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什麼技術值得引進
1. 日本技術有哪些
液晶電視機主要部件液晶面板多數是台灣友達,奇美,和韓國三星的,主晶元是台灣MTK或者MStar等,其他小家電的主晶元有台灣HOLTEK,松翰,中穎,韓國三星,高級一點就用歐美ST,ATMEL,microchip。現在沒什麼電子元件要用日本的,除了高級的CCD和高級的電容。80年代那會兒電子元件是日本的天下,2000以後,隨著智能化的發展,日本跟不上了,很多原來的產線一一放棄,比如,松下、索尼現在就很少產晶元了。
日本在化工和精密機械方面有優勢,所以一些生產設備,有復雜機械結構的電子產品日本的比較多,相對於歐美的也較便宜,但是,前提是不是時下新興產業的,新興產業的設備還是歐美的厲害,比如集成電路製造和太陽能製造,都是諸如美國應用電子之類超級牛的公司在做設備。
2. 日本在哪些方面的技術水平領先於全球都有哪些代表性的企業和品牌
日本在下列領域掌握著領先技術。
超導技術:`日本開始研究超導新干線,預計時速將到達500公里。實力公司包括:日立,東芝,日本車輛,三菱重工等。
材料技術:NEC,東芝,日立,古河電工,神戶制鐵所,住友電工,東京電力,等等;
納米技術:高速通信技術,NEC,日立;下一代DVD技術:SONY;東芝;
下下一代DVD技術:日立;平面顯示屏技術:佳能,SONY,雙葉電子;硅技術:東京微電子,尼康;
MEMS:三菱電機,夏普,松下;
宇宙:石川島播磨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重工;東芝,NEC,三菱電機;
在傳統行業領域,世界現狀大致如下:鋼鐵:第一名是盧森堡的公司,第二荷蘭公司,第三名是新日本制鐵;第四名是JFE制鐵(日本);中國的寶鋼排在第六位 (與日本合資);化學:三菱化學排在第五位。前四名是美國和德國瓜分;旭化成第九位。汽車:GM暫時排在第一,估計會被第二位的豐田超過;日產第8;本田 第九;
家用電器:前十五名被日本包攬:松下,日立,東芝,夏普,三菱電機是前五名;半導體:日立和三菱合資的半導體公司排第四位,英特爾高居榜首;
通信領域:NTT獨占鰲頭。
一般認為,新技術從研究到成熟是一個階段,從成熟到應用是第二階段。第二個階段的時間10-15年。換句話說,如果現在想應用一項新技術,它必須在10年 之前就已經成熟了,否則不能應用。日本正在計劃建設超導新干線,也就是說,他的超導方面的研究,在十年前就已經成熟了。
日本在某些領域面對的強大對手依然是美國。偶爾有某些歐洲老牌公司在銷售額方面領先。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不可能成為日本的對手,因為中國無論在傳統領 域還是在新技術方面,都不值得一提。上述所有行業,以前15名為基準,只能看到一個中國公司的名字:寶鋼,還是採用日本的技術的合資企業。所以中國的發展任重道遠,需要大家的一致努力!
3. 日本有哪些技術是世界先進的
總的來說,電子產品技術比較先進,這個就不用多說吧。除此之外,高鐵技術也是比較先進的。精密儀器製造也很發達。
4. 日本領先世界科技有哪些
世界科技實力排名:
第一名:美國
第二名:英國
第三名:日本
美國國家專利局的專利申請數中,日本是僅次於美國自己本身的第二大國,這一直被視作是日本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全球大學的排行榜和對世界科技貢獻度上面,日本的大學僅次美英。
自二戰以後,日本政府極其重視對教育的投入,以「科技立國」,教育水平一直居於世界前列。遺憾的是,日本的大學似乎有點先天不足,創新能力和冒險精神都遠落後於美英。
日本擁有很多大集團和大公司,如東芝,三菱等等,這些公司都擁有很強悍的科研實力,日本注重細節的精神讓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擁有更好的用戶體驗(相比之下,美國的產品往往顯得比較粗糙,這可能美國製造業衰退的關鍵原因),從而占據市場,這也讓他們擁有更多研發經費。
通過美日之間的技術共享,日本不廢吹灰之力的獲得了很多關鍵技術(這里的技術共享並不是指實用層面的,通用公司不可能將自己的汽車製造技術告訴本田),但不得不說,很多關鍵技術都是由美國人發明的,然後,由日本人進行開發並占據市場。從開始的仿造到後來的技術創新,日本的崛起成為亞洲的一個神話。
上世90年代,以矽谷為代表,美國率先開始了信息革命,並利用自己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打敗日本。自此之後,日本加大了對頂尖科學技術的研發,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比如說,獲諾獎的人數穩步提升)。與美英相比,日本人缺少那種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尤其是美國人的科學冒險精神),這可能是日本人致命的弱點。但日本人也有一個優勢,他們往往會在一個行業干一輩子,而美國很多人一生中可能會轉無數個職業(美國人似乎不喜歡在某一個職業干一輩子),我們都知道,技術是需要時間積累的,有三十年經驗的老工程師,老教授可以用自己的經驗輕松打敗一個優秀的博士生。(盡管他可能沒有那個年輕的博士那麼聰明)。比如說,錢永鍵獲得了諾獎,而他的科研成果離不開另外一個人的支持,而這個向錢永鍵提供關鍵資料和科研成果支持的人,早已經不在成事科研,如今是一名加油站的加油工人,盡管他當時完全可能獲得諾貝爾獎。與英國相比,日本失去了語言優勢,也沒有英國那麼多頂尖的大學,雖然早稻田和東京大學都是世界頂尖的大學,但與牛津和劍橋相比,它們確實還嫩了一點!
在
20個關鍵科技領域,日本的排名都很不錯,在材料科學,尖端機器人等等,日本都擁有巨大科研實力。
以上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還有疑問的話建議你可以去兜游互助廣場看看
5. 日本有什麼東西值得帶回來
日本值得帶回來的東西有:DHC、城野醫生、小林制葯液體創可貼、固力果奶粉、BEAMS。
1、DHC
DHC由現任總裁吉田嘉明獨自創業。經過30多年努力,現已成為跨化妝品、醫葯保健食品、醫葯品、翻譯出版、高級美容院、水療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企業,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輝煌業績。DHC作為日本通信銷售化妝品知名品牌,致力於打造天然、溫和、高效的護膚、彩妝及健康食品。
推薦產品:DHC 蝶翠詩睫毛修護液、DHC MILD LOTION 滋養化妝水。
5、BEAMS
一九七六年創立的Beams,至今已有四十年歷史,其作品一直帶領及影響日本的時裝潮流界。至於以可愛少女服為主打的旗下品牌BEAMS BOY,則於一九九八年四月於東京涉谷開設第一間獨立專門店,現於日本共有二十四個銷售點。
6. 日本在二戰後20世紀50年代間都引進了什麼國外的技術
差不多就這些~~~
--------------------------------------------------------------------------------
1
日本國家創新體系的演變與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楊林
日本經濟在戰後迅速崛起成功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躋身於
發達國家的行列並且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同時憑借其在應用技術領域所
具有的巨大優勢而堪稱技術大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技術進步與創新成為發揮作用的
諸多要素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也是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而技術進步與創新的制度框
架即是國家創新體系所謂國家創新體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是指一個國家
內各有關部門機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動創新的網路英國經濟學家弗里曼C.freeman
於1987年使用這個概念對戰後日本經濟成長中政府通產省的作用技術引進和反
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企業R&D研究開發戰略以及與此相關的教育和培訓
制度等作了精闢的分析1並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然而事實上日本的國家創新體系並
非在戰後才確立起來它最早始於19世紀60年代末1868年的明治維新時期並且經
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直至今日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於自明治維
新以後興起的日本國家創新體系的演變與發展過程的考察和分析來加深對於日本經濟成長
過程及其成功要素的理解並力圖得出於我們具有可借鑒意義的結論
一日本國家創新體系的興起與演變明治至昭和初期
1868-1930
眾所周知日本自1868年的明治維新以後開始了漫長的追趕西方先進國家即實現現代
化的歷史進程日本的國家創新體系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其雛形在經歷了德川幕府
時期長達數百年的閉關鎖國之後上台伊始的明治政府已經意識到日本在幾乎所有領域與歐
美等西方國家存在的巨大差距為了縮小這種差距明治政府開始推行全面學習西方的歐
化政策以期建立起與西方相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體制達到富國強兵能夠與西方列
強相抗衡的目的在這一時期明治政府大力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在各官營產業中引進采
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則成為其歐化政策的一環一般說來先進技術從一國傳播到另一國
的途徑有文字信息圖書文獻和圖片人聘用外國工程師技術人員和派遣留學生到
外國學習貨物進口機器和廠房以及資金外國直接投資等而上述所有這些方法
在明治時期的日本幾乎都被使用了2
一技術引進的起點聘用外國工程師的方式
按照格申克龍有關國際間技術轉移的著名論點3落後國家能夠利用先進工業國家的最
1 C.Freeman: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Pinter Publishers Ltd.1987.
C. 弗里曼大野喜久之助監譯技術政策與經濟實績日本的經驗晃洋書房1989年第5頁
2 Akira.Goto:The Japanese System of Innovation: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p79.
3 A. 格申克龍歷史視野中的經濟落後現象哈佛大學出版社麻省劍橋1962年
2
新技術從而處於有利地位即可以取得所謂後發優勢然而在明治初期的日本由於還
沒有形成有效地獲取公開信息的渠道同時不具備培養國內技術人員的條件因此引進西方
技術就不得不完全倚賴於提供國的人工程師與物機械設備的轉移從而聘用外國工
程師及技術人員就成為日本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起點
在明治維新以後的數十年間各官營產業引進西方技術的主要手段就是聘用外國工程師
及技術人員這種大量聘用外國人的方式成為日本明治初期引進西方技術的重要特徵其
實這種聘用外國人的方式在德川幕府時期創設長崎制鐵所1857年橫須賀造船所1866
年和鹿兒島紡紗所1867年時就已經被採用4因此可以說這三所工廠的做法成為以
後明治政府採用的聘用外國人方式的原形只不過在明治維新以後被擴大到了幾乎所有的官
營產業領域當時所採取的聘用外國人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
在聘用外國人較多的項目中在項目實施前即配置相應數量的具有各種必要的技術技能的
外國人並委任一個外國人為首長不一定是技術人員事實上整個項目的生產經營
和管理都交由這個首長來運營聘用的外國人基本上來自同一國家所使用的機械設備
也同樣基本上是從該國引進的如橫須賀造船廠鐵道寮造幣寮以及生野礦山等均屬於這
一類的典型參見表1-1-1表1-1-2表1-1-3表1-1-4第二種類型在聘用外國人相
對較少的項目中只聘用外國人數人不設外國人首長及其他事務性職務外國人只從
事設計規劃的顧問或某些要求特定技術的工種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項目則是混合聘用來
自不同國籍的外國人後一種類型在多見於一些項目的分部礦山內務省興辦的實驗農場
以及北海道開拓使的項目等
表1-1-1 橫須賀造船廠聘用外國人狀況1872年 單位人
首長1 副首長1 會計官1 書記1 建築長1 建築師1
繪圖1 修船長1 修船師1 船工1 漆工1 冶煉師1
鍛工1 蒸汽機製造工1 蒸汽機製造工1 鑄造師3 銅工1 鉗工師1
鉗工1 機械師2 機械手1 絞車師1 守衛1 醫師1 助教1
全部為法國人
資料來源大藏省編工部省沿革報告收入明治前期財政經濟史料集成第17卷改造社1931
年第324--326頁
表1-1-2 鐵道寮聘用外國人狀況1872年 單位人
首長1 建築首長1 建築副長1 建築工頭副工頭9 鐵工3
鎖工1 *繩工1 建築木工2 木工2 石1 *鋪軌工7 調度1
司機5 管理員6 監察1 守衛5 建築監察1 倉庫保管1
器械手9 器械保管1 *鍾表師1 車工3 會計長1
*書記8 *醫師3
除*號外均為英國人
資料來源同表1-1-1第165頁
表1-1-3 造幣寮聘用外國人狀況1873年 單位人
首長1 書記1 試驗分析師1 金銀溶解師1 試驗分析員3
*原料金屬分析員2 *硬幣局助理1 印鈔局長1 副長1 製版1
機械局長1 機械手2 秤量師1 船長1 船舶機械手1
醫師1
除*號有義大利人1名葡萄牙人2名外均為英國人
資料來源造幣局泉友會造幣100年造幣局泉友會1971年第13頁
4 中岡哲郎等近代日本的技術與技術政策東京大學出版會1986年第173頁
3
表1-1-4 生野礦山聘用外國人狀況1872年 單位人
礦山師1 地質師2 醫官1 礦工7 選礦工1 礦物分析師1 機械手2
全部為法國人
資料來源同表1-1-1第91-92頁
明治新政府採用聘用外國人的方式所興辦的第一項官營洋式工業就是1871年在大阪創
立的造幣局次年改稱大藏省造幣寮當時通過英國商人古拉巴的介紹由香港政廳造幣局
引進一套機械設備在東方銀行的斡旋下聘用以英國人金德爾為首長的20名外國人
開始生產金銀銅幣這之後大藏省又聘用美英德意的工程師設立了紙幣寮由於日本
國內沒有能夠提供造幣寮和紙幣寮所需原材料的相關產業於是又引進了原材料的生產技
術造幣寮開始了金屬的精煉分析和硫酸蘇打等化學製品的生產而紙幣寮則自行生產洋
紙和印刷油墨由此造幣寮和紙幣寮也就成為日本近代化學工業的發祥地5
明治政府通過大量集中聘用外國人的方式興辦官營的兵器造幣鐵道電信冶
金礦山造船紡織產業並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上取得了成功明治政府所聘用的外國人
在1872年以前達到214人6最多時的1873年則達到239人而其後聘用外國人的數量則
出現急劇的下降參見表1-1-5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出於財政上的理由因為
對聘用的外國人所支付的薪酬遠遠高於政府的高官成為政府財政的沉重的負擔為減輕這
種負擔而有計劃地逐步削減聘用的外國人數而另一方面在減少聘用外國人數以後各
項官營產業的運營並未受到影響這也反映出明治政府的精明之處即在實行聘用外國人方
式的同時就著眼於日本人技師的培養並逐漸將外國人加以替代如在上述聘用外國人方式
的第一種類型中所實行的方針是在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實權全部委託給外國人首長數
年後則由日本人技術官僚將這些權力接管同時日本人技師也表現出很強的學習能力
在聘用的外國人工程師技術人員手下工作數年後通常就可習得這些外國人的技術和技能
從而可以替代其工作職務這些日本人技師在習得新式技術技能之後逐漸由官營產業轉
到民營產業還有些人自己創辦了企業使得西方新式技術在日本得以普及
表1-1-5 明治政府聘用的外國人數 單位人
技 師 職 工 合 計
1873明治6年 204 35 239
1876 9年 170 26 196
1879 12年 111 9 120
1882 15年 51 6 57
1885 18年 38 38
7. 日本掌握的核心技術有哪些
一、
日本在技術領域
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有4個指標名列世界前茅:
一是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二是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占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
三是日本核心科技專利佔世界第一80%以上;
四是日本的專利授權率竟然高達80%,可見其專利申請的質量。
這意味著日本整個國家對技術研發的重視,同時也告訴我們為什麼日本科技能獨步天下。
經濟不只是單純地建造工廠,然後高效運作。
日企不只在於表面豐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國際市場上眾多領域的「隱形王者」。
二、
日本在創新領域
先來個總體概況:
2015國際權威研究機構《 湯森路透》 發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業創新排名TOP100——湯森路透還是國家知識產權中心,中國科學院的合作夥伴,可見其權威性。
全球創新企業TOP100 :
日本40家
美國35家
法國10家
德國4家
瑞士3家
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國第一名,2014年之後被日本超越。
從這幾年的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創新已經發生巨大變化。
日本其實早就拋棄已經淪為低端製造業的家電之類產業,轉變為全力投入B2B,新材料,人工智慧,醫療,生物,新能源,物聯網,機器人,高科技硬體,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等新興領域。
新技術領域,美日兩國瓜分了全球80%……
《Economist》發表2015國家創新質量(Innovation Quality)報告,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創新質量的意思,就是你的創新到底有沒有為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更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創新實力:
麥肯錫2013發布研究報告,羅列了有望改變生活、商業和全球經濟的12大新興顛覆技術——
未來12大新興技術分別是: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機器人、次世代基因組技術、自動化交通、能源存儲技術、3D列印、次世代材料技術、非常規油氣勘采、資源再利用
對,目前日本就是全力投入上面這十二個方面,而且百分之90已經做到了世界前三。
某些科研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比如大數據雲計算,新材料,資源再利用,能源存儲、機器人等。
目前的日本是蓄力期,等到發力期,其技術儲備有機會讓日本在下個100年又領先一步。日本是個務實主義國家,面子什麼的都是小事,對於日本韜光養晦才是真諦
8. 日本具體存在哪些高科技
1、半導體加工設備包括材料生產技術;2、高精密機床技術;3、炭纖維技術
9. 日本有哪些先進航天技術
2020年的7月到8月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絕佳時機,今年一共有中國、美國、歐洲、阿聯酋4個火星探測器發射,而阿聯酋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是由日本的H-2A火箭幫忙發射。
日本早於中國2個月在1970年的2月11日將「大隅」號衛星發射升空,成為了亞洲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92年日本航天員毛利衛參加了美國「奮進」號太空梭的飛行任務,成為了日本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員。1998年日本又發射了「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為了全球第三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而這次阿聯酋版的「希望」號長2.90米,寬2.37米,重1.5噸,由日本H-2A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後經過半年多的飛行才會到達火星進行探測。H-2A火箭是日本通過引進美國「德爾塔」系列火箭的技術而研發來的火箭,總共發射42次,除了第6次發射失敗之外其餘41次全部成功,而且目前已經連續發射成功35次,發射成功率高達97.5%。
由H-2A火箭改進而來的H-2B火箭具備把8噸重的載荷運送到地球同步軌道上,從2009年至今H-2B火箭已經成功將8艘無人飛船送到了太空給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日本還計劃在2020年首次發射推力更大的H-3大推力運載火箭,H-3火箭成功發射之後日本將成為全球極少數能夠獨立研製大推力運載火箭的國家。日本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給自己積累了一定的航天技術和人才,加上經濟實力比較強,目前已經初步擁有了進行載人航天和登陸月球的潛力。
同時日本另闢蹊徑實施的小行星探測計劃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尤其是2019年「隼鳥2號」探測器兩次著陸小行星且完成采樣即將返回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多個第一。因此綜合來看日本在航天方面一直在不斷發展,在地外天體登陸的相關技術儲備一直在跟進。不過由於載人航天或者載人登月計劃對於技術的要求更高,投入更大且風險要增加,日本是否會實施類似的計劃還有待觀察。
10. 日本在哪些科學技術方面是世界領先的
近些年來,日本把其先進的科技投入到外交領域。
日本在微電子、超導應用、計算機硬體、碳纖維、精密陶瓷、機器人、光纖通信都是世界第一位。
1998年,日本派出2.6萬人到其他國家進行科技指導。
在2004年至2017年間,日本每年的研究開發費都佔GDP的3%以上。
而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我國研發只佔gdp的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