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為什麼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

為什麼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

發布時間: 2022-09-26 16:51:24

㈠ 1945年,為什麼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啊

在丘吉爾的回憶錄中,有美國為何要對日本進行核攻擊的真正目的的論述,即「美國不願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確實,原子彈實驗成功前,美英兩國都曾強烈要求蘇聯參戰。原子彈實驗成功後,美英兩國最初卻有意排斥蘇聯簽署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對美國、日本和蘇聯外交檔案的最新研究顯示,杜魯門試圖用原子彈「嚇唬」蘇聯人。美國在波茨坦會議剛結束就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是因為在這次會議上,斯大林要求分享對日本的佔領使杜魯門感到非常為難。

(1)為什麼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擴展閱讀

1945年8月6日清晨,3架B-29轟炸機即將執行一項重大任務。他們載著一顆5噸重的原子彈向著日本飛去,目標是廣島,一個離東京不遠的城市。

9點14分17秒,裝載著原子彈的美國轟炸機瞄準了廣島一座橋的正中央,自動轟炸裝置投下了原子彈,投彈45秒後,原子彈在距地面600米的空中爆炸。這是人類戰爭史上,首次在實戰中使用的原子彈,由此打開了核戰爭時代的大門。

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美國針對日本進行了第二次攻擊,1945年8月9日,威力相當於2萬噸TNT炸葯的原子彈扔在了長崎,35000人喪生,8月15日,日本投降。由於廣島原子彈顯示了強大的威力,對二戰後各強國的軍事思想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㈡ 美國為什麼要向日本投放原子彈

美國為什麼向日本扔原子彈?美國史學界長期重視探討使用原子彈的原因,形成了三派:正統主義派、現實主義派、修正主義派。本文論述了美國史學家的觀點,並分析了使用原子彈決定的形成情況。
正統派觀點的主要依據,是總統杜魯門在回憶錄《決定的年代》和陸軍部長史汀生在「使用原子彈的決定」一文中對投放原子彈的解釋。「我們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小的代價和最快的速度結束戰爭。」1 由此,正統派認為,投放原子彈無需派遣大量士兵進入日本本土,既可以加速結束戰爭,又可以大大減輕美軍的傷亡。該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學著名的歷史學家山姆爾。伊利奧特。莫利森。莫利森抨擊現實派認為「日本已經接近戰敗,不用原子彈戰爭也將在1945年底結束」的觀點。他認為沒有原子彈,日本的投降將會拖後很久。因為當時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決定將戰爭堅持到底。因此,「鑒於日本拒絕投降的態度,投放原子彈成了關鍵的一步」。
現實派的主要觀點是:投放原子彈是不必要的,因此是非人道和不明智的。代表人物漢森·鮑爾德維認為:「我們犯有雙重罪。我們於日本已經在進行結束戰爭的談判但沒有最後結果的時候投放了原子彈。我們要求無條件投降,然後投放原子彈和接受有條件投降。這種順序是很明顯的:如果波茨坦公告答應日本保留天皇,即使沒有原子彈,日本也將投降。」「因此,我們使用原子彈,被烙上了野獸的烙印。」
修正派也認為原子彈是不必要的,因而使用它是非人道的和不明智的。但他們比現實派進一步,指出:決策者有關使用原子彈的主要目的是對付蘇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戈。艾爾坡羅維茲(GarAlperovitz )。在他的名著《原子彈外交——廣島和波茨坦:使用原子彈和美蘇抗衡》6 中,直接挑戰費斯的觀點,在美國引發了一場更為廣泛的學術爭論。戈。艾爾坡羅維茲認為,美國使用原子彈的原因是政治的,而不是軍事的;投放原子彈主要是為了嚇唬蘇聯,而不是為了擊敗日本。其理由有以下幾點:
(1 )羅斯福去世後,美國的外交政策已發生根本改變。杜魯門很快拋棄了他前任的調和方針,而採取強硬的外交政策來迫使蘇聯默認美國的東方和中歐計劃。
(2 )杜魯門的策略是「延遲攤牌」。直到在新墨西哥原子彈試製成功後,決定在日本使用,向蘇聯攤牌。
(3 )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後,杜魯門和國務卿伯爾納立即
用核外交政策,迫使蘇聯削弱對歐洲的影響。
(4 )杜魯門政府的政策導致了冷戰。

㈢ 美國為什麼向日本投原子彈

為了粉碎日本擴張,征服世界的野心,加快二戰結束。

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的背景: 1945年8 月6 日8 時15分,美國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放了一顆原子彈,殺死7 萬生靈。8 月9 日在長崎投放的另一顆原子彈,殺死35000 人。由此美國成為在戰爭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使用原子彈的國家。

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的原因:日本人在硫磺島、沖繩島等地的激戰中體現中頑抗到底的精神,讓美國高層意識到日本人的瘋狂,因此需要徹底打擊日本人的心理。

也是對蘇聯的一種威懾,杜魯門實際上已經意識到未來美國最大的敵人就是蘇聯,為了對蘇聯形成有效嚇阻,美國決心使用原子彈,起到威懾蘇聯的作用。

另外是新武器的測試,武器必須經過實戰測試,丟在敵對國自然是最好的,可以全面為了解武器的殺傷狀況。

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的影響:加速了二戰的結束,粉碎了日本的擴張計劃,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

㈣ 美國為什麼決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彈

美國給日本投原子彈有以下幾個原因,但直接的導火索是「珍珠港事件」。
1、抓緊在戰爭結束前檢驗原子蛋實際的爆炸破壞威力。
2、盡快結束戰爭,加速日本投降,減少美軍傷亡。
3、對未來的潛在對手蘇聯以及全世界起到震撼與威懾作用,從而確定戰後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的實力地位。
4、為珍珠港雪恥。
5、摧毀日本,使其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基地,不浪費自己在戰爭中已經花費的人力財力。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奇襲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的事件。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美國為紀念珍珠港戰役的失敗,將1941年12月7日定為國恥日。

㈤ 美國人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原因是什麼

今天看來,美國人之所以要直接向日本投擲原子彈還與杜魯門的戰略決策息息相關:

一個是美國政府當時最關注的是戰後東歐事態的發展。戰爭必勝當時幾乎已成定局,是否使用原子彈已無關緊要。但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擁有原子彈這一事實本身,以及這種炸彈能夠顯示的無窮威力,足以對整個世界包括其盟國(前蘇聯和歐洲)產生巨大的威懾。一方面對樹立戰後美國的世界大國地位有利;另一方面,可以使戰時的盟國、戰後必然的對手—前蘇聯人能夠接受美國制定的戰後世界的計劃,尤其是在美方與盟友之間有爭議的問題上,能夠將美國的意志強加給前蘇聯人,迫使他們接受美國提出的關於中歐和東歐的建議。

正是基於此點考慮,原子彈在杜魯門總統的政治、外交底牌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召開「波茨坦會議」時,杜魯門就是為了能夠將原子彈的王牌帶到會場,而將原定於7月1日的開幕日期拖了半個多月。直到7月17日,在美國第一次核試驗完成後的第二天才開幕。羅伯特·奧本海默曾說:「我們受到不可思議的壓力,一定要在三國首腦波茨坦會晤之前試驗原子彈的填葯。」很明顯,原子彈的首次試驗是存心趕在「三巨頭」會晤之前進行的,以便對蘇形成威懾。

而在投擲原子彈的具體時間安排上也是精心考慮的。

「曼哈頓工程」的參加者菲力普·莫里遜說:「我可以作證:8月10日對我們一直是個神秘的期限。我們必須不顧一切代價、冒任何風險,在這個日期之前將炸彈製成。」

一本在日本印行的《關於原子彈轟炸後果的白皮書》中這樣指出:「對於不了解雅爾塔會議內情的科學家來說,8月10日的確是一個無法解釋的神秘的期限,但對於美國政治領袖來說,他們明白這是前蘇聯向盟國保證的參戰日期。」

雖然,西方國家曾多次破壞關於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保證,但他們並不懷疑前蘇聯會信守諾言於8月10日對日宣戰。為此,美國一定得趕在8月10日之前採取行動!要製造一種假象:彷彿迫使日本投降的不是蘇軍的打擊,而是美國的原子彈。另一方面,在此刻展示新武器的可怕威力,還可以使戰後的世界對美國俯首聽命。

一個是美軍擬定的攻取日本的作戰計劃是這樣的:1945年9月佔領日本本土南部。1946年3月攻佔東京。但鑒於日本頑抗的立場,盟軍將不得不以高昂的代價征服日本,估計會損失100萬美國人和50萬英國人。而倘若首先使用原子彈,則情況將會大為改觀。

另一個是美國已經把20多億美元花在了原子彈的研製上,政府官員們認為無論如何做一次試驗是十分必要的,既然要試驗,與其投在無人知曉的荒漠之上,不如扔在敵人的頭上,以雪珍珠港之恥。

從以上這幾個觀點出發,原子彈的使用首先能夠使美國達到長遠的政治目的,又能取得軍事上的直接優勢,同時也獲得了原子彈實戰使用的效果,一舉多得。

正因為形勢的需要,使得杜魯門終於把羅斯福一直猶豫不決的事情敲定了下來。不過此時的杜魯門似乎還良心發現,在他授意之下,從1945年7月27日~8月1日,美國每天都出動飛機在日本各大城市上空散發《波茨坦公告》和其他傳單。傳單上這樣警告說,如果日本還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全部內容,它們將會受到更猛烈的空中轟炸。而且,每次傳單散發後1小時,隨之而來的便是一次普通炸彈的猛烈轟炸。對於這一種先撫後殺的手法,頑固的日本政府一點也不擔心。

終於,到了8月2日,執行轟炸任務的特殊大隊機群進行了最後演習。

8月2日,大隊接到命令,派出7架B-29飛機轟炸廣島。其中一架飛機運載原子彈,由大隊長蒂貝茨親自駕駛,另兩架飛機擔任觀測,3架飛機擔任氣象偵察。此外,還有一架飛機作為預備隊,留在硫磺島機場,隨時准備替換發生故障的飛機。在轟炸以後,還指定有兩架飛機進行效果檢查。第20航空隊負責擔任援救任務。

8月5日下午2時,用蒂貝茨母親的名字命名、代號為「埃諾拉·蓋伊」的B—29飛機裝載了原子彈,彈身上滿是用鉛筆寫的給日本天皇的信。這天晚上,飛行員們吃驚地從蒂貝茨那裡獲悉,他們要執行的具體任務是扔一顆破壞力相當於2萬噸4N4炸葯的特殊炸彈。

5日傍晚,最後的檢查工作已經全部完畢,原子彈安然無恙,飛機隨時可以起飛。

起飛前,機組人員每人領到一副電焊工用的護目鏡,以便在炸彈爆炸產生強烈閃光時護住眼睛,接下來進行祈禱儀式,機組人員都把頭低下來,由年僅27歲的德教牧師威廉·唐尼進行祈禱:「……上帝啊,我們向您禱告,願戰爭早日結束,和平早日重臨人間。上帝保佑今晚飛行的飛行員安全無恙返回……」這是所有準備工作的最後一項。

㈥ 抗日戰爭時期,為什麼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

為了粉碎日本擴張,征服世界的野心,加快二戰結束。

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的背景: 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國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放了一顆原子彈,殺死7 萬生靈。8月9日在長崎投放的另一顆原子彈,殺死35000人。由此美國成為在戰爭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使用原子彈的國家。

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的原因:日本人在硫磺島、沖繩島等地的激戰中體現中頑抗到底的精神,讓美國高層意識到日本人的瘋狂,因此需要徹底打擊日本人的心理。

也是對蘇聯的一種威懾,杜魯門實際上已經意識到未來美國最大的敵人就是蘇聯,為了對蘇聯形成有效嚇阻,美國決心使用原子彈,起到威懾蘇聯的作用。

另外是新武器的測試,武器必須經過實戰測試,丟在敵對國自然是最好的,可以全面為了解武器的殺傷狀況。

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的影響:加速了二戰的結束,粉碎了日本的擴張計劃,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

(6)為什麼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擴展閱讀:

廣島原子彈事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的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原子彈。

1945年夏,日本敗局已定,但日本在沖繩等地的瘋狂抵抗導致了大量盟軍官兵傷亡。當時美軍已經制訂了在九州和關東地區登陸的"冠冕"行動和"奧林匹克"行動計劃。

出於對盟軍官兵生命的保護,盡快迫使日本投降,並以此抑制蘇聯,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軍方高層人員決定在日本投擲原子彈以加速戰爭進程。

美軍選定日本東京、京都、廣島、長崎、小倉、新潟等城市作為投擲原子彈的備選目標。此前,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6日和9日美軍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和軍人傷亡。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長崎是長崎縣的首府,位於日本九州島的西端,面積406.4平方公里。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近尾聲。德國法西斯於5月8日無條件投降。

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8月9日,美軍又出動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市。長崎市約60%的建築物被毀,傷亡8.6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37%。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美國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也使日本人民遭受到軍國主義者發動侵略戰爭帶來的嚴重災難。日本人民成為戰爭的受害者,同時也親身體驗了原子彈造成的無窮遺患。

㈦ 美國為什麼要向日本投核彈

減少美軍士兵傷亡,關於原子彈威力的測驗,美國向日本投核彈是為了加速戰爭進程。

日本的史學家認為,美國之所以對日本投降原子彈,主要是為了觀察原子彈在實戰中所具備的威力。可以看到,在原子彈被研究出來後,日本是唯一被投放且成功引爆原子彈的國家。

相關信息:

在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這顆原子彈的殺傷力非常驚人。

當時廣島約有30萬人口,在這顆原子彈爆炸之後,直接抹去了超過一半人口的生命。日本戰後統計,在原子彈爆炸的中心點,方圓14平方千米的建築物直接被夷為平地。

㈧ 美國為什麼向日本投原子彈

1、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採用「蛙跳」越島的作戰方式一路節節勝利,然而,每接近日本本土一步,抵抗就會更加激烈,雖然美軍在火力上已佔有絕對優勢,但代價卻越來越大。所以美國必須找到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的方法戰勝日本,原子彈是最值得考慮的選擇之一。

2、自歐洲戰場結束以後,蘇聯和西方陣營已經貌合神離,而通過自諾曼底登陸後,東西兩線對德作戰的戰況評估,雖然德國將主要防禦力量置於東線。

但蘇聯軍隊的推進速度仍快於西線盟軍,這讓盟軍認識到一旦和蘇軍撕破臉,一定會被蘇軍打出第二個敦刻爾克撤退。為了達到威懾蘇聯和避免直接對抗的雙重目的,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是最合適的一種手段。

㈨ 「二戰中,美國為什麼要向日本投原子彈」

1、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採用「蛙跳」越島的作戰方式一路節節勝利,然而,每接近日本本土一步,抵抗就會更加激烈,雖然美軍在火力上已佔有絕對優勢,但代價卻越來越大。所以美國必須找到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的方法戰勝日本,原子彈是最值得考慮的選擇之一。

2、自歐洲戰場結束以後,蘇聯和西方陣營已經貌合神離,而通過自諾曼底登陸後,東西兩線對德作戰的戰況評估,雖然德國將主要防禦力量置於東線。

但蘇聯軍隊的推進速度仍快於西線盟軍,這讓盟軍認識到一旦和蘇軍撕破臉,一定會被蘇軍打出第二個敦刻爾克撤退。為了達到威懾蘇聯和避免直接對抗的雙重目的,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是最合適的一種手段。

(9)為什麼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擴展閱讀

廣島的事件並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後通牒,即無條件投降。他們竭力掩蓋廣島事實真相,對外宣稱是有一枚隕石隕落在廣島市。並認為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還把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上。

但1945年,日本從蘇聯領導人那裡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繼續著戰爭,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請求蘇聯調停的建議已失去一切根據。蘇聯政府遵守對國聯的義務,接受國聯的要求,宣布從8月9日起對日宣戰。

就在蘇聯出兵這天的上午11時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長崎全城27萬人,當日便死去6萬餘人,從而加速了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投降詔書宣布投降。

㈩ 美國為什麼給日本投原子彈

(1)

美國的B-29飛機的航程有限,原子彈的投放飛機的起飛地點在日本較近的提尼安島上,從美國本土運送兩顆原子彈到提尼安島上,要用軍艦,而且這段路危險很大。日本海軍仍然有相當數量的潛艇,隨時有可能偷襲美軍運送原子彈的軍艦。那麼,美國冒的風險也太大了。(2)

當時美國製造出的第一批原子彈只有三顆,其中一顆已經在1945年7月16日的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彈實驗廠做實驗引爆了。而僅剩的兩顆原子彈,美國竟然都用於攻擊已經沒有很強戰鬥力的日本,而且還是投射在平民區。如果未來幾個月內美國突發意外需要原子彈怎麼辦?而且攻擊平民區與法西斯又有何區別呢?(3)

有很多人看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後的電影和照片資料,但是,原子彈爆炸過後誰有能力在強烈的核輻射區進行攝影或攝像,日本當時沒有任何一種防輻射的裝備。此外,電影資料還有一些問題,一些「倖存者」在爆炸後從廢墟中出來後排成行走路,似乎是經過訓練的。另外,能在核武器的爆炸中倖存這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事。(4)

從戰爭結束到今天,從未發現過一個可以直接證明在廣島和長崎有過原子彈爆炸的人。有些「倖存者」只看到有大火產生,另一些「倖存者」以自己所謂「受到輻射燒傷的」傷痕,實際上只是火燒傷的痕跡。(5)

在二戰末期,美國飛機的經常對日本的一些大城市狂轟濫炸,大多數市民都跑到鄉下躲避,廣島和長崎也不例外,實際上,據一個在廣島的日本老人介紹,1945年3月以後,在廣島市的市民已經不足五萬人了。當他在四月離開廣島到鄉下時,廣島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當然長崎也是如此。既然如此,日本政府所稱的兩顆原子彈最後造成近30萬人死亡,這個數字又是怎麼得出來的呢?(6)

為了研究原子彈輻射的危害,美國和德國科學家在廣島和長崎兩地進行了土樣的秘密採集。但是經過研究發現這些土的土質與普通土幾乎沒有區別,輻射劑量並非超常。而且在受到嚴重輻射的土地在幾百年內不可能生長植物,人在該地區生活也相當危險,對其後代的影響十分大,但是這又與今天廣島的事實相悖。(7)

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運用巨型計算機的有限元分析法,對在新墨西哥州、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的電影圖像資料進行分析後,其結果發現三份圖像是同一顆原子彈的,只是在同一顆原子彈爆炸的不同角度拍攝的,就是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那顆原子彈。種種令人不解的疑問和新的發現,不得不令人對美國是否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產生疑問。只是核武器的事件的極其特殊性,這種疑問沒有通過新聞媒體公布於眾。但是歷史的真相不會被永遠埋沒。

原子彈爆炸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6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7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0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1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5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0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5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09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6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