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二戰有哪些軍事戰役
㈠ 二戰中美日海戰主要有哪些戰役
一、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航空母艦機動部隊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實施的戰略突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著歐洲戰局的發展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日本為奪取美、英、荷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的殖民地,加速南進的戰爭准備。
1941年初,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擬制了襲擊珍珠港的計劃,後得到海軍軍令部批准並由御前會議最後定下決心。
襲擊珍珠港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戰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企圖是:以突然襲擊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奪取制海制空權,以消除其對日本南進的威脅。日軍襲擊珍珠港,給美國太平洋艦隊以重創,從而在太平洋上掌握了制海制空權,為進攻菲律賓、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創造了條件。
二、菲律賓戰役
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印度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三、珊瑚海海戰
1942年5月4日-8日 珊瑚海大戰是航空母艦之間的第一次正面交鋒,交戰雙方在大約1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打了整整5天,除了飛行員,雙方自始至終沒有見面,開創了世界海戰史上的嶄新形式。
這次海戰結果,雖然日軍取得戰術的勝利,但是由於美軍集中主要力量對付日軍的航空母艦,大大削弱了日軍的作戰力量,使其被迫放棄了登陸莫爾茲比港的計劃。
四、中途島海戰
1942年4月18日,美國杜里特爾航空隊空襲東京後,日本便決定實施中途島-阿留申群島戰役。戰役目的是奪取中途島作為前進基地,將海上防線推進到中太平洋,以保障日本本土和日軍南進側翼的安全,並誘殲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
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實力對比。日軍僅剩重型航空母艦1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並損失大量飛行員。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
五、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美兩國軍隊於1942年8月~1943年2月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簡稱瓜島)進行的島嶼爭奪戰。中途島海戰後,日軍為奪回戰略主動權,進逼美軍反攻基地澳大利亞,決心再次發起攻勢,佔領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
從此,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美軍則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和進攻。瓜島爭奪戰是太平洋戰爭中一場空前殘酷而激烈的大搏殺。這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爭奪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戰役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偷襲珍珠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菲律賓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珊瑚海海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途島海戰
㈡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主回答】
幻影突擊——波蘭閃擊戰
悲情馬奇諾——法蘭西會戰
平地驚雷——偷襲珍珠港
血灑長空——不列顛之戰
.犁不開的凍土——莫斯科保衛戰
折戟沉沙——中途島海戰
乾坤逆轉——斯大林格勒會戰
血肉之路——瓜島爭奪戰
打開勝利之門——諾曼底登陸
帝國覆滅——柏林戰役
【(2)日本的二戰有哪些軍事戰役擴展閱讀】
一、波蘭閃擊戰
波蘭戰役,也稱為波德戰爭或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而德國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波蘭戰役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二、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英文:Surpri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珍珠灣攻撃)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三、莫斯科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俄語: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語:Schlacht um Moskau)又稱莫斯科戰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戰事的總稱。
戰事開始於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四、諾曼底登陸
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登陸過程: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
㈢ 二戰著名戰役有哪些
一、二戰十大著名戰役:
1、幻影突擊――波蘭閃擊戰;
2、悲情馬奇諾――法蘭西會戰;
3、平地驚雷――偷襲珍珠港;
4、血灑長空――不列顛之戰;
5、犁不開的凍土――莫斯科保衛戰;
6、折戟沉沙――中途島海戰;
7、乾坤逆轉――斯大林格勒會戰;
8、血肉之路――瓜島爭奪戰;
9、打開勝利之門――諾曼底登陸;
10、帝國覆滅――柏林戰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役: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蘇聯軍隊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對德國軍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也是歐洲東線戰場的轉折。蘇軍在這場保衛戰中所取得的勝利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不僅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整個形勢,而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點。
參戰成員國:
1、主要法西斯國家:
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
2、主要反法西斯國家:
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波蘭、南斯拉夫王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比利時、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希臘、印度、法國等47個國家。
㈣ 二戰時期日本知名海戰按時間排序有哪些
主要有三個大的戰役: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美軍獲勝(戰爭重大轉折),硫磺島戰役(無人小島成為寸土必爭之地)。其中最重要的是中途島海戰,確立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優勢地位。
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參加過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著名戰役之十——核擊日本戰場掃描
——人類歷史上惟一的一次核戰爭
——人類戰爭史上兩次威力最大的爆炸
——世界戰爭檔案中最慘不忍睹的記錄
——數十萬日本居民罹難,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著名戰役之九——柏林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著名戰役之八——菲律賓之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著名戰役之七——諾曼底登陸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著名戰役之六——庫爾斯克會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著名戰役之五——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著名戰役之四——阿拉曼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著名戰役之三——中途島海戰戰役掃描
——航母時代的號角,以戰列艦為主力的巨艦大炮主義成為歷史
——兩大海軍強國的再次較量,日本聯合艦隊出動艦艇200餘艘,其中航空母艦8艘,艦載機470餘架,岸基飛機200多架。美國太平洋艦隊出動艦艇50多艘,其中航空母艦3艘,艦載機230多架
——日軍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其他各種艦艇10餘艘,損失各類飛機332架。美軍損失航空母艦和驅逐艦各一艘,損失飛機147架
——日美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轉折,開始扭轉太平洋戰場美守日攻的戰略態勢
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成功給美國太平洋艦隊以重創,使日軍一舉掌握太平洋地區的制海制空權,也使珍珠港海戰的發起人、策劃人和指揮者山本五十六名聲大噪。他的超人的軍事眼光,又看上了美國的另一個島嶼——中途島。他要投入日海空軍的全部主力,奪取中途島。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著名戰役之二——不列顛空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著名戰役之一——西線閃擊戰
哥們
我只找到兩個,僅供參考!
㈥ 二戰日本戰死多少人,各死於哪些戰場哪場戰役
戰爭結束30年後的1976年,日本厚生省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終於統計整理出二戰(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死亡人數約為500萬人,其中戰死310萬人,包括本土外戰死的240萬人。這個數字准嗎?這是個近似數,應該說是比較准確的。雖然日軍大本營在終戰時向各方面軍及駐軍下達了銷毀一切文件的命令,軍方銷毀犯罪證據的行為,使不少戰爭罪犯躲過了懲罰,同時也使大量的軍事作戰人員的死亡失蹤無法統計。
死亡總人數約為500萬人,其中戰死310萬人,包括本土外戰死的240萬人。
其中在中國大陸戰死465700人,中國東北戰死245400人。
朝鮮半島戰死53500人。
台灣、東南亞、南亞和太平洋及諸島上戰死1635400人。
㈦ 求 日本二戰侵華的戰役順序 和戰場地點
國民黨對日的22次會戰
有此22次對日會戰,國民黨可以不朽矣。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三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的兵力。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兵,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0000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此時國民革命軍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開始了長達數月,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0000多人。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國民革命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0000餘人。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日軍打通了津溥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革命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鬼子10000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國民革命軍最終功虧一簣。
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歷時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而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0000人、近100000名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了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武漢會戰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國民革命軍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省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革命軍消滅斃傷敵軍13000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日軍動用100000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國民革命軍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0000人,被迫撤軍,國民革命軍傷亡30000餘人。
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處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省國民革命軍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了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軍。
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為保證南昌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革命軍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民革命軍包圍而倉皇撤軍,傷亡高達15000人。
晉南(中條山)會戰:1941年5月: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傷亡42000餘人,被俘35000餘人,日軍傷亡僅為國民革命軍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上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佔長沙,國民革命軍傷亡失蹤70000人,日軍僅傷亡20000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的大捷,共斃傷日軍50000多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國民革命軍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十五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在日軍30000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革命軍第57師官兵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一十六天。最終國民革命軍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0000人。
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國民革命軍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革命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長(沙)衡(陽)會戰:1944年5月~8月: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革命軍在衡陽進行了長達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終因沒有拒不後援而遭到失敗。
桂(林)柳(州)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國民革命軍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國民革命軍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0000多人。最終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0000餘人,被迫撤軍。
在介紹個網址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816/18/48714_1547369.shtml
㈧ 二戰時日本發動了哪些戰爭
二戰時期,日本發動對美國的戰爭,是一種被迫採取的自我保護行為措施。
二戰爆發之前,日本即侵佔了中國的東北三省。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滅亡中國的進攻。
日本侵華,侵犯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列強的在華利益。但當時英國、法國要面對德國人的威脅,無力東顧。全世界范圍內,唯一有能力在太平洋上制止日本侵略行為,或者手將日本擊敗的國家,只有美國了。
當時的美國,擁有世界第一的工業。其造船業,也是世界第一。也就是說,美國的戰爭潛力和現實力量,都是日本的幾十倍,是日本根本無法比擬的。
為了肅清來自美國的海上威脅,日本決定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消滅美國的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力量,同時將其戰略縱深,推進到太平洋中部,也就是夏威夷一代。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力量。同時,也敲響了日本法西斯走向滅亡的喪鍾。
㈨ 二戰時期日本與蘇聯打過哪些戰役
1、張鼓峰事件戰役1938年7月
7月30日起,日蘇雙方展開對沙草峰、張鼓峰等高地的反復爭奪,並不斷增加兵力。日軍參戰總人數近7000人、火炮37門。 蘇軍在8月5日前,在戰斗行動地域集結了1.5萬餘人、237門火炮、285輛坦克。另有250架飛機支援蘇軍部隊行動。
8月11日,根據日方的建議,雙方停止戰斗。蘇軍控制了張鼓峰,佔領了沙草峰;日軍撤退到圖們江西岸,放棄了一向堅持的邊界線。而後,雙方簽署協定書,領土維持現狀不變。
2、諾門罕戰役1939年5月
諾門罕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又叫諾門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一場戰役。戰事於1939年在當時的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
日、蘇雙方的軍隊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及「蒙古國」交戰(以蘇聯朱可夫元帥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喬巴山元帥為領導的蘇蒙聯軍),但日、蘇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以日本關東軍失敗結束。日、蘇雙方此後在二次大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
3、滿洲戰役1945年8月
滿洲戰役原名遠東戰役是蘇聯為履行在雅爾塔會議上在德國戰敗後,有條件對日本作戰的承諾。於1945年8月到9日,蘇聯軍隊發起遠東戰役。蘇聯以三個方面軍150餘萬大軍兵分四路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全線進攻。同時蘇軍太平洋艦隊也先後在朝鮮北部,千島群島登陸,協同陸軍作戰。
4、八月風暴行動
或稱滿洲之戰、蘇日戰爭,由1945年8月8日開始。蘇聯在這場軍事行動中徹底擊垮了日本關東軍,佔領了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北部、南庫頁島及千島群島。這標志著蘇聯履行雅爾塔會議中的協定,在納粹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對日本宣戰,加入了太平洋戰爭。
5、蘇日中立條約
由於日本在諾門罕戰敗,日本與蘇聯在1941年4月13日簽訂類似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中立條約。1941年下半年,當德國入侵蘇聯後(巴巴羅薩行動),日本曾考慮撕毀條約,但最終依然維持及繼續進侵東南亞,很大程度由於諾門罕戰役的失敗,導致日本不敢聯同納粹德國攻打蘇聯。
雖然日本與德國是三國同盟條約的成員,1945年4月5日,蘇聯單方面中止中立條約,三個月後,蘇聯入侵滿洲,進攻在滿洲的日本關東軍。
㈩ 二戰日本打過哪些戰役
分海戰和陸戰,海戰當然是偷襲珍珠港,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菲律賓海戰,萊特萬海戰。昨晚陸戰大都是海島戰,最有名的是瓜迪康納爾戰役,塞班島戰役,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登錄菲律賓戰役(美國發動)。國軍進行的2次滇緬反擊戰也可以算。中國大陸的就是淞滬會戰、忻口會戰、長沙會戰、台兒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