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不能打問號
❶ 日語kana輸入法,問號浪線符號~冒號:等等一些常用的日語符號怎麼輸入
我知道可以用軟體盤輸入一些日本符號。你打開軟鍵盤,選擇日本平假名,或者片假名就可以找到了。如果你要更多,你可以設置你的語言欄,加入日語到裡面,也可以輸入日語了
❷ 日語的標點符號有哪些
1、句號——標在句末。會話文中的半截話(後半部省略),也標句號。
2、逗號——豎寫時寫作「、」:橫寫時多用「,」但是有人寫「、」。
3、單引號——「「」」。
4、雙引號——「『』」。
5、破折號——「——」。
7、中點——「·」。
8、問號——「?」.
9、感嘆號——「!」。
❸ 日語中問號怎麼打
日語中怎麼會沒有問號呢,不要亂說哦~
日語是有問號的哦。只是不常用,正如一樓二樓的兩位說的。日語句末用「か」表示疑問,聲調向上。用了「か」就不用加問號了,直接用句號結尾就能表示疑問了。
❹ 日語系統 左斜杠如何輸入
第四行的倒數第二個按鈕。需要切換到英文輸入法,或者直接通過小鍵盤輸入。斜杠是很常見的一個符號。它的位置在右 Shift 的左邊,不用按 Shift 就能夠輸入。
在假名輸入狀態下,同時按下鍵盤上的Alt+~(鍵盤左上角Esc鍵下面鍵),看到右下角語言欄提示變為英文輸入狀態後,再輸入「/」或「」即可。
在微軟日語輸入法下,即使是在一般假名鍵盤狀態下,雙擊¥鍵也能自動跳轉至英文鍵盤,這時系統會自動顯示「」符號。
斜杠之所以占據那麼重要的地位,應該得益於操作系統(Unix、Dos)的流行。在命令行中,一個斜杠往往是表示著根目錄,也作為目錄與目錄之間的分割。
(4)日本為什麼不能打問號擴展閱讀
左斜杠('')這個符號會把跟在它後面的字元串結合起來轉義成其它字元。根據這個原理,如果想輸出雙引號(' " ')就要輸入' " ',才能將包含了雙引號的字元正確的寫入到內存中。要想輸入一個反斜杠的話,只有敲' \ '了,這就是前面為什麼會用兩個反斜杠來分隔路徑的原因。
如果將"D:DriverLan"這個路徑字元串交給C語言編譯器編譯,實際上寫入內存的字元串並沒有包含反斜杠"",甚至跟在它後面的字母也會一起被轉義成了其它的字元。
字元串解析不僅僅局限於C編譯器,Java編譯器、一些配置文件的解析、WEB伺服器等等,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❺ あなたのかばんはどれですか。
正常來說 不用問號 用句號
日語里確實不用問號
但是像我們和日本人的工作中,
不寫ka,直接打問號也可以。
打?似乎更加表示一種語氣。
在日本人說話中,疑問句很多時候都不帶ka,
而是直接用語氣讓對方明白的。
❻ 為什麼日語的提問句末不用問號
疑問符は元來の日本語の書法にはない。疑問を表す終助詞「か」で終わる文には疑問符をつけなくても疑問文だとわかるが、「だめなの」、「もう帰る」のように、文字言語では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がわからず平敘文にも疑問文にも解釈されうる文の場合、疑問符をつけることで尻あがりの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を想起させ、疑問文であることを明確にする効果はある。作家の中には自身の作品の會話文に決して疑問符を使わない人もいる(笠井潔、石田衣良など)。逆に、明らかに疑問文でない文でも、なんらかのニュアンスを持たせて「ちゃんと対策考えろよ?」のように疑問符が用いられるケースが最近めだつ。 現代における日本語の書法では、疑問符・感嘆符(!)は基本的に文章の終止を表すため、その後ろに句點は用いない。ただし次の文の開始と連続しないよう、疑問符及び感嘆符の直後に全形スペースを挿入する。
找到一段日文的解釋,簡單的說就是因為歷史原因日文中以前沒有「?」,他們都是用句尾的か、の來表達疑問,現在仍舊有人這樣做,但是也可以用?去強調疑問,也有作為反問時用?
❼ 日語中的問號
有問號。
以後學一些簡體語言會用到。一些不加ka的句子想表達疑問語氣就用的上問好。頓號相當於我們的逗號,表達的東西沒表達完可以用頓號。規則就和中文一樣,頓號就是逗號,引號不同。日語句子用 か 結尾,來表示疑問句。沒有 問號。不過近幾年才引入。用了也看得懂,不過語法不對。
日語
中的動詞變格不能反映出人稱和單復數。在現代語中,所有動詞在現代日語字典中的形式都是以一部分う段假名結尾(う、く、ぐ、す、む、つ、ぬ、ぶ、ふ、ぷ、る)。
這樣,動詞「食べる」(taberu)就像英語中"吃"的動詞原形「eat」,盡管它本身實際上是一般現在時,意思是「eat(吃的動詞原形)/ eats(吃的第三人稱單數)」或者「will eat」(將吃,吃的將來時)。其它的一些變格形式是「食べない」。
❽ 日語中使用問號嗎
用的,但一般問句他們是用疑問詞來表示的,結尾用句號,很少用問號。在強調語氣的場合會用。
❾ 為什麼現在的日本天皇沒有實權呢
二戰後日本在美國的監督下制定了現行的《日本國憲法》,即著名的「和平憲法」。該憲法除了規定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外,還明確削弱、淡化了日本天皇的作用。新憲法形式上保留了天皇,但明確規定「主權在民」,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其地位「由主權所在的日本國民的總意決定」。天皇被剝奪了干預國政的權力———「統治權」,實際上只能履行形式上、禮節上的「國事行為」。
近來,日本政界加緊推動修改「和平憲法」,隨著日本右翼勢力的抬頭,一些右翼分子借「修憲」之風,強烈要求恢復天皇的「國家元首」地位.
從日本憲法來看,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的天皇是日本的象徵和日本國民統合的象徵,天皇及其家族受到優厚的待遇是理所應當的。天皇和皇族沒有就學、就職和生活上的憂慮;有專門的皇宮警察和普通警察保護他們的安全;有一千多名國家公務員組成的宮內廳照顧著他們日常起居;他們免交所得稅,日本的《關稅法》上都明文規定 「天皇和皇族用品免除進口關稅」;他們起居的皇宮和各地的離宮、別宮都是國家出錢維護修理,可以這么說,天皇及其皇族是世襲的「國家公務員」,只要日本國家繼續存在,天皇和皇族就是無憂無慮的。
在天皇的地位如此崇高的情況下,日本人中居然還有一種「天皇解放論」的思潮,有人不斷在出版物、電視討論會上呼籲 「給天皇和皇族以人權」。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是因為日本的皇族實際上除了在生活上受到優待之外,其餘方面可以打問號的地方不少。
首先,天皇是沒有姓氏的,這是因為,在歷史上日本的姓氏是由社會等級高的人賜給等級低的人的,由於天皇的社會等級最高,因此無人能夠給天皇賜姓,因此天皇就沒有了姓氏,同樣因為在戰前天皇是「現人神」,當然不會擁有人間的戶籍,戰後天皇發表了 「人間宣言」,但這個問題實在太敏感,所以也沒有人去踩這個雷區,到現在天皇和皇族還是沒戶籍,名字和身份只是記載在歸宮內廳保管的 《皇統譜》中。沒有戶籍也就沒有護照,日本皇族出國旅行的時候都是由外務省頒發一次性使用的旅行證件。和英國等存在貴族的國家不同,從法律上說日本是沒有貴族的,但是,英國的貴族和平民僅僅存在一些許可權上的區別,從法律上來說貴族也是國民的一員,而日本皇族在法律上的這種曖昧地位甚至使人對皇族是不是國民,皇族有沒有日本國籍都產生過懷疑,最後是在1989年東京高等法院的一份判決書裡面才指出「天皇是有日本國籍的自然人」,這樣天皇和皇族的國籍才總算有了結論。
是日本國民的話,根據日本憲法,就應能行使日本國民應有的基本人權,比如國民都有的「言論自由」,「職業選擇的自由」,「遷居的自由」,「參加選舉和被選舉的自由」,「婚姻的自由」等等。但是實際上皇室成員根本就沒有這些自由。這樣才有了「給天皇以人權」的說法。
按照君主立憲的原則,天皇只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因此天皇及其家族不能參與國內政治,不能對國內政治指手畫腳,這算不上沒有「言論自由」,但是日本皇族所受的限制更為徹底,不僅在公開場合不能評論國內政治,而且根本就不能隨便說話,所說的話都是被要求說的。
每天皇族都按照已經制定好的活動計劃,按照規定的路線,去指定的地方參加預定的活動,或者會見預定的人物,說些按規定要說的話,連說話的節奏也都得按照「皇室的節奏」。無論國內國外的新聞記者們在如何騷擾,皇族們的臉上必須充滿 「皇家的微笑」,不能皺一下眉頭。皇室成員經常要參加一些文化活動,比如參觀畫展等。此時皇室成員必須和每一位在場的作者們說同樣語氣和同樣長短的話,不但對於有可能不合自己胃口的作品不能批評,即使自己很喜歡一個作品,也不能多贊美一句,因為這有「可能被人利用」的可能,天皇和皇族的名義決不能為人所用。實際上就連皇族們的食譜也是在一個月以前就已經制定好了,而且對於食物是不是可口,皇族們也不能評價。
實際上皇室是沒有財產權的,根據日本憲法的規定,皇室所擁有的一切財產全歸國家所有,皇室無權處分皇室財產,這就是皇室免交固定財產稅的理論根據。皇室成員當然也沒有婚姻自由,《皇室典範》第十條明文規定:「立後以及皇族男子的婚姻必須經過『皇室會議』的討論」,這個皇室會議是由眾參兩議院的議長、內閣總理大臣、最高法院長官和一名最高法院法官這幾位立法、司法和行政領導人組成。皇族的婚姻實際上受政治干涉得很厲害,現皇太子德仁親王和小和田雅子結婚的時候很長時間沒有得到同意,就是因為小和田家是引起水俁公害病的「日本窒素」公司的股東,人們怕這會影響皇室形象。
現在的美智子皇後的父親,日清制粉的社長正田英三郎,當年就是因為女兒嫁進了皇家,不得不在45歲上從社長(總經理)的位子上退下來,當掛名的會長(董事長),然後在54歲那年乾脆退休回家。女兒嫁進皇室以後,正田英三郎就沒有在公開場合下露過面,說過話。生怕給女兒家招來麻煩。他在1999年以96歲高齡默默去世。
當然,從理論上說,如果對這些限制措施不滿意,可以選擇「脫離皇籍」去做一個普通人,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出現過先例。但是這條規定也只是對於「天皇以外的皇室成員」,就是說天皇本人是沒有職業選擇的自由的,他不能辭職。因為有這些背景,所以在美國長大、曾經是高級外交官的皇太子妃小和田雅子在嫁入皇室後幾乎精神崩潰,也正是由於她的遭遇,才使得有人高呼:「給天皇以人權」。
照顧天皇及皇族日常起居的是宮內廳。宮內廳現在是內閣府下屬的一個行政部門,但卻是日本所有政府行政部門中最古老的一個,起碼在公元680年前後就已經存在了。宮內廳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只管照顧天皇及皇族生活的後勤或服務部門,並不是像外人所想像的那樣是天皇在領導著宮內廳,而是一千多年來一直是宮內廳在管理著天皇及其皇族。
雖然天皇在戰後放棄了「現人神」的地位,宮內廳也從獨立於內閣的「宮內省」變為內閣里的一個部門,但是天皇制和天皇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很微妙而敏感的話題,因此誰都不願去惹麻煩。政治家當然更是這樣,除了皇室的婚喪嫁娶這種依照法律必須由內閣開會決定的事情以外,內閣絕不會去主動過問皇室的私事,這就使得宮內廳還是一如既往地管理著皇室,類似於一個獨立王國。
隨著明仁天皇的逐漸步入高齡,為了讓明仁天皇不被過多的國事所累,十年前宮內廳制定了一個「三十天定律」,想面見天皇的客人必須提前三十天預約,以方便宮內廳安排天皇的日程。這個定律在名義上是為了不讓天皇過度勞累,因為天皇在四年前因為前列腺癌動過手術,可是實際上呢?去年全年「天皇陛下」或者是「天皇皇後兩陛下」參加的所有公務活動居然有668次,平均每天1.8次以上,這個數字是已故裕仁天皇在同年齡時參加的公務活動的2.3倍,這就可以看出宮內省長官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天皇是日本的國家元首,哪怕只是象徵性的,他也是代表著日本國,必須參加國際活動,這是不可避免的。天皇不能介入政治,不能出於政治目的利用天皇只是對日本國內黨派政治而言,這也是不言而喻的。就像民主黨的小澤一郎所指出的,天皇是在「內閣的助言和承認下從事國事活動」,而所有的這些國事活動無一不是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如果要完全遠離政治的話,天皇就不能進行國事活動。
「三十天定律」並不是一項法律,但它到後來居然成了不可違反的金科玉律,被在野的自民黨作為攻擊執政黨的武器。實際上在這場爭論中在政治利用天皇的正是口口聲聲 「不能政治利用天皇」的自民黨,因為天皇並不是在代表民主黨內閣接見外國要人,而是在代表日本國。
❿ 日語里為什麼沒有問號
這個問題很簡單~
如果你有一點日語功底的話就一定知道日語中有一個平假名か~它的意思大多為疑問句句末的語氣詞,相當於漢語中的「……嗎?」
而在日本人的傳統思想里,他們都認為有了這個語氣詞表示疑問了,那就沒有必要再讓另一個標點符號來同樣表示疑問~~
就這么簡單~
LS的回答也不是很全面呀~日本後現代文化里的確有不少年輕人會用問號~但應該不會跟か一起用
現在的日語早已不全是明治時代以前的日語了~一些傳統的舊俗正在一一被淘汰~~這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