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古代醫學書籍有哪些

日本古代醫學書籍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9-11 23:28:28

① 古代有那些關於醫學方面的書籍

一、《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葯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葯;它提出了辨證用葯的思想,所論葯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葯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葯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三、《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四、《難經》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系。

《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五、《脈經》

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10卷。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

《脈經》系我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首次系統歸納了24種脈象,對其性狀作出具體描述,初步肯定了有關三部脈的定位診斷,為後世脈學發展奠定基礎,並有指導臨床實踐之意義。同時《脈經》還保存了大量古代中醫文獻資料。

六、《諸病源候論》

證候學專著。又名《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於大業六年(610年)。為我國第一部論述各種疾病病因、病機和證候之專著。

全書分67門、1720候。卷1~27論內科諸病;卷28~30論五官科諸病;卷31~36論外傷科諸病;卷37~44論婦產科諸病;卷45~50論小兒科疾病。此書繼《內經》、《難經》、仲景著作之後,使中醫理論更為豐富。於病因方面尤多創見,使中醫病因學說趨於系統、全面。

如對傳染性疾病之認識,就明確指出「感其乖戾之氣而發病」。又如山區多「癭」病乃其民「飲沙水」之故;嶺南「瘴氣」系「雜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顯超出前人見解。於病理及病證方面之論述亦較精審,超越古人。

如消渴病每多發癰癤或水腫,這正是對糖尿病並發皮膚病及泌尿系統感染之最早描述。其對水腫一病,分述至詳。於婦科則經產帶下、妊娠、無子等類;外科則詳述癰疽疔腫諸瘡之理,證候及預防等;於創傷外科,則記載有難度較大之腸吻合及血管結扎術等。

在證候分類學上亦有較大發展,其別類分門系統而有條理,且徵引典籍甚富,如《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所載近300種、5300多卷醫書賴此書而保存。為研究隋以前醫學成就重要文獻。

② 介紹古代醫學的書籍有哪些啊

重點推薦:《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千金翼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本草綱目》、《溫熱論》。

先秦:《神農本草經》神農氏 《皇帝內經》
漢代:馬王堆漢墓醫書 《黃帝內經素問》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張仲景《金匱要略》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葛洪《肘後備急方》、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蘇敬《新修本草》 、王燾《外台秘要》、元丹貢布《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北宋:宋慈《洗冤集錄》
回回葯方 忽思慧《飲膳正要》、許國禎《御葯院方》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子和《儒門事親》、朱丹溪《格致余論》、李東垣《脾胃論》、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吳又可《溫疫論》、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王孟英《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條辨》、王清任《醫林改錯》、《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聖濟總錄》
近代醫學名著 《古今圖書集成》

③ 都有哪些古書籍介紹醫學方面的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及其雜病治療規律的專著。東漢末年張仲景撰於公元200-205。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
。《傷寒論》全書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葯方112個。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癥候歸納出癥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臟何腑,以及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
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啟時的作用,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具體地說,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為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④ 醫學界有哪些卓有成就的人以及相關著作

一、《脈經》全書共十卷,九十七篇,為西晉·王叔和編撰。這是我國醫學史上現存第一部有關脈學的專書,是公元三世紀以前我國有關脈學知識的一次總結。《脈經》開宗明義指出「脈理精微,其體難辯」,「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脈經》正是針對這些難點來進行編撰總結的。

《脈經》雖然是一部綜合前代脈學成就的著作,但由於它篇幅簡練、集中,便於學習,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國內外影響極大。如唐代太醫署就把它做為必修課程,日本古代醫學教育仿唐制,當然也不例外。

該書著成後,就陸續傳到我國西藏地區,對藏醫學的相關學科起著重大的影響。通過這里,中國脈學又傳入印度,並輾轉傳入阿拉伯國家,對西歐脈學的發展也有所影響。

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爾哈姆丹(1247~1318)編寫的一部波斯文的醫學網路全書《伊兒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十三世紀~十四世紀初)一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脈學方面的內容也與《脈經》相似。

中世紀阿拉伯醫聖阿維森納(980~1037)的《醫典》中有關脈學的內容,也多大同小異,可見《脈經》在國內外醫學發展史上影響之深遠。

二、《針灸甲乙經》

全名有時也稱《黃帝甲乙經》(《隋書·經籍志》)、《黃帝三部針灸經》(《新唐書,藝文志》等),現一般通稱《針灸甲乙經》。各書所載卷數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今本《針灸甲乙經》全書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內容系擷取《素問》、《鋮經》(即《靈樞》和《明堂孔穴灸治要》這三部書的有關部分的精華,予以整理重編。

卷一至卷六,依次敘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臟六腑、營衛氣血、精神魂魄、精氣津液及肢體五官與臟腑功能的關系等;其次是人體經脈、經筋等經絡系統的循環路線、骨度腸度及腸胃所受;再次是人體俞穴,依身體部位分部敘述其位置。

主治,書中計敘述俞穴348個(其中單穴49個;雙穴299個)而不是如其所說的365穴,這些穴位是按頭、面、項、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很便於尋檢。每一穴均有針刺的深度、灸灼的壯數,再次敘述診法、重點介紹脈診的內容。

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後介紹針道,針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後介紹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問題,並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進行闡釋。

臨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紹內科(包括傷寒熱病、中風、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等病症的針灸治療,其中內科共43篇,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五臟病、六腑病、經脈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論述癰疽,至於婦科及兒科,各有一篇各論述20種及10種該科病症。

《針灸甲乙經》的著成,對於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宋、公元6~8世紀,中、朝、日之教學均規定為教授學生的必修課;宋、金、元、明、清重要針灸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本書的基礎上的發揮。國外早已有本書英譯本,對國外針灸學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

三、《肘後備急方》

本書原名《肘後救卒》,計三卷,東晉葛洪所著。今本《肘後備急方》共八卷,其內容主要是一些常見的病證的簡便療法,包括內服方劑、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實用的內容。這部書雖號「肘後」,但卻包含相當多寶貴的醫學史料實用的方劑方法。

書中還提到射工、沙虱、馬鼻疽等多種傳染病,論者認為所謂射工是對一種血吸蟲病的得病描述。而沙虱所描述的是恙蟲病,山有人認為這是血吸蟲病的得病過程。更可寶貴的是書中還指出這種沙虱鑽入皮肉後。如果以針挑取蟲子,正如疥蟲,著爪上映光方見行動也。

這可證明當時已經認識疥蟲,它用疥蟲的大小,檢得方法來比喻沙虱,十分恰當。總之,《肘後備急方》一書,對古代幾種傳染病作了細致的描述在世界傳染病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肘後備急方》中專有一節討論「猘犬所咬毒」的處理。書中首先認識到猘犬(亦即狂犬)咬人的嚴重性,指出其潛伏朗和病程經過。提出治療狂犬病的方法計約二十種,其中有「仍殺咬犬,取腦傅之,便不復發」之法。

這方法的寶貴之處在於它是以該狂犬的腦組織來敷貼傷口以預防狂犬病之發作,是一種免疫治療的思想萌芽。狂犬病毒原是親神經組織的病毒,在狂犬的腦組織中大量繁殖。用這種組織來治療狂犬病,如果說是在「以毒攻毒」的思想的影響下提出的,它也符合現代免疫治療的基本原理。

四、《華佗針灸經》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 、「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五、《本草綱目》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

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被後世尊為 「葯聖」

⑤ 日本 傳統(醫學)養生

一是沐浴法。日本人常說:「寧可不吃飯,也不能不洗澡。」一語道破了沐浴的重要性。於是日本的公共浴室成了一大特色。江戶時代,出現男女混浴,同時男女更衣室,均由不分性別的一個人管理。但喜歡泡澡幾乎是日本民族的共性。到現在為止,日本的澡堂子還是很有特點,這個民族的泡澡習慣一直保持到今天。
二是自然生養。日本居室建築一律用原木,不上油漆。室內傢具也是原木原色,院里種上各種花木,草牆石道由有利健康而無傷害的物質建成。
三是賞花養生。日本人有春賞櫻花秋觀菊的習俗。但日本人最講究的是飲食之道。
日本民族是在大和時代才意識到飲食的重要性的,並稱之為食養。他們有一本很有反響的書叫《石冢食養》後來還成立了「食養會」。專家認為,吃糙米為主食最好,如不足則用其他穀物和薯類補充,多飲日本綠茶,少飲含糖多的咖啡。在日本,有人研究少食法,講究不吃早餐,中晚餐盡量少吃,主要吃優質粳米。日本人的飲食習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以新鮮取勝。日本海產品豐富,新鮮,且少污染,有些完全不用加工就可以食用,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使日本人成了食用生鮮食品的習慣。新鮮食品有利於養生,日本人便傳承了生食的烹飪法。近年來,不少營養專家認為壽司是優質的長壽食品。它的特點是新蒸米飯和新鮮魚介或蔬茶,加入去毒的山葵末,必需當天做當食用。2.少加工保養。不破壞或少破壞營養的烹飪法,也是日本養生的一大特色。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生魚片,壽司幾乎沒有什麼加工,便端上餐桌。這種易於消化的吸收,自然有利於健康長壽起到養生的作用。3.少食多餐有利於養生。日本人的份飯,盒飯等在一般情況下,飯量大的差一點,飲量小的會剩一點,量中的正好。日本人主張早吃八分,晚餐吃六分,日本人有上午10點時,下午3點就餐的習慣,日文稱「哦呀茲時間」這種正餐不吃太飽,中間加吃點心飲料的做法是很合理的飲食搭配。4.重視食醋生養。日本人主張少鹽多醋。在日本,烹飪用醋的菜餚很多,頗具代表性的生魚片,壽司都少不了用醋加工調制。標準的日式宴會菜單中,一般要有「醋物」一道菜。很多魚介類菜餚加醋煮煎使其殼刺容易軟化利於補鈣。在所有的國家中,恐怕日本是食醋最多的國家。從統計資料得知,日本每人每年平均食醋7.88公斤,美國人為6.51公斤,中國大陸則僅0.91公斤。5.注重白蘿卜養生。日本是食用白蘿卜最多的國家。他們認為只要有了白蘿卜、生魚片和豆腐就可以健康長壽。他們常食的是白蘿卜泥,也就是洗凈後不去皮弄成泥狀,然後當桌上端上其他菜時,佐用白蘿卜泥食用。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就有用白蘿卜烹制50種菜餚的方法,而且有的是秘傳。
日本人用「健康十訓」來總結其飲食養生之道:少肉多菜,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衣多浴,少車多步,少煩多眠,少怒多笑,少言多行,少欲多施,少食多嚼

⑥ 日本的本土醫學是什麼

1、漢方醫學

公元5世紀由朝鮮傳入。因當時的朝鮮使者為天皇治病收效,使日本認識到中國醫學的價值並且接受,中國醫學便以朝鮮為媒介傳入日本。成為日本醫學的起源。

公元552年,梁元帝贈給日本《針經》一套,公元562年,吳人知聰攜《明堂圖》及醫葯書籍164卷到日本,開始了中日醫學的直接交流。至隋唐之際,中國由統一走向興盛,成為亞洲經濟、文化、醫葯等方面的中心,兩國交往月益頻繁,公元608年,日本推古天皇派遣葯師惠日、留學生倭漢直福因等來中國學醫,歷時15年,於628年學成回國,帶回大量隋唐醫書。公元754年唐高僧鑒真應邀,攜帶大批醫書東渡日本成功,對日本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和促進的作用。此後隋唐、宋代醫學及醫葯著作大量源源不斷地傳入日本,成為日本醫學的主流。

‍‍
公元15世紀末,田代三喜(公元1465~1537年)入明拜僧月湖為師,專攻金元醫學,留學12年回國後,首倡李朱醫學。適逢當時日本社會盛行宋儒性理學,其弟子曲直漱道三大力推廣普及,並建立啟迪院,教授門徒800餘。李朱醫學逐漸遍及日本各地,風靡一時。1571年,曲直瀨道三代表作《啟迪集》問世,該書引用中國醫書達63種之多,其內容以引李東垣《脾胃論》、《蘭室秘藏》,朱丹溪《格致余論》、《丹溪心法》為最多。但並不拘於醫家,而是博採眾長、首次提出以傳統醫學的理論,把握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表現,在此基礎上察證辨治,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建立了日本漢方醫學獨立發展的基礎。曲直獺道三以後,追隨者甚眾,其弟子大多成為當時名醫。江戶前期以及其後約100年間道三學派,即金元醫學佔主導地位,從而形成日本漢方醫學第一支學派,即所謂「後世方派」,真正開始了中國醫學日本化階段。

江戶中期,古方派與後世方派互相對立,學術爭鳴非常活躍,使漢方醫學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點及明顯的學派傾向;理論上以《傷寒論》為基本框架,並高度簡單化;臨床上注重方證與「方證對應」;診斷上強調腹診的重要性;方葯上以方劑為單位。終於實現了中國醫學日本化的過程,從而誕生了名符其實的日本傳統醫學——漢方醫學或稱東洋醫學。

2、「蘭學」醫術的傳入

幾乎與此同時,西方醫學也傳入了日本,但真正受到注意井發生影響是在17世紀,隨荷蘭人進入日本之後。公元1754年京師醫官山脅東洋根據西醫人體解剖,訂正古醫籍的錯誤,撰《臟志》一書,為日本近代解剖學之嚆矢,引起一些漢方醫學者的注意和研究舉趣。繼而,有關西醫解剖、生理、臨床各科、葯學方面的書籍不斷問世,使僅方醫學家們較廣泛地接觸西醫理論,發現其可取之處,逐漸接納了西醫,並試圖將漢方醫學與西醫相融合,建立新型的醫學從而形成了歷史上的「漢蘭醫學折衷派」。折衷派吸收了後世方派和古方派優點,揚棄其不足並吸取一些西洋醫學觀點而立論,主張無論是哪一派,只要在臨床有效就應選用。開發中葯麻醉劑,在世界上最先成功地作了乳癌摘除術的華崗青洲、永富獨嘯庵,以及明治前期主宰漢方界,被稱為幕末明治的漢方巨頭淺田宗伯等都可以說是折衷派的代表人物。但到德川幕府的末朝,傳統醫學的主體與折衷派分開,而出現了考證學派,並取得了支配地位。他們將中醫經典著作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其代表人物如山田正珍以及丹波氏家族。此後,至19世紀中葉,日本漢方醫學界古方派與折衷派影響較大,前者強調「經驗實證主義」,重臨床經驗而輕視理論;折衷派中則以考證學派居主流,側重於古文獻的考證、訓詁、箋注,理論上全尊古,無所創見,造成漢方醫學學與術的分離,使醫術的傳授受到很大的影響。至明治以前的幕府末期,名醫已很少,加之醫學傳授方面的保守和神秘主義,引起當時民眾的反感和不滿。此外,漢方醫學與當時發展戰傷外科、預防醫學、集體治療醫學和防疫醫學等「群體防治醫學」的需要相矛盾,使漢方醫學在與西醫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3、明治以後西醫的強勢

公元1868年,進入明治時期的日本政·府;打破德川幕府推行了200餘年的閉關自守政策,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同時在傾向於西洋文化的社會大潮的背景下,醫學也轉向於西洋醫學。漢方學館被封閉,領導權由西醫執掌,片面強調西醫的優點,根本忽視兩種醫學的不同,大力提倡西醫,採用西醫葯分業制度。通過西歐醫學教育,大量培養西醫師,此時的漢方醫學陷入低谷。明治8年以後,漢方醫學甚至處在法律上難以生存的狀態。‍‍

⑦ 古代醫學著作都有什麼

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於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也有部分中醫教材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當作四大經典。目前採用前者說法的較多。

《脈經》全書共十卷,九十七篇,為西晉·王叔和編撰。這是我國醫學史上現存第一部有關脈學的專書,是公元三世紀以前我國有關脈學知識的一次總結
二、《針灸甲乙經》
全名有時也稱《黃帝甲乙經》(《隋書·經籍志》)、《黃帝三部針灸經》(《新唐書,藝文志》等),現一般通稱《針灸甲乙經》。各書所載卷數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三、《肘後備急方》
本書原名《肘後救卒》,計三卷,東晉葛洪所著。今本《肘後備急方》共八卷,其內容主要是一些常見的病證的簡便療法,包括內服方劑、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實用的內容。這部書雖號「肘後」,但卻包含相當多寶四、《名醫別錄》
原書早佚,但其有關內容仍可從後世的《大觀本草》、《政和本草》中窺知。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內容,365種系陶弘景錄自《名醫別錄》。
貴的醫學史料實用的方劑方法,有不少醫學史上的重要發明發現,對今天的醫療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五、《本草經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據《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的內容各365種,共730種編撰而成,也是本時期本草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本草經集注》存有兩種殘卷,一是出土於敦煌石窟的殘卷,一是出土於吐魯番的殘卷。
六、《劉涓子鬼遺方》
《劉涓子鬼遺方》據說是晉末的劉涓子在丹陽郊外巧遇「黃父鬼」時所遺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專著,又稱《神仙遺論》。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為十卷,今本則只存五卷,後劉涓子後人傳與北齊龔慶宣而傳世,原書又你《癰疽方》,經龔慶宣整理後,成今本《劉涓子鬼遺方》。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稱《經方小品》,是本時期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陳延之,生平失考。據學者考證約著成於公元五世紀下半葉之南朝宋齊間。

⑧ 誰知道古代名醫資料啊急需啊!


古代名中醫非常的多,所以保留和流傳下來的名醫資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像張仲景、扁鵲、李時珍等非常知名中醫資料,還有些非常經典但不太有名的中醫古籍那也是非常多的

這些古中醫資料多出自圖中右下角處,可以說各古名醫書籍都有,且不下於十多萬本的中醫古籍資料

古名醫書籍目錄:

《中醫治驗經驗合輯(42冊)》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7冊)》

《中醫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葯成方制劑(全20冊)》

《中國醫著系列叢書(全6冊)》

《中國醫學大成-曹炳章(50冊)》

《中國醫術名家精華叢書(全4卷)》(掃描版)》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叢書(6冊)》

《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33冊)》

《中國名醫驗方匯編(9冊)》

《中國《古今醫案類編(15冊)》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112冊)》

《張氏醫通(1-4卷)》

《增廣《醫方口訣集(上中下卷)》

《增補萬病回春(8卷)》

《增補古方葯品考(1-5卷)》

《遠西醫方名物考(45卷)》

《醫余(上中下卷)》

《醫學至要抄(上下卷)》

《醫書六種(12卷)》

《醫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醫經溯洄集和語鈔(1-10卷)》

《醫經六書(全3冊)》

《醫經解惑論(上中下卷)》

《醫家醫案匯總(99冊)》

《醫籍考(1-80卷)》

《醫方啟蒙(一二卷)》

《醫方類聚(全11冊)》

《醫方考繩愆(1-7卷)》

《醫方精要系列叢書(全10冊)》(高清版)》

《醫方紀原(上中下卷)》

《醫方集解(1-6卷)》

《醫方大成論和語抄(8卷)》

《醫方大成論鈔(1-5卷)》

《醫范提綱(3卷)》

《醫斷(2卷本)》

《醫道二千年眼目編(1-13卷)》

《醫便(3卷)》

《一本堂行余醫言(1-22卷)》

《瘍科秘錄(10卷)》

《眼科錦囊(6卷)》

《顏德馨臨床醫學叢書(全8冊)》

《薛氏四十二種(1-29卷)》

《續易簡方論後集(1-5卷)》

《續易簡方論(1-4卷)》

《續眼科錦囊(上下卷)》

《小青囊(10卷)》

《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70冊)》

《現代臨床醫學進展叢書

《西醫方選(2卷)》

《五方醫話合集(5冊)》

《瘟疫方論(上下卷)》

《溫病學專著(6冊)》

《外科新書(2卷)》

《外科精義(2卷)》

《唐王燾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20冊)》

《泰西《外科全功(3卷)》

《泰西熱病論(6卷)》

《上池秘錄(5卷)》

《刪補眾方規矩(1-4卷)》

《刪補葯方(4卷)》

《痧脹玉衡書(1-5卷)》

《三部六病醫學流派叢書(全5冊)》

《日用食鑒(上中下卷)》

《青囊瑣探(上下卷)》

《七新葯(上中下卷)》

《普救類方(10卷 )

《朋百氏葯論(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內科秘錄(14卷)》

《內科.視頻.59個.8.59G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全30冊)》

《名中醫醫案醫論(15冊)》

《名醫遺珍系列叢書(4冊)》

《名老《中《醫方葯心得叢書(5冊)》

《名家方選(一二三卷)》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21冊)》

《秘傳大人小兒衛生論(2卷)》

《霉癘新書(2卷)》

《霉瘡約言(一二卷)》

《麻疹輯要方(2卷)》

《療治茶談(10卷)》

《經驗醫療手引草(1-7卷)》

《經方名師 經方臨床運用(2冊)》

《近代《中醫珍本集(12冊)》

《解體發蒙(5卷)》

《腳氣鉤要(一二卷)》

《蕉窗方意解(2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濟生三方(上中下卷)》

《集驗良方(1-6卷)》

《急救選方(2卷)》

《活幼心法附說(上下卷)》

《活人心法(2卷)》

《黃鍾錄(上下卷)》

《華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護痘錦囊(上下卷)》

《湖湘名醫典籍精華(8冊)》

《胡希恕電子書全集(39冊)》

《紅杏秘錄(上下卷)

《和蘭醫事問答(2卷)》

《和蘭醫話(上下卷)》

《國醫大師驗案良方合輯(7冊)》

《國醫大師臨床經驗實錄叢書(全12冊)》

《廣惠濟急方(上中下卷)》

《觀聚方要補(2卷)》

《古書醫言(1-4卷)》

《古今名醫臨證金鑒(30冊)》

《古今名醫類案(1-12卷)》

《古方翼(1-5卷)》

《古方條理(上下卷)》

《古方便覽(2卷)》

《跟《中醫大師學臨床系列叢書(7冊)》

《葛氏方(上中下卷)》

《格致余論諺解(1-7卷)》

《格致余論疏鈔(8卷)》

《婦人良方(8卷)》

《方輿輗(17卷)》

《方技雜志(3卷)》

《多疾匯箋(上中下卷)》

《頓醫抄(1-21卷)》

《斷毒論(上下卷)》

《痘學真傳(4卷)》

《痘科鍵私衡(6卷)》

《痘科鍵刪正補注(1-6卷)》

《東垣十書(1-20卷)》

《訂正東醫寶鑒(25卷)》

《第五版《中醫院校教材(26冊)》

《當代中醫世家經驗輯要(10冊)》

《當代中醫皮膚科臨床家叢書(13冊)》

《當代名醫臨證精華(8冊)》

《當代名醫典型醫案集(8冊)》

《達生圖說(3卷)》

《達生錄(1-2卷)》

《叢桂亭醫事小言(1—7卷)》

《瘡症備考方(1-3卷)》

《赤水玄珠(1-51卷)》

《巢氏諸病源候論(1-10卷)》

《常見病中西醫最新診療叢書(25冊)》

《產育全書(5卷)》

《產論翼(一二卷)》

《產科指南(一二卷)》

《產科新論(3卷)》

《產科探頷圖訣(2卷)》

《產科發蒙(4卷)》

《產寶(上下卷)》

《病因精義(8卷)》

《病因精義(10卷)》

《病名匯解(1-7卷)》

《病家須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病家須知(4卷)》

《辨證錄(1-14卷)》

《辨醫斷(上下卷)》

《辨惑論(一二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醫經驗傳薪)》(8冊)》

《本草《醫方合編(1-6卷)》

《備急八葯新論(1-3卷)》

《貝原先生《養生論》(1-5卷)》

《保嬰須知(上下卷)》

《保嬰全書(1-20卷)》

《保赤全書(上下卷)》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2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1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6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