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龍洋鉑金怎麼鑒別
㈠ 日本明治八年一圓幣如何鑒別真偽
大日本明治八年《1875年》壹圓銀幣 直徑38.62mm,厚2.63mm,重27.0克。
日本銀幣中的大名譽品,正面圖案為漢字"一圓",上方為太陽圖案,周圍以櫻花枝葉環繞,下部圖案為綢帶紮成的同心結,中間有"貿易銀"三個字樣。
背面為圈珠環繞的飛龍戲珠圖案,龍外圈珠,珠外有"大日本·明治八年"和"420·ONE YEN·900"字樣。日本貿易銀僅連續鑄造了三年,發行量大約97575枚。
大日本明治辨偽(日本龍銀辨偽)
大日本明治龍銀,又稱大日本明治龍洋.皆為90%純銀和10%銅合金而成.製作精美,工差分明.傳世頗多,仿品亦多.以下是個人揣摩出來的幾種日本龍洋辨偽(日本龍銀辨偽)方法:
1、許多仿品製造簡陋,用料不實,為降低偽造成本,大部分仿品是用鐵鍍銀,就是用吸鐵石。真的是銀,吸不住,假的是鐵,黏不放。
2、用手去摸一摸,真的感覺有層次(淺雕龍鱗).假的摸起來滑滑的。
3、聽音,真的敲出來當的聲音,稍有迴音。假的是叮的聲音,很輕脆,這乃銀跟鐵基本的不同音。
4、工差及重量也是判別的好方法。龍洋製作嚴謹,工差及重量控制良好.譬如明治三年一圓銀幣(有輪)發行枚數:3.685.049枚重量:26.96 G直徑:38.58 MM (成份:銀90%、銅10%)決無差錯,假的則稍輕。
5、作工及模具,真的史稱「名之金工」。可見雕工之精細,講求模具細節。三刺龍,淺雕,接桐葉。假的在細微處,多以模糊處理。最容易看出來的地方是外圈的」齒輪」。真的清楚分明,假的模糊,且短,甚至不見。
6、寶光呈色,可以從銀幣所呈現的光澤來判斷真假。真的龍洋歷史上百年,寶光呈現迷人的紫灰色氧化現象,俱原鑄銀光,當然與假的大不同。
7、發行年份,日本從明治三年起才開始正式生產龍洋,所以年份不對一定是假的,治貿易銀也是一圓龍洋,只有在明治八、九、十年三個年份發行。共發行枚數:3.056.638枚。
(1)日本龍洋鉑金怎麼鑒別擴展閱讀:
日本明治八年《1875年》壹圓銀幣 直徑38.62mm,厚2.63mm,重27.0克。日本銀幣中的大名譽品,正面圖案為漢字「一圓」,上方為太陽圖案,周圍以櫻花枝葉環繞,下部圖案為綢帶紮成的同心結,中間有「貿易銀」三個字樣。
背面為圈珠環繞的飛龍戲珠圖案,龍外圈珠,珠外有「大日本·明治八年」和「420·ONE YEN·900」字樣。日本貿易銀僅連續鑄造了三年,發行量大約97575枚。
明治三年開始,日本維新政府為適應大力發展資本主義,開展對外經濟和商品貿易的需要,始鑄面值為「一圓」的貿易銀元,歷時45年,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止,累計鑄造貿易銀元約兩億枚,日本貿易銀元,共有三種版式,但是以明治三年到明治三十年的銀元最好,成色96.3%--98%。
所以這個時間段的錢幣現在價格最高,一般都是數十萬到百萬,其他時期的錢幣開始大量發行,成色已經達不到以前的要求。當時鑄造最多的版式就是明治七年鑄造的貿易銀元,最少是明治三年,四年,八年,十一年。
明治元年,日本由香港購得全套鑄幣機器(英國人的機器,1866至1868年曾在香港鑄造過香港第一套貨幣),在大阪成立國家造幣廠。明治三年,造幣廠落成,馬上開鑄銀圓,大小幣值分為5錢、10錢、20錢、50錢、1圓5種,將「圓」定為日本的本位貨幣,即實行銀本位制度。
於是明治八年,日本又鑄造了貿易銀。這種貿易銀與舊版相比,成色不變,重量增加,結果又被民間收藏熔鑄,日本再敗一陣(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㈡ 我有一枚大日本明治八年八年鉑金一萬園七兩二錢370 900龍洋,想請教您 怎麼鑒定真假謝謝。
典型的假幣兼臆造品無疑!毫無價值可言!放棄或者趕快去退貨最好……
㈢ 日本一萬元鉑金不知道是不是真品
一般來說日本國內的假貨不多,
如果和其標明的材質是一樣的,
那麼應該就沒有問題,
如果是在國內的話就說不定了。
㈣ 我有一枚大日本明治八年七兩二錢龍洋鉑金90044a還是怎樣的我忘記了,我圖片刪除了,想問下是不是真
摘要
㈤ 如何辨別鉑金和鈀金
鉑---錫白色
鈀---鋼白色
(以上色澤是指純較高的鉑 、鈀金屬而言,而市售首飾成品大多為合金,顏色有所區別!)
如何區分鉑金與鈀金
美國規定純度若要稱為Pt,必須至少含有50%的鉑,已及總共95%的鉑族金屬。鉑含量高於95%的純度可打上Pt印記。鉑含量在75%-95%之間的首飾,還必須打上鉑族金屬的印記。鉑含量在50%-75%之間的首飾,必須打上所含鉑族金屬的名稱及其含量。
其理化性質也非常接近:
鉑(Pt)---在室溫下耐酸.氯化鐵腐蝕,但能被王水緩慢腐蝕,鹽酸只有加入氧化劑時才能腐蝕鉑,氫溴酸在在室溫下也能腐蝕鉑,在高溫下鹵素都能腐蝕鉑,熔融的氰化鉀(鈉)能強烈腐蝕鉑。鉑溶於沸騰的王水和硫酸。
鉑(鈀)吸附有機蒸汽.碳和碳化物,影響物理和機械性能,所以在製造和使用鉑.鈀及其合金時應避免與這內物質接觸。
鈀(Pd)---耐硫化氫腐蝕,常溫下表面不晦暗。氫氟酸.高氯酸.磷酸.醋酸常溫下不腐蝕鈀,但鹽酸.硫酸.氫溴酸可輕微腐蝕鈀。硝酸.氯化鐵.次氯酸鹽和濕的鹵素會快速腐蝕鈀。
鉑金色澤純白,自然界鉑金的儲量比黃金稀少,所以其價格較黃金更加昂貴。鉑金可使以白為貴的鑽石保持原有的色澤,並且很牢固,是鑲嵌鑽石的最優材料,是鑽石使鉑金成為首飾用貴金屬的巨星。在我國首飾鑲嵌用的成色大多為Pt950、Pt900,Pt900最為常用。
《首飾、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中鉑合金首飾中鉑含量的規定,鉑和鈀的總含量不得少於950%0。鉑首飾以純度千分數冠以鉑或Pt。例:pt900,Pt990或足鉑。
鉑鈀合金的比重: Pt950---20.64 Pt900---19.88 Pt850---19.18
鈀金首飾品德戳記是「Pd」或
「palladium」字樣,並以純度千分數字代表之,如Pd900表示純度是900‰,鈀金飾品的規格標識有Pd1000,Pd950,Pd900,
Pd850。
鉑含量千分數不小於990,打「足鉑」或「PT990」標記。
鉑含量千分數不小於950,打「鉑950」或「PT950」標記。
鉑含量千分數不小於900,打「鉑900」或「PT900」標記。
鉑含量千分數不小於850,打鉑850或「PT850」標記。
㈥ 鑒別龍洋有沒有什麼訣竅比如注意圖案邊齒什麼的
鑒別真假銀幣主要從銀幣的顏色、形制、重量和聲音等方面入手,需要仔細觀察加以比較;
顏色:白銀的顏色是一種特殊的金屬色澤,白潤而沉穩。形質:從形質來看,真品規正,文字和圖案挺拔自然,邊道、邊齒疏密有序,而偽品文字圖案肥軟萎靡、模糊走樣,甚至有誤差;邊道、邊齒生硬呆板。重量:真假幣一般有統一的重量;我國近代機制銀幣絕大多數是庫平七錢二分,重量在26克左右,誤差不超過千分之三,(自然流通磨損造成的一般不高於0.5克的減輕是正常的)。聲音:銀幣的聲音也是鑒別真假銀幣的重要依據之一,可以用左手拇指指尖輕輕捏銀幣中央,右手持另一枚銀幣敲其邊緣聽其發出的聲音。真銀幣發出的聲音,婉轉純正;而含銅量較高的銀幣發出的聲音高而尖;銅質鍍銀的假幣聲音尖銳短促;夾錫夾銅的假銀幣聲音呆滯,沒有轉音。觀察;下載同類型銀幣或圖譜藉助電腦軟體放大與同版別對比觀察,二者對照,假幣的每個細節會露出原形, 一目瞭然。
㈦ 如何鑒別龍洋的真偽
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目前在古玩市場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假銀元。為使廣大收藏愛好者掌握一些鑒別常識,日前記者采訪了我省錢幣專家劉四寶。劉先生說,想鑒別銀元的真偽,必須先了解市場上都有哪些假銀元,以及它們有什麼特徵。了解假銀元的類別和特徵後,再鑒別銀元就比較容易了。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幾種假銀元的主要特徵如下:
夾版銀幣:它的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較厚,摩擦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跡。這種銀元,是假銀幣最為常見的一種,內夾銅、鐵等多種成分,其聲音實短,沉悶且無轉音。
砂版銀幣:這種銀幣表面粗糙,圖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淺灰色。目前市場上見到的假「袁大頭」銀元多數屬於這一種類。
私版銀幣:是私人鑄造的銀元。袁大頭幣、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北洋造龍洋幣均有之,這種偽錢主要是從台灣的錢幣市場上販運來的。其共同特點是,聲音尖高,質量低劣,銀的成色不足80%。
鍍銀銀幣:表面光滑,圖案清晰,精細,成色也逼真,與真銀幣一模一樣。表面鍍銀的,從形象上與成色上看是難以鑒別的。其重量一般是20至22克,雖然精工細做,但比重無法與真銀平衡,所以只要稱一下重量就能原形畢露。真銀幣雖然在流通過程中有所磨損,但不會低於25克(標准重量是26.6克)。
改版銀幣:這種銀幣一般收藏愛好者無法用肉眼鑒別,無論測試銀幣成色,或看包裝均是舊制。惟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鏡鑒別,細看每個字體和縫隙,是否留有刻刀痕跡,如有刻刀痕跡就是改刻的。這種作偽的方法是把真銀幣原有的字體用刀刻或挖掉,然後將特製銀字粘貼上去冒充傳世銀幣,牟取暴利。
㈧ 鉑金、白金、黃金、銀…誰能為我介紹一下這些怎麼辨別的,包括現在的市場價每克是多少錢
白金是指18K的合金,市面價值最低,硬度比較高,不容易磨損。鉑金(PT)是純的,市面上有950,990等,不純度的價錢不同,純度越高,價錢越高,硬度越低,黃金的價格居中,但是相對兩者黃金比較有升值空間 -- 什麼是鉑金,白金,K白金和鈀金 近年來,非常流行使用銀白色貴金屬鑲崁珠寶首飾。在商場上,這些貴金屬的名稱時常令人無所適從。 在台灣,盛行以白金、K白金來稱呼這些白色金屬(銀不在此討論)。其實這種說法經常造成誤導和混淆,我們必須跟據化學周期表上的元素命名來作解釋,才能得到一個合理的稱呼。 一、白色金(White gold)∶ 市場上所謂之K白金、白金,其實它是一種金、鎳、銅、鋅的合金。或是金和銀,或是金、銀和銅的合金。也包括台灣的師傅經常採用的金和鈀的合金。它的代號WG(White Gold),也就是白色金的意思。早期以226(金6成,鈀2成,合銅2成)來代表含純金600/1000的白色金,也就是俗稱"有料" ,意指含金之銀白色金屬,而非不含金之鎳合金(nickle alloy )電鍍者。一般國外戳記常用;WG585(14K) 、WG750(18K)或是僅以數字代表含金量。 白色金具有良好的反射性,不易失去光澤,在鉑和鈀未來大量使用之前,白色金為主要用來鑲崁寶石首飾的銀白色金屬。 二、鉑(platinum)∶ 又稱純白金、正白金或真白金。但這些稱呼並不合理,並且容易與白色金混淆。它的符號是Pt,銀灰白色,比重21.35,熔點1700℃,摩氏硬度4 - 4.5度,化學性穩定,除王水以外不受酸鹼腐蝕。 純鉑比較柔軟,加入釕、銠、鈀等金屬會增加其硬度。南美印地安人早在15世紀前就製作鉑金首飾,歐洲人遲至19世紀中葉以後才開始採用,目前日本為鉑的最大消費國。 三、鉑合金(platinum alloy)∶ 指鉑與其他金屬混合而成的合金,如與鈀、,銠、釔、釕、鈷、鋨、銅等。盡管鉑硬度比金高,但作為鑲崁之用尚嫌不足,必需與其他金屬合金,方能用來製作首飾。 首飾業使用鉑、釕合金和鉑、銥合金較多。在歐洲和香港使用鉑、鈷合金於澆鑄。在日本用鉑(85%),鈀合金製造鍊條。國際上鉑金飾的戳記是Pt、Plat或Platinum的字樣,並以純度之千分數字代表之,如Pt900表示純度是900%o。 在日本鉑金飾品的規格標示有Pt1000、Pt950、Pt900、Pt850。 四、鈀金(palladium)∶ 是鉑族的一員,銀白色,符號Pd,比重12,輕於鉑,延展性強,比鉑稍硬,不溶於於有機酸,冷硫酸或鹽酸。但溶於硝酸和王水。常態下不易氧化和失去光澤,溫度400℃左右表面會產生氧化物,但溫度上升至900℃時又恢復光澤。目前鈀比鉑便宜,首飾業界拿來單獨使用,或作為金、銀、鉑合金的組成部份。有時參入一些釕,來增加其硬度。市場上常見金,鈀的K金和鉑、鈀的合金。規格標示有Pd1000、Pd950、Pd900 --白金和鉑金的區別 1、千足金 指金屬量達到99.9%的純金飾品,刻有999或千足金字印。 2、足金 指含金量達到99%的純金飾品,刻有99%或足金。 3、18K黃金 指含有75%黃金成份的飾品,其餘25%為其它貴金屬,刻有18K或750印記。 4、18K白金 指含有75%黃金成份,顏色為白色的黃金飾品,其餘25%為其它白色黃金屬,刻有18K或750印記。 5、Pt900 指含有90%鉑金,其餘10%為其它貴金屬,鉑、鈀含量達到950%的鉑飾品,印記為Pt900。 6. Pt950 指含有95%鉑金成份的飾品,其餘5%為其它貴金屬,印記為Pt950。 金屬成分完全不一樣,化學元素表上,一個是gold, 一個是platinum --如何識別白金和白銀 白金比黃金價值更昂貴。白金為灰白色,容易與白銀混淆。消費者選購金屬者選購金屬首飾 時應正確識別白金和白銀。識別方法是: 1 看印記。如首飾上有「Pt」或者印有「Platnum」或「Plat」字樣,則是白金;如有「S 」或「Silver」字樣,則是白銀。 2 稱重法。白金鐵比重是21.4,白銀的比重為10.49。同體積的材料重比較,白金的重量幾乎是白銀重量的一倍。 3 外觀比較。白金是灰白色,質地比較堅硬;而白銀是潔白的,質地細膩光滑,比白金軟一些。 4 火燒法。經高溫火燒並冷卻後,白金顏色不變,仍呈灰白色;而白銀則變為潤紅色,或黑紅色。 5 化學識別法。將白金磨在試金石上,用硝酸和鹽酸滴在試金石上,如果物質存在,就是白金;將白銀磨在試金石上,滴幾滴硝酸,並用水沖洗一下,如果物質消失,就是白銀。
㈨ 大日本明治八年七兩二錢一萬圓鉑金求鑒定真假出售!!!
據說日本1875發行這款龍洋,實際上我也有收藏,就是顏色和你的有點區別,建議你找個懂行的鑒定。對了這款只發行了3年,存世量非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