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不吃月餅怎麼辦
A. 日本也有中秋節么吃不吃五仁月餅
日本的中秋節是我們國家傳入的,不過我們過中秋節更多的是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希望能夠和親人團團圓圓。而日本中秋節是為了賞月,以及祈求百姓在秋收中能夠豐收,所以他們的中秋節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因為意義有所差別,所以日本人過中秋節的時候吃的食物和我們也有所不同。
為了祈求豐收,日本人還會吃一些芋頭、紅薯之類的食物,因為這是他們的主要農作物,所以他們吃這些也是為了祈禱豐收。所以日本的中秋節,他們在這一天吃的食物更多的是為了表達出他們的中秋節的意義——賞月和祈禱豐收。如果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去日本感受一下他們過中秋節的氣氛,看看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B. 為什麼中秋節韓國人和日本人都不吃月餅
因為中秋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啊,我們中國的節日中國人吃月餅就行了。韓國人和日本人不過中秋節,他們國家估計連月餅都沒有,更別睡吃了!
C. 日本人過中秋嗎
日本人過中秋節的。
在日本,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里稱為「月見」。
D.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有什麼習俗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來由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故事裡的中秋
關於中秋節,有很多傳說流傳下來,而且很多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但此葯只能一個人吃,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當機立斷,自己吞了下去。後,嫦娥立時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後羿得知,悲痛欲絕,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嫦娥。百姓們聞知後,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遙祭嫦娥。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朱元璋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2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來由
中秋節溯源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是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但直到宋朝,中秋節才開始盛行起來的,到明清兩朝,已與元旦齊名,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的別稱也很多:「八月節」、「八月半」、「月節」、「月夕」等等;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團圓節」一詞最早見於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亞洲各國中秋節習俗日本:不吃月餅
日本的中秋節又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這一天日本人將芒草、胡枝子、黃花龍芽等秋草插在瓶子里,供上水果和糯米團子。日本人稱這時的明月為豆明月。因為時值大豆的收獲季節,意喻大豆豐收祭祀。只有這一天,日本人允許外人到自己的地里偷芋薯,並認為這是一件好事。許多孩子用帶釘子的竹竿明目張膽地偷取鄰家的供品。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里稱為「月見」。
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歷,改用陽歷,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越南:兒童唱主角
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歷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台上、院子里,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嘗美味的月餅。孩子們則提著各種燈籠,成群結隊地盡情嬉鬧。
隨著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里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了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合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新加坡:旅遊成主角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新加坡是一個旅遊城市,中秋佳節無疑是一個吸引遊客的絕好機會。每年中秋臨近時,當地著名的烏節路、新加坡河畔、牛車水及裕華園等地裝飾一新。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整個大街小巷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動。馬來西亞、菲律賓:花車遊行盛況空前
吃月餅、賞月、提燈籠遊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型大小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台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近日舉行了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艷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熱鬧非凡,當地華僑華人舉行活動,歡度中秋節。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綵,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出售自製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遊行、民族服裝遊行、燈籠遊行和花車遊行等,活動吸引了大批觀眾,使歷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滿了歡快的節日氣氛。韓國:購物正當時
韓國的中秋節叫「秋夕」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三天假。過去交通未發達之時,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時至今日,每逢秋夕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
E. 韓國人最重視的中國傳統節日是中秋節,日本人最重視的中國傳統節日是農歷七月十五盂蘭盆節還是中秋節
相對來說,日本人對中元節——也就是盂蘭盆節,佛教對這個節日的稱呼,中元節或者鬼節是道教的稱呼——比較重視:不但有整一周的法定假日,而且會有地方祭典和集體風土舞等等慶祝儀式,可以說是日本人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中秋節(日文中稱作「十五夜」)的話,一般只是吃月見團子這種程度的活動。
F. 世界上哪個國家中秋節不吃月餅
日本:中秋節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里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
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歷,改用陽歷,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越南:中秋節玩具大戰
隨著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
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
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歷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
新加坡:中秋節打「旅遊牌」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新加坡是一個旅遊國家,中秋佳節無疑是一個吸引遊客的絕好機會。每年中秋臨近時,當地著名的烏節路、新加坡河畔、牛車水及裕華園等地裝飾一新。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整個大街小巷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動。
今年中秋節,在新加坡河畔矗立著一盞長300米、高4.5米,耗資7萬美元製作的祥雲巨型龍燈。每當夜幕降臨,噴著水的巨型龍燈通身發光,將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紅,場面十分壯觀。在華人的傳統聚居地牛車水,除了從尼泊爾、越南等國進口的巨型燈籠熠熠生輝之外,由1364盞小紅燈籠組成的44條小龍更是令牛車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頗具中華古老園林風韻的御花園,目前正在舉辦規模宏大的夢幻彩燈會。這里既有令人們喜愛的迪斯尼系列燈飾,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壇和巨龍造型的燈飾,分外引人注目。
韓國:中秋節之「感恩節」
作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的中秋節,在韓語中稱「秋夕」。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感恩節」,其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中秋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3天假。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所以每逢中秋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
G. 中秋節是哪個國家的傳統節日
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佳節同相知。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一並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里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歷,改用陽歷,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越南中秋節兒童唱主角
隨著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今年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
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歷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台上、院子里,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嘗美味的月餅。孩子們則提著各種燈籠,成群結隊地盡情嬉鬧。
隨著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里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了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合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新加坡:中秋也打「旅遊牌」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新加坡是一個旅遊城市,中秋佳節無疑是一個吸引遊客的絕好機會。每年中秋臨近時,當地著名的烏節路、新加坡河畔、牛車水及裕華園等地裝飾一新。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整個大街小巷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動。
2004年中秋節,在新加坡河畔矗立著一盞長300米、高4.5米,耗資7萬美元製作的祥雲巨型龍燈。每當夜幕降臨,噴著水的巨型龍燈通身發光,將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紅,場面十分壯觀。在華人的傳統聚居地牛車水,除了從尼泊爾、越南等國進口的巨型燈籠熠熠生輝之外,由1364盞小紅燈籠組成的44條小龍更是令牛車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頗具中華古老園林風韻的御花園,目前正在舉辦規模宏大的夢幻彩燈會。這里既有令人們喜愛的迪斯尼系列燈飾,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壇和巨龍造型的燈飾,分外引人注目。
馬來西亞、菲律賓:華僑華人不忘中秋
吃月餅、賞月、提燈籠遊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型大小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台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近日舉行了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艷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熱鬧非凡,當地華僑華人舉行活動,歡度中秋節。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綵,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出售自製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遊行、民族服裝遊行、燈籠遊行和花車遊行等,活動吸引了大批觀眾,使歷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滿了歡快的節日氣氛。
H. 日本的中秋是不是和中國是同一天
日本人過中秋節,日本人過中秋節不吃月餅,吃月間團子(一種用糯米製成的年糕),日本過中秋節也有全家人一起賞月的傳統,但是中秋節在日本不是重要節日,所以不放假,現在的日本人很少過中秋節了,因為工作太忙。 日本的中秋節也是農歷八月十五。
I. 日本人也吃月餅嗎
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里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歷,改用陽歷,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J. 美國,日本,義大利中秋節吃月餅嗎
美國,義大利中秋節不吃月餅,日本吃月餅,具體依據如下:
1、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2、漢字文化圈諸國語言包括漢語族,越南語,朝鮮語,日語;
3、日語又稱日本語,即日本國的國家語言。
綜上所述可知:吃月餅的是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漢字文化圈諸國包括日本,但不包括美國,義大利,所以美國,義大利中秋節不吃月餅,日本吃月餅。
(10)日本人不吃月餅怎麼辦擴展閱讀:
中秋節吃月餅的地區介紹:
漢字文化圈所述諸國及地區中秋節吃月餅,而漢字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使用漢字、並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朝越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受中華法系影響的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文化、地域相近區域。
漢字文化圈亦是指中國以及歷史上曾受中國皇帝冊封或曾向中國朝貢的周邊國家或民族。即漢字文化圈的這些地區都吃月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秋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字文化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