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的國情有哪些

日本的國情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9-12 22:05:48

1. 日本的國情是什麼

日本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二。 日本--人口--12762萬--面積---37.78萬Km2--人口密度—338人/ Km2 所以日本人口稠密,人地矛盾嚴峻 但日本人很聰明,他們在海外圈農田,面積超本國農田3倍

2. 日本國情民風

日本的民風民俗
日本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禮節是日本人的習俗。平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並說「您好」,「再見」,「請多關照」等。

日本人初次見面對互換名片極為重視。初次相會不帶名片,不僅失禮而且對方會認為你不好交往。互贈名片時,要先行鞠躬禮,並雙手遞接名片。接到對方名片後,要認真看閱,看清對方身份、職務、公司,用點頭動作表示已清楚對方的身份。日本人認為名片是一個人的代表,對待名片就像對待他們本人一樣。如果接過名片後,不加看閱就隨手放入口袋,便被視為失禮。如果你是去參加一個商業談判,你就必須向房間里的每一個人遞送名片,並接受他們的名片,不能遺漏任何一個人,盡管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但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種方式。

到日本人家裡去作客,要預先和主人約定時間,進門前先按門鈴通報姓名。如果這家住宅未安裝門鈴,絕不要敲門,而是打開門上的拉門,問一聲:「借光,裡面有人嗎?」,進門後要主動脫衣脫帽,解去圍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氣炎熱,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腳,否則是失禮的行為),穿上備用的拖鞋,並把帶來的禮品送給主人。當你在屋內就坐時,背對著門坐是有禮貌的表現,只有在主人的勸說下,才可以移向尊貴位置(指擺著各種藝術品和裝飾品的壁龕前的座位,是專為貴賓准備的)。日本人不習慣讓客人參觀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處看看的請求。日本特別忌諱男子闖入廚房。上廁所也要徵得主人的同意。進餐時,如果不清楚某種飯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請教,夾菜時要把自己的筷子掉過頭來使用。告別時,要客人先提出,並向主人表示感謝。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電話告訴對方,表示已安全返回,並再次感謝。過一段時間後再遇到主人時,仍不要忘記表達感激之情。日本人設宴時,傳統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間放一隻裝滿清水的碗,並在每人面前放一塊干凈的白紗布,斟酒前,主人先將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紗布吸干,再斟滿酒雙手遞給客人。客人飲完後,也同樣做,以示主賓之間的友誼和親密。

日本人無論是訪親問友或是出席宴會都要帶去禮品,一個家庭每月要花費7.5%的收入用於送禮。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須帶上禮品。日本人認為送一件禮物,要比說一聲「謝謝」的意義大得多,因為它把感激之情用實際行動表達出來了。給日本人送禮要掌握好「價值分寸」,禮品既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若過重,他會認為你有求於他,從而推斷你的商品或服務不好;若過輕,則會認為你輕視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訪,帶上些包裝食品是比較合適的,但不要贈花,因為有些花是人們求愛時或辦喪事時使用的。日本人對禮品講究包裝,禮品要包上好幾層,再繫上一條漂亮的緞帶或紙繩。日本人認為,繩結之處有人的靈魂,標志著送札人的誠意。接受禮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贈禮品。日本人不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因禮品的不適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禮品可以轉贈給別人,日本人對此並不介意。日本人送禮一般不用偶數,這是因為偶數中的「四」在日語中與「死」同音,為了避開晦氣,諸多場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乾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數了。他們愛送單數,尤其是三、五、七這三個單數。但「九」也要避免,因為「九」與「苦」在日語中發音相同。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7824/7826/20020402/700486.html

日本國情簡介
http://news3.xinhuanet.com/zhengfu/2002-04/01/content_466016.htm

3. 日本現在的國情如何

日本(Japan)是位於太平洋西側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3900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為37.78萬平方公里,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和俄羅斯相望。全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約3900多個小島組成。海岸線長3萬多公里,多海灣和良港。日本多山,山地約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大多數山均為火山,全國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最著名的活火山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也是日本的象徵。溫泉遍布全國各地。境內河流流程短,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本為多地震國家,平均每天地震約4次,但大多震級較小。

國旗太陽旗,呈長方形,旗面為白色,正中有一輪紅日。白色象徵正直和純潔,紅色象徵真誠和熱忱。日本國一詞意即「日出之國」,傳說日本是太陽神所創造,天皇是太陽神的兒子,太陽旗來源於此。國徽為圓形,繪有16瓣黃色的菊花瓣圖案,菊花圖案也是皇室御紋章上的圖案(→)。日本古時又名邪馬台、扶桑、倭國。日本地處溫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每到春季,青山綠水間櫻花爛漫,蔚為壯觀, 於是日本以櫻花為國花,素有「櫻花之國」的譽稱;1947年選綠雉為國鳥。國歌:《君之代》。

日本人口有1.265億(2000年)。主要民族為大和族,北海道地區約有2.5萬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語。神道和佛教較盛行。首都東京(Tokyo)有 人口約1195萬(2000年1月)。日本的都、道、府、縣是平行的一級行政區,直屬中央政府,但各都、道、府、縣都擁有自治權。全國共有1都(東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個縣。

現行《日本國憲法》於1947年5月3日實施。憲法規定,國家實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無權參與國政;「永遠放棄把利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議會稱國會,由眾、參兩院組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立法機關。眾議院定員480名,任期4年。首相有權提前解散眾議院重新選舉。參議院定員252名,任期6年,每3年改選半數,不得中途解散。在權力上,眾議院優於參議院。國會每年1月至6月開會,會期150天。內閣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首相由國會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內閣成員由首相任免,天皇認證。日本的對外政策是以日美關系為「基軸」,重視同西歐、東盟等國的合作,發展日中關系,改善同第三世界關系。1956年,日本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1972年9月29日,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設大使館。1978年8月12日,兩國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戰後日本實行「政黨政治」,代表不同階級、階層的各種政黨相繼恢復或建立。目前參加國會活動的主要政黨有自民黨、民主黨、公明黨、自由黨、日本共產黨、社民黨、保守黨等。日本天皇明仁(Akihito),1989年1月即位,年號「平成」;首相小泉純一郎(Junichiro Koizumi),2001年4月任職;外務大臣川口順子(Yoriko Kawaguchi),2002年2月任職。

經濟:二戰結束後的日本經濟處於極度混亂和疲乏狀態。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由戰後復興期進入高速成長期。進入80年代,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已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日本工業高度發達,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日本從70年代開始提出調整產業結構設想,從勞動、資本密集型逐步轉為知識、技術密集型。進入80年代,加快以電子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重點的高技術產業的發展。1986年,電子工業產值已超過汽車業而成為日本第一大產業。

80年代前半期,在經濟低速增長的前提下,日本開始建立健全財政制度、擴充社會資本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經濟政策的導向也由追求高速發展轉向追求經濟活動質量的提高。

1991年以來,日本經濟形勢惡化,由於泡沫經濟的崩潰與改革的滯緩,日本已經從西方經濟的"優等生"跌落為"劣等生"。日本國內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為了擺脫經濟增長的滯緩,日本政府幾乎嘗試了所有可能嘗試的宏觀經濟政策。在2001年,日本經濟形勢和貿易條件再度趨於惡化。日本第一大出口對象,美國的經 濟陷入衰退;第二大出口對象東亞的經濟也陷入蕭條,導致日本出口狀況迅速惡化。2001年度上半期,日本的出口和凈出口分別減少6.1%和43.1%,其中對美出口和凈出口分別減少3.9%和6.5%,對東亞減少8.8%和59.5%。為了克服通貨緊縮,刺激有效需求,日本政府採取了極度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日本銀行首先把貼現率由0.35%下調0.25%,以減少同業拆借市場利息率的上浮波動。以後,日本重新採取了使同業拆借市場利息率為零的政策。其具體做法是加大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大大增加了國債和其他金融工具的購買量。在政策取向上,小泉新內閣將由景氣回升的短期目標優先轉變為結構改革的長期目標優先。

日本從50年代開始確立了貿易立國的發展方針。"入關"後,日本開始取得和其他締約方同樣的平等地位。按照關貿總協定最惠國待遇的基本原則,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進行自由貿易,為日本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創造了有利的國際市場條件。此後,日本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
日本財政年度從當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文化: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劍。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教師的地位非常高,比較有名的大學有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等。 在日本有影響的報紙有《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產經新聞》、《東京新聞》、《日本經濟新聞》。共同社、時事社為日本兩大通訊社。

4. 日本國情

日本(Japan)是位於太平洋西側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3900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為37.78萬平方公里,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和俄羅斯相望。全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約3900多個小島組成。海岸線長3萬多公里,多海灣和良港。日本多山,山地約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大多數山均為火山,全國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最著名的活火山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也是日本的象徵。溫泉遍布全國各地。境內河流流程短,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本為多地震國家,平均每天地震約4次,但大多震級較小。

國旗太陽旗,呈長方形,旗面為白色,正中有一輪紅日。白色象徵正直和純潔,紅色象徵真誠和熱忱。日本國一詞意即「日出之國」,傳說日本是太陽神所創造,天皇是太陽神的兒子,太陽旗來源於此。國徽為圓形,繪有16瓣黃色的菊花瓣圖案,菊花圖案也是皇室御紋章上的圖案(
)。日本古時又名邪馬台、扶桑、倭國。日本地處溫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每到春季,青山綠水間櫻花爛漫,蔚為壯觀,
於是日本以櫻花為國花,素有「櫻花之國」的譽稱;1947年選綠雉為國鳥。國歌:《君之代》。
日本人口有1.2692億(2000年10月)。主要民族為大和族,北海道地區約有2.5萬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語。神道和佛教較盛行。首都東京(Tokyo)有
人口約1195萬(2000年1月)。日本的都、道、府、縣是平行的一級行政區,直屬中央政府,但各都、道、府、縣都擁有自治權。全國共有1都(東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個縣。

簡史: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開始成為統一的國家,稱為大和國。5世紀初,大和國發展到鼎盛時期,勢力曾擴大到朝鮮半島南部。公元645年,發生「大化革新」,建立起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從12世紀末起,日本進入由武士階層掌管實權的「幕府時代」。1868年,革新派實行「明治維新」,廢除封建割據的幕藩體制,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恢復了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發展資本主義,並逐步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成為戰敗國,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1947年5月實施新憲法,由絕對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

政治:現行《日本國憲法》於1947年5月3日實施。憲法規定,國家實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無權參與國政;「永遠放棄把利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議會稱國會,由眾、參兩院組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立法機關。眾議院定員480名,任期4年。首相有權提前解散眾議院重新選舉。參議院定員252名,任期6年,每3年改選半數,不得中途解散。在權力上,眾議院優於參議院。國會每年1月至6月開會,會期150天。內閣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首相由國會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內閣成員由首相任免,天皇認證。日本的對外政策是以日美關系為「基軸」,重視同西歐、東盟等國的合作,發展日中關系,改善同第三世界關系。1956年,日本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1972年9月29日,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設大使館。1978年8月12日,兩國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戰後日本實行「政黨政治」,代表不同階級、階層的各種政黨相繼恢復或建立。目前參加國會活動的主要政黨有自民黨、民主黨、公明黨、自由黨、日本共產黨、社民黨、保守黨等。日本天皇明仁(Akihito),1989年1月即位,年號「平成」;首相小泉純一郎(Junichiro
Koizumi),2001年4月任職;外務大臣川口順子(Yoriko Kawaguchi),2002年2月任職。

新娘身著和服在媒人陪伴
下乘船前往新郎家完婚

文化: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劍。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接待客人的禮儀活動;日本人愛花,一般家庭的客廳都置有一瓶精心設計的鮮花,給人以清新別致的美感,這就是日本特有的傳統藝術--花道,亦稱插花;書法藝術在日本被稱為書道。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教師的地位非常高,比較有名的大學有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等。
在日本有影響的報紙有《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產經新聞》、《東京新聞》、《日本經濟新聞》。共同社、時事社為日本兩大通訊社。在日本受歡迎的體育活動有棒球、橄欖球、排球、游泳、柔道、劍道、弓道(包括弓箭)、空手道、相撲、登山、釣魚等。壽司(Sushi):是以生魚片、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後食用的一種食物。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百種,各地區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大多數是先用米飯加醋調制,再包卷魚、肉、蛋類,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魚壽司時,飲日本綠茶或清酒,別有一番風味。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鐮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凈化的目的,因為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檯子上進行。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發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台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檯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鍾甚至幾秒鍾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台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我國隋唐服式改制的。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以後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我國古代服裝的某些特色。

婦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別是區別年齡和結婚與否的標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緊袖外服,已婚婦女穿寬袖外服;梳「島田」式發型(日本式發型之一,呈缽狀),穿紅領襯衣的是姑娘,梳圓發髻,穿素色襯衣的是主婦。

和服不用鈕扣,只用一條打結的腰帶。腰帶的種類很多,其打結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較廣泛使用的一種打結方法叫「太鼓結」,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紙或布做的芯子,看去象個方盒。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和服背後的裝飾品。由於打結很費事,戰後又出現了備有現成結的「改良帶」和「文化帶」。

雖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裝早已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禮、慶典、傳統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場合,和服仍是公認的必穿禮服。贈禮習俗:日本人將送禮看作是向對方表示心意的物質體現。禮不在厚,贈送得當便會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送日本人禮品要選擇適當,中國的文房四寶、名人字畫、工藝品等最受歡迎,但字畫的尺寸不宜過大。所送禮品的包裝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葉也應精心打理。中國人送禮成雙,日本人則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奇數,但又忌諱其中的"9",因為在日語中"9"的讀音與"苦"相同。按日本習俗,向個人贈禮須在私下進行,不宜當眾送出。日本人禁忌綠色。不喜歡荷花,而喜歡櫻花、烏龜和鴨子。

5. 甲午中日戰爭前,日本的國情怎樣

日軍實力明顯強於清軍 。北洋水師成軍的1888年,日本還沒有像樣的現代化海軍。甲午戰爭前4年,清朝依然佔有27000噸比17000噸的海軍總噸位優勢。但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海軍總噸位暴漲至72000噸,全面壓倒清軍。 而實際參戰的兩國主力艦隊中,也是日本聯合艦隊以4.1萬噸反超北洋水師的3.5萬噸。而且日軍是新艦,北洋水師是老艦,日方無論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占優勢。 人員就不比了,這對海軍沒多大意義,而且基本上是與總噸位成正比的。 所以,北洋海軍遠東第一隻是曾經的傳說,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已被日軍以驚人的速度反超了。戰略上,日本的厚積薄發,精心策劃多年,有備而來,處積極進攻態勢,全國軍民士氣高昂,君臣同心協力。清朝認為日本是「蕞爾小國」,麻痹輕敵,沒有做任何戰爭准備,倉促應戰,處被動防禦地位,士氣低彌,君臣將領們各有小算盤,未形成合力。戰術上,日軍作戰設計明確,海陸軍配合默契,作戰指揮果斷,士兵戰技術熟練。清軍沒有像樣作戰計劃,海陸軍間甚至陸軍內部各部隊處各自為戰、消極抵抗狀態,指揮混亂,除北洋水師外,士兵士氣和技戰術素質差勁。 清國理論上國力占優,但實際可動員經濟實力兩國旗旗鼓相當,但日本實際動員經濟力量占優。 當時兩國都還沒有科學全面的國民經濟統計體系,後世有些的經濟史學家根據兩國人口總數和經濟發展水平推測,認為清朝GDP不僅遠超日本數倍,甚至還可能高於歐洲強國。但我認為,這種推測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清朝幾乎是純農業國,那些推測的GDP絕大多數是用來吃飯的,轉化不成國家辦大事的經濟實力。 實際上,當時清朝每年的財政收入不過七八千萬兩白銀的樣子。而日本自明治維新,工商業迅速發展,甲午戰爭前其財政收入已達七八千萬兩日圓,大約摺合五千多萬兩白銀的樣子,已經相當接近清朝了。何況,清朝財政支出中龐大官僚體系、治河救災及平叛等開支巨大且無法節省,更不能忘記太後辦壽、修頤和園、修陵、皇上大婚等等甲午戰爭前驚人的開支。所以,實際上日本可動員的經濟實力並不亞於清朝,清朝對日本並不具備某些歷史學者所稱的絕對經濟優勢,「蕞爾小國」的稱號是清廷過於狂妄自大的表現。 再看實際的經濟動員結果。當時日本將財政收入的60%用於軍費,也即相當於每年3000萬兩白銀的軍費用於購艦備戰。而清朝財政收入極少用於改善軍備,北洋水師1888年成軍後就再未購一船,北洋水師的日常維持費應為每年兩百萬兩白銀,實際僅五六十萬兩。 科技方面,經歷明治維新的日本明顯占優,但這一優勢在戰爭中並無太明顯表現,這是因為當時日本的科技實力仍與西方有明顯差距,日本和清朝都是靠購買西方先進軍艦和武器彈葯。甲午戰爭主要是拼經濟而非科技。由於日本投入高且較晚,因此甲午戰爭中雙方進口的武裝裝備中,日本占明顯優勢,比如軍艦航速更高(採用更先進鍋爐),火力更強(最先進的速射炮日對清佔95比0的絕對優勢)。 西方列強基本上對甲午戰爭持坐山觀虎鬥的中立態度。 東亞兩強相攻,肯定是西方列強的機會,他們樂見中國因此被進一步消弱,從而帶給他們機會,但並不願意看到日本因此強大而與其在華形成競爭關系。 日本在戰前輿論公關做得比中國好,在國際上極力宣傳中國在朝鮮的「殘暴統治」,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的樣子,因此國際輿論上特別是美國,對日本稍同情些。但是,從國家政策角度,則西方幾乎清一色地保持中立,未對任何一方提供軍事援助,也未對任何一方採取武器禁運等。
但當甲午戰爭以日本一邊倒的勝利結束時,西方列強中無人未阻止,算是中立到底。

6. 日本的國情、地形、季節、文化

地形、地勢 日本境內多山,山地成脊狀分布於日本的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割為太平洋一側和日本海一側,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 日本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活動頻繁,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麻煩。全國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因此才有火山地震之邦之說.富士山是全國的最高峰,海拔3776日本深受黑潮、親潮等洋流影響,海洋性氣候明顯,一年四季溫差很小。日本大部分國土屬溫帶氣候,但由於日本的島嶼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得很長,南北跨越緯度約20度,因此全國各地的氣候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可分為六個氣候區,分別是: 北海道氣候: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響,降雨量較日本其他地方為少。夏季短暫且涼爽;冬季漫長而寒冷。 日本海側氣候:范圍為本州島西部海岸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高氣壓所控制,吹西北風。同時由於暖流對馬海流在冬季通過日本海而帶來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較少,有時因焚風而會出現異常高溫。 中央高地氣候:典型的內陸性氣候。冬寒夏涼。冬季與夏季及晝夜之間溫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側氣候:包括了本州東海岸、南四國和九州大部分地區。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梅雨強台風多。冬季則降雪較少。 瀨戶內海式氣候:包括了山陽地方、北四國、近畿與九州局部地區。這里天氣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時遭受旱災之苦。 南西諸島氣候:范圍為琉球群島。這里屬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暖。降雨量大。夏季常受台風吹襲。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側地區冬季的降雪;6、7月(沖繩、奄美為5、6月)間連綿不斷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陸或接近日本的台風。日本有記載的最高溫度紀錄是40.9度,於2007年8月16日在崎玉縣熊谷市和岐阜縣多治見市測得;有記載的最低溫度紀錄是-41度,於1902年1月25日在北海道旭川市測得。 米。在火山分布地區,景色優美,溫泉資源豐富,成為著名的觀光療養地。

7. 日本的基本國情是怎樣的日本的經濟制度又是怎樣呢

日本國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西、北隔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東瀕太平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實行君主立憲政體,被稱為「日出之國」。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認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強國,科學研發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時也是當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國與第四大進口國。日本屬於發達國家,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質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四萬美元穩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日本為君主立憲國,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如同世界上多數君主立憲制度,天皇沒有政治實權,但備受民眾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憲法沒有賦予君主任何權力的君主制國家。
日本政治體制三權分立: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歸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
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眾議院480席,參議院242席。選民為20歲以上的國民。

8. 根據日本面積和人口可以用什麼來描述日本的國情

本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二。
日本--人口--12762萬--面積---37.78萬
Km2
--人口密度—338人/
Km2
所以日本人口稠密,人地矛盾嚴峻
但日本人很聰明,他們在海外圈農田,面積超本國農田3倍

9. 日本的基本國情介紹

日本國,簡稱日本。
人口:1.26億
主要語言:日語
日本位於東亞、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主體民族為大和族。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
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日本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許多方面堪稱世界典範,其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極高的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至今仍較好地保存著以茶道、花道、書道等為代表的日本傳統文化。

10. 介紹日本的地理和國情

日本(日文:日本國,前660年2月11日—)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 西、北隔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東瀕太平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認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強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被稱為「日出之國」。日本為單一民族國家,國內大城市主要有東京、大阪和神戶等。
官方語言:日語 官方文字:日文 總人口:127,767,944(世界第10名)。根據中新網2009年9月21日報道,日本總務省發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09年9月15日全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2898萬人,比去年增加了80萬。65歲老年人在日本總人口中的所佔

日本風光欣賞(19張)比例也增加了0.6個百分點達到創紀錄22.7%。 人口密度:337/平方公里(世界第30名)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由數千個島嶼組成,眾列島呈弧形。日本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2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6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1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