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醫學人員有哪些

日本醫學人員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9-12 23:56:42

1. 哪位朋友能幫我查到;日本昭和8年有關醫學博士,土肥章司資料,謝謝

土肥章司 どい しょうじ 1876.6(明治9)~ 1960.2.27(昭和35) 明治大正昭和期の皮膚科學者 埋葬場所: 12區 1種 15側 岐阜県出身。舊姓は栗田。東京の済生學舎を卒業後、東京帝國大學で學ぶ。同大教授で、皮膚科學の世界的権威の土肥慶蔵(7-1-1-5)の養子となる。 ドイツに留學し、1913(T2)金沢醫専教授(金沢大學皮膚科初代教授)。'33(S8)東京慈恵醫大教授。のち國立金沢病院院長。日本皮膚科學會名譽會頭。享年83歳。著作に『皮膚及性病學』などがある。 <講談社人名事典> *子の土肥淳一郎(1997.5.3 90才沒 同墓)は東京慈恵會醫科大學名譽教授。 *土肥淳一郎の子の孝夫は1954(S29)10月8日「相模湖の慘事」(別稱:相模湖遭難事件、裁判時の正式名稱:機船內郷丸遭難事件)にて13歳にて沒した。この事件は私立麻布學園中學校の生徒が神奈川県相模湖へ修學旅行に出かけた際、定員35人のところに先生2人を含む78人が乗ったため、遊覧船「內郷丸」(3.5トン)が沈沒し、22人が犠牲となった事故である。同じ遊覧船に乗り亡くなった文官の森豊吉(6-2-22の2)の墓所には、今後このような慘事がないために建立した祈念碑が建つ。また、この事故の12日前の9月26日に行った洞爺丸の遭難(青函連絡船上り第4便洞爺丸が暴風のため航行不能となり座礁、転覆沈沒し、死者行方不明者1155人、生存者150餘人という海難史に殘る慘事)と共に、1954年(昭和29年)に起きた10大ニュースのベスト8位(読売新聞調査)にランクするほど世間に注目された慘事であった。なお、洞爺丸の遭難の犠牲者には菊川忠雄(18-1-18)がいる。 *墓石は洋型で「土肥家之墓」。墓石の裡面が墓誌となっており、土肥孝夫のところには「學友廿一名と共に相模湖に於て遭難」と刻む。入口右側に和型墓石の土肥健二夫妻の墓が建つ。 *上の寫真は文官の森豊吉(6-2-22の2)の墓所內に建つ相模湖の慘事で犠牲となった森吉弘と學友21名を追悼する祈念碑である。句が3句刻む。 http://www6.plala.or.jp/guti/cemetery/PERSON/T/doi_sho.html

2. 有在日本留學的學醫的嗎

一.日本醫學專業分支
社會醫學:社會醫學是從社會學角度研究醫學問題的一門學科,以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人口學、衛生管理學等為主要課程。
基礎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
臨床醫學: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及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主要學習醫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對人類疾病的病因、發病機製作出分類鑒別的能力。
保健學:以探求如何增進、保持健康為目的的諸學科的總稱。以口腔保健學、看護學、臨床檢查學、理學療法、視技能療法等為主要課程。
看護學:研究領域集中在護理管理、護理教育、護理葯械、緩和護理、中醫護理、康復護理、護理倫理、醫院感染控制、病理生理學、健康評估、社區健康護理、急救護理、老年護理學、心血管護理、護理評估。
營養學:是研究食物與機體的相互作用,以及食物營養成分(包括營養素、非營養素、抗營養素等成分)在機體里分布、運輸、消化、代謝等方面的一門學科。
二.日本醫學專業申請要求
1.要准備好日語;
2.日本一些學校也提供醫學類專業英文授課課程,比如築波大學,所以需要掌握英語;
3.做好心理准備。因為日本醫科專業一般為6年學制,相對來說,醫學是所有科目中比較難學的學科,因此有意選擇學習醫科的學生應做好心理准備。雖然日本法務省修改了從事醫療領域的外國人工作年限,但是外國人在日本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仍然有一定難度,不僅要日本語過關,更要在學校刻苦學習才能學有所成。
三.日本醫學專業課程
1.基礎醫學
①分子生物學 ②分子遺傳學 ③分子細胞生化學④臨床葯理學 ⑤臨床神經生理學 ⑥細菌學⑦法醫學 ⑧醫療系統學 ⑨預防醫學 ⑩病毒學
2.尖端醫學
①活性分子作用學 ②腫瘤控制學 ③發達病情醫學④災害·急救醫學 ⑤神經生物學
3.臨床醫學
①臨床腫瘤外科學 ②病情修復內科學 ③循環器外科學④整形外科學 ⑤呼吸器內科學 ⑥耳鼻咽喉科學⑦麻醉/蘇醒學 ⑧臨床放射線科學 ⑨增長發育醫學(兒科學)
4.分子生命科學
①細胞工學機能高分子設計學
四.日本醫學專業發展現狀及優勢
1.人才需求旺盛
目前隨著人口的逐年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也越來越重視。而中國又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在醫療技術和水平的需求更是逐年提高。據調查,在中國每年報考醫學專業的學生也持續呈上升的趨勢。
很多發達國家如美國對醫學的限制比較多,因此不接受外國留學生去學習醫學。而日本就是少數允許外國留學生學習的發達國家之一。
2.日本醫療技術領先
日本的醫療技術,水平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利根川進和山中伸彌分別於1987和2012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從這點也足以看出日本在醫學界有許多優秀的學者。同時日本也是世界知名長壽國家之一,這也無疑是醫學進步的結果。所以學生在日本能接觸到更多先進的醫學技術和理念,有助於自己視野的開拓。
3.教學水平較高
在語言方面,對醫學專業的學生語言要求不是很高。一般N2左右的水平即可,如果英語水平也差不多的話會更受教受青睞,所以相對於申請其他專業,醫學在日語水平上的要求比較好達到。
去日本之後,教授一般也都會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雖然沒有日本的從醫資格證是不能做手術的,但是一般情況下,教授也會讓學生跟著研究室的博士或者老師去做實驗,或者做助手,通過實踐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而且一般日本實驗室的設備齊全先進,學生可以接觸到先進的醫療設備。
最重要的是,國內醫學專業的學生一般都是大學五年或者六年制,按照日本大學院對學生的招生要求,這樣的學生進入日本之後,是可以直接考博士的,相比較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五.日本醫學專業院校推薦
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九州大學、東北大學、名古屋大學、千葉大學、神戶大學等。

3. 日本最有名的全科醫學是誰

全科醫學服務是我國衛生改革的關鍵問題,也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本對策之一。
首先,全科醫學服務具有保障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作用。因為,全科醫生可以按照分工聯系的人群或家庭,通過健康檢查、健康教育、計劃性的預防保健活動,以及家庭出診、家庭訪視和各種慢病防治行為,了解並掌握所轄社區內居民的健康狀況,及時開展防治措施和保健指導。這種全科醫學家庭保健醫生責任制的特點,是符合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也是符合深化衛生改革方向的。
第二,全科醫學服務要把80%以上的人群的醫療、預防、保健等各項任務落實在基層,就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進行宏觀調控,要針對本地區的疾病譜,引進醫學科技先進成果,發揮高水平醫學專家的作用,通過全科醫生直接深入服務到社區居民的家庭。這是當前衛生改革的薄弱環節,亟須重視和加強。
第三,根據我國現有的經濟條件和醫學教育的能力,需要並可能通過在職培訓和高校培養,迅速提高基層衛生隊伍的人員素質,使城鄉衛生人力資源分布從「倒三角」型調整為「金字塔」型。這是一種戰略性的轉變,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組織保證。
當前,亟須要解決的問題是設立以防治結合和中西醫結合為特色的全科醫學專業,建立相應的教育培訓基地及一支全科醫學師資隊伍。建議在各地有條件的醫學院校內,盡快恢復或新建全科醫學專業試點,抓緊開展對在職幹部的學歷轉型培訓,同時開始本、專科全科醫學專業教育,補充基層新生力量。
第四,全科醫學服務還體現城鄉基層衛生體系和產權制度改革的導向。基層醫療機構的產權制度改革,應體現國家、集體為主體,其他社會力量和個人為補充的原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明確國家投入為主,積極吸收社會資源和公民個人對自身醫療保健的投入,形成三方籌資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合作制,以加快社區基層組織的發展壯大。這里最重要的是需要通過民主產生德才兼備的、群眾支持的領導集體,同時實行人財物和工作一體化管理,這是保證社區基層衛生組織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城鄉社區醫療機構的產權制度模式,要求以福利公益為己任,強調成本核算,不以贏利的最大化為目的,可將城市一級醫院和農村鄉鎮衛生院調整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城市街道以下的衛生機構和農村衛生室調整為社區衛生服務站。各市、縣二、三級醫院及預防、保健專業機構,均應分工、分片並逐級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進行業務指導,開展會診、轉診、確定防治方案等工作。各類民營機構也應納入社區的軌道,承擔全科醫學服務的各項任務,逐步完善和健全城鄉社區三級衛生網路。

4. 日本醫學研究員是等於教授嗎

這不一定啊,因為做醫學研究員不一定是當過教授的,逼近教授是在大學裡面的一種職稱,但是如果他畢業之後直接進入研究所或者是其他地方,沒有進入過大學做教資工作,那麼很可能就沒當過教授。

5. 日本的本土醫學是什麼

1、漢方醫學

公元5世紀由朝鮮傳入。因當時的朝鮮使者為天皇治病收效,使日本認識到中國醫學的價值並且接受,中國醫學便以朝鮮為媒介傳入日本。成為日本醫學的起源。

公元552年,梁元帝贈給日本《針經》一套,公元562年,吳人知聰攜《明堂圖》及醫葯書籍164卷到日本,開始了中日醫學的直接交流。至隋唐之際,中國由統一走向興盛,成為亞洲經濟、文化、醫葯等方面的中心,兩國交往月益頻繁,公元608年,日本推古天皇派遣葯師惠日、留學生倭漢直福因等來中國學醫,歷時15年,於628年學成回國,帶回大量隋唐醫書。公元754年唐高僧鑒真應邀,攜帶大批醫書東渡日本成功,對日本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和促進的作用。此後隋唐、宋代醫學及醫葯著作大量源源不斷地傳入日本,成為日本醫學的主流。

‍‍
公元15世紀末,田代三喜(公元1465~1537年)入明拜僧月湖為師,專攻金元醫學,留學12年回國後,首倡李朱醫學。適逢當時日本社會盛行宋儒性理學,其弟子曲直漱道三大力推廣普及,並建立啟迪院,教授門徒800餘。李朱醫學逐漸遍及日本各地,風靡一時。1571年,曲直瀨道三代表作《啟迪集》問世,該書引用中國醫書達63種之多,其內容以引李東垣《脾胃論》、《蘭室秘藏》,朱丹溪《格致余論》、《丹溪心法》為最多。但並不拘於醫家,而是博採眾長、首次提出以傳統醫學的理論,把握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表現,在此基礎上察證辨治,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建立了日本漢方醫學獨立發展的基礎。曲直獺道三以後,追隨者甚眾,其弟子大多成為當時名醫。江戶前期以及其後約100年間道三學派,即金元醫學佔主導地位,從而形成日本漢方醫學第一支學派,即所謂「後世方派」,真正開始了中國醫學日本化階段。

江戶中期,古方派與後世方派互相對立,學術爭鳴非常活躍,使漢方醫學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點及明顯的學派傾向;理論上以《傷寒論》為基本框架,並高度簡單化;臨床上注重方證與「方證對應」;診斷上強調腹診的重要性;方葯上以方劑為單位。終於實現了中國醫學日本化的過程,從而誕生了名符其實的日本傳統醫學——漢方醫學或稱東洋醫學。

2、「蘭學」醫術的傳入

幾乎與此同時,西方醫學也傳入了日本,但真正受到注意井發生影響是在17世紀,隨荷蘭人進入日本之後。公元1754年京師醫官山脅東洋根據西醫人體解剖,訂正古醫籍的錯誤,撰《臟志》一書,為日本近代解剖學之嚆矢,引起一些漢方醫學者的注意和研究舉趣。繼而,有關西醫解剖、生理、臨床各科、葯學方面的書籍不斷問世,使僅方醫學家們較廣泛地接觸西醫理論,發現其可取之處,逐漸接納了西醫,並試圖將漢方醫學與西醫相融合,建立新型的醫學從而形成了歷史上的「漢蘭醫學折衷派」。折衷派吸收了後世方派和古方派優點,揚棄其不足並吸取一些西洋醫學觀點而立論,主張無論是哪一派,只要在臨床有效就應選用。開發中葯麻醉劑,在世界上最先成功地作了乳癌摘除術的華崗青洲、永富獨嘯庵,以及明治前期主宰漢方界,被稱為幕末明治的漢方巨頭淺田宗伯等都可以說是折衷派的代表人物。但到德川幕府的末朝,傳統醫學的主體與折衷派分開,而出現了考證學派,並取得了支配地位。他們將中醫經典著作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其代表人物如山田正珍以及丹波氏家族。此後,至19世紀中葉,日本漢方醫學界古方派與折衷派影響較大,前者強調「經驗實證主義」,重臨床經驗而輕視理論;折衷派中則以考證學派居主流,側重於古文獻的考證、訓詁、箋注,理論上全尊古,無所創見,造成漢方醫學學與術的分離,使醫術的傳授受到很大的影響。至明治以前的幕府末期,名醫已很少,加之醫學傳授方面的保守和神秘主義,引起當時民眾的反感和不滿。此外,漢方醫學與當時發展戰傷外科、預防醫學、集體治療醫學和防疫醫學等「群體防治醫學」的需要相矛盾,使漢方醫學在與西醫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3、明治以後西醫的強勢

公元1868年,進入明治時期的日本政·府;打破德川幕府推行了200餘年的閉關自守政策,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同時在傾向於西洋文化的社會大潮的背景下,醫學也轉向於西洋醫學。漢方學館被封閉,領導權由西醫執掌,片面強調西醫的優點,根本忽視兩種醫學的不同,大力提倡西醫,採用西醫葯分業制度。通過西歐醫學教育,大量培養西醫師,此時的漢方醫學陷入低谷。明治8年以後,漢方醫學甚至處在法律上難以生存的狀態。‍‍

6. 日本醫生人口比例,具體人口多少,醫生多少

查了日本厚生省的數據,醫生有 28萬6699人(男23萬4702人,81.9%、女5萬1997人,18.1%)。日本的人口為 1億2689萬人。

7. 說說日本在醫學方面有哪些成就

從歷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來看很多都是來自日本國的科學家.這也直接體現了日本在醫療方便確實是非常棒的.比如教授大隅良典研究細胞自噬方面頗有成就,因此在2016年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日本處理在醫學理論上的成就,在醫療設備和科研水平都比較先進.比如世界上最尖端的內視鏡,顯微鏡,CT,電子內窺鏡等設備基本上都是自主研製.在現代醫學方面日本還是比較厲害的,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8. 日本醫學博士伊藤賢治是心電圖的發名人嗎

恐怕不是的。心電圖的發明者是荷蘭人 Willem Einthoven ,1895年發明的,1924年獲得諾貝爾獎。

9. 淺田唯常日本醫學家

淺田宗伯(あさだそうはく) 諱 唯常 號 栗園。
1815年06月29日-1894年3月16日

日本著名中醫學家,儒教學者。
還是現在日本淺田糖的處方的創始人。

10. 醫學界偉人故事

以下是中國古代10位 醫學偉人, 希望對您有幫助
1.黃帝,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傑出英雄和領袖人物,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因最早於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業基礎,故又姓姬,因出生並主要活動於陝北黃土高塬,而被尊稱為黃帝。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結束了野蠻時代,中華民族開始步入文明,黃帝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促進了華夏民族的形成,黃帝時代的制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算數、發明指南車,為中華古國的悠久文明和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他被後世認為是中醫學的始祖,相傳《黃帝內經》便是他與朝臣歧伯等的對話編輯而來。
2.岐伯,我國遠古時代最著名的醫生。他從小善於思考,有遠大的志向,喜歡觀察日月星辰、風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還懂音樂,會做樂器,測量日影,多才多藝,才智過人。後見許多百姓死於疾病,便立志學醫,四處尋訪良師益友,精於醫術脈理,遂成為名震一時的醫生。黃帝為療救民疾,尊他為老師,一起研討醫學問題。《黃帝內經》多數內容即以他與黃帝答問的體裁寫成。岐伯又尊稱為岐天師

據有關史志書目記載,託名岐伯的著作約有8種:1《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書·經籍志》載《岐伯經》十卷;3.《新唐書·藝文志》載《岐伯灸經》一卷(《宋史·藝文志》則載為《黃帝問岐伯灸經》);4.《宋史·藝文志》載《岐伯針經》一卷;5.《通志·藝文略》載《黃帝岐伯針論》二卷;6.《通志·藝文略》載《岐伯精藏論》一卷;7.《崇文總目》載《黃帝岐伯論針灸要訣》一卷(《宋史·藝文志》則載為《岐伯論針灸要 訣》);8.《竹堂書目》載《岐伯五藏論》。

岐黃為岐伯與黃帝二人的合稱,相傳為醫家之祖。醫學奠基之作《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以黃帝、岐伯問答的體裁寫成,因而後世用即以「岐黃」代稱《內經》。並由此引申而專指正統中醫、中醫學,更多的則是作為中醫、中醫學的代稱。同時,由「岐黃」組合的新詞,也各有自己相應的意義。如「岐黃之術」、「岐黃之道」指中醫學術或醫術、中醫理論;「岐黃家」指中醫生、中醫學家;「岐黃書」指中醫書;「岐黃業」指中醫行業等等。

3.炎帝,即神農氏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曾建都山東曲阜,並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葯,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火焰子」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託他的著作。炎帝神農在位120年。因而,炎帝被認為是中葯學的始祖。

4.張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機,字仲景,古代偉大的醫學家。東漢南陽郡人,河南南陽醫聖張仲景的故里。據史料記載,仲景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相傳漢獻帝初,張仲景被舉孝廉,建安年間官居長沙太守。著《傷寒雜病論》16卷,約成書於三世紀初(200-210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經驗總結性的臨床醫學著作。熔理法方葯為一體,開辯證論治之先河,創中醫醫臨床醫學之體。自唐代以來,仲景學說傳播於世界各地,在國際醫學界享有崇高聲譽,日本、朝鮮等國人民稱他為醫學「先師」,祖國人民則稱之為「醫聖」。有「醫門之仲景,儒門之孔子也」之說法。

醫聖張仲景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根據自己多年辯證論治的經驗寫成一部書,叫《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

《傷寒雜病論》系統總結了漢朝以前的醫學理論和臨證經驗,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記載了對疾病的各種治療原則和治療原則和治療各種傳染病和雜病的方法,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該書把病症分成若干條目,每條先介紹臨床表現,然後根據辯證分析,定為某種證,最後根據證提出治法與方葯。為中醫辯證論治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體系,成為歷代醫家辯證論治的楷模。他所確立的「辯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從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獨具特色而自立於世界醫學之林。與《黃帝內經》一起,共同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使中醫成為一門完整的科學,清代的《醫宗金鑒》評價該書:「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 誠醫門之聖書。」 在流傳過程中,有所散失,唐宋以後,被分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並稱為「中醫四大經典」,張仲景一人就佔了兩部,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中佔有特殊地位。現在仍然是中西醫學習研究中醫理論和臨床治療的重要典籍。一千七百多年來,這兩部鞽作不但為中國歷代醫家所推崇,而且自隋唐以後,張仲景的著作和學說遠播海外,在世界醫學界享有盛譽。從晉朝到現在,中外學者整理、注釋、研究、發揮《傷寒論》、《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一千七百餘家,留下了近千種專著、專論,這在世界史上亦屬罕見。

張仲景一生的鞽述十分豐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傳了,只留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張仲景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人,為了紀念張仲景對醫學的貢獻,被後世尊稱為「醫聖」。他所撰鞽的《傷寒雜病論》及其辯證論治思想,在今天的臨床實踐方面方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和富貴的臨床經驗已經成了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5.皇甫謐(215-282),魏晉時期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誕生於甘肅平涼縣西北朝那鎮。博學多才,對經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詣。他還是我國第一個研究人口問題的學者。中年刻苦鑽研醫學,編著的《針灸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是針灸學的經典著作。因此,他被認為是中醫針灸的第一位集大成者。

6.華佗(約141~208),字元化,東漢末醫學家。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據《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華佗對「腸胃積聚」等病創用麻沸散,給患者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它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華佗很重視疾病的預防,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以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創造了一種「五禽之戲」。其所著之書已軼。現存《中藏經》,是後人託名之作。

7.王叔和(公元3世紀),名熙,今山東高平人。其生卒年月不詳。

王叔和曾任魏太醫令,「性度沉靜,通經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養生之道。」(唐·甘伯《名醫傳》)王氏著有《脈經》10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曾整理編纂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使之流傳於今,為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另著有《脈訣圖要》6卷,《脈賦》1卷,《脈訣發蒙》3卷,《論病》6卷等,均佚。

王叔和對中醫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對脈學的研究和對《傷寒雜病論》的整理編纂。他總結脈學,編纂《脈經》。繼承前人對脈學研究的成就,匯集了前期醫學名著及先朝名醫的有關文獻,結合自身經驗,撰成《脈經》一書,使脈學理論和方法系統化、規范化,推動了我國醫學的進步,並對世界醫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主張早期治療,提倡預防疾病。「凡人有疾,不時即病,隱忍冀差,以成痼疾。 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王叔和《傷寒論》強調了早期診治的重要性。提倡平時講究衛生,反對暴飲暴食,大有預防醫學之意義。

8.孫思邈(約581~682)中國唐代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孫思邈從小多病,為籌湯葯費用幾乎盪盡家財,但他又非常聰明,堅持攻讀經史百家和醫學等科學知識。孫思邈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曾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讓他做諫議大夫,他都一一謝絕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在學醫過程中,孫思邈除手不釋卷地學習醫學著作外,還特別注意向民間尋求經驗,廣泛搜集單、驗方。在醫療活動中他非常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他強調醫生要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病人來請出診,不管晝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險阻,不顧飢渴疲勞,要一心赴救。他認為醫學是精微之至的事業,必須刻苦鑽研,精勤不倦,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孫思邈主要著作為《備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還有《千金髓方》、《福祿論》、《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太常分葯格》等多種,均佚失。孫思邈對醫學的巨大貢獻,使他受到了歷代人民群眾的愛戴,被人們奉為「葯王」,中國不少地方都有孫思邈的祠廟,以感受他的高貴品德和不朽業績。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 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網路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葯,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9.李時珍(1518—1593年),明代偉大的醫葯學家、博物學家。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春人。李時珍出生在一個世醫的家庭。父親李言聞系當地名醫,李時珍受父親的影響極深。他從小喜愛醫葯,雖經父親督促,精讀四書五經、墳典傳奇,但卻無心功名,終於走上研究醫葯、研究自然科學的道路。

他最偉大的成就是編纂了《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是我國古代具有世界影響的博物學著作。他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在每一種葯物之下,採用了「正誤」的方式對前人的錯誤進行糾正和辨誤,其中絕大多數是言之有據,符合科學道理的。這一體例在本草學上也是創造性的,說明他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淵博知識和堅實基礎。為了使葯物發揮其更大的治病作用,他主張對葯物的本性進一步加以改造,用人工的方法改造葯物的自然性能。如對葯物的升降浮沉的葯性,主張採取某些辦法,使其服從於治療的需要。如認為對原來的葯性下沉的葯物,可以用酒引之,使其上升至顛頂;而原為升浮之葯物則可以咸寒葯為引使直達下焦。這樣,他得出了人不僅能夠「窺天地之奧」,還有「達造化之權」的能力,能改造自然,支配自然。李時珍以科學批判服食,他痛恨迷信神仙之說,如在談到古代以金銀服食時,認為「血肉之軀,水谷為賴,何能堪此金石重墜之物,久在胃腸乎。求仙而喪生。可謂愚也矣,」(《本草綱目·金石部·金》>又說:「(銀)性剛戾,服之能傷肝是也。抱朴子雲銀化水服司·成地仙者,亦方士謬言也,不足信。」(《本草綱目.金石部·銀》)認為所謂可以居住水中,步履水上,都是「邪說」,「幻誕之談。」他斥《本經》、葛洪等關於服食的論述為「誤世之罪,通乎天下」,認為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本草綱目。獸部·伏翼》)李時珍不僅是一位葯物學家,又是一位博物學家。他對於生物、地質等學科很有研究,對化學、天文、歷法、氣象也有一定的心得。李時珍更是一位高明的醫葯學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載有相當多的驗案,均為本人治病之記錄。他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方面的成就,以及精研醫學理論及豐富的實踐,使他在醫療活動中,取得較好的療效,一度應召入太醫院。他的堅實的理論基礎,來自《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典醫著,但他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態度及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使得他更加尊重《內經》,以後尤其是金元以來的醫學思想和成就,他受金元四家的影響最大,特別推崇張元素、李東垣的醫療思想。認為張元素是「大揚醫理,靈素之下,一人而已。」他把在葯物學上的成就,靈活地運用到治療學上,除去遵循傳統的醫學理論進行嚴格的辨證論治以外,特別重視分析葯物的歸經,講究性味,豐富和發展了本草學的理論內容,從而使其治療的效果不斷提高。李時珍對脈學、經絡學說也都有較深的理解和研究。這些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也都是他醫學、葯學成就必不可少的條件。他的著作除去《本草綱目》是一部博物學的劃時代作品外,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在書中,李時珍以簡潔明了的詩句,概括地總結了中醫常用的脈象,極便於初學記誦,有利於普及脈學知識;《奇經八脈考》則是十二條正經以外的經絡系統的總結。《瀕湖脈學》曾被譯為德文,在國外出版。在文學方面,李時珍還是一位詩人,他的《瀕湖脈學》,就是用律詩體寫成的。可惜文獻中只保存他少量的律詩。

李時珍也是我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傑出科學家。在國內外有崇高的聲譽和很大的影響。

10.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清代傑出的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葉天士生於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時,他父親死了,於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再他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術。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並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運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岩傳》)葉氏不僅精通醫術,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故雖享有盛名,但卻手不釋卷,廣采眾長。嵇璜「序」曾說:「先生之名益高,從游者益眾,先生固無日不讀書也。」其為人「內外修備、交朋忠信 以患難相告者,傾囊助之,無所顧藉」。他為醫卻不喜歡以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了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葯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葉氏一生忙於診事,在世沒有親筆著述。現傳有《臨證指南醫案》十卷,後附《幼科心法》及《溫熱論治》各一卷;《葉天士醫案存真》三卷。據載都是他的門人和後代整理記錄的。其中《溫熱論治》是葉氏口傳心授經驗心得,為臨床經驗的結晶,是溫病學說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貴的文獻。全篇主要論述溫病感受途徑、傳變規律、治療大法和衛氣營血辨證作為溫病診治綱領以及舌、齒、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診斷意義,並論婦人胎前產後、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證候和治療。據傳是他的門人顧景文隨葉氏舟游洞庭湖時,將其口授之說記錄而成。《臨證指南醫案》則是無錫華岫雲收集葉氏晚年醫案,加以分類編輯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門,每門由其門人撰附論治一篇,門後附徐靈胎評議。卷一至卷八記載內科之雜證、時證案;卷九為婦科;卷十為兒科;書末附所用方劑索引。《幼科心法》相傳為葉桂手定後,章楠改題為《三時伏氣外感篇》,主要論述兒科諸病的辨證論治,尤其闡發了春時、夏令伏氣外感和秋燥之證治。《葉天士醫案存真》是葉氏曾孫葉萬青,取家藏方案編成,卷一以雜病為主;卷二以溫熱病案為多;卷三為運用仲景方驗案。另有門人周仲開抄錄而成的《未刻本葉氏醫案》等。另外,託名葉氏的醫案和著述頗多,可考的有《景岳發揮》、《葉氏醫衡》、《醫效秘傳》、《本事方釋義》、《女科症治》等等。

葉天士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是一位貢獻非常卓越的醫學家,他創立的溫病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雜病提出的許多新見和治法方葯,至今在臨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葉天士作為一位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的偉大溫病學家,作為精通內科、兒科及婦科、外科、五官科的醫學大師,以其卓越的醫學思想、高超的醫技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而流芳百世。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2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6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1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