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收藏哪些錢幣
❶ 日本國平成十五年的錢幣五円值多少錢
這是日本發行的5日元硬幣。正面是「日本國」字樣,背面是稻穗和「五円」面額,中心穿孔。硬幣材質是銅。日元不值錢,這枚5日元硬幣是換不了錢的。不過有收藏價值,全新一枚在郵幣交易市場上價值12元人民幣左右,流通品相(8品)價值3元人民幣左右。
❷ 日本明治 錢幣
分2種:小銀幣:市場價170元左右;其他材質的:市場價30-60元左右;
這2種都比較常見,沒有太大的收藏價值,你可以上淘寶上看看,很多的。
自1784年日本光格天皇天明四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至1871年日本明治天皇四年開鑄仙台通寶錢起,經1835年仁孝天皇天保六年鑄天保通寶錢與萬年通寶錢;1857年孝明天皇安政四年鑄箱館通寶;1861年孝明天皇文久元年鑄琉球通寶、文久二年鑄築前通寶、文久三年鑄文久永寶,又於其慶應三年鑄盛岡銅山錢。是年,明治天皇繼位,此後未聞新鑄明治銅錢。
這一階段日本所鑄各種銅錢雖幣文仍用漢字,仍取中孔錢式,除盛岡銅錢外仍皆遵寶文錢制,但其餘如錢幣外形、孔式等形制、背文或圖紋及面背布局等組成錢幣文化之要素,皆出現了與前諸神承仿中國銅錢的日本自鑄錢明顯相異的變革,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日本錢。
附錄:比較有收藏價值的日本錢:
一、古呂錢(1)、宣德錢、火燒錢(2)等下下錢,兩文當古錢(3)一文使用。
二、明惠錢(4)、缺錢(5)、割、磨(6)等錢,五文當古錢一文使用。
三、打平錢(7)、南京錢(8)等,十文當古錢一文使用。
❸ 古代日本不鑄造銅錢,那日本人買東西時花什麼呢
全羅南道南安郡位於朝鮮半島南部,同我國寧波隔海相望,南安郡附近海域是古代中日貿易的必經之路。1976年,這里發現了一艘古代沉船,這艘從中國寧波開往日本的商船上除了價值連城的中國產瓷器外,還有八百多萬枚來自中國各個朝代的銅錢。這些銅錢到達日本之後會獲得一個特別形象的名字:渡來錢。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古代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總是處於優勢地位,國外商人對江南產的絲綢、瓷器、茶葉極度渴求,他們帶著一船的白銀來,換成一船的中華土特產走。他們帶來的懷表、手槍總是被貴族當作稀有玩物,而寄予厚望的工業產品卻全無銷路。
對明清兩朝的對外貿易來說,這種認識大致不錯。但明朝以前的對日貿易卻是另外一種情景,古代中國和日本都以小農經濟為主,日本對來自中國的手工業品需求不是特別大。往返兩國的商人除了要裝載瓷器、絲綢等貨物外,最重要的就是為中國銅錢預留大量倉位。銅錢才是出口日本最緊俏的“商品”。
上圖_ 元祐通寶
在這六百年中,日本的渡來錢以宋朝熙寧元寶、元祐通寶、皇宋元寶和明朝永樂通寶居多,也有少許來自朝鮮的銅錢。有意思的是,日本國內流通的銅錢以一文錢為主,我國宋代和明代都曾鑄造過幣值較大的銅錢,這些銅錢在流入日本後往往會被特意磨小,當作一文錢流通。
明朝時期還有個有趣現象,有的日本商人在賺到渡來錢後,會在日本國內用渡來錢購買銀子,再帶著銀子來明朝換銅錢。原來明朝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發展,銅幣由於價值太小,已經無法滿足流通需要,所以銀子接替銅錢成為了新的貨幣。而日本國內經濟體量小,用不起銀子,日常生活對銀子需求也不太大,於是同樣一塊銀子,日本國內價格遠遠低於明朝。這些日本商人往返交換貨幣就能獲利。
十七世紀,日本進入幕府時代。重新實現中央集權後,德川幕府著手完善國內貨幣政策。1636年,寬永通寶問世,日本這才擺脫對渡來錢的依賴。
文:劉不成
❹ 昭和三十八年日本錢幣收藏價值
昭和三十八年相當於我國1963年,根據你的描述,應該是一枚鋁幣,正面有槿木(一種植物)。經濟價值不大,但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若能成套收集,價值可獲得較大提升,不過難度系數較高。(淘寶里的標價,大多是店主憑意願標的,完全沒有真實性和論證性。須注意。)
❺ 日本國——昭和53年——50田的硬幣有珍藏價值嗎
這是日本1969年發行的50日元硬幣。正面左右是菊花圖案,上下各書「日本國」和漢字面值「五十円」;反面是阿拉伯數字的面值「50」和年號「昭和44年」,硬幣材質是白銅。這個硬幣在日本仍然可以流通,按匯率相當於人民幣的0.26元。從收藏角度來說,這種硬幣發行量巨大,所以收藏價值不高,目前錢幣收藏交易市場上價值6元/枚。
❻ 日本什麼古錢幣最值錢
其實那邊的古錢幣一般都是從這邊流通過去的,比如說永樂通寶什麼的,比較有地方特色的就是大判和小判,金幣當然值錢
由於歷史原因在中國專職收藏對日本錢幣的收藏家不多,大家普遍不感冒......在日本也有很多收藏錢幣在大家,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有很多珍稀的錢幣在他們手裡.
在銅錢的眾多分類中又一個奇特的錢幣,那就是日本銅錢,同樣是圓形方孔,同樣是漢字你能分辨出哪些是日本錢嗎?咱們就一起來認識認識吧。
日本擁有自己的文字,為什麼要在自己的貨幣上使用漢字呢?
這不得不說說日本與中國歷代的從屬關系。
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都是中國的附屬小國,官方文字,正經制度都是照搬中國的,日本一切的官方文件一律用漢字書寫,這個傳統保留到了今天。這就是為什麼日本錢幣上的文字是漢字了。不得不說日本這個民族還是很愛學習的,但做了2000年中國的附屬國,這份優越感是哪來的。閑話不多說了。說到日本錢,就不得不說一個重要的錢幣,那就是永樂通寶。日本一支考古隊曾經在埼玉縣蓮田市的一處戰國遺址中,發現了超過26萬枚古錢幣。這些古錢幣中,就有鑄造於15世紀的明代「永樂通寶」。
日本鑄造的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在日本的流行程度超乎想像,當時日本局勢動盪,無法造出高質量的銅錢,所以乾脆就直接用永樂通寶。日本一些領地上甚至出現了採用永高制,年供以永樂錢為主。永樂通寶鑄工精湛,整齊劃一,質量上乘,所以永樂通寶在日本比較多。
江戶初期又製造了慶長通寶和元和通寶。1636年以後,製造了寬永通寶。 寬永通寶 銅一文錢是最普遍的,寬永通寶可以說是藏友手中最多的日本錢了。除銅一文錢以外,還有黃銅,精鐵的四文錢,鐵的一文錢。
天保通寶仁孝天皇天保6年(1835年),在江戶淺草橋場村金座鑄造。橢圓形,輪廓內孔與普通錢相同,幣面天保通寶四字直書,背孔上有當百二字,孔下鑄金工花押。有四文通用的文久天寶,也有十文通用的寶永通保。但在1835(天寶6年)製造了一百文通用的天保通寶。
江戶時代的大判江戶時代的大判:慶長大判。是後藤四郎兵衛用大判座製造的,才慶長大判到萬延大判五種。在帶著錘眼的表面,寫上水墨字樣「拾兩後藤」和花押。因為大判是贈答和禮儀上用的,所以畫著水墨畫。所謂十兩是重量有十兩,也就是四十四匁左右,而不是價格,但是實際是只有七到八兩左右。
慶長、元祿金幣除了以上,還有一些皇朝銭,比如和同開珎。
和同開爾
長年大寶 仁明
長年大寶
饒益神寶 清和
饒益神寶
琉球通寶
此外還有日本大正、昭和、明治時期發行的機制幣、銀幣,以及日偽時期在我國發行的貨幣。
要謹記一點,外國貨幣不屬於我國貨幣體系,除了幾個別品種外,在中國這些外幣是根本不值錢的,如果你碰到了不認識的書上也沒有的文字或年號,不要竊喜以為碰到了大珍,先搞清楚是不是外國的再說。
❼ 日本國昭和五十九年五百的硬幣現在值多人人民幣,圖案是什麼樣子的
也就是1984年的硬幣了。正面寫著阿拉伯數字的500,背面畫著一個梧桐花(日本人的版式)。因為文字和中國的一致,所以看到了就知道了!就目前的價值來看,一般也就是匯率價格吧,約35元。因為流入中國的很多,所以也談不上有什麼特別的收藏價值,存那麼一個就可以了!
❽ 鬼子當年在東三省發行的錢是什麼樣的
偽滿洲國的中央銀行為「偽滿洲中央銀行」。偽滿洲國貨幣為元。1元=10角=100分。偽滿洲國貨幣與日元等值。流通貨幣為偽「滿洲銀行券」,不可兌換金銀。朝鮮銀行券和日元在偽滿洲國境內也可自由流通。1933年偽「滿洲中央銀行」紙幣發行額為6億元,1938年紙幣流通額達50億元。[1]
偽「滿洲國圓」是偽「滿洲國」的流通貨幣。發行單位是「滿洲中央銀行」。
偽「滿洲國圓」發行之初和中國的貨幣一樣,都是採用銀本位制。1935年11月起,改實施與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與日元等值。另外「滿鐵」附屬地和關東州也使用朝鮮銀行發行的朝鮮圓。[1]
一開始,紙幣和硬幣都是由日本銀行的造幣廠生產,不過後來就由偽「滿洲國首都」新京(現長春)的偽「滿洲中央銀行」生產了。由於20世紀30年代國際銀價的不斷大幅波動,偽「滿洲國圓」在1935年脫離了銀本位而與日元固定匯率,隨後就接近了與日元的匯率平價。自1940年開始,偽「滿洲國圓」就開始用來衡量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
在此期間所發行的紙幣的一半面值都是由硬幣回收的。一共發行了五種面額的紙幣,分別是一百圓、十圓、五圓、一圓和五角,正面以清代的統治者為特徵。由於二戰時期日本統治地區的通貨膨脹壓力,1944年發行了一千圓紙幣。[1]
偽「滿洲國」纖維制硬幣
圓可以細分為十角、一百分或是一千厘,硬幣面額的發行則是從五厘到十分。[1]
1944年和1945年,偽「滿洲國」發行了由與硬紙板類似的,被「世界硬幣標准目錄冊」稱為「紅色或棕色纖維」的材料製成的硬幣(1、5分)。[1]
1948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大約120億偽「滿洲國中央銀行」的鈔票被東北銀行收回。
希望採納!謝謝!
❾ 日本昭和48年100元硬幣現在值多少人民幣
不值錢
昭和48就是1973年
中國收藏界主要收藏古代銅錢
而日本人沒有收藏錢幣的愛好(更別說是1973年的
而且現在還流通的錢幣
就是人民幣
你拿著現代流通的錢
去問
有收藏價值沒
人家會怎麼想)
有機會去日本花了吧
RMB10元
❿ 日本昭和48年100元硬幣現在值多少人民幣
不值錢 昭和48就是1973年 中國收藏界主要收藏古代銅錢 而日本人沒有收藏錢幣的愛好(更別說是1973年的 而且現在還流通的錢幣 就是人民幣 你拿著現代流通的錢 去問 有收藏價值沒 人家會怎麼想)
有機會去日本花了吧 RMB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