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4式坦克怎麼樣
① 日本的坦克性能怎麼樣
日本的坦克代表應該是三菱重工的90式主戰坦克
三菱STC 90式主戰坦克是為了取代61式坦克及部分74式坦克而開發的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第三代主戰坦克。
② 日本74式坦克是什麼時候研製的
作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主戰坦克,74式坦克是戰後日本設計的第二代坦克,研製工作始於1964年。在1964~1967年期間製造了一些試驗台架車,並進行了試驗。1967年完成了部件研製。試驗任務後,開始研製樣車,被命名為STB,意為「第二代國產坦克樣車」。
從1968年開始,先後進行兩次整車試制。第一次整車試制製造了2輛樣車,1969年6月製成STB1,1969年7月製成STB2,STB1安裝英國L7A1火炮並採用自動裝彈機。
2輛樣車進行了廣泛的技術與使用試驗。在第一次整車試制的基礎上,在1970年11月~1971年11月1年內改進試製成的STB3~STB6共4輛樣車,取消自動裝彈機,目的在於降低成本、簡化結構和提高可靠性。
從1971年12月到1973年2月4輛樣車分別進行了與STB1和STB2大致相同的技術與使用試驗。此外,還進行了射擊及維修保養試驗。試驗結果基本上達到了戰術技術性能要求。
在正式定型之前,又進行了適當的改進,最後於1974年9月定型,命名為74式坦克。該坦克的研製總經費約25億日元。
1975年9月接收首批生產型車,1990年度停產,共生產870輛。每輛坦克的價格,按1984年度幣值計算約3.76億日元。坦克除火炮是按照英國專利由日本製造,以及該炮配用的脫殼穿甲彈按英國專利特許生產外,其餘各種部件均為日本自行研製的。
日本防衛廳從1990年度開始正式對該坦克進行現代化改進,計劃將870輛74式坦克全部加以改造。預計1993年度開始裝備經改進的74式坦克。
現代化改進工作主要是更新該坦克的火控系統,採用為下一代90式坦克研製時儲備的最新技術。為了能與90式坦克火控系統的性能大致相同,需要從捕捉目標到瞄準和射擊都用計算機進行計算的高技術化的計算系統。
有可能把激光測距儀中的紅寶石激光介質改為CO2激光介質,液視儀從現在的主動式改為被動式,同時還打算改進炮彈和提高發動機功率。估計每輛坦克的改進費用約1億日元。
③ 日本主戰坦克性能平平,造價卻高,為何世界綜合排名還不算低
日本從名義上來說,是一個沒有軍隊的國家,在二戰的時候他們成為了戰敗國,所以被剝奪了擁有軍隊的權力,而且在那以後就一直依附著美國。後來日軍建立了自衛隊,海陸空的編制都很齊全,其實大家都清楚所謂的自衛隊就是日本的軍隊。而我們今天主要想分析的是陸上自衛隊的主戰坦克,從表面上看它們性能平平,卻貴如黃金,性價比極低,但為何日本坦克總是被大家評為世界頂尖一流的坦克?
④ 日本74式坦克是由哪些結構組成的
日本74式坦克為傳統的炮塔型坦克,由車體和炮塔兩部分組成。車體由均質鋼板焊接而成,駕駛艙在車體左前方;車體中部是戰斗艙,其上有炮塔;車體後部為動力艙。
炮塔為均質鋼鑄造結構,內有3名乘員,車長和炮長位於火炮右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火炮左側。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有1個向後開啟的單扇艙蓋。
駕駛員位於車內左前方,有1個向左開啟的單扇艙蓋,艙蓋前面有3個JM-17潛望鏡,中間1個可由紅外潛望鏡替換。在兩側履帶的前護板上各裝1對駕駛燈,內側為白光燈,外側為紅外燈。與紅外燈相配合使用的紅外潛望鏡有效視距為50米。坦克前面可安裝推土鏟,每一個坦克連有1輛坦克配備推土鏟。
⑤ 日本74式主戰坦克 VS 96A型主戰坦克 有沒有取勝的機會
只從單車平台的性能比較,二者的確存在著不小代差。
細數性能 74相當於我國當年的79、88,都是當時比較流行的「配置」,105mm線膛炮,脫殼穿甲彈和碎甲彈,800馬力左右的柴油機,鑄造炮塔,雙向穩定火控,在量產型號上並未安裝自動裝填機。而這些「配置」火力、防護力、機動力等各方面和三代的96A是有一定差距的。即便說後來在93年左右日本對還算是主力的74進行了小規模現代化升級,火控、炮彈、發動機,當然資金限製成本控制也不會有大的質的飛躍。不過倒是向樓上所說,如果74攻擊96A側面、後面坦克一貫的防護薄弱點的確是可以癱瘓其戰鬥力的,但前提是能否有機會機動繞到96A的側面後面。畢竟三代坦克即便是96A採用的有些縮水的觀瞄火控系統也有了不小的進步,凝視焦平面熱成像儀,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車長的獵-殲超越設計,都讓二代坦克有些吃不消。當然這只是紙上的理論推測判斷,技術在戰場上不會是絕對……
單單看74坦克,從75年接收首批生產型車,到90年度停產,共生產870輛。相對日本來說算是數量龐大。之後90開始裝備日本自衛隊。日本的二代坦克也就此籠罩在後生90的光環背後,當然74也應該算是日本承前啟後的一型坦克,是為90的技術積累成熟。媒體報道在99年左右74式坦克開始讓位,逐步退役。貌似目前74也就是擔當些日常教學訓練。戰場上和96A狹路相逢是不太可能了。
希望有幫助,如果還有什麼疑問,不妨繼續追問探討……
⑥ 日本74式坦克是怎樣射擊的
日本74式坦克的射擊提前角是車長憑經驗和感官能力,根據一個提前角以5個密位為單位進行估算的。
J3車長潛望式瞄準鏡為單目式,與火炮和計算機聯動,為觀察、瞄準、激光測距三合一型,作觀察用時,視場40°,放大倍率為1。在車長指揮塔上還有5個潛望鏡,每邊各2個,另1個朝後。
J2炮長潛望式主瞄準鏡為炮長觀察、瞄準兩用單目式潛望鏡,同樣與火炮和計算機聯動。作觀察用時,視場28°,放大倍率為1;作瞄準用時,視場9°,放大倍率為8。還有1具作為炮長輔助瞄準具的J1晝夜紅外瞄準鏡,裝在防盾內,並列安裝於火炮右邊,夜間觀察距離約在1000米以內。
裝填手有1個潛望鏡位於炮塔頂部艙口前方,能360°回轉。在火炮防盾左邊,固定裝有主動式紅外/白光探照燈供瞄準使用,白光氙氣燈的照明距離為3000米,紅外探照燈為1200米。
⑦ 日本74式坦克裝載的是哪種彈葯
日本74式坦克裝有1門105毫米線膛炮,它是英國國防部技術研究所研製、維克斯公司生產的。日本在引進一部分維克斯公司生產的L7A3式105毫米火炮後,從1978年度開始由日本制鋼所特許生產。為減小該炮的後坐力,將駐退機改為同心式,還改進了復進機。
該炮採用立楔式炮閂,可自動開閂和閉閂。火炮射速為9~10發/分鍾,方向射界360°,俯仰范圍為-6°~+9°,手動操縱時均可增加0.5°,藉助液氣懸掛調節射界能增大±6°。火炮身管長為口徑的51倍,即5.340米,沒有炮口制退器,沒有隔熱護套,中部裝有抽氣裝置。
火炮重心位於炮耳軸附近,因而沒有彈簧補償裝置。更換炮管十分方便,10分鍾內即可完成。火炮防盾布置在炮塔外面。炮管壽命理論值為250發,實際上大約為150發。配有半自動供彈機,能自動提取炮彈,並將炮彈輸送至炮尾。
日本曾考慮過自行研製火炮,但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節省研製費用以及考慮到與美國M60坦克火炮的通用性,因此決定採用北約國標准坦克炮。
105毫米火炮發射脫殼穿甲彈和碎甲彈。從英國購買的脫殼穿甲彈的彈丸重6.12千克,初速為1490米/秒,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從1983年度開始在日本特許生產美國的M735105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為1501米/秒。
碎甲彈的初速為730米/秒,彈丸重11.26千克,是日本自行設計和生產的,研製了近4年,1975年度開始批量生產。防衛廳從1976年2月開始采購4批碎甲彈,共24700發,每發約10萬日元,總共價值24.1億日元。
74式坦克105毫米線膛炮配用的碎甲彈有缺陷,在實彈射擊訓練中先後發生過3次炸膛事故,雖然已查明原因,並採取了必要的改進措施,但仍將剩餘的1萬發彈收回各彈葯庫,立即採取了禁用措施。
⑧ 日本74式坦克的防護系統有哪些
日本74式坦克的車體前面呈流線形,寬度較窄,高度較低,車體前部裝甲厚130毫米,兩側厚75毫米,後部厚50毫米。炮塔前部裝甲厚130毫米,兩側厚75毫米,後部厚50毫米。
由於車高降低,車內空間必然減小,為此採用了相應措施,將車體上部兩側擴展到履帶上方,以滿足對車內空間的需要。車體下半部採用整體鑄造,這種結構在防護性、強度和重量等方面有很多優點。但在生產上卻需要高技術和大型設備,因而成本較高。
炮塔外形與法國AMX-30坦克的相似,呈半圓形,炮塔後部則稍有延長。由於炮塔扁平,易於滑彈,減少了中彈率。炮塔側面和車體後部還配有放置各種用具的托架,除便於使用外,還可避免炮彈直接擊中,起到輔助防護的作用。
該坦克具有三防能力,在通過污染地區時車內可以完全密封,同時也採用了高性能的空氣濾毒罐。在炮塔後部兩側各裝有3具一組的60毫米煙幕彈發射器,可由車內控制發射,兩組可分別發射,也可同時發射,發射距離為100米。煙幕彈在離地面約30米高度由時間引信引爆,形成一朵朵直徑達50米的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