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美術館有多少是日本人設計的
Ⅰ 貝律明修建的盧浮宮前的金字塔在當時有什麼爭議
貝聿銘的金字塔提案,卻在當時收到法國上下一片罵聲。當時輿論普遍認為,在古典王宮建築面前擺上一個「不倫不類」的金字塔,簡直是對美學的褻瀆。不過在密特朗獨排眾議下,這件充滿新現代主義風格的前衛建築,還是在1989年成功落成。
金字塔建成後頭幾年依然遭到巴黎市民的唾棄。不過大約到了第十年左右——就像過去埃菲爾鐵塔逆轉一樣——盧浮宮金字塔也開始在巴黎人心中「丑小鴨變天鵝」。
(1)中國的美術館有多少是日本人設計的擴展閱讀:
貝聿銘設計建造了玻璃金字塔,他在設計中並沒有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而是普通的幾何形態,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僅表面積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斷變化的天空,還能為地下設施提供良好的採光,創造性地解決了把古老宮殿改造成現代化美術館的一系列難題,取得了極大成功,享譽世界。
這一建築正如貝氏所稱:「它預示將來,從而使盧浮宮達到完美。」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寬34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60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1000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凈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
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Ⅱ 安藤忠雄先生在中國的作品分別坐落哪裡
安藤忠雄在中國只有兩個作品,在大陸只有一個。就是2008年在上海的上海國際設計中心。另一個是2004年,中國台灣的亞洲現代美術館。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築師。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以自學方式學習建築,1969年創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1997年擔任東京大學教授,作品有「住吉長屋」、「萬博會日本政府館」、「光之教會」。
安藤忠雄,高中畢業後,參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種由大學教授創立的研究班,屬於大學教育的一種),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長澤節所創立。
被稱作是「傳說中的美術學校」,畢業生包括飯野和好、金子功、寺門孝之、山本耀司等人,畢業生大多都是如今在業界第一線活躍的創意工作者。之後獨自利用各種通道學習了室內設計和制圖等技巧。在成為建築師之前,曾擔任過以關西為中心,許多茶館和咖啡廳的室內設計。
安藤忠雄甚有傳奇性,年少時家境貧困,童年在木工作坊度過。在成為建築師前,曾任貨車司機及職業拳手,其後在沒有經過正統訓練下成為專業的建築師。正因為此,安藤素有「沒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稱。安藤忠雄是利用拳擊比賽贏得的獎金,前往美國、歐洲、非洲、亞洲旅行,也順便觀察各地獨特的建築。
那個時候,他的攝影作品被使用在建築師路易·康的作品集中。安藤忠雄是雙胞胎中的的哥哥。雙胞胎中的弟弟是北山孝雄,在東京開設北山創造研究所,經營企業經營顧問、商品設計。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築師北山孝二郎。
最初的建築作品——Rose Garden(ローズガーデン、玫瑰花園;位在神戶市生田區)是在1977年時,與弟弟孝雄所屬的浜野商品研究所一起共同合作。
Ⅲ 介紹一位國外近現代的建築大師的生平及其作品
貝律銘
世界級建築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也許有人會說,建築是科學,為何與藝術並列?但是世界建築界人士都知道,貝聿銘不僅是傑出的建築科學家,「用筆和尺」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殿;他更是極其理想化的建築藝術家,善於把古代傳統的建築藝術和現代最新技術熔於一爐,叢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貝聿銘自己說:」建築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事實證明對於建築藝術的執著追求是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
貝聿銘於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誕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國銀行行長,於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創辦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因此,貝聿銘在香港度過了童年,在聖保羅小學讀書,一九二七年以後,他回到上海讀中學,後來又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一九三五年他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父親原來希望他留學英國學習金融,但他沒有遵從父命,而是依自己的愛好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系。
他為什麼會對建築有與趣呢,說起來也屬偶然。他在上海讀書時,周末常到一家檯球館去玩檯球。檯球館附近正在建造一座當時上海最高的飯店。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們怎麼會有建造這么高的大廈的能耐,由此他產生了學習建築的理想。
但是賓州大學以圖畫講解古典建築理論的教學方式使貝聿銘大失所望。便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一九三九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還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進入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一九四五年學成,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是在一九四八年。這一年,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貝聿銘,一個是有經驗、有口才,極其聰明的房地產建築商人,一個是學有專長、極富創造力的建築師。兩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對事業上的理想搭檔。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其間,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築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一九六零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他在建築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在他的建築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之際,他設計的主力逐漸從都市改建和重建計劃逐步轉移到巨型公共建築物的設計。六十年代建於科羅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國大氣層研究中心」可以說是他從事公共建築物設計的開始。「中心」始建於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簡朴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築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美國《新聞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稱貝聿銘的設計是「突破性的設計」。
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對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一九六四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應選的一流建築師中沒有太注意貝聿銘這位「初生之犢」,但當他生動地描述了根據建築場地所作的設計、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築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義之後,深深地獲得了肯尼迪遺孀傑奎林的激賞。她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我再三考慮後選擇了他。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於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其實,在約翰·肯尼迪圖書館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系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東館」的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它東望國會大廈,西望白宮。而它所佔有的地形卻是使建築師們頗難處理的不規則四邊形。為了使這座建築物能夠同周圍環境構成高度諧調的景色,貝聿銘精心構思,創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平台、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連,給人以變幻莫測的感覺。陽光透過蜘蛛網似的天窗,從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座費時十年,耗資近億美元建成的「東館」,被譽為「現代藝術與建築充滿創意的結合」。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這些特色在「東館」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幾十年來,貝聿銘在美國各地負責設計過許多博物館、學院、商業中心、摩天大廈,也在加拿大、法國、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灣等地設計過不少大型建築。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
據粗略統計,將近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
貝聿銘第一次獲獎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設計的美國丹佛市邁爾哈商場獲得美國建築學會的榮譽獎。同年,他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築物的設計又獲該學會的功勛獎。六十年代以後,他獲得的獎項更多,尤以八十年代為最。
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盧浮宮。為此,國政府廣泛徵求設計方案。應征者都是法國及其它國家著名建築師。最後由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世界上十五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征的設計方案遴選抉擇。結果,有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代建築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崙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經公布,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古建築風格,「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還是採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寬三十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二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二百噸,其中玻璃凈重一百零五噸,金屬支架僅有九十五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在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七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人們不但不再指責他,而且稱「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同一年,他還獲得了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茨克獎。這個獎是一九七九年由「凱海」基金會設立的一項世界性最佳建築成就榮譽獎金,每年頒發一次。貝聿銘是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五人。這個獎是近幾十年來的工作加起來評估的。
此後,貝律銘幾乎年年獲獎。一九八四年,由於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而奪得是托漪學會頒發的榮譽獎。一九八五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和國家文學藝術學院聯合膺選為崇高的研究院院士。一九八六年他作為十二名各族移民中有個人傑出成就者之一,接受了里根總統授予的自由獎章。一九八八年,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禮上密特朗總統授予他「光榮勛章」。這一年他還獲得里根總統頒發的第四屆美國「國家藝術獎」。一九八九年貝聿銘設計盧浮宮地下擴建工程竣工由於它和玻璃金字塔的成就而被膺選入全美群英廳。一九九零年,他和兒子貝禮中因合作設計洛杉磯比利華山莊辦公大廈而獲得「洛杉磯美化獎」。一九九一年接受了新罕布希州特矛斯學院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一九九二年獲得布希總統頒發的全美十佳公民獎。
貝聿銘自一九三五年赴美國求學。以後在大洋彼岸成家立業,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六十個年頭。但他對中國的一片深情,依然縈系於懷。他祖籍蘇州,生於廣州,所以他常對人稱「我是蘇州人」、「我是廣州人」。他的太太盧愛玲曾在美國衛里斯學院念書,後來在哈佛大學攻造園設計。夫婦倆至今仍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廣州話、上海話和蘇州話。平時的衣著打扮、家庭布置與生活習慣依然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特色。他們有三子一女,三個兒子的名字都有一個「中」字。依次是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女兒叫貝蓮,也是典型的中國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貝聿銘首次回到闊別近四十年的中國探親觀光。心中有無限的感慨,以後他又多次來到中國。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說過我的根在中國,中國對我的牽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論哪一次回去,都覺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蘇州庭園的長廊曲徑、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築屋宇與周圍自然景觀相輔相承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學的運用,在他數十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都有軌可尋。而座落在北京香山公園內新建的香山飯店,更是他將現代建築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
一九七九年,貝聿銘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工作。他以一貫的認真細致的作風,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頂、俯覽周圍環境。而且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地的大建築和園林。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因此,這座新建的香山飯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個內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
與過去設計的那些摩天大廈相比,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是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他還說「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在這位多產的建築設計師的事務所只放著兩個設計樣子。一個是美國國家藝術館東樓的設計,另一個就是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可見香山飯店的設計在他心目中確實佔有重要的位置。
一九八四年,貝聿銘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了一座七十層樓,高一百米的大廈。這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美國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築物。這固然因為他的父親是香港中國銀行的最早創辦人,使他對這項建築有一種親切感。但他更強調的是這座大廈在香港是中國的象徵之一,應該讓它「抬抬頭」。要顯示出點風格和氣派,這也是中國的驕傲。
美秀美術館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為藏品所建。貝聿銘在日本設計的60米高的鍾塔和在法國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打動了小山美秀子,於1990年委託貝聿銘設計美術館。鑒於業主對建築師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設計者的意見,不惜花費250億日元的總造價建成這座人間的天堂。
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到達此地山高路險,這正是那些尋道者的旅途。
最大限度保護自然景觀
美術館的開掘經過了精心的安排。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坡面和樹木生長,人們修了專門的隧道,並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減少對周圍水土和植物的影響。在美術館的填土過程中,精心設計了一道防震牆,牆高20多米,將地下二層的建築與山體岩石隔開,經過覆蓋,幾年後山上的原始風貌已經恢復,自然景觀完好如初。
再現蘇州園林記憶
眼前又是一個圓形小廣場,在廣場中間同樣有一個圓,並刻有十字交差紋樣。想必與迎賓館小廣場所見的意義相同,我沒有急於登上那三重台階,而是先觀賞造型傳統,且全部用玻璃鑲成的屋頂,以及光影交錯之下的月亮門。貝聿銘本人說那是參考了日本寺院的構造,但我覺得那分明是貝聿銘少年時代蘇州園林的記憶再現。
在屋面玻璃與鋼管支撐桿之間的空間,設計了濾光作用的仿木色鋁合金格柵。除了美學上的成功外,格柵夢幻般的影子潑撒在美術館的大廳及走廊,它與傳統的日本竹簾式的「影子文化」對上了話,這個強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歡將隱藏在造型中的幾何形提純。這個入門建築,細看屋頂的框架線,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它們互相交錯、像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到此並沒有完。如果你將屋頂中最大的一個三角形的腰邊,向兩邊延伸,就會自然與台階兩邊的圍牆斜邊相連接,這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穩定的正三角,這便是貝聿銘的妙筆所在。如果說有受到日本的影響,應該是被強調了的清析的輪廓和剪影效果。
這入門建築、不分前牆後壁,一片透明。天窗設計的獨到之處是邢玻璃下邊的「遮陽帽」.貝里銘的建築中常常使用這陽的處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鋁合金,這一次則是全部使用木質材料,光線通過根子的折反射之後散入空間,使室內出現一種溫暖柔和的情調。進入正門之後,透過像廣角銀幕一樣的玻璃開窗.可以看見窗外的青松以及層層疊疊的山巒,像一幅透明的屏風畫,迎接著前來的觀眾。
群山律動中的一波
現代建築有著多元的傾向,其中一個分支是朝著一個可游、可觀、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揚的場所移行。其實,所謂建築的真實一定是向你展現易於記憶的空間,或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美秀美術館別具一格之處在於,除了它遠離都市之外,最特別的是建築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由於地上是自然保護區,在日本的自然保護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頭上,如果從遠處眺望的話,露在地面部分屋頂與群峰的曲線相接,好像群山律動中的一波。它隱蔽在萬綠叢中,和自然之間保持應有的和諧。
豐富而錯綜的東方情結
縱觀貝幸銘的作品,他為產業革命以來的現代都市增添了光輝,可以說與時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貝聿銘決定不再接受大規模的建築工程,而是改為慎重地選擇小規模的建築,他所設計的建築高度也越來越低。也就是說越來越接近於地干線,我認為這是向自然的回歸。這座美術館更明顯地顯示了晚年的貝幸銘對東方意境,特別是故鄉那遙遠的風景——中國山水理想風景畫的握憬。日本的評論界講得好,這件作品標志著貝幸銘在漫長的建築生涯中一個新的里程。
美秀美術館最初的構思,來自中國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典名著。所以美術館的策劃人小山美秀子一見這四個漢字,便立即高興地接受了貝聿銘的構思。一位出身於中國而立業在美國的建築家,在有大的日本,建造一座典型中國風景的美術館,這台多麼豐富而錯綜的情結。
建築構造之意境
人們常常埋怨建築受到各種限制、而無法實現初衷。但常常又由於有了限制,憂秀的創造才得以體現,美秀美術館就是一件絕好的範例。
1997年1月21日貝聿銘在紐約曾接受過一次記者的采訪,他認為:「構造的形態當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據當地的規定,總面積為一萬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約只允許兩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築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術館80%的部分必須在地下才行。」
現在我們看到完成的這個超過我們想像的建築,可以說是被約束下的傑作,在制約中,我們看到了貝聿銘的天才手筆。從外觀上只能看到許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頂、其實那都是天窗,一但進入內部,明亮舒展的空間超過人們的預想。
整個建築由地上一層和地下兩層構成,入口在一層,進正門之後仰首看去,天窗錯綜復雜的多面多角度的組合,成為你對這個美術館的重要記憶。用淡黃色木製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內的壁面與地面的材料特別採用了法國產的淡土黃色的石灰岩,這與貝聿銘為設計盧浮宮美術館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樣。應該說,這方面也滿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南北兩翼及收藏庫
設施大體由南北兩翼構成,連接南北兩館的通道使整個建築顯得舒暢有致,這些通過建築的平面圖一目瞭然。北館主要展示東方美術品,而南館則是西方美術收藏,地下兩層均為服務空間。北翼是收藏庫群,而南翼則是理事和館員們的辦公室。
貝聿銘反復運用幾何形的手法眾所周知,他追求精緻、洗煉的造型達到極致。而這次,由於美術館在構造上的特殊要求,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術品,必須在內部設計一些專門的空間。比如,為在南亞美術畫廊展示的,公元2世紀後葉巴基斯坦的犍陀羅雕刻的頂部,專門設計7天窗。從上面撒下的光線,極具神秘感。
現在收藏品倉庫的設計則一反常規,它設計在最下層,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為施工上的大課題。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熱材料,以防止由於室內外的溫差而結霜。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建築上覆蓋的土滲水,採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即耐樹根的侵蝕)性的,瑞士生產的防水劑,再在那上面築水泥以防方一發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築本身,其它如對美術品的安放、收藏環境等,貝聿銘都下了相當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問的空調系統設計。在展示間沒有直接的空調,而是在它的周圍加以設置,目的是保護珍貴的美術品。這一新的設想是,讓具有理想溫度的空氣滲透到展示空間中來,而內部的空氣不對流,把對美術品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收藏品倉庫中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對展品有害的發熱光源,用最近幾年開發出來的光纖維材料作照明。
借景與造園
所謂借景是通過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納入,這是中國傳統造園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著同樣的傳統。
請看貝聿銘是這樣加以運用的美術館和神慈秀明會建築有一公里之遙,為了體現與這組建築的聯系、進入正庭之後,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風景——群山和那僅露出屋頂的神慈秀明會神殿和鍾塔。
在北館有一個中庭,庭中有院,這是委託日本造園師設計的。越過庭院周圍的建築,可見院外的山崗和藍天白雲,這美麗的關系讓我想起在京都修學院離宮所見。現在看得太局部,貝聿銘對美術館設施整體的構想,確實是在杜景觀之大景。
Ⅳ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是王澍的作品嗎
不是。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設計師磯崎新,他具有豐富的美術館設計經驗。他一共設計了12個美術館,其中巴塞羅那奧林匹克體育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央美院的美術館是磯崎新在北京的第一項設計,也是他在中國設計的首座美術館。他在這個美術館的設計中追求自由和超越。在技術方面,美術館的設計超過了他以往所有的作品;在思想上,表現得更為自由。磯崎新非常熟悉東方文化,他為美院設計的美術館體現著東方化的特色,同時又融入了現代的設計理念,難能可貴的是該部分設計與原有的深灰色的院落式建築風格相協調,可謂國內一流。
王澍是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設計者。
Ⅳ 中國有多少日本人設計的建築日本人是深諳風水之術的
日本鬼子與中國人有不共戴天之仇。
有與日本人沆瀣一氣者,人人得而侏之。
Ⅵ 中國美術館是誰設計的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隊都行,最好有出處證明
中國美術館是建築設計大師戴念慈先生的作品!
Ⅶ 藝術三寶的意思
藝術三寶」是: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
貝聿銘
(Ieoh Ming Pei)(1917-) 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1918年其父親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後來赴賓州大學攻讀,因為認為自己沒有畫圖的天賦而轉讀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貝氏埋首於圖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築相關的資訊,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後貝氏作品所呈現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1939年畢業。
貝聿銘建築作品年譜表:
1956年 -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台灣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學中心,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納州 哥倫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3年 - 約翰遜藝術館, 康乃爾大學,紐約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 紐約州羅徹斯特: 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樓,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5年 - 中國銀行總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2年 - 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 - 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
肯尼迪圖書館
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對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一九六四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應選的一流建築師中沒有太注意貝聿銘這位「初生之犢」,但當他生動地描述了根據建築場地所作的設計、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築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義之後,深深地獲得了肯尼迪遺孀傑奎林的激賞。她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我再三考慮後選擇了他。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於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這些特色在「東館」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幾十年來,貝聿銘在美國各地負責設計過許多博物館、學院、商業中心、摩天大廈,也在加拿大、法國、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灣等地設計過不少大型建築。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
據粗略統計,將近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
貝聿銘第一次獲獎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設計的美國丹佛市邁爾哈商場獲得美國建築學會的榮譽獎。同年,他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築物的設計又獲該學會的功勛獎。六十年代以後,他獲得的獎項更多,尤以八十年代為最。
盧浮宮院內的玻璃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盧浮宮。為此,國政府廣泛徵求設計方案。應征者都是法國及其它國家著名建築師。最後由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世界上十五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征的設計方案遴選抉擇。結果,有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代建築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崙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經公布,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古建築風格,「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還是採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寬三十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二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二百噸,其中玻璃凈重一百零五噸,金屬支架僅有九十五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在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七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人們不但不再指責他,而且稱「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同一年,他還獲得了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茨克獎。這個獎是一九七九年由「凱海」基金會設立的一項世界性最佳建築成就榮譽獎金,每年頒發一次。貝聿銘是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五人。這個獎是近幾十年來的工作加起來評估的。
此後,貝律銘幾乎年年獲獎。一九八四年,由於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而奪得是托漪學會頒發的榮譽獎。一九八五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和國家文學藝術學院聯合膺選為崇高的研究院院士。一九八六年他作為十二名各族移民中有個人傑出成就者之一,接受了里根總統授予的自由獎章。一九八八年,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禮上密特朗總統授予他「光榮勛章」。這一年他還獲得里根總統頒發的第四屆美國「國家藝術獎」。一九八九年貝聿銘設計盧浮宮地下擴建工程竣工由於它和玻璃金字塔的成就而被膺選入全美群英廳。一九九零年,他和兒子貝禮中因合作設計洛杉磯比利華山莊辦公大廈而獲得「洛杉磯美化獎」。一九九一年接受了新罕布希州特矛斯學院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一九九二年獲得布希總統頒發的全美十佳公民獎。
香山飯店
貝聿銘自一九三五年赴美國求學。以後在大洋彼岸成家立業,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六十個年頭。但他對中國的一片深情,依然縈系於懷。他祖籍蘇州,生於廣州,所以他常對人稱「我是蘇州人」、「我是廣州人」。他的太太盧愛玲曾在美國衛里斯學院念書,後來在哈佛大學攻造園設計。夫婦倆至今仍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廣州話、上海話和蘇州話。平時的衣著打扮、家庭布置與生活習慣依然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特色。他們有三子一女,三個兒子的名字都有一個「中」字。依次是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女兒叫貝蓮,也是典型的中國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貝聿銘首次回到闊別近四十年的中國探親觀光。心中有無限的感慨,以後他又多次來到中國。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說過我的根在中國,中國對我的牽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論哪一次回去,都覺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蘇州庭園的長廊曲徑、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築屋宇與周圍自然景觀相輔相承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學的運用,在他數十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都有軌可尋。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園內新建的香山飯店,更是他將現代建築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
一九七九年,貝聿銘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工作。他以一貫的認真細致的作風,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頂、俯覽周圍環境。而且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地的大建築和園林。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因此,這座新建的香山飯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個內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
與過去設計的那些摩天大廈相比,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是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他還說「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在這位多產的建築設計師的事務所只放著兩個設計樣子。一個是美國國家藝術館東樓的設計,另一個就是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可見香山飯店的設計在他心目中確實佔有重要的位置。
一九八四年,貝聿銘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了一座七十層樓,高一百米的大廈。這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美國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築物。這固然因為他的父親是香港中國銀行的最早創辦人,使他對這項建築有一種親切感。但他更強調的是這座大廈在香港是中國的象徵之一,應該讓它「抬抬頭」。要顯示出點風格和氣派,這也是中國的驕傲。
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為藏品所建。貝聿銘在日本設計的60米高的鍾塔和在法國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打動了小山美秀子,於1990年委託貝聿銘設計美術館。鑒於業主對建築師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設計者的意見,不惜花費250億日元的總造價建成這座人間的天堂。
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到達此地山高路險,這正是那些尋道者的旅途。
最大限度保護自然景觀
美術館的開掘經過了精心的安排。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坡面和樹木生長,人們修了專門的隧道,並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減少對周圍水土和植物的影響。在美術館的填土過程中,精心設計了一道防震牆,牆高20多米,將地下二層的建築與山體岩石隔開,經過覆蓋,幾年後山上的原始風貌已經恢復,自然景觀完好如初。
再現蘇州園林記憶
眼前又是一個圓形小廣場,在廣場中間同樣有一個圓,並刻有十字交差紋樣。想必與迎賓館小廣場所見的意義相同,我沒有急於登上那三重台階,而是先觀賞造型傳統,且全部用玻璃鑲成的屋頂,以及光影交錯之下的月亮門。貝聿銘本人說那是參考了日本寺院的構造,但我覺得那分明是貝聿銘少年時代蘇州園林的記憶再現。
在屋面玻璃與鋼管支撐桿之間的空間,設計了濾光作用的仿木色鋁合金格柵。除了美學上的成功外,格柵夢幻般的影子潑撒在美術館的大廳及走廊,它與傳統的日本竹簾式的「影子文化」對上了話,這個強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歡將隱藏在造型中的幾何形提純。這個入門建築,細看屋頂的框架線,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它們互相交錯、像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到此並沒有完。如果你將屋頂中最大的一個三角形的腰邊,向兩邊延伸,就會自然與台階兩邊的圍牆斜邊相連接,這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穩定的正三角,這便是貝聿銘的妙筆所在。如果說有受到日本的影響,應該是被強調了的清析的輪廓和剪影效果。
這入門建築、不分前牆後壁,一片透明。天窗設計的獨到之處是邢玻璃下邊的「遮陽帽」.貝里銘的建築中常常使用這陽的處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鋁合金,這一次則是全部使用木質材料,光線通過根子的折反射之後散入空間,使室內出現一種溫暖柔和的情調。進入正門之後,透過像廣角銀幕一樣的玻璃開窗.可以看見窗外的青松以及層層疊疊的山巒,像一幅透明的屏風畫,迎接著前來的觀眾。
群山律動中的一波
現代建築有著多元的傾向,其中一個分支是朝著一個可游、可觀、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揚的場所移行。其實,所謂建築的真實一定是向你展現易於記憶的空間,或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美秀美術館別具一格之處在於,除了它遠離都市之外,最特別的是建築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由於地上是自然保護區,在日本的自然保護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頭上,如果從遠處眺望的話,露在地面部分屋頂與群峰的曲線相接,好像群山律動中的一波。它隱蔽在萬綠叢中,和自然之間保持應有的和諧。
豐富而錯綜的東方情結
蘇州博物館
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與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毗鄰,設計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包括拆遷在內總投資3.38億元。設計完工後的博物館將收藏這個有著2500年歷史的蘇州城的寶物,建築不僅彌補了古物無收藏之地之苦,同時也成為蘇州著名的傳統而不失現代感的建築。博物館包括一個佔地7000平方米的展覽館,一個容納200個座位的禮堂,一個古物商店,行政辦公室以及文獻資料圖書館和研究中心,另外還有一個空間用作儲藏,以及一些中國園林。
「在整體布局上,博物館新館巧妙地藉助水面,與緊鄰的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拙政園、忠王府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新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飛檐翹角與細致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科技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奇妙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為參觀者提供導向。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光線的層次變化,讓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它將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許多人反映,看新館設計,越看越有味道,會感到一種震撼心靈的效果。
新館分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區等,該部分還將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博物館於2003年11月奠基開工,於今年10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
中銀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年完工。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范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系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貝聿銘的設計理念:
縱觀貝聿銘的作品,他為產業革命以來的現代都市增添了光輝,可以說與時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貝聿銘決定不再接受大規模的建築工程,而是改為慎重地選擇小規模的建築,他所設計的建築高度也越來越低。也就是說越來越接近於地干線,我認為這是向自然的回歸。這座美術館更明顯地顯示了晚年的貝幸銘對東方意境,特別是故鄉那遙遠的風景——中國山水理想風景畫的握憬。日本的評論界講得好,這件作品標志著貝幸銘在漫長的建築生涯中一個新的里程。
美秀美術館最初的構思,來自中國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典名著。所以美術館的策劃人小山美秀子一見這四個漢字,便立即高興地接受了貝聿銘的構思。一位出身於中國而立業在美國的建築家,在有大的日本,建造一座典型中國風景的美術館,這台多麼豐富而錯綜的情結。
建築構造之意境
人們常常埋怨建築受到各種限制、而無法實現初衷。但常常又由於有了限制,憂秀的創造才得以體現,美秀美術館就是一件絕好的範例。
1997年1月21日貝聿銘在紐約曾接受過一次記者的采訪,他認為:「構造的形態當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據當地的規定,總面積為一萬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約只允許兩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築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術館80%的部分必須在地下才行。」
現在我們看到完成的這個超過我們想像的建築,可以說是被約束下的傑作,在制約中,我們看到了貝聿銘的天才手筆。從外觀上只能看到許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頂、其實那都是天窗,一但進入內部,明亮舒展的空間超過人們的預想。
整個建築由地上一層和地下兩層構成,入口在一層,進正門之後仰首看去,天窗錯綜復雜的多面多角度的組合,成為你對這個美術館的重要記憶。用淡黃色木製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內的壁面與地面的材料特別採用了法國產的淡土黃色的石灰岩,這與貝聿銘為設計盧浮宮美術館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樣。應該說,這方面也滿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南北兩翼及收藏庫
設施大體由南北兩翼構成,連接南北兩館的通道使整個建築顯得舒暢有致,這些通過建築的平面圖一目瞭然。北館主要展示東方美術品,而南館則是西方美術收藏,地下兩層均為服務空間。北翼是收藏庫群,而南翼則是理事和館員們的辦公室。
貝聿銘反復運用幾何形的手法眾所周知,他追求精緻、洗煉的造型達到極致。而這次,由於美術館在構造上的特殊要求,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術品,必須在內部設計一些專門的空間。比如,為在南亞美術畫廊展示的,公元2世紀後葉巴基斯坦的犍陀羅雕刻的頂部,專門設計7天窗。從上面撒下的光線,極具神秘感。
現在收藏品倉庫的設計則一反常規,它設計在最下層,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為施工上的大課題。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熱材料,以防止由於室內外的溫差而結霜。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建築上覆蓋的土滲水,採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即耐樹根的侵蝕)性的,瑞士生產的防水劑,再在那上面築水泥以防方一發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築本身,其它如對美術品的安放、收藏環境等,貝聿銘都下了相當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問的空調系統設計。在展示間沒有直接的空調,而是在它的周圍加以設置,目的是保護珍貴的美術品。這一新的設想是,讓具有理想溫度的空氣滲透到展示空間中來,而內部的空氣不對流,把對美術品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收藏品倉庫中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對展品有害的發熱光源,用最近幾年開發出來的光纖維材料作照明。
借景與造園
所謂借景是通過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納入,這是中國傳統造園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著同樣的傳統。
請看貝聿銘是這樣加以運用的美術館和神慈秀明會建築有一公里之遙,為了體現與這組建築的聯系、進入正庭之後,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風景——群山和那僅露出屋頂的神慈秀明會神殿和鍾塔。
在北館有一個中庭,庭中有院,這是委託日本造園師設計的。越過庭院周圍的建築,可見院外的山崗和藍天白雲,這美麗的關系讓我想起在京都修學院離宮所見。現在看得太局部。貝聿銘對美術館設施整體的構想,確實是匠心獨運,讓人嘆為觀止。
趙無極(1921-)旅法畫家。
趙無極1921年生於北平一書香世家。其家族淵源久遠,族譜可直溯宋朝皇燕王。趙無極自小即天資聰穎、對文學、中外歷史極感興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和叔父,對繪畫藝術都十分重視。他的父親常不厭其煩地從美學及技巧的觀點向子女解釋一幅作品的偽劣,他的叔父則經常從巴黎帶回一些仿製名畫的明信片送給趙無極。在一個知識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對繪畫藝術倍感興趣與好奇,他便是在這種環境下激發起成為畫家的抱負。
1935年14歲時,他入杭州美專就讀,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兒到畫油畫,其中也學習國畫臨摹、畫法理論及西洋藝術等課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為師,畫風比較接近西方印象派。也就是人們所謂的「 具象」時期。 1941年,趙無極舉行首次個展,但他不滿意明清以降的傳統中國畫。他盼望有一種更令他滿意的訓練。於是他在1948年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前往巴黎。在巴黎的日子裡,他結識了許多畫家,如拉吉、哈同、布蘭姆等人,與當時的巴黎塞爾努奇美術館長艾利塞夫熟悉,與詩人米修結為莫逆,而他與第三任妻子梵思娃也在巴黎結識。
他的繪畫在巴黎獲得全面開展,1949年5月即在克滋畫廊舉辦首次個展。他一面作畫、一面思索,西方繪畫發亦已達到一個必須突破的關口,於是他由克利的畫中得到啟示,一躍而入抽象的世界。
他繼續探索繪畫的可能性,而在中國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間觀念中得到認識,將他的繪畫帶到另一個階段。之後,他的畫以色彩和空間分配,領著觀者進入一個似無形又有形的無限世界。
趙無極從塞尚、畢卡索過渡到克利,此時藝術也從架構一個完整的世界過渡到隨機創作的階段。至此,觀眾已無法直接從視覺形象來定義作品的內涵,1952年的作品「靜物」,即是此類轉型作品的典範。畫面中隨意置放一些乾樹枝及雜物,造型奇特且充滿荒涼、神秘的氣氛。對藝術家而言,靜物是色彩與符號,在一定光線下,配上各種冷暖色調的合,他擺脫了具象畫風,從分解主觀的外表,使客觀的形體以簡單的形式出現。 1958年的作品「雲」之後,趙無極的作品不再有標題,他僅在畫布背面註明創作日期。
華裔美國作曲家。原籍江蘇常州,生於山東煙台。1946年赴美國,入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49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音樂學和作曲。1954年取得音樂碩士學位。1958年入美國籍,先後任伊利諾大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等校客座教授,70年代任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教授兼系主任,1978年在該大學建立美中藝術交流中心並擔任主任。作品有管弦樂曲《花月正春風》、《唐人得意小品兩首》、《山水畫》、《漁歌》、《卦喻》、《花落知多少》等,鋼琴曲《陽關三疊》等,小號、銅管與打擊樂合奏《尼姑的獨白》,清唱劇《思凡》。
Ⅷ 中央美院新美術館誰設計的
中央美院美術館由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設計,新的美術館位於望京花家地南街8號中央美院內,校區用地的東北角,建築佔地面積247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4777平方米,建成後的美術館為地上四層、地下二層的框架結構建築,將按層劃分功能區,其中地下二層主要用於機房、庫房,研究室、製作室也設在地下,可方便工藝流線操作;一層主要是大廳、報告廳、咖啡廳、會議室和休息大廳;固定展位廳設置在二層,一部分將用於展示古代書畫和美院老教授的贈畫藏品,另一部分展示當今美院在籍教授的作品;活動展廳設置在三層及四層,超過10米層高的活動展廳可為當代藝術展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預計2008年6月投入使用。
美術館的整個設計過程對磯崎新這位國際建築大師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設計方面最大的難度在於,這個單體建築既要體現自己的氣質,又要和吳良鏞先生的美院校園整體設計相協調。美院校園實際上是一組新的建築群,它的深灰色彩以及院落式的布局營造出沉穩的氛圍,要和這樣一組建築為伍,並且要不失現代化美術館應有的先進性和藝術家風度,的確不是易事,並且美術館用地並不開闊,而是緊鄰園區的圓形雕塑館,一切因素導致新的美術館和現有建築群找到恰當的關系是設計初創時不可迴避的難題。
中央美院的美術館建成之後有望成為中國最好最先進的美術館,部分功能和展陳條件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所謂最好的美術館,主要包含幾方面的含義,第一,美術館從外觀形態上適合它所在的環境,並能夠提升整個建築群的形象;第二,美術館將使用具有國際水準的展覽設備,力求從展陳空間環境和功能上達到國際交流與展覽互換的條件;第三,美術館的整體建設立足於國內,用精彩的設計帶動民族工業產品在美術館所需設備上的應用。
http://hi..com/wenyinchuan/blog/item/b3a9e9edf6edbdd1b31cb1a6.html
Ⅸ 國內有哪些著名的美術館和博物館
建造藝蘭齋美術館 准備建造的藝蘭齋美術館,位於南京西部長江自然景觀帶和東部歷史文化地域之間的河西新文化用地之間,周圍正在開發中,東鄰南京市河西新域中央商務區,位於新成大廈、奧林匹克公園、臨江公園的軸線上,奧體中心新館旁邊,既南京市上新河路與青石埂路交叉口。總用地面積為 96700 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 20800 多平方米。 藝蘭齋美術館的面積約為現在江蘇省美術館近 3 倍,建成後將成為目前國內收藏明清字畫首屈一指的美術館。由於由世界著名建築家黑川紀章親自設計,根據他的設計理念和作為大型現代美術館的規模,不只是江蘇省,也是中國頂級真正具有美術館組織框架的全新現代美術館,藝蘭齋美術館館藏主要作品為明清書畫,尤其是所藏「揚州八怪」作品達 250 多件,其中「八怪」之首金農的作品收藏有 30 多件,和美術館建築互動的景觀,將是在他周圍建造露天劇場、商業、藝術孵化區和具有現代生活感的 SOHO 住宅。 美術館分展覽室、入口大廳、報告廳、餐廳、收藏庫和車庫。主體建築的主要結構分地上兩層,局部一層,地下一層地上三層主要為書畫展廳、收藏室、演講室、會議室和辦公室等,建築主體高 20 米,是一座謙和平易的、為市民服務的美術館。目前美術館已破土動工,將於 2005 年完工。
黑川南京行 黑川紀章在考察了投資近 1.5 億元的藝蘭齋美術館建址之後,向媒體表示:「這片空地很理想,與他的家鄉名古屋十分相似,環境很好,緊靠長江,與興建中的奧體中心只有一路之隔,在這里建一座現代化美術館,效果會很好。」黑川在南京做了題為《城市建築與美術館設計》的演講。 黑川紀章認為建造美術館設計至關重要,而設計的主角不是房子而是展品,要保存好這么多古代美術品,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到。由於這里是濱江,他會採用不銹鋼材料並設置自動控制系統,假如洪水襲來,控制系統會自動啟動,美術館四周會升起保護罩,確保萬無一失。黑川紀章在參觀了藝蘭齋所藏的董其昌、吳昌碩等明清書畫大家的作品之後非常興奮,他說自己從小喜愛中國書法,日本有很多人研究中國書畫,河西建起美術館能讓更多世界各地遊客來南京接觸和了解中國藝畫藝術。
Ⅹ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的設計者
鏈接: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著名建築設計師——王澍。
他的代表作品有: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寧波美術館、鄞州公園建築小品、金華建築公園(其中一個建築)、杭州錢江時代住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