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喜歡美國
A.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去招惹美國,有什麼意圖
在攻擊美國前,日本已經與中國軍隊打了很多年戰斗,戰略物資短缺。再加上日本國內經濟低迷,遭遇經濟危機。迫使日本重新考慮國家走向。
當時兩種選擇,一種是停止與中國的戰爭,進行經濟自我調整,緩過氣之後再發動戰爭。第二種就是擴張,佔領更多資源豐富的地區。日本選擇了第二種,把目光投向了東南亞。而這些區域都是美、英、法的殖民地,英法與德在歐洲的戰斗處於膠著狀態,無暇顧及殖民地,增強了日本的侵略信心。再者,美日經濟合同到期後,美國逐漸向反法西斯陣線靠攏,開始了對日本進行戰略物資禁運,用以敲打日本的擴張計劃,使日本舉步維艱。
與此同時,日本發現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發展迅速,已經對自己產生了威脅。多種因素促使日本想戰敗美國,獲取更大利益,於是就有了攻擊美國,偷襲珍珠港的計劃。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偷襲珍珠港,沒有重創美國,卻迫使美國參戰,向日本本土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應該說,日本是罪有應得。
B.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要把美國給惹進來
其實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日本自身戰略的因素。日軍想要進軍南太平洋,並獲取其中石油等等資源,美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是很大的一個威脅,日軍很怕美軍隨時干預,所以先行動手發動珍珠港事件,目的就是幹掉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為奪取太平洋制海權掃清一個障礙。
其次,日本錯誤的估計了形勢。當時日軍進攻中國,印度都勢如破竹,占據絕對優勢。日軍自信可以短時間里攻陷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同時德國閃擊戰攻下波蘭、法國。這時英國危在旦夕,蘇聯也在各戰場節節敗退,北非戰場德意聯軍也占據主動。
日軍相信德國攻下歐洲大陸只是時間問題,法西斯統治世界的唯一對手,只有美國。所以日軍有狂妄的情緒,貿然發動對美戰爭,實際上不到一年以後日軍決策層就發現了兵力不足,中國戰線過長等等問題,德國久攻英國不下,蘇聯戰場也有僵持下來的趨勢,但已經沒法收手了。
C.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要打美國
1、為了保證日本的海上貿易線的安全。
2、當時的日本已經有很多的優秀政治家及軍事家已經意識到,東方的精神文明必然會與西方的物質文明有一次決定世界文明的會戰,而參戰的雙方是東方精神文明的代表日本與西方精神文明的代表美國和英國。
3、當時的美國由於控制著菲律賓等地區,制約著日本海上貿易線。
4、由於日本本土資源匱乏,加上中國行動沒有按照之前的規劃進行,資源制約著日本的軍事行動,而本國橡膠進口產地就是美國控制的南亞地區,為了不受制於人,草率的發動了軍事行動,過早地把美國拉入二戰中,導致二戰開始了轉折。
5、山本深知美國的實力,所以反對對美國開戰,但日本軍部執意執行,最後山本出了一個計劃偷襲珍珠港。但是山本自己也清楚,他只能為日本贏得6個月的時間,而事後的一切都證明了山本預言的正確。
簡單來說:日本二戰戰略思維叫「總體戰」,這點很重要。這是貫穿整個昭和軍事力量決策的核心思想。日本人不是傻子,至始至終都絕不希望和恐怖工業實力的美國人開戰!所以不要光光美化山本五十六了,不止是山本大將,是所有日本軍人都不想和美國打仗,特別是長期戰爭!
「總體戰」是駐德學習的幾個武官歸國後在國內推行的觀點,其中幾個重要人物包括岡村寧次,永田鐵山等,還有幾個重要的軍人組織「木曜會」「二葉會」以及合並成的「一夕會」都貫徹了這個思想。
D. 二戰為什麼日本堅定的把美國拉進戰爭
日本日本堅定的把美國拉入戰爭,其中有一條就是日本那種國家體制,帶有威權和專制色彩,缺乏獨立,客觀的言論環境,因此國內缺乏多元化的討論和理性客觀的思考,也是日本做出錯誤戰略決策的主要原因。
另外:美日戰爭是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因此對於這場戰爭的演變,必須從全球戰略格局談起,因為這些主要國家都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也就是國際政治術語中的,守成大國與新興強國之間的沖突,也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問題。日本資源匱乏,在亞洲的拓展,其實就是挑戰了英國和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所以也使得英美列強對日本展開了經濟制裁和石油封鎖,美國對於日本的反制,使得日本逐步陷入石油等戰略資源枯竭的危險境地,日本整個武力崛起之路,也就是在中國軍事行動,就會面臨失去支撐地步。所以日本有兩天道路選擇,第一條,就是從中國撤軍,改善與美國關系(也就是承認英美列強還是亞洲的領導者),第二條路就是,冒險發動軍事行動,奪取英美在亞洲的控制的石油等戰略資源生產區。
最終日本選擇了第二條,因為第一條在日本這種體制和民族主義煽動起來,崇尚武士道精神的國家是完全行不通的。
一、、
二戰本質就是世界主導權之戰,也就是守成大國集團(原國際秩序的主導者和捍衛者,英美法西方列強)與新興強國集團(新崛起強國,並對於當時的國際秩序不滿)之間的對戰,外加一個被當時國際秩序邊緣化和制裁的大國蘇聯(最初加入軸心國入侵波蘭,後來遭受軸心國入侵,獲得英美援助,與英美建立聯盟)。而大量的弱國,都是因為這兩大集團的矛盾和對抗,被捲入或是被迫站隊。
此兩次世界大戰的本質核心就是英德矛盾導致引發的,亞洲是美日矛盾。英國就如同現今的美國,主導國際秩序(說的百一些就是江湖大哥),但是英國國力衰退,德國崛起,希望通過武力改變領土現狀,英國由於一戰巨大損失和經濟和國力衰退,選擇了綏靖政策,也就是為了防止局勢惡化爆發武裝沖突,同意了德國對於周邊弱國家領土的需求,德國逐漸做大,希特勒也在德國國內獲得了聲望,然後德國東擴波蘭,妄圖通過與波蘭的戰爭改變領土爭端問題,波蘭乃英國小弟,因此德國軍事行動直接挑戰了英國的領導地位,希特勒為了防止英法干預,在入侵波蘭以前與邊緣化的大國蘇聯結盟(波蘭的地位位置,從軍事將,只有蘇聯所處的地理位置能夠提供實質性的軍力幫助),希特勒認為,英法不會為了已經沒有任何獲勝希望的波蘭,與德國為敵的,爆發軍事沖突),於1939年德國和蘇聯共同軍事入侵波蘭。但是希特勒判斷出現了錯誤,英法為了維護其世界領導地位和國際秩序,只能被迫向德國宣戰,世界大戰爆發。
三、新興強國同盟形成:
1、當年國際秩序是英美法等西方大國主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還有一個被國際秩序邊緣化和被經濟政治制裁的大國是蘇聯。
2、三強裡面,最強的是英美,英國是當時世界大哥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美國,但是英國國力已經衰退,被美國、德國超越,但是國際秩序還是英國主導,美國雖然於世界秩序頂端,但是奉行孤立政策,而且除了海軍較為強大,其他軍備還未重整。
3、世界爆發經濟危機引發,也使得極右翼政治勢力在世界的崛起(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極右翼上台),德國國力重新崛起,但是在國際秩序中是出於被限制或者說是被遏制的一種狀態,因此對於國際秩序現有國際秩序非常不滿。而義大利、日本在一戰當中,雖然導向了英國這個大哥贏得了一次大戰,獲得了利益,但是在國際秩序中,依然要低於英國、美國、法國的。因此隨著國力的發展,日本、義大利都有拓展其勢力范圍的意向,因此現有西方英國等西方列強主導的國際秩序以及英美法在全球的利益就成了他們的絆腳石。
4、因此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個新興強國,組成同盟,當然由於最初三國的軍力還未重整,特別是德國正在一點點的突破英法列強對於德國的限制,為了防止不過早刺激英美法等守成大國(守成大國就是現有國際秩序的捍衛者和主導者,說的白一些就是現在的江湖大哥),遮人耳目,1936年11月德國、義大利、日本成了了所謂的反公產主義聯盟,英法美等西方列強一直是敵視和排斥蘇聯體制的,因此軸心國組成聯盟,打著反對蘇聯的旗號,麻痹了西方列強。
5、其後軸心國開始了擴張勢力,而英國等西方列強,採取了綏靖政策,軸心國從周邊小國開始(德國吞並奧地利、捷克等,亞洲日本入侵中國),英美列強只是進行了譴責,而未見實際性的動作,最終軸心國羽翼豐滿,發起了全面挑戰(日本在中國作戰擴大,其後德國1939年9月入侵波蘭,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9月義大利、德國、日本正式結成軍事同盟,軸心國正式形成軍事集團,發起了全面挑戰英美世界領導地位和其主導的國際秩序的軍事對抗。,
四、守成大國糾集力量組成同盟。
1、由於英國國力衰退和英國民眾對於一次大戰的損失記憶猶新,使得英美法對於軸心國德國在歐洲、義大利非洲、日本亞洲實行了綏靖,默許或是只是簡單的進行譴責,使得軸心國逐漸做大,繼續拓展實力,最終嚴重侵害了守城大國的核心利益。
2、大英帝國世界大哥的威信和號召力遙遙欲墜,面對德國與邊緣化大國蘇聯對於小弟波蘭的軍事打擊,對於現有國際秩序的公然挑戰,英法被迫宣戰以此捍衛自己在世界的主導權,二次大戰爆發。亞洲方向,日本持續拓展,英國精力和力量已經無暇顧及,日本拓展特別是在中國拓展,嚴重損害了美國在亞洲利益,美國國內仍然爭論是否要拋棄孤立主義,但是已經開始對日本進行嚴厲的經濟和石油制裁。
3、德國在歐洲准備充分,以創意的作戰模式,先發制人,迅速擊敗英法聯軍,法國意外敗北,震驚了世界,大英帝國似乎是搖搖欲墜,只有招架之功,整個國際秩序已經崩盤。
4、幸虧大英帝國海權在手,德國海上貿易和商用船隊,與1939年就地解散,駛入中立國躲避,世界金融中心依然在英美手中,英國並且憑借英吉利海峽,在不列顛大空中中擊敗德國,同時英國改變了以往敵視邊緣化大國蘇聯的態度,展開了與蘇聯的互動,缺乏海權和戰略空中能力的德國無法征服英國,石油等資源匱乏使得德國危機感四伏,被迫東擴蘇聯,搶奪生存空間,橫掃蘇聯紅軍,蘇聯紅軍一潰千里,但是德國也陷入兩線作戰風險。
5、亞洲方向,資源匱乏,特別石油匱乏的日本,受到了英美嚴厲的石油禁運,石油儲備也接近枯竭,日本無法保證維持在中國戰爭,日本面臨艱難選擇,是承認英美還是世界大哥,還是冒險孤注一擲。最終日本內部決定冒險開戰,開始密謀,突襲美國海軍,摧毀英美在亞洲的海權,從而奪取英美在亞洲的石油區(荷屬東印度馬來西亞、爪哇、蘇門答臘等等戰略資源豐富的地區)。
6、面對美國利益在全球損害,美國政府越來越傾向於加入戰爭,但是民眾依然爭論很大,1941年8月英美領袖舉行了大西洋會議,發表了共同宣言,也就是著名的大西洋憲章(也成為戰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號令天下,向世界承諾鏟除納粹恢復世界穩定,重新建立國際秩序,9月在倫敦舉行了大西洋憲章會議英國、蘇聯、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希臘、挪威和自由法國等參加,正式形成了同盟。
7、石油等資源匱乏的日本,為了獲得英美亞洲產油區,摧毀英美在亞洲海權,被迫奇襲了珍珠港,美國國內爭論消失,美國這個超級力量正式捲入了戰爭,美國號令天下,26國雲集美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同盟正式形成。
自此守成大國同盟領軍國家全部參戰,英美蘇是二戰三巨頭,其中英美具有號令天下的影響力,並且憑借強大的海權和工業能力潛力,重整軍備,展開了立體化戰略攻勢(海上海空大戰、兩棲遠洋登錄入侵,戰略轟炸機直奔軸心國本土),並且大量軍事援助在自己國土內拚命抵抗的蘇聯和中國。1943年羅斯福在卡薩布蘭卡向世界宣布,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這在第一次大戰中是沒有過的),也就是說沒有商量的餘地,英美其後展開了聯合遠程戰略轟炸,白天美國人負責,晚上英國人負責,一波一波,轟炸規模越來越大,德國逐漸成為人間地獄,兩棲作戰也侵入歐洲,蘇聯在自己國內的反擊越來越猛烈,也是逐漸獲得了主動權。海上、空中、地面兩線夾擊,德國、義大利敗北。
日本在海空大戰中也是敗北,整個國家也被fengsuo,戰略轟炸機也開始對於日本本土毀滅性的戰略轟炸,日本城市66座被摧毀,工業、經濟崩潰,最後外加兩個原子彈。日本投降。
守成大國獲得勝利,但是英國已經元氣大傷,英國主導原國際秩序已經不復存在了,美國的超級力量得以充分顯示,並獲得英國承認認可其雄厚實力,美國和平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領袖,被國際秩序邊緣化的大國蘇聯,在這場戰爭中,盡管損失慘重,但是由於英美對於德國的打擊,使得蘇聯獲得了勢力拓展巨大機遇,最終占據了整個東歐和3/1的德國,勢力范圍也得到了空前延伸。而英美則占據了整個西歐和3/2的德國。三巨頭國家(英國、美國、蘇聯),達成協議,同意美國的構建聯合國的構想,以及世界警察的理念(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負責世界安全和和平)。並將中國(美國堅持把中國加入,英蘇被迫同意。)和法國加入到三大戰勝國行列,成為世界五大戰勝國。世界進入了雅爾塔體系。此後,美蘇兩大陣營對立格局產生,但是美國在全球范圍內仍然擁有主導地位(全球軍事能力,強大的海權、世界金融中心、科技中
E. 為什麼日本與美國能在二戰大動干戈以後處到如此友好關系
此一時彼一時,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F. 二戰中,日本為什麼還要招惹美國呢你知道嗎
1.日本自身的缺點。作為一個島國,日本非常清楚島國帶來的不利因素。日本四面環海,海域遼闊,必須重視海軍建設。擁有強大的海權是日本追求的目標。只有這樣,他才能保護他的海外貿易、海上航道和海外市場。此外,日本是一個島國,缺乏資源。中國90%以上的資源需要進口。他們認為海上安全線比其他任何東西都重要。
2.在太平洋地區,只有美國可以威脅日本的海上安全。面對美國對戰爭的態度,日本人肯定會明白美國不會在軸心國陣營。最好的結果是中立,但面對國內壓力,越來越明顯的是美國會參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別無選擇,只能打擊美國在太平洋的珍珠港軍事基地,以保護其海上安全。
G. 二戰時日本為何要進攻美國
是這樣的,二戰日本打美國不是心血來潮之舉
早在1904年日俄戰爭以後,日本海軍就將美國海軍視為假想敵,為自己制定了稱霸太平洋的戰略。這引起了美國海軍的關注
此後,日美摩擦不斷,但美國當時奉行孤立主義,矛盾暫時不突出
1939年,歐戰爆發後,日本和德國的關系進一步密切。當時日本當時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潭不能自拔,日本軍部也曾經有了從中國撤軍,確保華北和滿蒙利益的考慮,當時美國也默許了這一條
可看到希特勒的節節勝利之後,日本軍部的狂熱分子又開始囂張了,認為南洋地區(傳統的歐洲列強殖民地)已經變成了熟透的桃子,日本唾手可得
結果日本就進入了法國在越南的殖民地(印度支那入駐事件)
這激發了美國的警惕,美國開始對日進行鋼鐵和石油禁運
日本缺乏資源,海軍當時提出,如果禁運進行1年,日本海軍將無法與美國作戰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最終決定了南下的政策,而南下奪取歐洲的殖民地必然會遇到美國的抵抗,為此,日本決定效仿昔日日俄戰爭的狀況,先打垮美國艦隊,然後佔領東南亞殖民地,最後和美國講和
最終就對美國開戰了
H.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敢主動向美國宣戰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非常大的戰爭,涉及到的國家甚至達到十幾個,傷亡的人數那就更數不清了,德國人和日本人引發戰爭的行為令人十分痛心,日本是一個小島國,領土非常的小,但是它卻敢於發動太平洋戰爭,公然的挑釁美國,並且與美國為敵,這是因為什麼呢?
北進就會失去中國戰場的好處,南進就會與美國發生沖突,為了利益他們選擇侵略東南亞。東南亞很多地方都是美國的殖民地,日本必定會損害美國利益,在利益的驅使下,他們最終對美國下手,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在偷襲珍珠港前幾個小時,日本談判組才從美國離開,日本人向通過戰爭來摧毀美國海軍主力,從而讓美國走向談判桌。這場戰爭傷害了太多無辜的人,抵抗戰爭,和平相處。
I.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要去招惹美國,有什麼意圖
這個如果要細說,可以寫一本書了。
簡單說日本招惹美國主要有以下幾點:美國當時阻礙了日本侵略亞洲其它國家步伐。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存在,嚴重威協到了日本從東南亞運送戰略物資回日本本土。菲列賓當時是美國的殖民地,不把美國趕走,日本完成不了統治全亞洲的妄想。美國政府准備停止向日本出口可能用戰爭的物資。美國政府為英國提供設備和彈葯以抵抗德國的進攻。
意圖很明顯,統治亞洲
J.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要打美國
日本是不得不打美國了,日本的戰略物質基本靠海運,美國對日本的封鎖和制裁對日本是致命的,而且美國在後期擴大了范美安全區,實際上美國早就站到同盟國一邊,日本也清楚認識到美國早晚會參戰,如果不先下手,日本海軍是無法對抗強大的美國海軍的.德國是不希望美國參戰的,德國在進行海上封鎖的時候希特勒曾經下過命令,無論如何也不要擊沉美國的艦船,如果美國參戰對德國是極其不利的.可以說美國的參戰讓勝利的天平向同盟國一方傾斜了.
回塵世美與潘金蓮,日本早就知道美國就算不參戰也會處處封鎖日本並且協助同盟國。日本當時打算的就是通過襲擊珍珠港讓美國失去在太平洋的海上優勢,最起碼是暫時。好讓美國在日本全力進攻中國和東南亞的時候不插手,另外通過美國這段恢復的時間內鞏固已經佔領的中國地區,掠奪中國的資源,以戰養戰。沒想到美國反應迅速,而且工業體系完善,能承受得了戰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