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守護國寶日本藝人吹的什麼歌

守護國寶日本藝人吹的什麼歌

發布時間: 2022-09-24 06:14:13

A. i have a apple i have a pen什麼歌

是日本歌《PEN-PINEAPPLE-APPLE-PEN(PPAP)》,由日本搞笑藝人PICO太郎自創。

PPAP (W&W Remix) - Piko-Taro (ピコ太郎)/W&W

Written by:PIKOTARO

P P A P

I have a pen

我有一支筆

I have an apple

我有一個蘋果

Ah apple pen

嗯~蘋果筆

I have a pen

我有一支筆

I have a pineapple

我有一個菠蘿

Ah pineapple pen

嗯~菠蘿筆

Apple pen

蘋果筆

Pineapple pen

菠蘿筆

Apple pen

蘋果筆

Pineapple pen

菠蘿筆

Pen pineapple apple pen

筆 菠蘿 蘋果 筆

Apple pen

蘋果筆

Apple pen

蘋果筆

Apple pen

蘋果筆

Pen pineapple apple pen

筆 菠蘿 蘋果 筆

Apple pen

蘋果筆

Apple pen

蘋果筆

Apple pen

蘋果筆

Apple pen

蘋果筆

Pen pineapple apple pen

筆 菠蘿 蘋果 筆

(1)守護國寶日本藝人吹的什麼歌擴展閱讀:

《PPAP》是日本藝人PICO太郎填詞、譜曲並演唱的歌曲,該單曲在日本有線大獎中獲得有線話題獎。為了能夠帶給觀眾笑料,日本搞笑藝人古坂和仁創造了一個中年大叔角色PICO太郎,並以這一虛構角色的名義發行了單曲《PPAP》。

《PPAP》是「pen-pineapple-apple-pen」的縮寫,古坂和仁在與工作夥伴閑聊時,拿起筆在紙上寫字,因工作夥伴來自蘋果之鄉,而身旁的桌上又有著菠蘿,古坂和仁記錄下了pen、apple、pineapple這三個詞,並隨意哼唱,完成了《PPAP》這首作品。PICO太郎在《PPAP》中採用了簡單的旋律和歌詞,希望以此體現出世界和平、宇宙、親情等深刻含義。

B. 歌詞風吹過後是什麼歌

是《風吹過後》
作曲:吳慶華
作詞:吳慶華
編曲:吳慶華
錄音/混縮/母帶處理:天博影視傳媒
梨渦淺笑的嘴角
帶點黃鸝的笑聲
馬尾辮子左右擺
白色襯衫的縹緲
這是天賜的夜晚
暖風帶著蟲兒飛
山巒曲線的邊際
顆顆星星排住隊
風吹過後擁抱的溫度似火熾熱
深吻之後緣分便逗留無影無蹤
風吹過後深吻之後星月不會再像今晚般溫柔
風吹過後深吻之後一切感覺都會消失在清幽
風吹過後深吻之後永遠無法逾越距離的魔咒
風吹過後深吻之後跨過山水尋找傳說的永久
閉眼飲下此杯忘情的水酒
這是天賜的夜晚
暖風帶著蟲兒飛
山巒曲線的邊際
顆顆星星排住隊
風吹過後擁抱的溫度似火熾熱
深吻之後緣分便逗留無影無蹤
風吹過後深吻之後星月不會再像今晚般溫柔
風吹過後深吻之後一切感覺都會消失在清幽
風吹過後深吻之後永遠無法逾越距離的魔咒
風吹過後深吻之後跨過山水尋找傳說的永久
閉眼飲下此杯忘情的水酒

C. 「萬籟聽吹奏,支頤聽秋水問蜉蝣」是什麼歌

「萬籟聽吹奏,支頤聽秋水問蜉蝣」出自歌曲《吹夢到西洲》

歌手:黃詩扶、妖揚

歌詞:

(妖揚)

無何化有 感物知春秋

秋毫濡沫欲綢繆 搦管相留

(黃詩扶)

留骨攢峰 留容映水秀

留觀四時曾邂逅 佳人西洲

(妖揚)

西洲何有 遠樹平高丘

雲閑方外雨不收 稚子牽牛

(黃詩扶)

鬧市無聲 百態陰晴栩栩侔

藤衣半卷苔衣皺 歲月自無憂

(妖揚)

駕馬驅車 尚幾程扶搖入畫中 咫尺

(黃詩扶)

徑曲橋橫 精誠難通

(黃詩扶、妖揚)

盼你渡口 待你橋頭

松香接地走

揮癯龍綉虎出懷袖

起微石落海連波動

描數曲箜篌線同軸

勒筆煙直大漠 滄浪盤虯

一紙淋漓漫點方圓透

記我 長風萬里繞指未相勾

形生意成 此意 逍遙不游

(妖揚)

日月何壽 江海滴更漏

愛向人間借朝暮 悲喜為酬

(黃詩扶)

種柳春鶯 知它風塵不可求

綿綿更在三生後 誰隔世讀關鳩

(妖揚)

詩說紅豆 遍南國未見人長久 見多少

(黃詩扶)

來時芳華 去時白頭

(黃詩扶、妖揚)

忘你不舍 尋你不休

畫外人易朽

似濃淡相間色相構

染冰雪先披琉璃胄

蘸朱紫將登金銀樓

天命碧城灰土 刀弓褐銹

舉手夜古潑斷青藍右

照我 螢燈嫁晝隻影歸洪流

身魂如寄 此世 逍遙不游

(黃詩扶)

情一物 無木成林無水行舟

情一事 未算藏謀真還謬

情一人 積深不厚積年不舊

情一念 墨盡非空 百代飛白驟 劃地為囚

(妖揚)

藍田需汲酒 惟瓊漿能澆美玉瘦

至高者清難垢 至貴者潤因愁

痴竭火 知她不能求

醉逢歌 知他不必候

只約靈犀過隙靈光暗相投

(黃詩扶、妖揚)

萬籟停吹奏

支頤聽秋水問蜉蝣

既玄冥不可量北斗

卻何信相思最溫柔

顧盼花發鴻蒙 怦然而夢

你與二十八宿皆回眸

系我 彩翼鯨尾紅絲天地周

情之所至 此心 逍遙不游



(3)守護國寶日本藝人吹的什麼歌擴展閱讀

《吹夢到西洲》是《戀戀故人難》企劃中一首曼麗奇幻的「畫壁之歌」,歌名取自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一句,充滿了魏晉風流的韻味。歌詞清俊浪漫,大膽幻想,描繪了畫中「西洲″這樣一個幽暗不明、飄渺難求的桃花源,而自己所傾慕嚮往的女神置身其中,游樂翩躚,眼眸含情,似是在畫里發出相識相知的邀請

D. 抖音比較火的風吹過年華是什麼歌

抖音比較火的風吹過年華是一首名叫阿爾山的姑娘的歌
「風吹過年華,夢幻天池到誰家」是烏蘭圖雅的一首阿爾山姑娘的歌,在2022年1月7日發布的,是當時抖音熱門舞曲。
阿爾山的姑娘,在占據各大音樂平台多個榜單的同時,又不斷引爆全面模仿熱潮,男女老少都會哼上兩句,跳上幾步,各種版本也是層出不窮,被萬能網友玩出新高度,就連明星藝人和多位知名博主也坐不住了,紛紛下場施展才藝,一時間風頭正盛。

E. 如果國寶會說話 第二季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目光跨越八千年,攝制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五十餘處考古遺址,千餘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講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介紹了戰國到秦漢時期的25件國寶,該季展示的國寶,從思想、文化、科技等多個方面對文明進行了展示,以更加包容、大氣的視野和態度解讀中華文明。同時以「超級連接,超越想像」為主題,秉承著對文明包容、對文化新解的態度,繼續構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解讀多個維度的信息,重建一部基於物質遺存的中華文明史,向觀眾打開一扇了解中華文化的窗戶。

高大的王帳聚集起草原最精銳的勇士,他們有著鷹的銳利與群狼的勇氣。鷹冠俯視著漢子們狂熱的面龐,鋒利的鷹喙向南——草原之南,那裡是匈奴子孫的馬蹄終將踏足的地方。

正是從戰國時代開始,在與一個又一個內外對手的對峙與融合中。在經歷一次又一次蛻變之後,中華文明強大的包容力逐漸被喚醒。因為對手,我們了解自己。因為對手,我們變成更強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對手!

春秋戰國是一個風起雲涌的時代,幾百年間,群雄並起,戰亂頻繁。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用嵌錯法記錄了戰國時代貴族生活中的情境。它帶來了兩千年前的月光,那場時光盛宴的賓客彷彿剛剛散去,衣襟上芷蘭味兒的熏香還殘存在指尖。

壺身靜默,卻非無聲。壺身可度量,卻也無邊。

此刻,壺中一滴酒也沒有,卻盛滿了一個令人迷醉的時代。征戰的廝殺與歡宴的音樂都隱匿不見,桑葉還在無聲地生長。兩千年的時光是一片滄海,壺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曾侯乙編鍾,戰國早期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墓發掘於1978年,墓主人名「乙」,是戰國曾國國君。曾國也就是史書上所記載的「隨國」,在今天湖北省隨州市范圍內。

 「集大成也者,金聲與玉振之也」——《孟子》

 「禮以節人,樂以發和」——《太史公自序》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

 「八音克諧,無相爭倫,神人以和」——《尚書》

木雕雙頭鎮墓獸是楚墓鎮墓獸造型中最為怪誕、最為壯觀的一件,似人非人、似獸非獸被用來保護墓主人的安全。雙獸並犄,茸角杈椏生長。鎮墓獸背向相連,頭上長角,雙眼睜大,充分展現了楚文化的奇詭和自由。

一呼一吸間,鎮墓獸已存在兩千年。以木頭和動物的角質對抗時間的銷蝕,依然完好,與天空並肩,和星辰同行。

在湘川,畫中人御龍飛行,褒衣博帶隨風而起。該文物為喪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與外棺中間的隔板上,被認為是一幅「導引靈魂升天」圖。

死生為晝夜。生死非人力可逆轉,可它們又如春來秋往,晝夜更替。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楚人對生命奧秘的探尋,幻化在爛漫的圖景中,讓那時的人們面對死亡時不再恐懼。因為他們相信,死亡是為人之路的終結,卻是成仙之旅的開端,事死如事生。這樣的生死觀,影響了中國的後世千年。生而為人,死後成仙,這才是完整的生命記憶。而生死之間,應御龍而行。

1974年,大地之鏡的塵埃被意外觸動,深埋在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赫然面世。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東端的陣型前鋒出土了160尊跪射俑,他們頭挽發髻、身披鎧甲,持握弓箭的雙手置於腰間,眼睛注視正前方,面容鐵一般冷靜。

星辰旋轉天穹,山河蔓延大地。人為重現的鏡像擁有扭曲時間的魔力。鏡子之外,肉身已經逝去。鏡子中,士兵卻被賦予恆久的人格和生命。他們抵禦住時間腐朽萬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地面上的秦朝已經畫上句號,大地之下的時間,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這里的帝國沒有終點,戰士們等待著帝王的號令,隨時准備重返戰場。

在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一個農民可以不識字,沒有車,卻不能不納糧。統一的方升,意味著統一的法度。生活在遼闊土地上的華夏先民,才會對一個泱泱大國有了統一的認識。

統一的方升,意味著統一的法度。生活在遼闊土地的華夏先民,才會對一個泱泱大國,有了統一的認識。一個國家的升,開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1980年冬天,在臨潼秦始皇陵封土的西側,一號銅車馬出土,車馬高152厘米,長225厘米,車輿、駟馬、配飾一應俱全。車馬以青銅鑄造,馬身佩戴金銀裝飾的配件,局部施以彩繪,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所發現禮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車馬。

曾經最威嚴的人間儀仗,化作駛入陵墓的悲壯行伍。陵墓之下,另一組車馬整裝待發,靜候主人的魂靈。帝國沉埋,青銅剝蝕。從未啟程的座駕,是否真的能夠疾馳,到達遠方。

在正史中,對秦朝行政制度和社會生活的記載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簡,用近20萬個字為我們描繪了三萬七千多個從前,如同復活了秦朝的一個細胞,繼而復活了一個時代的生命氣息。那時的小吏與平民,仍存於尺牘,可以閱讀,可以理解,可以想像。可以在尺牘之間,看到那些被秦時明月照耀過的生命與時光。

一個時代濃縮於一個縣,一個縣又濃縮於一片木簡。三萬七千多枚木簡,就像一部秦朝縣城生活的網路全書,寫滿了當時的各個方面,全景式展現了郡縣制下,一個秦朝縣城的管理和運行。

玉,石之美,它們是等級的體現,也是生死的寄託。南越國,雖遠在嶺南,卻和中原地區對玉的追逐一樣濃烈。喝酒的玉杯,裝飾的玉佩,還有護體聚魂的玉衣……嶺南的君王也痴迷於每一方玉片中。縱使君王已故,玉亦隨身。

玉,石之美。玉比王字多一點。即使身為王,也會在時間里湮沒。有了玉,便多了一點能與時間並肩的力量。有玉而安,身體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安住在對永恆的祈願與嚮往中。

這組拙樸、粗獷的石刻,不同於後世的寫實風格,是漢代藝術的傑作。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猶如豐碑,紀念和陪伴著中國歷史上的少年將軍。

石雕無聲,荒野長吟。這些拙樸粗獷的石刻,不同於後世的寫實風格,是漢代藝術的傑作。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閃電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頭里的生命浮現出來。一塊岩石刀刀劃過,時間在他們身上碰撞,便鐫刻出了故事。

1995年,中日聯合考察隊在尼雅遺址發現大量織物。1號墓地8號墓中的男性貴族周身穿戴華貴的服飾,右臂旁的一枚方形護臂引人注目。這件護臂或許是中原王朝給精絕古國的饋贈,織錦的紋樣間自右及左橫列八個篆體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世界文明猶如繽紛多彩的絲線,廣袤河山彷彿從未停歇的織機,在東風和西風的吹拂下,編制至今。經與緯,線與路,古與今,在沙海古道上,我們看到了你,也遇見了自己。

四神是四方的象徵和守護者,四神紋是這個玉鋪首承載的重要含義。它們若隱若現於雲氣紋中,如遨遊在天際,天地相應的四神紋玉鋪首,是漢代追求靈動浪漫藝術風格的精美之作。

玉石,大地的精華。當雕刻者把天上的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雕刻在這塊玉石上的時候,玉石又秉承了天象。也許古人把它們想像成天空之門的鋪首,即使在眼前,我們也需要仰望,四神遨遊的天際。這塊藍田玉上的四神安在。這是一片碧綠的天空,奔騰、飛翔、盤旋、靜默的四神,指引著地上的方向,也望向天外的世界。

熹平石經是現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經,開創了文字校正之先河,在中國學術史和書法史上都堪稱鴻篇巨制。可惜屢遭變故、四佚鄉野,所幸歷代有心人士不斷在收集石經文字,讓破碎重聚,以不忘漢人為往聖繼絕學,為後世存真的精神。

漢人早已用行動表明,回溯是為了接近本真。石頭冷硬,自藏深意。它召喚著歷代有心人,將殘片從各處找尋。如今我們已經收集到8000多個熹平石經文字。一片一塊,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後的重聚。

道家與儒家,中國兩大思想體系。孔子與老子的會面,代表了這兩種思想的交流與融合,就像兩條河流,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脈中。

二位先聖躬身互拜的背後是兩種思想的交流與融合。漢代人把這個場景刻在磚石之上,至於兆域之中,為的則是銘記和傳承。人類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豐富多彩。民族文化因銘記傳承而綿延不斷。

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他們的哲思就像兩條河流,它們交匯,它們奔騰,它們也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時刻都在發生著。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一位西漢宮廷女子,眉眼細長,臉型圓潤,頭上佩戴巾幗,身穿曲裾深衣,跣足而坐。她從西漢啟程,帶來遙遠的一束光明。她體內的空腔,是漢代人實現環保的訣竅。尋常的照明需求,被創造出超凡的精緻。

兩千餘年,她未曾挪動一步,卻從西漢啟程,帶來遙遠的一束光明。她為燈而生,兩手持握燈盞,向前投射光亮,身體是煙塵的容器。想像著她的溫度,如同感知到久遠的溫暖,光陰長短如燈火明滅。

控制光亮,這尋常的需求被創造出超凡的精緻。在燈盞明滅,煙霧婉轉中,我們見證前人的心意與考量。時間似光,生命如燭。長信宮燈,帶來靈動的光亮。

輕薄通透,柔軟神秘,素紗襌衣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但它透露出的朦朧的韻味,卻一直在吸引著後人去追尋它的絕代芳華。整件衣服長1.28米,兩袖通長1.9米,即使算上紋錦鑲邊的衣領、衣袖口和衣襟邊緣,一共只有49克。

這些絲穿梭著經緯,也織就一個民族獨特的氣質。

禮儀之大,稱之夏。章服之美,謂之華。素紗單衣是屬於那個時代的,卻仍在影響著兩千年後的中國人。它是中國服裝史上的千古傳奇,但又與今天的生活並無溝壑。因為它就是屬於中國人的自由浪漫的樣子。

二十八宿如同撒在天空的坐標,不均勻劃分周天365度。可測量天體的赤道經度,記錄日、月、五大行星的位置變化。先民仰望天空,低頭思量。以穩定而准確的歷法,建立農業文明基石。

天上本沒有刻度,看的人多了便劃分出二十八星宿。

木已腐朽,漆皮殘存。時空,仍在漫天繁星中延伸,太陽,不過這兩千億顆亮點中的一粒。天行有常,周而復始,如期而至,是為天地之信,以利萬民,生生不息。 

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天下和平,社會氣氛積極向上。長沙丞相家中,出現了一種獨特的盤子,它就是狸貓紋漆食盤。圓圓的眼睛,胖胖的身體,尖尖的耳朵,與我們今天的家貓,並沒有太大差異,但它的出現,並不簡單。

狸貓紋漆食盤上,只有簡單的三個字——「君幸食」。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吃好喝好」。可愛的貓,簡單的字,實用至上,兼顧美觀。一個新興國家的形象,躍然而出,原來不登大雅之堂的貓,大大方方地棲息在貴族的餐盤上,呼吸著新時代的空氣。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商人用一到十,百,千,萬等十三個數字,記十萬以內的任何自然數。它們的寫法雖然不斷變化,但以十進制為基礎的記數方法卻不曾中斷。像文字那樣,十進制也無處不在。

這些看起來抽象的數字,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可以被中國人,用一些不起眼的小棍子——算籌,表示出來。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算籌來計數及運算。算籌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 這套象牙算籌,出土於陝西省旬陽縣佑聖宮一號漢墓,共二十八枚,每枚直徑0.4厘米,長13.5厘米,粗細均勻、長短劃一。

爐蓋聯想為山峰,躍龍托起爐盤,雲氣末梢凝固成了山石,這一切都被高處的猴子看在眼裡。沒有鬧天宮的猴子在這尊博山爐上醒目了千年。

他們通過一柱青煙,連接兩千年後的觀者。時間精密地計算著生命起滅的軌跡,煙雲計算著萬物呈現的聲、色、形,計算著從這頭到那頭,一念的距離。

這枚銀帶鉤藏著迷人的秘密,它出土於漢江都王劉非的第十二號陪葬墓。主人是他的妃子淳於嬰兒。他們的約定刻在這帶鉤隱秘的地方,被淳於嬰兒生生世世珍藏,在公歷紀元開始前帶入墓葬。公元後的兩千零九年,我們發現了他們曾互道過的誓言:長毋相忘。

「山無陵,江水為枯,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漢樂府》

這偉大的盛世,同時包容過隱秘和張揚,或許在另一種意義上,實現了「未央」和「毋忘」是中華民族對漢文明的情感延續。漢代人的吉祥語,也是歷朝歷代人們共同的期盼。在現代生活中,仍然被沿用下來,穿越千年,還透著微光。

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敢說敢當,就當此生此世是夢一場,忠於內心,活得敞亮。

一隻犀牛從陝西走來,抖落身上的塵土,昂首望向前方。它喝醉過,但現在清醒,它叫犀尊,是一隻酒壺。描摹和形塑生命,大約和人類文明同樣久遠。人們以各種材質模擬大地生靈,願與動物共享自然。

犀尊送走了犀牛,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國家更古老的土地,過客來來往往,相視一笑,萬物有靈犀。

我是東漢時期、四川盆地的說唱藝人,左手持鼓,右手握棒,演出即將進入高潮,我頭往前伸,後背拉成一張弓,全身蓄力,腿部韌帶受到拉扯,高高抬起,露出寬大扁平的腳底板,我正要瞬間發力,逗翻場上所有觀眾。

我的靈魂從未死去,它成為一個行業,一種思想,一門哲學,我是活在市井的民族精神,是高貴的隱士。你看到我開懷大笑,那是因為我很嚴肅。

1969年,在甘肅武威市區的一處夯土高台發現一座東漢墓葬,墓室里排列著規模壯觀的車馬儀仗。儀仗全部採用青銅製作,包括武士17人、仆從28人、車輿14輛、牛1頭、馬39匹。戰馬的隊列之中獨有一匹逸群絕塵、迅疾如風,從各個角度觀看,這匹馬的造型都堪稱完美。

這是一匹特立獨行的馬,超越地表的隊列,躍步踏上雲端,它與飛鳥為伍。

馬,是地表優美的尤物,雲端輕靈的使者,天馬傲首行空,一如人類的想像神遊萬仞。即使沒有羽翅,它也能飛馳如光電,平步於天際。

你從遠古走來,巨浪盪滌著塵埃;

你向未來奔去,濤聲回盪在天外。

在這個極精彩的時代,古人以超越想像的智慧,留給我們超越想像的文物。一圈圈豐富多樣、光輝燦爛的秦漢歷史漣漪,穿透歷史的波瀾,在今天熠熠生輝。

一鍾雙音,十二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醇厚悠揚, 曾侯乙編鍾 奏響了中華民族的世紀強音;帝國沉埋,青銅剝蝕,從未啟程的座駕, 秦始皇陵銅車馬 疾馳向靈魂的歸宿;時間似光,生命如燭,從西漢啟程跨越千年的歷史, 長信宮燈 帶給人們靈動的光亮;風乎舞雩,章服之美, 素紗襌衣 見證了歷史的雲想衣裳,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左手持鼓,右手握棒,頭往前伸,後背弓起, 擊鼓說唱陶俑 唱響了世界文化的雅俗共賞;逸群絕塵,迅疾如風,與飛鳥為伍,平步入青雲, 馬踏飛燕 見證了人類思想的天馬行空。

無數的光輝燦爛,無數的歷久彌堅,只為在這一刻瞬息為永恆。

F. 中國翻唱的部分日本歌曲,看看哪些經典都是翻唱

范瑋琪-最初的夢想:中島美雪-銀の龍の背に乗って
劉若英-很愛很愛你:kiroro-長い間
小虎隊-紅蜻蜓:閘測剛-とんぼ
劉若英-後來:kiroro-未來へ
那英ー
相見不如懷念
Chage&Aska
GIRL
王菲-容易受傷的女人:中島美雪-ルージュ
周華健-花心:喜納昌吉-花
陳慧嫻-飄雪:原由子-花哾く旅路
鄧麗君
-
北國之春:千昌夫
-
北國の春
鄧麗君-漫步人生路:中島美雪-ひとり上手
張學友-每天愛你多一些:桑田佳佑-真夏の果実
李克勤-紅日:大事
man-それが大事
ruru-美麗心情:中島美雪-帰省
姜育恆-跟往事乾杯:閘測剛-乾杯
周華健-讓我歡喜讓我憂:chage&aska-男と女
byond-海闊天空:byond-遙かな夢に~far
away~
f4-流星雨:平井堅-gaining
through
losing
張國榮-風繼續吹:山口百恵-さよならの向こう側
王菲-人間:中島美雪-清流
吳佩慈-閃著淚光的決定:岡本真夜-tomorrow
范小萱-健康歌:植木-針切じいさんのロケンロール
莫文蔚-盛夏的果實:UA-水色
任賢齊-傷心太平洋:中島美雪-幸せ
S.H.E-戀人未滿:Destiny's
Child
Brown
Eyes
這些是比較熟悉的
中國藝人翻唱過的日本歌曲還有很多哦
希望能夠幫到你哈

G. 如果國寶會說話 第三季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25件國寶,涵蓋了書法、繪畫、壁畫、畫像磚、雕塑、造像、金銀器、兵器、文書等多個門類,多維度展示了那個時代的技藝、審美、文化和生活方式。這些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每一件都是文明的物證,是中華文明在歷史時空中的印跡。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會進入到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二十五件文明的物證,繼續構建中華文明視頻索引。我們帶著不斷更新的歷史好奇心,從魏晉南北朝走入盛唐。

洛神有多美?旅人如此形容:「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旅人借洛水傳情,以玉佩為邀約。伊人有情,指向流水,以為期許。而命運恰如潛流,動無常則,進止難期。與洛神的盟誓雖近在咫尺,旅人卻因人神殊途陷入猶豫和狐疑。

《洛神賦圖》存世九個版本,學界多認為故宮甲本和遼寧省博物館的藏本是臨自同一母本的宋人摹本,畫風有六朝遺韻。母本應當創作於公元6世紀,傳為東晉顧愷之所作,未有確論。

洛神從《詩經》的蒹葭蒼茫和《離騷》的萬千雲氣中浮現,帶著對美的無限嚮往,卻永不可得的缺憾奠定了東方審美的底色,也為中國繪畫帶來了第一縷靈動的微風,吹開了一個新的時代。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蘭亭序原作自初唐之後便不知所蹤,唐代即有蘭亭序五大書法家的摹本,此版傳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所摹,因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稱為神龍本,唐、宋、清代的皇帝都對蘭亭序推崇備至,宋代書法家米芾稱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更被後世公認為書聖,蘭亭序被奉為渾然天成的千古絕唱。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出土於南京西善橋宮山墓,時代大致鎖定在南朝前期。這組畫面集合了魏晉之際的竹林七賢和春秋時期的隱士榮啟期,呈現了存世最早的七賢群像,也是已知作品中此番陣容的首度登場。八位人物姿態瀟灑,位置相稱地分居兩壁,由不同種類的樹間隔和連接,這個場景仿如夢境,讓後世文人無限嚮往。在這個夢中,山穩固,水潺流。

嵇康輕嘆:《廣陵散》於今絕矣,四十而終;阮籍獨自駕車,行到路盡頭,嚎啕大哭而後拆返;望穿雲煙的山濤;酣暢醉卧的劉伶;吟誦《思舊賦》的向秀;擅長彈奏的阮咸;善於清談的王戎。

站在磚壁前,我們仍能感到迎面拂來的那陣山風,吹來的是未泯的典範和對純真生命的深深渴望。

青州佛造像,南北朝時代。那時,人們鑿空山石,在自然材料上留下人類思維活動的痕跡,他的第一次生命就此誕生。

右手豎立在胸前掌心向外,這是佛教中常見的無畏印;左手搭在腰際,彷彿福祉會從掌心流向指尖。初生的他擁有一張圓臉,笑得像個孩子;他的顴骨與鼻頭高高隆起,如山巒,如丘陵;眼睛眉毛如溝壑,如大川。

如果細細看去,這間屋子裡的所有佛像都有修補的痕跡。人類用自己短暫的生命賦予佛像更長久的存在,從而,那些在佛像漫長生命中走過的人得以在我們的腦海中重生。—千五百年過去了,注視過這些佛像的大多數人都成為了雕塑的一部分,有人曾經親眼目睹他的袈裟從鮮紅變成淡紅,也有人見證了他臉上的金箔一片片地脫落。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人們不把這些碎片全部拼接,恢復它完美的樣子,因為人們發現,在這些無數的疤痕中見到了—個又一個歷史的細節,在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類在苦難中前行的腳步。

我們哭著降臨世界,卻可以笑著走向永恆。

漂浮,漂浮,蔚藍天空下,繽紛花雨中,濺起彩色的漣漪,那是我們在向上、升騰、起舞。

所攪動的無盡自由,我們在花草樹木、亭台樓閣間曼妙穿行。要什麼雲氣、風、火或翅膀,線條與空間的交錯流轉就能勾勒我們飛行的模樣。

初開時我們即在,在這極樂世界裡,我們散花供養、歡喜樂舞。畫師用凹凸法和暈染法將我們描繪。頭上的束髻和寶冠,是來自故鄉恆河的記憶。我們以U形的身姿,努力跳脫重力束縛,半裸的身體立體渾圓,伴隨著鮮花肉身與飄帶在空中游戲。

一千六百五十餘年,二百七十多個洞窟,四千五百多身形象,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我們乘著時代的風雲,以微毫詮釋盛大,且歌且舞而來。

我們曼妙豐姿里,就是生命;

我們輕盈飛過處,就是天空。

公元460年到465年,一萬名工匠在僧人曇曜的主持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綿延一公里的山崖之上建造了雲岡石窟最初的五窟。

從一朵綻放的蓮花、一件千佛的法衣,從頭上的冠、眉眼中的表情,到身上的瓔珞,經由雕刻,他們從一座山中浮現出來。

我們用「彷彿」這個詞語描繪心念的狀態,人類的身體、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仿如佛在,彷佛天地間、時光里,世界的樣子,我們的樣子,每一刻都是一場雕刻。就在此刻,就在這里,世界在這里大同。

這對金步搖出土於北燕皇族馮素弗與妻子合葬墓。基座用來和頭發纏繞固定,工匠以金博山上繚繞的步搖枝為托,經手工彎曲後做出幾個圓環。極薄的金綴葉若即若離地掛在圓環上,生出顫動感。它們被佩戴於頭頂,當主人走動時,一步一搖動,它們隨風如樹輕擺,像是一樹金色的花開,萬束光來。

十六國到唐,政權頻繁交替,分裂統一,亂世紛爭,軍隊僵持於國境內外,只有美不經意間越過了邊境。

看見美好,美好就會路過這片土地,路過西亞平原時花開,路過東亞深林時鹿鳴,路過不同的姓氏與國別,路過千萬河流與山前。盛宴人來人往,總是緊急散場又熱鬧開席,那時的美人終歸塵土,慕容鮮卑隕落成記憶,記憶中的女子雲鬢花顏,行走在美好里,蓮步輕盈,

日月星辰里,她的金步搖纏金流光,金枝葉長墜盪漾;無垠星河間,跟隨她的足跡,看到了一步一歡喜。

很久很久以前,希臘的三個女神爭奪最美女神的稱號。擅長判決的帕里斯將代表最美的金蘋果給了愛神,因為愛神答應給他人間最美的女子。幾年後,帕里斯在斯巴達遇到王後海倫,二人相愛私奔。斯巴達國王回家後氣瘋了,不顧一切發動戰爭,用10年攻下特洛伊。他本想處死海倫,但再次見到那張美麗的臉龐,心就軟了,二人又重歸於好。

這個故事被刻在一隻鎏金銀壺的周身,1983年,在寧夏固原北周柱國大將軍李賢的墓葬中,人們發現了它。當時這類造型的瓶子被稱為「胡瓶」。壺把上的人頭像來自於希臘傳統,為了保護裡面的水不受惡靈玷污。壺身與壺把上的凹槽讓人聯想到古希臘建築中的廊柱,匯集了古典的秩序和對稱。將壺身分為三段的連珠紋是波斯薩珊的典型風格,而壺身故事裡的人物和他們的服飾又有印度的造型特點。

物件讓人新奇,物件背後的故事同樣讓人新奇。在它身上,彷彿可以觸摸到每日目光所及的生活之外,還有別樣的生活。

北朝人的面前,彷彿被打開了一扇門,他們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想像外面的世界,而後走向外面的世界。

你梳著少女特有的雙垂髻,端莊可人。你臉頰飽滿,小巧的鼻子和嘴巴都讓人憐愛。你穿著圓領寬袖袍,襦裙上的花色已經看不見了,但一定是當年最時興的紋樣。

墮馬髻慵懶又高貴;倭墮髻配合圓潤的臉龐,彷彿正被人寵溺;這種雙螺髻活潑俏皮,是那群愛玩的瘋丫頭的最愛;梳著雙環望仙髻的舞女你也欣賞,因為那誇張的發髻舞動起來如蝴蝶翻飛。

作為一個每天都在努力減肥的胖妹,我曾夢想生活在大唐,但後來才知道:初唐不胖,晚唐臃腫,即使盛唐也不都是以胖為美,你身邊同樣有苗條的閨蜜。只是那時自信,那時自在,那時是以想胖就胖的自由為美。

大唐,之所以是我心心念念的大唐,正在於你不用投他人所好地成為自己。

讓你們綻放,是大唐做的最讓人激動的一件事。能夠這樣綻放的時候,就是春天來了。

立獅寶花紋錦是唐代文物,其上的花卉環中的動物紋樣創自唐代初期,是典型的將西域傳入的動物紋樣與中國審美的花卉紋樣相結合的產物。此件織錦紋樣帶有自由的寫實風格,是唐代晚期流行的典型代表之一。通過這件文物,人們可以感受到唐代輝煌燦爛的文化。

北朝與隋朝時期,聯珠團窠的織錦設計紋樣流行於西域地區,又在初唐時為喜新尚奇的唐人所沿襲。經中原審美趣味的改造,花草環與動物形象的結合成為主流的裝飾題材。這就是獨具特色的陵陽公樣。此後,織造技術精進發展,復雜的經緯交織出充滿生命力的細膩呈現。

公元618年,開唐第一仗,淺水塬之戰,馬身純黑,四蹄如雪,名白蹄烏;公元619年,雀鼠谷之戰,連續三天,馬未卸鞍,馬身黃,夾雜白點,嘴微黑,名特勒驃;公元621年,邙山之戰,李世民平定東都,馬身紫色,胸前中一箭,名颯露紫;同年,虎牢關之戰,馬身蒼白雜色,身中五箭,名青騅;又一戰馬,純紅色,名什伐赤;公元622年,洺水之戰,馬身黃色,毛捲曲,身中九箭,戰死在兩軍陣前,名拳毛騧。

岩石可以被移動,藝術的豐碑卻沒有倒塌。圖稿、浮雕、石碑、卷軸,藝術的意志超越了材質和媒介,斗轉星移,昭陵六駿作為歷史的記錄者仍然以特殊的方式,在時間的軌道上向前奔跑。

刀,橫刀,大唐的橫刀。這只刀一直在地下睡著,—千四百年,只睡得個銹跡滿身。它醒來的一刻,卻突然覺得無限悲涼,當年沙場上同做軍刀的夥伴竟無一全屍。偌大個中國,它是目前唯一出土的完整的唐刀。

迷霧散盡,唐刀驀地發現,自己還是孤零零的一個,  剛才的一切彷彿從發生過。

是獨自前行?還是夢回大唐?唐刀意難決。

太倉署,新都倉,回洛城北豎街東第五行,納丁粟貢米,分別來自八個縣,附四級受領官吏姓名,大業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大業元年,隋煬帝遷新都洛陽,開始疏浚自然河流與歷年開鑿的河道,修建大運河,將富饒的華北平原和東南沿海的物資運往洛陽。第二年十二月,在洛陽城北置回洛倉。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杜甫《憶昔二首》

深埋地下的糧倉,收儲轉運系統,奠定了都城安定、國家運行的基礎,支撐起地上那一片繁華。

唐開元十二年,一項基礎設施作為國家戰略上馬。這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事實上,當年國家鐵產量的五分之四都被這項基建工程吃掉,約1100噸,這就是黃河鐵牛,蒲津渡浮橋的橋樁。

蒲津渡浮橋在今天不大出名,但在唐朝,它是全國的運輸命脈。河東的鹽、山西的鐵、關中的糧食,拱衛京畿的部隊,都在此地集結。因此,這座浮橋的橋樁至關重要。浮橋漂於大河,關鍵的受力點,就在於岸上的樁。

今天,我們用牛來比喻固執,我們用牛來形容倔強,也用來評價能力,贊頌我們欣賞的人。黃河鐵牛可能是世界上加班時間最長的牛,他們用鐵索拉起蒲津渡浮橋,見證了黃河改道,時光流轉。黃河鐵牛可能是歷史上最勵志的牛,仍然在黃河岸邊默默佇立,看河山依舊。

海枯石爛,曾經是我們關於時間最久遠的想像。我們把字刻在石頭上,期待它可以載著我們的故事穿越時光。

公元781年2月4日,禮拜天,京師長安義寧坊,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座教堂——大秦寺院內立起一座石碑,碑首中國傳統的螭龍之間刻有基督教的標志十字架,百合花和飛雲在兩側環繞烘托,十字架之下以楷書題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景教,是公元5世紀從早期基督教獨立出來的派別——聶斯托利派,起源於東羅馬帝國。漢唐古籍中將這個與東方遙相輝映的帝國稱為大秦。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作為探求這個古老教派變遷流轉的珍貴密碼,更是一扇見證文明交流互鑒的時間之門。那個景字,它看見過發光的大唐。

彩繪泥塑文官坐俑 彩繪泥塑伏地聽俑 彩繪舞女俑 彩繪泥塑鳥髻婦女像 彩繪長裙女舞俑

高昌日常的大事小事,就如此隨機地在氣候乾燥的阿斯塔那墓地得以留存至今。

大唐西域的時空被折疊,在這火焰山邊收藏。當時的一個字,現在的一個謎,一些雞毛蒜皮的大事,一些驚天動地的小事,就是阿斯塔那的故事。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色釉中被加入含有銅、鐵、鈷等元素的金屬氧化物,在燒制過程中隨溫度變化,形成多種釉色。因為大多包含三種左右醒目的純色,所以叫三彩。唐三彩作為明器使用,是盛唐時期厚葬禮制的產物。這種無意而得的藝術,因其色彩絢爛,成為了大唐的標志。

高大的駱駝背上鋪設菱形紋樣的毯子,七位男樂師頭戴軟巾,身穿圓領窄袖長袍,他們面向外側,盤腿而坐,傾情演奏。他們演奏的樂器有:拍板,是重要的節奏樂器,聲音清脆;琵琶,是主音樂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排簫,形如鳳凰之翼,聲如天上流雲;橫笛,悠揚婉轉;簫,飄渺深遠;箜篌,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笙,如鶴鳴於天,曲罷不知處,巫山空夕陽……被眾樂師環繞著的這位女子梳著唐代女性中流行的烏蠻髻,右手前舉,左臂後拂,朱唇微啟,似在歌唱。

華彩絢麗的宮廷燕樂,技藝傾城的異域音樂家,衣袂飄飛的霓裳羽衣曲,八人樂團隨著駱駝的腳步漂移流轉,如春天般恣意縱情的狂歡,或許才符合我們對唐朝的想像。

舒州杓,力士鐺,李白與爾同死生。

——杜甫《憶昔二首》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李白《將進酒》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白《將進酒》

「一別行千里,來時未有期。月中三十日,無夜不相思。」一柄酒壺,二十個字,記錄了一代人的愛情。

長沙窯瓷壺存世量巨大,造型多為唐代經典的酒壺樣式,壺口敞開,背裝執手,短流凸出,便於倒酒。酒壺設計簡單,說明它們成本低廉,是當時尋常百姓都能消費的日常器具。恰因如此,壺身上的詩句得以廣泛傳唱。「鳥飛平無(蕪)近遠,人隨流水東西,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白雲,流水,飛鳥,旅途,唐人用漢字演算著未知,計算著千里萬里,計算著一年一月,卻計算不出人心的距離。

更多的選擇、更快的交通,讓人們走得更遠,也讓分手變成了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可以想見,在那個輕易告別的年代,有多少人渴望著一份普通爰情。

時間在泥土裡沉降,讓愛與不愛變得無從考證。一別行千里,再見是暮年。

伏羲女媧的信仰最早見於先秦,西漢時期由於受陰陽學說影響,伏羲女媧開始以對偶神的形象合並出現,代表了陰陽相對、生生不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下身呈蛇尾狀,以螺旋結構盤旋相纏,腰間著百褶短裙,二者身著圓領對襟、鑲黑邊的紅底夾纈印花大袖上襦。

伏羲在右,女媧在左,兩兩相對,僅以妝容及頭飾區別。女媧右手執規,左手拿著四支用於計算的算籌;伏羲左手執矩,右手拿著彈墨線的墨斗。如果說連體交尾的蛇身象徵著對生存和繁衍的渴求,代表天地既辟之後萬物的化生,那麼規矩、方圓、日月、陰陽,象徵著混沌初開之時,一個文明為未知定方圓,予世界以尺度的理性和意志。

通過一幅幅伏羲女媧圖,亡者終歸袓先神靈庇佑的天空之下。雖然世事如蒼狗,生命終凋零,但在無常中去追求永恆與絢爛的生命伸張,卻保存在我們的文化記憶里。極目不見故土,抬頭卻是同一片星空。

在唐人的眼中,龍是吉祥瑞獸。中國的古人夜觀天象的時候,發現位於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幾個星宿相連,便是一條龍的形象。於是他們把這些星宿合稱為龍星,來表達他們對龍的崇拜。

無論是杜甫的「斯須九重真龍出,—洗萬古凡馬空」,還是李白的「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詞句中滿是唐人飄逸的氣質。李郢的一句「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則讓「龍馬精神」這個詞成為生命力飽滿的代名詞。

鎏金鐵芯銅龍飛天而降,輕盈與厚重,飄逸與力量,定格在一瞬。千年過去,盛大的宮殿已化為塵土,長安的街巷已成為灰燼,風雲已經萬變,飛龍神色不改,側耳細聽,它的泠泠龍吟,正是古老文明的深沉回響。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每一個農歷新年,生肖間總有一場工作交接。負責當年的屬相將責任交給下一位,由鼠始,以豬終。十二年間,每隻動物只需值班一年。而從春秋時期起,十二生肖便生活在每一刻的分秒里。作為時間之神,它們掌管的是十二個時辰。從鼠到豬,十二種動物按時登場。

十二生肖對應著十二時辰、十二個月、十二年,與我們未曾有一刻的分離。

生肖計時的習俗歷經千年,流傳至今,當生肖與出生年份對應,我們便擁有了與生俱來的屬相,十二種動物從守護神變為陪伴者,我們不僅被生肖守護,也被生肖影響,生活在被生肖護佑和象徵的世界裡。

鑲金獸首瑪瑙杯是一件酒器。瑪瑙是一種膠狀礦物,雖然中國也有出產,但文獻言及瑪瑙,則多是來自域外的異寶。大型瑪瑙極為難得,豁然掏挖為中空的杯子,用心奇絕。瑪瑙杯基調為醬紅色,間有黃白石材文理,好像動物的斑紋。玉匠在小端雕琢出獸首,口鼻處鑲有金帽,可以拆卸。多數學者認為,這種端部有獸首,整體呈角形的杯子,是西方所說的「來通」,早在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及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在希臘人的酒神信仰里,來通角杯是聖物,用它注酒可以防止中毒。人們高舉起盛滿美酒的來通,使酒通過小孔流下,如絲線一般注入口中,如果一飲而盡,則是向酒神致敬。有人推測,獸首瑪瑙杯很可能最早也是跟著粟特商隊流入中原。

葡萄美酒夜光杯中那個強盛的唐帝國,散發著一種不可復制、也不可雕飾的氣息,綻放著深入骨髓的燦爛和驕傲。

咸通十四年,上歸安佛祖舍利,舉行封門盛大法事,舉世皆知,特供奉私藏茶具一套,隨真身供養。

籠子一枚,重十六兩半,模沖成型,紋飾鎏金,通體鏤空,籠口刻有蓮瓣,蓮瓣化身於凈土聖人,天頂盤旋鴻鵠,鴻鵠結對於浩渺雲空,天地自然,生生不息;鹽台一副,重十三兩,蓋上有蓮蕾捉手,蓋子呈卷荷形,蓋面飾有四尾摩羯,鏨刻葉脈,荷葉底部上卷,好似隨風飄擺。台盤平底,中心下凹,寬沿上捶刻以海石榴為花蕊之雙層蓮瓣,平底飾蓮蓬,放置鹽與胡椒。三足支架有銀絲盤曲伸出,摩羯魚與智慧珠架於銀絲末端,鹽台似被雲層托舉,更顯庄嚴;結條籠子一枚,重八兩三分,籠體橢方形,以銀絲編制而成,四足膝部為天龍鋪首,取其鎮凶辟邪、避禍求福之意。籠蓋中部飾金絲塔形花,襯托蓮葉開放,彷彿涅槃,獲得另一重生命;茶碾子一副,茶槽底部兩端呈如意雲頭,長方形轄板中央焊寶珠形捉手,捉手兩邊各鏨一隻鴻雁,襯流雲紋,碢軸由純銀澆築成型,自銘曰:重一十三兩,碾輪軸心飾蓮瓣團花一幅及流雲紋一周,齒狀邊緣用以將茶碾碎。至此,茶由葉及餅再成末,如萬里祥雲幻化無常;茶羅一副,羅架兩側有頭束發髻、身著褒衣之仙人縱蟠駕鶴,另兩端壁面分別飾以山嶽雲氣及飛翔雙鶴流雲紋,四周飾蓮瓣紋,茶羅底鏨刻「五哥」二字,為上幼時乳名。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上特於咸通十四年將私用茶具配以虔敬之心,同金銀器皿、衫袍席褥、珍寶法器共兩千四百九十九件封於法門寺塔下地宮,求佛祖保佑大唐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

每一次朝陽穿過塵埃,照亮石窟清冷的牆壁,來自唐朝的色彩就蘇醒了。巨大的殿堂如山峰般聳立,沿軸線自前而後分為三進。樑柱密集,屋頂陡峭,高樓四周樓閣台榭鱗次櫛比,廣場和走廊逶迤連接,佛陀赫然出現在樓群中央,垂目端坐,兩側簇擁著菩薩和天女。

敦煌莫高窟172窟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繪於盛唐,描繪的是阿彌陀佛居住的西方極樂凈土。經變畫依據佛經繪成,為了向世人傳達奧義,形象地描繪出各方佛國世界。敦煌唐代經變畫常常借鑒中原的名家樣式,用庄嚴飽滿的大幅畫面渲染佛經故事。經變畫里的極樂世界如同唐人打造的精神入口。

塵中生幻境,此間舞霓裳。台階筆直,就似擺在眼前,彷彿凡塵里的人,只需沿著階梯向前一步,便可登入極樂世界。雕欄玉砌,花葉生輝,禽鳥聚集,遠望傘蓋,近察香爐,都是宮廷才能製造的珍寶。

伎樂隊伍左右成群,足踩圓毯,蹁躚起舞,取自西域習俗。佛經中的奇幻世界在畫工的筆下變成了現實。迷人的樂土,越來越像對長安奇景的記憶。視線焦點回到近處,彷彿眨眼間天女舉臂點亮燈樹,一時間,暮色中火光璀璨,這不正是長安上元燈會的盛況嗎?即使是長安,一年中的大多數夜晚都恪守宵禁制度,唯有上元時節,這座夢幻之都擁有十二個時辰的光明,白夜如晝。華服琳琅,面具各異的人群追逐著流動的光影,像海中魚龍般,徜徉在無極的快樂中。

俗世生活的斑斕與信仰世界的疊加生成極樂幻境。天人如世人,彼岸如此生。

唐人佛國之夢的彼岸,卻是我們回訪故國的大門。這是唐人的想像,也是我們想像中的唐。

古老的中華文明淵遠流長,它存在於浩如煙海的典籍史冊、瑰麗燦爛的詩詞曲賦中;它存在於數以萬計的文物、優美絕倫的建築中;它也存在於這片廣袤土地,歷代人們留下無數的卓越創造中。當然,中華文明也存在於想像中。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動人瑰麗的傳說、絢爛多彩的文字、美麗絕倫的圖景,都散發著非凡的想像力。這些想像力,或許凝固成了文物,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澱下來,成為了時間的珍寶,文明的禮物。

大唐,我心心念念的大唐!在時代洪流的沖撞中,是非成敗、喜怒哀樂、開懷憂傷,到今天都成了傳奇。

這個經濟繁榮的時代,倉廩豐實,錦緞燦爛;

這個國力強盛的時代,武功赫赫,昭陵六駿征戰四方,西域歸版圖;文治熠熠,黃河鐵牛雄鎮兩岸,天塹變通途;

這個開放自信的時代,平民可以通過考試當官,女人可以當官甚至當皇帝,西域人可以自由往來做生意,也可以有序傳播他們的教義;它吸引了各國的人才和使節,它的瓷器遠銷海外,它也匯集了海外各國的精彩創造;

這個文治昌明的時代,漢字寫就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美麗詩篇,茶道成為了開創千年範式的生活方式。這個時代留下的建築、雕塑、器物,其飄揚飛逸的線條、大氣開張的形象,成為典範標志;詩歌、書法、繪畫、故事、傳奇,以及背後的精神,更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基因,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千三百年過去了。今天,我們站在特殊的歷史節點,透過一件件文物回望那個精彩紛呈、昂首闊步的大時代。我們得以通向文物曾經誕生、以及經歷過的時空,無論是田園牧歌,還是戰火亂離;無論是萬里絲路,還是一隅書齋。它的豐盈、滄桑、質朴、飛揚,每一個獨特的品格都標記著它們在文明時空中的印跡,向我們傳遞著中華文明的信息。

H. 如果國寶會說話 第一季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如果國寶會說話》共100集,分為四季播出,第一季將於2018年1月1日開始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首播。為拍攝該紀錄片,攝制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餘處考古遺址。紀錄片沒有渲染獵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學術性敘事。在每集5分鍾的時間里,文物用通 俗易懂的語言與觀眾平等對話,「訴說」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傳奇。

良渚玉琮王講述文明起源的秘密和「神之徽章」的傳奇,殷墟嵌綠松石甲骨記載著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二字就已被何尊銘刻在身。歷史一頁頁翻過,彷彿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開口說話的國寶,讓人類以嶄新的方式對話歷史和先人,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強大魅力。

人頭壺的形神似在說話,人類的歷史中人是主角,人頭壺是人的造型。那個時候是母系社會,人頭壺體現了母性特徵,蘊育生命。

【文物背景】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紅陶材質;於1953年發現於陝西省洛南縣靈口鎮焦村遺址。現藏於西安半坡博物館。

【文物描述】人頭與壺渾然一體,眉目清秀,鼻樑修長,雙目上視,嘴唇上翹,發型以扁平錐刺紋表示,刻畫出一個鮮活真實的仰韶文化時期人類面容,人頭與壺身結合酷似一個孕婦,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對女性和人類繁衍的重視。會流眼淚的小人兒。

六千年,彷彿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把仙鶴的翅骨鑿成樂器,這是一次勇敢的嘗試,一支樸素的骨笛由此誕生,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還沒有那麼講究,但先人們用神奇的靈感創造了一種樸素的樂器,並延續發展、不斷豐富。

【文物背景】史前文明,新石器時代、距今7800年~9000年;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材質;於1986-87年發現於史前聚落遺址河南賈湖遺址。現藏於河南博物館。

【文物地位】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九千年斗轉星移,生活逐漸轉化為藝術。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是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聲。那時風動,此時心動。

陶鷹鼎是中國遠古陶器中最特別的一個,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仰韶文化以彩陶為最重要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鷹鼎是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

【文物背景】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陶材質。於1958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庄。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鷹體健碩,雙腿粗壯,兩翼貼於身體兩側,尾部下垂至地,與兩只鷹腿構成三個穩定的支點。鷹眼圓睜,喙部有力呈鉤狀,結構簡潔,威武雄壯,彰顯出一種強大的張力。鼎口設置於背部與兩翼之間,緊密結合似背抱狀,將鼎形器物特徵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文物地位】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稱,鷹形陶鼎的問世表明此時的人們不但擅長彩繪圖案的創作,在造型藝術方面也有很強的實力。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陶,出於土,而煉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燒。制陶如塑人,在經過這些磨難之後,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

四千多年前,中國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時期,最質朴的材質邂逅了最巔峰的工藝,出土量極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千古絕唱。

【文物背景】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陶材質;現藏於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文物描述】器形分為三部分,上面是一個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間是透雕中空的柄腹,還有可以自由活動的小陶丸;下面是覆盆狀底座,由一根細長管連成統一的整體。杯壁厚度均勻,薄如蛋殼,質地細膩堅硬。

【文物用途】該器形僅見於少數大中型墓葬,極可能是一種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

【文物地位】製作工藝達到了中國古代制陶史上的頂峰。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0.2毫米的精緻。最質朴的材質,邂逅了最巔峰的工藝。

在內蒙古翁牛特旗發現了一件神秘玉器,玉器雕刻的動物鼻頭上翹、眼睛微凸、顎下有網格狀的紋理,項背上似鬣毛,有飛騰的動感,造型簡素,玉質溫潤光潔。

【文物背景】紅山文化;玉材質;於1971年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墨綠色玉龍,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

有4種動物的特徵:鹿眼、蛇身、豬鼻、馬鬃。

龍背有對鑽的單孔,經試驗此孔用於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

那是自然和人類彼此直面的時代。生命和心靈,以及全無雜念的想像,在雙手中表達和傳遞。

凌家灘所涵蓋的文化符號范圍之廣、淵源之深世所罕見,這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高峰,卻是一個被低估了的史前文明。

【文物背景】新石器時代、距今4500年;玉材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文物描述】玉板上圓孔、刻畫的圖形——河圖洛書

【文物用途】極可能是迄今所知的中國最古老的占卜用具。

它的目光,穿越五千年望向人類,用人類尚未了解的語言,講述著文明起源的秘密。距今五千年左右,太湖流域的良渚地區一度創造出高度發達的文化,持續80多年的考古發掘,最重大發現就是玉琮。

【文物背景】良渚文化、新石器時代;玉材質;於1986年在現藏浙江省餘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於浙江省博物館。

【文物描述】玉料外表經浸蝕後呈黃白色,並有紫紅色沁,器體呈矮方柱形,中心有一上下垂直相透的圓孔,兩端各有一壁形口。外壁分為四節,每兩節以四面凹槽為隔界,各以浮雕、陰線刻紋等手法飾一組簡化神人紋和兩組側身的神鳥紋;此外,又於四面每條凹槽內的上下各飾一組完整的神人紋。全器共飾八組簡化神人紋、十六組神鳥紋和八組完整神人紋,並於各紋飾上間飾雲雷紋。

【文物地位】此器是迄今所知同類作品匯總、重量最大、紋飾最精美和神人、神鳥最多者,故被稱為「玉琮王」。

誰能讀懂這雙眼睛?它彷彿從人類古老而幽暗的意識深處穿越而來,無聲地訴說著先民的愛、恐懼與信仰。

鑲嵌綠松石銅牌飾,出土於二里頭文化(公元前1750-前1530年),弧形銅胎上鑲嵌許多綠松石片,排列成獸面紋。在烈火中范鑄的貴金屬——青銅,鑲嵌本土崇尚的玉石——綠松石。金玉共振的局面,開啟了東亞的青銅時代。

【文物背景】夏代;銅、綠松石材質;發現於1984年秋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文物描述】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鑄好牌形框架,然後有數百枚方、圓或不規則的綠松石粘嵌成突目獸面。這件牌飾出土於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飾品。

【文物地位】是目前發現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鑲嵌銅器,可以說他的發現開創了鑲嵌銅器的先河。

上古神獸目光如炬,凝視它的眼睛,

墓主的神思是否穿行到先祖的世界。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可見最早的成熟文字。此刻,我們寫出的橫豎撇捺,曾經一筆一劃地刻在骨頭上記錄天意。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文物背景】商朝;銅、綠松石材質。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學院考古研究所。

【文物描述】最早的王字,像豎放的鉞。鉞是一種兵器,是軍事統率權的象徵。王權最大依仗是軍權。王字由此而來。

【文物地位】我國博物館現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鑲嵌綠松石的甲骨。

此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即是綠松石所制。這件與「價值連城」、「完璧歸趙」等成語故事直接相關,且被秦始皇製成傳國璽的寶物倘若真是綠松石,則可見古人對綠松石的珍視程度。

甲骨文,是中國目前可見最早的成熟文字。

此刻,我們寫出的橫豎撇捺,曾經一筆一劃地刻在骨頭上。

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農業是國之根基,重中之重。地為方為陰,象徵養育萬物之母。由此猜想:方鼎是為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貴的女性主持祭祀儀式,或以方鼎來表彰女性的母德。關於後母戊鼎的爭議從未停止,有待探討。

【文物背景】商朝;青銅材質;於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鼎呈長方形。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文物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殷契是鳳的後裔,殷商是男人的天下。婦好玉鳳線條流暢、風韻迷人、側身回首、轉顧生姿,它屬於商王武丁的王後婦好。殷墟婦好墓出土多件玉龍,而玉鳳僅此一件。也許婦好是當時最著名的女人。

【文物背景】商朝;玉材質;於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呈黃褐色,晶瑩潔凈。體扁,側身回首狀。圓眼,喙如雞,頂部三柱冠相連,短翅微展,長尾自然彎曲,尾翎分開下垂。兩翼以剔地陽紋飾翎。背下部有兩孔,腰間兩側各有一小圓突,突上有小孔,可系繩佩帶,造型優美傳神,製作古樸簡練,飾剔地陽紋,在商代玉器中罕見。

鴞尊,身高將近半米,頭微昂,面朝天,雙翅並攏,尾巴垂到地面,和兩只粗壯的腿,構成了三個支撐點,穩穩地站立,通體遍布十幾種形狀各異的動物形象。外形從整體上看,有一種後世少見的扶搖直上的動感,被現在的年輕人美譽為「最呆萌的青銅器」。

【文物背景】商朝;青銅材質;於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婦好墓同出兩件,整體做站立鴞形,頭微昂,面朝天,小耳高冠,圓眼寬喙,雙翅並攏,雙足與尾構成3個支撐點,使鴞形尊體穩穩地站住。頭後為器口,蓋面鑄站立狀的鳥,此尊整體以雷紋襯地,通體遍布十幾種形狀各異的動物形象。口內有銘文,為「婦好」二字。此鴞尊,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既是實用器,又是極好的藝術品,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尊為古代盛酒器。銅尊,最早見於商代。

鴞,俗稱貓頭鷹。古代人崇拜的神鳥。《詩經·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商朝人更喜歡貓頭鷹,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銅器中,都有精美的鴞形。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從高貴,到不祥,再到呆萌。貓頭鷹一直就是那個貓頭鷹,但是人心,變了好多回了。

西周王朝經常舉行各類賞賜活動,當年作為西周官員的利,也得到了周武王賞賜給他的青銅。這件簋,樣貌也稱不上驚艷,卻被認為是鎮國青銅器。利簋的珍貴恰是因為底部的三十餘字銘文揭曉了武王征商的時間,也就是破了幾千年來的懸案——決定商周更迭時間的牧野之戰發生的具體時間。

【文物背景】西周早期;青銅材質;於1976年在陝西臨潼縣零口鎮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物描述】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利簋為圓形兩耳方座,這是西周出現的新式樣。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文物用途】作器者名「利」,他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後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

【文物地位】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利簋銘文內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澄清了以往關於武王伐紂具體日期疑惑意外,還證實了古籍中所載的「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的正確記載。讓3000年前,發生的歷史事件,精確到日。

其實,對於一個並不從事學術研究的普通人來說,欣喜的不僅是了解到商周更迭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變的文字所賜,通過一件文物,三十幾個字,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們交流。而簋的上半部分形狀,被現代人用的碗沿襲下來,依然作為食器盛放穀物,被我們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器物內記載的文字更像是寫給數千年後13億中國人的信。當考古學家銘文里發現「宅茲中國」四個字的時候,無異於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謎底。中國,3000年前被鐫刻於方寸之間,深埋於地下。3000年後,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接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國。

【文物背景】西周;青銅材質;於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出土。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文物描述】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角端突出於器表。體側並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記述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之事。

【文物地位】銘文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這是第一個出現「德」字的器物。

中國,三千年前被鐫刻於方寸之間,深埋於地下。三千年後,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接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國。

讓億萬年生命的玉與數十年生命的人,將彼此的生命互相給予,就是人對天地萬物之愛的表達。玉組佩,以毫釐的薄片象徵巔峰,以靜止不動比擬河流,流經了生死與朝代更迭。

【文物背景】西周;玉材質;於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現藏於山西博物院。

【文物描述】由玉璜、玉珩、沖牙、玉管、料珠、瑪瑙管組成,共計204件,以45件玉璜為主體,是迄今見到的組佩中玉璜最多者。玉飾上的紋飾精雕細琢,有雙龍紋、雙首鳥紋、人龍合體紋等,其下端2件玉雁更是晶瑩剔透,昂首展翅。

組佩又名「雜佩」、「佩玉」,專指周秦之際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聯組成的懸於身上的佩飾玉,是國君或高級貴族區別貴賤、等級的標志和象徵。

人們把見到和想像到的生命,濃縮成玉片,它們入海、通天,慢慢匯聚在同一個地方,匯聚到一個人的身體上。

這組碎片,來到我們眼前,已經行走了億萬年,而西周離我們不過三千年。從禮玉到佩玉,我們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

在三星堆的祭祀坑中,始終沒有發現用於祭祀的人牲,更不見一件兵器。三星堆文明的掌舵者,展示了超越時代的慈悲之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文物背景】商中期;銅、金材質;於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出土。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

【文物描述】三星堆的青銅雕像群是一批受人頂禮膜拜的權威、偶像,既象徵著天神、地祇、祖先神等,也代表著國王及巫師一類世俗領袖或精神領袖,表現出古蜀國人神合一、政教合一的社會形態和群體關系。

古蜀文明為何擁有如此超凡的想像力?與他們對視,那些超越語言的心動,也許就是隱藏在我們生命里的謎底。我們是人,也是人類。我們站在這里,也站在地球上。

在全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話中,大樹都是天地之間的靈物,歷史、文明、想像似乎都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構建起來的,這種連接方式就如同樹狀結構,樹立天地,生命之樹成為人類一個古老的象徵。

【文物背景】夏朝晚期;青銅材質;於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現藏於三星堆博物館。

【文物描述】共有八棵。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隻鳥,鳥共九隻(即太陽神鳥)。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文物傳奇】發掘出土時,這些神樹已經碎得跟「瓦片」一樣,考古團隊用了10年,其中完成神樹主要的整體面貌花費了8年,剩下兩年是做完善工作,才修復好神樹。

在全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話中,大樹都是天地之間的靈物。歷史、文明、想像,似乎都是以一種相同的方式構建起來的。這種連接方式,就如同樹狀結構。樹立天地,生命之樹成為人類一個古老的象徵。

古蜀人所創造呈現的形象多是一種符號,一種象徵,來指代想要呈現的神聖事物。目形器、鳥形器,其實都是與太陽有關的象徵性符號,表達出古蜀人對光的理解,也是對自然現象的一種認知。

【文物背景】古蜀國;金材質;現藏於金沙遺址博物館。

【文物描述】整器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為一圓圈,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四隻鳥首足前後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線條簡練流暢,極富韻律,充滿強烈的動感,富有極強的象徵意義和極大的想像空間。

太陽神鳥,20克黃金里的宇宙。在這0.02厘米厚度記錄的宇宙時光里,我們如一粒微塵般存在。

一個家族幾代傳承的榮耀,在沉睡了兩千多年後,重見天光。大克鼎的內壁鑄有金文290個字,這些字跡讓久遠的年代逐漸清晰起來。大克鼎,一本打開的青銅之書,一段帶著體溫的口述歷史。

【文物背景】西周;青銅材質;於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在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文物描述】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文物地位】大克鼎銘文的格式、體例,以及鑄刻方法,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體之一。

端莊美哉,文采斐然的我的祖父,沖和謙讓的心胸,淡泊寧靜的神思,清純智慧的德性。——這本青銅鑄造的書以贊美之詞開場。

戰國末年開始出現,興盛於漢代的貯貝器,其器蓋上是一個個高度寫實的立體雕塑場景,它們不僅是古滇人生活的縮影,更是滇王和貴族們權力的表現,代表著古滇青銅重器從神壇走向了人間。

【文物背景】古滇國、戰國;青銅材質;於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

【文物描述】以一頭體壯的大牛為主體,牛四腳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橢圓形的案盤面,一隻猛虎撲於牛尾,四爪緊蹬於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視眈眈於案盤面。大牛腹下立一條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犧牲自己對小牛犢的保護。

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一種放置肉祭品的禮器。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於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之對象。

這是對生命的贊美,對繁衍的渴望,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如此深沉的情感,如此抽象的思考,表現得質朴、狂野。

新與舊在蓮鶴方壺的壺體中融合。這也昭示著,脫胎於老成持重的西周,經歷大變革的東周,正在開始一場盛放,它振翅欲飛,抬頭仰望著此後兩千年中國的天空。

【文物背景】春秋;青銅材質;於1923年在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文物描述】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 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一隻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一圈肥碩的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布滿鏤空的小孔。蓮瓣的中央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一隻仙鶴站在花瓣中央,仙鶴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

它已經數千年不曾盛酒,但依然盛滿時光之酒的狂野,迷醉了此刻。

新與舊,在一個壺體中融合。它展翅欲飛,抬頭仰望著此後兩千年,中國的天空。

曾侯乙尊盤是失蠟法的標志作品,一名來自湖北的老人揭開其復雜外形的製造之謎。

【文物背景】戰國早期;青銅材質;於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文物描述】曾侯乙尊盤裝飾紛繁復雜,銅尊上是用34個部件,經過56處鑄接、焊接而連成一體,尊體上裝飾著28條蟠龍和32條蟠螭,頸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銅盤盤體上共裝飾了56條蟠龍和48條蟠螭,盤內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

【文物製造】尊盤通體用陶范渾鑄而成,尊足等附件為另行鑄造,然後用鉛錫合金與尊體焊在一起。尊頸附飾是由繁復而有序的鏤空紋樣構成,屬於熔模鑄件。

難以想像的是,那位製造尊盤的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境、怎樣的意志,完成了一件如此復雜的作品。讓兩千年後的人們,瞻仰、贊嘆。

越王劍與吳王劍如今都是無價的國寶,見證著春秋時代的最後絕響。被英雄撫摸過的劍,帶著氣吞山河的豪情,哪怕悄悄靠近,寒氣依然撲面而來。

【文物背景】春秋;青銅材質;於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墓。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文物描述】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近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文物地位】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於忍耐,這既是劍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

用金銀片、條鑲嵌出戰國時期中山國國王的陵墓區域內地上各建築平面形狀,以錯金銀陽文註明國王的詔命、各部位名稱、大小、間距。是如今已知最古老的建築平面設計圖,比例尺為1:500。

【文物背景】戰國;青銅、金、銀材質。現藏於河北博物院。

【文物描述】圖文用金銀鑲嵌,銅版背面中部有一對鋪首,正面為中山王、後陵園的平面設計圖。陵園包括三座大墓、兩座中墓的名稱、大小以及四座宮室、內宮垣、中官垣的尺寸、距離。銅版上還記述了中山王頒布修建陵園的詔令。

【文物地位】是迄今為止世界現存最早的建築設計平面圖。在地圖史上比外國最早的羅馬帝國時代的地圖還要早600年。

這是在多麼飄搖的境遇中,與現實相拼搏的創造力。也許錯身處戰亂,戎馬一生,才渴望一座井然有序的陵園,身後能在寢宮中獲得祥和與安息。

戰國時代戰火頻繁,軍情緊急,稍有閃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遠,沒有現代通訊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傳達軍令,為了保密,虎符通常設計成小巧隱匿的造型,實現「賬戶「和「密碼」的有效對接。

【文物背景】青銅、金、銀材質。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文物描述】虎符都由左右兩半組成,君主和將軍各執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  一一對應,符到則君到,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發兵。這就是「符合」一詞的來歷。

【文物地位】現存於世的只有三個:陽陵虎符、杜虎符和新郪虎符。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的杜虎符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銘文最長的一件。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的憑證除了「符」,還有「節」。銅節分舟節和車節兩種,相當於現在的交通運輸通行證。用時雙方各持一半,合節驗證無訛才發生效力。

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鄂君啟銅節,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交通免稅憑證。

秦符文字多錯金,漢符文字多錯銀。

後世隨著勘驗手段的發展,符節雖然漸漸成為歷史的背影,卻也並非蹤跡全無。在後來的兩千多年裡,「符合」的校驗邏輯已經根植於人類活動的角角落落,守護著現代社會的秩序。

如果國寶會說話,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典藏祭品,看似枯燥的文物也有鮮活的生命。千年隔世,他們背負著沉甸甸的歷史;娓娓道來,他們講述著所有的經歷和故事。一雙雙曾經見證過中國最早王朝的眼睛,「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彷彿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泥土記憶里的「人頭壺」,生與死歸寂於腳下的土地,是永遠的來處,是永恆的歸處;0.2mm厚度的龍山蛋殼黑陶杯,薄如蟬翼,即使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便足矣;太陽神鳥金箔普照大地的神靈,是人類的生命之光,在這0.02cm厚度的宇宙時光里,我們如一粒微塵般存在;失蠟法製成的曾侯乙尊盤,蟠龍和蟠螭盤虯卧龍,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

滄海桑田,恰如你容顏;

初眸凝望,對視於迷惘。

I. 日劇火花里賣唱小哥唱的歌叫什麼 第一次出現的時候那首。

歌名:空に星が綺麗~悲しい吉祥寺~
歌手:
斉藤和義
作詞:斉藤和義
作曲:斉藤和義
口笛吹いて歩こう
肩落としてる友よ
吹著口哨向前走吧,
失落又沮喪的吾友
いろんな事があるけど
空には星が綺麗
雖然煩心事有許多,
天上星星璀璨依舊
懐かしいあの公園に
ちょっと行ってみようか?
那令人懷念的公園,
要不要一起去走走
最近忘れてること
なんか思い出すかも
最近忘記的那些事,
或許會因此而想起
あの頃の仆らには
守るものなどなくて
那個時候的我們啊,
沒有什麼要守護的
夢ばかりこぼしては
いつも暇を持て余してたね
只是相互傾訴夢想,
消磨著那些時光呢
口笛吹いて歩こう
肩落としてる仆よ
吹著口哨向前走吧,
失落又沮喪的我啊
遠くで誰かのギター
ゆっくりと空へ行く
遠方傳來的吉他聲,
緩緩地飄散入空中
今も心の
奧でざわつく
現在我的內心深處,
依舊還蠢蠢欲動著
あの気持ちは
変わっていない
でも…
那份感情始終不變,
但是啊...
あの頃の仆ら今
人に頭を下げて
那個時候的我們啊,
如今總是向人低頭
笑ってはいるけれど
目に見えない涙こぼれるね
雖然臉上露出笑容,
淚水卻偷偷地流落
口笛吹いて歩こう
肩落としてる友よ
吹著口哨向前走吧,
失落又沮喪的吾友
誰も悪くはないさ
きっとそういうもんさ
其實誰都沒有錯啊,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
口笛吹いて歩こう
空には星が綺麗
吹著口哨向前走吧,
天上星星璀璨依舊
(9)守護國寶日本藝人吹的什麼歌擴展閱讀:
歌手斉藤和義演唱的這首歌曲《空に星が綺麗~悲しい吉祥寺~》的歌曲總時長為2分33秒,歌手發行的《FIRE
DOG》專輯之中收納了這首歌曲,專輯於1996年2月28日開始發行,專輯包含了11首歌曲。
《空に星が綺麗~悲しい吉祥寺~》這首歌曲也是歌手的眾多優秀作品之一,這首歌曲發行之後,深受歌迷的追捧。歌手斉藤和義也將這首歌曲收納於專輯《Saito
Kazuyoshi
20th
Anniversary
Live》之中,專輯於2013年12月25日開始發行。
歌手的專輯《UTAUTAI
15
SINGLES
BEST
1993~2007》之中,也收納了這首歌曲,專輯於2008年8月6日開始發行。

J. 有一個日本女藝人,一邊彈琴一邊唱歌,她是誰,唱的什麼歌

慢歌嗎?中島美嘉的《櫻花紛飛時》,還有中文版呢。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4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7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7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00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6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8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6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4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