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為什麼打了一場仗就撤軍
1. 日本侵略中國14年,為何日本只和印度打了一仗就老實撤退了呢
二戰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戰爭,一共波及了61個國家和地區,而在亞洲,中國更是作為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戰場,展開了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這不由得讓人感到好奇,亞洲另外一個國家印度,在當時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同樣參加了二戰,當時更多時間,只不過是作為修養補給的後勤基地,而日本雖然推進到了印度的家門口,卻只打了一仗,就老實撤退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如此情況下,日軍雖然艱難的推進到了坦努帕爾防線,然而卻再也無法前進半步,日軍內部,也是怨聲沸騰,此外盟軍更是開始包抄他們的後路,一直到7月2日,東京大本營只能下達退兵的命令,最終這場戰役以日軍傷亡2.5萬人,英印軍傷亡1.6萬人,宣告結束。
從如今來看,英帕爾戰役只不過是法西斯集團在敗局明朗的情況下,再一次發動的困獸之斗,在此之後,日軍已經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攻擊,為最終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2. 在二戰中日本和印度打了一仗為什麼就撤軍了
二戰期間,日本是亞洲戰場的主要發動者。日本在二戰期間,打著所謂的“大東亞共榮”旗號,肆意的在他國的土地上瘋狂的侵略著。東南亞很多國家,甚至是美國,都曾經遭受過日本的侵略。世界每一個公民都知道,日本人在二戰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1、迷之自信導致准備不足:日本下達軍工命令後並沒有給出作戰方案,只抽了10萬人讓指揮官自由發揮。除此之外,他們或許相信以自己的實力很快就能拿下印度,所以就只准備了一個月的口糧。他們的迷之自信,實在是讓人迷惑。
2、浮誇的指揮官:當時日軍指揮官十分的不切實際,並且將這種浮誇貫徹到了士兵中,他號稱自己的隊伍沒有補給也可以打勝仗,不得不說這日軍可真是厲害,不止騙別人,狠起來自己人都騙。而英軍的指揮官更是經驗豐富。
3、運氣,地形:要說日軍,運氣和地形,一樣都沒占。到了印度,由於印度的氣候特殊,再加上有號稱細菌的雨季的到來,使得日軍大量的感染疾病,至少損失了一半的戰鬥力。可是補給沒跟上,於是死了很多人。所以只能撤軍了。
3. 日本進犯中國14年,為何和印度只打了一仗就老實撤退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一共有61個國家或者地區波及,在亞洲,日本法西斯同樣掀起了一陣不小的波動,二戰期間,日本在1941年,所佔領的土地達到了巔峰,包括中國的華北平原,東南亞半島以及馬來群島等包含三十個國家的土地。
日軍曾一度攻佔緬甸,這也讓人感到好奇,為何他們不乘勢侵略陸上鄰國印度,而是非要下南洋,遠道去襲擊澳大利亞呢?
這場戰爭,最終以盟軍1.6人傷亡、日軍2.5萬人傷亡告終,這也足以說明了他們不入侵印度的重要原因,首先便是地形,難以支持,其次印度有著龐大的人口,也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很顯然,當時人口不超過一億的日本,已經無力再在印度的土地上布置大量的軍隊進行管理了,而在英帕爾戰役一年之後,日本侵略的野心也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4. 日本侵華14年才被趕跑,為何在印度只打一仗就匆忙撤離
1945年,中國同美英兩國聯合發布了《波茨坦公告》,希望日本能夠盡快接受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將迎來「最後一擊」,但日本仍選擇做無謂的掙扎。此時,美國的原子彈已經研製成功,美國總統杜魯門對蘇聯參與戰爭也並不感興趣。因為美國認為,即使美英兩國和中國就足夠迫使日本投降。不過讓人想像不到的事發生了,日本人居然不在受降書上簽字,最後仍然選擇抵抗。
對於日本這樣的侵略者來說,這一決定令他們感到苦惱,畢竟當時的日軍是非常好戰殘暴的,而且印度的資源也非常豐富。如果在印度戰場能夠獲勝,那日本將成為亞洲第一,這樣的美夢曾今也催促著日本不斷前行。可惜的是,也許註定日本會在印度失敗,並且他們或許不知道離他們投降的日子也越來越近。因為日本給被侵略國帶來了太多的傷害,這些國家也會進行反抗,當被侵略國人民團結起來,也就有了擊敗日本的更大可能,日本侵略之行並無道義,註定會失敗!
5. 日本侵華耗時14年,為什麼在印度只打了一仗就撤了呢
日本在二戰中的種種惡行,想必大家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別看日本國家小,但是野心可是非常大呢。在二戰中,日本人有一個機會就是將整個亞洲吞並,所以他為了這個計劃派遣了大量的軍事力量進駐各個東南亞國家,並且對每一個國家都進行了非常殘忍的侵略。其實當時的日本是非常厲害的,對於美軍,也是照樣進行攻擊,要不是美國的兩個原子彈,日本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投降呢。在進攻中國的同時,日本就把目光鎖定在了印度。
其實咱們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知道為什麼日本戰敗了。首先就是日本盲目自大,當時在准備進攻印度的時候,還沒有制定詳細的進攻方案就立馬進軍印度,這導致了日本在軍事計劃上的失敗。同時,日本人由於對於時間的把握不夠,所以導致後勤也沒到位。第二點失敗的原因宰予日本的司令官水平不夠。大家如果對於英國有一定的了解的話,可能會知道蒙巴頓將軍,那可是非常厲害的將軍,日本倒在他的手下,也很容易理解。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軍隊由於對地形不是和熟悉,再加上水土不服導致了戰鬥力降低。
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的失敗,使得日本再也沒有進攻印度。
6. 在二戰中,日本也曾攻列印度,為何只打了一仗就選擇撤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日兩國分別在歐洲和亞洲戰場上高歌猛進,軸心國集團的形勢一片大好。不過隨著戰爭的持續推進,蘇聯與美國的相繼參戰,終於成功遏制住了軸心國稱霸世界的勢頭。尤其是在瓜島戰役和庫爾斯克會戰之後,盟軍已經將戰場形勢完全扭轉,軸心國徹底陷入了被動之中。
同時,除了需要應付正面的火力之外,日軍也擔心遭到英軍奇襲,這樣,戰鬥力便大受影響。當時,雨季來臨,欽敦江水位上升,日本人想要撤退都退不回去了,真可謂是上天無路,下地無門。除此之外,由於己方部隊已經全部撤退,盟軍的飛機開始對推進的日軍進行了狂轟濫炸,結果日本人趕著的豬牛羊被炸死了大半,食物更加緊張。更最要命的是,由於日本人推進到叢林地區,等於是將補給線完全暴露在盟軍飛機的火力中,日軍補給線遭到了沉重打擊。
這樣一來,日本士兵既沒有葯品來給士兵們治病,也沒有食物可以吃進肚子,只能在嘴裡塞滿野草充飢。最終,趁著水位稍退,牟田口廉帶著3萬多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撤出了印度。為了不讓同伴看到自己的慘樣,牟田口廉也在即將抵達日軍大本營時,還專門下令休整一晚,讓自己的部隊看起來更有精神。而經此一役,日本再也不敢攻擊印度,而軸心國也徹底失去了他們在戰場上翻盤的機會。(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7. 在二戰中,日本也曾攻列印度,為何只打了一仗就選擇撤軍
這一戰應該是指的“英帕爾戰役”,這其實是日本和英軍之間的戰爭,要沒有英軍,日本恐怕在二戰中損失比中國還要大。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之後就確立了最基本的政策,迫於國土面積狹小,以“開疆拓土”為基本方針,對東亞、東南亞地區進行侵略,企圖佔領這些地區。
其次是印度的自然環境以及氣候,日本進攻英帕爾正是夏天,又是雨季,道路泥濘個,日軍行動緩慢,加上後勤補給以及彈葯不足,日本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戰爭,據說有30000人以上感染了瘟疫,很多士兵還失蹤。
最後就是戰略反攻到來,當時美國發出最後通牒,讓其撤出中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日本戰略儲備的石油只能維持三個月,原本日軍也打算戰略印度,獲取當地的石油,可是在失敗之後,他們意識到這個方法不可行。整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都開始進行反攻,日本開始走向敗亡。
8. 希特勒點名日本攻列印度,日軍10萬大軍,為何一打就撤兵
都知道日本部隊在二戰時期對中國領土進行了戰火侵略,除了中國之外,對亞洲的其他國家也進行過侵略。日本那會的罪惡可以說蔓延整個亞洲,那會的戰火可以說是燒遍了整個亞洲,多少人民受到日本的屠殺與凌辱。
如果日本選擇再次出兵攻打,日本肯定會引起英國部隊的反擊,在日本部隊第一次受到印度的反擊之後,又遭受到美國兩顆原子彈的摧毀。日本士兵也沒有了還手的能力,之後就選擇了無條件的投降,回到了他們自己的小島,世界人民也就迎來了第二次大戰的勝利,規模浩大的罪惡的第二世界大戰也就結束了。
9. 希特勒讓日本攻列印度,為何日軍打了一仗後就不打了
原因是因為,日本當時的情況,沒有辦法堅持長線作戰。沒有資源補給,日軍根本沒有辦法繼續戰斗。再加上熱帶氣候的不適應,導致傳染性疾病大面積的爆發。導致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大幅度下降。而當時攻列印度,其實是因為戰略的需要,所以希特勒才下這種命令,但是卻沒想到後面會發生這些事情。
至於日軍出現了大面積的傳染性疾病,就是因為印度的環境氣候的原因。印度濕熱的氣候和日本的氣候截然不同,所以習慣了日本氣候的日本兵實際上對於印度的氣候很不適應。再加上印度一直以臟亂差著稱,印度本土人或許已經有了抗體,但是外來者卻受不了這種情況,就會大面積感染,造成軍隊戰鬥力急速下降,最終不得不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