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湖邊有個門是哪裡
Ⅰ 日本淺草寺的燈籠上寫雷門是什麼意思
這個地方,幾乎必定會出現在東京的宣傳片中,每年迎接遊客數千萬;
這個地方,是聖觀音宗總本山,日本的重要文化遺產……
這個地方就是坐落於東京台東區的淺草寺,堪稱日本的代表形象之一,也是遊客們去東京必看的景點。它的標志性照片就是上面這張「雷門」照。凡是去過淺草寺的人所津津樂道的也是這個「雷門」。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淺草寺門口會掛著一個如此巨大的「雷門」呢?「雷門」二字又代表什麼含義呢?
「吃閑飯的」風神??
雷門所在的這個門其實是淺草寺的正門,也就是日語里所說的「山門(さんもん)」。淺草寺正門的全名應該叫「風神雷神門」,讓我們來看下這兩位淺草寺的
護法善神:
身綁六尺褌,手擊連環鼓,紅皮鬼面,鎮守雷門左側的便是雷神▲。
而鎮守雷門右側的則是雷神的好搭檔,手執風袋,青皮鬼面的風神▲。
他們兩位共同鎮守著淺草寺的山門,保護著寺內的觀音菩薩。可不知何時,風神雷神門直接被簡化稱作了雷門,以至於在江戶時代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
「雷門雷門,風神吃閑飯的雷門。」
有人說可能是江戶人性子太急,才把風神雷神門省略成了兩個字。雖說緣由已不可考,但不管怎樣,風神雷神共同守護著淺草寺,預示風調雨順、天下太平、五穀豐登,自古以來就是極其重要的存在。
雷門之後亦有玄機
(淺草寺的主幹道,最繁華的仲見世通街)
鎮守雷門的其實不只有風神雷神。進入雷門後的一條長街被稱作「仲見世通」,如果站在仲見世通方嚮往雷門方向看的話,會發現雷門裡面還有兩位善神在守護,他們分別是天龍和金龍:
天龍的形象為男性,金龍則為女性。雙方都是司掌水的龍神。盡管淺草寺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兩位龍神來淺草寺的歷史卻不長。1978年為了紀念淺草觀音顯身1350周年,兩位當代雕刻家製作了兩尊龍神像並放置在了雷門里側。
命運多舛的雷門
並非淺草寺建成時雷門就存在。淺草寺創寺約300年後的公元942年,平安時期的武將平公雅才為淺草寺造了相當於現在雷門的「總門」。當時總門的位置是在離現今雷門約250米的駒形堂附近。
(距雷門約250米,淺草寺本堂約600米的駒形堂)
到了鐮倉時代,總門才遷到當今雷門的位置,風神雷神也是在那之後才入駐雷門的。
但在鐮倉時代後,雷門經歷了至少三次火災。1865年(慶應元年)雷門因田原町大火被燒毀,之後包括明治·大正時代的約100年間,雷門都未被重建。
直到二戰結束15年後的1960年,才將雷門重建,恢復了原貌。
掏腰包再建雷門的松下幸之助
松下集團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長期以來都受關節痛困擾。當時的淺草寺住持——清水谷恭順在得知此事後像淺草菩薩祈願,不久松下幸之助的關節痛就開始慢慢好轉了。
(雷門大提燈內側下方標有松下電器產業的字樣)
事後清水谷恭順向松下幸之助傳達了此事,並希望松下幸之助能夠出資重建雷門。於是在1960年,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雷門。
風神雷神像的頭部與身體並非同一時期的作品
因為前面提到的田原町大火,雷門消失殆盡,風神·雷神像也僅存頭部。1874年,人們把頭部安在新塑的身體上,還原了風神·雷神像。
到了1960年雷門重建的時候,又重新為兩尊像上色,才有了現在的風神·雷神像。所以風神·雷神像頭部的歷史要比身體久得多。
氣吞山河的大提燈
如果沒有這個大提燈,雷門就顯得太過平淡,甚至不會給人留下什麼印象。可以說雷門大提燈就是整個雷門形象的核心。盡管這個大提燈並非日本第一大,但其體形也是相當令人震撼的。
從重量上看,約有700kg!什麼概念呢?日本相撲關取級別體重最高的力士——逸之城的體重也只有211kg,相當於三名以上重量級相撲力士的重量。
從體積上看,高3.9m、寬3.3m,腰圍超過10米。還是拿逸之城當例子,需要五名逸之城手牽手才能勉強抱住這個提燈。站在雷門燈下的感覺確實是相當震撼的。
燈下乃龍盤之地
如果有機會從大提燈下面走過的話,可千萬別忘了抬頭向上看。
佛寺一般都會有個山號,淺草寺的山號就是非常霸氣的「金龍山」。所以燈下刻有龍的浮雕。
至於這山號的來歷,還有個奇妙的傳說。淺草寺供奉的是淺草觀音菩薩,傳說在公元628年的時候,在江戶隅田川上打漁的檜前浜成·竹成兩兄弟得到菩薩感知,從海中撈出了聖觀音菩薩像。菩薩像顯身的時候,從海中也有金鱗之龍顯現,所以淺草寺得到了金龍山的山號。
順帶一提,上面提到的聖觀音菩薩像被尊為秘佛,上千年來從未向世人公開。據說是一尊高約5.5厘米的金色塑像。
(《淺草寺寬文緣起繪卷》描繪了發現觀音菩薩像的場景)
大提燈也有收起來的時候
盡管大提燈如此威嚴霸氣,但因為太過巨大,反倒有時候會有點礙事。
好在日本的提燈都是可以折疊起來的,能夠把體積收得很小。舉辦諸如三社祭等儀式的時候需要讓神轎通過雷門,這時候把提燈折疊起來就可以。除此之外,碰到類似台風等惡劣天氣的時候也會折起來,以免造成危險。
碰到大提燈收起來的機會可是非常難得的,但有一種更稀奇的情況,那就是換提燈!
提燈畢竟是紙糊的,風吹日曬久了總得更換。雷門的大提燈10年更換一次,每次都是大工程。最近一次發生在2013年,施工花了從9月到11月約兩個月,期間雷門都處於沒有提燈的狀態,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假裝是提燈的畫……
但在換提燈之前,提燈的製作本身就是巨大的工程。提燈的製作由松下集團出資,京都的高橋提燈公司負責製作。和紙、竹片等材料需要約1年時間收集,之後匠人們手工製作提燈則要耗時3個月。
(2013年更換後的大提燈煥然一新)
雷門其實是鋼筋混凝土造的
雷門表面上看是一座木造建築,其實不然。1960年重建雷門的時候決定將雷門復原為和古代一樣的造型,但是改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外表的朱紅塗漆很好地模仿了木造建築的效果。重建後的雷門高11.7米,和一棟三層建築差不多。
同時,淺草寺本堂也是鋼筋混凝土建築,屋頂更是用上了鈦板作為建材。
被踩爛的石板路
淺草寺每年需要迎接大約3000萬人次的遊客。而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從雷門進入淺草寺。
大概是什麼概念呢?就是約等於整個福建省的人口排隊從雷門下走過去一次,再走出來。如此驚人的人數,雷門下的石板路也難以承受。淺草寺官方也認為,石板路已經臨近被踩壞的邊緣,於是在2015年實施了更換石板路的工程。
Ⅱ 這是日本的什麼門
鳥居
這個是 位於廣島縣的嚴島神社之海上大鳥居,也是常被用來象徵日本傳統信仰文化的知名鳥居之一。
Ⅲ 日本的長安門在什麼地方
就在日本。
Ⅳ 土御門在哪
日本的地方
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
是從桓武天皇於794年(一說784年)遷都長岡(今京都市)時始,到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為止的時期。在奈良朝末期,朝廷與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為了削弱權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桓武天皇於784年決定從平城京遷都到山城國的長岡(今京都市),在那裡籌建新都,命名為平安京,希望藉此獲得平安、吉利、安寧與和平。由於平安京於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為平安朝的開始(有的把784年決定遷都的時間作為平安朝的開始)。
【平安京內,朱雀大路連接大內里朱雀門和羅城門,東築大宮、西洞院、東洞院和東京極等大路,西修四大宮、道祖、木辻和西京極等大路東西走向的一條、土御門、中御門和二條至九條等各條大路,與朱雀大路垂直相交。平安京四周為當地人所信仰的賀茂、松尾、稻荷等神社,後又變成皇室和貴族的信仰對象。】
不過,因桓武朝的建都和征夷兩大事業半途而廢,京內有的地方只修整了區劃而來完成羅城等處的建設。西京(長安城)又是池沼星羅棋布的低窪地帶,呈現一片「人家漸稀,幾近幽墟,人去無回,屋壞不修」的景象。因此,人家大都集中在東京(洛陽城)四條以北的高崗乾燥地帶。院政時期,又以流經東京極大路東面的鴨川以東白河為中心,建造了很多寺院和離宮,使得東京更加繁榮。因而日本人總喜愛稱京都為「京洛」、「洛陽」、「洛城」,簡稱「洛」.
平安京作為首都幾乎延續了近一千年。 前期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文化,並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並中斷了與中國的交往。日本固有的文化才開始發展。這是個吸收和同化的過程, 外來的東西漸漸染上了日本的色彩,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日本的文字"假名"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假名"分"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以漢字為基礎, 取漢字的邊傍部首和部分草書而製成,建立了一套獨特的文字系統。
自70年後的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平安時代後期,由於宮廷上下沉迷於奢華靡爛的生活,放鬆了對地方武士的控制,地方勢力逐漸落入"桓武平氏"和"清和源氏"手中。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其後頻繁的內戰,使日本進入了封建時代。
Ⅳ 日本湖中那個門像個開字的,是通往地獄的嗎
不是,那個叫「鳥居」,代表進入了神住的地方。
Ⅵ 日本的一個名勝古跡叫什麼門來著
半藏門
相傳命名緣起是德川家康的御用忍者,服部半藏正成而來
服部半藏正成最可信的功勞是1582年時,德川家康應織田信長之邀,在堺港做客,但此時信長家臣明智光秀謀叛,信長在本能寺自盡後,光秀發兵追捕家康,服部半藏引導德川家康由伊賀道逃到伊勢,再由伊勢上船到了尾張,由尾張熱海回到本國三河,
這段故事稱為神君度伊賀,服部半藏正成在這段故事中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Ⅶ 日本很多這種門是用來幹嘛的
這是神社前面的門。
日本叫做鳥居。
鳥居,為日本神社的入口,又稱為「天門」、「神門」、「衡門」、「華門」、「鶏棲」、「鶏居」、「額木」、「助木」、「華表」、「華極」、「鳥井」。
主要用以區分神域與人類所居住的世俗界,算是一種結界,代表神域的入口,可以將它視為一種「門」。
另外日本天皇的御陵以及日本的佛教寺院也有鳥居的建築。
鳥居一般有兩根支柱,上面有兩個橫梁,也有上面有題字的匾。
一般用木材製造,刷上生漆。
希望可以幫到你
Ⅷ 日本自助游求攻略,求日本好玩的地方,跟該注意的事項
親 這是我從我們網站直接復制的人家的游記 10天的 你湊活著參考下 網站還有很多游記 你可以自己去看下。。
越南航空公司從東京飛回河內的航班上,大部分旅客都是日本人,航班也不滿, 因此可以找到一排的座位,好好地躺下來休息。睡了2個小時,醒來後,腦子便不停的回想著這趟行程中給自己留下比較深
越南航空公司從東京飛回河內的航班上,大部分旅客都是日本人,航班也不滿, 因此可以找到一排的座位,好好地躺下來休息。睡了2個小時,醒來後,腦子便不停的回想著這趟行程中給自己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東西。
對日本人沒有特別的喜或是厭,但是自己非常想去日本看看,為什麼那麼多從日本旅遊回來的朋友對那裡都贊不絕口。也想看看是怎麼樣的一個民族,可以發展成世界強國。
2年前就打算去,但因為自由行簽證比較難辦,最後放棄了。離開越南前,老公還有10天假,在去上海看世博還是日本兩個地方一直猶豫著,考慮到世博人太多,最後,在我的強烈要求下,訂下去日本。由於有老公的幫助,我的簽證很快就辦下來了,花費570000越盾(30美元)。
老公說因為是我提出去日本,功課則必須由我作。考慮到旅遊時間並不長,我計劃的行程是:奈良,京都,富士山五湖和東京。
19日凌晨的航班從河內起飛,吃了配餐就睡了,途中遇到強氣流,醒了好幾次。5個多小時後,到達大阪關西機場。坐上銜接的小節火車到到達廳。提完行李,到了大廳,因為周末原因,二樓的郵局沒有開門,便在外幣兌換櫃台換了錢,比價是1美元=87.80日元,真是少呀。我認為在銀行或郵局能拿到較好的比價,就只換了300美元。接下來在京都的郵局,銀行和私人兌換點都問過,比價只相差一點點,所以在機場換日元都沒有問題。但是在富士五湖地區,銀行的比價是1美元=86.69日元,離開那天在東京成田機場看到的匯率也是86.6*(不太記著),免稅店用86。不知道具體原因是城市間差別還是每天比價的自然變化。
因為已經在hyperdia網站上查到了最便宜的組合票價到NARA(奈良)。 拿著列印出來的紙,給JR的工作人員,他看看說我要的票並不在他們這里購買,並很熱心的告訴我們應到哪個櫃台買。上個月剛從印度尼西亞旅行回來,感覺那裡的人就是想騙遊客的錢。有了對比,發現在日本,根本不存在這類問題。日本有多家公司經營火車,地鐵和巴士,如果我們有計劃好的行程和傾向乘坐某公司的交通工具,無論你問到哪家公司的工作人員,他們都會指點我們到正確的櫃台購買我們需要的票。從KANSAI AIRPORT-SHINIMAMIYA-NARA JR STATION ( 890+540=1430Yen)。一個半小時,到達奈良火車站,很快就找到了我們預定好的小旅館YUZAN GUEST HOUSE。 訂的8人間的dormitary, 每人28.88美元。入住時間是下午3點,把行李交給主人,我們便出去轉了。奈良是個不大的城市,兩個火車站相距不遠,最著名的奈良公園和周圍的寺廟、博物館、神社都可以走路到。今年是奈良建都1300年,為方便遊客參觀,從火車站都有免費的巴士到平成京的遺址朱雀門。我們就是乘坐免費巴士,參觀了平成京遺址,再以那裡為中轉點,到KINTETSU車站,一切景點都在附近了,公園里有很多鹿,根本不怕生。參觀了東大寺,大宏殿,二月堂和三月堂,還在二月堂的茶所內飲用了免費的涼大麥茶,並按指示清洗好茶杯放回原處,方便其他遊客的使用。從二月堂回到主道路間,是很清靜的小巷,很別致也很乾凈。
5點多,下起雨了,趕快吃完買的小食,匆匆忙忙跑回旅館。沖了涼換了衣服,坐在日式的廳裡面看看書和電視。旅館不大,就幾間房,客人就不會太多,公共區域倒不小,大家都可以圍坐在一起聊天,看世界盃。廚房小了點,備微波爐,沒有煮東西的爐子。幾步路就有一間葯店,超市內賣的東西都可以在裡面找到,價格也很合理。住在這里,非常方便!
第二天走到NARAMACHI(奈良町),這是奈良從前的商業區,一些傳統的住宅被很好地保存下來。非常可愛的地方,走在狹窄的小巷裡,總能發現不少驚喜,通過 格子之家,讓我們對日本古老住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午下了會兒雨,便躲在屋檐下,看幾個畫家坐在小板凳上撐著雨傘作畫,購物的旅人從一兩間小店裡走出來。 一切都是安安靜靜的,聽不到喧嘩的聲音。
直到下午3點多,才回到旅館拿了行李,走到KINTETSU坐火車到京都(610YEN,約46分鍾)。京都火車站非常大,其他公司的火車也都停靠在這里,分別在大樓不同方向的區域。我們找到西出口,按列印出來的資料,走了大約15分鍾,找到了K』S HOUSE BACKPACKER。K』s House 在日本有5家連鎖背包旅館,經營者真的是很用心地維護著這個旅館,房間也不小,非常干凈,旅館提供免費的茶葉和咖啡,廚房很現代,可以自己煮東西。此外,公共社交區非常寬敞,是背包客結交朋友的好地方。門口放著許多雨傘供我們隨時使用。我們住的是4人間 ,每人2300YEN 。 在京都住了3晚(20-22日),一直到23日晚上10點多才離開。由於時間較寬裕,讓我們有機會慢慢地探索這個美麗而傳統的古都。我想到京都的人都會愛上這個地方,無數的寺廟,精緻設計的庭院,古色古香的小徑。如果怕遊客的喧鬧,可以選擇黃昏或是清晨到這些地方,或就是簡簡單單鑽入條小巷,馬上喧鬧的世界就被你拋離在後面。
京都最美麗的地方是東部的Higashiyama,從銀閣寺(Ginkaku-ji, 庭院里種植了竹子和楓樹,既然在盛夏里都可以輕易地想像到滿園金色和炫紅的秋天美景),沿著哲學之道(Tetsugaku-No-Michi, 兩邊盛開著大朵而美麗的綉球花的水道),到法然寺(Honen-In,沒有見到寺廟,只是一道用稻草鋪蓋的門,外面豎著一塊大石碑,大概意思是「酒肉者不得進入此門」)。接下來是知恩院(Chion-In, 為日本佛教凈土宗的總寺,它的大門—三門是全日本最大的寺院山門,高達24米。另外位於寺廟廣場的知恩院鍾是日本最大的梵鍾,據說需要好幾個身強力壯的和尚才能撞響。我們到達時,正值寺院在舉行 法事,我們便坐下來聽了聽)。大阪神社(Yasaka-Jinja,以其日本最大的祭奠之一的祗園祭而聞名。我們是在傍晚到神社的,裝飾著神社舞台的眾多燈籠被點亮,只有零星的幾個遊客,徐風吹動著懸掛的燈籠,一片安詳的感覺。可以拉響懸掛的鍾,然後合擊雙手,默默參拜)。南部以著名的清水寺為中心(Kiyomizu-Dere,屬於日本最古老的佛教宗法相宗,位於茂密的山林中,在清水舞台上面可以欣賞到整個城市的景觀。該因寺中清水而得名,可以品嘗到據說擁有治癒力量的泉水。清水寺本堂的後側,供奉著土地神社,大批的遊客(學生為主)到這里祈求他們能獲得美滿的愛情)。往北漫步到了二年坂和三年坂(Ninen-Zaka Sannen-Zaka,這兩條迷人的小巷,兩邊保存著古老而傳統的木屋,或是作為小商鋪或是某個藝術家的工作室。我們隨便找個角落坐下來,看著許多一身學生裝的學生們開心的在店裡購買小禮品,或是,身著傳統和服的日本女孩坐在店裡扇著手上的扇子,吃著冰沙。偶爾一兩位藝伎也坐著人力車到這里。 我頂著厚臉皮,和兩個藝伎合了影。
京都西部的嵐山(Arashiyama)主要以自然風景為主,除了著名的渡月橋,還有 從天龍寺(Tenryu-ji)北門延伸出去的竹林,這也是最吸引旅客的景點。步入竹林,彷彿進入另外一個世界。金閣寺(Kinkaku-ji, 是日本最著名的景點之一,該寺原名是鹿苑寺,建於1379年,原為足利義滿將軍的山莊,1408年義滿將軍死後改成了禪寺。這一座舍利殿,外麵包有金箔。金閣寺在1950年被見習僧人放火焚燒,現在的建築是1955年後建成的)。二條城(Nijo-jo,是德川家康幕府在京都的御所,也是他們家族地位和權力的象徵)。伏見稻荷大社(伏見稻荷大社是是日本幾萬座稻荷神社中最有名的一座,稻荷是日本神道教的穀物之神,狐狸是他的使者。因此,在稻荷神社中可以看到很多狐狸雕像。伏見稻荷大社也以其數不清之多的鳥居而聞名,這些鳥居由朝拜者所捐贈,遍布在稻荷神社的小路以及神社主殿後面的山林中。漫步完整條小路約4公里,大約需要2個小時。鳥居類似於中國寺院聖地常見的牌坊。在日本的神社,經常有一座或者幾座鳥居矗立在神社的入口以及通向神社主殿的沿途中。鳥居顏色絢麗,材料質地也多種多樣。最多被使用的是木材,最常見的是被漆染成橙色與黑色的鳥居。我們是傍晚到那裡的,天色已暗,有種陰森森但有神秘的感覺)。早上我們一早起床,到東寺趕集,夜幕降臨後,則徘徊在只園(Gion,祗園是京都最有名的藝伎街區,漫步在雅緻的花見小路,感受兩邊林立著漂亮的古建築、茶座及餐廳的街道)和先斗町(Ponto-cho,是京都夜生活區,晚上掛在傳統木屋前的燈籠亮起,這條狹窄的小巷被營造出似夢似幻的氛圍)。 我在南座歌舞伎劇場看了藝伎表演,3000yen。 這個表演除了傳統藝伎表演,還有日本茶藝展示,插花藝術及日本喜劇表演,有趣的是另外一種玩偶藝伎表演,由三個男人表演,他們都穿著黑衣服,其中兩個戴著面罩,不留意真看不到他們。他們的表演非常生動逼真,還是挺值著看的。
在京都,第二天和最後一天,我們都買了巴士PASS, 一天500yen,在旅館或是火車站大樓的巴士服務中心都可以購買,有了這個PASS,就可以隨心所欲得乘坐市裡的所有巴士(嵐山在這個范圍之外,不過也可以補點差額)。我們是走火車去嵐山,230yen。最後這天, 在旅館自己做了頓晚餐,吃完沖涼,10點鍾准時離開,使用還有效的PASS到火車站,坐夜車到東京新宿區,從那裡再坐車去富士山五湖地區。
從京都到東京夜車11:10Pm 出發,7小時到東京新宿,3900 yen。我發現坐夜車的人真的不少,多數是年輕人,有去往各個不同城市的班車。座位表已經列印出來並貼在第一排座位前,找到我的名字,便知道坐哪個座位。不忘嘲弄老公一番,他一直在擔心坐不到前面好的座位。上了車,發現日本人設計真的很體貼,所有的車窗都掛著可以完全擋住外面光線的窗簾,相鄰的座位之間也有窗簾隔開,扶手的高度加上小枕頭,我的頭可以非常舒服地靠上去。車出發沒多久,車內的燈就熄了,安安靜靜的,大家都開始進入睡眠了。途中,停了3次,司機會把發車時間掛在車門上,提醒乘客。而我們則可以下去舒展一下腿腳,上洗手間或是買點東西,長途巴士停靠的地方都是非常大,一切都是那麼整潔干凈。
早上6點到達新宿(shinjuku),很順利找到京王(Keio)高速巴士,購好票到河口湖站(kawaguchiko),富士五湖之一,2個小時,1700yen。每小時有一班車,當天第一班已經滿了,只好等第二趟。坐在車上,不知不覺又睡著了,等睜開眼,美麗的富士山就在眼前,趕快拿出相機照了幾張。到達車站,打電話給K』S HOUSE,他們提供免費接送。因為覺得這個旅館真的很不錯,於是在河口湖和東京都選擇住這件旅館。可惜在 東京只訂到一晚,最後一晚要搬到其他地方去。早上10點多,我們就在旅館安置下來了。然後出發去河口湖附近的一座山,1700米,來回要6個小時,可惜爬到山頂,對面的富士山被雲霧籠罩著,根本看不到她的容顏。山頂上有許多小蟲一直圍著我們轉,實在呆不住,便下山了,再走回旅館,到時已經是筋疲力盡了。
第二天,租了部單車(1000YEN),吃過早餐,便出發了。五湖是環繞富士山北麓的五個湖,分別是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進湖和本棲湖。我們從河口湖(kawaguchiko),到西湖(saiko),然後精進湖(shojiko),沿著湖邊專設自行車和行人道騎。一路欣賞著美麗的景色,而富士山就在身邊,她時而消失,又時而顯露。6月份正是熏衣草盛開的季節,在八木崎公園和大石公園里可以看到大片的熏衣草,還有其他色彩鮮艷的花朵,陪襯著遠處迷人富士山,吸引了不少的攝影愛好者。途中,尤其是從河口湖到西湖,需要經過一段上坡的馬路,騎車會比較辛苦,我都是半騎半推的。穿越隧道時,就大聲地喊,聽到自己的回聲,很好玩!路上根本就沒有其它人,偶 爾汽車經過,它的聲音也完全覆蓋了我們的聲音。下午就在西湖邊吃著我們自己帶的食物,看著人們在水中劃船或是釣魚,美麗的火山富士山的全景也都盡收眼底。這個季節到這里旅遊的人並不多,路邊色彩豐富的花朵,給這里增添了份濃濃的異國風情。
晚上河口湖的溫度明顯下降,我穿著短褲和短袖去超市買東西,一路都覺得挺涼。旅館附近有一家真正的大型超市,好多新鮮的壽司,生魚片等,過了下午4、5點就折價出售,非常劃算。我買了一盒生魚壽司(6個)380yen和一袋金針菇79yen, 准備做湯,這個金針菇很新鮮干凈,比河內的還便宜。看到許多住在同間旅館的客人,買了一堆折價後的食品,回去後到烤箱里加加熱,便是一頓非常豐富的晚餐。但是,在日本的這段時間,看到的多數是像7-11,Lawson,ampm的24小時連鎖店,裡面所出售的東西價格並不便宜,壽司卷類食品一般也沒有減價。
26號,旅館的巴士送我們到河口湖火車站,買了讓他們電話預訂好了的車票回東京,同樣是回到新宿車站,對比了一番,決定買都營一日經濟券700 yen,可以乘坐都營的街車、地鐵和巴士。雖然這家公司的地鐵線沒有東京地鐵線覆蓋的廣,有時需要找他們的地鐵口,但也就是多走幾分鍾,巴士也很方便。我們要去的地方都可以輕松的到達。東京的地鐵本來就非常發達,設計也很合理,出了地鐵口,就是一張城市地圖。一段路間也會有一張地圖。不用擔心找不到方向。在地鐵站還有些地鐵公司的職員在那裡協助遊客,即使上了年齡的職員,也會講幾個簡單,且足以給你指示正確方向的英文。
在東京我們是住在淺草,K』s HOUSE 的這間旅館是傳統日式的設計,小而精緻,非常可愛。櫃台的Eiro 總是穿著傳統的日式服裝,熱情地回答我們的問題。因為預訂的時間較晚,只能在這里住一晚,隔天我們搬到幾步遠的日本最大一家背包旅館Sakura hostel,可能是有一定的對比,剛開始覺得sakura挺舊的,樓內並沒有怎麼裝修,還可以看到屋頂的管道。所以又去找了khaosan hostel, 被告知在東京的4間旅館周末都滿了。看來,在東京,周末,甚至是平時,有中意的旅館一定要提前訂好。最後決定就住sakura,住了進去,倒還不錯,房間和浴室等都非常干凈,一樓的公共場所也很大,在東京的最後一晚,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在這個地方看了一場世界盃,英國對德國。看著各自的支持者在那裡喊叫,熱鬧極了!
都營公司的streetcar實際上就是一節的小火車,因為買了PASS,第一天下午,我們便跑去體驗這類老式的交通工具,每次到站,司機都會搖響鈴,感覺很特別,就是速度慢了點。傍晚時分,就登上新宿區的市政府大樓45層展望台,摩天大樓聳立的東京一覽無遺。夜幕降臨下的東京,更是被燈火粉飾的如夢似幻。隔天,到東西最繁華的銀座,周日的銀座四丁目車輛禁止行走,大家都在馬路中悠閑的散步,欣賞街道兩邊奢華的國際名牌商品。之後,參觀浜離宮恩賜庭園, 經過東京塔,一增上 寺,坐上巴士,穿越壯觀的彩虹橋和東京灣,到了國際展覽中心等。然後乘坐另外一趟車回到市中心,這時已經是黃昏,而此時的銀座又展現她另外迷人的一面。夜裡回到淺草,沒有了白天擁擠的人群,淺草寺在燈光的陪襯下,格外吸引人。雷門柳樹下,三個日本男孩在演奏,我不禁回想起在歐洲旅遊日子,幾乎每個城市的廣場,在夏天都會有街頭音樂表演,心頭湧出陣陣浪漫的感覺。
28號我們從旅館走路到淺草車站,坐都營地鐵加keisai limited express火車到成田機場(1個小時,1060yen)到機場,轉車時,再次體驗到日本列車發車時刻的精準性,以及信息指示圖的實用性。
在日本倒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找垃圾箱比較困難。遠離市中心的地方,一般在售賣飲料機旁邊都是有分類垃圾箱。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比較難找到,因此我總是把垃圾放在包里,等回到旅館再放入垃圾箱內。其實看看日本如此干凈的環境,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來往成田機場的列車上,我問老公對日本的總體印象, 他的回答是:貴、功能性強、有效性和傳統。
Ⅸ 日本,那一排一排紅色的門叫什麼!
看到圖片了。這個門叫做鳥居。鳥居不一定是紅的,雖然紅的最常見。
鳥居為日本神社建築物,頗似中國之牌坊建築。主要用以區分神域與人類所居住的世俗界,算是一種結界,代表神域的入口,可以將它視為一種「門」。另外日本天皇的御陵以及日本的佛教寺院也有鳥居的建築。鳥居一般有兩根支柱,上面有兩個橫梁,也有上面有題字的匾。一般用木材製造,刷上生漆。靖國神社的鳥居是用青銅製造的。
據神道教的傳說,一次天照大神因為討厭她的兄弟,找了一個山洞躲起來,用石頭將洞口堵上,人間因此沒有了太陽。大家想了一個辦法,建立了一個高高的支架,將所有的公雞放到上面,讓所有的公雞一起啼叫,天照大神感到奇怪,推開石頭看看,那些躲在一旁的相撲力士們立刻抓住機會合力將石頭推開,這個世界就重新大放光明了。這個支架就是第一個鳥居。由於在日語中,「鳥」(とり)這個漢字單用時,通常是專指雞這種鳥類之意,因此譯為中文鳥居其實是「雞架」的意思。
在日本各地的神社之中,位於京都的伏見稻荷大社應是因為鳥居而聞名的神社中排名第一的,由於有人許願就敬獻一座鳥居,使得門前有許多鳥居排列成一個長長的甬道,被稱為「千本鳥居」。除此之外,位於廣島縣的嚴島神社之海上大鳥居,也是常被用來象徵日本傳統信仰文化的知名鳥居之一。
Ⅹ 日本日光的陽明門: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雖說德川家族對外部事物深為反感,可在東照宮5000多種形狀各異的雕塑裝飾中,有許多以異國風物為對象。如主神龕正面,有3個中國人的雕刻,據說他們是當時中國的重要人物,他們放棄了做皇帝的機會,從而成了民間英雄。也許這些雕刻旨在誤導人們相信德川家康之所以掌權,完全是由於統治者中臣秀吉自願讓位給他的緣故。
若從日本藝術史的重要性上來看,陽明門的確很著名。但之座大門也透著虛偽。只有級別最高的武士才能通行而進入神龕內部的密室,而且入門之前他們要卸下身上的武器。之座大門確實是一個傑作。從技術角度看,它是一個由12根圓柱構成的雙層建築,左右有屋脊形山牆,四周是帶有尖端的山牆。之種描述雖然正確,但多少帶有誤導的意味。雖然它的櫸木製成的柱子被漆成白色使它看起來顯得大一些,但實際上,這個門十分小。大門的每一面幾乎都裝飾了精美絕倫的雕刻圖案:玩耍的兒童、雲彩、牡丹、松木、翠竹、日本杏樹、鳳凰、仙鶴、野鴨,還有瀑布、烏龜、大象、野兔、一對有皮毛的猛虎、中國獅子以及象徵王權的傳統標志-----龍。
在這座奇特的建築第二前的中央橫樑上,是一條巨大的白龍(它是神龕內部和周圍鑲嵌的92條龍之一),而在門廊的天花板上是兩幅龍的畫。靠近門口處的畫被稱作龍登,另一幅則稱作行龍。
需記住的是,盡管陽明門被指定為國家級文物,並被看成是日本藝術達到頂峰的一個例子,然而設計建造它的「無名英雄」(指藝術工匠)卻是朝鮮人,而不是日本人(日光的文物情況基本如此)。這絕不是一件小事,因日本人常有一種在種族和文化方面都優越於朝鮮人的感覺。
陽明門再過去又是什麼建築呢?當然是另一座門----唐門(中國門),它也是國家級文物,比陽明門還要小,其上也有許多雕刻裝飾,如龍(登龍、行龍和卧龍)、杏樹、翠竹、牡丹等。
天花板上是一仙女彈豎琴的雕刻圖案。在前山牆的背上是青銅的つつか,不像神龕的其他雕刻那樣是真正的動物,倒像是根據一些傳聞與神話再加以美好的想像(也許源於朝鮮人)而創造的。
為了幫助遊客辯明自己所處的們置,唐門(中國門)是進入前殿和本殿的最後一道屏障,這里給大多數遊客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到這要求脫掉鞋子。一本官方的旅遊指南把本殿描述成「神龕首要建築」。盡管它們很重要,但是並不怎麼有趣,至少對於那些漫不經心的遊客來說是這樣的。他們不知道該看些什麼,只是慢慢地跟著人群閑逛,而後就回到存鞋處休息。
遺憾的是,以這種方式觀光,遊客看不到神龕中部分或全部最有價值的景點。大部分遊客基跟著人群走馬觀花地游覽過神龕的「首要建築」之後,帶著困惑的心情(而且毫無疑問有點厭倦)離去,穿上鞋子,然後再花上10分鍾左右的時間尋找著名的卧貓,或者是稱為「睡貓」的雕刻裝飾。部分遊客根本就未找到這種圖案,只好帶著一種受欺騙的感覺下山。為了不要讓這種情況也發生在你身上,記住不要按照常的路返回陽明門,而要向左拐(如果你面向前殿即正殿建築群就向右拐),等你回到陽明門和中國門之間的平地後,繼續往前走(在通往內院或者內區的臨時入口處需花點費用),進入側邊敞開式的紅漆走廊,它一直通向陡峭的小山坡下,小山坡頂上就是真正的德川陵墓了。睡貓(卧貓)這個塗漆浮雕,便在門上面。
這個灰色的小貓浮雕,雕刻得相當精巧可愛,卻不那麼引人注目,據說它是安靜的象徵。它已入睡表明所有的「危害之鼠」已經被清除掉了,所以神龕是安全的。在睡貓後面雕的麻雀表示它不算是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