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左翼政府有哪些
『壹』 日本左翼和右翼有什麼區別呢
左翼:一般指支持改革主義
右翼:一般指保守主義
先說下日本現存的政黨吧
1,民主黨,總共占眾議院和參議員423席位,政策是社會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的一種),反對參拜靖國神社。(中間偏左)
2,自由民主黨,總188席位,政策有點偏向保守主義。(中間偏右)
3,公明黨,42席位,政策保守主義(中間)
4,日本共產黨,16席位,政策社會主義(左翼)
5,社會民主黨,12席位,政策親中國和朝鮮(中偏左)
前3個對中國都持中立態度,都是中間派。
後2個都屬於左翼了,不過日本共產黨對釣魚島態度是很強硬的,堅決要維護日本國土的完整。對中國不利。
但同是左翼的社會民主黨對中國卻很好。。。
你可以看出中國報紙上老是鼓吹左翼右翼怎麼怎麼的,其實都是極少數人,大部分人都不會走極端
而且左翼右翼對中國沒有根本的態度,左翼右翼對中國都可能持好or壞的態度。
『貳』 什麼是日本右翼和左翼
左翼和右翼在政治傳統上指一個社會內部政治領域的兩種意識形態,尤其是在民主社會。在現代西方國家,政治通常被分為右翼或左翼,即保守主義(右翼)和社會主義(左翼),在美國,廣義上的自由主義指左翼政治,而在歐洲,自由主義則指更廣泛意義上的右翼政治。但是到底什麼是左翼,什麼是右翼?至今並沒有一個確切的一致的定義,關於左翼和右翼有不同的觀點:第一,邁克爾?雷克頓沃爾德(Michael
Rectenwald)認為,左翼主張在文化領域和其他方面的平等主義、民主和多樣性,右翼則主張少數人的不可緩和的統治。
日本的右翼勢力是代表軍國主義的和法西斯細想!
『叄』 日本左翼勢力指什麼
左翼指的是日本實權派系主張通過和談互相發展為主對外相對老好人角色,處理事情的時候多數採取比較溫順,以商量,談判為主。
『肆』 日本左右翼份子黨派的名單和所任職務
前日本首相 小泉純一郎
『伍』 日本左派,右派分別包括哪些政治團體或人物
一般說來,日本的明治維新,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日本從維新開始,激進西化派(左派)與傳統保守派(右派)的斗爭從未停止過,在1878年明治天皇親政前,日本的激進西化派在日本占據了上峰,但明治天皇親政後,形勢完全逆轉.
1878年夏天,以宮內天皇侍講元田永孚為代表的保守派,用天皇的名義撰寫了《教育大旨》和《小學條例二則》,指責維新以來的文明開化政策是「追逐文明開化之未端,破壞品行,傷害風化者不少」,將來有可能達到「不知君臣父子之大義的地步」,「流弊很多」,等等。並預示「今後須基於祖宗之訓典,竭力宣明仁義忠孝」,以儒教的道德倫理原則,糾正流弊。為了對兒童有效地灌輸仁義忠孝觀念,在《小學條例二則》中規定,校內要懸掛古今忠臣、義士、孝子、節婦的畫像。元田永孚極力主張恢復儒教,反對文明開化政策。 應當指出,元田永孚和另一個宮內省官員高崎正風,曾向天皇規諫,主張天皇親政,改組內閣,建立一個由天皇側近的侍從輔佐天皇左右國事的政府。伊藤博文斥責元田等主張是歷史的倒退,犯了時代性的錯誤,這種主張將導致政治上的混亂。 伊藤博文針對元田的有關教育改革意見,於1879年9月委託井上毅起草《教育議》一文,上奏天皇,申述品行風俗的敗壞不在於文明開化政策,而是維新變革的不可避免的副產品,並非像元田想像的那樣膚淺和抽象。為了糾正風俗紊亂,的確需要研究「教育方法」,確立文教政策,但不應該放棄國家的根本政策——文明開化政策,「保護舊時的陋習」。元田對伊藤的《教育議》立即進行反駁,又寫了一篇《教育議附議》。他在文章里重申「忽視仁義忠孝」是風俗紊亂的原因,恢復儒教、「讀四書五經、尚廉恥、重禮讓、篤倫理的教育」是矯正風俗的手段。元田、伊藤的論爭是日本兩派論戰的開始。
明治天皇在論戰中始終站在保守派一邊。1882年12月地方長官會議上發布的敕諭中寫道:「彝倫道德是教育之本,為我朝、中國所尊崇,雖歐美各國亦有修身之學,但我國對其採用仍不得要領,方今學科繁多,本末誤置者屢見不鮮。」
德育之爭公開化後,很快就發展成包括思想家、教育家參加的一場激烈論戰。例如,著名教育家福澤諭吉,在1882年發表《德育如何》、《教育余文》兩篇文章,從正面向儒教主義教育論實行攻擊;元田水孚在1882年發表《國教論》,主張樹立以孔子為中心的國教,確立以儒教作為「網路基礎」
的修身教育;思想家兼教育家西村茂樹在1886年發表《日本道德論》,主張德育的根本是忠孝仁義,同時採納一些西洋思想,即所謂「以儒教為根本,西洋哲學為參考」的道德論。1887年著名教育家杉浦重剛發表《日本教育原論》,否定以宗教作為教育原理,主張以自然(物理)的原理作為教育基礎。 東京大學總理加藤弘之,主張把神、佛、儒、耶穌四教全納入修身課,統一教育論戰。1890年,文部省官員能勢榮發表一篇名為《教育評定論》的文章,實際上是代表文部省的意見,企圖用折衷主義平息這場論戰。
如此眾說紛紜的論戰,直接影響中小學的修身課教學,使學校的德育無所適從,從而引起地方官員的不安。於是,1899年地方長官會議向內閣提出要求文部省確立德育方針的建議以便結束論戰,建立統一的教學方針和方法。
眾所周知,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確定了日本的國家體制。為使教育更好地為鞏固天皇制服務,總理大臣山縣有朋、文部大臣芳川顯正、法制局長井上毅、宮內侍講元田水孚共同制定日本帝國教育總方針,並於1890年10月30日以《教育敕語》的形式頒布了,《教育敕語》以最高法律形式確定了教育方針,從而平息了自1878年以來的育論戰,結束了自維新以來 的教育改革。《教育敕語》是本著「以儒教為根本,西洋哲學為參考」的原則制定的,,《教育敕語》遠遠超出學校范圍,事實上是全日本人民的行為道德規范,統治著人們的意識形態,至此,傳統保守派在日本戰勝激進西化派,統領日本半個世紀.
『陸』 關於日本政治左右之分
「左翼」和「右翼」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不存在單獨的「左翼」或「右翼」,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左派」和「右派」也一樣,兩者是一個盾的兩面。
近代日本首先誕生了現在所說的左翼或左派(以下統稱左翼,右翼和右派也統稱右翼),其後接著產生了右翼。在大正時代初期到昭和時代初期(1910年代到1920年代),馬克思主義學說強烈地感召了日本的學生及其青年人,在它的反作用下,軍隊中的青年將校和民間也產生出強烈的皇室中心主義和右翼性的革命思想。而在此以前,日本不存在今天我們所說的左翼和右翼。
江戶時代的日本是封建主義體制,由大名為首的藩國組成了國家。圍繞藩國內部的政治和經濟政策,存在保守?;穩健和改革?;急進的黨派。可是到了19世紀中期,1853年美國將軍佩里率軍艦來到日本後,當時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放棄了閉關自守體制,與西洋各國簽訂條約進行談判。在擔心日本被殖民地化的恐怖心態下,產生了攘夷思想,樹立以天皇為中心的強力中央集權國家的嘗試(打倒幕府運動)也開始抬頭。
這時優先忠誠於天皇,還是優先忠誠於藩主,成為區分保守?;穩健派與改革?;急進派的分水嶺。優先忠誠藩主,支持幕府,支持封建體制的人是保守?;穩健派;而優先忠誠天皇皇室,打倒幕府,支持樹立中央集權體制的人是改革?;急進派。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保守、維持現狀、忠誠藩主的一派為右翼;急進、革命、忠誠天皇的一派為左翼。
但在思想方面,左翼是復古和排外的,右翼卻是進步和開明的,這點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在實際的政策中,左翼堅持閉關鎖國體制,而右翼支持對外開放。江戶時代中期以後,隨著朱子學及國學的普及,尊重天皇的思想深入到日本全國的識字人階層,以至於江戶時代沒有反天皇的思想存在,就連幕府在形式上也是尊重天皇(幕府將軍的地位,在形式上需要得到天皇的認可)。換句話說,尊重天皇是把天皇作為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向心力。
那時不管是左翼還是右翼,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這點上,雙方是一致的。在幕府末期勢力急劇增加的左翼,實際上是要把在公元10世紀已經喪失實權而變成單純的權威象徵的天皇,重新變成國家的主權者,創立中央集權的國家。他們假借復古主義之名,復興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左右翼相爭激化的主導前提,在於避免日本被西洋列強殖民化的自衛方式,是應該採取保存藩國體制的前提下謀求近代化(即支持幕藩體制),還是否定藩國體制,在天皇為元首的中央集權國家化(即所謂的勤王)的前提下謀求近代化。也可以說左右翼相爭點只是手段上的差別。
明治維新是左翼的勝利。在天皇親政下,以建立國民國家為目標而成立中央集權體制的新政府,根據現實情況採用了打倒右翼的近代化政策。進入明治時代,日本左翼和右翼的意義及內容發生了變化。明治新政府的政策是推進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近代化,但由於明治維新是在薩摩、長州等大藩國主導下的革命,所以這些藩國出身的人獨佔了政府和官僚組織。
廢止藩國體制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近代日本,在明治時期的政府組織中保存了薩摩、長州等藩國的封建性質的人際關系,這被稱為「藩閥」。具體地說,就是在政府組織中,舊藩國地區出身的人優先在關鍵的職位上就任。明治時期的14位首相中,有11位是薩摩或者長州出身的人。(日本的內閣制度是明治十八年(1885年)開始的,當時的首相不是由國民選舉,而是由天皇任命)。
因此非藩閥出身的人,把明治政府稱為「藩閥政府」或「薩長政府」。他們根據當時傳來的英、法等西方國家的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以「自由民權」為口號反對「官吏專制」,謀求「廣開言路」,與「藩閥政府」形成敵對的態勢。在明治時期,殘留有舊幕府時代封建性質的「藩閥」出身的人是右翼,而根據西方近代「自由民權」政治思想,主張制定憲法、開設國會的非藩閥出身的人是左翼。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藩閥政府」的國內政策很專制,但他們的政策是立志在國內推行先進的西洋文化(甚至有人提出廢止日語,把日本的國語改為英語的方案),他們在對外政策中也冷靜地認識本國的國力,在抵禦西洋列強對日本殖民地化的首要前提下,採用了漸進發展的方針,而左翼卻激進地主張向亞洲推進擴大勢力。和明治維新以前一樣,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這點上,那時左翼、右翼都是一致的。
『柒』 日本所謂的左翼右翼分別是什麼意思
左翼說穿了就是鴿派,處理事情的時候多數採取比較溫順,以商量,談判為主。
在日本的話,比如說民主黨,社民黨等。
右翼說穿了就是鷹派,有時候處理事情的時候比較極端,又或者是比較激進。。
在日本的話,是自民黨,公民黨等。日本的右翼呢,還有個特別之處就是天皇萬歲的思想。也就是說屬於那種戰爭萬歲的。。
相比之下呢,在日本還只是少數。像當初日本的首相小泉,他也不是說右翼,只能說比較靠向右翼。
(7)日本左翼政府有哪些擴展閱讀:
從狹義上講,日本右翼是指日本街頭有三合會性質的法律組織; 從廣義上講,日本右翼是指日本政權中的鷹派,即日本保守派中的強硬派。 可以說日本右翼勢力自戰爭以來一直處於起伏狀態,但近年來他們的力量突然增加。 這並不意味著右翼分子的數量增加了,但他們已經掌握了這個政權。 2012年8月19日,日本右翼分子登上了釣魚島。
日本民主黨成立於1998年4月27日, 勢力從戰後的一個小黨漸漸增強到今日的第二大黨。日本民主黨由四個由自民黨分裂出、成立較早的反對黨合並而成,這四個政黨包括了,日本民主黨,好統治黨(Minseito),新進黨(ShintoYuai)和民主改革黨。
『捌』 為什麼會有日本左翼和日本右翼之分它們都分別代表了什麼呢
因為政治需要,才有了日本左翼和日本右翼之分。左翼和右翼的執政方法不太一樣,一個國家要想進步,就得有多方勢力來鞏固促進。
1、日本左翼:指激進派、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稱左翼(進步派)
左翼更注重社會公平和公民福利,主張重稅和建立大政府,提高公開支的比重,重政府調控而輕自由市場。
2、日本右翼:指保守政黨中的強硬派,以及國粹主義、法西斯等立場。日本右翼指的是日本政治勢力中的鷹派。
右翼思維相對保守,總是慎重的看待事物的發展。一般而言右翼主張秩序,穩妥、漸進式的改革和發展方式,主張維護舊傳統。右翼相對於左翼而言,由於大多是社會的既得利益集團,掌握社會資源,相對而言經濟政策更加重視市場的調節,主張減稅和建立小政府。
(8)日本左翼政府有哪些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極右翼勢力,主要是指與傳統概念上的左翼右翼相區別的一種政治思潮、政治范疇,自有政治派別劃分以來,它就存在了。
法西斯不一樣,它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極右翼勢力泛濫的基礎上,經第一次世界大戰,集極端民族主義、民族復仇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於一身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反動歷史現象。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垮台,法西斯一詞也就演化成了表述法西斯反動、反民主、兇殘、侵略本性的代名詞。因此,嚴格地講,極右翼的概念,在內涵上要比法西斯廣義得多,而法西斯是極右翼勢力中的典型表現。
這就是當前談到極右翼勢力的時候,往往把"新法西斯"、"新納粹"之類突出出來的原因。
『玖』 日本左右翼份子黨派的名單和所任職務
伝統右翼:大東塾 大日本赤誠會 大日本愛國黨
青年民族派右翼 :日本學生會議(ジャスコ) 日本學生同盟(日學同)
新右翼: 一水會 大悲會
任俠系(行動派):大行社 - 稲川會系 日本青年社 - 住吉會 住吉一家 小林會系 司政會議 - 山口組 弘道會系 大日本朱光會 - 住吉會系 菊守青年同盟 交和青年隊 - 稲川會 興和一家系
松魂塾 - 松葉會系 日本皇民黨 - 山口組系(舊一和會 白神組系) 國粹青年隊 - 國粹會系
『拾』 日本的左翼和右翼到底是什麼
用現在的話說:保守、維持現狀、忠誠藩主的一派為右翼;急進、革命、忠誠天皇的一派為左翼。
在思想方面,左翼是復古和排外的,右翼卻是進步和開明的。
不管是左翼還是右翼,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這點上,雙方是一致的。
日本右翼團體的象徵「大日本國粹會」是大正8年(1919年)創立的。
日本的右翼也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基本性質,即擁護皇室、反共主義、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政府及暴力團體有密切的關聯,並且把「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相混淆和一體化。
日本左翼成為前蘇聯、中國、北朝鮮等近鄰社會主義國家的代言人,這變成他們在行動方面的一大特徵。
日本右翼則依存於打敗並佔領本國的美國(他們肯定日美安全保障條約),這使他們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上處於矛盾的狀態,結果導致他們陷入了認同美國的對日政策,在國家政策上追隨美國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