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有哪些村
⑴ 日本戰國 京都 大阪是誰的領地
京都應該就是二條城,開始是足利義輝(就是室町幕府的13代將軍)所在的城池,後來改名為伏見城,也就是鳥居元忠死守的那座。
大阪城是羽柴秀吉(他後來改姓「豐臣」,當時還是織田家的家臣)在石山本願寺的原根據地上建造的。後來被德川幕府納為天領(就是將軍直轄領地),不過這已經是織田信長身死之後的事了。
給你一副戰國勢力的割據圖,可以自己看看。實際圖很大。
⑵ 求日本戰國時代各國有多少郡
日本自平安時代初期形成六十六國二島的行政區劃,直至幕末無變化。明治元年(1868年)曾細加劃分,新增十一國,廢藩置縣時被一起廢除。六十六國二島共分為五畿七道,分別是: 3JC uM_y
MK3h~`is
畿內五國(五畿):大和、山城、攝津、河內、和泉; aV5M}:D
東海道十五國:伊賀、伊勢、志摩、尾張、三河、遠江、駿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上總、下總、安房、常陸; ZtZ3I?%U3
東山道八國:近江、美濃、飛驒、信濃、上野、下野、陸奧、出羽; .B~}hjOZK
北陸道七國:若狹、越前、加賀、能登、越中、越後、佐渡; S ,F[74K
山陰道八國:丹波、丹後、但馬、因幡、伯耆、出雲、石見、隱岐; mr7Oi `dE
山陽道八國:播磨、美作、備前、備中、備後、安藝、周防、長門; 4Q!A w
南海道六國:紀伊、淡路、阿波、讃岐、伊豫、土佐; =F|9 ac9X
西海道九國二島:築前、築後、豐前、豐後、肥前、肥後、日向、薩摩、大隅、壹岐島、對馬島。 c:7V..
#b/L~Bw[
有時候,也根據中國的習慣而稱各國為州,如甲斐為甲州,遠江為遠州,紀伊為紀州等,故西海道九國合稱「九州」。相應,各國的國守,謂之曰太守。另外,陸奧、出羽(不少游戲中分陸奧為岩代、磐城、陸前、陸中、陸奧,分出羽為羽前、羽後,其實是明治初年的細分)地方為「東北」;山陰、山陽兩道為「中國」(這是相對京都、奈良的距離遠近而言,六十六國各有遠、中、近之分,如九州諸國就屬於遠國,但通常「中國地方」僅指山陰、山陽兩道;同時也有「日本國中部」之意,因為古代奧羽的大片土地還是蝦夷人的居住區);京都、大坂地方為「關西」;箱根(在伊豆與相模的交界處)以東的相模、武藏、安房、上總、下總、常陸、上野、下野八國地方為「關東」,上杉謙信的「關東管領」職,名義上管領的就是這些地方(外加甲斐、伊豆)。 o/3.U=px~
?j8!3NCl}
各國的政廳(國衙)所在地稱為國府或府中,府中所建的城堡自然就是府中城。這種公家政治時代的產物直到戰國時代仍有遺留,其實駿府就是駿河府中的簡稱,同樣甲府城也就是甲斐府中城。當然,其作為國衙所在地的職能早已名存實亡。
⑶ 日本戰國幾人集體名稱(全報上來)
八浜七本槍 ——粟井正晴、岸本惣次郎、國富貞次、小森三郎右衛門、宍甘太郎兵衛、能勢賴吉、馬場職家
八代十三人眾——奧野越前守、高橋駿河守、東織部、東主馬、東四郎左衛門尉、東縫殿助、松木左馬頭、蓑田出雲守、蓑田紀伊助、蓑田信濃入道、宮原內記、宮原縫殿助、村山越前守
北條三家老 ——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
北條五色備 ——笠原康勝(白備)、多目周防守(黑備)、富永右衛門尉(青備)、北條綱高(赤備)、北條綱成(黃備)
北條八老 ——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笠原康勝、多目周防守、富永右衛門尉、北條綱高、北條綱成
村上八人眾 ——西條義忠、森村清秀、信田隆生、屋代道齋、鹽崎八郎、五加重成、石川高清、高阪范重
大坂城七將星——真田幸村、長宗我部盛親、木村重成、後藤又兵衛基次、明石全登、毛利勝永、大野治房
大坂七手組頭——青木一重、伊東長次、中島氏種、野野村吉安、速水守久、堀田盛重、真野賴包
德川三傑 ——本多忠勝、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四天王 ——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十六神將——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井伊直政、松平康忠、內藤正成、平岩親吉、鳥居元忠、大久保忠世、服部半藏、高木清秀、米津常春、渡辺守綱、鳥居忠廣、大久保忠佐、蜂屋貞次
島津四兄弟 ——島津三郎左衛門義久、島津又四郎義弘、島津又六郎歲久、島津又七郎家久
大友雙璧 ——立花道雪、高橋紹運
豐臣五大老 ——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後由上杉景勝擔任)
豐臣三中老 ——生駒正親、堀尾吉晴、中村一氏
豐臣五奉行 ——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
豐後三老 ——吉岡長增、吉弘監理、臼杵監速
肥前三城七騎——今道純近、大村純辰、朝長純基、朝長純盛、藤崎純久、宮原純房、渡邊純綱(又稱為大村家七勇士)
府中三人眾 ——前田利家、佐佐成政、不破光治
鍋島三生 ——鍋島信生(直茂)、石井生札、下村生運
岡崎五人眾 ——天野貞有、石川忠輔、植村新六、內藤義清、林藤助
海赤雨三將 ——海北綱親、赤尾清綱、雨森彌兵衛
黑田雙璧 ——母里太兵衛友信、後藤又兵衛基次
黑田八虎 ——井上之房、栗山利安、黑田一成、黑田利高、黑田利則、黑田直之、後藤基次、母里友信
黑田二十四將——黑田利隆、黑田利則、黑田直之、栗山利安、堀正儔、益田正親、母里友信、野村佑勝、野口一成、後藤基次、黑田一成、久野重勝、井上之房、菅正利、小河信章、桐山信行、林直利、吉田長利、村田吉次、竹森次貞、衣笠景延、三宅家義、毛屋武久、原種良
會津四家老 ——佐世、富田、平田、松本
加藤清正十六將——加藤輿右衛門、加藤右馬允、加藤清兵衛、角(右邊添一「鳥」字)平次、龍造寺又八、庄林隼人、貴田孫兵衛、吉村吉左衛門、山內甚三郎、九鬼四郎兵衛、天野助左衛門、木村又藏、森本義太夫、齋藤主水、赤星太郎兵衛、飯田覺兵衛
賤岳七本槍 ——福島市松正則、加藤虎之助清正、加藤孫六嘉明、肋阪甚內安治、片桐助作且元、平野權平長泰、糟屋右衛門尉武則
立花四天王 ——由布惟信、十時連貞、安東家忠、高野大膳
六角義賢六宿老——蒲生賢秀、後藤秀勝、近藤貞治、平井定武、三雲成持、目賀田綱清
蘆名四天王 ——佐世種常、富田滋実、平田盛范、松本舜輔
利休門三人眾——蒲生氏鄉、細川忠興、芝山宗綱(監物)
利休七哲 ——蒲生氏鄉、細川忠興、高山重友、古田重然、芝山宗綱(監物)、瀨田伊繁、牧村利貞
龍造寺四天王——成松信勝、百武賢兼、江里口信常、木下昌直(或円城寺信胤,有爭議)
六角兩藤 ——後藤賢豐、進藤賢盛
美濃三人眾 ——安藤守就、稻葉一鐵、氏家卜全
美濃四人眾 ——安藤守就、稻葉一鐵、氏家卜全、不破光治
毛利兩川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
毛利四武士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貞俊
毛利五奉行——赤川元康、粟屋元親、桂元忠、國司元相、兒玉就忠
毛利十八將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貞俊、穴戶隆家、吉見正賴、天野隆重、桂元澄、兒玉就忠、志道廣良、粟屋元秀、赤川元助、熊谷信直、粟谷元親、國司元相、井上元兼、飯田元親、渡辺左衛門
那須七騎 ——蘆野氏、伊王野氏、大關氏、大田原氏、千本氏、那須氏、福原氏
尼子新宮黨 ——尼子國久、尼子誠久、尼子豐久、尼子敬久
尼子三傑 ——熊谷新右衛門、立原久綱、山中鹿之介
尼子七馬士 ——馬井汲之助、馬飼舍人、馬川渡之助、馬路走之助、馬冢登之助、馬山翔右衛門、馬木彥右衛門
尼子九牛黨 ——牛井谷右衛門、牛尾幸清、牛岡草之助、牛飼糖右衛門、牛川飛右衛門、牛田源五兵衛、牛田鋤右衛門、牛尿踏右衛門、牛引夫兵衛
尼子十旗 ——赤穴光清、牛尾幸清、大西氏、熊野久家、神西三郎左衛門、諏訪部(三刀屋)久扶、馬來(真木)氏、松田誠保、三澤為幸、米原綱寬(又稱為「尼子十砦」)
尼子十助(介)——秋上伊之助、植田稻葉之助、大谷豬之助、柴橋大力之助、高橋渡之助、寺本生死之助、早川鯰之助、深田泥之助、山中鹿之介、橫道兵庫之助
尼子十勇士 ——山中鹿之介、早(今)川鯰之介、藪中荊之介、秋宅庵之介、橫道兵庫之介、寺元(本)生死之介、尤道理之介、植田早稻(苗)之介、深田泥之介、小倉鼠之介(根據《戰國網路》記載)
蒲生十三勇士——赤座隼人、谷崎忠右衛門、上阪左文、生駒彌五左衛門、阪源次郎、安藤將監直重、上阪源之丞、本多三彌正重、橫山喜內、林五郎左、上野田主計頭、儀俄忠兵衛、後藤喜三郎高治
淺井四翼 ——磯野員昌、大野木國重、野村定元、三田村休俊
清洲三奉行 ——織田信秀、織田因幡守、織田藤左衛門
謙信雙璧 ——柿崎景家、甘糟(粕)景持
三島村上水軍——能島(村上武吉)、來島(來島通康→來島通總)、因島(村上吉充)
三國司 ——伊勢北田氏、土佐一條氏、飛彈姊小路氏
三河三奉行 ——天野康景、高力清長、本多重次
三好三人眾 ——三好長逸、三好政康、岩成友通
攝津三守護 ——池田勝正、伊丹親興、和田惟政
山名四天王 ——田結庄是義、太田垣輝信、垣屋續成、八木豐信
三山城 ——竹腰正信、直江兼續、橫山長知
上田七本槍 ——朝倉藤十郎宣政、齋藤久右衛門利信、鎮目半次郎惟明、什左次右衛門久正、戶田半平光正、中山助六郎照守、小野次郎右衛門忠明
矢中七騎 ——秋山逢殿助、大澤備後、栗原內記、長嶋因幡、福島嘉兵衛、真下下野、松本九郎兵衛(又稱「和田七騎」)
筒井左右近 ——島勝猛(左近)、松倉重信(右近)
桐生七騎 ——芥川能登、荒蒔式部、小曾根築後、高草木築前、東宮民部、松島淡路、松島式部
田山七武士 ——伊丹總堅、長續連、溫井總貞、游佐續光、游佐宗円、平總知、三宅總廣
天下三秀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松永久秀
天下七兄弟 ——稻葉正成、可兒才藏、辻小作、谷衛友、中黑道隨、丹羽山城、渡邊勘兵衛
土佐七雄 ——長宗我部、香宗我部、吉良、本山、安芸、津野、大平
武田三彈正 ——高阪昌信(逃彈正)、真田幸隆(攻彈正)、保科正俊(槍彈正)
武田四名臣 ——馬場信房、內藤昌豐、高阪昌信、山縣昌景
武田二十四將——武田勝賴、武田信繁、武田信廉、穴山信君、高坂昌信、馬場信房、真田幸隆、原虎胤、內藤昌豐、原昌胤、秋山信友、板垣信方、山本勘助、三枝守友、小幡虎盛、真田昌幸、飯富虎昌、橫田高松、山縣昌景、土屋昌次、多田滿賴、甘利虎泰、小山田信茂、小幡昌盛
武藏四家 ——成田氏、玉井氏、奈良氏、別府氏
武藏七黨 ——豬俁黨、私市黨、兒玉黨、丹黨、西黨、村山黨、橫山黨
小豆坂七本槍——織田孫三郎信光、織田造酒丞信房、佐佐孫介勝重、佐佐隼人正政次、岡田助左衛門重善、下方左近貞清、中野又兵衛一安
蟹江七本槍 ——阿(安)部忠政、大久保甚四郎忠員、大久保治右衛門忠佐、大久保新八郎忠俊(利)、大久保新十郎忠世、杉浦八郎五郎鎮貞、杉浦物左衛門鎮榮
西美濃十八將——相場國信、衣斐光兼、揖斐光親、岩手道高、輕海光顯、國枝正則、郡家光春、小柿長秀、小彈正國家、高橋治平、竹越守久、竹中半兵衛重治、所信國、林道政、船木義久、松山正定、八居國清、山岸光信
信濃的四大將——木曾義昌、村上義清、小笠原忠實、諏訪賴忠
小倭七人眾 ——稻垣氏、臼木氏、岡村氏、小泉氏、堀山氏、滿賀野氏、吉懸氏
新陰流四天王——丸目藏人佐長惠、柳生但馬守宗嚴、穴澤凈賢、匹田文五郎
一乘谷四奉行——朝倉景連、前波景定、小泉長利、河合吉統
伊賀上忍三家——服部家(服部保長,即服部半藏正成之父)、藤林家(藤林長門守保豐)、百地家(百地丹波守)
越後十七將 ——甘糟(粕)近江守景持、荒川伊豆守、飯盛攝津守、宇佐美定行(盈?)、鬼小島彌太郎、柿崎景家、唐崎左馬之介、齋藤朝信、田(右邊添一「鳥」字)山周防守、神藤出羽守、高梨政賴、直江兼續、直江景綱、永井丹波守、本庄繁長、毛利上總介、桃井贊岐守
宇喜多三老 ——長船貞親、岡利勝、戶川秀安
姊川七本槍 ——渡邊金大夫、門奈左近右衛門、伊達輿兵衛、伏木久內、中山是非之助、吉原又兵衛、林平六
最上八盾 ——天童氏、飯田氏、尾花澤氏、盾岡氏、長靜氏、成生氏、延澤氏、六田氏
齋藤六人眾 ——安藤守就、氏家卜全、竹越尚光、長井衛安、日根野弘就、日比野清美
真田十勇士 ——根津甚八、三好清海、海野六郎、三好伊三、覽十藏、霧隱才藏、猿飛佐助、望月六郎、穴山小助、由利鐮之助
織田雙璧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
織田四天王 ——柴田勝家、羽柴秀吉、明智光秀、瀧川一益
織田四家老 ——羽柴秀吉、丹羽長秀、柴田勝家、佐久間信盛(歌謠分別稱之為:木棉藤吉,米五郎左,勇敢柴田,倚重佐久間)
織田五奉行 ——菅谷長賴、長谷川秀一、福富秀勝、堀秀政、矢部家定
⑷ 日本戰國帝進,請概括一下日本戰國時主要各個地區有實力的大名...
全部不分時候,括弧里為小勢力大名九州有力大名:島津、大友、龍造寺、大內(肝付、阿蘇、大村、相良、伊東)中國有力大名:毛利、尼子、大內、山名、赤松、宇喜多(三村、浦上、一色、波多野)四國有力大名:一條、長宗我部、河野、三好(安芸、西園寺、本山)近畿有力大名:織田、豐臣、德川、三好、細川、斯波、足利、六角、今川(筒井、淺井、北畠、姊小路、齋藤、真田)北陸有力大名:朝倉、本願寺(畠山、神保)關東有力大名:上杉、北條、武田、佐竹、蘆名(那須、結城、宇都宮、相馬、岩城、里見)奧羽有力大名:伊達、最上、南部、安東、蒲生(蠣崎、大寶寺、大浦、大崎、安東、小野寺)ps:龍指的是上杉謙信,虎指的是武田信玄三好家是很輝煌,因為他本來是屬於細川家,後來奪了細川家的權,又遇上三好長慶這樣的人而在四國和近畿都佔了一席位。三好三人眾也很有名,特別是松永久秀。細川家是室町幕府三管領之一,最輝煌領有四國全部外加和泉等地。
⑸ 日本也有戰國時代,在此期間各個勢力分布是怎樣的
當時六十多國分別分布於五畿七道(ごきしちどう)(Go-ki-Shichi-Dou)內
五畿(ごき)(Goki),即天皇京畿一帶之五國,又稱「畿內」(きない)(Kinai):
山城、大和、河內、和泉、攝津
七道(しちどう)(Shichi-Dou)分為東山道、東海道、北陸道、南海道、西海道、山陽道及山陰道;依照日本地理及地勢命名。
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Hok-kai-dou)共一國(十區):
蝦夷(北海道)
東山道(とうさんどう)(Tou-san-dou)共六國:
美濃、上野、下野、飛驒、近江、信濃
東海道(とうかいどう)(Tou-kai-dou)共十五國:
伊賀、伊勢、志摩、尾張、三河、遠江、駿河、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總、下總、常陸
北陸道(ほくりくどう)(Hoku-riku-dou)共七國:
越後、越中、越前、佐渡、能登、加賀、若狹
山陽道(さんょうどう)(Sann-you-dou)共七國:
播磨、備前、備中、備後、安芸、周防、長門
山陰道(さんいんどう)(Sann-in-dou)共八國:
丹波、丹後、但馬、因幡、伯耆、出雲、石見、隱岐
南海道(なんかいどう)(Nann-kai-dou)共六國:
紀伊、淡路、阿波、贊岐、伊予、土佐
西海道(さいかいどう)(Sai-kai-dou)共十一國:
豐前、豐後、築前、築後、肥前、肥後、日向、大隅、薩摩、對馬、壹岐
蝦夷(えぞ)(Ezo):屬北海道。現在之北海道地區。大和政權統治以外之地,以中國「化外之地」之概念起名,土著愛奴人之居地。鐮倉時代向北縮少,後來退至渡島半島及津輕半島一帶。明治二年(1869)及明治十五年(1882)前後分為渡島(おしま)(Oshima)、後志(しりへし)(Shiriheshi)、膽振(いふり)(Ifuri)、石狩(いしかり)(Ishikari)、天盬(てしほ)(Teshiho)、北見(きたみ)(Kitami)、日高(ひたか)(Hitaka)、十勝(とかち)(Tokachi)、釧路(くしろ)(Kushiro)、根室(ねもろ)(Nemoro)及千島(ちしま)(Chishima)十一國/區。
陸奧國(むつ)(Mutsu):屬東山道。俗稱奧州。現在之福島、宮城、岩手、青森、秋田諸縣,總石高大約167萬石(根據慶長年間之檢地)。九世紀時與蝦夷半分,大化革新後以後白河以北之地稱「道奧」(道之奧),意即「道路遠奧之地」。律令制時代改稱陸奧;元明天皇和銅五年(712)分為陸奧、出羽兩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分為陸奧、陸中、岩代、磐城。
出羽國(でわ)(Dewa):屬東山道。俗稱羽州。石高約32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形、秋田縣。遠征蝦夷族阿倍比羅夫後開拓而成,分屬道奧、越國,和銅元年(708)脫離越後國,和銅五年(712)自成一國,外加最上、置賜兩郡。室町時代屬關東管領管轄。明治元年改分羽前、羽後二國。最後演化為山形、秋田縣。
越中國(えっちゅう)(Etsu-chuu):屬北陸道。石高約2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富山縣。古代越國(こし,Koshi))之一,天武天皇時代將其三分國(越前、中、後),大寶二年(702),擁越後國頸城、古志、魚沼、蒲原四郡為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與新川縣合並為石川縣,明治16年再獨立為富山縣。
越前國(えちぜん)(Echi-zen):屬北陸道。石高約50萬石(慶長時)。現在福井縣東北部。古代越國之一,天武天皇時代將其三分國(越前、中、後);七世紀後期,除福井郡半部外,加入敦賀郡、丹生郡、足羽郡、大野郡、坂井郡、江沼郡、加賀郡、羽咋郡、能登郡、鳳至郡、珠洲郡十一郡構成越前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敦賀、足羽、福井縣分置。
越後國(えちご)(Echi-go):屬北陸道。石高約3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新潟縣。古代越國之一,天武天皇時代將其三分國(越前、中、後);大寶二年(702),頸城、古志、魚沼、蒲原四郡劃為越中國;和銅元年(708)分為越後、出羽兩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改名新潟縣。
2006-8-819:40回復
明智光復
2樓
佐渡國(さど)(Sado):屬北陸道。石高約1萬7000石慶長時)。現在之佐渡全境。初見載於文武天皇四年(700),古代越國一部,天平十五年(743)後屬越後國,天平勝寶四年(752)再分。廢藩置縣後,曾改稱佐渡、相川縣,最後編入新潟縣。
加賀國(かが)(Kaga):屬北陸道。現在之石川縣南部。俗稱加州、賀州。石高約35萬石(慶長時)。古屬越國。大化改新時編入越前國。弘仁十四年(823)擁加賀郡及江沼郡為加賀國。室町時代一向一揆之熱門地。廢藩置縣後,明治十六年,與能登國合為石川縣。
能登國(のと)(Noto):屬北陸道。俗稱能州。石高約2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石川縣北部半島。古代之能登?羽咋二國,屬越前國。養老二年(718),從越前國擁羽咋郡、能登郡、鳳至郡、珠洲郡四郡自分。聖武天皇天平十三年(741)再與越中國合一,淳仁天皇天平寶字元年(757)再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與七尾縣,於同五年為石川縣之一部。
若狹國(わかさ)(Wakasa):屬北陸道。俗稱若州。石高約8萬5千石。現在福井縣西南部。古屬越國,為交通要道。
常陸國(ひたち)(Hitachi):屬東海道。俗稱常州。石高約53萬石(慶長時)。現在之茨城縣全境。大化改新後自道奧國獨立,並合高、久自、仲、新治、築波、茨城六國統合為一國。廢藩置縣後茨城與新治分離。明治八年合並,占茨城縣北、東部。
上總國(かずさ)(Kazu-sa):屬東海道。俗稱上總。石高約38萬石。現在之千葉縣南部。古稱總國之一,曾稱上狹。大化改新,養老二年(718),與下總國、安房國分立。天平十三年(741)再與安房國並合。天平寶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間,與下總、安房再次合為千葉縣。
下總國(しもうさ)(Shimou-sa):屬東海道。俗稱下總。石高約40萬石。現在之千葉縣北部。大化改新後,與上總國、安房國分立。明治年間,與上總、安房再次合為千葉縣。
安房國(あわ)(A-wa):屬東海道。俗稱房州。石高約43萬石。現在之千葉縣最南部。大化改新,養老二年(718),與上總國分立,擁平群郡、安房郡、朝夷郡、長狹郡。天平十三年(741)再與上總國並合。天平寶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間,與上總、下總再次合為千葉縣。為捕鯨業主要地。
上野國(こうずけ)(Kou-zuke):屬東山道。俗稱上州。石高約5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群馬縣。古代與下野國、那須國合稱為「毛野國」。四世紀時毛野國分為上毛野國成立。大化改新後,毛野國分為上、下兩國—上野國與下野國。古代東國經營之重點;古代牧馬名產地。廢藩置縣後分為七個縣,明治9年合為群馬縣。
下野國(しもつけ)(Shimo-tsuke):屬東山道。俗稱下州。石高約3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栃木縣。古代與上野國、那須國合稱為「毛野國」。四世紀時毛野國分為下毛野國成立。大化改新後,毛野國分為上、下兩國—上野國與下野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栃木、宇都宮兩縣,同九年統合為栃木縣。
武藏國(むさし)(Musashi):屬東海道,俗稱武州。石高約6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東京、崎玉縣全境、神奈川縣橫濱市、川崎市全境。古代無邪志國、胸刺國、知夫國之國。大化改新後合為一國。初屬東山道,寶龜二年(771),入屬東海道。鐮倉時代,成為關東八國之一。廢藩置縣後,分置八縣,最後合歸為崎玉縣、東京府、神奈川縣。
相模國(さがみ)(Sagami):屬東海道,俗稱相州。石高約2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神奈川縣大部分地區。古代相武、師長兩國與鐮倉別之地,大化改新後合為一國。廢藩置縣後,小田原、足柄縣並入神奈川縣。
伊豆國(いず)(I-zu):屬東海道,俗稱豆州。石高約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靜岡縣東及東京都伊豆諸島。古代溫泉勝地及重犯流放地。天武九年(680),與駿河國分離,擁三郡(後增至四郡)。廢藩置縣後,於明治九年伊豆半島並入靜岡縣,伊豆七島編入東京府。
駿河國(するが)(Suruga):屬東海道,俗稱駿州、駿河。石高約15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靜岡縣中東部。古稱珠流河;大化改新時成立,天武十年(681)與伊豆國分離。平安時代屬上國格,伊勢神宮之庄園屬地。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編入靜岡縣。
2006-8-819:40回復
明智光復
3樓
甲斐國(かい)(Kai):屬東海道,俗稱甲州。石高約23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梨縣。古來之山國。七世紀前後成立。廢藩置縣後,改名甲府縣,再成為山梨縣。
遠江國(とおとうみ)(Too-toumi):屬東海道,俗稱遠州。石高約2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靜岡縣西部。因境內之濱名湖俗稱「遠之淡海」而得名「遠海(江)之國」。大化改新(645)後,由素賀、久努等諸國統合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改稱堀江縣、濱松縣,同9年與靜岡縣合並。
三河國(みかわ)(Mikawa):屬東海道,俗稱三州。石高約2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愛知縣東部。大化改新時與穗國合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改稱額田縣,同五年改稱愛知縣。
信濃國(しなの)(Shinano):屬東山道,俗稱信州、科野。石高約3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長野縣。養老五年(721)與南部之諏訪國分置,天平三年(731)再次合並。平安時代之庄園重地、牧馬區之一。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長野、築摩兩縣,同九年獨立為長野縣。
尾張國(おわり)(Owari):屬東海道,俗稱尾州。石高約5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愛知縣西部。以木曾川與美濃國分置。明治五年廢藩置縣後並入愛知縣。
美濃國(みの)(Mino):屬東山道,俗稱濃州。古稱三野、御野。石高約5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岐阜縣南部。大化改新時立為一國。後加信濃之木曾地方而正式成形。廢藩置縣後為岐阜縣南部。
飛驒國(ひだ)(Hida):屬東山道,俗稱飛州。古稱斐太、斐陀。石高約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岐阜縣北部。大化改新時立為一國。廢藩置縣後初為築摩縣,明治九年與美濃合為岐阜縣。
近江國(おうみ)(Ou-mi):屬東山道,俗稱江州。石高約7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滋賀縣。古稱淡海,因境內之琵琶湖俗稱「近之淡海」而得名「近海(江)之國」。大化改新時設置,廢藩置縣後為滋賀縣。
伊勢國(いせ)(Ise):屬東海道,俗稱勢州。石高約5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東南部。古代神國、皇大神宮之鎮座地,大化改新後自成一國。於七世紀,孝德天皇時代與志摩國、伊賀國合為一國。天武九年(680)伊賀國分置;八世紀時志摩國分立。廢藩置縣後分為安濃津、度會縣,明治九年合並為三重縣。
伊賀國(いが)(Iga):屬東海道,俗稱伊州、賀州。石高約1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西北部。大化改新後與伊勢國合並;天武九年(680)獨立為伊賀國,擁阿拜、山田、伊賀、名張四郡。廢藩置縣後為安濃津縣,明治五年編入三重縣。
志摩國(しま)(Shima):屬東海道,俗稱志州。石高約1萬8000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南端。因志摩半島而得名;於七世紀,孝德天皇時代與伊勢國、伊賀國合為一國。八世紀時自立。本只有志摩郡,後分為英虞郡、答志郡。明治九年合並為三重縣。
大和國(やまと)(Yamato):屬畿內,俗稱和州。石高約45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奈良縣。大化改新時自立為一國。古稱倭、大倭、大養德;淳仁天皇天平寶字元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古代大和皇朝之發祥地而得名。奈良時代之都。廢藩置縣後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名奈良縣。
紀伊國(きい)(Kii):屬南海道,俗稱紀州。石高約2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西部及和歌山縣。古稱「木之國」,因「木之國」之音變長,和銅六年(713)正式名為紀伊。大化改新自立一國。廢藩置縣後分為三重縣一部及和歌山縣。
和泉國(いずみ)(Izumi):屬畿內,俗稱泉州。石高約1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大阪府南部。大和朝廷之御料地,由於該地有地下水泉湧出,故名和泉。靈龜二年(716),以河內國大鳥、和泉、日根三郡劃為和泉監管地。天平十二年(740)並入河內國,入天平寶字元年(757)再次成立和泉國。廢藩置縣後稱堺縣,明治十四年(1881)編入大阪府。
河內國(かわち)(Kawachi):屬畿內,俗稱河州。石高約2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大阪府南部。明治十四年編入大阪府。現為東大阪市內一部分。
2006-8-819:40回復
明智光復
4樓
山城國(やましろ)(Yamashiro):屬畿內,俗稱山州、城州。石高約23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京都府南部。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國。古稱山背、山代,延暦十三年(794),桓武天皇改置平安京,以「從山河襟帯而自然作城之名勝」而改名山城。廢藩置縣後分置京都府及淀縣;後合並為京都府。
攝津國(せっつ)(Settsu):屬畿內(或山陽道),俗稱攝州。石高約1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東部。古代通稱津國,和銅六年(713年)改稱攝津國。天武天皇置攝津職,擁務古(武庫)水門之良港,因與大陸(中國、朝鮮)交易而繁榮。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置尼崎、三田兩藩為兵庫縣東部,其他部分編入大阪府北部。
丹波國(たんば)(Tan-ba):屬山陰道,俗稱丹州、丹南、南丹。石高約2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東北部及京都府中部。古稱旦波。七世紀成立,和銅六年(713),北部五郡劃為丹後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入兵庫縣及京都府。
丹後國(たんご)(Tan-go):屬山陰道,俗稱丹北、北丹。石高約1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京都府北部。和銅六年(713),丹波國北部五郡(加佐、與謝、丹波(後之中郡)、竹野、熊野)劃為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劃入京都府。
淡路國(あわじ)(Awaji):屬南海道,俗稱淡州。石高約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南部之淡路島。七世紀成立,古稱淡道;後與阿波國合稱栗國,本身稱「阿波路」,由津名郡、三原郡組成。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劃入兵庫縣。
阿波國(あわ)(Awa):屬南海道,俗稱阿州。石高約1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德島縣。古代與淡路國合稱栗國;和銅六年(713)正稱阿波。後因江戶德島藩而於廢藩置縣後分置德島縣、名東縣,後來統稱德島縣。
贊崎國(さぬき)(Sanuki):屬南海道,俗稱贊州。石高約12萬6000石(慶長時)。現在之香川縣。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國,外加盬飽、小豆、直島諸島,江戶時代時,小豆、直島諸島劃為備前國領。廢藩置縣後曾改稱香川、名東、愛媛,後正稱香川縣。
伊予國(いよ)(Iyo):屬南海道,俗稱予州。石高約36萬6000石(慶長時)。現在之愛媛縣。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國,廢藩置縣後成為愛媛縣。
土佐國(とさ)(Tosa):屬南海道,俗稱土州。石高約1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高知縣。古名土左;古代都佐、波多兩國在大化改新後合並為一國。廢藩置縣後成為高知縣。
播磨國(はりま)(Harima):屬山陽道,俗稱播州。石高約3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西南部。大化改新後,合並針間、鴨、明石三國為一。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稱為姫路縣,後來改名飾磨縣,同九年合並入兵庫県。
但馬國(たじま)(Tajima):屬山陰道,俗稱但州。石高約1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北部。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豊岡、出石、村岡三縣,後來曾統合為豊岡縣,最後編入兵庫縣。
美作國(みまさか)(Mimasaka):屬山陽道,俗稱作州。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岡山縣北部。古代備中國之一地,和銅六年(713)後擁備前國英多、勝田、苫田、久米、真嶋及大庭六郡為一國。平安時代庄園之地;廢藩置縣後分置津山、勝山、鶴田三縣,後統稱北條縣,最後於明治九年編入岡山縣。
備前國(びぜん)(Bizen):屬山陽道,俗稱備前。石高約3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岡山縣東部。本屬古吉備國之一部,大化革新後分為三國(備前、中、後),和銅六年(713)後劃北部六郡予美作。江戶時代時,小豆、直島諸島劃為國領。廢藩置縣後並入岡山縣。
備中國(びっちゅう)(Bicchuu):屬山陽道,俗稱備中。石高約1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岡山縣西部。古吉備國之一部,古名「吉備道中國」,大化革新後分為三國(備前、中、後)。廢藩置縣後改名深津、小田縣,明治五年正式並入岡山縣西部。
備後國(びんご)(Bin-go):屬山陽道,俗稱備後。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廣島縣東部。古吉備國之一部。大化革新後分為三國(備前、中、後)。廢藩置縣後本並入岡山縣,明治九年改編入廣島縣東部。
2006-8-819:40回復
明智光復
5樓
安芸國(あき)(Aki):屬山陽道,俗稱芸州。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廣島縣西部。古名阿岐;因為古代交通之要地之繁榮。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改名安芸,乃源平時代,平氏庄園之地。廢藩置縣後並入廣島縣。
因蟠國(いなば)(Itaba):屬山陰道,俗稱因州。石高約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取縣東部。古稱稻葉,為古稻葉國,大化改新後改名因幡。廢藩置縣後本並入鳥取縣。
伯耆國(ほうき)(Houki):屬山陰道,俗稱伯州。石高約2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取縣西部。為古伯耆國,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名稱不變。廢藩置縣曾改名鳥取縣、島根縣,明治十四年合為鳥取縣西部。
出雲國(いずも)(Izumo):屬山陰道,俗稱雲州。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根縣東部。古出雲皇朝之地,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名稱不變。明治四年廢藩置縣,編入島根縣。
石見國(いわみ)(Iwami):屬山陰道,俗稱石州。石高約1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根縣西部。以石見銀山而得名。明治四年廢藩置縣,編入島根縣。
周防國(すおう)(Suwou):屬山陽道,俗稱防州。石高約1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口縣南部。古名周芳;七世紀末改名周防。大化改新後,並大島、熊毛、玖珂、都濃、佐波、吉敷六郡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與長門國合為山口縣。
長門國(ながと)(Nagato):屬山陽道,俗稱長州。石高約2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口縣北部。古稱穴門、穴戶;古代穴門、阿武國之地,七世紀時合並為穴門國,七世紀末改名為長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為山口、豐浦、清末三縣,與岩國縣編入為山口縣。
隱岐國(おき)(Woki):屬山陰道,俗稱隱州。石高約5萬石(慶長時)。現在鳥根縣之外島。大化改新自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編入鳥根縣。
對馬國(つしま)(Tsushima):屬西海道,俗稱對州。石高約16萬石(慶長時)。現在長崎縣之外島。古代對大陸交通、軍事上之要地,古稱津島;天智天皇三年(664)置設軍事機地。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改稱嚴原縣,同年與九州佐賀縣合並為伊萬里縣。同5年編入長崎縣,自為嚴原町,內有四町二村。
豐前國(ぶぜん)(Buzen):屬西海道,俗稱豐前、豐州。石高約14萬石(慶長時)。現在福岡縣及大分縣之一部。古代與豐後國合稱豐國,文武天皇分為豊前、豊後兩國,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編三藩為小倉、中津、新田三縣;最後統合為小倉縣。同九年分別編入東部之大分縣及西部之福岡県。
豐後國(ぶんご)(Bungo):屬西海道,俗稱豐後、豐州。石高約42萬石(慶長時)。現在大分縣之大部分。古代與豐後國合稱豐國,文武天皇分為豊前、豊後兩國,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為臼杵、杵築等七縣;同九年統合為大分縣。
築前國(ちくぜん)(Chikuzen):屬西海道,俗稱築前,古稱築紫前。石高約33萬石(慶長時)。現在福岡縣西北部。古代築紫國(つくし,Tsukushi)之一部,古代大陸文化流入、國防上之要地。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築紫國兩分後,自成一國;同時乃管轄西海道諸國之大宰府設置之地。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黒田、秋月兩縣,同年合並為福岡縣。
築後國(ちくご)(Chikugo):屬西海道,俗稱築後,古稱築紫後。石高約27萬石(慶長時)。現在福岡縣南部。古代築紫國之一部,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築紫國兩分後,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久留米、柳川、三池三縣,曾改名三瀦縣,同九年編入福岡縣之一部。
肥後國(ひご)(Higo):屬西海道,俗稱肥後,石高約3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熊本縣全境,古代火(肥)國之一部。大化改新後(有說持統天皇十年(696)),分為肥前國、肥後國兩國後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熊本、人吉兩縣,明治九年合為熊本縣。
肥前國(ひぜん)(Hizen):屬西海道,俗稱肥前,石高約22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佐賀縣及長崎縣全境,古代火(肥)國之一部。大化改新後(有說持統天皇十年(696)),分為肥前國、肥後國兩國後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佐賀、長崎兩縣。
日向國(ひゅうが)(Hyuuga):屬西海道,俗稱日州、向州,石高約1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宮崎縣全境。古代襲國之一部分,佔九州東南部大部分地區。和銅六年(713)分設大隅國後立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美津、都城兩縣,明治六年合為宮崎縣。
大隅國(おおすみ)(Oosumi):屬西海道,俗稱隅州,石高約1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鹿兒島縣東部。和銅六年(713)擁日向國肝杯、贈於、大隈、姶羅四郡為一國。天長元年(824)並合多褹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並入鹿兒島縣。
薩摩國(さつま)(Satsuma):屬西海道,俗稱薩州,石高約2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鹿兒島縣西部。
九州南部、鹿兒島縣西半部之舊國名,九州隼人族之居地。大寶二年(702),從日向分出唱更國(唱更意即「守邊境」之意),數字後唱更國改名為薩麻國,八世紀末正名為薩摩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並入鹿兒島縣。
壹岐國(いき)(Iki):屬西海道,俗稱壹州,石高不明。現在長崎縣之外島。中國史書稱一支國或一大國;日本方稱伊伎、伊吉、伊岐、由紀、由吉,七世紀時正名壹岐。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並入長崎縣。
⑹ 日本戰國時期有哪些幕府
日本歷史上有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個幕府歷史。 鐮倉幕府 是源賴昭創立,屬源氏家族,但不屬於戰國。鐮倉幕府的天下基本都是有源賴昭同父異母的弟弟源義經打下的,由於源義經已經達到功高震主的地步,心存嫉妒的源賴昭殺死了義經,奪取了勝利果實並開創了鐮倉幕府。因此,義經成為了被傳頌的悲劇英雄人物。 室町幕府 純正的武士幕府,室町幕府的末期,武士時代逐漸轉向大名時代,即主僕關系的時代,這也是日本戰國亂世的開端,也叫「下克上」的混亂時代。室町幕府是由足利氏擔任幕府將軍。最後一代將軍名叫足利義輝,,此人一心嚮往把室町幕府從崩塌的邊緣挽救回來,擔他的政治手腕不夠強硬,最終被三好三人眾暗殺,死時年僅29歲,只留下了一代劍豪將軍的美名。義輝死後,其弟足利義昭受織田信長的幫助而坐上幕府將軍之位,由於信長的態度傲慢,足利義昭反而借用將軍的權力建立了「信長包圍網」來圍剿信長。後信長突破包圍網並親自將足利義昭拉下將軍之位,從此室町時代結束。 江戶幕府 ,也叫德川幕府,是日本歷史上最後的幕府,由德川家康創立,共經歷15代將軍。戰國時期,織田信長基本將天下統一,然而就在離勝利一步之遙時,信長因遭到謀反而死。後豐臣秀吉為報信長之恩而接起了統一天下的重任並成功完成了信長的願望,成為了太閣。豐臣秀吉死後,太閣旗下的德川家康開始展開取代豐臣統治的陰謀計劃,先後於上田城、關原和大阪城三場大戰逐漸鞏固幕府之位。說起德川家康,就必須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真田幸村,幸村是為了報答太閣豐臣之恩而與德川軍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德川家康最懼怕的人。雖然幸村驍勇善戰,在兩次大阪城之戰表現活躍,但最後始終是無力回天,成為了悲劇英雄。另外一個就是村正。村正刀為日本著名的刀,鋒利無比,然而它與德川家很多人死於此刀,所以世人們將它稱作為妖刀,更將其視為反德川幕府的象徵,因此明治維新時期,倒幕派的武器上都會寫上「村正」二字。最後一代將軍名叫德川慶喜,1868年江戶開城投降,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徹底完結。
⑺ 請教日本戰國時期德川家康,織田信秀,今川義元等幾大家族的詳細家譜 ~
德川家宗家家譜
清和天皇——貞純親王——源經基——滿仲——賴信——賴義——義家——義國——新田義重——得川義季——世良田賴氏——教氏——家時——滿義——政義——親季——有親——松平親氏——泰親——信光=一色宗義之女——親忠=鈴木重勝之女——長親=松平近宗之女——信忠=大河內滿成之女——清康=青木貞景之女——廣忠=水野忠政之女傳通院——德川家康
初代征夷大將軍安國院東照大權現德川家康
生卒:1542-1616,1603-1605在位
正室夫人:築山殿源氏(今川義元之妹)1579賜死
繼室:旭姬(豐臣秀吉之妹)
次代台德院秀忠
血統:德川家康=戶冢忠春之女寶台院西鄉——秀忠
1579-1632,1605-1623在位
正室:崇源院阿江與藤原達子(淺井長政與織田阿市之女)
三代大猷院家光
血統:德川秀忠=正室阿江與——家光
1604-1651,1623-1651在位
正室:本理院藤原孝子(關白鷹司信房之女)
四代嚴有院家綱
血統:德川家光=青木利長之女寶樹院阿樂——家綱
1641-1680,1651-1680在位
正室:高嚴院淺宮顯子(伏見宮貞清親王之女)
五代常憲院綱吉
血統:德川家光=本庄宗利之女桂昌院阿玉——綱吉
1646-1709,1680-1709在位
正室:凈光院藤原信子(關白鷹司房輔之女)
六代文昭院家宣
血統:德川家光=岡部重家之女順性院阿夏——甲府藩主綱重=長昌院阿保良田中氏——家宣
1662-1712,1709-1712在位
正室:天英院藤原熙子(關白近衛基熙之女)
七代有章院家繼
血統:德川家宣=勝田著邑之女月光院阿喜世——家繼
1709-1716,1712-1716在位
正室:凈琳院八十宮吉子(靈元天皇之女)
八代有德院吉宗
血統:德川家康=正木賴忠之女養珠院阿萬——紀伊藩主賴宣=中川氏——光貞=凈圓院阿由利巨勢氏——吉宗
1684-1751,1716-1751在位
正室:寬德院真宮理子(伏見宮貞致親王之女)
九代淳信院家重
血統:德川吉宗=大久保忠直之女深德院阿須磨——家重
1711-1761,1745-1760在位
正室:證明院比宮培子(伏見宮邦永親王之女)
十代浚明院家治
血統:德川家重=梅溪通條之女至心院阿幸——家治
1737-1786,1760-1786在位
正室:心觀院五十宮倫子(閑院宮直仁親王之女)
十一代文恭院家齊
血統: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橋德川宗尹=細田氏——治濟=岩本氏——家齊
1773-1841,1786-1837在位
正室:廣大院藤原寔子(右大臣近衛經熙養女,薩摩藩島津重豪之女)
十二代慎德院家慶
血統:德川家齊=押田勝敏之女香琳院阿樂
1793-1853,1837-1853在位
正室:樂宮喬子(有棲川宮織仁親王之女)
十三代溫恭院家定
血統:德川家慶=跡部正賢之女本壽院阿美津——家定
1824-1858,1853-1858在位
正室:天親院藤原任子(關白鷹司政熙之女)
繼室:澄心院藤原秀子(關白一條忠良之女)
再繼室:天璋院源敬子(薩摩藩島津齊彬之養女,島津忠剛之女)
十四代昭德院家茂
血統:德川家齊=梶勝俊之女妙操院阿登勢——紀伊德川齊順=實成院阿美佐松平氏——家茂
1846-1866,1858-1866在位
正室:和宮親子(仁孝天皇之女)
十五代慶喜
血統:德川家康=正木賴忠之女養珠院阿萬——水戶德川賴房=谷氏——高松藩主松平賴重=土井氏——松平賴侯=樋口氏——賴豐=湯淺氏——水戶德川宗堯=德川吉孚之女美代姬——宗翰=榊原氏——治保=一條道香之女八代姬——治紀=外山氏——齊昭=有棲川宮織仁親王之女登美宮吉子——慶喜
1837-1913,1866-1867在位,大將軍取消,改稱公爵
正室:貞肅院藤原美賀子(左大臣一條忠香之養女,今出川公久之女)
十六代家達
血統: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橋德川宗尹=細田氏——治濟=丸山氏——田安德川齊匡=篠崎氏——慶賴=高井氏——家達
1863-1940,1868-1940出任德川家宗家當主,1929-1940日本紅十字會會長,1903-1933貴族院議長
正室:藤原泰子(左大臣近衛忠房之女)
十七代家正
血統:德川家達=泰子夫人——家正1884-1963,1940-1963在位,悉尼總領事,加拿大公使,土耳其大使,1946-1947貴族院議長
正室:源正子(島津忠義公爵之女)
嫡子十八代繼承人家英,早卒
十八代恆孝
血統:見德川慶喜血統。水戶德川治保=前田氏——高須藩主松平義和=平松氏——松平義建=古森氏——陸奧會津藩主松平容保(新選組的支持者)=會津松平容敬之女——松平恆雄(駐美國英國大使,參議院議長)=鍋島直大侯爵之女信子——松平一郎(東京銀行行長)=徳川家正公爵之女豐子——恆孝
1940-今,1963-今在位,日本郵船社長
正室:寺島幸子(薩摩藩士寺島宗從伯爵之女,母親為細川護熙首相的親姑姑)
嫡子德川家廣
織田家家譜
平重盛——織田親實——親基——親行——行廣——末廣——基實——廣村——真昌——常昌——常勝——教廣——常任——勝久——久長——敏定——信定——信秀
織田信秀
生沒年:1510-1551
父:織田信定
弾正忠
1527-1538 勝幡城主
1538-1539 那古野城主
1539- 古渡城主
正室:土田御前(父:土田下総守政久)
1534-1582 信長
?-1558 信勝(信行)
1543-1614 信包
?-1555 喜六郎秀孝
庶出:
?-1574 信広
?-1556 守山城主 安房守信時
1545-1570 野夫城主 信治
?-1570 小江木城主 彥七郎信興
?-1574 半左衛門秀成
1547-1621 長益(有楽斎)
?-1582 又五郎長利
女子(神保氏張夫人)
犬山殿(犬山城主 織田信清夫人)
女子(小島城主 斎藤秀龍室夫人)
女子(大橋重長夫人)
1547-1583 阿市(淺井長政與柴田勝家夫人)
?-1582 阿犬(尾張大野城主 佐治八郎為興夫人)
女子(苗木城主 苗木勘太郎夫人)
小幡殿(小幡城主 織田信成夫人)
乃夫殿(津田元秀夫人)
女子(津田出雲守夫人)
信徳院殿(小林城主 牧長清夫人)
女子(飯尾尚清夫人)
沓掛城主 中根信照
1552-1573 栄輪院殿(小田井城主 織田又六郎信直夫人)
織田信長
生沒年:1534-1582
父:織田信秀
幼名:吉法師
1578 正二位
1917 贈正一位
正室:濃姫、帰蝶1535-?(父:斎藤道三)
側室:原田直子(兄:原田直政)
1554-1647 信正
側室:吉乃-1566(父:生駒家宗)
1557-1582 信忠
1558-1630 信雄
1559-1636 徳姫 岡崎殿(岡崎信康夫人)
側室:坂氏
1558-1583 信孝
側室:某
1571- 信秀
側室:興雲院殿 阿鍋-1612(父:高畑源十郎)
1573-1615 信吉
1576-1602 信高
?-1643 康清院殿 振(小川城主 水野忠胤和佐治一成夫人)
側室:土方雄久之女
1574-1624 信貞
?-1609 信好
?-1600 長次
1558-1641 相応院殿 冬姫(蒲生氏郷夫人)
1567-1616 秀子 上野御方(筒井定次夫人)
1574-1623 玉泉院殿 永(加賀金沢藩二代藩主 前田利長夫人)
1574- 報恩院殿(丹羽長重夫人)
側室:慈徳院殿(信忠乳母)
?-1603 三之丸殿(豊臣秀吉側室和関白 二條昭実北政所)
1567-? 阿鶴(中川秀政夫人)
女子(萬里小路充房夫人)
?-1608 月明院殿(従三位権中納言 徳大寺実久夫人)
?-1571 養女龍勝寺殿(武田勝頼夫人、生父:美濃苗木城主 遠山友忠)
養女某(大納言 二條昭実側室)
養女某(滝川一益夫人)
養女某(畠山昭高夫人)
養女某(筒井順慶夫人)
不詳所出:
1568-1585 羽柴秀勝
?-1582 犬山城主 源三郎勝長
織田信忠
生沒年:1557-1582
父:織田信長
幼名:奇妙丸
初名:信重
1577 正三位
1577 左近衛中將
婚約者:松姫(父:武田信玄)
正室:塩川長満之女
1580-1605 秀信
1581-1625 秀則
女子
織田秀信
生沒年:1580-1605
父:織田信忠
幼名:三法師
1596 従三位
1596 中納言
正室:豊臣秀勝之女
織田信孝
生沒年:1558-1583
父:織田信長
幼名:三七
--------------------------------------------------------------------------------
2 織田家家譜 ——轉貼
1568-1582 神戸信孝
岐阜城主
正室:神戸具盛之女
羽柴秀勝
生沒年:1568-1585
父:織田信長
義父:羽柴秀吉
幼名:次
丹波亀山城主
権中納言
正三位
妻:毛利輝元之養女
織田信雄
生沒年:1558-1630
父:織田信長
義父:北畠具教
幼名:茶筅丸
初名:具豊、信意、信勝
1571-1582 北畠具豊
1585 正二位
1585 內大臣
大和松山藩初代藩主
正室:千代御前 雪姫(父:伊勢國司 北畠具教)
1583-1610 秀雄
-1574 但馬守 高雄
1586-? 阿小姫
女子(義父:豊臣秀吉)
?-1641 女子(加賀守 佐佐一義室)
繼室:木造具政之女
1584-1626 信良
側室:某
1590-1674 高長
長雄
女子(丹後守 土方雄氏夫人)
女子(生駒直勝夫人)
女子(佐佐木政勝夫人)
側室:津田氏
?-1666 伊予守 信為
?-1651 侍従正五位上 良雄
織田信良
生沒年:1584-1626
父:織田信雄
上野小幡藩初代藩主
1623 従四位上
1623 左少將
正室:大納言 久我通興之孫女
1625-1650 信昌
側室:某
猿千代
女子(駿河府中藩主 徳川忠長夫人)
女子(能登守 稲葉信通夫人)
織田信昌
生沒年:1625-1650
父:織田信良
幼名:百介
1626-1650 上野小幡藩二代藩主
1648 従四位下
1648 兵部大輔
正室:某
1643-1714 養子信久
女子(高家 織田長迢夫人)
織田信久
生沒年:1643-1714
父:大和松山藩二代藩主 織田高長(信長之子信雄之子)
義父:織田信昌
幼名:左門
1650-1714 上野小幡藩三代藩主
1657 従四位下
1692 越前守
正室:能登守 稲葉信通之女
1661-1685 信盛
1663-1693 信知
側室:某
1661-1731 信就
信允
女子(築後守 木村純尹夫人)
織田信就
生沒年:1661-1731
父:織田信久
幼名:八、伊織、帯刀
1714-1731 上野小幡藩四代藩主
1714 従四位下
1722 侍従
正室:某
1703-1733 信房
信常
信乗
1713-1762 信右
長顕
女子(津田正春夫人)
1723-1764 信富
長季
織田信右
生沒年:1713-1762
父:織田信就
1731-1759 上野小幡藩五代藩主
1736 従四位下
1736 兵部大輔
正室:常陸府中藩三代藩主 松平頼明之女
側室:某
1741-1757 従五位下越前守 信賁
女子(九鬼隆貞夫人)
信尹
1723-1764 養子信富
織田信富
生沒年:1723-1764
父:上野小幡藩四代藩主 織田信就
義父:織田信右
1758 従五位下
1758 和泉守
1759-1764 上野小幡藩六代藩主
正室:某
1745-1783 養子信邦
養女某(上野小幡藩七代藩主 織田信邦夫人、生父:織田信乗)
織田信邦
生沒年:1745-1783
父:高家 織田信栄(信長——信雄——高長——長政——信清——信榮)
義父: 織田信富
幼名:五百八
1764-1767 上野小幡藩七代藩主
1764 従五位下
1764 美濃守
1767 因明和事件取消當主之位
正室:織田信乗之女、織田信富養女
信易
1751-1818 養子信浮
織田信浮
生沒年:1751-1818
父:高家 織田信栄
義父:織田信邦
1767- 出羽高畠藩初代藩主
1772 従五位下
1775 左近將監
正室:土佐守 一柳末栄之女
女子(淡路守 田沼意明夫人)
繼室:長門守 相馬恕胤之女
繼室:能登守 小笠原長恭之女
信美
側室:某
民松
長義
長郷
織田信美
生沒年:
父:織田信浮
幼名:百太郎
1818-1831 出羽高畠藩二代藩主
1831- 出羽天童藩初代藩主
正室:某
信學
織田信學
生沒年:1819—?
父:織田信美
-1868 出羽天童藩三代藩主
1868 奧羽鎮撫史先導
正室:系子
信敏
壽恵丸
織田信敏
生沒年:1853—1870
父:織田信學
1868 出羽天童藩四代藩主
養子信恆
織田信恆
生沒年:
父:相馬誠胤(源氏佐竹義重——岩城貞隆——佐竹義隆——義処——相馬敘胤——徳胤——恕胤——祥胤——益胤——充胤——誠胤)
義父:織田信敏
農林政務次官
日本放送協會理事
子:信正
織田信正
神奈川五十鈴動力機械課長
只找到這2個 今川不好找啊
⑻ 日本戰國大名一覽
日本戰國
1.0 戰國大名一覽
中川秀長 上傳
戰國大名家一覽:
------------------------------------------------------------
國名 大名家 國名 大名家 國名 大名家 國名 大名家
陸奧 南部 武蔵 太田(稲槻) 志摩 九鬼 讃岐 十河
陸奧 津軽 武蔵 太田(岩槻) 大和 松永 讃岐 香西
陸奧 伊達 武蔵 吉良 大和 筒井 讃岐 香川
陸奧 蒲生 相模 北條 和泉 十河 伊予 河野
陸奧 田村 伊豆 北條 河內 三好 伊予 西園寺
陸奧 葦名 駿河 今川 摂津 和田 土佐 長宗我部
陸奧 岩城 三河 ?源?摂津 池田 土佐 一條
出羽 最上 尾??織田 摂津 伊丹 土佐 安芸
出羽 小野寺 美??斎藤 丹波 內藤 土佐 本山
常陸 佐竹 飛騨 三木 丹波 波多野 築前 少?r
常陸 江戸 飛騨 江馬 丹後 一色 築前 大友
常陸 多賀谷 甲斐 武田 但馬 山名 築後 大友
下野 宇都宮 信??高梨 播磨 赤松 豊後 大友
下野 佐野 信??真田 播磨 別所 肥前 龍造寺
下野 那須 越後 長尾(上杉) 播磨 浦上 肥前 ??u
下野 大関 能登 畠山 因幡 山名 肥前 有馬
下野 小山 越前 朝倉 伯耆 尼子 肥前 大村
下野 皆川 若狹 武田 伯耆 南條 肥前 松浦
下野 大田原 若狹 粟谷 伯耆 吉川 肥前 宇久
上野 長尾 近江 京極 備前 浦上 肥前 波多
上野 由良 近江 六角 備前 宇喜多 肥後 菊池
上野 長野 近江 淺井 備前 松田 肥後 相良
下総 結城 近江 朽木 備中 三村 肥後 隈部
下総 足利 伊勢 北畠 備後 小早川 日向 伊東
下総 千葉 伊勢 神戸 安芸 毛利 大隅 種子?u
上総 正木 伊勢 関 石見 益田 薩摩 ?u津
安房 里見 伊勢 長野 周防 大內 ?馬 宗
日本戰國簡史
日本戰國歷史可與中國戰國相比擬.各地大名林立,為爭奪霸權攻伐不休.而且也是´無義戰´. 其間人名地名繁多,大戰小戰難以數計.不過,從地區劃分講也許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勢.
現在的日本可分為四部分:由西南向東北依次為九州,四國,本州和 北海道.戰國時的九州,四國與現在所稱相差不大.北海道則因其地處偏遠,戰國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則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為中心。當時的本州共分為中國,近畿,東海,北陸,關東,東北六個地區. 近畿以當時國都京都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後豐臣的大坂.其 西部與中國地區相鄰.近畿地區東部南與東海地區(後來的織田信長憑借這個有利條件,控制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鄰,北與北陸地區接壤. 東海,北陸東與關東地區為鄰.而關東與北陸又東鄰東北地區. 室町幕府統治一百多年後開始衰落.各地強有力的大名紛紛自立為政. 一般以1467年(應仁元年)為日本戰國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發動大坂夏之戰,攻滅豐臣秀賴統一日本為止共148年的歷史.
戰國前期的大戰多集中與中國地區與京畿地區.一般是傳統意義上控制京畿的戰爭.參與者多為近畿地區而且在京都有相當勢力的大名. 從十六世紀初北條家爭奪關東霸權開始戰爭中心東移至東海關東,北陸
地區.而這一時期也是日本戰國人材輩出的時代. 其中以關東的北條氏康,越後(屬北陸地區)的上杉謙信,甲斐(東海地區)的 武田信玄之間為爭奪關東,信濃等地的霸權的戰爭為代表. 而東海地區因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張的織田信長和後來統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為戰國時期的英才發源地. 武田信玄經過多年戰爭擊敗苦主上杉謙信及北條今川等大名奪取駿河信濃等地,成為當時最強的大名.後來武田受沒落將軍足立義昭之命進軍京都,途中 在三方原一戰(1572年)大敗德川家康,令織田信長坐立不安.但其後因病突然撤軍,功敗垂成.信玄死後,其子勝賴才具不足,長滌之戰敗於織田德川聯軍.甲斐從此走向衰落. 武田死後不久,其死敵上杉謙信也病死.至此,戰國的重心轉向織田一系. 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諸侯)之一,與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時瑜亮,一生傳奇頗多。
在狹桶間合戰中,他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以四千兵馬奇襲今川義元的四萬軍隊,並砍下今川的首級。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運用火器的領主,在長筱一站中,用鐵柵欄後的三千鐵槍擊潰武田家號稱無敵的五萬鐵騎兵。 織田與德川家康結成同盟,史稱「清州同盟,」統一 尾張、美濃後把主城從清州城移至美濃稻葉山城,並將稻葉山城 改名為「岐阜」城,取周文王鳳鳴岐山,一統天下之意。 而後開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統一全國。 在滅掉越前朝倉氏、近江淺井氏並流放足利義昭(幕府),擊敗毛利水軍之後,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當義氣飛揚的他准備攻打西部的毛利時,他的大將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長斬首武田人質而迫使武田殺了光秀的母親,也因為不堪信長的羞辱和猜忌, 起義包圍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長不願被擒,於是自焚而死。信長被人認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溫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無法理解的殘忍奸惡的另一面。這個自稱為「第六天魔王」的人給後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惡和嚮往。
信長的時代是日本崇尚中國文明的時代,也是日本開始引入西方技術的時代。武田家出了熟讀孫子兵法的信玄,高舉著的「風林火山」(來自孫子兵法的疾如風,靜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而他終身的對手信長卻是熱衷西洋文化,購置火槍鐵炮,和用鐵甲船來對付他的敵人。相傳他一度身穿和服,卻批著西班牙海軍的斗蓬戴著羽毛帽招搖過市。 我們也許可以從當時的詳細記錄的禮儀和戰史中體會到不少讓國人感嘆和共鳴的感受吧。 織田信長在武田信玄死後立即消滅忠於足利氏的淺井朝倉兩大名,接著放逐足利義昭.室町幕府至此終結.
此後,織田擊敗武田軍並且逐漸控制近畿,東海地區,成為日本實際的掌權者.接著織田信長派羽柴秀吉進攻中國地區最強的大名毛利輝元.雙方在相持階段時突然傳來織田大將明智光秀火燒本能寺(1582年),織田信長死難的消息. 織田信長築安土城自居,故其統治時期被稱為安土時代. 羽柴秀吉立即與毛利輝元議和,回師平叛.其後,羽柴秀吉擊敗柴田勝家(1582).次年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與德川家康議和,鞏固了他對近畿,東海地區的統治.在後來的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後基本統一日本南部.
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戰,攻滅北條氏政,統一關東地區.為鎮撫關東各大名的勢力,豐臣秀吉將德川家康改封到關東.為後來德川稱雄埋下伏筆.同年,豐臣秀吉擊敗伊達政宗等奧州諸大名聯軍,征服東北地區.至此,日本統一.
為實現其定都北京的野心.1592年豐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軍隊援助朝鮮. 經五年戰爭後,形勢逐漸對日軍不利.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 豐臣秀吉築大坂城.其統治時期稱為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死後,其家臣分裂為近江,尾張兩派.一直韜光養晦的德川家康乘機聯合尾張一派,在關原之戰(1600年)中消滅西軍,豐臣一系勢力大衰.
德川稱雄日本並於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了江戶幕府統治. 為最終奠定德川家長久統治的基礎,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兩年內發動大坂冬和大坂夏之戰. 大坂夏之戰(1615年)中德川軍攻陷大坂,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自殺身死.忠於豐臣的家老武士幾乎全部戰死.顯赫一時的豐臣家被消滅. 德川受封江戶(現東京),其政權稱江戶幕府. 至此,日本最終統一.戰國時代結束,進入江戶幕府時代
⑼ 日本戰國都是村長械鬥嗎,那哪個村長最厲害,他們一個村有200人嗎
認為日本戰國是村長械鬥,只是我們國人對比中日戰爭的時候比較形象的說法,因為中國是大國,人口多,所以中國歷史上參展雙方的兵力往往加起來有一百萬以上,但日本戰國史上即便是規模很大的關原合戰,參展雙方的兵力加起來也才十幾萬,比起中國來說,規模很小。
日本戰國歷史上,公認的軍事水平最高的是龍和虎,龍指的是越後之龍——上杉謙信,虎指的是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當然國人一向喜歡「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最後統一日本的是豐臣秀吉(猴子)和德川家康(烏龜),而奠定統一基礎的是織田信長(六道天魔王)。
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認為龍和虎更厲害,因為德川家康(烏龜)雖然是最後的勝利者,但那是在龍和虎死後很多年的事,特別是在虎還活著的時候,德川家康曾被虎嚇得在褲子里拉屎,當然德川家康知恥後勇,他把自己嚇拉褲子的模樣讓畫師畫了下來,以此提醒和勉勵自己。
龍虎各有所長。
如果自己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搜索下上面的這幾個人物,他們便是戰國歷史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