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熊貓怎麼提高觀賞性
Ⅰ 關於熊貓的一些問題
熊貓,國寶啊。兩隻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眼圈邊的毛是黑的。行動遲緩,自我保護能力差,還挑食。因為這個原因數量少,可是物以稀為貴,我國當為國寶。
自認為熊貓屬於觀賞性動物,不管怎麼說還是很可愛的,我們要愛護啊~
您自己不說清楚,還這么激動啊!
Ⅱ 熊貓喜歡干什麼
大熊貓以竹類為主食,從食性看似乎應該劃入「草食動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點以及物種進化的觀點來分類,它們卻是道道地地的肉食動物。在科學分類中,大熊貓屬於哺乳動物綱、食肉動物目。你看,如此可愛的大熊貓竟與虎豹豺狼等猛獸同屬一個大家族。大熊貓的祖先是名副其實的肉食動物:有尖銳發達的犬齒、較短的腸道和肉食動物的消化生理特點,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這些特點。只是由於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現代的大熊貓就變成了吃草的「肉食動物」。事實上,在肉食動物家族的進化史中,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食性的「大有人在」。熊貓為了生存,食性和習性必須適應環境。漸漸地,它們退居深山竹林,適應了低營養、低消化率的竹類,竹子缺乏營養,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隻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飢餓的威脅。
Ⅲ 保護熊貓的方法和措施
1、建立大熊貓保護體系,擴增其棲息地。2、同時建立珍稀野生動物精子庫,收集和研究大熊貓的精子,提高大熊貓的受孕率。3、保護大熊貓的棲息地,可以促進野外和飼養大熊貓的繁殖,另外完善和強化管理手段,採取科學的方法,為大熊貓的生存創造條件。
1、建立大熊貓保護體系,擴增其棲息地。
2、同時建立珍稀野生動物精子庫,收集和研究大熊貓的精子,提高大熊貓的受孕率。
3、保護大熊貓的棲息地,可以促進野外和飼養大熊貓的繁殖,另外完善和強化管理手段,採取科學的方法,為大熊貓的生存創造條件。
Ⅳ 熊貓什麼東西都吃,長的又漂亮,又可愛,還不凶應該很好養
大熊貓是我國獨有的珍稀動物,食譜比較單一,自然繁殖率低,幼崽成活率不高。尤其是對自然環境要求非常苛刻,為了保護這種瀕臨滅絕的珍惜動物,我國先後建立了多個自然保護區。並制定了多項嚴格的法律,制度,條理。只有那些有資質的專業機構才允許飼養大熊貓,而且審查非常嚴格,目前是不允許私人隨便飼養的。大熊貓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好飼養。大熊貓不僅食量驚人,屬於雜食動物,但是食譜較窄,對食物比較挑剔,飼養成本非常高。為了提高大熊貓的繁殖率和幼崽成活率,以保證種群數量和防止近親繁殖,我國投入了巨額經費,並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這些條件是普通人很難滿足的。大熊貓雖然外表憨態可掬,其實是不折不扣的猛獸。大熊貓和熊類是近親,學名叫大貓熊,但是因為誤傳就變成大熊貓了。大熊貓行動敏捷,力量驚人。在野外,成年大熊貓能打贏狼,豹子一類的猛獸。能夠對成年大熊貓構成威脅的動物很少。不要被大熊貓的可愛外表蒙騙了,曾經出現過大熊貓傷人事件。我們需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Ⅳ 大熊貓有哪些價值
好看有趣蠢萌並且作為生活最長時間的動物,比較稀有。
首先在觀賞性上是很有價值的,老少皆宜,不分國籍,大家在大熊貓的審美上達成了一致。
其次動物園的大熊貓多少能給當地帶來一些人流,可以作為一個友好交流和來往的利器。
最後大熊貓顯然也在外交上起到了不錯的友好關系。國外就有不少外借大熊貓的例子。
Ⅵ 大熊貓飼養
一、飼養歷史
人工飼養大熊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據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追述,古代部落首領黃帝,曾驅使人工馴養的虎、豹、熊和即大熊貓)等猛獸來助戰,大戰於阪泉(今河南涿鹿縣),打敗了另一部落首領炎帝。漢代的辭賦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介紹了在秸西有一個皇家獵場,名為「上林苑」,場內圈養了(即大熊貓)等40多種珍奇異獸。唐代編年史也記載,曾圈養過白熊(大熊貓),並將其皮作為珍品保存。日本《皇家年鑒》記載,685年10月22日,中國的第一個女皇武則天,曾將圈養的一對白熊和珍藏的70張白熊皮送給了日本天武天皇。這些零星史料說明:中國古代已將大熊貓作為珍獸圈養,而國外飼養大熊貓始於日本。大熊貓的近代飼養開始於30年代中期。美國芝加哥動物園,於1936年11月獲得了由露絲·哈克尼斯夫人,從四川汶川草坡帶去的一隻大熊貓「蘇琳」,並且開始飼養展出。從那時到1945年的幾年間,共14隻大熊貓被通過各種手段運出國門。美國獲得了9隻,其中紐約動物園4隻,芝加哥動物園3隻,聖·路易斯2隻;英國倫敦動物園獲得了5隻。這些動物園飼養的大熊貓中,生活最短的僅1月,如倫敦動物園的「奶奶」;最長的有13年又10個月,如芝加哥動物園的「美美」。這些大熊貓到1953年全部死亡了。我國在五十年代以前僅飼養過2隻大熊貓,首先是重厭北培平民公園,於1939年8月11日,從華西協和大學運去一隻進行飼養。同年上海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也從四川獲得一隻進行飼養,但到1943年左右,兩只熊貓都先後去世。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對大熊貓的保護日益重視,它僅作為隆重的國禮贈送。人工飼養的大熊貓大多集中在國內。成都動物園是新中國第一家飼養熊貓的單位,他們於1953年4月開始飼養熊貓。1955年北京動物園也開始飼養大熊貓。之後,上海、福州、重厭等32城市動物園,6個自然保護區飼養場都飼養過熊貓。目前,飼養熊貓最多的是卧龍自然保護區,最多時超過20隻,其次是成都動物園和北京動物園,一般都有十多隻。從1957━1993年,共有25隻大熊貓作為隆重國禮贈給了日本、德國、朝鮮、墨西哥、英國、美國、德國、前蘇聯、西班牙等。這些國家的動物園有幸飼養了大熊貓。
二、飼養存在的問題
自1936年在動物園人工飼養大熊貓以來,共有45家動物園與保護區飼養過大熊貓,共飼養了大熊貓累積約260隻,已死去約190隻。現在活著有70餘只,在21家動物園和保護區飼養。人工飼養條件下活得最長的是北京動物園的「莉莉」活了30歲。但一般壽命都較短。死去的190隻平均年齡不到10歲,比野外自然生長的平均壽命低2━3歲。本來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大熊貓飼料營養配比高於野外條件更好於野外。它們在圈養場內毛色比野外好,體形比野外肥胖,但壽命卻比野外低。這說明了我們的飼料配方,野外食物和營養的模擬以及管理等都是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三、飼養環境
大熊貓在野外喜游盪,活動時間也較長。因此,大熊貓的飼養場所僅僅只有卧室還不夠,必須要有較大的室外活動場地;如果要展出,還必須有一個展出廳,為室內活動場地。大熊貓的卧室一般不小於6平方米,要求保持安靜,夏天通風,冬天保暖,有的動物園還有一些特殊裝置,如柏林動物園大熊貓的卧室中專門設計了一種床,這種床就是一個裝有自動顯示器的秤,只要熊貓上床,就可以顯示出它的體重。倫敦動物園的熊貓卧室,為了避免噪音,就修建在展出廳的背後下方。卧室的地面比室內展出廳,室外活動場低好幾米。熊貓每日都是通過升降器進出卧室。大熊貓的室內活動場地��展廳,一般都寬敞,明亮,展覽的大熊貓有玻璃與遊人相隔,以避免遊人投食和噪音干擾。大熊貓的室外活動場一般應在50米以上,不少動物園還在場內設置了山、石、假樹、水池以供攀爬、嬉戲;為了夏天遮陰,冬天曬太陽,場內種植有落葉喬木或藤本植物,北京動物園還種植有竹(Imdocalamusp)並在運動場中安裝有自動噴灌設備,供春夏秋季調節周圍的溫濕度,使夏季運動場氣候控制在30℃以下。
四、飼料及投喂方式
1.飼料及配方大熊貓的飼料有六類,即青粗飼料;精飼料;蛋白飼料;礦物飼料;維生素飼料;其它補充飼料。大熊貓青粗飼料以竹子為主。在動物園中,竹子多是平壩所產,如苦竹(Sinobambusemacalata),白夾竹(Phyuostachynilaria),水竹(Ph.heteroulade)、斑竹(Ph·bambusoidcs),剛竹(Ph·bambusoides),鳳尾竹(Bambusamuetiplex)等。在竹子不足時期還可以補充甘庶,北京動物園還補充喂過蘆葦(Phraymitscommunis),青玉米桿、蘇丹草等。大熊貓的精飼料由穀物組成,如大米,玉米面等多種穀物混合飼喂,也可單獨喂米粥。大熊貓的蛋白飼料有牛奶、雞蛋、肉末(如去脂肪瘦牛肉末)等。大熊貓的礦物飼料有碳酸鈣,磷酸鈣,骨粉、鹽、微量元素添加劑等。大熊貓的維生素飼料有復合維生素、Ve、Vc、V*u、酵母等。大熊貓的其它補充飼料有食糖、水果、蔬菜、果脯、梅乾、柿餅等。成年大熊貓的日食精料約為0.6━1.2公斤,日食竹量多為5公斤左右,少數為1━2公斤,個別成年雄獸可達8━12公斤。由於各地的氣候條件,物產條件不同,大熊貓的日食料配方也有差異,據文獻報導,部分動物園的日食料配方如表8━2,精飼料配方見表8━3。在大熊貓飼料配方中要注意下列兩個問題:
(1)注意青粗飼料和精料的合理比例青粗飼料和精料都是人工飼養不可缺少的飼料,這是因為竹子是大熊貓在自然環境下長期演變的特有食物,雖然大熊貓只能消化吸收竹子細胞內含物和部分半纖維素,大量的粗纖維不能消化利用,但是纖維有刺激胃腸蠕動,促進胃腸對其它營養物質消化吸收作用,故大熊貓對竹子有相當的依賴性,必須保證大熊貓竹子的供應。當精料比例過大竹子攝入量降低時,便會造成消化道疾病,出現拉稀,糞便惡臭、排黏,消化不良,以致造成發育不良,多病。但如果單純地飼喂竹子,由於大熊貓不能夠像在自然界里那樣自由選擇營養較隹,囗感好的可食部位,況且在提供竹子的數量和質量上都受到一些限制,吃筍機會少,較長時間以後就會出現體況消瘦,毛粗亂,無光澤,易發病甚至死亡。北京動物園認為粗精飼料為3━6∶1(按濕重計算)較好。
(2)保證日糧中蛋白質供應。除了補充雞蛋、牛奶外,一定要適當地補充肉末。在野外大熊貓由於進攻器官的退化,捕捉動物非常困難,但它們食物中竹葉含蛋白質特別高,年食竹葉時間長。即使這樣,在可能的情況下它還捕食竹鼠,吃圈養山羊,撿食動物或人的屍體,因此,為了摹仿野外的食物結構,必須飼喂少量肉末,那怕量很少。
(3)糖份定量不可過高,否則糞便中多氣泡,影響消化,並且過高的糖份攝入容易使大熊貓肥胖,不利於健康、繁殖交配,特別是糖攝入量高後會影響大熊貓對蛋白質和纖維素的攝入。
(4)在飼料中添加微量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許多實踐證明,大熊貓的諸多疾病與微量元素之間有著特別的關系。例如,血色素低與缺鐵有關,食慾差與缺鉻有關,癲病與鈣含量升高,銅含量降低有關,癌症與銅鋅比例失調(Cu/Zn=0.20,正常為0.08有關。而大熊貓體內的微量元素與飼料中的含量成正相關關系,所以在飼料中要適當添加微量元素。
(5)、注意補充維生素飼料,北京動物園成年雄獸每月飼喂V*v400-800毫克,Vc200━400毫克,V*w16000-24000單位,V�1600-2400單位。成年雌獸每月飼喂V*v300━600毫克,Vc200-400毫克,V*w16000單位,V�1600單位。雌、雄獸每月各喂酵母10克。
2.飼料投喂方式飼料的投喂一般是將竹子與其它飼料分開投喂,投喂時要先投竹子,不限量地讓大熊貓盡量吃,投量以約有節餘為好,然後再投精飼料。這是因為精飼料的囗感比竹子好得多,大熊貓很喜歡吃,當精飼料吃得過多時,它對竹子的食量會相對減少,有的甚至不吃竹子,為了保證粗纖維的攝入量應以飢餓方式強迫大熊貓食竹或用粉碎的竹拌以精料投喂。大熊貓一般每日四餐,兩頓竹子,兩頓精料,竹子與精料間隔投喂,有些單位晝夜喂四次或更多次竹子,不僅增加了大熊貓的食竹量,也提高了竹子的利用率。成都動物園的作法是上午給竹子全日量的1/3或1/4,下午再給2/3或3/4;精料在上午10點30分和下午16:30分各喂一次。北京動物園每日則以粗←精←粗←精←粗的方法交替進行。飼料在投喂前,必須清洗,並檢查飼料質量。牛奶是否新鮮,精料是否熟透,筍子要剝去筍殼並檢查一下有無黑斑,以防大熊貓吃了有黑斑病的筍子中毒。
五、飼養管理
從野外捕到的大熊貓,通常經過健康檢查以後,都要驅除腸內的蛔蟲,皮膚上的寄生蟲,然後轉入正常飼喂。大熊貓在野外性格孤僻,不喜群居,但在飼養場內,常將2至5隻大熊貓放入大舍或大運動場中飼養,它們之間也可以相安無事,但也有一些個體特別是雄獸性情兇猛易攻擊咬傷其他大熊貓,務必進行單獨喂養。飼養大熊貓應作好以下管理工作
(1)獸舍清掃和消毒:大熊貓食量大,每天排泄物也多,需每天清掃一次或數次,並用水洗刷。通過沖洗除了保持清潔外,還能保持獸舍濕度。在夏天當氣溫較高時,獸舍需每周消毒一次,在冬季氣溫低時至少每二周消毒一次,消毒液可用洗消靈,過氧乙酸或煤焦油溶液(北京動物園,1974),在傳染病容易發生的春季,室內還採用1━3%氫氧化鈉溶液消毒數次。大熊貓的飼料用具,飼料盆每天都用洗滌靈或高效碘洗刷消毒。
(2)渡夏和越冬大熊貓對氣溫的適應性,總的說來很強。據觀察,當氣溫達25℃以上時,大熊貓才會出現呼吸加快,每分鍾呼吸70次以上;當近35℃時,每分鍾呼吸可達100多次;當溫度超過25℃時,大熊貓活動就可能減少,常喜歡伸開四肢,貼地趴卧。北京動物園研究人員觀察認為在35℃以下的氣溫不影響大熊貓食慾,而沈陽動物園研究人員觀察卻發現白天不進食,夜間11點多才開始活動進食,食量僅為平時的1/6━1/4。此時,在室外要有遮蔭處,避免太陽直曬,室內要注意讓空氣流通,在獸舍頂部採取隔熱措施(如用白石灰刷獸舍屋頂,反射太陽光)並在獸舍內放置冰塊。常用冷水給熊貓洗澡等降溫防暑措施。一般不需要裝空調或冰冷機等降溫機械。在冬天,即使在北京最冷的時候,大熊貓喜歡白天短時間在室外活動,尤其在落雪天,它喜歡在地上打滾,玩耍,在食慾、精神和活動方面,都很正常。獸舍要注意防風並在水泥地面上放木板(或木板床),讓大熊貓在木板上躺卧,一般都能安全越冬。據北京動物園王萬民等觀察認為,大熊貓在冬季要求室溫不低於10℃,相對濕度維持在55━65%,夏季室溫不高於27℃為好。
(3)注意大熊貓的排黏黏液分泌是熊貓適應吃竹子所特有的正常生理現象,為消化道(食道、胃幽門部、小腸)發達黏液腺和空腸部分的杯狀細胞所分泌。這種黏液包裹於糞便之外,對加固糞團球形,減少粗纖維對腸壁機械刺激有保護作用。在野外,由於大熊貓食竹量大,排便也多,黏液隨包裹著糞便都排出去了。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當青粗飼料不足,精飼料特別是動物性飼料過多,可使腸道分泌的黏液累積於腸壁,天長月久,越積越多,形成了成塊或成灘的黏液,並通過腸管急劇運動才排出。形成了所謂的排黏現象。大熊貓排黏,每次排出量5━100克不等,不定期,一年四季均有。剛從野外捕捉來飼養的大熊貓排黏液勤,間隔時間短,隨飼養時間增加,排黏間隔時間逐漸變長,總次數減少。大熊貓剛排出的黏液呈粉白色或乳白色,透明度好,較稀軟,遇空氣不久,透明度降低,色變暗,並變得富有彈性。常在黏液中見到精料顆粒或寄生蟲。大熊貓排黏時腹疼痛,精神不隹,不愛活動,食慾減退或拒食。它們趴在地上或靠坐一邊,不由自主地,時斷時續地發出「哽━,哽━」的聲音,似像人被食物噎住,膈肌痙攣,發出的呃逆聲。當大熊貓排完黏液後,它就像卸掉身上包袱似的輕松。立即恢重活動,不久就進食。大熊貓排黏時,不要驚動,需打針吃葯,但要注意與疾病相區別,以免貽誤診治。
(4)注意避免噪音干擾大熊貓最敏感聲響和雜訊,當突然聽到某種陌生的聲響而又判斷不出聲音的來源時,會使大熊貓的精神產生過分的緊張和極大的恐懼,甚至被嚇得近歇斯底里地發瘋的程度。例如在沈陽動物園大熊貓「強強」1979年4月28日上午11點,熊貓館上空響了一個雷。此時,只見「強強」在舍內狂走起來,它跌跌沖沖,跌倒了立即爬起來又走,一會兒竄到攔桿上面立即又跳下來,累得氣喘噓噓,囗涎外流,一分鍾也不停,足足折騰了七個半小時。第二天沒有吃食,睡覺時常常頭部震顫,四肢抖動,直到第三天才恢復正常。另一次是幾個人在獸舍走廊一側談話,「強強」只能看見其中一個人,但卻聽到幾個人的聲音,雖然聲音不大,但它還是嚇得幾次跳起來竄到欄桿上,當人走開了,它才逐漸恢復常態。強噪音常導致失明大熊貓「癲」病。
(5)注意增加大熊貓的運動量大熊貓在野外有1/3以上的時間在走動尋食,在人工飼養下的活動量大幅度減少,因此,每天上午和下午放或趕大熊貓到室外運動場活動,夜間打開獸舍和運動場通道,讓其自由出入,增大活動量,可增強大熊貓的體質。
(6)注意提供充足飲水,特別是在夏天。在野外,大熊貓就嗜愛飲水,飼養的大熊貓也不例外,冬季每天至少喝水一次。夏天則每日數次。往往是在劇烈活動和在運動場活動較長時間後或吃完精料後喜喝水,在發情高潮期時完全拒食,一天喝水次數可達12━21次,喝水量也大,故要注意提供充足飲水,以滿足它的生理需要。在動物園里曾有因飲水供給少而導致腸梗阻的病例。
Ⅶ 如何保護大熊貓
可以建立大熊貓保護體系,擴增其棲息地。
野生大熊貓是非常稀缺和寶貴的物種。它們生存在密林中,自然棲息地很容易受到污染和破壞,以及易受一些自然災害、被其它動物攻擊等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所以需要「巡護員」來守護它們。
大熊貓是一種脆弱的物種,受到持續的棲息地喪失和棲息地破碎的威脅以及極低的出生率,無論是在野外還是在圈養中。
(7)日本熊貓怎麼提高觀賞性擴展閱讀
1、大熊貓的分布分布地點僅限於中國陝西秦嶺南坡,甘肅、四川交界的岷山,四川的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彼此分割的6個分布區域。
2、保護大熊貓並延續其生命形式的存在,是當地、當代人的使命,是一個國度文化與精神的標識,文明與進步的標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3、大熊貓是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在野生動物保護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且深受全世界人民的熱愛。
Ⅷ 大熊貓的日常習性
熊貓
熊貓(英文名:panda)
域:真核域(Eukaryota)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食肉目(Carnivora)
科:熊科(Ursidae)
屬:大熊貓屬(Ailuropoda)
種:大熊貓(A. melanoleuca)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一隻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一次「葷」,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常常隨季節的變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的向陽山坡上,准備度過漫長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著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產房」,它每胎產1-2仔。剛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當於媽媽體重的1‰。可是,一個月後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裡,或用背馱著,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熊貓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游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兩年後,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20-30年。
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在一百萬年前,它們遍布我國的陝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在雲南、四川、浙江、福建、台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現在留下來的數量很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份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隻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
根據科學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廣布於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演化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匠,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刪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齠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中、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塹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堔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迠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由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籠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關於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後栥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繁殖
大熊貓在幾百萬年間由盛而衰,以至瀕臨絕滅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環境的惡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問題。
據有關專家對大熊貓所作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和內分泌學等方面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生殖機能異常低下。由於遺傳和環境的原因,許多大熊貓的生殖系統嚴重發育不良,成年後生殖內分泌機能紊亂,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終生不育。
大熊貓性喜獨居,發情後才願意進行異性間的接觸。雌性大熊貓每年只發情一次,且其擇偶性極強,非見「白馬王子」不拋「綉球」。在野外,公獸們往往須通過殘酷的斗毆競爭,最後的勝利者才能獲得雌獸的青睞。如果一個小種群內缺乏足夠優良的雄獸,顯然就會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機會,並降低交配後的受孕率。
大熊貓產仔多數為單胎,即使產下雙胎也往往只能撫養其中一隻。大熊貓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營養、患病、氣候惡劣或遭遇天敵而夭折。
大熊貓母獸在懷孕和哺乳期內很少採食,並由於獨自哺乳帶養幼仔而極盡勞苦,體力極度衰竭,對其健康和壽命影響極大。在哺乳期結束後,母獸還要繼續撫養兒女,教會他們採食和生存的各種本領。在這種情況下,母獸自會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發情,暫停生育,直到兒女長大成「人」,遠走高飛。
大熊貓的野外棲息地被嚴重地隔絕成小塊地域,偏偏他們又必須獨占很大面積的領土才能保證生存,所以在小塊的棲息地內,能容納的大熊貓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一個種群太小,不可避免會導致近親繁殖,降低遺傳多樣性,造成遺傳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貓,可以減低野外天敵和疾病的危害、保障營養供給、消除惡劣氣候的侵襲。此外,還可以大大提高大熊貓的繁殖能力:通過合理配對,可有意地避免近親繁殖,改良繁殖和遺傳機能;通過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種機會,提高配種懷孕率;通過對母仔的精心看護和充足的營養供給,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雙胞胎成活率,並促進其正常發育,也有利於母獸身體健康,使其迅速恢復體力,為下一次生育作好准備。多年的實踐證明,大熊貓人工繁育、移地保護是拯救大熊貓的重要戰略之一。
飲食
大熊貓以竹類為主食,從食性看似乎應該劃入「草食動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點以及物種進化的觀點來分類,它們卻是道地道地的肉食動物。在科學分類中,大熊貓屬於哺乳動物綱、食肉動物目。你看,如此可愛的大熊貓竟與虎豹豺狼等猛獸同屬一個大家族。大熊貓的祖先是名副其實的肉食動物:有尖銳發達的犬齒、較短的腸道和肉食動物的消化生理特點,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這些特點。只是由於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它們為了生存,食性和習性必須適應環境。漸漸地,它們退居深山竹林,適應了低營養、低消化率的竹類,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於是,現代的大熊貓就變成了吃草的「肉食動物」。事實上,在肉食動物家族的進化史中,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食性的「大有人在」。與大熊貓血緣非常接近的熊類,不是也變成了葷素不論的「雜食動物」了嗎?
影響
1869年,以傳教土身份進入川西的法國人戴維,在四川雅安的寶興縣,看到了大熊貓,並首次收集了標本,做了詳細的記錄,從而向世界宣布了大熊貓的發現。其實,中國關於大熊貓的文字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秦時期;在四川歷代的地方誌中,也都屢有記載。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貓「蘇琳」帶到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展出,以及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國以大熊貓作為國禮相送——世界性的熊貓熱,越來越高漲、大熊貓開始名揚全球,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一位蘇聯動物學家如此贊美道:「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嘆的動物。」
珍貴稀有動物
大熊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但是,由於受歷史發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於一種瀕危狀態。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系的孤島狀頒,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面臨瀕危的境地。
大熊貓保護
中國政府早已意識到大熊貓處境的嚴峻,所以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大熊貓進行保護。
1、通過立法對大熊貓進行保護,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後制定了保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多種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九條中規定:「國家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大熊貓列為一類保護動物,而且對野生動物的保護作了詳細的規定。《森林法》和《環境保護法》也有明確規定,為了有效的打擊和制裁不法分子獵殺和走私大熊貓的違法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87年通過的刑法補充案進一步強調,對走私、捕殺大熊貓的違法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將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並處罰款和沒收財產、情節嚴重的可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並沒收全部財產」。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為保護大熊貓等珍稀動物提供了法律依據對大熊貓的保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中國政府自1963年以來,在秦嶺、岷山、大相嶺、小相嶺等6大山系,先後建立了14個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對大熊貓密集的地區和棲息地實施有效的保護。在保護區內,堅持常年巡邏檢查,搶救生病和挨餓的大熊貓,制止和懲處危害大熊貓的犯罪行為。同時進行治山治水,恢復植被,防治各種自然災害,減少人類活動對大熊貓野外生息的干擾,為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未來前景
從已經發現的化石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大熊貓的發展經歷了始發期,成長期,鼎盛期,現在已開始進入衰敗期。
目前正以極為稀少的數量僥倖存世的局面而引起了人們的深切憂慮和關注,對它未來的命運也就牽動著億萬人們的心弦。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中國政府和人民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科學團體和科學家們都在積極地投入對大熊貓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學有效的方法,開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貓能擺脫瀕危的境地,得以永續繁衍,與人類共存。
經過多年的努力,大熊貓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貓種群數量下降的趨勢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還略有增長。大熊貓種群生態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貓種群生殖率大於1就意味著種群將繼續緩慢地發展。這一研究成果激勵了科學家以更大的努力,從各個方面去推動這個良性的進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程的實施,對大熊貓野生種群的延續,即可發揮重大作用。大熊貓異地保護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進展,飼養繁殖大熊貓的成活率已有顯著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31.8% 提高到1998年以後平均成活率的67.74%這就證明現有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種群是能夠得到維持和發展的。大熊貓異地保護工程的實施,還可有力的推動人工飼養種群數量的增長。
從全局看,中國的大熊貓就地保護工作和異地保護工作都正在扎扎實實地向深度進軍,作為保護大熊貓的系統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綜合性、科學性和連續性。人們保護大熊貓和生態環境的意識也在不斷深入和普及。這一切都在加強我們保護大熊貓的信心和決心,推動保護大熊貓事業的發展。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大熊貓繁殖能力很低,現在已飼養過的260隻熊貓中,性比例大體是1:1。在57年內約有130隻為雌獸,但有繁育能力的僅約占雌體熊貓的30%。而雄性熊貓中有交配能力的更少,僅約19隻,占飼養雄體總數的14%,飼養繁殖的後代具有交配能力的僅有一隻,它是北京動物園的良良。為什麼大熊貓生兒育女這種先天性的本能在飼養狀況下得不到充分發育呢?許多專家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在圈養情況下,由於它們單獨或少數在一起生活,在發情前期和性成熟期不能參加社會交往,遺傳下來的先天性的性行為不能得到後天的正向誘導,激發和學習,而難以實現以至終止發育。
(2)通過對野外和飼養熊貓所食的食物進行微量元素對比分析,認為圈養熊貓由於新鮮竹子供應不足和缺少在自然狀況下對竹子的不同株、不同部位、不同生長期和不同季節的最優選擇,容易導致Zn、Fe、Mg等與生長發育,繁殖有關的微量元素的短缺。
(3)糖份攝入過高、運動量不足等引起肥胖,由於大熊貓陰莖較短,肥胖後使陰莖不易入雌體生殖器,難以完成交配。
(4)蛋白質攝入量過低。由於性激素是體類化合物,由蛋白質合成,一旦蛋白質缺乏,必將造成性激素水平低下,而使大熊貓不發情。在人工飼養下首次繁殖記錄是1963年9月,北京動物園雌獸「莉莉」與雄獸「森森」自然交配後產下一雄性幼仔「明明」,在動物園活了26歲。在1963年-1977年間,主要是通過圈養熊貓間的自然交配進行繁育。1978年,北京動物園成功地進行了人工授精,產下了幼仔。1980年,成都動物園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獲得成功,以後還採用了自然交配與人工授精並用的辦法,提高了人工繁殖的成功率。從1963年-1993年間,國內外共有13家動物園和保護區共繁殖了100胎,產仔148隻,迄今活著有42隻。在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雌性大熊貓都具有再生育能力。例如北京動物園的雌獸「岱岱」,它出生於1974年9月16日,母親為「嬌嬌」,父親為「森森」。「岱岱」與雄獸「寶寶」結合,於1982年8月30日生子雌獸「文文」,而文文又於87年10月1日產仔一隻。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雄體熊貓,迄今僅「良良」一隻具有交配能力。但無交配能力的可用它的精液,通過人工授精,仍能使雌獸懷孕。例如北京動物園的雌獸「嬌嬌」與雄獸「都都」交配後產下雄仔「治治」,用「治治」的精液與「丹丹」(「娟娟」與「寶寶」的女兒)人工授精,生下雌獸「樂樂」,至今仍活著,說明人工繁殖的雌體或雄體,生殖器官發育是正常的。人工飼養下繁殖成活的大熊貓壽命不長,活了半歲以上的37隻熊貓,迄今也已死去12隻,平均壽命只有6.6歲,據調查野外的只要活過半歲,度過嚴酷的冬季,其平均壽命為13.3歲,增加了一倍,有關學者分析其原因為:
(1)野外婚配自由戀愛,夫君通過競爭,由最強者參加婚禮,可謂良種。而在飼養條件下,通過拉郎婚配,甚至不經熊貓「同意婚配」而人工授精,其婚配的質量就有優劣之別了。
(2)野外懷孕期間的食物先是大量的竹筍,後又是營養豐富的竹葉,人工飼養營養並未如此模擬。
(3)野外產房在黑暗,安靜的高山樹洞,有安靜和良好的小氣候環境,坐著用背阻塞洞囗,保溫好,保證不致壓死幼仔,半歲後母親吃食大量竹筍奶水好。而在飼養條件下卻不易達到非常充足的奶水,且雌獸多數只帶一仔,如有多仔棄之,又容易壓死幼仔。
(4)野外雌獸照顧仔獸時間長,仔獸在滿1歲半時才離開母親,在這之前母親一邊餵奶一邊教仔獸食竹子。而飼養條件下為了使母獸及早發情,往往較早地強制斷奶移走了幼獸。
(5)由於高山紫外線強,氣候寒冷,各種致病細菌繁殖很慢,特別是大熊貓在野外受到很好的鍛鏈,抵抗力較強。而在飼養條件下大熊貓生活於溫暖環境,細菌多,活動少,鍛鏈也少,抗病力差。因此容易生病。人工授精易獲得雙胞胎,從1963-1993年國內外繁殖成功的計有北京、成都、福州、卧龍、重慶、墨西哥、日本等13處,共計100胎,產仔共148隻,存活42隻,其中有46胎為雙胞胎,占總胎數的46%,53胎為單胎,占總數的53%,1胎產3仔1胎,佔1%。在46胎雙胞胎中,人工授精或人工授精兼自然交配的有22胎,占雙胞胎總數的48%,自然交配的雙胞胎僅佔52%,這種現象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於雌體在發情期能排出兩個以上卵,每胎產2仔是由不同的兩個卵受精後發育成,1胎產3仔,則由3個卵受精發育而成,都是由於大熊貓具有異卵雙生的條件,再是由於採用人工授精配種要較自然交配持續期長,次數多,間隔短,精子注入到雌獸生殖道部位深,故容易產多仔。人工授精懷孕率低於自然交配,是由於自然交配時大熊貓能本能的選擇或接受最佳配種期,故在野外它們雖一天僅一次或幾次交配,一般都能受孕,而人工授精主要根據其行為、生理和生化指標判斷最佳配種期,由於受技術條件限制和判斷誤差,很難准確判斷最佳配種期,故人工授精後空懷的概率大。
生殖生理
1、性成熟年齡大熊貓的性成熟年齡與營養水平,環境條件及飼養管理水平有關。營養不足,阻礙身體和生殖器官的正常發育,使性成熟時間延遲。人工飼養下的大熊貓由於生活水平高於野外,其性成熟年齡也比野外提前2-3歲。各地觀察到的具體數據有出入。劉維新(1986年)認為,發情的年齡和體重,雌獸為4.5-7.5歲,85-105公斤;雄獸為5.5-7.5歲,95-105公斤,兩性性成熟在年齡上無顯著差異。胡錦矗認為雌雄獸性成熟年齡為5.5-6.5歲,在野外一般為6.6、7.5歲。成都動物園繁殖大熊貓初次發情雌獸為3.5-4.5,雄獸為5.5-7.5歲。
2、繁殖季節大熊貓為季節性發情。雌獸發情期一般在3-5月,也有提前到1月下旬或延後至6月下旬的,個別除春季發情外,秋季(8-10月)也有發情表現,但時間短,表現也不很明顯。Moore等在1974年研究表明雄性熊貓春季睾丸變大,易採得精液,精液質量較好,而7-8月采不到精液,睾丸明顯地變小。Masui在1984年認為雄獸尿中,全年均可找到精子,但其數量從夏季到秋季逐漸減少,冬季又逐漸增加。從性行為表現來看,雄獸在春季逐漸達到高潮。故雄性發情也在春季。
3、發情周期大熊貓一般一年發情一次,育幼雌獸一般要兩年才發情一次,但若提前強迫斷奶,則也和雄獸一樣一年發情一次。少數熊貓一次發情中有兩個高潮期。雌獸發情期為15-25天,發情高峰僅2-4天,個別長達30多天,極少數只有幾天,發情表現極不明顯。一般將大熊貓的發情期分為發情前期(2-5天)、發情期(5-8天)、發情高峰期(4-6天)和發情後期(5-10天)。
4、性行為雄獸發情時,表現為興奮、活動量增大、飲水量增加,尿頻,陰部。雌獸陰部,有時在地上打滾,戲水,睾丸腫脹,陰莖外伸,發出咩叫聲等,雌獸發情時,食慾降低或拒食,興奮,活動量大,尿頻量少,陰部,主動接近雄獸,陰唇變紅,腫脹,發出咩叫聲,用臀部抵異物,翹尾。雌性大熊貓外陰變化很具特色。在發情前期,雌獸蒼白的外陰出現粉紅,在發精期,陰門開始紅腫並逐漸顯著,陰道黏膜腫脹,色紅而潮潤,當達到發情高峰期時,陰門可能不斷緊縮與擴張,陰門可腫脹到最大限度,外翻面積可達4.0×3.8cm,呈玫瑰紅色,陰道黏膜腫脹並鬆弛,呈粉紅色,有分泌物流出,陰道上皮角化細胞具有峰值,最高可達94%。在發情期中,除有明顯的行為變化外,雌激素水平逐漸上升,在發情高潮期達峰值並迅速下降到基線,體溫比平時高1-2℃。
5、精液大熊貓精液為乳白色,采精量少時較黏稠,PH6.6-7.4。電刺激采精量約0.2-8毫升,精子活動率為50-85%,畸形率4.4-20%,計數為4-37.7億/毫升。精液鋅元素含量為509.2ppm(干樣),比人的含量低得多,從家畜育種的實踐看,缺鋅可導致不育。大熊貓繁殖能力低,是否與缺鋅有關還待進一步研究。大熊貓精子呈蝌蚪狀,總長50-60μm,尾長45-55μm,精子在37℃的BWW稀釋液中的運動速度為39.0±1.8μm/s,在15-18℃中可存活5天。鮮精或凍精均能使大熊貓受孕。岳奎元在1985年測定大熊貓精子頭部的頂體只包繞細胞核的一半(超薄切片)或1/3(冰凍蝕刻),而人的可繞2/3。這種差異可能使大熊貓的受精難度增大,成功率降低,繁殖力下降。
6、卵大熊貓排卵可能在雌激素達到峰值並開始下降時,即行為上開始接收交配的時期。每次發情一般排出1-2個卵,偶爾也有排出3個卵子的,特別是人工授精的雌獸,多數排出2個卵子,以致大多數每胎產二仔。不過,大熊貓發情雌獸,能排出正常卵子達到受精,懷孕、產仔的,仍然是少數。這主要因為接近成熟的生長卵泡和成熟卵泡,幾個至30個以上重疊成塊,卵泡間相互影響不易成熟排出,絕大多數成熟卵在排出前就已退化,被吸化,卵泡里充滿液體,卵泡體積增大成為卵泡囊腫,這種情況影響了卵子的正常排出和受孕率,是大熊貓生殖能力低的原因之一。為了改善大熊貓的排卵,可適當使用外源促性腺激素來激活卵巢功能。首先,用促濾泡激素(FSH)刺激包裹卵母細胞的濾泡生長,然後用促黃體激素(LH)或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進排卵,1989年4-5月,成都動物園使用這一方法使大熊貓「厭厭」成功地生下了仔代「星星」,並撫育成活。此外,陳定宇曾分析了雄獸尿中17種類固醇的含量認為:雄性大熊貓體內的雄激素分泌量低是雄性大熊貓性慾低的主要原因,可以在飼養中適當增加含膽固醇較多的食物,並在發情期注射一定量的雄性激素將有利於大熊貓繁殖。
有的學者認為:外源激素的使用不僅能有利於大熊貓發情、配種,而且可使母獸奶水充足,有利於幼獸茁壯成長。但一般能正常發情的大熊貓不宜用外源激素。使用不當會引起一個發情周期多次出現發情高峰。
在野外,大熊貓的雄獸和雌獸平常都是過著獨居的生活,每個個體的活動范圍大約為4-7平方公里左右,所以它的種群通常也是由零散的個體所組成的,每個個體均棲息於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分享著同一地區的食物來源,彼此之間互相依賴和制約,自然地組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大熊貓的面部缺乏表情,一般通過視覺、嗅覺和聽覺來保持種群之間的通訊聯系,其中嗅覺最為重要。在它的肛門兩側各有一片裸露的區域,是肛周腺的所在地,這種腺體可以分泌一種聞起來帶酸味的物質,它常在高大的樹干基部或者其它顯著的物體如石塊、土堆等,用肛周腺的分泌物塗抹,同時也用糞便和尿液等,作為互相之間識別的標記,表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
大熊貓的眼睛的瞳孔象家貓一樣,呈縱裂狀,說明它具有夜行性動物的特徵。大熊貓發出的聲音比較復雜,專家們採用了對其各種可分辯的叫聲進行聲譜分析的方法,並且參照它的行為表現,從而分析其叫聲所表示的本能行為、求偶和感情狀態等生物學意義。研究結果表明,大熊貓成體的叫聲由12個比較清晰的叫聲和喘聲所組成,其聲音信號的意義可以表示佔有領域、尋覓配偶、撫育幼仔、受到了威脅的恐懼等等,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強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聲,還有呼氣、鼓鼻、咂嘴等聲音。大熊貓初生幼仔的叫聲比較單調,只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三種,表示飢餓、身體不適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現象。到了9月齡時,還會發出呻吟、鼓鼻,以及類似牛叫和犬吠等叫聲,其意義已經接近成體。隨著其月齡的增長和體重的增加,它們的叫聲變得越來越復雜。
大熊貓的洞巢大多位於針闊混交林中的空心大樹的基部或者樹兜的凹穴中,樹洞是由於人類在採伐時在樹的基部一側砍過幾斧或由於其它原因而腐朽穿孔,里外溝通形成的。洞內一般有20-40厘米厚的朽木粉、碎屑、朽塊。樹兜凹穴則是由樹根包圍而成。這些洞巢或巢穴以高大的冷杉樹為主,所處的環境都比較僻靜,附近食物資源豐富,隱蔽條件也比較好。築成的巢,結構比較簡陋而粗糙。裡面的鋪墊物通常呈淺盤狀,由從洞外銜入的幾十根乾枯的或新鮮的、帶有嫩葉的樹枝、冷箭竹、藤條,以及木塊、苔蘚等構成,樹枝或竹枝的一般為直徑0.5-2厘米,長度為10-200厘米,種類有冷杉、紅樺、野櫻桃、杜鵑、花揪、冷箭竹、獼猴桃等,粗枝彎成弧形,交疊後作為巢的邊框,較細的枝條和苔蘚重疊起來作為巢的內緣,巢底則利用樹洞里的朽木粉和碎屑、木塊等築成淺盤狀。巢穴周圍留下的蹤跡很多,如墊腳物、毛發、糞便、卧穴、爪痕、齒痕,以及殘余的食物等。有的洞口前面的地面比較陡,不便進出,它就用銜來的直徑為2-7厘米,長度為40-190厘米的新鮮或乾枯的冷杉、杜鵑、紅樺和花揪等樹木的樹枝,堆積成厚達幾十厘米高的墊腳物,進出洞穴都從墊腳物的上面走過,時間長了,踩得十分光滑。
大熊貓古代名考
大熊貓是我國特產的珍貴動物,歷史記載已有三千多年了,隨著時序和人們對它的認識的深化,其名稱不斷演變。
貔(pí)貅(xiū)或《詩經》、郭璞注《爾雅疏》、《爾雅翼》、《禮記》、《峨眉山志》、《洪雅縣志》等。
白狐 《爾雅》。
豰(hù)(幼子) 《爾雅》。
執夷 孔注 《書經》、陸璣(吳)注《毛詩》、《爾雅》、郭璞注《爾雅疏》、《爾雅翼》等。
摯獸 《禮記》。
白羆(pí) 陸璣《毛詩廣要》。
文羆 《莊子》。
皮裘 《峨眉山志》。
角端 《洪雅縣志》。
干將(指雄獸名) 《辭源》、《爾雅翼》。
貅(指雌獸名) 《辭源》、《爾雅翼》。
貘《爾雅》、《本草綱目》、白居易《貘屏贊》、《東周列國志》、《說文》、《南中志》、《舊唐書》、司馬相如《上林賦》、《雷波縣志》、《酉陽直柰(nài)州總志》、《竹山縣志》、《長陽縣志》等。
貊《新論》、《獸經》、《廣雅》、《直隸澧州志林》、《後漢書》、《中山經》、《蜀中廣記》、《酉陽雜俎》、《廣志》、《巴東縣志》(指秭歸)等。
玄貘 《王會篇》。
白豹 陸璣《毛詩廣要》、《爾雅》。
猛豹 《蜀中廣記》。
猛氏獸 《蜀中廣記》。
嚙鐵 《神異經》
Ⅸ 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飲食習慣
生活習性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
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熊貓看起來也很可愛。它們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並用手遮住眼睛。
飲食習慣
大熊貓的食性是其最為奇特和有趣的習性之一,因為它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在野外自然採食的50多種植物中,竹類就佔一半以上,而且佔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
(9)日本熊貓怎麼提高觀賞性擴展閱讀
作為世界瀕危物種保護的典範,大熊貓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作為一種具有800萬年歷史的古老物種,它同時代的很多標志性物種已經不復存在,人類從它身上可以得到更多的科學認知乃至哲學思考,它不單是特定的自然物種成,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