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劍要怎麼綁在腰間
1. 日本刀刀鞘上面的繩子是幹嘛的,還有怎麼掛在腰上,,不用說道服了!
刀鞘上面的繩子叫下緒,作用是居合的時候要做鞘引,鞘大幅度運動,沒有下緒容易滑脫,而且松緊適宜的下緒能夠控制鞘引的范圍。
掛在腰上是因為防止武器輕易地滑落或被人奪走。日本刀用多了,鯉口會松動,如果不注意,刀就會從鞘中滑落。這樣有些時候需要用下緒在鐔上扎一下,提高佩戴人的注意力,防止刀滑落。
(1)日本劍要怎麼綁在腰間擴展閱讀:
日本刀的刀劍鑒賞禮儀
鑒賞刀劍時一定要顧及在場人士的安全,同時要盡量避免損傷刀劍。
首先在安全的位置坐好。用兩手將刀劍托起,然後鞠躬敬禮,以表示對刀匠的敬意和對物品的尊重。然後,用左手緊握刀鞘,鞘底向前;右手持柄,逆刃反握也就是刀刃朝向右掌虎口的方向。
保持刃向上,先輕輕拔出一小段刀身,確認刀身是否有卡緊在鞘內。刀身若果卡緊,一次過強行拔出會有可能令刀身失控飛出,危害自己和他人。
此後,以緩慢的速度一口氣將刀身拔出至切先的部分。若中途有停頓,刀身的表面或者刀鞘的內部可能會被刮花。
拔刀時,要避免刀身兩面和邊鋒與刀鞘內側的接觸,將刀背抵著鞘邊就可以防刮花刀身或鞘內。切先先支撐在鯉口,也就是刀鞘開口的部分,再慢慢將刀身移離刀鞘。刀拔出後,先將刀鞘放在一旁,再慢慢鑒賞刀劍。
2. 古時,人們是如何把刀劍佩在腰間的
以前那些人用腰帶的拉,所以可以插在腰邊!日本的武士刀嘛,有一樣東西叫肚兜就象海賊王里的索羅一樣!!
3. 日本劍道中打刀怎麼綁在腰帶上
NHK : 打刀不是綁在腰帶上...是插在腰帶上~...要綁在腰帶上的...是太刀~...打刀...小太刀...或是 脅差 (= 短刀)的刀刃...不管是收刀...或是拔刀...在傳統的日本劍術里...1般都是朝天滴~...而太刀的刀刃...是向地滴~...打刀...小太刀...以及脅差...劍士通常只插在腰帶內...而太刀...是綁在腰帶上固定...打刀的刀刃朝天...不管是左手...或是右手作居合...就是在拔刀的時候...刀刃自然會朝外...而且...向正前方的敵人...作90度~180度的通殺...因為打刀在拔刀的時候...除了進攻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第1時間的防衛...以刀格刀...慎防被奸人...突然拔刀偷襲唄~...嘿嘿嘿....第1格是最重要的...有時候...第1格格不住的話...劍士的生命...也就 Game Over 了~...哈哈哈嘻....居合道的中心思想...就是作為防衛護身之用...或是用作危機迴避...劍士要常常...天天...反復的練習...要懂得在處理突發危險的時候...不用思考...光靠本能反射...達到"居合必殺"..."拔刀必殺"...或是"1擊必殺"~...誰的反應比較快...誰的勝算...就自然比較高...下場沒父子...刀具沒眼睛...要毫不思考...第1反應...手起刀落唄~...當然...在拔刀的時候...如何練習"突然剎車"...也是各個的居合道流派...各有不同~......... NHK : 在劍士腰間的打刀和脅差...通常只是插在腰帶上...而且...不管你天生是左手或右手...全部要刀刃朝天~ NHK : "收刀"也是要刀刃朝天...如果拔出向地的打刀...1般的反應...可能會不夠快...而且...最重要的是...拔刀後...拿準刀刃所在的位置...會比較困難...要求拔刀快狠准...出刀位置准確的話...日本大多數的居合道流派...還是建議...要刀刃朝天~ NHK : 初練習劍道的女孩子...會使用木刀...學習最基本的"站立居合"...就是 站著拔刀~ NHK : 使用傳統 白樫木 製做的...練習劍道用的木刀...太刀和小太刀套裝~ NHK : 拍攝於1880年左右...當時1位日本武士的照片...照片經過高清處理...而正本...現收藏於日本長崎大學的付屬圖書館內~...圖中...刀刃朝地的那把...就是太刀...而且是1把...外面披有尻鞘的太刀...拍照的時候...武士把它拿在手上...平時應該是...縛系在腰帶上...而另外1把...刀刃朝天...插在腰間的...就是打刀~
4. 怎麼把武士刀綁在腰上
如果你買的是正規的劍道服(上下兩件的),網上可以找到標准劍道服的穿著方法,Hakama(就是那條像裙子一樣的褲子)穿起來有點麻煩。
但是如果你是買的cosplay用的衣服,那就隨便系系好了。因為那個衣服本身就不標准。
日本刀標準的佩戴方法是插在腰帶裡面的,但其實真正的居合道練習的時候,是需要一條居合帶的,只是Hakama的腰帶是禁不住刀的。
刀插在腰帶裡面時,是刀刃向上的,刀繩要繞過刀再綁在腰帶上,這個打字就說不清楚了。
建議你有條件的話系統的去學學。自己練習容易受傷。
如果只是為了拍照什麼的,那就無所謂了~~~pose擺好了都OK。
5. 佩戴在日本武士腰間的那個用來裝劍鞘的帶子叫什麼
下緒:綁在刀鞘上的繩帶,用於刀鞘和腰帶的固定。武士綁的是居合腰帶。
6. 我想在腰上跨刀,劍道用刀,請問要用皮帶還是什麼東西啊
古玩市場上有日本的留下的專門用來掛刀的皮帶,一般太刀的話用他自帶的繩子或者直接掖在腰間也行。
7. 如何將劍懸在腰上
綬帶綁著。
中國在商代開始有制劍的史料記載,一般呈柳葉或銳三角形,初為銅制。當時通常是作為長兵器之下的輔助武器,但在吳、越等河川較多的地區則因水戰較多而是將劍作為主要武器,春秋時代的名劍也因此大多出於這些地區。
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銅劍,約在早商時期的公元前15世紀。此劍通長25.4厘米,劍身近似柳葉形,厚脊,雙面刃,直柄,中間有兩道凹槽,柄首略呈環狀,柄與劍身銜接處的兩側有凸齒,劍身向下斜凸成鋒,柄部纏繞麻繩。
春秋戰國,為步戰主要兵器,不斷加長。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有 55.7厘米。 漢武帝時,有超過3尺,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劍鋒的夾角由銳加大。 東漢,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 漢代後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並趨於定型,即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後有莖,莖端設環處稱鐔,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飾物。 隋唐,佩劍盛行。《隋書·禮儀志》載:「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號侯,皆只佩。綬亦如之。」 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視為飾物,抒以凌雲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 後劍與道教接上不解之緣,成了道士們手中的法器之一。
自黃帝至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煉制技術亦逐漸進步。春秋戰國之時,並定劍制,詳言制劍之法。周禮考工記雲:「周官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兩從半之,以其臘廣為之。莖圓長倍之。中其莖,役其後,身甚五其莖,重九鏘﹝按:周禮六兩半為一鏘﹞,謂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長四其莖,重七鏘,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重五鏘,下士服之」。又考古記雲:「劍,古器名,兩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謂之臘,或謂之鍔﹝即劍身﹞。背刃以下,與柄分隔青,謂之首﹝即劍盤﹞,首以下把握之處曰莖﹝即劍柄﹞,莖端旋環曰鐸」。
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源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可割可刺,抵禦匪寇與野獸。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為主要短兵器,士類必有之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
先秦兩漢的時候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帶扣,如15-17樓那樣的卡扣式佩戴法,另一種是如39樓的秦陵一號銅車馬御官俑那樣,使用璏式佩劍法,使用劍璏穿系在劍帶上。
最初劍璏直接穿系在革帶上,後來在革帶之外另加一條劍帶,專門用於系劍。
早期劍的佩帶方法:
西漢之前青銅劍的佩帶方法,根據實物資料和出土時遺存的痕跡,可以歸納為三種:
(1)單耳(環)懸掛法
這是一種很古老的佩帶方法,比較適合於尺寸較短小的劍。以西周早期的曲柄青銅短劍為例,多數在出土時都沒有劍鞘或腐爛的劍鞘(如皮革劍鞘)的痕跡,而大部分劍首上幾乎都有一個圓環,這個圓環很可能是用來穿繩帶,使劍能系吊在腰帶上。這種佩帶法可以在西漢的一件持刀俑上得到一些證實,這件俑的腰部很清楚地塑造了一把懸掛著的小刀,說明西漢時期仍在使用這種方法。
西周後期開始配劍鞘,甘肅靈台和四川成都曾分別出土一柄有銅鞘的劍,這兩把劍鞘一件左右各有一環,另一件為雙耳,這些耳和環用於系掛應是無可置疑的,如果做一試驗可以發現,當繩帶系住一環或一耳時,佩劍正好形成一定的傾斜角度,拔劍時就很順手,而兩側有環或耳可能是便於左右都能佩帶。
北方系統的曲刃劍也是採用這種方法。瀋陽鄭家窪子兩座戰國墓中出土了很多曲刃短劍,內有一柄劍的木鞘雖已腐爛,但在劍身上,特別是銅制劍鏢(劍鞘底部的裝飾)內留有清除的殘痕,劍身旁還有七個大小不等相互套連的銅環,第一環上殘存有麻繩痕跡,靠近痕跡還有一顆綠松石佩珠,經研究復原,確定是劍鞘上的佩掛裝置。
採用懸掛法佩劍,如把繩帶直接系結在腰帶上,經常要取下掛上一定會覺得十分麻煩,如不系住的話,一遇劇烈運動劍又會掉下來。要解決這個難題,在繩帶的一頭穿上一顆大珠子是種既簡單又實用的好辦法。佩劍時只要把珠子塞入腰帶內,劍就不會脫落,卸劍時輕輕用力一扯,很容易就取了下來。這種方法在今天的戲曲道具中仍在使用,而幾千年以前,我們聰明的祖先已經把它給發明出來了。
曲刃劍在使用懸掛法時,還要增加劍柄的重量,這是因為曲刃劍的劍身比西周的要長一些,入鞘後連同劍柄約有50釐米左右,如果僅用一個支點懸掛,必然會因劍身下段分量較重而使劍垂直於腰間,妨礙人的行動。為了使劍能橫向保持45度傾斜,只有加重劍柄的重量,這可能就是曲刃劍為什麼要裝劍柄端加重器的原因。劍柄加重後,不僅便於佩掛,而且還增加了揮劍時產生的沖力,提高了劍的擊刺穿透力度。
(2)璏式佩劍法
璏,《說文》上註:「劍鼻玉也」。(《說文?玉部》)那麼,又何為鼻呢?「鈕謂之鼻」。(《廣雅?釋器》)「鈕,系也」(高誘注)聯系起來理解,就是用於系佩劍的鼻鈕。這種劍鼻鈕曾與很多春秋至秦漢時期的銅鐵劍同時出土,開始人們並不瞭解它,許多專家對它的名稱和用途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七八十年代,山西、湖南等地出土的幾件青銅鑄像上,出現了一些比較清楚的用璏佩劍的形象,秦始皇陵1號2號銅車馬出土後,真相終於徹底大白,兩輛銅車的馭手身上都配有劍,其腰帶穿過劍鞘上的璏系與腰間的每一細節都表現得清清楚楚。而且銅俑劍上的璏的形狀和近旁兵馬俑坑出土的銅璏造型也完全一致,由此不僅證實了璏在劍鞘上的位置,璏式佩劍的方法,還證實了西漢時期很多雕璏精美的玉制劍器也是璏,這些玉璏一般都用於玉具劍的劍鞘外。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劍,劍身都比較長,佩於腰間時必須要束緊,否則必然會左右晃動,磕磕碰碰,妨礙人的行動,用璏式佩劍正好滿足了這個要求。璏式佩劍時可以直接用腰帶,也可以用另一條比腰帶更細的布帶系佩,這在徐州獅子山出土的兵俑上也表現得很清楚。為何要用另一條腰帶系劍,可能也有另一層原因。《史記?刺客列傳》記載了荊軻刺秦王時,秦王情急之中幾次拔不出腰間佩的長劍,原因一是劍太長,二是劍佩得太高,抽劍時劍鋒還未出鞘手臂已抬到極限,後來侍臣叫「王負劍」(負劍就是把劍柄朝下,劍身推至背後),秦始皇才把劍拔出來。由此可見,佩劍時劍柄的位置最好低一些,璏一般都裝在劍鞘的中部偏上位置,劍一長劍柄位置就要升高,如用另一條劍帶使劍垂下來一些,既不礙束衣,又有利拔劍,豈不是兩全其美。而秦始皇危急時無意中所創的負劍,西漢時也成為一種劍的佩法,的武士像,腰間佩劍的劍柄朝下,就是採用的這種佩法。璏式佩劍法開始主要流行於中原一帶,後來傳入西南和北方草原,隨著匈奴騎士的行蹤,傳播到了歐亞廣大地區,在俄羅斯南部、黑海和印度等地出土的文物上,都可以見到用璏佩劍的圖像。
(3)劍帶掛肩佩劍法
用劍帶佩劍的方法在歷史上流傳時間最長,雲南普甯石寨山一作戰國墓中曾發現,在一人體骨架的頭至腰間,斜置了二十六枚圓形瑪瑙片,最下一片正好與銅柄鐵劍的莖首相連。根據種種遺跡推斷,這些瑪瑙片原來是釘綴在劍帶上的飾品,這柄劍是用劍帶掛肩佩帶的。用劍帶佩劍的形象在1993年於雲南江川最新出土的一尊西漢鼓座銅俑,和唐代的《南詔圖卷》上表現得最清楚,其餘在一些青銅貯貝器器蓋上的人物雕像上也有反映。貯貝器和銅俑都出土於雲南,《南詔圖卷》也畫的是雲南南詔國的故事,因此很可能這種佩劍法最早流行於雲南地區。南方氣候溫暖,衣著單薄,採用劍帶佩劍使攜帶物能鬆散舒適地掛在身上,比較符合熱帶地區的生活習慣。
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很崇尚裝飾美,生活中各類用品裝飾都非常考究。因此西南夷劍不僅本身雕鏤花紋,劍鞘也都十分華美,晉甯和李家山都曾發現過數量不少的金制殘劍鞘和劍鞘上的飾品,其精美程度令人驚嘆。既然劍鞘如此珍貴,在劍帶上有相應的貴重裝飾品,也就顯得完全合理了。
劍帶佩劍法在中原地區也曾使用過,河南洛陽出土一柄刻有「繁陽之金」銘文的青銅劍,銅劍配有象牙製成的劍鞘,在劍與劍鞘的近旁也發現有於晉寧瑪瑙片相近的圓形玉石片,據考證也是劍帶上的飾品,這一發現證明中原地區也有使用劍帶佩劍的。劍帶掛肩佩帶法一直到今天在阿昌、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依然流行著。
8. 怎麼把刀固定在腰上
有兩種方法,(真刀)
1.日本刀的刀鞘上帶有皮帶,將它繫到
hakama(道服下衣)的腰帶上。
2.直接將刀帶在hakama(道服下衣)的腰帶上。
竹刀是不允許綁在hakama上的。(本人以前試過,被教練痛打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剛剛賣了道服,應該是初始者吧?
你學的是大韓劍道?還是日本劍道?
大韓劍道在3段之前是不允許使真刀的。
9. 海賊王索隆的劍怎麼綁在腰上
是有繩扣的。可以用麻繩綁在刀鞘上,當然,三個扣分開。也可以用第三根繩將三扣連在一起防止刀鞘不齊
10. 日本劍道服腰上的是什麼
日本刀。
所謂的掛在腰間 ,是日本穿著武士服,「(就是沒有外面那層護甲),將刀插在腰間, 武士刀上面的劍鞘外面有有繩子 ,叫做「下緒「,把這個繩子綁到腰上。
刀鞘上面的繩子叫下緒,作用是居合的時候要做鞘引,鞘大幅度運動,沒有下緒容易滑脫,而且松緊適宜的下緒能夠控制鞘引的范圍。
掛在腰上是因為防止武器輕易地滑落或被人奪走。日本刀用多了,鯉口會松動,如果不注意,刀就會從鞘中滑落。這樣有些時候需要用下緒在鐔上扎一下,提高佩戴人的注意力,防止刀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