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個月滅亡多少人
① 在淞滬會戰中日方傷亡人數多少
中國軍隊投入戰場多達七十五個步兵師九個步兵旅警團教導總隊與特種部隊,總數超過60多萬人。日軍參戰部隊約27萬人。日軍於金山衛登陸前,其傷亡即達10672人,其中陣亡9115人,受傷31357人,中國軍隊則損失慘重,據估計傷亡應達30萬人以上。
② 二戰日本為何敢說三個月打下中國
日本人自然極其蔑視中國的抵抗軍力,但他們僅僅為佔領東三省即耗費了半年左右的時間,而為了平息東北義勇軍與抗聯的反抗,也用了五年左右的時間,他們自己都說其日本皇軍的鮮血灑遍了滿洲大地。
一九三七年間,日寇關東軍東防衛地區司令岩越,曾在偽滿洲報上發表過:「日本皇軍的鮮血,灑遍全滿洲」的說法。所謂日軍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相當程度上可能是我們用來激發中國軍民抗日鬥志的宣傳。
日本人自己的說法,是說要用三個月的時間解決因事變而導致的戰事,他們的圖謀還是要逐步蠶食我們中國的領土與資源,以武力為後盾來逐步擴大對我們中國的滲透與控制。
至於徹底滅亡中國,他們自然也想,但一方面自揣絕對無此實力,另一方面,在列強環伺的背景下,試圖獨吞中國,實在也是根本無從實現的目標,即使傾舉國之力,也斷難滅亡中國,更別說要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就實現這一指標了。
(2)日本三個月滅亡多少人擴展閱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鼓舞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高潮。首先,在亞洲的東部,中國、越南、朝鮮革命的勝利,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運動擴展到中東、北非 。
50年代中期到 60年代以來,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在非洲,到80年代初除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外,非洲國家幾乎都取得獨立。拉丁美洲戰後民族運動也在深入發展,其中1959年的古巴革命勝利,影響尤為重要。60年代以來, 亞非拉總共有104個民族獨立國家,其中新獨立國家達69個。
這一系列斗爭的勝利摧毀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結束了幾百年的殖民統治,深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民族獨立國家的普遍出現為發展中國家走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礎 。
③ 日本侵略中國用了多少兵馬
前後300多萬。包括半島的棒子和漢奸偽軍。
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之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
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
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前後共歷時3個月。
日軍投入9個師團和2個旅團3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75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12月13日,日軍4萬多攻下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6周內燒殺淫掠,殺死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燒毀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造成了城內幾乎無中國人的驚人局面。
同年9月,日本為奪取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派出10餘萬陸軍展開進攻。國民政府因應組織展開了太原會戰,由於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總部位於不遠的延安。根據9月的國共合作協議,共產黨奉命派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林彪115師協助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進行防禦。
1938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中國國民革命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會戰。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參戰日軍達30多萬人,中國軍隊達110萬人,戰爭中日本損失8萬人,因病減員8萬人,由此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10月日軍佔領武漢、廣州。
1939年2-6月,日軍相繼攻佔海南島、南沙群島和汕頭等地。7月,日軍用14萬兵力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進行長達兩個月的9路圍攻,打死打傷我民眾15萬餘人,糧食被焚劫一空。日軍還乘晉察冀邊區淫雨成災之機,決堤淹沒1萬多個村莊,使300萬人淪為災民。10月,日寇2萬多人分12路圍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1月,日軍攻陷南寧。
12月,日本與汪精衛在滬簽訂把中國完全變成日本殖民地的《日支新興關系調整要綱》,其主要內容為:將東北割讓給日本;綏遠、察哈爾、山西北部、華北、長江下游和華南島嶼由日軍長期佔領,中央至地方政府由日本監督;偽軍警察由日籍教官訓練;偽政府經濟由日控制;一切資源由日開發;禁止一切抗日活動。
1940年5月,日軍對重慶城進行了20多天的轟炸,死傷者無數,半個山城被炸毀。
從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軍逐步把主力轉移到解放區戰場,動用50多萬兵力對我華北根據地進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規模的掃盪,再次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導致我八路軍官兵傷亡10餘萬人。
1941年薛岳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5萬多人。這一度改變了當時中國國內的抗戰士氣。
1941年8月,日軍集10萬以上兵力,採用「鐵壁合圍」、「梳篦式清剿」等戰術對晉察冀北嶽區進行空前大「掃盪」,燒毀我房屋15萬余間,搶掠糧食5800多萬斤,殘殺虜掠我國同胞2萬餘人。
隨著汪精衛等投日,幾十萬敵後的地方軍閥部隊投日,也有一部分不滿意國民政府者投向共產黨的部隊。共產黨成為敵後游擊戰的重要力量。
1941年-1942年日本把75%的侵華日軍用來對付我抗日根據地,頻繁向晉察冀等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千人以上的「掃盪」達170餘次,投入兵力共達83萬。
1942年春,日軍在冀熱遼區製造無人區,使大片土地荒無人煙,近50萬中國人過著非人的生活。5月,日軍五萬兵力對冀中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盪。
1943年秋,日軍以4萬多兵力在河北省阜平縣平陽村一帶瘋狂掃盪87天,屠殺中國村民700多人,燒毀房屋5000多間。
1944年4月,日本發動豫湘戰役,至8月先後佔領鄭州、長沙、衡陽等地。9月,日軍發動柳桂戰役。 12月,日軍攫取了大陸交通線。
從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外,我國其它省份皆遭日軍鐵蹄蹂躪,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共達620多億美元,凍死、餓死者不計其數,被抓到日本的華工大約1000多萬,從1874到1945日本侵華時期,中國非正常死亡累積人數至少達2.8億,經濟損失50萬億美元。
④ 日軍佔領東北後為什麼敢揚言三個月滅了中國,真的是這樣嗎
是真的,因為三十二萬東北軍,居然被兩萬五千的日本關東軍趕出東北。
⑤ 日本對中國發動的兩次戰爭是
日本對中國發動的兩次戰爭是:
1、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指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
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2、抗日戰爭: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當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面對抗和較量。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
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
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⑥ 打破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役是哪個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國際法泰斗厲聲教曾評價稱:「淞滬會戰為上海和長江下游工廠與物資內遷贏得了時間,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起到重大作用。」
⑦ 三月亡華從何事開始
當時日本所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發端得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算起。但之後的松滬會戰,打破了日本的原定計劃(直到1937年12月13日才攻陷南京)。
另外,客觀的說,所謂「三個月滅亡中國」,如果仔細推究起來,這句話恐怕並無史料上的根據。
分析:雖然日本人當時極其蔑視中國的抵抗軍力,但他們僅僅為佔領中國的東三省就耗費了半年多的時間,而為了平息東北義勇軍與抗聯的反抗,又用了五年多的時間。1937年間,日寇關東軍東防衛地區司令岩越,曾在偽滿洲報上發表過:「日本皇軍的鮮血,灑遍全滿洲」的說法。既然如此,即使他們再狂妄自負,依它們那有限的人口與戰爭潛力,也何至於會說出要在「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胡話呢?
其實,所謂「日軍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相當程度上可能是當時用來激發中國軍民抗日鬥志的宣傳。而日本人原本的意思是:希望能用三個月的時間解決因「七.七事變」而導致的戰事。它們的真正圖謀還是要逐步蠶食中國的領土與資源,以武力為後盾來逐步擴大對我們中國的滲透與控制。至於徹底滅亡中國,它們自然也想,但一方面日本當時絕對無此實力。另一方面,在列強環伺的背景下,日本試圖獨吞中國,實在也是根本無從實現的目標。即使傾日本舉國之力,也斷難滅亡中國,更別說要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就實現這一指標了。
另外,關於「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說法,目前認為最早提出的是當時日本陸軍省的杉山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之後,在日本軍部內,慎重論者(如:石原莞爾)認為:蘇聯是日本對外擴張的真正威脅,必須全力准備與蘇聯進行決戰;武力解決中國問題的條件尚不具備,以日本現有的國力,難以支撐一場全面的日華戰爭。當時日本正專心致志完成"滿洲"建設和對蘇備戰以鞏固國防,不要因插手中國而弄得支離破碎,擔心日本陷入持久戰。因此,主張「不擴大,就地解決……採取外交手段擴大日本在華利益的方針」。
但日本軍部內的強硬論者則認為當時蘇聯不會干涉日本的行動,英、美也無暇東顧,而中國是東亞病夫,不堪一擊,因而主張藉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一舉佔領南京(最終的目的是迫使蔣介石正府跟日本媾和)。正是基於這一點(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到攻陷南京)日本陸相杉山元才狂妄的宣稱(認為):「最多3個月就解決了」。
⑧ 打破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淞滬會戰
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42萬 1'46"
1937年日軍炮擊轟炸下的上海 死傷同胞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6.5萬 3'49"
抗戰犧牲級別最高海軍將領:誓與戰艦共存亡,帶25部下共沉長江
4.4萬 3'32"
淞滬會戰
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展開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viola芸夜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1],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2]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⑨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為何敢口出狂言「三個月滅亡中國」
這其實是因為當時的日本,他對於自己的軍事實力十分的自信。那麼在最開始侵略我國的時候獲得了勝利,所以就覺得在此後一定也能夠取得長久的勝利,那再加上當時我國其實處在一種非常飄零的狀態之中,那麼晚清的時候整個局勢也並不是很好,所以說才使得日本有著如此大的野心和狂妄。
傳到後人的耳中就變成了三個月滅亡中國,所以當時這樣的一句話,在說出來之後,其實很多的愛國分子的心中都是十分的憤慨的,因為這樣的話就算是公然的蔑視我們的主權以及蔑視我們對於自己國家保衛的能力,也是因為這樣的一句話才激起了後來很多有識之士站起來保衛國家的一個勇氣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