松,門上掛草繩做的裝飾,家裡供鏡餅等,都是為了這個主角的到來。
門松是請年神在這里下車記號。雖然是民間廣為流傳的習慣。古代京都的上流社會是不興這一套的,所以至今皇居的門口是不裝飾門松的。我想,貴族大概比較有自己的驕傲,不會像平民一樣,用幾個樹枝來討好,年神年神,快到我們家裡坐一坐。
3、御節料理
御節料理是供奉給神吃的料理,其實第二天就撤下來祭了人的五臟廟。日本人吃這個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從神那裡得到吃的東西。什麽話,明明是自己做的菜奉獻給了神,自己吃的時候反倒是從神那裡得到了恩賜。做御節料理的還有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年神在家裡,所以不便在廚房裡弄出很多丁丁當當的嘈雜聲,所以三天不開伙。最重要的一點我想是,可以讓繁忙的主婦得到三天的休息,所以在這三天里大家都吃這種保存食物。
御節料理的擺法很有講究,專用的飯盒裡一共有四層,多半是些圖吉利的菜色。比方,紅白蘿卜絲---紅白至喜。海帶卷---歡樂,愉快。黑豆---勤勞工作。鯡魚籽---子孫昌盛。等等
4、屠蘇酒和雜煮
新年的第一天要喝屠蘇酒,一年內防病消災的意思。屠蘇是一種中葯。配方內包括白術、桔梗、山椒、防風、肉桂、大黃、小豆等。喝屠蘇酒起源於宮廷,後來傳至民間。肯定有很多人會說,這個不用講得太詳細了,這個是我們中國傳過去的習慣,哈哈,的確這樣。
雜煮則是一種放年糕的湯。前面講過年糕在日本是很貴重的東西,古代還被當作壓歲錢用呢。不賞錢賞年糕吃。在關東用,用清水煮。關西用白味噌煮,年糕是圓形的。吃雜煮就是把頭天供給神吃的東西,撤下來加上山珍海味一起煮,表示得到了神的恩惠。
5、七草粥
喝七草粥,讓正月里吃了太多好東西的胃得到休息也是古人的一種智慧吧。傳說一月七日的早上吃七草粥可以在新的一年中無病息災。最初的七草粥是由七種穀物(米、麥、粟米、黍米、稗子、芝麻、小豆)煮成的粥,鎌倉時代以後慢慢地變成了現在的芹菜、薺菜、繁縷、菘菜、蘿卜菜、御形、佛座等七種綠色植物。
吃七草粥也有包含著盼望暖和的春天早些到來的心情。
Ⅳ 日本人在新年要吃什麼,以祝願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日本人過的新年是元旦,他們不過春節的。在元旦的前一個晚上,也就是中國的大年三十晚上,日本人要吃「お年越しそば」お年越し就是越過這一年的意思。そば就是蕎麥面條。意思是吃完蕎麥面條就過年了。第二天的元旦的早上吃「お雑煮」就是喝一種醬湯。裡面放上年糕,雞肉,蒲鉾等材料。白天吃「お節料理」這是在過年前准備好的,裝在很漂亮的漆盒裡。
Ⅵ 日本人過年為什麼要吃蕎麥面
三匠廚房在以前的文章中提過,「稻米+魚生」是日本基本的飲食文化特徵。但日本人的日常主食並不只有米飯,麵食也是重要的一種。日本「三大麵食」分別是拉麵、烏冬面、蕎麥面,其中蕎麥面是最傳統,也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料理。
蕎麥粉被用於做面條,已經是十六世紀末的事了,當時,日本人學會了在蕎麥粉中摻入少量小麥粉、山葯來提高面團粘性,比例從一割到十割不等(「十割」即指100%使用蕎麥粉),製作的方法是將面團反復揉搓,然後用擀麵杖擀成較薄的面片,再將面片手切成面條,稱之為「蕎麥切り」。這種做法先是流行於日本長野(古稱「信州」)一帶,隨後流傳到江戶。當時的江戶城(今東京)是職人之城,有大量中底階層的手工業者,所以類似於路邊攤的「屋台」很受歡迎,最火爆的就是蕎麥面、握壽司以及天婦羅,它們並稱「江戶三味」,售賣蕎麥面的攤販會將事先准備好的蕎麥面放到滾水中煮,再澆上用魚、醬油熬成的湯汁,整個過程不過兩三分鍾,食客只能站著吃。1860年,江戶城內的蕎麥屋的數量已經達到了3763家。如今的東京街頭,這種只能站著吃的蕎麥面館還有不少。
Ⅶ 蕎麥面不摻白面能行嗎
蕎麥面不摻白面不能行。蕎麥作為粗糧,沒有麵筋,筋性低,要直接和成面團製作面條非常困難,做成的面條一煮容易斷條,而在蕎麥面裡面摻白面可以增加蕎麥面的筋性。除此之外,往蕎麥面中摻白面還可以解決蕎麥面和面黏手的問題。
蕎麥面的歷史:
蕎麥多產於高寒地區,可以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像中國山西朔州山區陝北,土地貧瘠,不適合種小麥。所以那裡自古就有食用蕎麥的習慣。由蕎麥做的蕎麥面由於營養豐富,食用方便快捷,是陝北地區受歡迎的大眾食品。
日本人最初食用蕎麥時,由於制粉技術落後,只是簡單地把蕎麥粒做熟了吃,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個世紀。日本人會在除夕夜過年時吃蕎麥面條代表長壽,搬家時向鄰居也會送蕎麥面有慶祝等意思。
Ⅷ 日本人每逢新年也有吃御節料理的習俗,他們都吃什麼
日本之前是過元旦、春節這個兩個新年,跟我國現在的情況很相像,但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改為格里歷,所以現在日本大多數地方是不慶祝正月新年,每年的12月29號至新年的1月3號是日本的休假日,所以,日本人新年是會有特殊的料理。
Ⅸ 日本人在新年要吃什麼,以祝願在新的一年裡健康長壽:
你好
日本人在過除夕夜(陽歷12月31日晚,除夕夜在日語中稱為:大晦日),吃蕎麥面和年糕(年糕,日語稱為:餅(もち),類似我們中國年糕)。
僅供參考
Ⅹ 日本的過年習俗是什麼
日本的過年習俗有很多,比如:
到寺院去抽簽,許願,聽新年的鍾聲
元旦的凌晨去看日出
打年糕,吃年糕,吃橘子
吃新年料理(通常有:昆布,年糕,鯛魚,魚丸等)買一大木桶的清酒,然後將木酒桶的蓋子砸開,喝酒慶祝預示著開運大吉。
門口擺放或懸掛門松(一種用松枝竹筒做的裝飾)
到寺院送走舊的達摩像,祈福,然後請回一尊新的達摩像
小孩子打羽板球
走訪親友,互致新年問候和禮物,可口頭可信函。
穿和服
NHK電視台將舉辦一年一次的《紅白歌會》相當於中國的「春晚」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