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一尺多少錢
① 日本戰國時期一桿鐵炮80貫=多少銀
根據江戶時期的規定,金1両=銀50匁(約187g)=銭4貫文(4,000文)
也就是說,80貫=1000匁銀=3740g銀子
匁(もんめ) ,來源於中國的質量單位「錢」
② 日本戰國時代的一尺是多少
戰國時期每個地方對於一尺的定義都不一樣,大致是30CM~35CM左右(京都地區)。
最早平安時代日本有律令制,當時規定了一尺等於29.6CM,但是後來隨著律令制的消失導致各個大名對於長度都有自己的標准,所以就參差不齊了,甚至有大名故意把長度給弄斷一截,這樣其他地方的布匹進入該地的時候就能收更多的稅了。
③ 日本戰國時代的一尺有多長
古代的日本的一尺沒那麼高,日本古時期一尺=28.89
④ 在日本戰國時代養一個半農半兵的足輕和一個全職足輕分別要花費多少錢糧
查了一下日本的資料。
首先要聲明一下資料來自於日本網站,不一定完全正確,你就當看了圖個樂吧。
戰國時代足輕這個概念實際上是很寬泛的,正常情況下太閣檢地以前,一個半農半兵的普通足輕每年的糧錢是2.5石(1石是大約是一個成年男性一年吃的米)
足輕的級別越高所拿到的錢糧也越多。
等到太閣檢地以後,日本進入了兵農分離的時代,一個徹頭徹尾全職的足輕的花費就變高了,大約是每年6.5石。
最高級別是足輕大將,此時一個足輕大將每年的俸祿是200~500石,基本等同於中級武士的收入了,但他們的身份還是農民而不是武士(除非被君主提拔)。
江戶幕府以後,由於幕府財政緊縮,所以讓一部分的足輕留在城市裡奉公(相當於下級公務員),而一部分足輕解甲歸田。解甲歸田的足輕也叫鄉士,幕府不給他們任何俸祿但是給他們一定的特權,比如允許有姓名、允許帶刀等等,所以這些鄉士往往都成了小地主。
基本就這樣。
⑤ 日本戰國時 一石是多少貫
1石=10斗=100升=1000合,一石摺合大米約30千克;石是重量單位。
一石不能與貫換算,「貫」是貨幣單位,古代將若干錢幣(大概是一千銅錢)串在繩索上,稱為一貫。
一石的重量,日本古代使用秦漢舊制,銅與米的價值在狹小的時空里,沒有任何因素干擾的情況下,比價非常穩定。
所以1石的重量基本是在30kg上下浮動(直到明治維新)。
太閣檢地時期,(日本)一反稻米產量,公元1594年上等水田平均為1石3斗,到1686年則為1石5鬥了。」1反(段) = 10畝(日本畝) ≈991.7平方米。
991.7平方米水田的產量,不可能只有1石3斗,所以太閣檢地的石高應該是根據田地質量制定的稅基,而不是田地的總產量。
一反水田的總產量正常情況下至少在6、7石以上,年產10石以上的水田應該普遍存在。
(5)日本戰國一尺多少錢擴展閱讀:
江戶時代大名的石高:
1、加賀藩前田家外樣領地:加賀國 能登國以及越中國大半 134萬石,
2、薩摩藩島津家外樣領地:薩摩國 大隅國以及日向國部分 75萬石,
3、仙台藩伊達家外樣領地:陸奧國部分 99萬石,
4、尾張藩德川家親藩領地:尾張國 美濃國和信濃國部分 88萬石,
5、紀州藩德川家親藩領地:紀伊國以及伊勢國南部 大和國部分 58萬石,
6、熊本藩細川家外樣領地:肥後國大部分 69萬石。
⑥ 在日本首次被製造的貨幣名稱為
對中國人來說,日元不值錢;但日元上的人物,遠不是中國人所崇拜的權勢人物。他們既不是像比爾.蓋茨那樣的闊佬,也不是袁世凱、毛澤東一樣的大佬;既不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三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也不是維新三傑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和大久保利通。不是天皇,也不是內閣大臣。靖國神社有位子的日本「民族英雄」,也沒有份兒。
比戰國三雄、維新三傑更牛的人,是誰?
倒數5個數,5,4,3,2,1。他們是福澤諭吉、樋口一葉和野口英世。有幾個中國人,知道這三個日本人呢?
10000日元——福澤諭吉,日本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日本第一所私立大學慶應私塾創立者。
5000日元——樋口一葉,明治維新時期女作家,才女,去世時,只有24歲。可以比作中國的張愛玲,但是,其小說不是粉色的愛情,而是黑色的社會寫真。
1000日元——野口英世。日本現代細菌學創始人,混血兒,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日本人。在非洲研究黃熱病時,染上病毒,於1928年5月21日去世。同年6月15日,其遺體運回美國紐約市北郊的一處墓地埋葬。其碑文上寫著:「他畢生致力於科學,他為人類而生,為人類而死」。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一比就知道中國的「英雄人物」,都是帝王將相,都是「自己過得比別人好」,都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角色。如果,僅僅是「英雄人物」自己這么做,也就罷了。偏偏是,這些「英雄」,也是中國人所崇拜和念念不忘的。
三位人物,有哪些英雄事跡呢?羅列如下。
福澤生活的時代,正當幕府末期。在美國黑船的威逼利誘之下,日本不得已走上了維新之路。可是,向東還是向西?哪一條路是陽關道?誰也不明白。是堅持日本特色?還是徹底和東亞決裂,「大江歌罷掉頭西」,投入歐美懷抱,是擺在日本人面前最急迫的問題。
福澤諭吉以「雁奴」般靈敏的視覺和超人的膽量,提出「脫亞入歐」的偉大構想,為黑暗中的日本點亮了前進的燈塔。他在《 文明論概略 》中說:「如果想使日本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准,以這個標准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並呼籲:「我國不可 狐疑 ,與其坐等鄰邦之進,退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 行伍 ,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
要向西,必須先轉身,和東方告別——東方是什麼?東方就是由中國大陸傳到日本之儒學,就是「明尊卑別貴賤」之封建等級制。對此,福澤諭吉幾乎有著與生俱來的厭惡和抵抗。在1872年—1976年之間連續發表的《勸學篇》中,他開門見山地指出:「天未在人之上 造人 ,亦未在人之下造人。」說白了,就是中國人現在依然十分抗拒之普世價值:人人平等。
實際上,在福澤幼小的心靈中,就播下了反抗等級、對抗專制的種子。諭吉是武士之後,但是,他父親是最低級的武士。父親去世之後,生活更加慘淡。他不得不隨母親和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回到母親的老家艱難度日。即便如此,也要過「武士一樣高尚的生活」。武士道規定,武士不能經商,不能幹活兒,因為,和武士身份不符。所以,很多低級武士之子弟,上街打醬油,都用毛巾遮臉,或者,乾脆半夜再去。
福澤諭吉可不鳥這個。他不僅打醬油,而且,大搖大擺,還在腰裡別兩把刀,以證明自己是加強版的武士。他不蒙面,提著酒壺,光天化日之下雄赳赳氣昂昂地公開打醬油,就差警車開道了。他認為一個人用自己的錢 買東西 ,光明正大,沒有什麼不該,也沒有甚麽羞辱可說。
再有,諭吉十二、三的時候。有一天進屋,無意中踩了他大哥鋪在室內的廢紙,他大哥勃然大怒。原來,廢紙上寫著藩主「奧平大膳太夫」的名字;踩踏主君大名,這還了得。諭吉為了息事寧人,連忙謝罪,心裡卻不以為然。他暗地裡寫好藩主的名字,亂踩一氣,然後,扔進廁所。他還暗中掉換神社供祭的神體,竊笑善男信女的無知,揭穿天譴冥罰的騙局。
實際上,諭吉的父親,倒是儒家文化的粉絲,諭吉的名字也和中國典籍有關。1834年12月12日(日本歷),福澤諭吉出生在大阪的藩邸。父親福澤百助,是豐前中津(今,九州大分縣)奧平藩士族。母親是同藩士族橋本濱右衛門的長女,名阿順。他的父母一共生了兩男三女,諭吉是最後一個兒子。百助雖是一名低級藩士,卻廉潔持重、才學俊彥。他 最喜歡 中國古書,恰巧,在諭吉誕生那一天,買到了中國清代的 上諭 條例六十餘冊;晚上,諭吉出生,喜事成雙,於是,給新生兒取名「諭吉」。
與時俱進,在福澤諭吉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早期,由於受父親的影響,福澤諭吉熟讀中國儒家經典,也懷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同時期,儒家學說也是幕府的主流意識形態,很受德川家族之厚愛。但是,當他到了大阪,接觸了「蘭學」——荷蘭人帶來的西方科學——之後,儒家及其學說就被其徹底扔到海底。
福澤諭吉認為,儒學有兩大致命弱點:第一,不解決現實社會中的任何實際問題,比如丈量土地、比如興修水利、比如造船造槍、比如經濟商業、比如核算盈虧,儒家經典一個字也沒有;第二,儒家的等級制,和福澤諭吉追求個人平等的內在精神,背道而馳。頃刻之間,福澤諭吉就對蘭學入了迷,並為此廢寢忘食。
進步之神速,頗得其師緒方洪庵之賞識。一次,福澤諭吉因為看護一個同學,自己也染上了傷寒。緒方洪庵特意請另一個名醫為其診治,自己則親自護理。實際上,緒方洪庵也是西學名醫,之所以自己不診病,原因是,緒方洪庵將諭吉當做自己的親身兒子,不敢開方下葯。諭吉深受恩師喜愛,可見一斑。諭吉也從老師的身教,學到了做人為師的高尚品格。
當時,大阪是日本的商業中心,東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學成之後的福澤諭吉,急切地想到東京一試身手,以期在內憂外患的日本政局,作出自己的奴隸。但是,當他到了東京附近的橫濱,才發現,這里的人們,外交、貿易的語言,居然一句也不懂。因為,他們說得都是英語。
這對滿腹經綸的福澤諭吉,簡直是一大桶冰水。可是,福澤諭吉卻一點也沒有懊悔和泄氣,他第一時間強烈地意識到,英語將成為未來世界的主導語言。要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必須先學好英語。其超前的意識和戰略家的眼光,令人驚嘆。與「不懂ABCD,照樣當好接班人」,豈可同日而語。可當時,並沒有教授英語的老師和學校。福澤諭吉硬是憑著一本蘭英詞典(荷蘭語和英語詞典),和自己超人的智慧,自學了英語。
半年後,有一個機會,福澤諭吉作為隨員,去了一次美國。安政六年冬,依據日美通商條約,德川幕府派遣軍艦咸臨號,護送使節到華盛頓,交換商約。這是日本開國以來空前的壯舉。經過朋友推介,諭吉獲得艦長木村攝津守的准許,到了夏威夷和舊金山。
到了舊金山,一上岸,諭吉就迫不及待地問美國人:華盛頓的後人,都干嗎呢?美國人看著這個日本鬼子,一臉的狐疑和不屑。意思是:哪兒來的鄉下佬,問這種弱智問題。這給了福澤諭吉極大的震撼,也再一次讓福澤諭吉領略到西方文明之根本。但畢竟是第一次出樣,加之隨員事務繁忙,第一次出國僅帶回一本 韋伯斯特 大辭典。他的思想,只是有了觸動,並未發生根本性和系統性變化。
回國後,福澤諭吉開始在日本外務省做譯員,並開辦私塾,教授英語。期間,他又在1861年,旅歐一年;這一次,福澤諭吉對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醫療、教育、郵政、政黨、選舉等等,無一不感到新奇,無一不留心在意。1866年,出版了此次歐洲之行的總結報告《西洋事情》,嚮往西方銳意改革的日本人,幾乎人手一冊,一時洛陽紙貴,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啟蒙性著作。
1867年,作為德川幕府的軍艦采購委員,福澤諭吉第三次赴美,考察了美國東部各州的城市。他的身份是幕府閣員,可是,在他內心已經對幕府的反動統治,厭惡至極。他對日本的未來,也有了更為深刻和全面的見解。他堅信日本要有美好的未來,必須西化,而且是全盤西化。並且,他為此設定了正確的實施步驟。
「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後其易者,首先變革 人心 ,然後改變 政令 ,最後,達到有形的 物質 。按照這個順序做,雖然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 障礙 ,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似乎容易,實際上此路不通,恰如立於 牆壁 之前寸步難行,不是躊躇不前,就是想前進一寸,反而後退一尺。」
明治維新,走的就是這個路徑。結果如諭吉所言,很快就見到了成效。1868年維新,1894年,就給了「好為人師」的大清國一個教訓。1904年,又在日俄之戰中,大敗俄羅斯。同時,迷戀於「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大清,一蹶不振。最可笑的是,時至今日,我們還在醉心於「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的中國特色的改革之路。殊不知,日本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已經證實了「此路不通」。
每到此,我都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很沒臉;我所有的愛國自豪感,被福澤諭吉秒殺光了。
但,福澤諭吉不是官迷,他的志向在於教育,在於用自己的思想影響國人,用思想的力量,將日本社會引向文明。
他認為,西方教育的根本在於:一,塑造獨立人格;二,提倡和傳授實學。實學就是解決問題的學問,而不是滿嘴仁義道德,卻不知柴米油鹽由何而來、為何而來的儒學。為此,他孜孜不倦地翻譯了大量西方書籍,數量之大,涉獵范圍之廣,令人嘆服。
他譯著的書,有六十餘部;冊數,有一百數十冊。政治經濟、 軍事外交 、歷史地理、制度風俗不用說了;就是天文、物理、化學,或是兒童讀物、習字範本、修養叢書等,甚至簿記法、兵器操作法和 攻城野戰 法等,都包括在內,范圍之廣,有如網路全書。在今天,也絕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
福澤諭吉以教育為己任,以傳播思想為職業,視名利如糞土。維新政府再三請他出任政府職位,但他從不改變以平民身份終其一生的初衷。常有頒贈他學位、勛章或爵位的倡議,他也一概婉辭,始終沒有接受過。明治三十三年,日本朝廷特旨嘉獎,並賞金幣五萬元。諭吉把這筆錢,全部轉贈慶應義塾作基金。
他倡導「學者雁奴」,認為學者是雁奴。群雁夜宿江湖沙渚,千百隻聚在一起。其中,大的居中,小的在外警戒,防禦狐或人類捕獲。從事警備的小雁,稱為「雁奴」。學者也是如此。學者應該瞻前顧後,洞察世事,明了未來;見人之未見,言人之不敢言;「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福澤諭吉是日本的「雁奴」,他改變了日本的歷史,日本人尊他為民族英雄。所以,放在面值最大日元上。1901年,福澤諭吉突發腦溢血病逝,日本舉國為之哀痛。
誰是中國的「雁奴」?
⑦ 日本戰國大名經常用「石」來表示自己的領地大小,他的「一石」是現代的多少
日本戰國1石米=現在17~20公斤左右,1石稻穀=13~15公斤左右
每個士兵耗糧=1.8石/月,21.6石/年
領地的糧食產量稱為石高,是通有"檢地"得來的,在戰國以前就已經測量過了,只是數據不太准確,由於石高的准確度關系大名的收入,因此每一代新領主繼任家督後通常又會重新檢地
檢地:
中世後期至近世時代,領主對於農民的保有地所進行的測量調查,稱為檢地。其性質很類似古代庄園制下的檢注,豐臣.德川兩政權時代,為了強化農村支配的基礎,乃實施檢地法。一五八二年(天正十年)在全國統一的背景下,乃徹底施行檢地法,史稱太閣檢地。透過檢地的實施,重新清算原有庄園制的支配關系,並制定一套新的租稅體系、以及確立對農村的支配體制。到了江戶幕府時代,修正了部份的太閣方式,訂定檢地條目。從慶長~元和年間(一五九六~一六二三年)至幕末為止,這套檢地條目被適用於幕府與諸藩領內。檢地的方法,首先將傳統一反=360步改為300步制,並將1間=6尺3寸(但江戶時代的石見檢地、備前檢地則定為6尺1分)、1間四方=1步、30步=1畝、10畝=1反,的計演算法統一起來。派遣檢地役人以村為單位,將每一筆土地依照其所在(小字)、地目(農田房舍等)、面積、等級(上、中、下、下下)、生產高(分米)事先公定,在一地一作人的原則下,確認納貢責任者(名請人),登錄於檢地帳,稱為繩打。這種做法在實施過程中,曾經引起農民激烈的反抗。
國名 州名 石高量
北陸奧 奧州 九十萬七千石
南陸奧 奧州 八十二萬二千石
出羽 羽州 八十七萬石
能登 能州 二十一萬石
加賀 加州 四十四萬五千石
越後 越州 四十萬六千石
越中 越州 五十三萬六千石
越前 越州 六十八萬六千石
若狹 若州 九萬八千石
佐渡 渡州 二萬石
下野 野州 四十六萬四千石
上野 上州 四十六萬八千石
常陸 常州 七十五萬六千石
武蔵 武州 八十四萬石
下總 二十九萬六千石
上總 三十七石八千石
安房 房州 九萬一千石
甲斐 甲州 二十四萬二千石
相模 相州 十九萬四千石
伊豆 豆州 七萬二千石
駿河 駿州 十七萬二千石
遠江 遠州 二十八萬石
三河 參州 三十五萬石
尾張 尾州 五十二萬石
信濃 信州 五十四萬七千石
飛騨 飛州 八萬三千石
美濃 濃州 五十八萬一千石
近江 江州 八十三萬二千石
山城 雍州 二十一萬六千石
伊勢 勢州 五十七萬二千石
伊賀 賀州 九萬五千石
志摩 志州 一萬七千石
大和 倭州 四十四萬四千石
河內 河州 二十萬八千石
和泉 泉州 十三萬三千石
摂津 津州 二十九萬九千石
紀伊 紀州 三十九萬五千石
丹波 丹州 二十八萬五千石
丹後 丹州 十二萬三千石
但馬 但州 十二萬三千石
因幡 因州 十三萬一千石
伯耆 伯州 十三萬一千石
出雲 雲州 二十二萬三千石
石見 石州 十三萬七千石
隠岐 隠州 四萬一千石
播磨 播州 五十二萬一千石
備前 備州 二十八萬九千石
備中 備州 二十萬七千石
備後 備州 二十三萬八千石
美作 作州 二十二萬七千石
安芸 芸州 二十五萬九千石
周防 防州 十六萬四千石
長門 長州 十三萬四千石
淡路 淡州 六萬三千石
阿波 波州 十八萬六千石
讃岐 讃州 十七萬一千石
伊豫 豫州 三十八萬一千石
土佐 土州 二十萬二千石
築前 築州 五十二萬二千石
築後 築州 二十六萬二千石
豊前 豊州 三十二萬一千石
豊後 豊州 二十七萬四千石
肥前 肥州 五十六萬一千石
肥後 肥州 五十七萬四千石
日向 日州 十二萬石
薩摩 薩州 二十一萬五千石
大隅 隅州 十七萬石
壱岐 壱州 一萬五千石
対馬 対州 二萬石
蝦夷 三萬九千石
⑧ 求日本戰國時代貨幣單位
1、 貨幣一個基本的假設:在日本幕末明初與日本戰國時期白銀價值不變(銀本位)。1609年幕府官方比價:金1兩=50匁=4000文=4貫「金一兩」在此處應當指相當於純白銀(指中國的官銀,純度較高)1兩的黃金,而非1兩(37.5克純金)。當時幕府的銀幣是銀8銅2,那麼50匁銀等於40匁白銀。那麼1匁實際上相當於四分之一錢。那麼所說匁是兩的簡體字,但實際上指四分之一錢白銀,實重0.625錢。 另日本戰國時期銅錢製作比較差。一文永樂錢當4枚日本銅錢使用,所以這個實際上是白銀一兩=1000文的中國法定兌換比例。因此銀1匁=100枚永樂錢=1疋。 古今貨幣的價值比較:按慶長大判重44錢,含金67.3%。銀29.4%計算,實際含金29.612錢,銀12.93錢,則大判1枚=銀10兩=400匁白銀=160錢,其中銀12.93錢,金29.612錢,則金銀比價為(160-12.93):29.612約1:5。這個也是大明朝的官價,可見幕府也是銀本位的。當然日本的重量錢比中國的錢要輕1.3%。,到了明治初年,大判1枚(銀10兩)=74.7186日元(《日本國志》上P489),則銀1兩=7.47186日元,1日元=540.5文=永樂錢135文。而根據幕末明初20元金幣與1元銀幣金銀含量的比《日本國志》上P490),得出當時金銀比價為1:16.18,比當時國際的1:15要高。
⑨ 日本戰國時期的俸祿指的是月薪還是年薪
戰國物價表(1580年基準):
錢1貫文=100疋=1,000文=換算現值8-9萬日圓=約可買2石米(江戶價)
金1枚(10兩)=44匁(約165公克)=錢10貫文
銀1枚(10兩)=43匁(約162公克)=錢2-2.5貫文
米1石=2.5表=10斗=100升=1,000合=換算重量約150公斤=500-1,500文
(米價波動極大各地域也不同-下文中俸祿"米1石=500文″計算價為江戶時期低價)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鹽1斗= 70-150文
酒1斗=100-200文
茶1斥= 50-100文 (日文斥=中文斤)
油1升= 70-120文
炭1荷=約30公斤=150-200文
豆腐1塊= 3文
饅頭1個= 3文
柑橘1個= 2文
茄子10個=1文
1尺長鯛=15文
雜魚2-3條=1文
蠟燭1根=8-10文
鐮刀1把=20-25文
畳1帖=100文 (畳=たたみ褟褟米)
高級紙1束=250-270文
上?1反=1,500文
下?1反=1,000文
木綿1反= 872文
麻布1反= 83文
(布1反=1尺*2丈8尺-3丈)
(?為真棉絹織物)
皮靴1雙=350文
九十九髪茄子=1,000,000文
松 本 茶碗= 5,000,000文
三日月茶壺= 10,000,000文
職人/工匠1日工資=50文
人夫/小工1日工資=20文..只夠買5個饅頭幾條小魚..不小心弄壞鐮刀..就得全家捱餓..
再看這個..
制札錢-戰國百姓於戰爭時為避免被軍隊劫掠..必須繳保護費
以1590豐臣秀吉討伐小田原時為例_
大村繳3,200枚永樂錢
中村約大村2/3
小村約大村1/3
永樂錢1枚=4文
戰國職業人口比率:武士 7%、商賈 6%、其他3%、農民84%
1貫文=1,000文=換算現值8萬日圓=約可買2石米
1石=2.5表=100升=1,000合=約150公斤=換算現值4萬日圓
1表=60公斤=1袋重
1合=約150公克
1日份兵糧=米6合(900公克)+鹽0.018升(27公克)+味噌0.036升(54公克)
1日份扶持米=5合/日=1.75石/年(有些大名家是女子/子供3合/日)
武士的俸祿結構=家祿+職祿+扶持米
家祿=領地石數X公有比率(戰國約50%)
職祿=職務加給、現金、約總俸祿25%
扶持米=眷糧
侍(上士)年俸祿=米300表+職祿+5人扶持米=約200-300石
組頭年俸祿=約70-100石
常備(職業)足輕年俸祿=米22表+職祿+3人扶持米=約20-30石
上忍年俸約400-500貫文(800-1,000石)
中忍月俸約12貫文(換算年俸約300石)
下忍月俸約 6貫文(換算年俸約150石)
馬1匹=4-6石
6匁鐵炮(口徑15.8m/m)1丁=9石
30匁中筒(口徑28.0m/m)1丁=40石
50匁大筒(口徑33.0m/m)1丁=80石
秀吉初仕信長時年俸祿=15貫文(約30石)=換算現值120萬日圓
秀吉任組頭時年俸祿=50貫文(約100石)=換算現值400萬日圓
秀吉任城主時年俸祿=600貫文(約1,200石)=換算現值4,800萬日圓
(織田家待遇不錯..難怪秀吉要跳槽)
目前日本國民平均年薪資=600萬日圓
戰國常備(職業)足輕年俸祿換算現值約80-120萬日圓(約合台幣20-30萬),生活可說非常清苦,通常還必須種菜、做做手工補貼生計;不過有夢最美..有機會平步青雲晉升上級武士就可享受優渥的待遇,以下統計數據最能看出上級武士與常備足輕的生活處境_
平均結婚年齡:武士23歲、足輕30歲
平均壽命:武士63歲、足輕50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