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電子晶元為什麼不行了

日本電子晶元為什麼不行了

發布時間: 2022-09-18 00:08:56

Ⅰ 為什麼突然之間,全球的晶元都開始缺貨了

2021年春天剛剛開始,晶元缺貨的消息就開始頻繁出現,消費者非常疑惑:為什麼好端端的晶元,突然說缺貨就缺貨了呢?

整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歷史 ,宏觀視角來看就是一部資本主義擴張發展的 歷史 。

半導體行業興起於二戰之後的美蘇爭霸,太空競賽背景下美國開始大面積發展軍民產業融合,國家公開招標,企業來提供設備,因此出現了仙童半導體、IBM、惠普、施樂等上世紀70年代的電子巨頭,並且圍繞全球頂級的理工院校斯坦福大學建設了人才和企業一體化的「矽谷」。

同樣是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為了全球利益,在太平洋地區開始扶持日本和韓國,以及台灣在內的地區經濟,將自己本身污染嚴重的電子製造產業逐漸轉移到這些國家,於是才有了日韓台灣等地區電子產業的崛起。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站穩世界霸主地位,開始使用軍事力量和經濟手段在全球搜刮財富,這樣導致美國本土製造業逐漸空虛,德州儀器等老牌美國半導體企業倒閉,整個領域的製造加工反而被日韓等國超越。

這就是如今半導體產業的壟斷局面,在7nm以及5nm兩個最先進製程的晶元加工,只有韓國的三星電子和台灣的台積電可以做到大批量出貨,原料生產也掌握在日本手中。 全球如此巨大的晶元需求量,卻只有兩家企業能夠代工生產,供不應求的狀態自然就出現了。

2019年步入5G時代,大量的智能硬體等消費品需要性能更加強勁的高端晶元。

目前各大手機廠商發布的中高端5G手機,都需要7nm或5nm的晶元,每年出貨量接近10億台,都需要三星和台積電來消化。

智能手機之外,各種數碼硬體產品,例如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無線耳機、PS 游戲 機,甚至是虛擬貨幣大火後的GPU顯卡,智能 汽車 上的MCU控制晶元,無人機上的飛控晶元,都需要最先進的製程來支撐其龐大的運算需求。

同時還有疫情和國際貿易沖突導致的恐慌,廠商怕受到影響,只能夠加緊時間下訂單備貨,以便出現意外情況,比如說2020年華為一口氣就從台積電訂購了整個2021年的需求量,台積電加班加點生產在2020年9月份制裁生效之前交付給華為。

從2019年開始,到現在不斷出現的需求井噴,加上疫情導致的全球停產罷工,晶元原料供應緊缺,也導致了這一次晶元全球缺貨的大問題。

這樣的全球晶元缺貨現象會持續多久呢?目前給到的時間大概是2-3年。

從研發的角度來說, 中國目前已經正式將晶元製造提升到國家戰略,但是即便目前開足馬力研發,落後2-3代技術的局面也不是段時間能夠解決的事情。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高端晶元還是只能夠由台積電和三星提供。

從製造的角度來說, 台積電已經開始規劃6400億的投資建廠,來解決目前晶元緊缺的問題。但是晶元加工廠的建造難度遠大於普通的生產廠房,預計也是需要2-3年時間才能夠建成投產,來緩解晶元緊缺的問題。

從生產的角度來說, 企業也是要賺錢的,當然首先會選擇利潤最大,需求量最大,風險最小的晶元來生產,比如說手機晶元和 汽車 晶元相比,當然手機晶元的需求量大,而且出現問題後果最小。

因此晶元緊缺,是資本自己製造出來的麻煩,最終卻砸中了自己的腳。

Ⅱ 日本地震加劇全球汽車晶元短缺潮

是的,2月17日消息,日本強震的影響仍在持續,據悉,豐田汽車在16日表示,受到日本東北部地震影響位於日本的14條生產線將暫停生產,部分豐田供應商受到此次地震影響。這意味著豐田在日本的一半生產線短期會受到波及。

此外,受到日本此次地震影響,短期內全球汽車晶元短缺潮還會加劇。據央視16日報道,全球車載晶元市場份額排名第三位的日本瑞薩電子,在與福島縣相鄰的茨城縣境內有一家主力工廠,受地震影響一度停電。

為了確認無塵車間內的生產設備和晶元產品是否完好無損,瑞薩電子暫停了這家工廠的生產線。最新消息顯示,瑞薩電子目前已重啟該工廠生產,但產能完全恢復到地震前預計需要一周左右,這一狀況可能使目前日本車企面臨的晶元荒雪上加霜。

(2)日本電子晶元為什麼不行了擴展閱讀:

日本曾經地震也造成晶元供應鏈斷鏈

其實,2011年3月,日本東北部也發生過大地震。地震後造成供應鏈斷鏈,這使得所有汽車製造商在銷售方面都萎靡不振,特別是豐田低迷的銷售尤為顯著。

造成這種蕭條的最主要原因是位於茨城縣的瑞薩的那珂工廠直接受災,生產半導體的潔凈室殘破不堪,幾百台生產設備全部出現故障。那次地震使得車載半導體(微控制器)全部停產,導致一直從那珂工廠采購微控制器的豐田等汽車製造商也陷入生產停滯的狀況。

Ⅲ 日本電子產業是不是不行了

說起日本的電子產業,想必在全世界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曾經的日本在電子立國的指導下,在電子領域創造了數不清的世界第一。但是想必大家也都注意到了,最近十幾年,日本的電子產業大大的衰落了,在我們的生活中能看到的家用電子產品當中,無論是電腦電視還是手機播放器。長江壟斷一切的日本製造,好像已經變得默默無聞了,在有些領域甚至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你想過這背後的原因嗎?可能有些朋友會說,咱們所使用的電子產品背後的元器件很多都是日本製造的,很多很多的核心部件和專利都掌握在日本公司手裡,人家還是輝煌依舊,因為這種聲音太強了,所以我覺得咱們首先應該統一一下認識,那就是日本電子產業的衰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在日本電子產業處於最輝煌的時候,這些核心部件也都是日本製造的,這點沒有變過,而且當時的電子產品,日本製造零部件的比例,比現在還要高得多,為什麼日本廠商在這十多年裡卻退出了成品製造領域,甘願把自己淪落到如今的零部件供應商的位置上的。
那麼在技術上積累如此深厚的日本電子企業,為什麼會衰落呢?如果從人身上找原因的話,那就是因為匠人精神過了度,叫人精神,最讓人稱贊的就是對於細節的重視,叫人家算過了度,就是人們沉迷於細節而忽視的方向,就拿電視機為例,日本製造的電視機,無論是解析度還是清晰度,都是世界頂尖水平,但是就是在日本仍然在,苦心鑽研電視劇畫面清晰度的時候,美國人卻從大方向上看到了當畫質達到了一定程度後,消費者的注意力,會逐漸的轉向內容的數字化和豐富化,多樣化,最終的結果是美國廠商在數字化領域的崛起,而日本從世界電視機領域的壟斷者,淪落到成為不為人所知的專門賣電視機液晶面板的零部件供應商。

Ⅳ 日本瑞薩12寸晶元生產線因火災停產,晶元短缺問題該如何解決

大家知道晶元這個東西不管在哪個設備上都是一種至關重要的零部件,它可以說是很多零件的心臟,也可以說是大腦。手機、汽車等行業都需要晶元,如果晶元的生產供應出現問題,那麼世界的工業都會受到影響,這可以說是毫不誇張的。這兩年可以說是流年不利,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一樣,新冠疫情的爆發波及了很多的國家,很多國家的經濟都遭受到了打擊。而受新冠疫情打擊最嚴重的國家是美國。

晶元短缺的問題看來要存在一段時間了,但是我覺得我國可以積極的和美國方面進行談判,同時加速我們對晶元方面的自主研究製造,我國是製造業大國,能夠生產全類目產品,如果在一些方面被放鬆限制,相信我的晶元是能夠為一些行業提供產能的。希望我國的晶元產業能夠越做越好。

Ⅳ 日本五大車企缺芯減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

因為日本的晶元零部件供應廠商都紛紛停產減產,並且提升價格導致了日本五大車企缺芯減產這樣局面的產生。因為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很多地區的人民都不能很快的復工復產。而日本的車型供應廠商主要是位於美國和歐洲地區。他們因為疫情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所以晶元工場想要像往常一樣的正常生產是非常的困難的。

可是讓日企沒有想到的是晶元在如此短缺的情況下,那些晶元廠商卻趁火打劫,在這個時間內提高晶元的價格讓日企也表示非常的頭痛,他們在價格議論方面也有很大的摩擦。那些晶元製造廠商因為在現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他們發現像手機那種電子產品的還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們就把重點轉移到了製造電子消費品的晶元上來,而相對於車的晶元不是非常的重視。所以在很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日企也不可避免得面臨缺少晶元這個局面。

Ⅵ 車用晶元雪上加霜,日本瑞薩12寸晶元因火災停產,起火的原因是什麼

車用晶元雪上加霜,日本瑞薩12寸晶元因火災停產,起火的原因是由於設備的外殼和電鍍槽的耐熱性相對較低,從而設備因過電流而導致著火。

一:日本瑞薩火災

3月19日知名日本汽車半導體供應商瑞薩電子位於茨城縣的NAKA工廠於當日凌晨發生火災,火災被撲滅之後瑞薩電子表明火災原因是由電鍍設備故障引起的,由於設備的外殼和電鍍槽的耐熱性相對較低,從而設備因過電流而導致著火。瑞薩電子的負責人稱發生火災的300毫米直徑晶圓工廠中,三分之二的晶元產品屬於汽車晶元,此次發生火災導致公司的半導體產品庫存非常緊缺,公司正和汽車客戶尋找各種辦法,減少這一次工廠停產給汽車行業帶來的損失,此次火災過後公司計劃在一個月內恢復生產,一個月停產可能會帶來170億日元(10.18億人民幣)的損失。

Ⅶ 日本晶元產業真的沒落了嗎

沒落不未落用事實可證明,當日本晶元或晶元產業交投清淡時才是未落之日。

Ⅷ 本田日本工廠傳8月將減產,晶元短缺是否已成定局

通過日方媒體的報道,因為技術晶元持續性短缺,加上上海封城導致物流停擺的影響,讓本田日本工廠在8月上旬將會持續進行減產和之前5月制定的相關計劃,相比減產的規模將會超過三成,同樣這也會導致本田轎車的時間拉長,通過當地的媒體可以得知鈴木式的工廠在4月份時的產量則已經削減了一半,擴大了此前宣布的1/3減產規模,這就是由於持續的半導體短缺和地緣政治形勢的不確定性,所以導致物流和零部件延遲抵達,原本以為會在5月份正常恢復運行,但隨之由於疫情的原因,晶元的供應明顯不足,如今只能不斷減產,來維持工廠運行。

Ⅸ 美國的刀:30年前的日本晶元已經挨過,蕭條至今

9月15號華為麒麟系列高端晶元,包括全新的麒麟9000,在售的麒麟990或都將迎來斷供。這意味著接下來即將發布的全新旗艦,Mate40系列手機不僅產能有限,而且將會是麒麟系列晶元的絕版手機。華為手機或將退回聯發科時代。

而這樣的結果,原因已經人盡皆知,美國的瘋狂制裁,遏制華為這類中國半導體企業。就是為了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天花板高度,你可以做得比別人好 但是你不能超過我,歸根到底就是錢。

目前中國每年的半導體產品進口額,已超過三千億美元。貿易逆差超兩千億美元。這樣的逆差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我們每年要給半導體全球產業鏈上的國家,貢獻兩千多億美元,兩千億美元的外匯又是什麼概念,我們每年的原油進口額不到兩千億美元。隨著中國互聯網的全面擴大,半導體產品進口已經悄無聲息地成為進口商品第一大項目。如果我們在半導體上取得突破,某些人不僅會失去全球最大的客戶,還會被自己的客戶搶去飯碗,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逆差,我們更要下定決心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

目前舊版的EDA軟體還能用,各種公版晶元架構也還沒被限制授權。華為晶元設計水平依然能處於世界一流水平,麒麟9000晶元製程已經縮小到5納米級別。能夠媲美蘋果旗艦晶元。其實,看美國人有多緊張,就能知道今天的華為有多出色。目前被抓住咽喉的是如何把設計變成產品,至於為什麼說是目前,不言而喻,EDA設計軟體停更 架構限制授權,都會成為美國接下來的限制工具。目前美國砍向華為的大刀是讓華為喘不過氣來的荷蘭阿斯麥爾EUV光刻機。我們不生產晶元,我們只是光刻機製造商。這是一家一年賣222套機器,凈利潤就有14.67億歐元的光刻機壟斷企業。

阿斯麥爾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夠提供7納米及以下製程的企業,為什麼這么牛X的企業不在法國,不在美國。而是在一個以發達農業著稱。全球工作時間最短的荷蘭。

1984年阿斯麥爾和飛利浦合資成立阿斯麥爾,後來阿斯麥爾買下了飛利浦的股份,成為阿斯麥爾獨資公司。成立之初只有31名員工,那時候的光刻機還是日本和美國企業的天下。

一直到2007年,阿斯麥爾都沒辦法在尼康面前抬起頭,直到台積電的工程師林本堅提出浸潤式光刻機。阿斯麥爾翻身的日子來了。日美沒有光刻機公司願意和台積電聯合研發浸潤式光刻機。阿斯麥爾決定賭一把,和台積電合作,最終成功實現了132納米的晶元工藝。一把把尼康甩在身後,阿斯麥爾的EUV光刻機迅速走紅。台積電、英特爾年年砸錢搶著要,荷蘭只是阿斯麥爾的注冊地背後是整個歐洲和美國的支持。德國工業的蔡司鏡頭,Cymer的光源技術,HMI的電子束檢測設備等。阿斯麥爾自然也受到美國的監管和扶持,也正是因為荷蘭實力較弱,把阿斯麥爾放在荷蘭讓美國人很放心。

兩年前我們好說歹說,為荷蘭送去天價的貿易訂單,換來阿斯麥爾2019年向中芯國際,交付兩台極紫外EUV光刻機,但是這兩台光刻機目前來看已經是化為泡影。等到若干年後阿斯麥爾履行合同已經是老舊產品,人類文明發展到如今,一塊晶元是目前人類文明最為頂尖的體現,一台頂級光刻機是比航母戰斗群還要致命的國之重器。

美國人自然要牢牢抓著光刻機,美國掌握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話語權這點不奇怪。要分析的是美國為什麼會掌握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話語權,向來在 科技 領域藐視美國的日本,為什麼突然顯得無聲無息。

早在1946年,世界第一塊PN結型晶體管在美國人威廉·肖克利的手中誕生。1960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在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出現。標志著半導體產業進入「硅」時代。彼時的日本還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完全看不出是首都被炸得滿目瘡痍。兩個城市挨過原子彈的國家,戰後的日本人什麼都想做 也什麼都能做。對於半導體而言,日本人志在必得。

1955年,索尼成立僅十年,開始涉足半導體產業,用來製造收音機。日本企業紛紛加入生產,大量爆款收音機湧入美國。十年後的1959年,一年內日本就製造了8600萬個晶體管直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晶體管生產國,真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日本又在一個行業超越了老大哥三菱、京都電氣等也在日本政府的扶持下,在美國技術的基礎上 涉足半導體產業,這種上下一心通力合作的單一民族國家,不可謂不可怕。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經濟衰退,歐美家庭加不起油也買不起電腦,半導體產業衰退。日本人的卡西歐計算器遭遇了滑鐵盧。美國人又研發出了更先進的 IC集成電路。日本人就從危機中看到了機會,日本迅速落實DRAM製法革新,日本政府出資320億日元。民間企業抱團出資400億日元。差不多有2.36億美元 這是70年代,日本VLSI 技術研究所由此成立,專攻電子計算機領域。日本最終實現了DRAM的全國產化,DRAM這個東西很常見,也就是現在計算機上的內存條,是一種作為存儲功能的半導體元件。而這時候的中國,選擇了解決溫飽加強國防 科技 為優先的道路。

日本人沒炸出核彈,卻炸出了一個半導體。日本繼續投入研發在半導體的道路上迅速超越了美國。SUMCO、京瓷、東京電子等很多現在耳熟能詳的日本企業在當年都是日本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功勛企業,而在最關鍵的光刻機領域,日本也實現了國產化。尼康光刻機譽滿全球。沒錯,早期的世界光刻機霸主是尼康。

1985年日本半導體市場佔有率超過美國。日本企業佔有率達53%,美國僅37%,拿得出手的公司只有德州儀器、因特爾、摩托羅拉,此時歐共體佔12%。主要由飛利浦的阿斯麥爾貢獻,當年誰也沒想到這家阿斯麥爾才是最後的贏家。說個題外話,這一年的韓國也有1%的市場份額。總之,全球半導體產業已經由美國轉移到日本。而且日本半導體已經強大到難以想像,用形容美國的詞來說,就是一超多強。

除了戰後美國要扶持日本,更因為日本自己就是一個DRAM大市場。僅 汽車 產業一塊 每年就有源源不斷的訂單,而美國的半導體訂單更多的是來自軍方,其實看很多產業 美國和日本都是亦敵亦友的存在,不過是兄弟又能怎麼樣,本來是我吃肉你喝湯,現在把我的肉都吞了。

在PC還沒普及的年代,全世界已經知道未來的工業引擎一定會從內燃機轉移到半導體晶元上。正好趕上80年代國際局勢緩和,日本在遠東的政治作用下降,美日之間的貿易問題反而浮出水面。

僅在1985年,日本就給美國送去了497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美國人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已經不想忍了,美日半導體戰爭爆發,今天在中興、華為身上發生的。在上個世紀的日本已經上演過。

第一波被針對的日本企業是三菱和日立,FBI假扮成IBM的員工,把10卷包含商業機密的文件,主動發給日立公司高級工程師林賢治。這位不幸的工程就這么上鉤了。

1931年的南滿鐵路路軌和1937年的盧溝橋。日本人也是同樣的手段 現在自己也要挨炮了,日本企業竊取美國技術的新聞迅速傳開,日本威脅論也在美國大行其道。

1989年美國人最喜歡做的民意調查顯示,68%的美國人認為日本是最大的敵人。第一次美日半導體談判,美國要求沒多的半導體,在日本的市場提升到20%~30%。建立價格監督機制。終止第三國傾銷。加上一份《廣場協定》和房地產增值,日本陷入經濟泡沫。沒辦法,如果不讓美國晶元進入日本市場,老大哥的各種的制裁讓你不得安生,就不給你國防扶持。

1986年7月31日日本人簽下了條約,但是美國半導體企業還是不爭氣,老爹都這樣鋪路了 市場份額還是不及日本企業。日本給美國製造的貿易逆差擴大到了586億美元,美國人軟硬兼施,先是在二戰後第一次向日本低頭,肯定日本半導體行業主動漲價。

1987年東芝事件被曝光,美國趁著東芝私自給蘇聯出口大型銑床為由,對東芝好一頓胖揍 目的自然是要打壓東芝的半導體生產,1989年再次和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

但是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真的是小強完全打不死。美國人准備開始搞第三次《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這一回美國人開始玩起了套路,開始扶持韓國來和日本競爭,這時候全球通訊技術剛好進入1G時代。三星和現在的韓國車一樣,憑借性價比出擊市場,而日本企業還在走品質路線,所以吃了不少虧。美國幫助三星拿下東芝的半導體生產線 從日本企業挖人。美國對日本進口的半導體產品征稅100%,對韓國半導體產品只徵收象徵性的0.74%,做到這一步 第三次《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沒有簽署。因為美國的預期已經達到了。

韓國人也真不是吃素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三星迅速崛起,形成了全球半導體產業以美日韓三國鼎立的局面。

時間到了1995年,死扛了十餘年的日本半導體企業終於喘不過氣。NEC(第一)、東芝(第二)、日立製作所(第三)、富士通(第八)、三菱電機(第九)這個排名是1995年全球半導體產業企業排名。日本企業交出的成績單,也是最後的光輝時刻。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日本半導體市場不僅被美國超越,還被韓國超越。全球半導體產業從日本轉移到韓國,韓國還超越了美國,僅僅靠三星一家公司,而三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

作為韓國最大的財閥,三星的股本有多少是美資,心知肚明,20世紀的最後一年,日本還能喘息的幾家半導體企業聯合成立Elpida,也就是爾必達。這個爾必達註定是個南明政權。美國人沒有手下留情,繼續出擊,2012年爾必達宣布破產。

日本企業全面退出DRAM的全球競爭,尼康光刻機也在2007年敗下陣來,日本半導體行業進入蕭條期。回顧日本半導體產業成長的近半個世紀時間,政府牽頭避免企業間重復研發,敏銳的嗅覺,超高的良品率,都是日本半導體輝煌的原因。失敗的原因也很明顯,除了來自老大哥的壓力 日本也有自己的內因。

90年代末期,日本半導體公司就沒有預期到PC時代的全面普及。在電腦晶元領域完全敗下陣來,更別說在現在的智能手機時代分一杯羹了。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現在的日本半導體產業,還能老老實實為全球提供矽片、濺射靶材、光刻膠等半導體材料。每年依然賺的滿滿當當,而美國重新回到半導體產業的頭把交椅,整個行業一直拿捏得死死的。

日本半導體產業當年挨打的 歷史 ,和今天的華為如出一轍,還有中興的前車之鑒,證明了一隻狼,就算是已經吃飽的狼,不可能喂飽。不斷割肉只會削弱自己的實力。在半導體產業上的落後,我們承認,但是我們不認輸。由中芯國際已經能生產14納米級別晶元,理論上可以在未來幾年內完成對7納米晶元的沖刺,而且能自主製造90納米光刻機,底子還是有的。而擺在華為,中芯國際眼前的掣肘就是這個東西我知道長什麼樣子,但是我要怎麼做出這個樣子的東西,一台光刻機難倒了14億中國人。除了光刻機,還要拿下EDA軟體,更高自主性的架構才能設計出更高性能晶元。

這是一條非常長的路,可能是一場長達十餘年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也沒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隨著摩爾定律的逼近。如果阿斯麥爾這幾年不能交付2納米的EUV光刻機,全球半導體產業即將迎來天花板,不然晶元就要從納米級跳進原子級別,想用操刀原子來建造一座指甲蓋大小的超級城市,這就不是地球上的光刻機能完成的了。

其實硅基半導體並不是信息產業唯一的支柱,如果說半導體技術是打開了20世紀的大門,那麼叩響21世紀大門的 則是量子信息技術,在集成電路逐漸觸及天花板的情況下,量子通信有望實現降維打擊。傳統的集成電路只能現實0或者1,需要進行大量運算,需要海量電路,屬於二進制信息單元,即經典比特,而量子晶元能通過亞原子粒子編碼數據,以量子比特進行運算,最大的優勢就是能進行疊加態運算。

經典比特需要一次一次運算,需要更密集的集成電路。而量子比特可以用量子狀態進行表示能同時進行一百次的運算或者存儲,而且量子晶元能擺脫硅基的限制,能改變歐美光刻機壟斷的局面。

中國在量子信息技術上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第一條量子通信保密干線、京滬干線都由出自中國科學家之手,芯動不如行動,只要肯做 肯投入、肯合作、沉得住氣,距離國產晶元擺脫掣肘的一天 並不會太遠。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2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6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1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