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膽子為什麼還那麼大
A. 一個日本為什麼有膽量侵略比他自己大數幾十倍的中國呢
日本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是世界工業強國之一。從1931年到1937年,日本經濟在世界上可謂是一枝獨秀,工業增長速度年均9.9%。1937年,日本工業總產值近60億美元,占國民經濟總值的80%。1937年,日本的武器生產能力達到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餘輛,造船能力為40餘萬噸,造艦能力為5萬噸。而中國是飛機基本上沒有生產能力,大口徑火炮、坦克、汽車沒有生產能力,僅能生產少量小型艦艇,可是主要部件和原材料必須依賴進口。1937的中國,只能生產步兵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
7.7事變前,現代工業僅僅佔中國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0%,而且這還包括相當數量的外資企業的產值在內,工業總產值不過13.6億美元,不到日本的1/4,而中國人口卻大約是日本的五倍。在重要的戰略資源方面,7.7事變前,中國的鋼產量是4萬噸,而日本是580萬噸,僅為日本的1/145;中國石油年產量為1.31萬噸,日本為169萬噸,只有日本的1/129;中國銅年產量為0.07萬噸,日本為8.7萬噸,是日本的1/121。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防工業與日本相比,居於絕對劣勢。
就空中和海上力量而言,戰爭全面爆發時,中國能夠參加戰斗的飛機只有223架,而七七事變時日本陸軍航空兵團共有作戰飛機大約960架,海軍陸基和艦載作戰飛機共640架。盧溝橋事變前,中國實際作戰艦艇只有60餘艘,排水量共約6萬余噸,且不說多為超齡舊軍艦,僅僅就排水量而言,也只有日本海軍的1/20。中國最大的巡洋艦海圻號還是1896年從英國購買的。當時日本的海軍實力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英國。
可正是這個中國,在1941年12月8日美國和英國向日本宣戰之前,獨自跟日本鏖戰了四年多。
B. 膽子真的很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何在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石油等戰略資源。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
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北上」吃了敗仗後,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的夢想化為泡影,就掉頭策劃「南下」,奪取更大的戰爭資源(石油)等,以便日後吞並世界儲備後繼資源。
南洋,當時有英國,荷蘭,美國的殖民地,這就給日本南下的計劃增加了困難。同時由於日美兩國奉行完全對立的東亞政策,日美在東亞必然發生利益碰撞。
1940年春夏南進論在日本有過兩次高漲。從1940年春夏南進論的初次高漲到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其間一年有半。
日本遲遲不敢對美開戰,多次取消或推遲南進的預定時間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打亂了日軍的侵略部署,迫使日本法西斯不得不多次推遲南進時間。加上石油短缺,不惜冒險一擲,炸掉美國珍珠港。
日本從1941年中就開始向東南亞的擴張,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滿,為了給日軍一點警戒,美國凍結了對日的貿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沒有石油,日軍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艦艇拋錨,等於無法繼續侵略,為了確保正常侵略,掠奪石油,日軍決定冒險一擲。
(2)日本人膽子為什麼還那麼大擴展閱讀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中英兩國已經意識到緬甸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和受到日本進攻的可能性,開始籌劃共同防禦計劃,於1941年12月23日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
但是英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則以中英「形式上的結盟就足以保證緬甸的安全」為由拒絕中國軍隊入緬布防,直到1942年2月,英國才意識到單憑自己力量無法保證緬甸的安全,要求中國軍隊入緬作戰。
面對日本步步緊逼的侵略態勢,美英兩國對日本採取了相應的經濟制裁措施。美國於1940年7月26日宣布對日本實行「道義禁運」、「出口許可證」、「經濟禁運」等措施,在日本進駐印度支那後又對日本實行廢鋼鐵出口許可證制度,英國也於10月18日重新開放了滇緬公路,開始輸運援華物資。
1941年7月28日,美、英凍結了日本在美、英的資本,這是「自1931年日本開始侵略擴張以來兩國第一次對日本的侵略行徑採取的抵制措施,是兩國第一次的協調行動」。但從這些制裁中美英仍不願意過分地刺激日本,特別是未對石油實行禁運。
1940年7月26日~1941年1月15日,美國向日本簽署了700萬桶的石油輸出許可證,其中有300萬桶石油已經輸入日本,佔1936~1939年出口平均率1/3的數量。直到1941年8月1日,美國才宣布對日實行石油禁運,9月美英兩國才停止了與日本的所有貿易。
C. 日本人為什麼那麼壞還有人有膽量去日本
孤注一擲的日本島國戰略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上個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中國時,以其幾十年的精心策劃和傾國之兵,先後攻陷了中國的東北、華北、北平和南京,但中國沒有被擊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有廣袤的領土,尤其是中國遼闊的腹地為中國軍隊的迴旋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而且中國不僅腹地廣闊,還有眾多險要的地形可以據守。 與中國遼闊的腹地相比,日本則幾乎沒有什麼腹地可言。日本是一個狹長的有四個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的島國。任何一個陸地離海洋的直線距離都不超過60公里,幾乎相當於一個遠程大炮的射程。
日本人的悲哀就在於上帝給了它大國的人口和充當大國的強烈民族意志,但沒有賦予它大國的領土。
日本的自然資源乏善可陳,山地太多,平原太少,火山太多,礦藏太少,還有頻繁光顧的台風和地震。在日本,最長的河流才300公里,而在中國,隨便哪條溪流也比這個長。可以想像,日本列島在戰略上如何受制於其狹長淺陋的地理環境。{22}
日本的情況與英國很相似。但是英國人通過「地理大發現」,通過一批探險家把多餘的人口移民到了廣闊的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改變了人地矛盾過於尖銳的狀況。但日本人卻選擇了向鄰國要土地和資源這條道路。
自然環境必然影響國民意識。所謂「島國根性」,最主要的就是「危機意識」和「侵略意識」,危機意識催發了侵略意識,侵略失敗加劇了國家危機。時刻縈繞在日本人心頭的危機意識,已經成為這個島國國民的潛意識,日本人的好戰,也源於此。
中國人口眾多,但人均資源除淡水等項目外,比日本要好一些。而且中國有近300萬海里的海洋資源未曾得到很好的使用,廣闊的西部地區仍有極大的開發潛力。與資源節約已經接近極限的日本相比,中國人的只要執行嚴格的節約方針,資源危機是可以緩解的。
據媒體報道,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布魯斯·阿伯茨博士在接受《時代周刊》記者采訪時曾指出:經過了2004年末的印尼大地震,亞洲—太平洋板塊正在變得越發脆弱,地震和海嘯也將越發活躍。尤其是亞洲東部的日本列島已經處在了一個隨時可能塌陷的『漏斗』之上。
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那海溝(平均深度8000米,距離日本列島最近處不過200公里),由於受到亞洲大陸板塊的推壓和太平洋板塊後退的原因,正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向向東北方向,即太平洋-日本列島一線擴張。這次大地震後,科學家觀測到海溝又進一步加快了東擴的步伐。處在太平洋和亞洲兩大板塊交界的日本列島無疑已經身處在這個世界上最深的漏斗的邊緣!如果遇到一兩次印尼一樣的海底地震的話,很可能除了南部的琉球群島以外,日本列島都將面臨滅頂之災,滑入大海溝。
這樣的恐怖預言對日本人來說,等於是滅頂之災。雖然這樣的預言在日本已經流行過若干個不同的版本,但對日本人來說,敦促其政府多與鄰結好、少與鄰結怨仍然是必要的。
當前的日本人的財富積累已經接近極限,想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簡直難於上青天。日本遭遇十幾年來的持續經濟不景氣,固然有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的因素,也是日本經濟盛極而衰的必然反映。且國際油價持續飆升,主要工業資源價格上漲,對日本經濟復甦都帶來種種不祥之兆。
當前的日本的形勢,頗與上個世紀20年代的日本經濟危機相似。日本人依靠侵佔中國東北和發動對華戰爭擺脫了經濟危機。而今之計,急於擺脫經濟困難的日本人,會不會故伎重演呢?
島國環境誕生的島國根性,使日本人中產生了一種過分強烈的自我認同感。這就使得日本人斷然決然把人類分成「我們」和「他們」兩類,除了日本人,就是非日本人。這是一種現代島國部落心態。即使日本人從中國和西方引進了大量的政治經濟制度、文化藝術和宗教形態,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日本人的這種心態。
這種內外有別的觀念雖然有利於形成日本民族最純凈的單一性,催生一種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這種性格發揮到了極至,也會養成孤傲、冷漠和自私的民族性格。從本質上講,島國根性就是一種不願意對世界和別的國家負責的狹隘的小集團主義。
正是因為一個比較孤立的地理位置,日本人在1945年之前從來沒有被別的民族武裝征服過。這與世界上其他主要民族相比,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強大的蒙古兵團在日本海峽折戟沉沙,更是強化了日本人自以為不可戰勝的意識。文化學家阮煒指出:「這種情形的一個嚴重後果,是日本人那種只能勝不能敗、只能贏不能輸的民族心態。或許這種心態導致了日本教科書上所稱日本軍人的英勇,這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是優點。在很大程度上,日本正是憑借這種民族性格才取得經濟成功的。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這又是一個嚴重的缺點。」
日本人的這種只能勝不能敗的民族性格,使日本民族缺乏一種深刻的宏觀思維,更缺乏一種以柔克剛的政治智慧。往往只知道前進,不知道後退,只知道贏利,不知道人和,只知道本集團利益,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太平洋戰爭快結束時,日本人戰敗的形勢已經很清楚了,但日本軍部依然強令沖繩島上的士兵負隅頑抗。日本人繼續實行「一億玉碎」和「本土決戰」。這是美國人決定使用原子彈的直接原因。因為不這么做,美軍的傷亡將很慘重。
日本人的只能勝不能敗的剛硬心態幾乎招致了滅族之禍。
在國際關系中,日本人的這種心態也是日本人採取孤傲、冷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外國人心目中,日本人在與其他民族打交道時循規蹈矩、冷漠生硬。相形之下,中國人和朝鮮人倒是熱情洋溢,活潑開朗。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日本人雖然取得了輝煌的經濟成就,卻難以與鄰居相處。日本民族的經濟成就雖然被世界所羨慕,但日本人卻很難獲得其他民族的愛戴和尊敬。
就經濟實力而言,日本人完全能充當一個世界領導者,但堅持其島國心態,則很難發揮其政治影響力。如果日本人固執地要在亞洲取勝,其擴張的能量倒是不能低估的。
D. 二戰日軍為什麼這么猛 膽子這么大
與日本這種民族文化有很大關系,他們是尚武情節嚴重的一個民族。所以他們猛,但也笨。所以他們膽子大。但也瓜!
E. 日本人為什麼自大日本
日本人自身膨脹意識強,因為國土面積小而自尊心作祟總是對外聲稱自己是大日本。
F. 日本為什麼膽子那麼大,到處打仗
日本在古代周圍鄰居基本就是蝦夷(阿伊努人)、高麗、琉球和中國,只要中國的王朝衰弱或者顧不上管它,當然可以在身邊揀個軟柿子捏捏,常能撈點兒便宜,膽子逐漸就大了。豐臣秀吉那會兒就有幹掉大明朝的野心了。到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變強了,擊敗了大清,佔了台灣,英美等國又扶植它對付俄國和德國,日俄戰爭、日德戰爭它都贏了,一次世界大戰混了個戰勝國,就更不知道姓什麼了。它發現西方列強在東亞這邊駐軍不多,就覺得自己撞大運了,於是不斷侵略中國,後來膽子太大,狂到要稱霸世界,對自己的英美乾爹也翻臉動刀了。
G. 為什麼日本人野心那麼大
從宏觀歷史來講作為太平洋島國,物質資源匱乏再加上歷史上的原因(得罪了很多人,被很多人算過賬)使其民族性十分的極端(文明發展需要相對安定的環境,而這對於歷史上的日本來講很奢侈。),再加上物質資源匱乏所以十分的具備侵略性(人餓了就會想搶東西吃嘛)。【關於日本民族性推薦近代的露絲·本尼迪克特所著寫的《菊與刀》
從近期來看,由於歷史原因(二戰戰敗和80年代泡沫經濟國家全力被美國閹割和改造)所以整體趨向於民粹,在加上最近生活不如意(大家都懂的),所以右派很有市場,所以就這樣了=-=
H. 日本人為什麼野心大
因為日本資源匱乏,有憂患意識,為了國家民族的發展,就必須求生存。看到西方列強後,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發憤圖強進行改革。但是在取得成績後,又陷入了自大和狂妄。這和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關系,容易極端。
I. 在二戰時期日本的膽子真大,最後竟然想連美國也敢打
我們從兩國的綜合國力來分析,便可知道日本這個島國與美國這種大國的劣勢在哪裡了: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現在,日本與中國的對立又出現了,而一部分日本人也同二戰時期那樣有錯誤的認識,認為如果開戰日本一定能夠戰勝中國,這是極其可笑的。我認為,一旦開戰,日本必將在地球上消亡
J. 二戰中的日本為何在攻打中國後又有膽量發起太平洋戰爭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先傾全國之力滅亡中國,反而分散兵力,開辟太平洋戰場?是因為他們以為中國已是囊中之物嗎?
關於這件事,導致日美開戰的當事人之一佐藤賢了有過非常精闢的解釋:
「歐洲戰事的發展改變了世界情勢,想要解決中國問題,就要從全球的角度考慮。希特勒已經在著手解決英法荷在遠東的殖民地,我們再不動手就錯過機會了。」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我被X股票套牢了100萬,但是我已經看準了Y股票會瘋長,你再借我100萬,不僅能把損失補回來,而且還有賺。
這就可以解釋二戰前日本陸軍和海軍態度的差異,打南洋是為了石油和橡膠,海軍應該是最上心的,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陸軍拉著海軍開戰。這是因為海軍和陸軍的指揮體系不同,陸軍一個參謀就能拐走一個師團,海軍參謀調不動艦隊,退一萬步講,就算你買通整個艦隊司令部,帶著人出去打贏了,回來聯合艦隊絕對要跟你算賬。海軍是集團作戰,資源統一調動,沒有小聰明的施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