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哪些名中醫
Ⅰ 日本有中醫嗎
日本有漢方醫學,確實是在中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日本把中醫類似玄學的陰陽虛寒等理論全部剔除了,只保留了經過驗證有效的葯典方子。
Ⅱ 日本有沒有中醫專業的院校
有的啊,
慶應大學醫學部下面有個中醫center,
然後帝京大學的醫學部也有東洋研究會的,
由於我在東京,所以就曉得東京方面的哦。
不過醫學院學費很高的,
讀書時間又比一般學科長,
而且很難考哦,
樓主做好心理准備
加油~~
Ⅲ 左中仁的資料
資料:
左中仁,上海名老中醫,現任中華醫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醫科主任。左中仁主任自幼隨父學醫 ( 其父上海名老中醫左企鴻 ) 著有《醫鑰》,左醫生不僅繼承祖傳醫術,而且秉承其父醫德醫風,左精醫學,擅長內、婦科,擅治男、女不孕不育症,在治療結石、肝病、腎病及疑難雜症上頗有造詣。
左中仁現任中華醫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Ⅳ 國家級名老中醫一覽表
「國醫大師」的名老中醫(民族醫)名單為:方和謙、王玉川、王綿之、鄧鐵濤、任繼學、朱良春、何任、吳咸中、張燦_、張學文、張琪、張鏡人、李玉奇、李濟仁、李振華、李輔仁、蘇榮扎布(蒙醫)、陸廣莘、周仲瑛。
賀普仁、唐由之、徐景藩、班秀文、郭子光、程莘農、裘沛然、強巴赤列(藏醫)、路志正、顏正華、顏德馨。30位國醫大師將享受省部級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待遇。
發展歷史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
中醫中葯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經運用了幾千年的歷史,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證實了中國的中醫中葯無論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還是在養生上,都是確鑿有效可行的。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葯來治療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Ⅳ 中醫學的創始歷史
是張仲景 !因為初一課本里有!在92頁上!
張仲景,字璣,東漢著名醫學家。約生於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於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
張仲景少年時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醫學有極大興趣,從史書中受到古代名醫扁鵲的影響和啟發,又曾拜同鄉著名中醫張伯祖為師,對於當時那種追逐權勢名利、不精究醫葯方術的士人極為憤慨,認為有病求助於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陽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於傷寒病者又十居其七。面對這種情景,張仲景毅然辭官業醫,對傷寒病的起因和治療方法進行了細心的研究。他從前人留下的醫學著作中,繼承了辯證論治的規律知識,又收集了民間的葯方和治療方法,結合自己的醫療經驗,加以總結提高,一方面為人治病,一方面從事著述,寫出了《傷寒雜病論》。此書經後人整理校勘,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著。全書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葯方112個。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和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在《傷寒論》的各篇中,六經病的不同癥候,又貫穿著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即所謂八綱)的基本內容。
《金匱要略》是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的專書。共計25篇,全書包括了40多種疾病的診治。除了《傷寒論》和《金匿要略》外,張仲景還寫了很多著作,如《評病要方》、《五藏論》、《口齒論》等,可惜均已失傳。
從東晉咸和年間起,張仲景被稱為「醫聖」。他所創造的「六經」分證、中醫診斷病情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八綱」和辯證施治的原則,為祖國中醫學奠定了基礎。
仲景
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一詩贊頌張仲景及其《傷寒雜病論》:
此中所說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
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贊嘆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採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葯,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葯摩、坐葯、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葯,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
為了更好地開闊眼界,「博採眾方」,和同行交流經驗,張仲景到了繁華的都城洛陽一帶行醫。當時文學史上號稱「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之一的王粲(字仲宣),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詩人。他和張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觸中,張仲景憑自己多年的醫療經驗,漸漸發現這位僅有二十幾歲的作家隱藏著可怕的「癘疾」的病源。有一天,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麼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葯。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葯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葯,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
張仲景熱愛醫葯專業,很重視臨床實踐,時時「平脈辨證」,認真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相傳張仲景五十歲左右,曾在長沙做太守。當時,他還時刻不忘自己的臨床實踐,時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畢竟是個大官,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又不能隨便接近普通老百姓。這怎麼辦呢?他想出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群眾進來。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個地仔細給群眾治病。時間久了,形成慣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門前就聚集了許多來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為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葯鋪里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坐堂」,那醫生就叫「坐堂醫生」。
那時,張仲景雖然當官,但並不熱衷於官位。不久,他「見朝政日非」,嘆息地對人說:「君疾可愈,國病難醫。」遂掛冠遁去陷於少室山(《得漢醫學叢書·叢桂偶記》),專門總結經驗,搞醫學著作。
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二 O五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 「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葯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來不少葯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贊嘆說:「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度贊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歷代有關注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特別是注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葯制葯工廠如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制葯公司出品的中成葯(浸出劑)中,傷寒方一般也佔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醫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Ⅵ 中醫是四大名著還是六大名著
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也有部分中醫教材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當作四大經典。目前採用前者說法的較多。
1,《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2,《傷寒雜病論》 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3,《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系。《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
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4,《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
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在李時珍出版《本草綱目》之前,該書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權威的醫書。
(6)日本有哪些名中醫擴展閱讀
價值貢獻
《黃帝內經》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
試想,大略700年前,歐洲鼠疫暴發, 有四分之一的歐洲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中雖也有瘟疫流行, 但從未有過象歐洲一樣慘痛的記錄,中醫葯及《內經》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黃帝內經》的著成,標志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黃帝內經》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並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都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Ⅶ 中醫在日本是個什麼情況
在日本除西洋醫學此之外的醫學是不被承認的,無論是中醫韓醫藏醫還是來自非洲的斯瓦西里醫。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
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Ⅷ 有誰知道日本的一些中醫經典介紹一下!
素問札記三卷 日本·喜多村直寬編
難經古義二卷 日本·騰萬卿撰
方極一卷 日本·吉益東洞撰
訂正標注傷寒論一卷 日本·小圓良直編
本草經考異三卷 日本·森立之輯
Ⅸ 鄭州有名的日本醫生有哪些
為啥看日本醫生中國的醫生那麼多,中醫起源於中原。
Ⅹ 日本中醫水平有中國高嗎日本有何出色的中醫院校嗎
日本漢醫尊崇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 有3大流派 古方派 只承認張仲景的傷寒論 金匱 認為治療人之疾病足矣 不看之後的中醫書籍 放棄陰陽學說 重視實踐出真理。後世方派 學習宋元之後的醫書 折衷派 認為醫學無先後 誰的好就吸收誰的 總之 日本的功績在於中國傳統醫學走入陰陽之後重新歸於理智 對中國近代中醫復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比如很多近代的中醫大師都是看了皇漢醫學之後大受啟發。
還有日本重視腹診 這是中國古人的診療傳統 另外日本不重視脈診 因為能夠真正掌握並准確用脈診看病的人難度很大 不如腹診 這點也跟日本一切去繁歸簡 有關 還有日本的針灸很有名的 中國的針灸大師 承淡安 就是看了日本的很多針灸大師的書籍學到了很多真正的漢醫
中醫黑一直詬病的就是現在的中醫那些偽科學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