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青睞洛陽
❶ 河南洛陽沒有被日軍侵略過,是嗎為什麼
不是的,從1938年開始,日本飛機開始頻繁空襲洛陽,大規模空襲進行了6次,小規模空襲每月不斷。當時洛陽城一片混亂,死傷無數,同時日軍還對老城進行地毯式轟炸,投放大量毒氣彈,死屍滿街,家家帶孝,文明街一帶數十家合家被燒死。
1944年3月,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利,為了挽救其滅亡的命運,制訂了《一號作戰計劃》,發動了旨在打通中國東北到東南亞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以奪取洛陽為主要軍事目標的河南戰役是豫湘桂戰役的第一階段。
(1)日本為什麼青睞洛陽擴展閱讀:
豫湘桂戰役的戰爭背景
世界背景
從1943年夏秋以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轉折,中國持續抗擊日寇,牽制了日本大部陸軍兵力,在歐洲戰場,德意法西斯逐漸潰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也接連失敗,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南洋日軍面臨被切割的困境。
為此,日本困獸猶斗,制定了從中國戰場尋求突破,企圖固守大陸以堅持長期戰爭的計劃。因此,表面看來是日本的積極進攻作戰,本質上卻是出於防禦目的。
日本目的
1943年,同盟國反法西斯戰爭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屢遭失敗,使南洋(東南亞)各地軍隊的海上交通線受到威脅。日軍被分割成幾塊,始終不能形成完整的戰略體,陸軍主力深陷中國不能自拔,給日軍轉用兵力於太平洋造成極大牽制,導致太平洋兵力不繼,不斷失敗。
為此,日軍企圖以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企圖將侵華日軍各部分貫通起來,並聯系被切斷海上交通的南洋日軍,以保護本土和東海海上交通安全。
另外,從中國大陸各個基地起飛的盟軍飛機直接轟炸日軍甚至日本本土,這意味著盟軍同時可以對日本本土日本發動大規模空襲,這使日本異常恐懼,打掉在中國的空軍基地,也是日本加速推行豫湘桂戰役的直接原因。
戰役經過
豫中會戰
戰役的第一階段河南會戰,日軍出動了約15萬兵力,國民黨軍集中了35—40萬兵力。日軍在4、5月間先後攻陷鄭州、洛陽等地。
1944年4月,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第12集團軍共5個師又3個旅、1個飛行團(飛機168架)、第1集團軍和方面軍直屬部隊各一部,共14.8萬餘人,在第11、第13集團軍各一部配合下,以攻佔平漢鐵路(北京一漢口)南段為目標,向鄭縣(鄭州)、洛陽地區發動進攻。
中國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指揮8個集團軍1個兵團共17個軍約40萬人,在第八戰區和空軍(飛機156架)各一部支援下,以第28集團軍依託黃河南岸既設河防陣地抗擊日軍;第4集團軍在河南汜水縣(今並入滎陽)、密縣(今新密)間山區構成防禦地帶,進行堅守防禦。
第31集團軍集結於禹縣(今禹州)、襄城、臨汝(今汝州)地區,待機殲敵。18日,日軍第37師配屬獨立混成第7旅從中牟新黃河(今賈魯河)東岸向第28集團軍暫編第15軍河防陣地發起攻擊。19日,日軍第110、第62師由鄭州黃河鐵橋南端向第28集團軍第85軍邙山頭陣地發起攻擊。
突破陣地後,至23日相繼攻陷鄭州、新鄭、尉氏、汜水、密縣。18日,日軍第13集團軍2個旅到安徽壽縣正陽關、鳳台集結,准備進攻阜陽,作出向河南漯河進攻的態勢,以牽制皖北、豫東的守軍,打通平漢鐵路後撤回。
24日該部進至鳳台縣魯家口(今潁上縣魯口鎮),26日進入潁上縣境內,遭當地駐扎國軍和自衛隊阻擊,進展緩慢。27日,駐阜國軍陸軍騎兵第八師(青海馬步芳部)前往潁上增援,因無空軍支援,而且騎兵的馬匹被敵機驚嚇四散,潁上縣城隨即陷落,騎八師副師長盧廣偉犧牲。
國軍邊戰邊退往阜陽方向,至阜陽縣六十里鋪(今屬潁上),我軍援兵大至,壁壘堅固,沉船於淮河,阻斷了日軍西進之路,日軍力戰不能前進,於5月5日敗退到潁上縣城,10日從潁上撤走。4月30日,日軍第12集團軍以3個師又2個旅向許昌發起攻擊。
守城的新編第29師抗擊至5月1日失守。日軍第12集團軍旋以一部沿平漢鐵路南進,主力轉向西進,尋找第一戰區主力決戰。第31、第4集團軍予日軍以打擊後,於5、6日分別撤往伏牛山、韓城。至9日,西進日軍攻抵龍門附近。隨即以一部進逼洛陽,大部向伊河、洛河河谷進攻。
❷ 日本京都和國內的洛陽城,哪個更值得一去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
作為一個資深的愛國粉,我覺得你應該選擇洛陽。日本對中國的態度一直是很那個的,這個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所以說這個問題要往大了說事就多了。首先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再去給日本送錢了,就像現在網上說的那樣,勿忘國恥!曾記得在快手上有一個人就是說了這么一段,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
總結一下吧,最好不要去日本旅遊,他們除了一個破山幾乎沒啥看的,你想看山咱們國家多了去了,另外我還是要再說一遍,不要去給日本送錢了,勿忘國恥!!
❸ 日本的京都為什麼叫「洛陽」,「上洛」是什麼意思
古代日本是非常崇拜中國的,他們以能夠到中國留學為榮,而古代中國最繁榮時期是唐朝,而最大的都市是長安和洛陽,所以日本的京都和奈良都是模仿長安和洛陽修建的。上洛的意思是上京,也就是大名去京都攜天子以令諸侯
❹ 王一博的《風起洛陽》將在日本播出,他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如何
王一博主演的電視劇《風起洛陽》邁出國內大門,在日本播出後,頗受歡迎,真可謂是“藝術無國界,粉絲無國界”啊!
王一博在《風起洛陽》中飾演才華橫溢的百里弘毅,他的才華讓人久久難以忘懷,也正是他的才華把里弘毅捧到一個新高度,在劇中大展身手,成為大家心目中的百里弘毅。《風起洛陽》該部劇把懸疑、破案、友情、親情、愛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也正是這些元素的加入,給《風起洛陽》增加了很多可看度。
王一博本身是洛陽人,出演《風起洛陽》更加能把家鄉的文化底蘊,生動地演繹出來,他的出身地址也稱得上是一個良好的詮釋標簽。王一博可謂是紅遍了大江南北,讓人望塵莫及。作為國內藝人今天不斷地磨練演技,嚴於律己,希望他今後越來越好,演技更上一層樓。
❺ 宋代洛陽的牡丹情結創意真的是來自日本嗎
“洛陽牡丹甲天下”,嚴格地說來,這句俗話是老百姓口口相傳的結果,但是,“洛陽牡丹甲天下”這句話最初的源頭,卻出自北宋大文豪歐陽修之口。
比如,為了保濕,他們將牡丹放在竹籠里,再在竹籠邊上塞上菜葉。為了防止花掉下來,他們發明了“蠟封花蒂”,用蠟封住花蒂,確保不落。為了爭取時間,他們安排專人,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快馬加鞭送到京城。所以,為了滿足皇帝和百官享用頂級新鮮的牡丹,地方上可謂勞民傷財,想方設法。
❻ 為什麼日本京都又稱為「洛陽」
這段歷史,要從公元794年開始講起,當時日本的桓武天皇因為不認可天武天皇建造的都城奈良,當時叫平城京,自781年即位後就開始謀劃遷都,終於在十幾年後完成了平安京(京都的前身)的建設,於公元794年10月22日正式遷都。
❼ 作為中國最沒有前途的城市洛陽在日本人心中地位怎麼那麼高日本京都城是仿造洛陽的
是的,早年有許多建築是仿造的,都是古色古香的感覺
❽ 為何說洛陽牡丹節的文化源頭,其創意竟然是來自日本
洛陽這一個地方最出名的就是牡丹花。正因為洛陽這一個地方的牡丹花特別美麗,因此在洛陽這一個地方,它常常有一個牡丹花節。有人說,洛陽的牡丹花節源頭來自洛陽,但是它的創意是來自於日本。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我們發現洛陽牡丹花其本身就與中國歷史有很多聯系,而關於它與日本這一個國家的關系並沒有記載。所以關於牡丹花節創意來自日本這一個說法,我們沒有辦法驗證。
牡丹花在中國歷史上就與洛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是它的創意來自日本,這個沒辦法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