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到底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Ⅰ 三國歷史是日本的還是中國的
你的確是要回到初中繼續學歷史了!!!
另外,由於中國輝煌的文學,以前中國的古典藝術都傳到日本去了。日本古代男子都是要學漢字的。學習中國儒家經典,歷史典籍,基本上都要學。三國歷史傳到日本很正常!!!還有,不止三國,西遊記等等小說在日本是婦孺皆知。兒童也很喜愛,現在也是這樣,日版西遊記都拍了N遍了。
Ⅱ 三國的歷史一直都是這么熱,三國的故事為何在還日本這么受歡迎
三國演義和西遊記在日本是很受歡迎的,三國裡面的文化氣息很符合日本文化的口味,而且故事情節也非常精彩,又接近歷史,而且日本的現有文化,是發展於中國漢唐時代,三國演義體現的文化氣息也比較接近日本的現代文化。另外,不論是古代日本人還是現代日本人,都對古代中國的文化比較崇尚,遣唐使對日本人來說並不陌生。因此他們喜歡三國,很正常的。
盡管三國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但它能夠大熱在儒家文化圈,其實是和日本分不開的。三國的故事何時流傳於日本還沒有確切定論,目前可考的最早記載是日本古典文學《太平記》,在里頭有足足十五處三國故事(甚至可以說是《三國演義》故事了),比如它就著重介紹了諸葛亮出山和諸葛亮去世的事跡。
到了江戶時代,《三國演義》從長崎傳入日本,從此開啟了它在日本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後京都天龍寺的僧人義徹和月堂兩兄弟便著手翻譯,1689年《通俗三國志》問世,這是《三國演義》在日本最早的譯本。再往後的幾百年間,《三國演義》在日本足足有幾十種譯本,其中吉川英治的現代小說《三國志》標志著日本版的《三國演義》最終問世,該書銷量在上世紀便達到了幾百萬本。
實際上,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於元末明初問世時,三國的故事在民間已經流傳了近千年並已經傳入了日本。在大約14世紀後期完成的軍記物語《太平記》里已經可以見到許多三國的故事,其中卷二十的插話講述孔明出山與孔明之死,諸如「三顧草庵」、「死諸葛走生仲達」之類的重要元素都已具備,可見這個插話的故事已經相當完整。
不過,作為小說的《三國演義》具體何時傳入日本至今也沒有確切可靠的說法,雖然近世即江戶時代以後傳入日本的看法成為主流。日本史籍中最早的《三國演義》的記載當屬《羅山先生詩集》附錄卷一慶長九年(1604)既讀書目錄四四零部,其中即寫有《通俗演義三國志》。
這么多的譯本導致日本國民對三國故事(其實是《三國演義》故事)無比熟悉,也帶動了他們對三國歷史研究的熱情,有的是進行了細致的歷史研究,有的則將《三國演義》里的權謀融會貫通屢加運用。這時,我們不由地去思考,為何《三國演義》在日本會得到如此廣泛地傳播呢?原因還是要從這本書本身和日本的民族性來看。日本是一個崇尚武士道的國家,盡管它的武士道精神並非由本國人定義,但這樣的定義著實不錯。
武士道精神本身是忠誠和榮譽的代表,要求武士必須無條件服從主人、無條件維護自己的榮譽,當無法做到時就必須切腹自盡,不可以有絲毫猶豫。因此在日本,武士們對忠誠和榮譽的渴求,是遠遠凌駕在其他之上的。這樣一種近乎病態的狂熱反倒成為一種美,電影《最後的武士》就歌頌了這樣的悲壯,而在電視劇《走向共和》里也描繪了軍國主義下日本女性為了國家甘願去當妓女的病態。
當這樣一種集體主義盛行的社會價值觀,接觸到關羽時,火花立刻會變成熊熊大火。關羽是什麼形象?「忠義」兩全。對漢帝國,他忠誠不二,到臨死的那一刻也不屈服;對兄弟們,他仁至義盡,身在曹營心在漢,一心想回到劉備身邊。甚至對曹操,他也知恩圖報,華容道義釋曹。另一方面,關羽不僅精神上是完滿的,他在武功上同樣無可挑剔,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事跡,讓崇尚武力的日本人對關羽敬佩不已。
這樣一個極為光輝的人物形象,恰恰符合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象徵,也因此在日本,關羽可以說是最被推崇的一個人物。橫濱中華街有一座非常雄偉堂皇的關帝廟,不僅那裡的華人常去祭拜,也是日本遊客必去的一個名勝,而在日本,這樣的關帝廟多達數十座。事實上在中國亦然,唯一一個在魏蜀吳三地都修有墓冢的三國時期人物。
就在日本的三國熱如火如荼時,他們開發了大量的三國題材動漫和游戲,於是三國熱「出口轉內銷」,回到了中國,重新點燃了中國的三國熱火。1971年,三十七歲的橫山光輝以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為原型創作出漫畫《三國志》,從那時起連續刊載了十五年之久,單行本發行了六十卷以上約五千萬本。這是日本最早的三國題材漫畫。其實,橫山光輝還畫過《史記》《水滸傳》等,但影響力和《三國志》相比都不在一個數量級。
從此以後,關於三國題材的動漫便層出不窮,有按照正史的,有按照演義的,有用三國故事加以改編的,有借著三國故事外殼的,還有化用三國故事的,甚至還有情色向的。
1987年,日本信濃企畫製作開始製作動畫《三國志》,該動畫由《英雄的黎明》《燃燒的長江》《遼闊的大地》共三部分組成,1991年製作完成,歷時四年有餘,榮獲日本動畫最高榮譽――動畫金座獎。而其中《英雄的黎明》等曲則在幾年後被95版《神鵰俠侶》引用。
而被喻為「畫得最精彩的三國漫畫」,則當屬由韓國人李學仁(劇情)和日本人王欣太(漫畫)合作的作品《蒼天航路》,1994年10月至2005年11月連載於《周刊早安》上,一共出版了三十六卷單行本、總計發售達一千二百萬本。在這本漫畫里,以三國歷史上著名的英雄曹操為主角,他有著無人能及的人格魅力和超越世人的謀略武功。以曹操的一生為主線,敘述了其從五歲到六十六歲,波瀾壯闊的一生。再往後,《鋼鐵三國志》《一騎當千》等新穎方向的三國題材動漫出現了,極大豐富了該題材的拓寬渠道。而在動漫以外,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日本的三國題材電子游戲,至今仍然如此。
1985年12月,日本光榮株式會社便推出了策略類游戲,初代《三國志》,這款游戲能讓玩家扮演三國故事中的人物,由於極強的代入感和三國題材在日本的風靡,它迅速拿下了當年日本BHS大賞第一名及最受讀者歡迎產品獎。而後更是不斷改進,迅速傳播到整個東亞地區。到今天,這款游戲已經革新了十多代,據傳《三國志14》已經著手准備,預計明年上市。緊接著,1994年光榮推出戰棋類游戲《三國志英傑傳》,1997年光榮推出動作類游戲《三國無雙》,後來又多了十多款游戲,這些游戲不僅在日本國內風行,還傳播到了中國大陸。
吉川英治的《三國志》對於後世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此書成為橫山光輝創作漫畫《三國志》的底本。這部漫畫《三國志》,從1972年1月到1987年3月連載了15年之久,大受追捧,隨後又被搬上熒屏,開啟了日本漫畫界的「三國」熱潮,很多漫畫又被動畫化和游戲化。其中,光榮公司自從1985年推出《三國志》游戲之後,至今已先後有13個版本問世,最新的《三國志13》在2016年1月發行,距離最初的版本已經過去31個年頭。或許可以斷言,《三國演義》在日本的熱潮,仍將持續下去吧。
中國的很多三國愛好者都是從小通過游戲而培養了興趣,再加上94版《三國演義》的熏陶,一直感興趣至今。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少不了中國本土《三國殺》的普及
Ⅲ 日本人是如何「篡改」三國文化的
把三國文化改成了漫畫的,日本人最早接觸的三國來自陳壽撰寫的史書《三國志》。具體事件已不可考,不過早在公元720年的日本奈良時代,已經出現提及陳壽《三國志》的內容。
對諸葛亮的喜愛——都奠定了之後日本大眾對三國人物的看法。另一部重要作品則是橫山光輝以吉川英治《三國志》為底本創作的同名漫畫,漫畫1971年開始連載,在長達15年的連載中,出版累計超過60卷,發行了6000多萬本。漫畫集合了《三國志》中人氣最高、最為經典的故事,從桃園結義一直講到火燒赤壁。
人人都能讀懂、都愛讀的漫畫,讓三國故事更加下沉至民間,並將它往「娛樂圈」推近了一大步。1985年,日本電視台斥資1.5億日元將橫山光輝的《三國志》拍攝成動畫片,續集也於次年推出。這版《三國志》動畫雖然聲稱改編自橫山光輝作品,但是無論從內容還是人物形象方面,都與原作有很大出入。
Ⅳ 三國故事什麼時候傳的日本的
在日本,1689-1692年 (清康熙)之間出版的湖南文山(京都天龍寺的兩位和尚義轍、月堂的合名)所譯《通俗三國志》是世界上第一個《三國演義》的外文譯本.在江戶時代(約17世紀初—19世紀中葉),日本出版了以圖說為主的《繪本通俗三國志》,受到平民的廣泛喜愛。三國的故事從此在民間廣為人知。
Ⅳ 三國時期吳國與日本往來
當時從中國往日本的航線為:曹魏屬青州(今山東)渡黃海——至曹魏屬帶方郡(今朝鮮開城附近)——至釜山——至對馬島——至壹岐島——至九州福岡松浦。而其中帶方郡等地為曹魏地盤,孫權要想通過是不可能的。然而當時有不少倭國人直接渡海到東吳的會稽通商,東吳也有人航海被大風吹至亶洲(吳國對倭國的稱呼)的。這就表明不必通過魏國的地盤也可以到達倭國。於是孫權決定組織一支艦隊開辟前往倭國的航線。在古代夷洲(今台灣)和亶洲自古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秦始漢武在聽聞這兩地後首先想到的是派遣人馬去求那虛無飄渺的「不死葯」,可孫權的腦袋卻沒往這處想,他首先想到的不是「長生不老」而是把兩地的土人強制遷徙到東吳來增強國力。比起那兩位可真夠狠的!
吳黃龍年間,孫權決定派遣艦隊前往夷洲和亶洲。結果遭到重臣陸遜和全綜的一致反對,他們認為「猥虧江岸之兵,以冀萬一之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但被利益熏昏頭腦的孫權並沒有聽進這忠言。
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組建一支大規模艦隊,委派將軍衛溫、諸葛直帶領甲士萬人出海情去尋找夷洲和亶洲。艦隊先南行至夷洲,擄掠夷州土人數千,其後東行亶洲,。但是不出陸遜全綜所料,因為路途遙遠,在航行中又因為水土不服加瘟疫 「士卒疫死者十亡八九」。艦隊 在海上顛簸了一年後還是沒到達亶洲。最後於吳黃龍三年(公元231年)二月,返回東吳,這次航海對孫權來說是「得不償失」。孫權此時才想到陸遜、全綜的上書,開始後悔了。但隨後卻把衛溫和諸葛直這兩個倒霉鬼來個「違詔無功,下獄誅殺」。
東吳和日本的交往也並未因此而斷絕,近代至1984年在日本先後發掘出370多枚吳地所產銅鏡,證明兩國間商業貿易的存在。在日本古書《日本書記》和《古事記》中稱呼後東晉南朝為「吳國」,稱其人民為「吳人」,來自南朝的絲織品、服裝、床具都被冠以「吳民」,由此可見東吳和日本在經濟上的頻繁來往,不然在日本古書上是不會出現這么多「吳」字的。
Ⅵ 《三國志》的著作權及商標權,為什麼會落到日本游戲
光榮三國志系列游戲名字取自日本吉川英治所著《三國志》,這是參考羅貫中《三國演義》編輯翻譯而成,並不是陳壽的《三國志》。個人覺得,光榮沒有注冊成《三國演義》已經很誠實了。
Ⅶ 三國演義是什麼時候傳到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國家的
主要是明朝末年,那時候流行海外學習,中國學生的日常娛樂就是看那些小說,所以就都流傳到東亞了
Ⅷ 三國文化為什麼在日本那麼流行
三國文化表現的 義和利 還有管理方法確實讓人喜歡,這是很正常的呀
韓國:不要和沒讀過「三國」的人說話
泰國:「三國」看三遍,此人不可交
其實比日本狂熱喜歡三國文化的國家不再少數,可以說全世界幾乎都喜歡的,三國志博大精深,只有自己去獲得感悟啦
日本:民眾對桃園三結義印象最深刻
日本與韓國相同,以「三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統稱「三國志」,《三國演義》也被稱為《三國志演義》。日本人非常喜歡三國系列書籍,在書店裡,人們不僅可以看到《三國演義》的正史,還可以看到有關三國的小說、漫畫、研究著作,甚至錄像帶、光碟、游戲卡等都有「三國」的印記。橫山光輝出版的漫畫《三國志》一套就多達40多冊,《三國志》系列游戲有《三國無雙》、《真三國無雙》、《三國志英傑傳》等10多個版本。有的網站以三國人物、兵器圖案等為素材,設計出T恤衫、提包和裝飾品出售。一家叫「赤兔馬」的網站銷售的孔明扇、赤兔馬、孔明燈和青龍偃月刀等飾品都是熱門商品,盡管價格不菲,但是賣得很火。
在江戶時代(約17世紀初—19世紀中葉),日本出版了以圖說為主的《繪本通俗三國志》,受到平民的廣泛喜愛。三國的故事從此在民間廣為人知。近現代三國作品的第一人當屬吉川英治,他略去了冗長的戰斗描寫,並將人物加以日本化,獲得了很高評價。日本著名歷史小說家北方謙三最新出版的《三國志》,全套13冊,已再版了33次。日本的「三國迷」遍布全國,他們自發組織的「三國迷俱樂部」就有上百個。日本人對「三國」乃至中國古典作品的喜愛十分熱烈也十分直白,其狂熱可能並不亞於中國人。今年2月,第33版上市不久,一位鐵桿「三國迷」告訴記者:看了這么多版本的《三國志》,就數這套書寫得最精彩,主要是人物寫得太好了,他邊看邊流淚,一口氣就全都看完了。
一名日本記者說,部分企業家認為通過《三國志》可以學到很多在用人和經營上的寶貴經驗,這也是它在日本受到普遍喜愛的重要原因。一位在軟體公司工作的日本朋友告訴記者,《三國志》表現的忠君思想最讓他感動;對於桃園三結義,不僅他本人,而且大多數日本人的印象都很深刻。(來源:《環球時報》)
註:經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