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獲諾貝爾獎的有多少人
㈠ 日本有哪些人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日本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是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川端康成,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雪國》被稱為日本現代抒情文學的經典。代表作《雪國》、《古都》、《千紙鶴》。
(1)日本作家獲諾貝爾獎的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川端康成人物評價
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文學院常務理事、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致授獎辭,突出地強調:
「川端先生明顯地受到歐洲近代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確地顯示出這種傾向:他忠實地立足於日本的古典文學,維護並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在川端先生的敘事技巧里,可以發現一種具有纖細韻味的詩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獲獎,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藝術手法,表現了道德性與倫理性的文化意識;其二,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精神橋樑上做出了貢獻。」
大江健三郎人物評價
諾獎評語
1994年10月13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宣稱,大江健三郎「以詩的力度構築了一個幻想世界,濃縮了現實生活與寓言,刻畫了當代人的困擾與悵惘」。
學者評價
大江健三郎的很多小說有強烈的自傳色彩,或者取材於自己的生活,或者有家人朋友的影子,因而更令人矚目;由於從小生活在日本農村,熟悉日本的方言俚語,而後來又深受法國語言文學的影響,因此大江健三郎小說的語言呈現出「和洋合璧」的奇妙色彩;同樣由於深受法國作家薩特等人的影響,他的小說慣用象徵的手法,從小說標題、故事情節到主人公姓名,常常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大江健三郎小說的結構迥異於傳統小說所強調的前後照應、脈絡清晰,情節場面的跳躍很大,因而也比較費解。
——陳雲輝(韓國慶南大學教授,韓國慶尚大學日本文學博士)
㈡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都有誰其作品都有什麼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一、川端康成
1、人物介紹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 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和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之後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幼年父母雙亡,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郁,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
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川端康成善於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寫《伊豆舞女》而成名。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記錄在菊池獎(1944)、藝術院獎(1952)、野間文藝獎(1954)、每日出版文化獎(1961)的花名冊上。1953年被選為日本文學藝術最高的榮譽機關——藝術院的會員。
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獨自的樣式和濃重的感情,描寫了日本美的象徵,完成了前人沒有過的創造」,授予他最高的獎賞——第21屆文化勛章,成為日本文化功臣。
2、作品介紹
①《雪國》
《雪國》(ゆきぐ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創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唯美主義代表之作,從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別以《暮景的鏡》、《白晝的鏡》等題名,斷斷續續地發表在《文藝春秋》、《改造》等雜志上。
相互之間並沒有緊密相連的情節,直至全部完成並經認真修改後,才冠以《雪國》於1948年匯集出版單行本。
《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凈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寫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達之中,往往帶著淡淡的哀思,表現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雪國》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時被評獎委員會提到的三部小說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國》被海外翻譯最多,先後被譯介到很多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出版了不同的譯本。
②《古都》
《古都》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創作的中篇小說。書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該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聞》連載,1962年1月出版。該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作品之一。
《古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中,川端康成運用清淡、細膩的筆觸,敘述了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的悲歡離合,以及人世的寂寥之感。
作者把自己的關注、同情與哀嘆,都給予她們,寫了她們的辛酸身世和純潔愛情,還寫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故事在寂靜中開始,在寂靜中結束,把讀者帶到了一個濃重的凄涼的意境,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虛無、厭世的思想。
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懸殊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情冷暖、世俗偏見等社會現狀,也表現了日本人民的純朴和善良的情感。
二、大江健三郎
1、人物介紹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35年出生在日本南部四國島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1941年進入當時的國民學校,
1945年,大江健三郎10歲時,日本投降,美軍對日本的軍事佔領、新憲法的實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對他日後反對侵略戰爭、關注社會問題及人類命運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50年3月,大江健三郎15歲時自大瀨中學畢業,4月升入愛媛縣立內子高等學校,翌年4月轉入夏目漱石曾經執教的名校愛媛縣立松山東高等學校。在整個中學時代,創作的詩歌、評論、隨筆和短篇小說等文學習作近40首(篇)。
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文科二類,1956年4月,轉入文學部法國文學專業,師從日本著名的法國文學研究者渡邊一夫教授。
1957年5月,短篇小說《奇妙的工作》獲《東京大學新聞刊》「五月祭獎」。1958年,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短篇小說《飼育》發表於《文學界》,獲得第39屆芥川文學獎,以職業作家的身份正式登上日本文壇。
1965年《個人的體驗》獲第11次「新潮文學獎」 。1967年發表《萬延元年的足球》,獲第3次「谷崎潤一郎獎」 。1989年,榮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
1992年,又獲得義大利的「蒙特羅文學獎」 。1973年,長篇小說《洪水盪及我的靈魂》,獲第26次「野間文學獎」 。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作品介紹
①《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創作的長篇小說。該小說將歷史傳說和當下現實,以空間並置和雙線敘述的方式,把現在和過去、歷史和現實、城市和鄉村交織在起,描繪出人性和歷史、現實政治的糾葛。
其中,畸形兒的誕生、暴動的發起和失敗、通姦和亂倫造成的陰影,共同成為這部帶有神話原型色彩的小說的核心,主人公故鄉的大森林,由此也成為了象徵性的存在,象徵歷史的迷局、現實的困惑,象徵著人性的復雜叢林。該小說還探討了日本和美國的關系,以及對核武器時代的反思。
大江健三郎積極尋找自己的出生地——四國島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的那些小村落中散落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並且將出生地的文化與生活元素和當時日本社會現實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系。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認為它「集知識、熱情、野心、態度於一爐,深刻地發掘了亂世之中人與人的關系。」
②《空翻》
《空翻》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空翻》是大江健三郎歷時4年創作的長篇小說,於1999年出版,是他對日本的靈魂和精神狀態的反思。
直接促使該部小說的誕生的原因,是東京地鐵中發生的沙林毒氣事件和日本奧姆真理教的產生,大江健三郎作為一個對日本負有責任的作家,立即用文學的手段,進行了自己的反應,探索了產生奧姆真理教這個怪胎的日本社會的現實狀態。
作者運用極為豐富的想像力,以虛構和現實相結合的手法對反人類、反社會的邪教活動以及對日本人的靈魂和日本人的精神危機等問題進行思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諾貝爾文學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江健三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川端康成
㈢ 日本有幾個人獲的諾貝爾文學獎
2個,一個是川端康成,還有一個是大江健三郎。
1、川端康成,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憑借《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曾獲得日本文學藝術最高的榮譽機關——藝術院的會員 ;日本政府授予第21屆文化勛章、日本文化功臣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頒發的「歌德金牌」 ;法蘭西共和國政府授予藝術文化勛章。
2、大江健三郎,作家,1994年憑借《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曾獲得《飼育》獲得第39屆芥川文學獎 ;《個人的體驗》獲第11次「新潮文學獎」 ;《洪水盪及我的靈魂》獲第26次「野間文學獎」 ;《萬延元年的足球》獲第3次「谷崎潤一郎獎」 ;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 ;獲得義大利「蒙特羅文學獎」 。
(3)日本作家獲諾貝爾獎的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揭曉了,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和美國科學家一起獲得該獎。日本提出本世紀前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曾經被認為「口出狂言」,沒想到不到20年就完成了一大半。
日本這個民族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就在於言必行、行必果,做事認真,踏實潛心,事事追求極致。我們應當銘記歷史,但更應該懂得反思。該學習的地方,一定要好好向人家學習!
㈣ 日本有幾個人獲的諾貝爾文學獎
2個,一個是川端康成,還有一個是大江健三郎。
1、川端康成,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憑借《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曾獲得日本文學藝術最高的榮譽機關——藝術院的會員 ;日本政府授予第21屆文化勛章、日本文化功臣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頒發的「歌德金牌」 ;法蘭西共和國政府授予藝術文化勛章。
2、大江健三郎,作家,1994年憑借《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曾獲得《飼育》獲得第39屆芥川文學獎 ;《個人的體驗》獲第11次「新潮文學獎」 ;《洪水盪及我的靈魂》獲第26次「野間文學獎」 ;《萬延元年的足球》獲第3次「谷崎潤一郎獎」 ;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 ;獲得義大利「蒙特羅文學獎」 。
(4)日本作家獲諾貝爾獎的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揭曉了,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和美國科學家一起獲得該獎。日本提出本世紀前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曾經被認為「口出狂言」,沒想到不到20年就完成了一大半。
日本這個民族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就在於言必行、行必果,做事認真,踏實潛心,事事追求極致。我們應當銘記歷史,但更應該懂得反思。該學習的地方,一定要好好向人家學習!
㈤ 到今年為止,日本出現多少位諾貝爾獎得主
二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包含了一部分介入外籍的日本人,日本早在2001年便宣稱要在50年取得30諾貝爾獎,然而從2000年到2021年,日本已經實現20個諾貝爾獎,可以說是野心勃勃,實力強勁。
日本得獎最多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
日本從2000年至2021年,一共獲得了九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最為矚目的還得是2014年,日本有三位斬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分別是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而最後一位則是美籍日本人,在物理學獎上,日本人可以說是具備優勢,並且拿下了不錯的成績。
日本人多年以來都明白取長補短,他們不僅學習本國同民族人民的優點,還虛心向世界學習,而這種品質對他們的學術、社會發展都有好處,中國人也應該學習這項優點,不斷推動社會發展。
㈥ 日本不是有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嗎
不包括村上春樹。
被稱為諾貝爾獎界「小李子」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自2009年以來,已連續7年被視是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但均沒能獲獎。
村上春樹盡管骨子裡是日本式的,但其視角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了的。他往往用非日本的視角來審視、把握、感受日本社會的一切,用一種非日本的語言來詰問日本的當代話語。
(6)日本作家獲諾貝爾獎的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川端康成人物評價
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文學院常務理事、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致授獎辭,突出地強調:
「川端先生明顯地受到歐洲近代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確地顯示出這種傾向:他忠實地立足於日本的古典文學,維護並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在川端先生的敘事技巧里,可以發現一種具有纖細韻味的詩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獲獎,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藝術手法,表現了道德性與倫理性的文化意識;其二,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精神橋樑上做出了貢獻。」
大江健三郎人物評價
諾獎評語
1994年10月13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宣稱,大江健三郎「以詩的力度構築了一個幻想世界,濃縮了現實生活與寓言,刻畫了當代人的困擾與悵惘」。
學者評價
大江健三郎的很多小說有強烈的自傳色彩,或者取材於自己的生活,或者有家人朋友的影子,因而更令人矚目;由於從小生活在日本農村,熟悉日本的方言俚語,而後來又深受法國語言文學的影響,因此大江健三郎小說的語言呈現出「和洋合璧」的奇妙色彩;同樣由於深受法國作家薩特等人的影響,他的小說慣用象徵的手法,從小說標題、故事情節到主人公姓名,常常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大江健三郎小說的結構迥異於傳統小說所強調的前後照應、脈絡清晰,情節場面的跳躍很大,因而也比較費解。
——陳雲輝(韓國慶南大學教授,韓國慶尚大學日本文學博士)
舉個簡單例子,小說主人公看的哲學書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文學作品是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托馬斯·曼的《魔山》、赫爾曼·黑塞的《在輪下》;聽的音樂自然清一色是西方的;就連在醫院看護奄奄一息的病人講的都是古希臘悲劇里的人物。
㈦ 日本獲得諾貝爾獎幾個了,平均一年多少個
迄2018年,日本七所舊帝國大學的畢業生或教職人員占據了亞洲地區超半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迄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自量力。可是,日本在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獲獎者數量僅次於美國,基本上一年一個諾獎,非常可怕。
㈧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都有多少人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指獲獎時或獲獎前持有日本國籍的諾貝爾獎得主。迄2018年,已有26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
迄2018年,日本七所舊帝國大學的畢業生或教職人員占據了亞洲地區超半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誕生了日本乃至亞洲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1926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約翰尼斯·菲比格的錯誤學說,忽略世界最初人工誘發癌症的山極勝三郎、市川厚一。因評委主張"別讓黃種人太早獲獎"。 如今,在大英網路全書介紹的"諾貝爾獎癌症研究"中,只提及山極的成就,菲比格被完全刪除。
1929年的化學獎忽略世界最初成功提取硫胺的鈴木梅太郎,因為鈴木論文的德文翻譯沒有標榜"世界首例"。
1951年至1963年間,有6人被提名物理學獎、化學獎。其後,1969年的物理學獎單獨頒給默里·蓋爾曼,忽略共同提出蓋爾曼-西島關系的西島和彥。1996年的化學獎忽略世界最初預言C60分子存在的大澤映二,因為大澤論文沒有翻譯,評委不懂日文。因1998年發現中微子振盪被視為"必將獲獎"的戶冢洋二,終生沒有獲獎。
時至21世紀,諾貝爾獎仍多次遺漏日本人。由於日本科學實力被長期低估 ,造成許多日本人未被提名或失之交臂。
首次獲獎的日本人,出現於1949年。湯川秀樹的獲獎,鼓舞了戰敗後的日本國民的自信心。僅有大學畢業的民間企業技術員田中耕一在2002年的獲獎,引起了世界性的話題。
迄2018年,日本和以色列囊括了亞洲幾乎所有諾貝爾獎得主。日本的絕大部分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的成員高校。日本七所舊帝國大學占據了亞洲地區超半數的諾貝爾獎。雖然不同計算標准會導致重復累計或不同結果,但一般認為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㈨ 有多少日本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隨著2018年諾貝爾獎的出爐,至此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包括日裔)共計27人,其中有3人在獲獎時已經取得外國國籍。
(9)日本作家獲諾貝爾獎的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日本科學家頻頻摘得諾貝爾獎桂冠,野依良治、益川敏英、山中伸彌等名字被人反復提起,日本的得獎頻次僅次於美國,進入21世紀以後,在自然科學領域以國別劃分的獲獎人數方面日本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甚至把英國、德國、法國等科技強國都甩在了身後。
然而,2000年日本政府制定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未來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宏偉目標時,世界輿論曾一片嘩然。多數人都認為日本人在說大話,純屬狂妄之言。近些年來,平均每年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速度無疑是在告訴世人,日本正在一步一步實現其「雄心壯志」。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為保持科技發展後勁,日本政府非常重視培養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力量,提早布局,從小學階段開始到研究生院階段,針對不同年齡層學生都設立了相應的科技人才培養計劃,致力於形成戰略性、系統性的科技人才培育體系。
㈩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1、湯川秀樹:畢業於京都大學,194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陽質子和中性子之間作為媒介作用的核力,他預言了中子的存在。
2、朝永振一郎:畢業於京都大學,1965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以「超多時間理論」和「魚貫而入的理論」聞名,在量子電磁力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3、川端康成: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雪國》一書生動的描寫了人生哀傷的幻想和美,從而被稱作現代日本抒情文學的經典。另外《伊豆舞女》《千羽鶴》《山之音》等。
4、江崎玲於奈,畢業於東京大學,197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研究關於半導體,超導體隧道式效果,創始了隧道二極體。
5、佐藤栄作(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7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他作為日本第61任、62任、63任首相,代表國家自始至終反對持有核武器,對太平洋的和平安定做出了貢獻。
6、福井謙一(畢業於京都大學,198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開拓了「新領域的電子軌道理論」,對有關化學反應過程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7、利根川進(畢業於京都大學,1988年獲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任麻省理工工學院教授。他獲獎的原因是闡明了「多種抗體培養的遺傳原理」,此項成果受到高度評價。
8、大江健三郎,畢業於東京大學,獲1994年文學獎,日本當代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以個人魅力來寫人物以實現小說的現實性。
9、白川英樹,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獲2000年化學獎,開辟高分子電子學的先河。
10、野依良治,畢業於京都大學,獲2001年化學獎,為「有機化合物的合成」的發展作出貢獻。
11、小柴昌俊,畢業於東京大學,獲2002年物理學獎,他的「神岡中微子觀測」獲得高度評價。對查找宇宙中微子作出貢獻。
12.田中耕一,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獲2002年化學獎,得獎成果「蛋白質解析技術開發」,是諾貝爾化學獎創設以來最年輕得主。他的研究使癌症的早期診斷成為可能。
13、南部陽一郎畢業於東京大學,美國籍,與益川敏英和小林誠共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4、小林誠畢業於名古屋大學,與益川敏英和南部陽一郎共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5、下村修,有機化學家、海洋生物學家,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熒光蛋白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兒子下村努是資訊安全及計算物理學方面的專家。
16、益川敏英,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同時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200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使日本獲得該獎項的人數上升至七人。獲得諾貝爾各個獎項的人數上升至十五人。
17、根岸英一,畢業於東京大學1935年7月14日-),2010年諾貝爾化學家得主,普渡大學教授。
18、鈴木章,畢業於北海道大學,1930年9月12日-),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北海大學榮譽教授。
19、山中伸彌,196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日本醫學家,京都大學再生醫科研究所幹細胞生物系教授,大阪市立大學醫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中村修二,1954年5月22日出生於日本伊方町,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弘和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1、赤崎勇,1929年1月30日出生於鹿兒島縣知覽町,畢業於京都大學,是日本半導體科學家。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與天野浩、中村修二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發明了高效的藍色發光二極體」,讓明亮且節能的白色光源成為可能。
22、天野浩,1960年9月11日出生於日本濱松,畢業於名古屋大學,是日本電子工程學專家。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他與赤崎勇和中村修二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3、大村智,1935年7月12日出生於日本,有機化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北里大學榮譽教授。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獲上海交通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24、梶田隆章,1959年出生,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日本埼玉縣出身,埼玉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畢業。理學博士(東京大學)。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同研究所附屬宇宙中微子觀測信息融合中心負責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5、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福岡縣福岡市。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現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與榮譽教授。2016年,因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6、本庶佑,1942年1月27日出生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特別教授、靜岡縣公立大學法人理事長。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迄2018年,已有26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日本七所舊帝國大學的畢業生或教職人員占據了亞洲地區超半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誕生了日本乃至亞洲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