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說甲午什麼梗
㈠ 日本人為什麼發動甲午戰爭
日本是有自己大國夢的,這個夢可以追到隋國唐國等,明國時就做了一回,想入主中國(地名),失敗了,這之後認為蒙古人滿洲人能做到,自己會比他們差,自己也可以比他們更好,這個國家向來有大國理想,從王政歸古推翻幕府,到睦仁掌權,進行了一些革新,自認肩負使命,發動對清國的戰爭只是他設計的戰爭的第一步,打敗清國後就要發動對俄國的戰爭,吞並台灣朝鮮,取得在滿洲南部的利益,在日本的大國理想里,滿洲蒙古應該是一獨立國家,漢地也應該脫離清國獨立,當然中國(地名)如果能再分成幾個國家更好,他想要的樣子就是滿洲國蒙古國中國等都圍繞著他轉,讓他當老大,擁護他領導,他在日本清國戰爭後一定程度上允許各革命組織在日本的存在就是出於這個目的,當漢人要大獲全勝時就想保全清國,漢人建立的中國(國號)是真正的人口多土地大,可能徹底斷絕他的夢,清國是一個小民族統治一個大民族,為維護統治必須壓制這個大民族,最多小而強,他以後還有機會分解清國,最後阻撓清國的滅亡失敗了。
㈡ 有些日本人認為:甲午中日戰爭是文明之戰、解放之戰、救亡...
【答案】B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這一題中的三種觀點都是站在日本人的立場上來說的,而且根據解釋來說,把甲午中日戰爭說成了是對中國、對亞洲均有積極作用的戰爭,完全掩蓋了甲午中日戰爭發動的真實意圖,所以侵略的本質沒有顯示出來,選擇B。
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
㈢ 你知道誰才是甲午之戰的罪魁禍首嗎
一直到今天,日本人說起甲午戰爭,他們對當時的北洋水師都是懷著一種肅穆的心理。這種心情並沒有因為他們是戰勝國而消散,相反,他們覺得自己能打敗北洋水師是存在僥幸的,因為北洋水師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一支先進的海軍,洋務派李鴻章投注自己20餘年的心血在這支軍隊上面,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後來翁同龢去世之後,有人提出應該厚葬,雖然此時的光緒帝已經被囚禁瀛台,沒有實權,但是他當即就在朝堂發怒,下令不許厚葬,只能薄葬。而在垂簾聽政的慈禧,罕見的支持了光緒的決議,可見慈禧也明白,翁同龢可能才是甲午戰敗的罪魁禍首!
㈣ 甲午戰爭清軍為何慘敗日本軍官講出原因,一真相被忽視百年,是何原因
1894年,日本逐漸有了擴張的野心,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想瓜分中國的領土,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這場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國近代史導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如果你對甲午中日戰爭有一點了解的話就會知道,戰爭爆發之後,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政府完全是倉皇應戰,最終清軍慘敗,北洋水師也幾乎全軍覆沒,《馬關條約》簽訂之後,中國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劇,中華民族所面臨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
㈤ 每次一到甲午年日本都會對中國說什麼
不說什麼,普通日本人早就不關心戰爭這些事了,國內的仇日情緒一方面是日本政府右翼勢力較強,另一方面是我們國內刻意宣傳的,轉移社會矛盾
㈥ 甲午中日戰爭為什麼叫「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是什麼?
1 日本為解決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發展中的某噸,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
大陸政策
2 此時處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日本的侵略行徑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3 1894年日本出兵朝鮮 鎮壓東學黨起義 蓄意挑起戰爭
4 清政府寄希望於各國的調停 而不認真備戰
(歷史書上的) 希望符合你的要求
一向為李鴻章所倚重的北洋艦隊竟會在甲午海戰中敗給日本,這是李鴻章及其他清朝統治者所萬萬料想不到的。他們雖然對西方列強畏之若虎,但對日本卻從沒用正視的眼光去打量過它,因為臣伏了千年的小小島國,不過是個蠻夷小邦,是決沒有掀起黃海千尺浪的能耐的。然而就是這么一個蠻夷小邦掀起了千層浪,掀翻了清政府賴以自慰的新式海軍——北洋艦隊,使清朝的海岸線一下子暴露在正覬覦中國這塊肥臠的列強的眼前。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艦隊如此不堪一擊呢?這,值得我們深思。北洋艦隊是洋務運動的產物。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的開明地主為了挽救清王朝瀕危的統治,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用於壯大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終於,在80年代中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初步組建完成,其中以北洋海軍的實力最為雄厚。但是雖然引進了先進的艦只,軍隊的管理模式卻依舊陳舊、僵化。這支艦隊自組建以來就很少進行訓練演習,艦艇也不知保養,以至於炮管上經常晾滿水兵的襪子,炮筒中一摸一把黑灰。曾有一位日本將領參觀艦隊後說:「這種艦隊,噸位再大也是沒用的。」
為什麼有了艦隊卻不訓練呢?其原因在於清政府根本就不重視艦隊的存在與發展。在他們眼中,這支艦隊只是用來向世人顯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再加上慈禧大搞「萬壽慶典」挪用了海軍的軍費,極度緊缺燃料、彈葯成為艦隊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在關鍵的時刻,英美等國也從中作梗,把質量低劣甚至根本無法使用的炮彈出售給中國。因此,北洋艦隊在海戰中吃虧很大。
中日甲午海戰的失利最終又使中國套上了《馬關條約》這一沉重的枷鎖。隨著條約的簽定,外國列強極大地加緊了對中國的輸出和原料掠奪,外國勢力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甲午中日戰爭後,素來夜郎自大的清朝統治者不得不對昔日的蠻夷小邦刮目相看。中國的仁人志士更是為此苦苦思索日本強盛的根源。
日本的近代化始於1868年的明治維新。當時以明治天皇為首,中下層武士為主的倒幕派以暴力推翻了幕府統治,阻礙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最大毒瘤被割除了。通過大刀闊斧地改革,如廢藩置縣、改革土地制度推行「文明開化」政策等,擺脫了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束縛,走上獨立發展的強國之路,在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的同時,它還進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由天皇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也賦予了公民以言論、集會、出版、結社的自由。日本還順應時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豐碩的科技成果,並使之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動力。壟斷組織的形成及壯大,促使日本於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為解決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轉移人民斗爭的視線,日本出台了「大陸政策」,把中國和朝鮮劃入了其「利益線」范圍。
而此時清朝的洋務派們卻只知引進技術和設備,對於政治制度卻視而不見。他們認為中國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聖們制定出來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徹底改革不僅損害到他們自身的利益,還會遭來由於褻瀆祖先而帶來的滅頂之災。這種主觀上的桎梏影響了洋務運動的進程及其發揮的作用,無法形成中國近代完整的工業基礎和新的生產關系。洋務運動所創辦的學校雖然引進了一些新的教育形式,但僅限於與「師夷長技以制夷」有關的內容,未能從真正意義上建立起近代教育體系。這一切都決定了洋務運動以失敗而告終的結局。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其經濟基礎是密不可分的。在當代社會,凡是在國際事務中指手劃腳、甚至粗暴動武干涉他國內政的無不是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正因為有了強大的經濟後盾,他才有膽量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行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甲午戰爭慘敗的鍾聲時時撞擊,提醒整個中華民族清醒地面對中華發展之大計。
新中國歷經五十年,特別是近二十年的奮斗,開創了經濟騰飛的新局面,但問題與不足卻仍不容忽視。雖然中國有了如此輝煌的業績,但卻不是世界強國,沒有在國際事務上充當主角的能力。而且隨著日本經濟的崛起,日本右翼勢力掀起歷史逆流,使中國和亞洲的和平面臨挑戰。
腐敗與落後是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經濟決定一切,腐敗的政治、落後的生產力必將導致經濟的衰弱,從而把民族、國家引向敗亡的深淵。
中國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各方面如政治、軍事、文化的突飛猛進。九七年的金融風暴中,中國站住了,站穩了,經受住了沖擊,說明中國經濟已具備了一定實力。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經濟將進一步走向世界,將再掀起國內經濟發展的新高潮。而且隨著中國的綜合實力的進一步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會大大提高,她將是穩定亞太乃至世界的鎮石。
世界局勢,風雲莫測,中國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中國只有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堅持兩個文明建設,消除腐敗,穩定社會。把建設有中國物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振興中華民族,才是中華發展之大計。
㈦ 日本為什麼向中國發動「甲午戰爭」
日本挑起戰爭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授權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挑起釁端,發動侵略戰爭。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政府和東學黨起義軍已簽訂休戰和約 。朝鮮政府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時撤兵。但日本決心擴大事端 ,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 ,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大鳥圭介於19日和20日,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指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面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中國軍隊發起進攻,挑起戰爭。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㈧ 什麼叫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豐島海戰是戰爭爆發的標志,最終中國清朝政府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其他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
地點: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威海、黃海北部
參戰方:清朝,日本
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 240,616人
清軍主要指揮官:李鴻章,丁汝昌;山縣有朋伊冬祐亨
日軍指揮官:官樺山資紀、伊東祐亨、河源要一
清軍損失艦艇:超勇、揚威、致遠、廣甲、經遠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