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2四帥等於多少

日本2四帥等於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9-19 23:27:26

❶ 日本2戰有幾個元帥都是誰

元帥為日本陸海軍的名譽稱號,官銜為元帥陸軍大將或元帥海軍大將。當了元帥,等於可以不退休,日後進元帥府發揮影響力

陸軍有三個在二戰時被授予元帥稱號,分別是

寺內壽一,元帥陸軍大將, 1943.6.21 授予
杉山元,元帥陸軍大將, 1943.6.21 授予
畑俊六,元帥陸軍大將, 1944.6.2授予

海軍也有三個,但兩個是死後追授的
山本五十六,元帥海軍大將,1943.4.18追贈
永野修身,元帥海軍大將,1943.6.21 授予
古賀峯一,元帥海軍大將,1944.3.31追贈

❷ 歷史2戰日本有幾個元帥都是誰

在整個二戰期間(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日本共有9位「元帥」:
陸軍:
閑院宮載仁親王(1919.12.12授予)
梨本宮守正親王(1932.08.08授予)
杉山元(1943.06.21授予)
寺內壽一(1943.06.21授予)
?x俊六(1944.06.02授予)

海軍:
伏見宮博恭親王(1932.05.27授予)
永野修身(1943.06.21授予)
山本五十六(1943.04.18追贈)
古賀峰一(1944.03.31追贈

❸ 日本的旅團長大概相當於什麼

旅團長日本軍隊在侵華戰爭中陸軍的作戰單位。

旅團是由3到4個旅組成,甲級旅團8000人左右,乙級旅團,5000人左右。旅團長(司令)少將,相當於我國陸軍中的師級單位。

聯隊是由3到4個大隊組成,2000-3000人左右。聯隊長軍銜大佐,相當於我國陸軍的旅長。

大隊是由3到4個中隊組成,大隊長中佐,600--800人,相當於我國陸軍的團長。

中隊,是由3到4個小隊組成,150到300左右,中隊長的軍銜為少佐,相當於我國陸軍的營長。

小隊,50人左右,相當於我國陸軍的連長。

伍長,15人左右,相當於我國陸軍的排長。

軍槽,5到6人,相當於我國陸軍的班長。

(3)日本2四帥等於多少擴展閱讀

其實日本軍隊這種軍銜,是從明治維新以後才開始有的,倡導提倡這件事是日本有一個叫伊藤博文的人,天皇依據他的建議,樹立軍官制,建立起中央管轄是在軍隊,分為陸軍,海軍兩種軍種,日軍中的大元帥為最高軍銜,是天皇自己授予的;

日本有明文憲法規定,天皇為陸海空最高統帥,並宣戰,講和及宣告戒嚴。至此,日本軍官制開始實行,陸軍軍銜共六等,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一共16個級別。

日軍陸軍也有元帥軍銜,規定是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者資深的大臣中選拔,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分發元帥軍銜。其中不乏一些甲級戰犯。

日本軍銜與我國不同的是,大衛大尉、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三個,而不是四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長是中將,或者大將軍銜,旅團長是少將軍銜,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都為少尉軍銜。

當時日本軍隊在華最高編制為中國派遣軍,首任總司令為西尾壽造,中央派遣軍下管華中方面軍和華北方面軍,名氣較大的如,松井石根、崗村寧次等,都擔任過方面軍司令,方面軍下轄是軍,相當於國軍的集團軍,甚至比集團軍編制都要大;

最有名氣的就是崗村寧次的11軍最高時大約有30萬人,軍下以此為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當然臭名昭昭的關東軍不屬於中國派遣軍編制,而只歸大本營管轄。

❹ 誰知道二戰時日、德、美、英、中國軍隊的軍銜等級

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等級設置不同:多數國家軍官分將、校、尉三個等級;部分國家在將官之上還沒有帥,軍銜分帥、將、校、尉四個等級。還有一些國家把准將作為非將非校的特殊軍銜。另有個別國家把准尉當作不同於尉官的單獨一級軍官軍銜。士兵軍銜,各國通常分為軍士(士官)和兵兩個等級。如此細分起來,各國軍銜最多可分為帥、將、准將、校、尉、准尉、軍士、兵八個等級。
帥目前,俄羅斯、朝鮮、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蒙古、古巴、英國、法國、印度、泰國、阿富汗、葡萄牙等十幾個國家設有帥軍銜。美國於第二次民辦大戰後期正式設立的五星上將銜,等同於盟國的帥。除朝鮮之外,其他國家的帥目前只有一級。不少國家的帥銜一般只在戰時授予功勛卓著的高級將領,平時很少有人被授予。如美國目前已沒有在世的五星上將;法國的帥,也是作為榮譽軍銜,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逝世上將;印度歷史上也只有一人榮獲帥軍銜,他是第三次印巴戰爭時期的陸軍參謀長馬尼克肖。還有個別國家,並未正式設帥銜,但在戰時曾有人被授予帥軍銜。如芬蘭法定最高軍銜為上將,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曾被授予帥軍銜。
將軍世界上共有100多個國家設有將官軍銜。其中,多數國家的將官分為四級。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和一些較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國,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准將四級。前蘇聯、東歐各國、朝鮮、越南、蒙古、古巴等國的將官一般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不設准將。只有波蘭例外,將官設五級(大、上、中、少、准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既不設大將,也不設准將,將官分上將、中將、少將三級。以英國為首的英聯幫國家和阿拉伯國家,准將既不算將官,也不算校官,而是作為將、校之間的特殊軍階看等。因此,這些國家的將官軍銜實際上大多為少將至上將三級。一些中、小國家,將官等級少,有的以中將、少將或准將為最高軍銜。拉美一些小國,如厄瓜多、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的將官只有一級,就叫"將軍"。
有些國家將官的銜稱比較特殊,如日本的將官稱"將一"、"將二"、"將補",通常譯為上將、中將、少將。越南海軍將官軍銜分為"海軍都督"、"海軍副都督"、"海軍准都督",應套譯為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瑞士高級軍官軍銜分四級;將軍、軍長、師長、旅長,分別相當於別國的上將、中將、少將、准將。智利陸軍將官設四級,銜稱為上將、四星中將、中將、少將。
校官所有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有校官軍銜。東、西方各國絕大多數都設上校、中校、少校三級,只有中國和朝鮮校官為四級,多一級大校。越南雖然也設大校,但已於1982年取消了上校銜,實際上也是分三級(大校、中校、少校)。日本中級軍官軍銜稱"佐"。舊日軍軍銜佐官設大佐、中佐、少佐三級,相當於別國的上校、中校、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自衛隊軍銜佐官設一佐、二佐、三佐三級,亦相當於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西方和第三世界國家一般都設上尉、中尉、少尉三級尉官軍銜。前蘇聯、東歐各國和朝鮮、越南、蒙古、古巴、阿富汗等國設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四級、大尉軍銜一般授予連長,這與西方國家的上尉實際上是同一個等級。前蘇聯的大尉在西方被譯作上尉,上尉被譯作"上級中尉",與西方國家的中尉列為一格。現在譯作上尉的俄文原詞,系由"資深的"和"中尉"組成,說明前蘇聯原本也是把它作為中尉裡面的一級看待。此外,前蘇聯的初級軍校畢業學員一般授予中尉軍銜,少尉銜基本不用;波蘭不設少尉,而設大尉、上尉、中尉;羅馬尼亞男軍官兵最低軍銜是中尉,少尉是專為女軍官設的。因此,也有將前蘇聯、東歐等國的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依次譯作為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的。有些國家將准尉列為尉官的最低等級,因此,尉官等級較多,一般為四至五級,最多的達七級。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墨西哥等國尉官設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四級;以色列、智利設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五級;巴拿馬設上、中、少尉和一、二、三、四級准尉,多達七級,是世界上尉官銜級最多的國家。
軍士軍士是介於軍官或准尉與兵之間的一個等級,亦稱為"士官"。各國軍士等級差別較大,多數分三級或四級,分三級的通常為上士、中士、下士;為四級的一般為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波蘭、義大利、阿根廷、秘魯等一些歐美國家,軍士設六至七級。而目前我國設士官八級(軍士長四級、專業軍士四級)、軍士三級,共計十一級,是當今設軍士等級最多的國家。
兵兵是軍銜等級體系中最低的一個層次。多次國兵的銜級設二--三級。前蘇聯、東歐國家和朝鮮、蒙古、越南、古巴等國,均設二級:上等兵、列兵;美、英、法、意等國設三級: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或新兵);德國、日本等國設四級別;印度則設五級;而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荷幸、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只設一級。

編制軍銜

又稱「職務軍銜」,就是對軍隊的每一個職務所規定的軍銜等級。軍人個人的軍銜必須是在其所擔任職務的編制軍銜范圍內授予或晉升。世界各國軍隊一般都規定有編制軍銜,但編制幅度不盡相同,有的一職編一銜,有的一職編數銜。規定一職編一銜的英美等國家,輔以臨時軍銜制度,來調整新者軍官的利益關系,規定一職編數銜的國家,則用編制軍銜的幅度來調整新老軍官的利益關系。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編制軍銜,基本上實行一職編兩銜的制度,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正的《軍官軍銜條例》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的職務編制軍銜為上將,其他各職級的編制軍銜為:

正大軍區職:上將、中將 ;
副大軍區職:中將、少將;
正軍職,少將、中將 ;
副軍職:少將、大校;
正師職:大校、少將;
副師職(正旅職);上校、大校;
正團職(副旅職):上校、中校;
副團職:中校、少校;
正營職:少校、中校;
副營職:上尉、少校;
正連職:上尉、中尉;
副連職:中尉、上尉;
排職:少尉、中尉。

軍銜等級介紹


帥這個比帥更高的頭銜,起初並不是軍銜稱號,而是一種榮譽封號,用來授予本國或同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家成員和國務活動家。1569年,法國的查理九世國王,封其弟弟昂茹公爵為帥。
此後,到19世紀的3個世紀里,法國、奧地利、羅馬帝國、俄國等國家,先後享有帥封號的共約三十人。
1716年俄國陸軍條令規定,帥為俄軍最高軍銜,1727年將這一軍銜授予緬希科夫公爵,帥開始成為軍銜稱號。後來設過帥軍銜的國家,僅有前蘇聯、西班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少數國家,目前世界上已沒有這一軍銜的設置。
帥在中國近代,曾作為軍隊最高統帥的名稱出現過。清朝末年,一度以皇帝為陸海軍帥。中華民國前期,以大總統為陸海軍帥。1923年,廣東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帥。1926年,張作霖在北京自稱為安國軍帥。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規定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帥名稱遂中止使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8月12日國民黨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決定,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為「中華民國陸海空帥」,即最高統帥之意,並非實際職務和軍銜。所以1945年 9月蔣介石在給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命令中,簽署的職銜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特級上將」。


這個地位顯赫的頭銜,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
法文帥一詞源自古上德意文「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帥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在中國,漢語帥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前633年的春秋時期,當時只是表示對「將帥之長」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從南北朝起,帥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如北周宣政年(公578年),宣帝宇文氳任命其叔父宇文盛為「行軍帥」,率軍作戰。隋、唐、五代和宋朝,戰時都設帥職務,唐太宗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任過「西討帥」。當時的帥按其職權輕重和執掌分工, 大都冠以不同名號,如「天下兵馬帥」、「兵馬帥」、「行軍帥」、「行營帥」,其中又有「都帥」、「帥」、「副帥」的等級之分。金朝戰時設帥府,任命不同級別的帥,專掌征討之事。朝各道、州,凡有軍旅之事的地方,都設都帥府或帥府、副帥府,任命不同名號的帥,掌管當地的行政及軍事大權。明朝韌年,在樞密院之下設諸翼帥府,任命帥、同知帥等官職,統軍征戰。、明兩朝的帥職權較前減輕,僅為二、三品官職。
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 16世紀的法國軍隊。1559年----1560年,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級將領以帥軍銜稱號,至 19世紀拿破崙一世,法國先後有 44人被授予這一軍銜。繼法國之後,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16世紀有日爾曼各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日本,20世紀有阿富汗、印度、泰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中國、前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蘇丹、扎伊爾、烏干達、巴西等國。有的國家將帥區分為不同等級。帥級別設置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設有蘇聯帥、蘇聯帥、主帥、帥四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帥區分為帝國帥和軍種帥兩個級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帥,區分為帥和次帥兩級;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5年的法律文件規定,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帥,帥設而未授,授予帥軍銜的有10人,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有的國家還將帥區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帥、海軍帥和空軍帥三種;前蘇聯還在陸軍中又區分為炮兵帥、裝甲兵帥、工程兵帥、通信兵帥等。

大將
一些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稱號。大將軍銜最早由蘇聯紅軍設置,1940年5月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命令,將高級軍官軍銜改稱將官,大將為陸軍將官中最高級別,與海軍帥等同。1943年設置了空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和通信兵帥後,大將軍銜只在諸兵種合成軍隊中設置,與軍兵種帥屬同一級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一些國家以及朝鮮、越南、古巴、尼加拉瓜、緬甸等國也相繼設置大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一1968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也設有大將軍銜,授予大將軍銜稱號的共10人,他們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上將
許多國家將級軍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號。上將在英語中與「將軍」為同一個詞(General),但在法、德等語中則是在將軍之後加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構成,法語為「集團軍將軍」(Gneral darmee),德語為「最高的將軍」(General oberst)。最早的俄軍上將軍銜由彼得一世設立,根據 1716年陸軍條令規定,俄軍上將擔任總司令官,級別相當於帥,有權領導將軍「軍事會議」。
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和國家軍事體制的發展,有的國家遂將上將區分為幾個等級。最早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授予潘興以五星上將稱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大戰結束後,授予馬歇爾等 8人以五星上將稱號,其中陸軍 4名,空軍 l名,海軍3名。中國國民政府時期,於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三等。特級上將又稱五星上將,只授予蔣介石 1人;一級上將又稱四星上將,授予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等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 50年代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上將為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全軍共授予上將稱號者57名。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時,法律文件規定,上將分為一級上將和上將兩個級別,一級上將空缺未授,授予上將稱號者 17名。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不再設一級上將,上將遂成為人民解放軍的最高軍銜稱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法定的編制軍銜,資深的大軍區正職也可以授予或晉升為上將軍銜。截至 1996年,有 29名中將先後分三批晉升為上將,人民解放軍新的上將總數達到46名。他們是:洪學智、劉華清、秦基偉、遲浩田、楊白冰、趙南起、徐信、郭林祥、尤太忠、王誠漢、張震、李德生、劉振華、向守志、萬海峰、李耀文、王海(以上 1988年 9月 14日授予)、張萬年、於永波、傅全有、朱敦法、張連忠、曹雙明(以上1993年 6月 7日晉升)、徐惠滋、李景、楊德忠、王瑞林、周克玉、丁衡高、戴學江、李文卿、王克、李來柱、谷善慶、劉精鬆、曹澎生、張太恆、宋清渭、固輝、李希林、史玉孝、李九龍(以上1994年6月8日晉升)、周子玉、於振武、丁文昌、隋永舉(以上1996年1月23日晉升)。

中將
將級軍官中的一級軍銜稱號,多數國家屬將官的中等級別,少數國家以中將為最高軍銜。在多數國家,中將是軍長的編制軍銜,但在一些國家,如蒙古、以色列、利比亞、索馬里、比利時、瑞士、瓜地馬拉、厄瓜多、烏拉圭、宏都拉斯等國,中將則是國家最高軍事領導人的軍銜稱號,因而也是這些國家的將官中最高的一個級別。
中國人民解放軍 50年代——60年代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中將是軍長、兵團級司令員和副司令員、大軍區司令員和副司令員的編制軍銜,共有 177人獲得了中將稱號。當前規定,中將軍銜可授予正大軍區職、副大軍區職和正軍職;也可授予高級專業技術軍官。但目前尚未有人獲得專業技術中將的稱號。

少將
特級軍官中較低的一級軍銜稱號。世界各國的將官,一些國家以少將為最低的一個級別,一些國家則以准將為最低級別,後者如美、英、法德、意、印、巴等國,前者如東歐國家、日本、丹麥、巴西、哥倫比亞、葡萄牙等國。少將一般為師長和副軍長的編制軍銜,因而起初在一些國家稱少將為「帥將」,現在法文少將仍由「將軍」和「師」兩片語合而成(General dedivision)中國人民解放軍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少將是大軍區副司令員、兵團級部隊正副司令員、正副軍長和師長的編制軍銜,10年中共有 1360人獲得了少將軍銜。當前規定,少將軍銜可授予副大軍區職、正副軍職和正師職軍官,高級專業技術軍官也可授予此銜。

准將
一些國家的將級軍官中最低的一級軍銜稱號。准將一般是旅長的編制軍銜,所以過去一些國家稱准將為「旅將」,法文用「將軍」和「旅」這兩個詞相組合即為「准將」。在英國,凡是擔任副師長或獨立旅(由兩個團組成)旅長的准將,屬將級軍官,而擔任相當於其他國家團級規模的旅長職務的准將,則不是將級軍官,而是一個受到特別任命的上校,這種准將軍銜帶有臨時性質。在俄國彼得一世時期,只在海軍中設准將銜,陸軍不設。中國自清朝末年引進西歐式軍銜制以後,歷屆政府都沒有設置准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上校與少將之間所設的大校軍銜,按指揮職權並不比准將輕,但外軍往往將其等次排列在准將之下,理由是最低的將官也比最高的校官高一個等級。

大校
少數國家校級軍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稱號。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的一級銜稱,最初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設置。中國人民解放軍於 1955年和 1988年兩度實行的軍銜制度中,均設有此銜。設有大校軍銜稱號的國家,還有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摩洛哥。人民解放軍的大校軍銜稱號,1955年----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規定,可以授予軍長、副軍長、師長和副師長等四個級別的軍官。1988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大校軍銜可以授予副大軍區職、正軍職、副軍職、正師職和副師職等五個級別的軍官。1994年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大校軍銜只授予副軍職、正師職和副師職等三個級別的軍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規定,大校只是副師長的編制軍銜。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設大校軍銜,有的國家不承認大校是高於上校的一個軍銜等級,往往同他們國家的上校對等,在名稱的翻譯上譯為「資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上校
上校一詞源自義大利語「(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l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出現在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人為上校。1631年,上校代替了督軍和團首領的稱呼,把擔任團長職務的僱傭軍官叫做上校。從1632年起,上校作為軍銜開始授予新制團的指揮員。清朝末年軍銜制傳人中國後,清朝政府命名該級軍銜稱號為「正參領」,是「統帶官」 (「標」的指揮官,相當於現在的團長)的職務軍銜。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將這級軍銜稱號重新命名為「大都尉」,後北洋政府改名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一般都設有上校這一級軍銜稱號,除設有大校的少數國家外,上校是校官中的最高一級銜稱。上校一般為團長的編制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法律文件規定,上校也可以授予副師職軍官。

中校
校級軍官中間一級的軍銜稱號。在 17世紀俄國軍隊的副團長稱作中校,後來逐漸演變為副團長的軍銜稱號。在西歐國家,中校是團隊指揮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國彼得一世在《官級表》中,將中校作為校官的第二級軍銜稱號固定下來。1935年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個級別,到 1939年才補充設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沒有中校軍銜稱號,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現行法律規定,中校可以授予正團職、副團職和正營職等三級指揮軍官和擔任高級、中級、初級等所有的專業技術職務的軍官。

少校
該詞源於拉丁文「大的」、「職位較高的」、「年長的」等詞彙,是一個古老的軍事術語。四百多年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稱號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軍事術語傳人德國,開始只是作為對擔任一定職務人員的稱呼,如少校與「城市」一詞搭配,即指城市事務管理者,與「鑰匙」一詞搭配,則指負責要塞門戶開關的人。以後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作為軍銜稱號使用。1698年,俄國為新制團的指揮人員和在俄軍中服役的外國人設置了少校軍銜,13年後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規軍中也開始設置此銜。18世紀--19世紀,俄國一度將少校區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級別,還把少校與崗位相搭配來表示一種固定的職位,如「基地少校」、「門衛少校」等。
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校,為校官中最低的一個級別,一般為副營長的編制軍銜,有的國家也規定為營長或特種兵連長的編制軍銜。

大尉
該詞源自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大尉的稱謂首先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當時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職位顯貴。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開始稱連長為大尉,軍區長官則稱總大尉。在俄國,大尉稱謂最早出現在16世紀鮑里斯·戈杜諾夫時期,人們稱外國僱傭軍的隊長為大尉,從1647年起,大尉作為一級軍銜稱號授予新制團的連長,到18世紀初,所有正規軍的連長都享有大尉稱號。當前,世界各國的尉級軍官軍銜中,設置大尉軍銜稱號的,只有東歐國家和越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尼加拉瓜、阿富汗等少數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日本尉官中最高級別的軍銜稱作大尉,但他們不設上尉,大尉是高於中尉一級的軍官,故譯成漢語應稱上尉。中國人民解放軍在 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設有大尉軍銜,是尉級軍官中最高的一個級別,授予副團長、營長、副營長和連長。1988年實行的新軍銜制,不再設置該銜。

上尉
該詞來源於拉丁文「首領」,是一個最古老的軍事術語。西方陸軍最早的組織形式是被稱作「連」的單位,每個連由一名上尉指揮,當時的上尉是一種職稱,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個詞(Hauptmann)。這個詞由「頭」和「人」兩片語合而成,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過去一般是對首領或司令官的稱呼。以後,上尉逐漸演變為擔任連長職務者的軍銜稱號。當今世界上凡是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無一例外地設有上尉軍銜,在絕大多數不設大尉的國家中,上尉是尉官中的最高級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上尉,是副營長、連長和副連長的編制軍銜,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可直接獲得此銜。

中尉
該詞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國軍隊將擔任副隊長的首領稱為中尉,到 15世紀末中尉成為對副連長的稱呼。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蘭西等西歐國家陸軍和海軍的軍銜稱號。俄國軍隊17世紀中葉在新制團設置了中尉軍銜,起初授予步兵連和騎兵連的副連長,後來中尉被任命擔任連長。當今世界各國的軍銜體系中都設有中尉軍銜稱號,一般為副連長的編制軍銜。有的國家還將中尉區分為一級中尉與二級中尉兩個級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中尉,是連長、副連長和排長等初級軍官的編制軍銜,大學本科畢業後的軍人可直接獲得中尉軍銜。

少尉
該詞源於法語「代表」,是法國古代對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旗軍官的稱呼。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確定為法國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稱號。在德國,1500年前後,人們用由法國傳人的該詞稱呼某些軍事長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務人員,約l8世紀後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在俄國,少尉軍銜設於1703年彼得一世時期,在1722年頒布的《官級表》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一直沿用到1917年。現在,少尉是絕大多數國家尉級軍官中最低一級的軍銜稱號,少數不以少尉為尉官最低軍銜的國家,有兩種情況,一是不設少尉軍銜,以中尉為尉官最低銜,如蒙古、波蘭和羅馬尼亞的男軍官;再是將准尉列入尉官等級,以准尉為尉官最低銜,如阿富汗、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少尉,是排長的編制軍銜,大學專科和中等專科學校畢業擔任軍官職務者,或由士兵經短期培訓後直接提升為基層軍官者,一般授予少尉軍銜。

准尉
該詞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國軍隊首次稱旗手為准尉。旗手通常是從最勇敢、最健壯、經過戰斗考驗的軍人中挑選任命的。彼得一世建立正規軍時,於1712年正式設立了准尉軍銜,作為步兵和騎兵中的最低官銜。在 1722年的《官級表》中,將准尉分為兩個等級,「下級准尉」列入軍士的等級,准尉列入尉官行列。准尉是一個特殊的等級,准尉制度在國際上很不統一,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的國家設置,有的國家不設,兩者的比例大體是 4:6;二是設置准尉的國家,對准尉的地位規定不一,有的列入尉官等次,有的列入軍士級別,有的則將其列為軍官與軍士之間的一個非官非士的獨立等級;三是對准尉有的國家分級,有的國家不分,分級者所分數量多少不一,阿爾及利亞分兩級,印度分三級,美國分四級,玻利維亞分五級,原捷克斯洛伐克分六級。軍銜傳人中國後,清朝政府規定設准尉銜,稱之為「額外軍官」;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歷屆政府也規定設置該銜,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沿用清朝名稱,北洋政府改稱「准尉官」,國民政府稱「准尉」和「准佐」,明文規定「不列入官等」。中國人民解放軍50年代一60年代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立法文件沒有規定設置准尉,但實際上授有準尉軍銜,全軍最多時擁有十一萬餘人。當時准尉為副排級人員,算幹部但不算軍官,在軍隊內部稱之為「預備軍官」。1988年人民解放軍重新實行軍銜制,准尉沒有列入軍銜等級體系,五六十年代由准尉擔任的工作分別由少尉、軍士長或文職人員擔任。

士官
一些國家軍銜體系中低於軍官、高於軍士的軍銜稱號。只在少數國家設置,如西班牙、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88年重新實行軍銜制時,始設此銜,是士兵軍銜中最高的一級銜稱。士官軍銜分為軍士長和專業軍士兩個類別,二者在等級體繫上無相互從屬和遞進關系,是相對獨立而平行的兩個系統。士官按兵役性質,屬志願兵范圍,服役期限較義務兵為長,退出現役後可享受轉業待遇,由地方政府負責安排工作,符合條件規定的還可作退休安置,或者復員安置。有些國家稱軍士為士官,有的稱「非委任軍官」,名稱不一,但其地位大同小異,都是居於軍官、軍士之間的一個等級。

軍士長
一些國家士官或軍士軍銜中的最高等級稱號。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匈牙利及盧森堡、秘魯、智利、委內瑞拉等許多國家設有此銜,有的國家還將軍士長區分為若乾等級,如美國的軍士長包括一級軍事長、二級軍士長和三級軍士長,另外在軍種部、軍隊院校和各級部隊,還設有總軍士長,是各該單位士兵的總頭目,地位頗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士長軍銜,授予經過軍隊院校培訓,被任命擔任基層行政或者專業技術領導職務的士兵。從 1993年 4月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的決定起,軍士長劃分為四個級別,一級為初級,可按服役年限逐級晉升。一級晉升二級、二級晉升三級的期限各為 4年,三級晉升四級的期限為5年。

專業軍士
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官軍銜中的一類銜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規定,專業軍士軍銜,授予服現役滿5年以上、自願繼續服現役、經批准擔任專業技術工作職務的士兵。專業軍士區分為一級專業軍士、二級專業軍士、三級專業軍士和四級專業軍士四個級別。專業軍士

❺ 日本政府官職

1樓的真是搞笑,弄的全是古代的官職。
根據日本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內閣」。所謂「內閣」,是指由內閣總理大臣和其他分管各省廳(部委)的大臣組成的「合議體」。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即首相,是內閣的首長和政府的首腦,控制著龐大的國家行政機構。內閣總理大臣還有權提名最高法院長官(院長),以影響司法機構。

在內閣中設置內閣官房,是內閣直接輔佐首相的機關,被稱為「日本的白宮」。內閣官房設官房長官一名,由總理大臣任命,為國務大臣之一,一般是總理大臣一派的主要成員,也是總理大臣最親信的人士。內閣官房長官統轄內閣官房事務,同時下設內閣官房副長官3人,秘書官、內閣參事官、內閣總務官和內閣情報官等,均由內閣官房長官任命。

除內閣官房外,日本內閣還設有內閣府、外務省、經濟產業省、財務省、法務省、文部科學省、防衛廳、國家公安委員會、宮內廳等省廳。這些省廳的最高領導人稱為大臣或長官,即相當於我國政府的各部部長。

以外務省為例,最高首長是外務大臣。大臣下設大臣官房、綜合外交政策局、亞洲大洋洲局、北美局、歐洲局、國際情報局等11個省內單位,還有駐外使領館和外務省研修所等。外務大臣下有副大臣2名、外務政務官3人,外務事務次官1人、外務審議官2人,這些都屬「副部級」幹部。下屬各局設有局長、參事官和調查官等。局之下是「課」,例如「中國課」,課長並不是我們常說的「科長」,而是相當於我國的「處長」。「課」是日本中央行政機關里最小的行政單位。

❻ 二戰時期日本鬼子的軍隊建制是怎麼回事

日軍 -國軍 -解放戰爭中的解放軍
軍 -集團軍 -縱隊
師團 -甲種師或軍 -師
旅團 -師(乙,丙),旅 -獨立師
聯隊 -甲種團 -獨立旅,主力團
大隊 -團(乙,丙) -團
缺編 -甲種營 -主力營
中隊 -營,連 -營,連
小隊 -排 -排
分隊。組 -班 -班

以下是日軍編制的詳細情況,人員,裝備。

一、小隊

步兵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每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葯的副射手),每具擲彈筒編制兩人。小隊人數在50到70之間。到1945年,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步兵炮小隊,兩門70mm步兵炮。

二、中隊

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人數在194到250人之間。

日軍的一個標準的步兵中隊(181人)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前述54人的小隊。

三、大隊:

日軍一個標準的1100人編制的大隊包括:30人的大隊部, 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大車和騾馬),有的大隊將所屬的運輸中隊合並到聯隊里。

四個前述的步兵中隊(一些只有3個);

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中隊部和3個機槍小隊,1個彈葯小隊),每排4挺重機槍,總數12挺(有的連只有8挺);

一個55人的炮小隊(1個10人的小隊部,1個15人的彈葯班,兩個15人的炮班各裝備1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 極少的部隊配備一個 122人的炮中隊(包括一個27人的彈葯小隊,兩個31人的炮小隊各裝備2門步兵炮)。在這些少量的炮中隊中,極幸運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槍的部隊,可以編成4個24人的裝備2挺反坦克槍的小隊,這種情況下,彈葯小隊要擴充為39人。

四、聯隊:

日軍的一個標準的3800人的聯隊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大車和騾馬),攜帶聯隊部和直屬各中隊一日份的給養以及可能配屬師的野戰廚房;一個81人的彈葯排攜帶一日份的彈葯。

三個步兵大隊;

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包括一個25人的中隊部, 1個觀察班, 一個31人的彈葯小隊,三個31人的炮小隊(各有2個15人的炮班,裝備1門70mm九二步兵炮)。極少數聯隊有一個364人的炮兵大隊,編兩個170人的中隊,各4門炮。

聯隊屬反坦克中隊有122人:20人的中隊部,21人的彈葯小隊,3個33人的炮小隊(各有兩門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隊有一個電話小隊(4到6個電話班,每班3部電話,一個交換機),一個無線電小隊(5到8台電台),在戰斗中電話和電台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

聯隊的衛生系統配備很薄弱, 聯隊只有2名醫生和2名衛生員,大隊有3名醫生和四個衛生員,中隊有四個衛生員。

五、師團:

日軍的師屬單位主要有:3個步兵聯隊,一個野戰炮兵聯隊,一個偵察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運輸聯隊,通訊隊。

野戰炮兵聯隊編制2322人,有3個688人的炮兵大隊,各裝備12門75mm野炮或山炮, 只有一些師團將其中一個大隊替換成105mm炮。

偵察聯隊編制730人,包括一個130人的聯隊部,一個130人的騎兵中隊(4個30人的排), 兩個160人的摩托化中隊,1個100人的卡車運輸中隊(至少在紙面上可以運輸那兩個摩托化中隊)。這個偵察聯隊也可以被一個950人的騎兵聯隊代替。

工兵聯隊編制900-1000人 ,幾乎沒有機械裝備,只能承擔極少的任務,更專業的任務主要由配屬的獨立工兵聯隊負責。

運輸聯隊的規模大體上取決於可用的卡車數量,從理論上來說,由一個卡車大隊和一個騾馬大車大隊組成。卡車大隊由2到3個中隊組成,每中隊最多有50輛載重1.5噸的卡車, 許多師團都缺少卡車,一些根本就沒有。

綜合日軍一個師團,有54門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數師團用12門105MM炮替換了75MM炮,卡車方面日軍最多有100-150輛卡車。

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的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斗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1、

四單位制師團:又稱挽/馱馬師團,甲種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48門炮)、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000-28000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 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故這種師團又被稱為甲種師團。日本陸軍第一至第二十師團、近衛師團、近衛第二、近位第三師團、戰車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8個師團,均屬於甲種師團的編制。

(1)四單位挽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司令部:人員330,馬:165,各種槍95,非機動車63。

旅團司令部:人員75, 馬20,各種槍36,非機動車4。

步兵聯隊:人員3747,馬526,各種槍2590,各種炮14,擲彈筒76,非機動車256。

步兵大隊:人員1091,馬118。

步兵中隊:人員194,各種槍174,擲彈筒6。

野炮兵聯隊:人員2894,馬2269,各種炮48,各種槍541。

野炮兵大隊:人員634,馬499,野炮12。

野炮兵中隊:人員128,馬184,野炮4。

騎兵聯隊:人員452,馬429,各種槍320。

騎兵中隊:人員144,馬134。

工兵聯隊:人員672,馬99。

工兵中隊:人員286,馬19。

師團通信隊:人員255,馬47。

輜重兵聯隊:人員3461,馬2612。

輜重兵中隊:人員562,馬376。

師團衛生隊:人員1101,馬128。

兵器勤務隊:人員121。

野戰醫院:人員240。

總計:每師團約25000人,每旅團約7800人。

(2)常設四單位制馱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司令部:人員391,馬239。

旅團司令部:人員80,馬25。

步兵聯隊:人員3818,馬約720。

步兵大隊:人員1150,馬180。

步兵中隊:人員194。

騎兵聯隊:人員508,馬約321。

炮兵聯隊:人員3699,馬3600,炮48。

山炮兵大隊:人員999,馬720,炮12。

山炮兵中隊:人員195,馬138,炮4。

工兵聯隊:人員719,馬150。

工兵中隊:人員約300。

輜重兵聯隊:人員4890,馬4260,輜重馱馬具3882。

輜重兵中隊:人員684,馬598。

師團通信隊:人員289,馬84。

師團衛生隊:人員1328,馬163。

兵器勤務隊:人員121。

野戰醫院:人員300左右

總計:每師團28500人,每旅團約7900人。

(3)臨時編成三單位制挽馬師團人員裝備情況:

師團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師團還有師團搜索隊,野炮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兵聯隊,通信隊,衛生隊,兵器勤務隊,病馬廠一個,野戰醫院2個。

師團司令部: 人員91,馬22,馬車8。

步兵團司令部:人員7,馬3。

步兵聯隊: 人員2909,馬179。

師團搜索隊: 人員319,馬185。

野炮兵聯隊: 人員1745,馬1259。

工兵聯隊: 人員402,馬15,車2。

師團通信隊: 人員178,馬30。

輜重兵聯隊: 人員370,馬113,馬車50。

師團衛生隊: 人員376,馬47。

野戰醫院: 人員239,馬87。

病馬廠: 人員48,馬11。

兵器勤務隊: 人員132。

總計全師團約12800人,步兵團約8700人。

(4)丙種師團情況:丙種師團下編兩個步兵旅團,每旅團下編四個獨立步兵大隊,以及工兵隊,通信隊,輜重隊,野戰醫院,病馬廠。人員:丙種師團的編制人員在不同時期變動極大,一般情況下,步兵旅團約為5100人,獨立步兵大隊為1270人,總計全師團約為11980人。

37制標准師團: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轄2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4門,37炮4門,92步炮6門,重機槍24挺。1個炮兵聯隊,48門炮,其中36門38式75毫米山炮,12門100毫米炮。共計25375人。

3、

37制特設師團:轄2個旅團,每個旅團轄2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3門,92步炮6門,重機槍8挺。1個野炮聯隊,36門38式75毫米野炮。計21902人。

4、

三單位制師團,又稱乙丙丁種師團。轄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炮兵小隊,炮兵聯隊為24-36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3000-18000人。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後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1.7萬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 7000人。該編制僅限於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為三單位制。

1938年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兵力消耗極大,其後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同時指揮炮、工、騎、輜重兵聯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減至1.8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 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這種類型的日軍師團被稱為乙種師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戰線再度拉長,兵員更加缺乏,於是又開始緝建丙種師團。這種被稱為丙種師團的部隊又恢復了旅團建制,但取消了旅團下面的聯隊,即每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直轄四個步兵大隊,全師團共八個步兵大隊,加上師團直屬的炮兵大隊、工兵大隊、輜重兵大隊、通訊大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1.3萬人。配備軍馬2550匹,步騎槍6500枝、擲彈筒192個、輕機槍192挺、重機槍48挺、平射炮16門,迫擊炮32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日軍第五十師團至第一O九師團均屬於這種編制的部隊。

至1944年秋,盟軍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為准備「本土決戰」,又開始組建丁種師團。丁種師團的建制定員與丙種師團大致相同,只是特種兵和自動火器、重火器很少,番號在第一一O師團以後的各師團都是屬於這種編制的師團。

5、

37制3單位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炮12門。1個炮兵聯隊(12門炮,其中8門38式75毫米野炮,4門100毫米榴彈炮),計12689人。

6、

41制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92步炮6門,重機槍24挺,輕機槍108挺,自動槍6。1個步兵擲彈炮聯隊,8門炮,其中山炮4門, 37炮4門。1個戰車隊,坦克/裝甲車15輛。1個炮兵聯隊,32門炮,其中24門90毫米炮,8門150榴彈炮。計12605人。

7、

41制治安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3門,37炮4門,重機槍24挺,輕機槍72挺,裝甲車5輛。1個野炮聯隊,36門炮,其中24門38式75毫米野炮,12門100毫米炮。計13500人。

8、

41制留守師團,轄3個聯隊,每個聯隊裝備41式山炮4門,37炮4門,92步炮6門。1個野炮聯隊,12門炮,其中8門38式75毫米野炮,4門100毫米炮。1個速射炮隊,12門47毫米炮。計14342人。

9、

戰車師團

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坦克部隊。日本軍方自1925年開始研製坦克,1929年組建坦克部隊。但初期多以坦克聯隊為建制配屬於陸軍師團,至1936年後才在中國東北公主嶺組建日軍第一坦克旅團。1942年6月,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寧安、勃利和綏遠的包頭又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戰車師團,1944年在其國內組建了第四戰車師團。日軍戰車師團一般裝備輕型坦克100輛、中型坦克335輛、各種汽車1272輛、加農炮36 門、高射炮12門、野炮4門、速射炮12門、平射炮6門、重機槍18挺、輕機槍144挺、步騎槍2900枝等。在日軍准備「本土決戰」時期,他們還陸續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

第八、第九共7個獨立戰車旅團。但由於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在火力、速度、裝甲防護力等方面均與歐美先進工業國有一定差距,故在二戰中對蘇、對美的歷次戰役中均顯得不堪一擊。

六、其他:

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後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

對於步兵來說,中隊長以下的軍官是徒步行軍的,而中隊長以上的大隊長、聯隊長等都是乘馬的。

在步兵聯隊中,軍馬主要擔任兵器運輸與彈葯、補給搬運的工作。以九二式重機槍小隊為例,九二式重機槍重55公斤,因此每小隊編制有馱馬五匹(其中一匹為預備馬),除了背負機槍外,負責馱運彈葯時標準是每匹馬需要馱負四個540發彈葯箱,但是戰時考慮長期行軍的影響,實際上每匹馬以馱運兩箱為原則。

在炮兵聯隊中,以野炮而言若不計入火炮本身的挽馬,單單每炮的附屬車輛——彈葯車、觀測車、預備品車——就需要三匹挽馬。而就山炮而言,山炮分解後是由六匹馬以馱運方式運動,另外彈葯馱運馬每匹則馱運12發炮彈。

❼ 帥 用日語怎麼說

帥的日語說法是:ハンサム,漢語諧音讀作「卡口億億」,中文拼音是「shuài」。

在日語中,不像在英語中,詞序並不能表明名詞在一個句子中的語法作用。名詞並不像有些語言中那樣,會因語法需要加以變化。代之,語法作用是通過名詞後面的虛詞來表示的。重要的是が(ga), は(ha),助詞讀做Wa),を(o),に(ni)和 の(no)。虛詞は(作助詞時讀作wa)特別重要,因為它標志著一個句子的話題或主題。

日語中的動詞變格不能反映出人稱和單復數。在現代語中,所有動詞在現代日語字典中的形式都是以一部分U段假名結尾(う、く、ぐ、す、む、つ、ぬ、ぶ、ふ、ぷ、る)。

與英語一個主要區別是,日語沒有重讀的重音:每個音節的重音相同。英語音節有時會被拉長,但在日語中,一連串的音節在發音時如節拍器一樣規則。跟英語一樣,日語有一種高低聲調的重音系統。

(7)日本2四帥等於多少擴展閱讀:

帥哥ハンサムな人屬於一個外來語形容動詞,形容動詞也是表示性質、狀態的詞。日語的形容動詞可以分為日本固有的形容動詞。

「帥」字片語:

很帥:すてきな;

好帥:などが;

例句:

この若者はなかなか粋だ

這個小夥子真帥。

❽ 抗戰時期日本的軍銜怎麼分的啊和中國對照的軍銜怎麼稱呼的

日本:根據「陸軍定員令」(明治23年11月1日勅令第267號)
舊日軍的最小編制是步兵班/分隊,記得是8個步槍兵+2個機槍射手或輕迫擊炮射手
其上是小隊,由3個分隊合成,一般為30人,,視情況可加強至50人,相當於排
小隊上面是中隊,相當於連,一個步兵中隊含將校5名、下士10名、兵卒120名、看護手1名計136名,這里的將校是尉級軍官,指中隊長
大隊包括大隊部(16名,含戰馬3匹)+4個中隊(各136名)及機關槍中隊和步兵炮小隊各一
還有一個和大隊(小、中大隊均為步兵編制)平級的技術兵種編制為連隊,一般為裝甲兵或航空兵採用
大隊的上級是旅團,而旅團可以由連隊或大隊組成,若是大隊,則為旅團本部+4個大隊;連隊則是2個連隊
再往上就是師團了,一個師團下轄三個旅團
基本上到師團級的兵力都以地域劃分了如最廢柴的第4師團亦稱大阪師團

再往上的軍基本上就不是一個固定編制了而是根據戰役目的編制的例如某某派遣軍,其兵力總量不定。著名的關東軍實為5個獨立守備大隊(主要守備南滿鐵路)和4個師團組成(後增至14個師團)

其軍銜基本存在其下對應關系:
下士——伍長

中士——軍曹

上士——曹長

少尉——少尉

中尉——中尉

上尉——大尉

少校——少佐

中校——中佐

上校——大佐

少將——少將

中將——中將

上將——大將(最高軍銜)

沒有元帥軍銜,所謂的元帥乃天皇賜予的榮譽稱號,無實際軍權

各軍階擔當的職位如下:大將為方面軍司令官、中將為軍司令官�9�9師團長、少將為旅團長、中將�9�9少將為各種學校長,大佐為歩兵連隊長、中佐為騎兵�9�9戰車連隊長、少佐為大隊長、中佐�9�9少佐為飛行戰隊長,大尉�9�9古參中尉為中隊長、中尉�9�9少尉為小隊長�9�9連隊旗手,軍曹�9�9伍長為分隊長。 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銜分為3等10級,即將官3級(上將、中將、少將)、校官4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級(上尉、中尉、少尉)。

陸軍軍銜——將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兵

海軍軍銜——將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兵

空軍軍銜——將官 校官 尉官 文職幹部 學員 士兵

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授予軍銜
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等級編制軍銜為上將

上將: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的編制軍銜;正大軍區職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的輔助軍銜
中將:副大軍區職的主要軍銜;正大軍區職、正軍職的輔助軍銜
少將:正軍職、副軍職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正師職的輔助軍銜
大校:正師職的主要軍銜;副軍職、副師職的輔助軍銜
上校:副師職、正團職的主要軍銜
中校:副團職的主要軍銜;正團職、正營職的輔助軍銜
少校:正營職的主要軍銜;副團職、副營職的輔助軍銜
上尉:副營職、正連職的主要軍銜;副連職的輔助軍銜
中尉:副連職的主要軍銜;正連職、排職的輔助軍銜
少尉:排職的主要軍銜

現行士兵軍銜按兵役性質分為:
1,志願兵役制士兵:六級士官、五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2,義務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軍銜按等級分為:
1,高級士官:六級士官、五級士官;
2,中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
3,初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4,兵:上等兵、列兵。

海軍、空軍士兵在軍銜前分別冠以「海軍」、「空軍」二字。

兵:服現役第一年的義務兵,授予列兵軍銜;服現役第二年的列兵,晉升為上等兵軍銜;
初級士官:義務兵服現役期滿,被批准為第一期士官的,授予一級士官軍銜;第一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二期服現役的一級士官,晉升為二級士官軍銜;
中級士官:第二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三期服現役的二級士官,晉升為三級士官軍銜;第三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四期服現役的三級士官,晉升為四級士官軍銜;
高級士官:第四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五期服現役的四級士官,晉升為五級士官軍銜;第五期服現役期滿,被批准進入第六期服現役的五級士官,晉升為六級士官軍銜。

❾ 二戰日軍司令官多田駿和畑俊六誰的軍銜高

畑俊六大,畑俊六是元帥,多田駿是大將。

1、多田駿

多田駿是日本宮城縣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1941年7月7日晉升陸軍大將。中日戰爭開始不久後任參謀部次長,後歷任陸大校長、第3集團軍司令官、華北方面軍司令官。

2、畑俊六

畑俊六是日本東京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38年調任上海日軍總司令、華中日軍司令官,曾指揮日軍侵犯武漢。1939年任內閣陸軍大臣。1941年再次來華,任侵華日軍總司令官,負責全面指揮侵華戰爭。1944年獲得元帥稱號。

(9)日本2四帥等於多少擴展閱讀:

戰前的日本陸軍陸軍大將位於官吏的最高級,與日本首相和樞秘院的議長同等級。從中將向大將晉級法律上源於「陸軍武官晉級令」,初期的武官晉級條件是以屢次征戰功績顯著的人,不過,因為日俄戰爭以後很少打仗,所以晉級條件就變成了關鍵軍務的經歷。

所謂的關鍵軍務是指除了作為陸軍三長官的陸軍大臣、參謀總長、教育總監以外,航空總監、陸軍次官、參謀次長、築城本部長和技術本部長等的本部長。

軍司令官、師長、警備司令官、造兵廠長官。晉級的原則是根據停年原則,任滿5年以上的中將按順序向天皇提出上奏審議。

不過這個內部守則的6年到1941年(昭和16年)10月被打破。這是為了因為東條英機年數不滿5年(於1936年底升升中將)卻晉級大將的。按規定筱冢義男中將應該先被晉級大將,但是以後筱冢卻沒有被晉升。

至於1914年畢業的栗林忠道為什麼只升中將兩年就被晉升大將了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在硫磺島與美軍作戰期間,日軍大本營誤以為其已戰死,追晉其為陸軍大將。實際上他是被「追晉」9天後才死的。

大將的退休年齡被定為65歲,如果65歲之前成為元帥,則是終身現役的。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的1944年時就任了內閣總理大臣的小磯國昭,因為在1938年時變成預備役,以後雖然擔任拓務大臣和朝鮮總督。但是是完全不明白大戰的戰況。

就任首相以後也只知道大概,他為了解戰況而設置了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幾乎不起作用,小磯不是大本營的成員,也沒有資格參加天皇主持的大本營御前會議。

發動太平洋戰爭後從中將的戰死者接連發生了的事,從武功顯著2年以上由天皇親任的部隊主官中根據陸海軍的協議,使之晉級向大將就成為內部守則了。根據這個內部守有7名中將晉升。栗林忠道雖然年限不足,但是根據昭和天皇特旨晉級了。

日本帝國陸軍從建立到滅亡總共有1200名陸軍中將,但升任陸軍大將的僅僅是134名。其中17名有元帥的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多田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畑俊六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1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5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0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6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