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以竹子為鎧甲
❶ 中國盔甲 日本盔甲和歐洲騎士盔甲各有什麼特點,哪個防護性最好
中國盔甲:中國盔甲的款式很多,如明光鎧、柳葉甲、齊腰甲、魚鱗甲、曳撒甲、圓領甲、錦甲、紙鎧等。我不知道你所指的中國盔甲是指哪一種。因此,我以時間跨度較長,較負盛名的明光鎧為例。 以鱗德元年(664年)鄭仁泰墓出土的塗金釉陶俑為代表。頭戴頭盔,有護頸和護耳。身甲也有護頸,身甲前部分成左右兩片,每片中心有一小型圓甲片,背部則是整塊大甲板。胸甲和背甲在兩肩上用帶扣聯,甲帶由頸下縱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後,然後再束到腹部。腰帶下左右各一片膝裙。兩肩的披膊有兩層,上層作虎頭狀,虎頭中吐露出下層金緣的綠色披膊。鎧甲多以精鐵鍛造。在《周書·蔡佑傳》中如下的話:佑時著明光鐵鎧,所向無前。敵人咸曰‘此是鐵猛獸也’,皆遽避之。 基本上在考慮防護性的同時將機動性、輕便度等因素一並考慮了。綜合指數較高。 日本盔甲的樣式雖然比較經典。但是這個國家的礦產和重工業實在不咋的。所以日本盔甲是用長條狀的竹、皮、鐵等紮成,再環向固定,並上漆,通過這樣的步驟做成的。而含鐵量較高的鎧甲一般多是大名、家老、部將等上層武士才穿的起。中下層武士,尤其是貧寒武士多以竹製或皮質鎧甲為主。所以日本盔甲的防護性直接可以渺視。 何況歐洲騎士和日本武士一樣屬於貴族階層。一般士兵根本武裝不起來。不像中國動不動就是帶甲百萬。我暈。 所以論防護性歐洲騎士盔甲最好。論綜合指數和戰場適應能力中國盔甲最好。
❷ 日本戰國時期的鎧甲一般使用什麼材料製成的
掛甲
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屬的小片連綴而成,偶爾也使用來料較豐富的竹木。 大鎧
大鎧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大鎧的主要質地是竹、革,間亦用到金屬。胴甲分連綴的胸板、主體的沖胴,以及後背的逆板等數部分,連綴成一個整體。除去用緒通過胸板在肩上打結外,還圍攏身體,在一側(一般是左側)用「脅楯」來固定。脅楯包括兩部分,上面的壺板,和下面的草摺——這草摺,和聯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樣的,結束以後,可以很完美地成為一個整體,另外它還單獨有一個名字,叫作「馬手」。
胴丸
胴丸出現於平安中期,來源於掛甲,初始時,是下級武士著用的鎧甲式樣。
初始胴丸是沒有袖甲和胸前那兩塊「栴檀板」、「鳩尾板」的變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紐、主體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縫板所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鎧要簡單很多。
具體的參考 http://cache..com/c?m=&p=&user=&fm=sc&query=%C8%D5%B1%BE%D5%BD%B9%FA%CA%B1%C6%DA%B5%C4%EE%F8%BC%D7%D2%BB%B0%E3%CA%B9%D3%C3%CA%B2%C3%B4%B2%C4%C1%CF%D6%C6%B3%C9%B5%C4&qid=b81e81ba003d2669&p1=3
❸ 日本戰國那些鎧甲防禦力如何,感覺和三
日本戰國時期的鎧甲兩極分化
武將們的鎧甲做工精良,比同時期部分明朝軍官的鎧甲要好。
--------明軍的鎧甲是制式的,防禦效果優秀。但是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鎧甲質量普遍下降。薩爾滸戰役中,杜松就是頭盔被流箭擊穿而死。
而同期日本的鎧甲製造工藝水平不如明朝,但是由於日本是封建制,所有上陣武將的鎧甲都是自備,所以做工精良,樣子貨很少。
.
士兵,即足輕和下層武士的鎧甲大多用竹子製成,防禦效果極差。事實上,除了能夠給士兵們提供一些心理安慰以外,沒屁用。
同期的明軍階級分明,分為輔兵、戰兵、家丁三種,其實輔兵和戰兵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都是一群衣不遮體、吃不飽飯的叫花子,他們根本就沒有鎧甲。
而家丁都是武將的本錢,他們的鎧甲水平相對較好,很多富裕的武將甚至賄賂工部的文官,只為了能夠給家丁配上合格的鎧甲。
(明軍將領的鎧甲其實也能不錯,只是看你願不願意賄賂文官了。杜松是個蠢貨,自以為自己深受皇帝和幾位大臣看重,所以不願意賄賂文官,自然只能穿劣質鎧甲。貪污是行政官員的天賦權力,任何人試圖損害這個規則都是找死)
.
這里需要說明幾點
很多崇拜日本戰國文化的網友,用日本武將鎧甲的精工細作來抨擊 日本鎧甲質量低劣的說法。如果日本軍隊的鎧甲真的超過明軍,為什麼在朝鮮被明軍打的滿地找牙?
日軍武將的鎧甲確實精工細作,但是戰爭不是一兩個武將打的。在朝鮮,明軍將領帶著一群家丁一擁而上,依仗裝備優勢將日軍武將身邊的士兵砍趴下,然後圍攻武藝高強、鎧甲精良的日軍武將。
結果嘛,萬曆援朝之戰中,幾乎所有野戰中日軍都是慘敗,被已經腐化墮落了的明軍打的慘敗,只有靠守城才能挽回一點點顏面。
❹ 三國時期鎧甲和日本武士鎧甲很像
1、日本缺鐵,日本武士的鎧甲是竹子和鐵片做的,和三國時期的鎧甲有明顯區別。
2、想當年日本留學生在中國學會了三國時期的鎧甲設計,回國以後做出日本武士鎧甲。
3、所以日本武士鎧甲和三國時期鎧甲很像。
❺ 關於古代盔甲
日本竹甲是日本比較常見的甲胄,用線接的方式把一片片一條條竹製材料連接起來,防禦力可想而知。至於骨頭嘛,做飾物可以,做盔甲就算了吧,骨頭可是脆的,摔一跤就碎了。
鐵甲不是漢朝時裝備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上就開始流行鐵器,一開始是民用的,用於農耕啊什麼的,後來才作為武器盔甲,比如那時候的很多名劍都是鐵質,基本已經取代青銅的位置。雖然說秦漢帝國比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更早的大規模使用鐵,但是就盔甲來說的話,青銅甲仍然可以很好的防禦,武器就算了,羅馬軍隊裝備的青銅劍刺一下就彎,還要用腳踩直才能繼續用。(歐洲最早使用鐵技術的是被羅馬帝國稱為蠻族的各大森林部族)
說到防禦力嘛,中國的盔甲雖是鱗甲,扎甲等用牛皮繩等材料穿起來的「片甲」為主,但是比較厚,而且炸好了也是硬邦邦一大塊的,受到利器的打擊防禦力很好,而遇到錘鐧等鈍器則不然,因為是貼身披甲,容易受內傷。但是自隋朝起流行了明光鎧到唐朝發展到巔峰,這種「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盔甲使用金屬板和魚鱗甲相結合的方式製成,是唐十三鎧之首。作為是中國盔甲文化史上的傳奇,防禦能力當然是可想而知。而後宋朝流行的步人甲可以說是史上最重的盔甲,防禦性能當然好,但是作為布卒使用犧牲了機動性能,這也就使得宋朝在對抗已機動性為主的游牧民族時力不從心。(中國唐宋的鐵質盔甲因為保存下來的文獻極少,實物基本沒有,所以有很多樣式的製作方式到現在仍是謎,比如十分有漢文化特色的「山文甲」,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我們中華文化的燦爛吧)
歐洲的鐵甲自進入中世紀以來一開始流行鎖子甲,雖然穿起來靈活,而且製作相對簡單,比較容易大量生產,但是防禦力一般般,收到刀劍劈砍雖不致命但也很容易傷筋動骨,但是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啊,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這種盔甲一直流行。到了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的火種開始遍布歐洲,響當當的全身板甲也就是這時候發明的,完美的設計和精良的手工製作使得這種盔甲立即風靡,甚至傳播到了日本。(倭寇們叫「具足」)而且這種鐵罐頭的防禦力實在是很好,因為鐵板向前突起,而且表面十分光滑,可以有效的防禦各種利器鈍器。但是隨著火器技術的發展,全身板甲也淘汰了。(這一點中國比歐洲早,中國是火器的發祥地,盔甲的衰退自然也要早於歐洲)
不過總的來說,各種盔甲面對武器的刺擊的時候多少是防不住的,全身板甲亦是如此。
至於頭盔的製作,古代的工匠嗎用鐵皮片放在圓形的模具上敲打使其彎曲然後再加一層細鐵片,用甲釘固定大多都是這樣。整體式頭盔是敲出來或者使用文藝復興的沖壓技術。
❻ 日本戰國時,足輕穿的都是竹子嗎
日本戰國的不是,但是也很薄,畢竟當時日本人很矮。
❼ 日本盔甲是不是只有竹甲和皮甲,沒有鐵甲
日本的盔甲是另一種極端,也是東方國家的代表之一,基本上日本的盔甲也是職業的武士階級穿的,日本的戰爭型態主流是運動戰,而且兵不厭詐,盔甲的設計注重相當的運動性,需要輕便但有一定防護力的盔甲,所以主流是藤甲,大致上是用一些質輕的材質一片一片接合起來,然後外層貼附鐵皮,蒙古征日之前的戰術主要是騎射,戰爭型態上是武士群間的械鬥,主要就是這樣的盔甲。但後來,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戰爭型態也日趨復雜,盔甲也因此有了長足的發展,防護是越來越全面,後來又有西人傳入的西洋甲,影響了日本盔甲的發展,出現了所謂的南蠻甲(織田信長首先使用),此外日本的盔甲還有個特色,就是華麗誇張的頭飾以及恐怖的面具(描繪鬼怪的模樣等),豐臣秀吉派兵侵略朝鮮時,據說朝鮮的軍隊在黑夜裡第一次目睹這些牛鬼蛇神似的軍隊登陸,紛紛不戰而逃。這時期的日本盔甲與日本刀也因為製品的精良,成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外銷品。
* 短甲
* 掛甲
* 大鎧
* 胴丸
* 腹卷
* 當世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