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美國為什麼投原子彈打日本

美國為什麼投原子彈打日本

發布時間: 2022-09-20 11:19:37

㈠ 美國為什麼要用原子彈打日本

因為,德國1945年4月30日,已經投降了。歐洲戰場結束了戰斗。
為了配合蘇聯紅軍,遠東戰役,解放東北。加快結束太平洋,以及東南亞的戰斗,加快進程。美軍佔領沖繩之後,轟炸機可以直飛東京進行轟炸。
而此時,日本內閣跟軍部大本營,拒絕投降,誓死抵抗。
美軍為了減少傷亡,而且,又要震懾日本,所以向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

廣島20萬人的城市,瞬間消失。美國威脅如果不投降,就往東京投原子彈。
所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東南亞,中國,朝鮮的700萬軍人,立即繳械。

㈡ 美國為什麼向日本投原子彈

為了粉碎日本擴張,征服世界的野心,加快二戰結束。

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的背景: 1945年8 月6 日8 時15分,美國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放了一顆原子彈,殺死7 萬生靈。8 月9 日在長崎投放的另一顆原子彈,殺死35000 人。由此美國成為在戰爭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使用原子彈的國家。

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的原因:日本人在硫磺島、沖繩島等地的激戰中體現中頑抗到底的精神,讓美國高層意識到日本人的瘋狂,因此需要徹底打擊日本人的心理。

也是對蘇聯的一種威懾,杜魯門實際上已經意識到未來美國最大的敵人就是蘇聯,為了對蘇聯形成有效嚇阻,美國決心使用原子彈,起到威懾蘇聯的作用。

另外是新武器的測試,武器必須經過實戰測試,丟在敵對國自然是最好的,可以全面為了解武器的殺傷狀況。

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的影響:加速了二戰的結束,粉碎了日本的擴張計劃,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

㈢ 二戰後期美國為什麼要對日本投放原子彈

許多人常常都對這個問題產生疑惑,二戰後期,美國明明已經取得了一邊倒的優勢,為何還要對日本投放原子彈呢?

本掛在線上,沒有輕言要對日作戰,但美軍原子彈炸響後,蘇聯的一切規劃都亂了,他們陣腳大亂,最麻煩的是時間慢了。雖然華西列夫斯基早就在邊境秘密進行了布置,可誰都沒與日本政府不斷傳聲的蘇聯明白——日本政府的決心已經到了推一把就會垮掉的地步。


在花了幾天消化掉原子彈這個新生事物後,恍然大悟的蘇軍迅速對日軍發動了攻擊,他們此時已經不奢望能打到北海道,而是期望攫取最大的遠東利益。然而當天上午美軍就出動了第二架轟炸機“博克之車”,轟炸了長崎。

很快,心灰意冷的日本政府選擇了無條件投降,蘇聯的參戰、美軍恐怖的超級炸彈,再加上天皇得知“國統可以得到存續之可能”的消息後,日本再沒有打下去的打算。這一投降,美軍就獲得了絕對的戰略勝利,美軍很快踏上並佔領了日本全島,然後還北上進入朝鮮,直到碰上蘇軍,然後在北緯38度劃了條線。


空出手的美軍不僅在朝鮮頂住了蘇軍的南下,還在中國幫助國民政府來了次“大搬運”,通過海運、空投和其它輔助運輸,大量的中國軍隊被送進了東北,其中甚至包括共產黨的軍隊(長寧空運),這直接遏制了蘇聯有可能耍賴不走的行為,並迅速瓦解了各地的日本軍隊。


最後一點,美軍丟原子彈還有做實驗的因素在內,曼哈頓工程屬於二戰中的超級工程,耗資巨大,動員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作為超級工程的產物,原子彈如果不用出去,就太劃不來了。

實際上,對日使用原子彈,與曼哈頓工程相關人員對杜魯門的游說有關,他們成功的讓總統理解到“此時不用,過期作廢”的道理,同時也通過“三位一體”核試驗,讓杜魯門明白自己並沒有投資錯誤,他掌握了一件史無前例的戰略武器。

㈣ 二戰時,為什麼美國要用原子彈炸日本

美國之所以使用原子彈是處於兩個目的:
1。日本人在太平洋戰爭中的表現另美國人後怕不已,進攻太平洋上的小島就遭到了日本人慘烈的抵抗,美軍損失慘重,更何況是進攻日本本土,在投放原子彈之前美國曾預計進攻日本本土會犧牲50萬-100萬美國士兵的生命。所以這樣危險的賠本買賣美國是不會乾的。
2。美國人剛剛研製出了原子彈,但並沒有投入實戰,正好可以在日本試驗一下,一則可以避免大量士兵的犧牲,二則可以驗證原子彈的威力,三則可以向前蘇聯展示美國的核技術——恐嚇前蘇聯。
呵呵~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再說該死的日本鬼子就應該受到這樣的懲罰!

㈤ 為什麼美國要用原子彈炸日本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接連投下兩顆原子彈,這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僅有的兩次核武器打擊。那麼,為什麼美國要用原子彈炸日本?下面就由我告訴大家為什麼美國要用原子彈炸日本吧!

為什麼美國要用原子彈炸日本?

認識上的兩大誤區

第一種說法是,原子彈是使冥頑不化的日本投降的關鍵原因。武士道精神長期以來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再加上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得日本軍人在戰場上一直都以頑強和寧死不屈著稱,很少有日軍主動投降,甚至是在戰局已經毫無希望的情況下,日軍也寧可選擇自殺沖鋒或是“神風特攻”之類同歸於盡的方式也不願意放下武器。所以到1945年8月,盡管美軍已經攻佔了沖繩,兵鋒直逼日本本土,但很多人認為日本肯定還是不會投降,一定會死撐到底。美國依靠原子彈,才徹底粉碎了日本頑抗到底的決心。

其實並不是這么回事情,真正迫使日本投降的關鍵原因是從1945年2月開始的戰略轟炸和代號“飢餓戰役”的水雷封鎖。柯蒂斯·李梅少將在1945年1月擔任美軍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後,對日本情況進行了仔細分析和研究,採取了夜間低空投擲燃燒彈的新戰術,史稱“李梅火攻”,從3月到7月底,美軍總共出動各種型號飛機33041架次,其中B-29轟炸機1.5萬架次,投彈16萬噸,其中7月投彈就超過4.27萬噸,美軍計劃8月的投彈量將超過10萬噸!有98個日本城市遭到轟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區被燒毀面積均在50%以上,東京、橫濱為56%,名古屋為52%,大阪、神戶為57%;中小城市中,福井被毀面積最高,達到96%,甲府為72%,日立為71%。在空襲中死亡約23萬人,傷47.6萬人,失蹤2.4萬人,有244萬幢建築物被毀,800萬人無家可歸。3月9日夜間,一個晚上的空襲就造成東京10萬人的傷亡,甚至超過了廣島原子彈轟炸的傷亡人數。

173架B-29轟炸機夜襲富山市,將其夷為平地

由於這樣恐怖的空襲給日本普通民眾造成了極大恐慌,李梅又結合空襲實施心理戰,通過空投傳單事先告知日本平民將要轟炸的地點和時間,這就更加劇了平民的驚恐,共有850萬城市居民逃往鄉村,軍事工業中工人的缺勤率7月已達50%。加上工廠廠區在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如航空工業廠區被毀60%,直接導致軍事工業產量的急劇下滑——煉油工業產量下降83%,飛機發動機產量下降75%,飛機機身產量下降60%,電子設備產量下降70%,飛機月產量從1944年的平均2340架下降到1945年7月的200架,降幅達91%!1945年3月日本石油儲備為四十萬噸,美軍第315轟炸機聯隊對日本煉油廠和油庫進行了重點轟炸,共投彈9100噸,至8月,日本煉油能力下降80%,石油儲備在轟炸中被焚毀近六萬噸,日本的戰爭潛力遭到了沉重打擊,經濟幾近崩潰,毫不誇張地說以“李梅火攻”為代表的美軍戰略轟炸,直接動搖了日本維持戰爭的根本基礎。

1945年6月4日,美軍轟炸神戶港口,炸彈如雨

同時,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橡膠、棉花和羊毛需求的100%,石油需求的92%,鐵砂的87%,煤炭的24%(其中焦炭佔90%),糧食的20%都依賴進口。因此美軍決定實施攻勢佈雷,封鎖日本港口、航線,達到破壞海上運輸的目的。從3月27日至8月15日,美軍出動B-29轟炸機1528架次,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響水雷3500枚、水壓水雷2900枚、低頻音響水雷700枚。所布水雷共炸沉炸傷包括“海鷹”號航母等65艘軍艦在內的670餘艘船隻,其中炸沉和重創無法修復的達431艘,總噸位140餘萬噸,相當於戰役開始時日本船舶總噸位的75%。

美軍此次攻勢布雷效果非常顯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隻1艘,而美軍損失極其輕微,僅損失飛機15架。“飢餓戰役”的成功實施,幾乎徹底切斷了日本至關重要的海上運輸。1945年8月與1945年3月相比,下關海峽運輸量下降98%,幾乎完全中斷,瀨戶內海也只能通行機帆船之類的小型船隻。在這四個半月中進口物資下降90%,維持戰爭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糧食等戰略物資供應近乎中斷;軍工企業由於原料斷絕,紛紛停產;日軍大批飛機、艦艇由於燃料極度缺乏而被迫停飛、停航,直接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由於航運中斷,250萬噸大米堆積在朝鮮港口,而日本國內的糧食供應卻極其困難,因為要優先保證軍隊需要,廣大平民糧食配給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終日在飢餓線上苦苦掙扎。

所以經過近半年的戰略轟炸和水雷封鎖,日本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重創,賴以維持戰爭的國家機器已經基本崩潰,此時幾乎是全靠所謂的精神力量在支撐,但是槍里沒有子彈,飛機沒有燃料,肚子里沒有吃的,光靠精神還能支持多久?所以即使不投原子彈,日本也撐不過一兩個月了。

第二種說法是,扔了原子彈,就不用在日本本土登陸了。美軍確實有在日本本土登陸的計劃,但這只是預案。熟悉美軍情況的人都知道,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哈爾西上將和斯普魯恩斯上將兩人各自帶著一個參謀團隊,當一個團隊在前方指揮作戰時,另一個團隊就在後方策劃下一場戰役,一個戰役結束再轉換角色。所以在日本本土登陸的“奧林匹克”計劃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如果真要實施的話,完成各項戰役准備至少要到11月,日本無論如何也撐不到那個時候——即使不投原子彈。

正如美國戰略轟炸評估委員會那份著名 報告 所說的:“根據戰後對當時局勢和日本國民經濟狀況的完整調查,期間包括許多前日本政府領導人的協助和參與,調查結果顯示,在1945年12月31日前,甚至是在11月1日奧林匹克行動計劃發動前,日本一定會選擇無條件投降,即使沒有投下原子彈,或者蘇軍沒有出兵東北。正式的登陸行動實際上是不必要的,因為日本已經無法支撐下去了。”

所以,投原子彈才使日本投降和避免在日本本土登陸的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那麼美國為什麼要扔原子彈?

日本,快點投降!

即使沒有原子彈,日本也堅持不了一兩個月,最晚到10月就一定會投降,但是美國人卻等不了那麼久了!因為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美國為了讓蘇聯參與對日作戰,同意了蘇聯開出的一系列苛刻條件,包括外蒙古獨立的現狀須予維持、恢復在1904年日俄戰爭前俄國的權益(薩哈林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恢復、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中蘇合辦的公司來共同經營、蘇聯在東北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這些條件如此優厚,使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向睿智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一生中最大的失誤,甚至有人認為因為羅斯福沉痾重症在身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羅斯福的想法很好理解,1945年2月是美國在太平洋反攻階段最艱難的時候,以血腥殘酷聞名的硫黃島戰役就發生在這時,美國很清楚,隨著戰線越來越向日本本土推進,日本的抵抗也就會越來越頑強。作為同盟國陣營一員的蘇聯怎麼可以在對日作戰問題上袖手旁觀?蘇聯也得參加對日作戰,而且是必須的!當然,為了換取蘇聯出兵的那些條件,損害的都是中國的利益,又不是美國的利益,出賣中國的利益來換取蘇聯出兵,從而減少美國的損失,何樂而不為?

但是到了1945年8月,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戰爭的發展如此之快,眼看日本就要堅持不下去,蘇聯出不出兵都已經無關大局。而且蘇聯這時候出兵那真就是來摘桃子,撿便宜了。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就出兵對日作戰,德國於5月9日投降,也就是說蘇聯將在8月9日前後出兵。所以那時美國最著急的就是要讓日本在蘇聯出兵前投降,這樣就可以不用兌現許給蘇聯的優厚條件。但是一向頑固的日本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那就讓原子彈來當一回“棺材”吧。

所以,比較確切地說,原子彈不是促使日本投降的決定性因素,而只是推動日本盡快投降的因素;原子彈更不是改變戰爭進程的決定性原因,而只是加快戰爭進程的推進原因。但這一切,既不是為了消滅軍國主義,也不是為了美國大兵,而是為了向蘇聯“賴賬”。

讓全世界看看原子彈的威力

除了促使日本盡快投降,特別是要在蘇聯出兵前投降的原因外,美國扔原子彈還有一個原因,那更是著眼於戰後的考慮。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成功原子彈的,但是原子彈威力到底有多強,如果不進行一次實戰檢驗,世人無從了解。如果沒人知道原子彈的威力,那自然就起不到威懾的作用。美國投入了20億美元(1945年20億美元的購買力大約相當於今天的300億美元,如果以黃金價格來比較大約相當於今天的580億美元)的研製經費,總得最後聽個響吧,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給美國的納稅人一個交代,你看我們花這么錢搞出了這么厲害的武器,還是值得的。

這也是美國把原子彈的第一個襲擊目標選在廣島的原因之一。因為從1945年3月開始的戰略轟炸中,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大城市被摧毀的面積都超過了50%,早已經是一片瓦礫廢墟,再扔上一顆原子彈,誰知道是原子彈炸的還是之前B-29的功勞?另外,城市規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市區的范圍在直徑5公里最合適,這樣的城市規模才能最大程度體現出原子彈的威力。

因此被美國列入第一批原子彈襲擊的四個城市是:廣島、小倉、長崎、新潟,其中廣島和小倉兩個城市為首選目標,長崎和新潟兩個城市為備選目標。這四個城市的共同點就是,在此前的戰略轟炸中,都只遭到輕微的破壞,城市基本上比較完整,而且城市直徑都在5公里左右,正好可以用來檢驗原子彈的威力。

特別要說的是廣島,是日軍指揮中樞之一,甲午戰爭時期就是日本大本營所在地,二戰後期是第二總軍司令部所在地(觀察者網註:總軍是日本陸軍在二戰中編制級別最大的單位,而當時日本本土總共只有兩個總軍,第一總軍司令部在東京)。同時也是日本陸軍最大的集結地和中轉樞紐,設有規模巨大的軍需品、軍火倉庫、碼頭設施。此外廣島市區的東部還有鐵路中轉樞紐和軍火製造、船舶維修等軍事工業企業。

將廣島列為第一目標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人以為廣島沒有關押盟軍戰俘,也沒有大量的外籍人士,其實在廣島關押有23名盟軍戰俘,主要是在對日本本土空襲中被擊落飛機的機組人員,他們中有10人死於原子彈轟炸。

所以,美國向日本扔下兩顆原子彈,一是為了促使日本盡快投降,二是出於戰後全球政治格局和話語權的考慮。果然正如美國所希望的那樣,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幾乎摧毀了整個城市。一顆大炸彈就能毀滅一個城市,這樣的威力絕對令人震撼,也使人對美國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敬畏,美國也因此憑借原子彈的核壟斷,穩穩地座上了戰後世界新霸主的寶座。

㈥ 美國為什麼要向日本投核彈

減少美軍士兵傷亡,關於原子彈威力的測驗,美國向日本投核彈是為了加速戰爭進程。

日本的史學家認為,美國之所以對日本投降原子彈,主要是為了觀察原子彈在實戰中所具備的威力。可以看到,在原子彈被研究出來後,日本是唯一被投放且成功引爆原子彈的國家。

相關信息:

在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這顆原子彈的殺傷力非常驚人。

當時廣島約有30萬人口,在這顆原子彈爆炸之後,直接抹去了超過一半人口的生命。日本戰後統計,在原子彈爆炸的中心點,方圓14平方千米的建築物直接被夷為平地。

㈦ 美國為什麼給日本投原子彈

(1)

美國的B-29飛機的航程有限,原子彈的投放飛機的起飛地點在日本較近的提尼安島上,從美國本土運送兩顆原子彈到提尼安島上,要用軍艦,而且這段路危險很大。日本海軍仍然有相當數量的潛艇,隨時有可能偷襲美軍運送原子彈的軍艦。那麼,美國冒的風險也太大了。(2)

當時美國製造出的第一批原子彈只有三顆,其中一顆已經在1945年7月16日的新墨西哥州的原子彈實驗廠做實驗引爆了。而僅剩的兩顆原子彈,美國竟然都用於攻擊已經沒有很強戰鬥力的日本,而且還是投射在平民區。如果未來幾個月內美國突發意外需要原子彈怎麼辦?而且攻擊平民區與法西斯又有何區別呢?(3)

有很多人看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後的電影和照片資料,但是,原子彈爆炸過後誰有能力在強烈的核輻射區進行攝影或攝像,日本當時沒有任何一種防輻射的裝備。此外,電影資料還有一些問題,一些「倖存者」在爆炸後從廢墟中出來後排成行走路,似乎是經過訓練的。另外,能在核武器的爆炸中倖存這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事。(4)

從戰爭結束到今天,從未發現過一個可以直接證明在廣島和長崎有過原子彈爆炸的人。有些「倖存者」只看到有大火產生,另一些「倖存者」以自己所謂「受到輻射燒傷的」傷痕,實際上只是火燒傷的痕跡。(5)

在二戰末期,美國飛機的經常對日本的一些大城市狂轟濫炸,大多數市民都跑到鄉下躲避,廣島和長崎也不例外,實際上,據一個在廣島的日本老人介紹,1945年3月以後,在廣島市的市民已經不足五萬人了。當他在四月離開廣島到鄉下時,廣島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當然長崎也是如此。既然如此,日本政府所稱的兩顆原子彈最後造成近30萬人死亡,這個數字又是怎麼得出來的呢?(6)

為了研究原子彈輻射的危害,美國和德國科學家在廣島和長崎兩地進行了土樣的秘密採集。但是經過研究發現這些土的土質與普通土幾乎沒有區別,輻射劑量並非超常。而且在受到嚴重輻射的土地在幾百年內不可能生長植物,人在該地區生活也相當危險,對其後代的影響十分大,但是這又與今天廣島的事實相悖。(7)

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運用巨型計算機的有限元分析法,對在新墨西哥州、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的電影圖像資料進行分析後,其結果發現三份圖像是同一顆原子彈的,只是在同一顆原子彈爆炸的不同角度拍攝的,就是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那顆原子彈。種種令人不解的疑問和新的發現,不得不令人對美國是否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產生疑問。只是核武器的事件的極其特殊性,這種疑問沒有通過新聞媒體公布於眾。但是歷史的真相不會被永遠埋沒。

原子彈爆炸

㈧ 美國人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原因是什麼

今天看來,美國人之所以要直接向日本投擲原子彈還與杜魯門的戰略決策息息相關:

一個是美國政府當時最關注的是戰後東歐事態的發展。戰爭必勝當時幾乎已成定局,是否使用原子彈已無關緊要。但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擁有原子彈這一事實本身,以及這種炸彈能夠顯示的無窮威力,足以對整個世界包括其盟國(前蘇聯和歐洲)產生巨大的威懾。一方面對樹立戰後美國的世界大國地位有利;另一方面,可以使戰時的盟國、戰後必然的對手—前蘇聯人能夠接受美國制定的戰後世界的計劃,尤其是在美方與盟友之間有爭議的問題上,能夠將美國的意志強加給前蘇聯人,迫使他們接受美國提出的關於中歐和東歐的建議。

正是基於此點考慮,原子彈在杜魯門總統的政治、外交底牌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召開「波茨坦會議」時,杜魯門就是為了能夠將原子彈的王牌帶到會場,而將原定於7月1日的開幕日期拖了半個多月。直到7月17日,在美國第一次核試驗完成後的第二天才開幕。羅伯特·奧本海默曾說:「我們受到不可思議的壓力,一定要在三國首腦波茨坦會晤之前試驗原子彈的填葯。」很明顯,原子彈的首次試驗是存心趕在「三巨頭」會晤之前進行的,以便對蘇形成威懾。

而在投擲原子彈的具體時間安排上也是精心考慮的。

「曼哈頓工程」的參加者菲力普·莫里遜說:「我可以作證:8月10日對我們一直是個神秘的期限。我們必須不顧一切代價、冒任何風險,在這個日期之前將炸彈製成。」

一本在日本印行的《關於原子彈轟炸後果的白皮書》中這樣指出:「對於不了解雅爾塔會議內情的科學家來說,8月10日的確是一個無法解釋的神秘的期限,但對於美國政治領袖來說,他們明白這是前蘇聯向盟國保證的參戰日期。」

雖然,西方國家曾多次破壞關於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保證,但他們並不懷疑前蘇聯會信守諾言於8月10日對日宣戰。為此,美國一定得趕在8月10日之前採取行動!要製造一種假象:彷彿迫使日本投降的不是蘇軍的打擊,而是美國的原子彈。另一方面,在此刻展示新武器的可怕威力,還可以使戰後的世界對美國俯首聽命。

一個是美軍擬定的攻取日本的作戰計劃是這樣的:1945年9月佔領日本本土南部。1946年3月攻佔東京。但鑒於日本頑抗的立場,盟軍將不得不以高昂的代價征服日本,估計會損失100萬美國人和50萬英國人。而倘若首先使用原子彈,則情況將會大為改觀。

另一個是美國已經把20多億美元花在了原子彈的研製上,政府官員們認為無論如何做一次試驗是十分必要的,既然要試驗,與其投在無人知曉的荒漠之上,不如扔在敵人的頭上,以雪珍珠港之恥。

從以上這幾個觀點出發,原子彈的使用首先能夠使美國達到長遠的政治目的,又能取得軍事上的直接優勢,同時也獲得了原子彈實戰使用的效果,一舉多得。

正因為形勢的需要,使得杜魯門終於把羅斯福一直猶豫不決的事情敲定了下來。不過此時的杜魯門似乎還良心發現,在他授意之下,從1945年7月27日~8月1日,美國每天都出動飛機在日本各大城市上空散發《波茨坦公告》和其他傳單。傳單上這樣警告說,如果日本還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全部內容,它們將會受到更猛烈的空中轟炸。而且,每次傳單散發後1小時,隨之而來的便是一次普通炸彈的猛烈轟炸。對於這一種先撫後殺的手法,頑固的日本政府一點也不擔心。

終於,到了8月2日,執行轟炸任務的特殊大隊機群進行了最後演習。

8月2日,大隊接到命令,派出7架B-29飛機轟炸廣島。其中一架飛機運載原子彈,由大隊長蒂貝茨親自駕駛,另兩架飛機擔任觀測,3架飛機擔任氣象偵察。此外,還有一架飛機作為預備隊,留在硫磺島機場,隨時准備替換發生故障的飛機。在轟炸以後,還指定有兩架飛機進行效果檢查。第20航空隊負責擔任援救任務。

8月5日下午2時,用蒂貝茨母親的名字命名、代號為「埃諾拉·蓋伊」的B—29飛機裝載了原子彈,彈身上滿是用鉛筆寫的給日本天皇的信。這天晚上,飛行員們吃驚地從蒂貝茨那裡獲悉,他們要執行的具體任務是扔一顆破壞力相當於2萬噸4N4炸葯的特殊炸彈。

5日傍晚,最後的檢查工作已經全部完畢,原子彈安然無恙,飛機隨時可以起飛。

起飛前,機組人員每人領到一副電焊工用的護目鏡,以便在炸彈爆炸產生強烈閃光時護住眼睛,接下來進行祈禱儀式,機組人員都把頭低下來,由年僅27歲的德教牧師威廉·唐尼進行祈禱:「……上帝啊,我們向您禱告,願戰爭早日結束,和平早日重臨人間。上帝保佑今晚飛行的飛行員安全無恙返回……」這是所有準備工作的最後一項。

㈨ 「二戰中,美國為什麼要向日本投原子彈」

1、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採用「蛙跳」越島的作戰方式一路節節勝利,然而,每接近日本本土一步,抵抗就會更加激烈,雖然美軍在火力上已佔有絕對優勢,但代價卻越來越大。所以美國必須找到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的方法戰勝日本,原子彈是最值得考慮的選擇之一。

2、自歐洲戰場結束以後,蘇聯和西方陣營已經貌合神離,而通過自諾曼底登陸後,東西兩線對德作戰的戰況評估,雖然德國將主要防禦力量置於東線。

但蘇聯軍隊的推進速度仍快於西線盟軍,這讓盟軍認識到一旦和蘇軍撕破臉,一定會被蘇軍打出第二個敦刻爾克撤退。為了達到威懾蘇聯和避免直接對抗的雙重目的,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是最合適的一種手段。

(9)美國為什麼投原子彈打日本擴展閱讀

廣島的事件並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後通牒,即無條件投降。他們竭力掩蓋廣島事實真相,對外宣稱是有一枚隕石隕落在廣島市。並認為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還把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上。

但1945年,日本從蘇聯領導人那裡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繼續著戰爭,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請求蘇聯調停的建議已失去一切根據。蘇聯政府遵守對國聯的義務,接受國聯的要求,宣布從8月9日起對日宣戰。

就在蘇聯出兵這天的上午11時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長崎全城27萬人,當日便死去6萬餘人,從而加速了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投降詔書宣布投降。

㈩ 美國當年為什麼要轟炸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了。不過在二戰期間,我們不能忽視的事就是美國向日本投放的兩顆原子彈。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美國轟炸日本的原因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美國轟炸日本的原因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德國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軍一架B-29轟炸機飛臨日本廣島市區上空,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比較確切地說,原子彈不是促使日本投降的決定性因素,而只是推動日本盡快投降的因素;原子彈更不是改變戰爭進程的決定性原因,而只是加快戰爭進程的推進原因。

除了促使日本盡快投降,特別是要在蘇聯出兵前投降的原因外,美國扔原子彈還有一個原因,那更是著眼於戰後的考慮。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成功原子彈的,但是原子彈威力到底有多強,如果不進行一次實戰檢驗,世人無從了解。如果沒人知道原子彈的威力,那自然就起不到威懾的作用。

美國轟炸日本的過程

1945年4月,為了確定原子彈轟炸的城市,美國“曼哈頓工程”的負責人與陸軍航空兵的專家組成目標選定委員會,要挑出4座日本城市,2座為首要轟炸目標,2座作為備選。

最初的候選名單是由美國陸軍航空兵戰略航空參謀長諾斯塔德列出的17個日本城市,依次為:東京、川崎、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廣島、吳、下關、山口、八幡、小倉、熊本、福岡、長崎、佐世保。

從軍隊的角度來說,目標重要性越高,震懾效果越好。因此,城市當時被破壞的程度至關重要,已經被破壞的程度越小,越可以准確評估原子彈的威力。其次,投放城市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最好將破壞控制在一定范圍,更方便美軍專家事後評判其威力。這樣,東京、大阪、名古屋這幾座面積大、同時已破壞嚴重的城市就剔除了,佐世保、吳等小城市也隨後被刪除。

多方考慮後,5月10日至11日,委員會選定了第一批城市:

1.京都,AA級目標

2.廣島,AA級目標

3.橫濱,A級目標

4.小倉,A級目標

這些目標都有共同的特徵:

1.軍事、工業潛力高,要麼是軍備供應和生產中心,要麼是重要的指揮部或軍隊集結地。

2.城市直徑在4.8km以上。

3.地形平坦,爆炸沖擊波的效果可以得到充分發揮。

戰局時刻變化,討論也更加細致,委員會在5月28日選定了新的目標城市,並與軍隊協調——投放原子彈之前,禁止對這些城市常規轟炸。

這4座城市,按轟炸的優先順序排列是:

1.京都,日本的故都,100萬人口的巨大工業城市,戰爭後期最重要的軍事生產中心。

2.廣島,日軍指揮中樞之一,第二軍總區司令部所在地,同時是日本陸軍最大的集結地,這里有規模巨大的軍需品、軍火倉庫、碼頭設施,此外城東還有鐵路中轉樞紐、軍火製造、船舶維修等重工業設施。

3.小倉,小倉兵工廠所在地,廠區長達1.3公里,寬0.8公里,附近還有鐵路車輛廠、機械工廠和發電廠。

4.新潟,瀕臨日本海的重要工業城市,擁有一座煉鋁廠、一座巨大的鋼鐵工廠、一個重要的煉油廠和一個油港碼頭。

但是“曼哈頓工程”負責人格羅夫斯把這份名單提交給馬歇爾時,遭到了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的反對。史汀生在20世紀初擔任菲律賓總督,其間多次造訪京都,對這座優雅而美麗的千年古城感情很深。史汀生稱,京都對日本人有巨大的感情價值和宗教意義,如果將其毀滅,將給戰後管理帶來很大的困難。

格羅夫斯顯然不接受這個理由。他反駁道:京都市區里有264公頃已查明的和195公頃待查明的工業區,正在生產機床、精密機械、飛機零件以及無線電和火控儀器,是最有價值、最重大的軍事目標。但史汀生堅持己見,並向馬歇爾力陳不可轟炸京都的 文化 、政治理由。

無奈的史汀生找到了杜魯門總統,勸說他將京都從名單中劃掉,並繼續禁止對其常規轟炸。杜魯門同意了。

但是,美國軍方和科學家仍然堅持京都為首要目標,他們列舉了一條十分實際的理由:京都坐落在盆地中,街道都是方形網格狀,最適合評估原子彈轟炸效果。7月21日,陸軍部向在波茨坦開會的杜魯門總統發去電報,請求把京都重新加入轟炸名單,結果仍被拒絕。

7月24日,作為京都的替代品,長崎被列入原子彈轟炸名單。但是這里地形多山,並不能很好地測試原子彈的效果,所以,1945年7月25日,杜魯門最終下達對日進行原子彈轟炸的指令時,目標城市的優先順序為:廣島、小倉、新潟、長崎。

8月6日,美軍對廣島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轟炸。8時15分17秒,“恩諾拉•蓋伊”號炸彈艙門打開,原子彈“小男孩”從9600米的高空中筆直地落了下去。8時16分整,“小男孩”爆炸了。按照日本政府的估計,8月6日當天廣島市內的市民人口約為28萬到29萬人。

8月9日,美軍准備對第二目標小倉投彈,並將長崎作為備選。但小倉的天氣十分不利,裝有原子彈的轟炸機“博克之車”在雲層上空穿梭了3次仍未找到缺口,最後只好向第二目標長崎飛去。

此時長崎上空的雲層也很厚,雲量達8/10,“博克之車”第一次通過時未能找到目視投彈目標。按照規定,機長斯韋尼在這種情況下應帶彈返回。投彈手比漢突然發現兩塊雲團之間有個大縫隙,第二投彈點三菱重工長崎兵工廠清晰可見。

於是,10時58分,比漢扔下了原子彈“胖子”。爆炸中心浦上地區是天主教徒集中地,2萬名天主教徒中1.5萬被炸死。長崎市民總計有19748人在爆炸一周內死亡。

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原子彈實戰也就宣告結束,滿目瘡痍的廣島、不幸被轟炸的長崎成為日本永恆的傷痛。

美國轟炸日本影響

日後,美軍開始使用破壞力驚人的B-29超級堡壘(Superfortress)空襲日本,與B-29相比,杜立特空襲造成的破壞著實微不足道,據稱空襲後不久,遭轟炸的設施就都修復一新。杜立特機隊對8個主要目標,5個次要目標實施了轟炸。在東京,目標包括一座燃料儲藏倉庫,一座鋼鐵廠和數座發電廠。在橫須賀,McElroy中尉駕駛的13號機投下的炸彈中,至少有一枚炸到了幾近完工的日本帝國海軍龍鳳號航空母艦,使航母不得不在船塢中躺到11月方才完工出航。另外有6所學校和1家陸軍醫院也遭到了轟炸。

盡管轟炸效果很小,但空襲的消息一經發出,美國上下一片歡騰。之前從珍珠港遭襲,到日本接連佔領東南亞領土和島嶼,媒體報道的一向都是壞消息,在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從前線傳來的勝利消息來鼓舞人心,無論勝利來自於多麼小的一場戰斗。

杜立特空襲也對日後二戰的戰略形勢產生了影響,盡管在當時並未認識到這一點:空襲使得日軍意識到了本土防禦的脆弱,隨即從各條戰線上召回部分部隊安排本州島的防禦。在印度洋上,由南雲忠一大將指揮的主力航母作戰群擁有五艘速度極快的大型航母,所攜帶的艦載機隊也屬帝國海軍中最強的一支。這支艦隊的存在沉重打擊了英國皇家海軍和盟軍在印度洋的物資運輸航線。南雲的艦隊曾一度挺進至最西面的錫蘭(今斯里蘭卡),對部署在那裡的英國港口和皇家空軍機場實施了數次空襲。然而杜立特空襲迫使日本為了防守本土,將南雲的艦隊召回了日本,從而一下子緩解了對印度洋上皇家海軍的壓力,更使得戰備物資得以較安全地由商船運抵印度後再輸往中國。這樣看來,杜立特空襲迫使日本下了一子敗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1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5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6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