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基石在哪裡
㈠ 日本人危機意識狠強,試運用地理知識結合日本自然環境,說明原因
1、日本的版圖大概相當於我們一個四川省,但人口密度卻比四川還要大。地峽人多,資源匱乏,具體為山地太多,平原太少,火山太多,礦藏太少,在日本,最長的河流才300公里,而在中國,隨便哪條溪流也比這個長,沒有領土,侵略就難以維持生存;
2、日本地處狹窄的海島,又處在大陸板塊碰撞的活躍地帶,千百年來遭受著地震、海嘯的威脅。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那海溝(平均深度8000米,距離日本列島最近處不過200公里),由於受到亞洲大陸板塊的推壓和太平洋板塊的後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東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島一線擴張。這次大地震後,科學家觀測到海溝又進一步加快了東擴的步伐。處在太平洋和亞洲兩大板塊交界的日本列島無疑已經身處在這個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邊緣!如果遇到一兩次印尼一樣的海底地震的話,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島以外,日本列島都將面臨滅頂之災,滑入大海溝。
正因為如此,日本人有深刻的危機意識。
所以日本建立了自己的資源儲備體系,日本的財力儲備相當雄厚,外匯儲備是全世界最高的,目前已增至8060多億美元,黃金儲備也有104多億美元。物資儲備不僅有石油、天然氣、煤炭、鈾、鋼鐵及眾多稀有金屬等,而且還有糧食、木材、大豆、動物飼料等。日本的戰略儲備物資分為法定儲備和任意儲備兩種類型,也分為國家儲備和民間企業儲備兩個部分。
㈡ 二戰後至今,( )-直是日本對外關系的基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發展與美國息息相關,日美同盟是日本對外關系的基石。閱讀材料,完成問題(28分):
材料一 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日本政府……提出了實現「政治大國」的戰略口號,其標志是1983年中曾根首相提出的「戰後政治總決算路線」,即在「多邊管理時代」日本要以經濟力量為後盾,以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為保證,以外交為手段,輔之以輸出日本文化,更多地參與決定世界政策,使日本成為世界政治大國,成為世界政治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中曾根以後的日本歷屆政府都繼承和發展了「政治大國戰略」 ——《軍事博覽報 》
材料二 日本首相小泉日前表示,在9月下旬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上,他將表明日本在不修改憲法的條件下做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意向。和以前相比,小採的態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因此,日本能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問題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㈢ 日本人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的理論和表現,具體一點啊
日本的憂患意識大致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來自生存環境的憂患意識。即通常所說的「國土狹小、環境惡劣、資源匱乏、災害橫行」等。這種憂患意識在日本無所不在。
第二種是來自社會壓力的憂患意識。例如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目前公布的 " 日本 將來人口推測 " 報告顯示 , 到2055年 , 日本人口將 減少至 8993 萬人 , 其中老齡人口將達到 40%, 是目前的2倍。對於倚重人力優勢的日本 , 這種壓力的沉重與深刻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種是來自文化傳統的憂患意識。日本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 , 大量吸收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 , 結合自身的國情形成特有的文化傳統。例如孔子 " 人無遠慮 , 必有近憂 " 、孟子 " 生於憂患而死 於安樂 " 的教誨等 , 似乎就是針對日本而言 , 使日本人受益極多 , 非常推崇。
(3)日本的基石在哪裡擴展閱讀:
日本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八國集團成員。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
日本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許多方面堪稱世界典範,其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至今保存著以茶道、花道、書道等日本傳統文化。
㈣ 想買一款日本的蛤基石,有沒有好的建議
現在的蛤基石在市面還是蠻貴的,但是一款好的就有收藏價值,這要看你自己怎麼去理解,好的有收藏價值的大約在一萬左右吧,我也不是很清楚,你在網路上仔細查找,有好多賣這方面東西的網店!
㈤ 日本曾經竊取中國多個地方的古磚,做成一個基石,然後基石上立了一個碑,是叫什麼名字
八紘一宇塔位於宮崎縣宮崎市中心部的平和台公園內(二戰前被稱作「八紘台」),正式名稱是「八紘之基柱(あめつちのもとはしら)」,由當時的著名雕刻家 日名子實三設計完成,現稱「平和之塔」。該塔是1940年(昭和15年)為慶祝「皇紀2600年」而修建的,從5月20日開始施工,到11月25日完成,總共有超過6萬人參與建造。塔高37米,四隅分別是和御魂(にぎみたま)、幸御魂(さちみたま)、奇御魂(くしみたま)和荒御魂(あらみたま)的雕像,正面中央是秩父宮雍仁親王親筆題寫的「八紘一宇」文字雕刻,內部是神武東征記絵畫。
修建者的設計是,塔身只用宮崎出產的石頭,因為宮崎是「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的出生地,以標志天皇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塔基的石頭,則是陸軍大臣的坂垣征四郎號召在亞洲各地的軍隊「捐獻」的,並且要是具有「歷史意義」和「價值」的珍貴石材。於是,塔基的372塊石頭中,1塊掠自庫頁島,123塊來自朝鮮,來自中國的有238塊,佔64%;還有一些是日本僑民捐獻的加拿大、秘魯、新加坡、菲律賓的石頭。石塔正中是昭和天皇的弟弟秩父宮題寫的「八紘一宇」四字。四面的浮雕為「天孫降臨」、「神武東征」、「民族協和」、「萬世一系」的圖樣,塔的背面至今還鐫刻著日本皇紀2600年以來日本對外用兵所侵犯的國名、地名等武功戰績。「八紘一宇」塔經歷滄桑風雨,一些石頭表面已開始風化,但這些石頭的來源地仍依稀可辨,其中有泰山石、廬山石、「南京中山陵」、「武漢黃鶴樓」、「朝鮮總督府」、「萬里長城多天部隊」等。這種搶來的石材既可證明皇軍所到之處,又可炫耀「皇威」。修建該塔建築費用1000萬日元,500萬日元由國庫出資,其餘的500萬日元來自普通民眾的捐款。命名為「八紘之基柱」,統稱「八紘一宇塔」。
1940年日本從各個佔領地徵集材料而建成的紀念物,位於宮崎縣西北60米高的丘陵之上,被稱為「日本第一高塔」。八紘一宇是日本軍國主義格言,也是二戰時期日軍宣揚東亞戰爭正當性的用語,意為「天下一家」。為樹立天皇的宗教權威,日本統治者神武天皇下達「八紘一宇」詔書的神話,即完成「征服世間的四面八方,置諸於一個屋頂之下」的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大東亞共榮圈的建設口號而在日本社會家喻戶曉。
㈥ 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原因:
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為什麼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直接原因:
是日本宏觀政策的失誤。根本原因是日本投資循環經過一圈虛擬經濟後,沒有衍生更多的微利微本新行業,反專於一個不斷吹大的泡沫行業。廣場協議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6)日本的基石在哪裡擴展閱讀:
判斷方法
如何辨別何為泡沫,何為正常的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在判斷出現差錯,出台了錯誤政策的情況下,哪個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的危害大?對於這個問題速水優認為:「實際上,在泡沫擴大的過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斷真的是非常的困難。其中的一個理由是,我們無法否定這是經濟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可能性。
比方說,在當時東京地價暴漲時,人們所舉的一個在當時很難分辨的,似乎理所當然的理由是:東京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
必然的,中央銀行總是面對著兩個不同的風險,……一個是,在經濟正要獲得飛躍性的發展時,如果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就可能剝奪一個大好的成長機會;另一個是,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誤以為是真實的,放任泡沫的擴大。
中央銀行在進行政策判斷時,不能光注意哪個風險的概率高,還要關注在政策判斷出現失誤的情況下,哪個造成的社會經濟成本高這一問題的評價。泡沫經濟時期的經驗顯示了.
對於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當成是真實的這一錯誤,從長遠來看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沉重打擊這一點,當時的日本銀行的認識是不足的。」
在速水優看來,放任泡沫的擴大所造成的損失,遠比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而給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要大。事實也確實如此。進入80年代後,支撐日本戰後30多年高速發展的政治經濟體制都漸漸地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了,而這時出現的日元升值在客觀上加劇了這一點。
日本當時應利用這一危機進行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可是當時的政策制定者卻只顧眼前的經濟繁榮,從而放任泡沫經濟的形成與擴大。結果該改革的沒改革,該調整的沒調整,不僅白白浪費了4、5年的大好時光,而且給以後的經濟體制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㈦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
日本是通過明治維新崛起的。明治維新(日本語: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7)日本的基石在哪裡擴展閱讀
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利用日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
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1636~1912)與沙皇俄國(1721~1917),因而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余,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㈧ 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會成功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當時有利於日本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條件外,還有許多國內因素,比如日本是單一民族,有強烈的一致性和文化同質性,有學習外部文化的傳統,有統一的國內市場,識字率高以及有古老的天皇制即傳統的權威等。這些都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那什麼是最重要的呢?
最重要的因素是日本人的世界觀和現代意識相對成熟,武士所起的作用及日本社會結構的特性。首先,日本人的世界觀和現代意識相對成熟即啟蒙運動的作用,這是個關鍵因素。在從傳統向現代性轉變的過程中,西歐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進行社會革命和變革,這除了“第三等級”的興起和發揮作用外,關鍵的一點是在變革以前有一個深入人心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下級武士就是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它是一個軍事集團,是一個文化集團,還是一股革命勢力。作為地主武裝,在封建時代的中國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曾有過,但日本的封建武士是用“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的,他們以殺伐為榮,並勇於切腹自殺,這使他們養成了一種特別堅強的性格,其軍人的職業性和戰斗性都高於其他國家的封建衛士。同時,日本的武士又是一個文化集團,學文習武是武士的兩大職責。長期以來,他們壟斷著日本文化,這又使他們比一般的封建衛士高出一籌。除此,日本的武士還是一股革命勢力。
由於國家財政困難,大量削減他們的俸祿,他們“恨主如仇”,產生了革命思想,並最早接受了歐洲的近代科學知識和資產階級政治思想。他們不僅具有忠誠、盡職、勇敢、榮譽感和視死如歸等傳統價值觀,而且具有開闊的視野,有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偉大抱負。
先進的西方戰勝落後的東方是不可避免的,要打破常規,必須有一種強有力的社會力量,而日本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就是這種力量,他們能文能武、文武雙全,當革命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們便挺身而出,勇敢地擔負起革命的領導責任,成功地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明治維新成功的第三個重要因素,是日本社會結構的特性即分封制框架結構起了作用。
小編認為這三要素缺一不可,這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推動力,但也佩服日本人的果斷,以及吸收新的東西的能量。
㈨ 日本發展的根基究竟是明治維新還是江戶時代
在江戶時代日本擁有1600-3000萬人口,土地面積為37萬平方公里,清朝面積是1316萬平方公里,沙俄面積為1410萬平方公里,他們的體積都是日本的30多倍。為什麼至今我們很多人稱日本為「小日本」,這和他們的土地面積、人均資源、領土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
就是這樣一個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稀少、人口密度超大的小國卻幾乎吞並了整個亞洲,並將自認為是超級大國的蘇聯和美國打得滿地找牙。而奠定這一切成功的因素很多人都誤認為全是明治天皇的功勞,其實不然。早在明朝時期的江戶時代,才是日本現代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