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長屋王是什麼意思
『壹』 奈良東大寺鑒真和尚的詩是什麼內容
唐代紀念鑒真的詩詞
鑒真的弟子中,隨從鑒真講經授戒、傳播中國文化,貢獻最大的是思托。思托是台州開元寺僧,從天寶元年首次東渡,直至第六次東渡成功,到達日本後的20年間,自始至終緊跟鑒真的中國僧人只有他一人。他對鑒真六次東渡的艱辛過程了如指掌,加之他又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因此寫了《大唐傳戒師僧大和上鑒真傳》,詳細生動地記述了一次次東渡的曲折經歷,以及沿途的風土人情。鑒真逝世後,思托寫作《五言傷大和尚傳燈逝》(五律)一首:「上德乘杯渡,金人道已東。戒香餘散馥,慧炬復流風。月隱歸靈鷲,珠逃入梵宮。神飛生死表,遺教法門中。」這里的「上德」指至德、盛德,「金人」指佛像。「乘杯渡」原為南朝一高僧乘坐木杯渡水的傳說,後泛指乘船。李白《贈僧崖公》詩:「何日更攜手,乘杯向蓬瀛。」首聯二句,贊揚鑒真乘船東渡,弘揚佛法。頷聯描繪了鑒真講經授戒的情景:點戒香,燃慧炬。而今斯人雖逝,遺范猶存,彷彿餘香繚繞。「流風」指前人流傳下來的風度、情操。「靈鷲山」是佛教聖地;「梵宮」原指梵天的宮殿,後多指佛寺。頸聯嗟嘆美好的寶物隱匿,悼念高僧的圓寂。尾聯贊頌鑒真雖死猶生,精神超脫於死生之外。「法門」指佛教修行者入道的門徑。末句謳歌鑒真傳授的佛法將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同為鑒真弟子的僧法進,也寫了悼念鑒真的詩一首,題為《七言傷大和上》,看來這是一首七律,可惜五、六句已經佚失了。詩雲:「大師慈育契圓空,遠邁傳燈照海東。度物草籌盈石空,散流佛戒紹遺蹤。化畢分身歸凈國,娑婆誰復為驗龍!」
「傳燈」指佛家傳法。佛法猶如明燈,能破除迷暗,故稱。「慈育」謂仁慈撫育,「契」謂體會、領悟;「圓空」對「偏空」而言,謂一無所著,猶言「圓通」,即「不偏倚、無障礙」。開頭兩句贊揚鑒真大師慈悲為懷,學養豐厚,跨海東渡,宣揚佛法。三、四句描繪鑒真繼承前輩高僧、講經說法的情景。「散流」與前面思托詩中「散馥」、「流風」含義相同。「草籌石室」佛家指「說法證果」之室。《翻譯名義》雲:「優波毱多國城東五、六里岩間,有石室高二十餘尺,廣三十餘尺,四寸細籌填積其內,尊者近護說法,化道夫妻俱證羅漢果者,乃下一籌。」最後兩句贊頌鑒真完成使命,終成正果,乘龍升天,回歸佛國。「娑婆」系佛教語,指「娑婆世界」,又名「忍土」,系釋迦牟尼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總稱。
與鑒真同時稍後的高鶴林,在唐朝為官都虞候、冠軍大將軍、試太常卿、上柱國,因出使日本國,欲順訪東渡高僧鑒真,至則鑒真已先逝世,乃作五言詩一首以悼念他,題為《因使日本,願謁鑒真和尚,既滅度,不覲尊顏,嗟而述懷》。全詩如下:「上方」傳佛燈,名僧號鑒真。懷藏通鄰國,真如轉付民。早嫌居五濁,寂滅離囂塵。禪院從今古,青松繞塔新。斯法留千載,名記萬年春。」「上方即上邦、大國。「藏」(zàng)是佛教經典的總稱。「真如」為佛教語,謂永恆存在的實體、實性,亦即宇宙萬有的本體。佛教謂塵世中煩惱痛苦熾盛,充滿五種渾濁不凈,即動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和命濁,合稱「五濁」。這首詩高度評價了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的歷史意義,贊頌了鑒真離開塵世的從容自若、永垂不朽。
鑒真圓寂之後,日本人民採用多種形式贊頌鑒真的光輝一生;官員、文人、僧尼寫下了大量詩文,謳歌鑒真的不朽業績。茲選錄其中代表作四首:
元開《初謁大和上二首》
(一)
摩騰游漢闕,僧會入吳宮。
豈若真和尚,含章渡海東。
禪林戒網密,慧苑覺華豐。
欲織玄津路,緇門得妙工。
(二)
我是無明客,長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誘,懷抱絕埃塵。
道種將萌夏,空華更落春。
自歸三寶德,誰畏六魔瞋。
元開是日本國高僧,於光仁天皇寶龜十年(唐代宗大歷14年)撰《唐大和上東征傳》。這兩首詩的第一首,指出漢代高僧摩騰、僧會等,都遠遠比不上唐代高僧鑒真。鑒真品德高尚,成就卓越,弘揚佛法,指點迷津。第二首寫自己承蒙鑒真的循循善誘,深受教益,從而了解到佛法的一些真諦。
按:「摩騰」即「迦葉摩騰」,又稱「竺攝摩騰」或「攝摩騰」,漢代印度高僧,漢明帝遣蔡愔等到天竺求法,遇之,永平10年(67)與竺法蘭同至洛陽,特建白馬寺以居之。《漢明帝內傳》曰:「摩騰、竺法蘭,漢地僧之始也。」《高僧傳》曰:「僧會,吳地僧之始也。」「含章」指鑒真內在包含美質。「禪林」指寺院,僧徒聚居之處。「戒網」指佛教內部條規森嚴,密如羅網。「慧苑覺華」:佛教語。王維《為舜闍黎謝御題大通大照和尚塔額表》:「佛者,覺也,得覺滿者入佛慧。」「覺苑」本謂佛所居的凈土,借指僧院,亦比喻修行者的心境。「玄津」指佛法;「緇門」指佛門。
「無明」是佛教語,謂痴愚無智慧。王維《能禪師碑》趙殿成箋註:「釋氏謂道心如完器,妙理猶凈水。一切煩惱,破壞道心,迷失妙理,猶如破器,不能停凈水。譏其過失,名之曰漏,即欲漏、有漏、無明漏也。四果永盡,名曰無漏。」「漏津」即疏漏之處。「三寶」指佛教中的佛、法、僧。《安般守意經序》:「佛教三寶,眾冥皆明。」《南史·梁昭明太子傳》:「素信三寶,遍覽眾經。」「六魔」指眾生輪回的六道中的惡魔。
石上宅嗣《五言傷大和上》
上德從遷化,餘燈欲斷風。
招提禪草剗,戒院覺華空。
生死悲含恨,真如歡豈窮!
惟視常修者,無處不遺蹤。
藤原刷雄《五言傷大和上》
萬里傳燈照,風雲遠國香。
禪光耀百億,戒月皎千鄉。
哀哉歸凈土,悲矣赴泉場。
寄語騰蘭跡,洪慈萬代光。
這兩首詩的作者都是日本國的朝臣。石上宅嗣(729—781)任金紫光祿大夫、中納言行式部卿;藤原刷雄任圖書寮兼但馬守。「剗」(chǎn)指鏟除雜草;「百億」是佛教語,指世界及眾生。這兩首詩不僅贊頌了鑒真大師為日本建立律宗、傳經授戒、建造招提寺,以及促進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貢獻;而且對鑒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最後兩句希望僧俗人等發揚優良的傳統,讓洪大恩惠千秋萬代永放光輝。
(二)同天風月頌先賢
——現代紀念鑒真的詩詞
公元1963年為鑒真逝世1200周年,中日兩國佛教、文學、藝術、醫葯各界共同倡議,在鑒真故鄉揚州舉行紀念活動。鑒真生活和講學的揚州大明寺,建有鑒真紀念堂。堂中供奉了鑒真塑像,堂前雕刻了郭沫若親筆題寫的「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紀念委員會主任委員趙朴初撰寫的碑文中,有一段四言詩「鑒真頌」,茲節錄如下:「惟我大師,法門之雄。三學五明,乘桴而東。志紹南嶽,願酬長屋。堅心誓舍,頭目手足。五行五止,緣集輒散。既遇黑風,復遭王難。睿竟不返,師亦傷明。百折百赴,終勝波旬。十年跋涉,十年教化。恩斯勤斯,根深樹大。巍巍魯殿,燦燦奈良。庄嚴廟像,儼然盛唐。台賴以昌,律賴以立。枝葉廣敷,光采四溢。右軍書法,道子經變。青囊之傳,金堂之建。惟師之澤,等施兩邦。怡怡兄弟,歷劫爭光。千二百年,道久彌信。分同唇齒,義無障釁。師之志行,如蘭益馨。師之功業,與世更新。東徂西行,俱會一處。震大雷音,擊大法鼓。以昭光德,以策來茲。同天風月,萬世塤篪。勒石追遠,發願陳辭。慧燈無盡,法雲永垂。」這首長詩全面記述了鑒真大師東渡傳法的過程,贊頌了大師為中日文化作出的卓越貢獻。其中「三學五明」:佛教稱戒、定、慧為「三學」,戒學屬律,定學屬經,慧學屬論。「五明」指五種基本科目:內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內明為哲理,因明為邏輯,工巧明為工藝技術、天文技術,醫方明為醫葯衛生,聲明為文法、訓詁。「南嶽」指唐南嶽觀音院懷讓法師。「長屋」指日本國長屋王子。「五行」為佛家語,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睿」指日本留學僧榮睿。「波旬」為梵語,其義為惡者、殺者,釋迦出世時的魔王名。「魯殿」原指魯靈光殿,這里指代唐招提寺。「右軍」以下四句,指鑒真赴日帶去的書畫、醫葯等。「金堂」指招提寺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慧燈」謂佛法如燈,照亮一切;「法雲」謂佛法如雲,覆蓋一切。
1963年3月,郭沫若作一七絕《鑒真和尚圓寂一千二百周年紀念》,親筆書贈揚州大明寺:「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1980年1月,茅盾作一七古長詩《歡迎鑒真和尚探親》,為中日聯合出版《鑒真大師像回國巡展紀念冊》題詞:「一代高僧幼便奇,鑒真十四即從師。家學淵源四分律,生涯勤護水田衣。兩京寺院擅宏麗,樓台巧構有成規。建築神奇細端祥,利人又復學岐黃。廣陵自古繁華地,師擇此邦建道場。善男信女萬千輩,來自東西南北方。頂禮焚香蓮座下,悲田喜舍見慈祥。遣唐使者頻來往,雲是扶桑日出鄉。佛教自西而跨海,中華自古是橋梁。鑒真投袂欣然起,攜帶門徒赴海市。茫茫煙水罡風高,心向之邦何處是。誠開金石動天神,海若前驅報大喜。此時和尚已喪明,賴有廣長舌代睹。奈良京洛隔重洋,風送梵音與法鼓。今日鑒真來探親,揚州面貌已全新。歡迎現代遣唐使,友誼花開四月春。」
1980年,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蘇仲翔作一七律《聞鑒真和尚塑像將回國巡展,賦此壯之》:「鯨波浴日飛帆遠,蟾月流光鼓棹前。六犯畏途終過海,全憑宏願證同天。盛唐文物隨身赴,東土招提歷劫傳。成就勝緣增友好,鑒師功德信無邊。」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鑒真為東渡弘法,晝夜兼程,沖破驚濤駭浪的勇氣和一往無前的精神。
1980年4月,趙朴初作詞《鷓鴣天·迎鑒真大師像回國》,表示歡欣佇望之誠:「奮入狂濤不顧身,終攜明月耀天平。千秋德范存遺像,萬里香花結勝因。 今古事,去來心,海潮往復兩邦情。故鄉無數新新葉,待與離人拭淚痕。」
這首詞的上闋,作者自註:「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揚州,是言當時揚州之文明繁盛。此則比喻盛唐文化與中日人民的友誼。」下闋寫的是:在歡迎鑒真大師像回國巡展的宴會上,作者心情激動,思緒萬千。他想起了日本古代詩人松尾芭蕉的名句:「願將一片新葉,擦乾您的眼淚。」鑒真大師的思鄉之淚,今天可以擦幹了。但看到了一千二百年之後祖國的山河新貌,日月新天,他一定又會落下喜悅之淚;特別是看到了他當年不惜身命所播下的友誼種子,今天在中日兩國土地上到處開著繁盛而燦爛的花朵時,他一定會更加感動欣慰而落下喜悅之淚。
同一時期,趙朴初還作詞《金縷曲·鑒真大師像回國巡展歡迎禮贊》:「像在如人在。喜豪情,歸來萬里,浮天過海。千載一時之盛舉,更是一時千載。添不盡恩情代代。還復大明明月舊,共招提兩岸騰光彩。兄與弟,倍相愛。 番番往事回思再。歷艱難,捨身為法,初心不改。「民族脊樑」非誇語,魯迅由衷感慨。試瞻望,是何意態!堅定安詳仁且勇,信千迴百折能無礙。仰遺德,迎風拜。」
當時,《人民日報》曾以「千載一時,一時千載」之名句為題發表社論,熱烈歡迎鑒真像首次回國探親。同時,鑒真揚州故居大明寺,自清代乾隆以來曾改名法凈寺,此次鑒真像回國,恢復「大明」原名。作者又想到魯迅在一篇雜文中,稱我國歷史上捨身為法的人(玄奘、鑒真之類的人物)為「民族脊樑」。不禁激情澎湃,匯成了這首熱情洋溢的絕妙好詞。
與此同時,我國著名詞學研究家、「一代詞宗」夏承燾,還填了一首好詞,題為《減字木蘭花·鑒真法師塑像回國紀念》:「輕舟浮渡,六次成功臨彼土。願力無邊,招手馮夷看海天。 高壇講律,盞盞禪燈明暗室。杖錫千家,環海都開友誼花。」
上闋的「願力」,是佛家語,指志願的力量。「馮夷」,水神名,這里指鑒真六次渡海,雖因風浪阻撓,而終於成功。下闋中的「高壇講律」,指鑒真到日本後,隨即開展宗教活動,講經授戒。「禪燈明暗室」:日本興元寺隆尊長老,針對當時日本傳戒方面的混亂情況,感嘆說:「於黑夜中,嘆無庭燎;於暗室內,嘆無明燈。」他建議邀請中國高僧到日本當傳戒師,將日本佛教加以徹底整頓。「杖錫」,指僧人手持錫杖。最後兩句,謂鑒真法師及其隨行弟子在日本傳播中國文化藝術,為中日人民間建立友誼作出重大貢獻。
轉帖即功
『貳』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意思是: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也沒有同享一片山川。但我們處於相同的風與月的照拂之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綉袈裟衣緣》,作者是日本長屋王,長屋王為奈良時代的皇族、公卿。
原文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綉袈裟衣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句詩句表現了詩人的世界主義精神,表現出詩人不被國別拘束的開放精神。
作者介紹
《綉袈裟衣緣》的作者長屋王不僅是詩人,還是日本大和族的皇族,是天皇的孫子。長屋王是唐代時期日本重要的政治家,他一生的詩作收錄於日本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中。
長屋王官至正二位左大臣,作為皇族勢力的巨頭,是當時日本政界的重量級人物。由於對立的藤原氏的陰謀,長屋王於長屋王之變中自殺。
在長屋王邸遺址挖掘出的木簡中,有「長屋親王宮鮑大贄十篇」的文字。在《日本靈異記》中關於長屋王之變的部分也有「長屋親王」的稱呼。長屋王在世時可能被稱為「長屋親王」。
『叄』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最早是誰說的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綉袈裟衣緣》,作者是日本長屋王。這句話來源於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話。根據記載鑒真事跡的歷史典籍《東征傳》,公元八世紀,日本長屋親王曾在贈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綉上十六字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
(3)日本國長屋王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唐大和上東征傳》載:「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綉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希望中國高僧能夠去日本傳授佛法。
這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告知我們說雖然由於地理、政治、歷史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我們不是屬於同一個國家,但我們同處在一個天空之下,人道主義救助是沒有國界之分的。並且國界的劃分都是後天的人為因素,並不能阻擋我們對彼此的關愛,天涯猶若比鄰。
『肆』 日本捐贈物資上的4句古詩詞
1.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出處: 崇敬佛法的日本長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給唐朝眾僧。袈裟上綉著四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後來,鑒真和尚聽聞此偈,很受觸動,決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意思: 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
原文: 《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述:「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綉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今我同法眾中,誰有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者乎?」
2.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出處: 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國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原文: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意思: 誰說你沒有軍裝啊?我分明與你同穿一件長袍!國王發兵要打仗時,修整好我們的戈與矛,我與你面對同一個敵人。
誰說你沒有軍裝啊?我分明與你同穿那件襯衫!國王發兵要打仗時,修理好矛和戟,我與你同把敵人殲滅。
誰說你沒有軍裝啊?我與你同穿那套罩衣!修理好鎧甲與兵器,我同你一道去殺敵。這是戰士們慷慨、勇敢、互助的請戰書,被秦人記錄了下來,流傳成鼓舞鬥志的詩歌。
3.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出處: 「同氣連枝」出自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意思: 比喻親生的同胞兄弟。
4.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出處: 唐代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原文: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意思: 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這些文字,也和「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樣美。
5.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
出處: 南宋詩人陳剛中《陽關詞》。
原文:
客舍休悲柳色新,東西南北一般春。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
意思: 在客店旁邊不要因為柳樹新生的枝丫而感到悲傷,大地的各個角落現在都是一樣的春季。五湖四海都是兄弟,無論在哪相逢,無論在何地相逢,並不一定非要是以前的朋友,都應該像兄弟一樣親密。
6.不辭山路遠,踏雪也相過。
出處: 出自唐朝張九齡《答陸澧》
原文:
松葉堪為酒,春來釀幾多。
不辭山路遠,踏雪也相過。
意思: 清香的松樹葉可以用來釀造甘甜的美酒,春天已經來臨,不知這種美酒你到底釀造了多少呢?雖然山路崎嶇遙遠,縱使大雪厚積,也要前往拜訪。
7.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出處: 唐代韋庄的《送日本國僧敬龍歸》。晚唐時期,日本因唐朝國內動亂,於公元838年(文宗開成三年)停止派出遣唐使。原先隨遣唐使舶來華學佛求經的請益僧和學問僧,此後便改乘商船往來。敬龍便是這些僧人中的一個。他學成歸國時,韋庄為他寫詩送行。
原文: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意思: 扶桑在渺茫的大海那邊,而您的家還在更遠的地方。這次回日本,誰與您共到呢?但願明月陪伴您,一帆風順地回到您的家吧。
8.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出處: 《詩經·衛風·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意思: 她將木桃贈送我,我拿瓊瑤回贈她。此非回贈想報答,欲結深情永愛她。她將木李贈送我,我拿瓊玖回贈她。此非回贈想報答,欲結深情永愛她。
『伍』 歷史上鑒真東渡日本,帶走了什麼
鑒真東渡日本弘法,是中日佛教交流的一件大事,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前五次皆未能成功,其間雙目失明仍不改初衷,第六次東渡成功,在日本國弘法十年,成為日本律宗初祖,所帶去的唐朝先進文化改變了整個日本社會,是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偉大使者。
鑒真大師六次東渡日本弘法,歷時十一年,歷經各種艱難曲折,最後終於抵達日本,他帶去的,不僅僅是高深的佛學教義,還有文化上的傳播,這極大了改變了日本的社會面貌,也彰顯了大唐的繁華強盛。一千多年來,日本人民對鑒真大師始終是發自內心的的尊崇,把他奉為是日本「律宗之祖」和「文化之父」,成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
『陸』 山川異域,不共戴天出處
原文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日本疫情期間援助中國包裹上的詩句。後因日本反華心重,不斷挑戰中國底線,再加上中日國仇的影響下,日本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且他們非但不承認還捏造事實,公然挑釁。如今很難與日本「風月同天」,於是這句山川異域,不共戴天就出現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意思是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 。作者是日本的長屋王。
發展歷史
《唐大和上東征傳》載:「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綉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希望中國高僧能夠去日本傳授佛法。
2020年2月,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捐贈給湖北20000個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物資外包裝的標簽上寫著八個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很多印在物資箱上的詩句都是留日的中國人想出來的,表達出華人華僑與祖國同在的情感。
『柒』 日本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代表了什麼心情和願望呢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指雖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人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這句話曾綉於日本長屋親王贈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鑒真大師被此偈打動,決心東渡弘法,因此被視為中日交流的象徵。
這件事記述在《唐大和上東征傳》里,原文是這樣的:
「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綉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今我同法眾中,誰有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者乎?」
2020年2月,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捐贈給湖北20000個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物資外包裝的標簽上寫著八個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捌』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哪裡這句話有什麼歷史背景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最近這段時間,應該火遍全網了吧。這句話是日本在給中國捐贈的醫療物資上出現的一句話,很多人應該都是第一次聽說,雖然句子很美,但是很多人其實並不是很理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句話的背後,還有一段很深刻的歷史,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理解一下這背後的深意。
所以,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捐贈給湖北20000個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物資外包裝的標簽上寫著八個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表達不僅僅是對疫情中的中國的心痛,也表達了對中日兩國友好關系的祝願。雖然我們在不同的國度,但是我們風雨同舟,共患難。
『玖』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處
近期,朋友圈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話被刷屏,很多人不知道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怎麼火起來的。其實,這句話是這次疫情期間火起來的,日本為中國捐贈口罩時的一句話,形容中日友好關系,具體可以看看本站提供的詳細介紹。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對仗很工整。「域」是地,對「天」。「山、川」對「風、月」。山與川,都在地上,依附於地。一個國度的山川,不可能跑到另一個國度。而天上的風月,則不受此拘限,不同國度的人可以共見。
這8字出自日本長屋親王《綉袈裟衣緣》,《全唐詩》中收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長屋親王,是日本當時的宰相。唐玄宗時,長屋曾經命人製作千件袈裟,綉這四句偈語在上面,送給大唐高僧們,鑒真大和尚當時也收到了這份厚禮。鑒真正是披上了這件袈裟,發心去日本傳法,6次東渡,歷經劫難,終不言悔。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八個字體現著中日友誼的源遠流長。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典故
出自唐時,日本天武天王之孫長屋親王贈送大唐千件袈裟,袈裟上綉偈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全句意思是:「大唐和日本雖是不同的國家,擁有不一樣的河山,但是兩國人民生長在共同的天空之下,吹過你們的春風也會吹到我們,照亮你們的明月也會照亮我們。這些袈裟寄給大唐的佛門子弟,讓我們共同修行弘法,共結來世善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這次日本針對中國新冠捐贈活動中常被引用,表達對鄰國之難感同身受,願意傾力幫助之情。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處
說一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詩。
詩作者是日本的「長屋王」,《全唐詩》的注釋是「長屋,日本相國也」,其人乃天武天皇之孫、高市皇子之第一子,生卒年為公元684年-729年,是當時日本政壇的重量級人物。長屋王曾製造一批袈裟贈送給中國高僧,且在袈裟之上綉有此詩,其時大約為唐玄宗執政初期。詩的全文如下: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此詩在歷史上的最大影響,是讓高僧鑒真對日本產生了極為友好的觀感。公元742年,來唐的日本留學僧榮叡、普照在揚州拜謁鑒真,請求鑒真向日本派遣戒行優秀的子弟,鑒真回復道:
「昔聞南嶽思禪師遷化之後,托生倭國王,興隆佛法,濟度眾生。又聞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綉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
為什麼日本會想寫這句詩
向中國捐贈口罩等物資一事是經由HSK事務局的10名理事商議決定的。他們捐贈給湖北的物資包括約2萬只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已發往武漢的15家醫療、教育機構等。2萬只口罩中還包括部分兒童口罩,捐贈這2萬只口罩的是同樣參加過HSK相關活動的日本約30所大學。 「我們通過北京的漢語水平考試(HSK)機構幫忙捐贈口罩。」林隆樹稱,寫下古人的詩句,也是想把與古人相通的日中友好情感寄託在一個個口罩中。
『拾』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什麼意思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典故來歷介紹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最近在網上火了,很多網友都十分好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以及背後的典故來歷是怎樣的,那今天就位大家好好講講這個故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日本奈良時代的皇族長屋王所寫,意思是「雖然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但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這句話當時綉在了長屋王送給中國高僧的一批袈裟上。因為鑒真高僧六渡日本,使得兩國增進了情誼,而且出遠海在當年是一件極具風險的事情,這句話背後的寓意也承載了兩國的友誼。
說一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詩。
詩作者是日本的「長屋王」,《全唐詩》的注釋是「長屋,日本相國也」,其人乃天武天皇之孫、高市皇子之第一子,生卒年為公元684年-729年,是當時日本政壇的重量級人物。長屋王曾製造一批袈裟贈送給中國高僧,且在袈裟之上綉有此詩,其時大約為唐玄宗執政初期。詩的全文如下: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此詩在歷史上的最大影響,是讓高僧鑒真對日本產生了極為友好的觀感。公元742年,來唐的日本留學僧榮叡、普照在揚州拜謁鑒真,請求鑒真向日本派遣戒行優秀的子弟,鑒真回復道:
「昔聞南嶽思禪師遷化之後,托生倭國王,興隆佛法,濟度眾生。又聞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綉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
這段記載,見於日本僧人元開所著的《唐大和上東征傳》。長屋王施贈袈裟的善意,無疑強化了鑒真接受邀請、東渡日本的決心。他詢問弟子中有無人願意響應此番「遠請」前往日本傳法,眾弟子皆沉默無語——在當時的唐人眼中,日本乃是地處僻遠、野蠻不化之地,按弟子祥彥的說法,「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人身難得,中國難生」,渡海的風險太高,投胎為人不易,投胎在中國為人更不易,故「眾僧咸默無對」。見此情狀,鑒真轉而對榮叡、普照二人回復道:
「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榮叡、普照邀請鑒真東渡,執行的是日本政府交代的使命。自公元733年來到唐朝,二人即在洛陽、長安等地四處探訪、邀請高僧,始終沒有成果,直到遇上鑒真。
日本政府之所以派人來唐朝聘請高僧,有兩個原因。其一,佛教傳至日本後,長期未能形成完備的戒律制度,尤其是未出現擁有正式授戒資格的「三師七證」(共10名僧人),故元興寺上奏請求向外國聘請有授戒資格的高僧(范圍不限於唐朝,也包括高麗、印度等地的高僧),得到了天皇的許可。其二,當時的日本,為逃避租稅、勞役而私自剃度出家者甚多,影響到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勞動力征發。聘請有資格的授戒師,來建立完備的考試、受戒、度緣、公驗制度,有助於改變私自剃度風行這一社會現象。
唐玄宗天寶二年,也就是公元743年,鑒真與21名自願隨行者第一次東渡。同行者還有榮叡等人邀請的道航(權臣李林甫之兄的「家僧」)與如海(高麗僧)。道航自視頗高,看不起如海,以「少學」為由反對如海一同東渡。被激怒的如海前往當地衙門告發道航,說他造船入海是為了與海賊勾結,計劃引「五百海賊入城來」。地方衙門逮捕了榮叡、普照、道航等人。長達四個月的調查之後,如海因誣告被判杖刑六十,道航一眾人等被釋放,海船被沒收為官產。
同年十二月,鑒真第二次東渡,同行的僧人、工匠、畫師等共計80餘人。出發後不久,航船遭風浪擊破,眾人無奈登岸修理航船。航船修畢,啟動第三次東渡,駛至舟山海面卻又觸礁,眾人不得不再次上岸,前往明州(州治在今寧波一帶)的阿育王寺暫住。期間有「越州僧」向官府告發榮叡等人,說他們引誘中國僧人前往日本,榮叡被地方逮捕送往京師,途徑杭州時詐死逃走。
天寶三年,眾人准備第四次東渡,前往福州購買糧食、置辦航船。弟子靈佑等人不願鑒真再做生死難測的東渡,前往官府告發。眾人在黃岩縣被官府追及,押送回籍。
天寶七年,榮叡、普照再次前往揚州謁見鑒真,籌劃第五次東渡。眾人於六月份自揚州啟程,結果遭遇颶風,在海上漂流十餘日至海南島。在海南,鑒真一行滯留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天寶九年才經雷州半島繞道廣西,經廣東、江西北歸。北歸途中,鑒真遇到一名自稱能治療眼疾的胡人,該庸醫將原只是「眼光暗昧」的鑒真治成了完全失明。榮叡也在北歸途中去世,這給了普照極大的打擊,他既不願去揚州被地方官逮捕(引誘鑒真東渡之罪),也不忍繼續鼓舞年邁體弱的鑒真繼續嘗試東渡(時已六十三歲,最倚重的弟子祥彥等也已去世),遂於中途與鑒真告別。
天寶十二年(753年)十月,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前往揚州拜訪鑒真。藤原等人告訴鑒真,他們已知曉鑒真五次東渡,故在京師時,使團曾試圖從唐玄宗處獲得高僧東渡的許可。但唐玄宗的旨意是「令將道士去」,希望使團帶回日本的是道士而非僧人。藤原讓鑒真自己決定,是否要冒著偷渡的風險,第六次前往日本。鑒真做了肯定的答復。十月十九日,鑒真一行隨使團悄悄離開揚州,十二月十日抵達日本。六次東渡,前後歷時十二年。
公元754年,鑒真入平城京,在東大寺大佛殿錢,為太上皇聖武天皇、孝謙天皇及僧俗400餘人授戒。公元758年,日本朝廷表彰鑒真的功績,賜予其「大和上」的稱號,並贈親王舊宅為鑒真的專修道場,即日後著名的唐招提寺。
鑒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這十年間的具體境遇(主要是政治境遇),學術界存在一些分歧。汪向榮的《鑒真》一書認為,因思想理念方面的差異,鑒真曾遭到日本朝廷的冷落和「奈良舊教團」的排擠。其中一則重要證據是,淳仁天皇於公元758年登基的同日,免去了鑒真的大僧都之職。王金林則認為,「鑒真在日本是受支持、受崇敬的」,他的被免職「首先是鑒真自己的要求」,證據是《元亨釋書》中有記載稱「此日授(大和上)號鑒真。初為大僧正,真患綱務煩雜,故有此釋」,由此可見,「如果鑒真自己不提出來,朝廷也不一定免他的大僧都職」。
其實,歷史的真實情形,未必是這兩種意見之一。如前文所述,日本朝廷對外聘請高僧一事,本就存有世俗政治層面的目的,在政治層面引起某些力量的反對,乃是情理中事。鑒真東渡日本,旨在傳播與交流文化,而非為追求政治地位,但對日本朝廷而言,如何對待鑒真,卻不止是一個單純的文化問題。縱觀鑒真在日本生活的十年,有兩點值得注意:(1)日本政府對鑒真的文化地位和生活待遇方面的尊崇,從未稍減;(2)政治性職務方面確實有所調整,但調整方式上仍給予了鑒真極大的尊重——依據淳仁天皇的詔書,免去鑒真大僧都的公開緣由是「政事躁煩,不敢勞老」,考慮到鑒真該年已滿70歲且雙目失明,其精力與身體狀況,確實不宜糾纏在具體的政務當中。且在免職大僧都的同時,淳仁天皇對鑒真尚有賜住宅、賜水田旱地、賜宮中殿宇為傳戒講堂等舉動。
公元763年,鑒真在異鄉去世。這位76歲的老人,歷經艱難困苦,怒海出航,用自己的後半生,回應了長屋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這是一種樸素而偉大的「以善意回應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