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怎麼傳到日本
❶ 達摩是如何變成日本的新年吉祥物的
隨著現在日常的發展人們對於吉祥物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特別是對於一些比較卡通的東西,只要有一定的寓意,肯定就是很多人爭相購買,我們今天就來講一下日本的達摩娃娃是如何成為日本的新年吉祥物的。
祈福和擺件作用慢慢的使日本人越來越喜歡達摩娃娃了,然後就逐漸的演變成為了日本人爭相購買的一種吉祥物了,其實這也是一個發展歷程,慢慢的從祈福用具變成一個小擺件,其實達摩娃娃的發展歷程還是很快速的,因為其製作工藝十分的精緻,身上又是畫的很多吉祥的圖案,所以就深受人們的喜愛。這也就是達摩娃娃成為日本新年吉祥物的主要原因。
❷ 達摩祖師東渡日本了嗎
通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第一祖)。他生於南印度,婆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
第一祖菩提達摩導師的頌說:
我本遠來中國城,傳教拯救迷眾生,一朵鮮花開五葉,願望結果自然成。
❸ 達摩的來歷
達摩,又稱達磨,全稱為菩提達摩(Bldhidharma,?--528)意為「道法」。
他是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也有說他屬於剎帝利種姓的。種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種社會階級制度。印度社會共有四大種姓,即婆羅門(僧侶)、剎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農民)、首陀羅(無技藝的勞動者和奴僕,或稱不可接觸者),可見達摩的社會地位是高貴的,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他自稱是釋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孫,即是印度禪宗的第28代祖。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傳法。但是當時南朝的佛教重視講義理,與達摩的禪宗重坐禪,提倡「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論不合。於是他便於同年到北魏,開始在洛陽一帶游歷,傳習禪宗。後來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禪時,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他的這種修行方法,又被稱作「壁觀」。後來傳法於僧慧可,死後葬熊耳山。據說他到南京以後,梁武帝同他說佛理,問他:「我修建了這么多佛寺,寫了這么多經卷,度了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達摩回答說:「都無公德」。武帝問他「何以無公德」?他說:「這都是有求而做的,雖有非實」。由於他同梁武帝話不投機,於是便離開南京北上。達摩傳說渡過長江時,並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葦上過江的。現在少林寺尚有達摩「一葦渡江」的石刻畫碑。關於「一葦渡江」的解釋,儒家有不同的說法。他們認為「一葦」並不是一根蘆葦,而是一大束蘆葦。因為《詩經》裡面有一首《河廣》,詩中說:「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唐人孔穎達解釋說: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看來這樣的解釋是比較科學的。
「衣缽真傳」也是關於達摩的故事,後人把這一成語用於得到老師的真本領的意思。據說達摩有一件棉布袈裟,一個吃飯的缽盂,是從印度帶來的。這兩件東西,佛門認為是傳法的憑證,非常重視。那時有一個原在洛陽龍門香山寺出家的和尚,叫做僧可,又叫神光。他到少林寺訪達摩,希望達摩授予真傳。但是達摩閉門面壁,不理他。他便站立在門外不走,以表達自己的誠意。恰好天下大雪,神光站立在雪地不動。到天明時已積雪至膝深。達摩仍不許入室,他用刀把自己的左臂斷下,表示求道誠意。達摩問他做什麼,他說:「願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摩見他心誠,可以傳法,便傳衣缽,改名為慧可。這就是「立雪傳經」、「斷臂傳經」的故事。慧可於是取得了禪宗二祖的資格。在少林寺西南少室山半腰的缽盂峰上,有殿房數間,內塑二祖慧可像,據說是他斷臂後養傷的地方,所以又名「養臂台」、「覓心台」、「練魔台」等。慧可傳下來的衣缽,傳到六祖慧能,他是廣東人,衣缽也就帶到了廣東,到了明嘉靖年間,被一個提學副使名叫魏校的焚毀。
據史籍記載,達摩死後,還有靈驗。北魏有一個使臣宋雲從西域回國時,並不知道達摩已死。路過蔥嶺(以前對帕米爾高原和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脈西部諸山脈的總稱,古代中國與西域之間的交通常經蔥嶺山道)時,見到達摩手裡提著一隻鞋,向西而去。宋雲認識他,便問:「和尚到那裡去?」達摩說:「回西天去。」宋雲回京,向皇帝報告了此事,皇帝覺得奇怪,便命令把達摩的棺材起出來看。據說,棺材裡面只剩下一隻鞋了。由此,又產生了達摩「只履西歸」的傳說。
❹ 日本的佛教是哪裡傳入
西元六世紀中葉,佛教自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其間曾引起正反兩派不同意見的爭執,後由崇佛者獲得勝利,自此開展日本佛教史新頁。日本佛教的發展、演進,可略分為:飛鳥時代(546-645)、奈良時代(645-781)、平安時代(782-1192)、鎌倉時代(1192-1333)、室町時代(1333-1600)、江戶時代(1600-1868)、明治維新之後(1868-)等七個時期。
一、飛鳥時代
日本佛教初期的建立,歸功於聖德太子的推展,在他攝政的三十年之間,下詔興隆佛法,創建寺院,親自宣講佛經及著疏,遣使入唐,將自朝鮮傳入中國文化的途徑,改為由日本直接與隋唐文化的交流,並以佛教為國教。推古三十三年(六二五),高麗沙門慧灌抵日,弘傳三論,開日本三論宗之始,門下俊傑甚多,三論便成為此期佛教的主流。另道昭入唐(六五三),從玄奘大師習法相,為日本法相宗的初傳。綜觀佛教於此初傳期間,得到國家的保護,唯當時社會仍多以求神的心態奉佛,尚未進入真正的慧解與行持。
二、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傳承飛鳥時代的護佛政策,以興隆佛教來護國祐民。有聖武天皇熱心推展佛教,興建壯麗宏偉的東大寺,鑄造世界有名的奈良大佛,並請唐鑒真大和尚設壇授戒,正式確立日本佛教的戒法,並推崇華嚴思想,以體現其政教合一的理念。本期佛教學風鼎盛,主要宗派有三論、成實、法相、俱舍、律宗和華嚴等六家,即所謂「奈良六宗」。各寺大多諸宗並存,研究者也數宗並學。唯其中以華嚴宗受聖武天皇的重視,具有優勢地位。又法相宗人才輩出,成為本期佛教思想的主流。其他方面如寫經、佛教文學、美術等,也同時盛行。綜觀此期佛教,著重人間性、國家性,並有學術發展的特色,在教理上傳承於中國,尚無新論。
三、平安時代
平安前期的佛教,以最澄和空海從唐朝傳入的天台及真言宗最盛。最澄入唐,兼學密、禪、戒各宗,日本佛教因此具有復合性,融和而成日本特色的天台教。空海著有《辨顯密二教論》,是最早的密宗教判理論書。至此,日本佛教已漸脫離中國的范疇,而發展出民族化的佛教。另在最澄及空海度唐前後,許多僧侶亦同時至中土求學,即所謂「入唐八家」,也聞名古今,所學皆與密教有關。因此,平安前期的日本佛教,可稱為密宗的興隆時期。又本期佛教深受貴族們所信仰,因此貴族青年皆以出家為風尚。
平安中葉之後,貴族與武士間的矛盾嚴重,佛教為保護寺產,徵集武士為僧兵,於是佛教僧侶涉入了日本政治漩渦,奈良六宗衰微,末法思想產生,但也因對末法的警覺,佛教開始出現新的宗派。首先出現的便是含凈土思想的念佛往生派,以空也上人與惠心源信為代表。因此奈良時代國家性、學術性的佛教,到了平安時代,便轉變成民間化的佛教。
四、鎌倉時代
平安末期經過慘烈內戰後,由源賴朝於鎌倉設置將軍幕府,開展了鎌倉幕府時代,亦拉開日本武家專政制度的序幕。在佛教方面,新興宗派紛紛出現,奈良六宗亦有復興之勢,新舊佛教之間產生多元化的互動與影響。依發展時間先後約分三期。
第一期:1.法然(源空)提倡以稱名念佛為主的凈土宗;2.榮西提倡兼融台、密、禪的臨濟宗;3.慈圓中興天台宗、貞慶中興法相宗。
第二期:1.明惠提倡華嚴宗的「信滿成就」論;2.親鸞創立以信心為本的凈土真宗;3.道元倡立修證一如的曹洞宗。
第三期:1.日蓮提倡口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經題為證悟之本的日蓮宗;2.一遍強調以一心念佛為主的時宗。
凈土宗與凈土真宗兩派,信仰人數最多,為日本最普遍的宗派。因此,凈土真宗與日蓮宗可說是日本本國化的佛教。日本佛教在鎌倉時代是一個轉變時期,新的改革運動使日本佛教各宗派在歷史上展開新頁。
五、室町時代
由於社會動亂之故,佛教亦由鼎盛而至衰微。唯有禪宗因武士的歸仰及其「明心見性」的宗旨,所以能在戰禍中一枝獨秀的盛行於社會各階層,也因此產生混合禪味的日本茶道、花道、書道和劍道。又禪宗高僧受到將軍和武士的尊崇和擁護,也自然推動了「禪」的盛行。這時期最被推崇的是確立「五山文學」地位的夢窗國師與大燈國師。另外,凈土宗、凈土真宗、日蓮宗等宗派,皆在創始人圓寂後,因思想正統之爭,而逐漸分裂成許多派別,但仍受到許多農民信眾的護持。室町末期,進入諸侯割據的戰國時代,佛教形成兩種不同的形勢:一是與武士聯合以適應環境的真言、天台等宗;另一股力量則結合被壓迫的民眾,如農民及下階層人,以爭取有利形勢,如凈土真宗及日蓮宗等即是。
六、江戶時代
戰國時代的動亂結束後,德川家康在江戶設置幕府,為使日本減少外國的壓力與內部紛爭,頒行「鎖國政策」,以禁止耶穌教及其他容易引起動亂的活動,佛教與其他文化因而能在穩定中持續發展。德川家康是凈土宗的信徒,因此努力保護佛教,並將佛教納入封建政權的體系中。他頒布「寺院法度」,用來制定各宗派所屬寺院的屬從關系,及對寺院的種種規定。又實施「寺檀制度」,使全國每一個國民都有歸屬護持的寺院。由於法度的限制與寺檀的建立,寺院僧侶的生活獲得了保障,但也導致佛教發展的停滯。
本期佛教有隱元隆琦禪師(一五九二-一六七三)從中國應邀至日本創黃檗宗最受矚目。「黃檗宗」與臨濟、曹洞二宗並稱,為日本禪宗第三大派。整體來說,本期的法度制度,是獎勵學問的,然在思想方面卻受到限制,因此在佛學研究上並無特殊表現。反之,江戶末期,儒學與國學卻積極推展,此時日本神道也應時復興,但是受到「廢佛毀寺」的影響,佛教又進入黑暗期。
七、明治維新
孝明天皇慶應三年(一八六七),將大政奉還,第二年開始「明治維新」。明治天皇在明治元年(一八六八)頒布「神佛分離令」,以神道教為國教,又以種種理由,迫令僧侶沿用俗姓,甚至鼓勵僧侶食肉帶發娶妻。佛教界因此集合信徒發起「護法一揆」(團結一致)運動來反抗,才獲得停止,但有日本凈土真宗受其影響。至福田行誡、大谷光尊、赤松光映等新佛教先驅,以世界宗教大勢,評駁政府的宗教政策,又有真宗西本願寺派的島地默雷等大力宣導宗教自由立場,終於在明治二十二年通過宗教自由的法律規定,佛教至此才得以渡過困厄時期,進入新的時代。
明治二十年前後,自由研究佛學的新風氣普遍展開,佛教大學的建立、經典的整理,以及佛學辭典的編纂發行等工作,更充實了日本現代佛學的內容。而在信仰方面,已經脫離中國佛教型態與觀念,並且在日本文化醞釀下的佛教也已普及於民間。二次世界大戰後,佛教更是蓬勃發展,新興宗教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其中以日蓮系分化出來的最多,如創價學會、靈友會、立正佼成會等,發展極為迅速。
❺ 達摩不倒翁的故事
日本人為什麼喜愛達摩?達摩寺廣瀨住持說,達摩面壁九年,最後成功參悟,歷經七災八難,他的不屈精神受到敬重。日本也有不倒翁,源於中國,稱「小法師」,後來演變成吉祥物。日本古書《倭名燈聚鈔》記載,其原形是中國唐代用於勸酒的「酒鬍子」,下尖,勸酒時放在盤上旋轉,傾倒時如同酒醉,作為余興,倒向所指的一方被罰酒。後來「酒鬍子」演變成「不倒翁」,據傳是通過與大明貿易傳到日本的。
❻ 達摩心經經文是怎樣
日本法隆寺貝葉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原本現收藏於東京博物館。相傳此本原為迦葉尊者手寫,後由菩提達摩傳給慧思禪師,再經由小野妹子於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傳入日本。
流傳最廣的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全文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❼ 達摩祖師的簡介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
(7)達摩怎麼傳到日本擴展閱讀
菩提達摩的影響
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凈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凈,當時流行很廣。
❽ 豆腐是誰傳入日本的
NHK : 根據 日本豆腐協會 的紀錄...傳說中...有3批人...把豆腐傳入日本的... 1. 公元1世紀前...由達摩大師從印度...經中國...再傳入日本的... 2. 公元2世紀前...由西漢的淮南王 劉安...把豆腐傳入日本的...但是...在西漢時...日本並沒有製造豆腐的原材料...所以...第3個傳說...可能性會比較大... 3. 那就是在日本的奈良時代...由遣唐使帶回來的食品...豆腐~...當然...在遣唐使回到日本以前...豆腐己經傳進日本...也會有這個可能性的~...但是...1般來說...大家還是比較相信...豆腐是出現在...遣唐使的那個年代...另外...6次遣唐使以後...接著就是鑒真東渡日本的時候...也不能排除...是鑒真和他的徒弟們...把豆腐帶到日本的...而日本人...確實很喜歡吃豆腐...不管豆腐是冷...是熱...是圓...是方...是蒸...是炸...是放湯...是甜品...是來自北海道...是來自沖繩縣...味道是甜蜜蜜...是麻婆辣...還是酸溜溜的...大家都很喜歡豆腐滴~....哈哈哈嘻....... NHK : 日本妖怪傳說之......豆腐小僧~ NHK : 電影 頭文字D 裡面的........藤原豆腐店~ NHK : 電影 頭文字D 裡面的........藤原豆腐店~
❾ 禪教的鼻祖是哪位日本的最高禪師是哪位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禪是禪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所以名為禪宗。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有菩薩禪、有次第禪、有頓超禪。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
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以參究、禪定為方法,以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 蘭溪道隆自十三歲出家至六十六歲圓寂,一生修禪究道五十三年,在日本傳法長達三十三年,走過了一條雖然並不平坦卻越來越廣的在東瀛弘揚中國禪宗的道路。特別是住持建長寺的十餘年,他廣收門徒,弘布禪風,把南宋的禪林清規、坐禪方法、禪剎建制、寺院建築、禪書刊印等傳到日本,以他的生命歷程書寫了日本佛教史上的多項第一 ——開創鐮倉的第一個禪宗道場,開創了日本的第一個禪寺,是第一個獲得日本「禪師」稱號的人,是在日本傳法時間最長的中國禪師,是日本臨濟宗建長寺派的創始人 ——對日本禪宗文化的建立和發展,確立禪宗在日本佛教各派中的領導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被譽為日本禪宗的始祖。
相傳中國禪為菩提達摩(南朝宋末人)創立,達摩於北魏末年首先活動於洛陽(今河南洛陽市),後來來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市)少林寺,面壁九年修持佛法,修習禪定,倡二入四行之禪修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後世以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以嵩山少林寺為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並有「天下第一名剎」之稱。達摩在少林寺有嗣法弟子慧可、道育等,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拂塵看凈"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
❿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達摩
實,日本人對達摩的熱情不僅表現在寺廟里。在雅虎日本網上輸入日語「達摩」二字,竟搜到22萬個相關條目,內容涉及商業、文學和社會等多個領域。傳說達摩吉祥物是由日本的不倒翁「小法師」演變而來。據日本古書《倭名燈聚鈔》記載,不倒翁原形是中國唐代用於勸酒的「酒鬍子」,勸酒時放在盤上旋轉,傾倒時如同酒醉,倒向所指的一方被罰酒,後來「酒鬍子」演變成不倒翁,於14至16世紀傳入日本。
日本人為什麼如此喜愛達摩?廣瀨住持說,達摩面壁9年,最後成功參悟,他經歷了七災八難,其不屈不撓的「不倒翁」精神受到人們的尊重和喜愛。
達摩結善緣
日本人為什麼喜愛達摩?達摩寺廣瀨住持說,達摩面壁九年,最後成功參悟,歷經七災八難,他的不屈精神受到敬重。日本也有不倒翁,源於中國,稱「小法師」,後來演變成吉祥物。日本古書《倭名燈聚鈔》記載,其原形是中國唐代用於勸酒的「酒鬍子」,下尖,勸酒時放在盤上旋轉,傾倒時如同酒醉,作為余興,倒向所指的一方被罰酒。後來「酒鬍子」演變成「不倒翁」,據傳是通過與大明貿易傳到日本的。日本的達摩諸寺院與三門峽的空廂寺喜結良緣。數年前日本達摩會組織臨濟、黃檗、曹洞禪宗三派僧人訪三門峽市時,決定以河南省陝縣的熊耳山麓發現達摩大師的空觀墓塔和梁武帝的碑文為契
機,捐凈財協助空廂寺重修達摩殿。兩國僧眾因祖師達摩結善緣,在友好交流中又添一樁佳話。高崎以生產「招福達摩」知名,現有專業作坊63家,每年約生產150萬尊達摩,產銷量居日本第一。群馬也是擔任過首相的中曾根康弘、福田赳夫、小淵惠三的選區與故鄉,每遇大選,有實力的政治家們在當選後為「必勝達摩」開眼的形象給人印象很深。漫步高崎的街頭,達摩的形象隨處可見,出售達摩吉祥物的商店一家挨一家。一家專售達摩吉祥物的店裡擺滿了大小不一、形象不同的達摩。這里也是一處旅遊購物點,一尊約10公分高的達摩像售價1500日元。深谷洋一是製作達摩的工匠,經營著自家的作坊,半農半工,閑時種點蔬菜、大米自給。深谷家從祖父時起就製作達摩,他家的前面立著一尊高2.8米的「高崎開運福達摩」,工棚里放著數不清的未完工的達摩造型。深谷說,製作達摩從成型到上色、繪畫需要132道工序,以前用手工定型,現在用機器成型,材料是紙漿。他家做的達摩主要是祈願用的「福達摩」,上畫鶴下畫龜以示吉祥,大小有18種,多直徑9公分到75公分不等。他和夫人、姐姐,再加上兩名臨時工,一年可製作兩三萬尊。日本的達摩吉祥物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有趣的是達摩到了日本變了形象,有人見人愛的「喜相達摩」,有的畫成靚女的「女達摩」,日本人對此不覺得有何不妥。達摩吉祥物大體分為擺設用和還願用達摩,前者都畫有眼睛,後者由自己畫眼,先畫上右眼,大願實現時再畫上左眼(取太陽升東方之意),名為「開眼」(大願未成或家有喪事時不開眼);對還願用的「祈願達摩」求什麼願都行,家內安全、商貿繁盛、事業有成、選舉必勝、喜結良緣、五穀豐登……一般在年初寺院里的「達摩市」上求購,放在家裡一年,待到下年初帶到寺院或神社裡火化還原,被視為「通向神靈的信件」。離開深谷家,又去參觀附近的達摩寺。達摩寺開山300年,中國僧人心越禪師為開山祖。心越禪師於1676年來日本,後應水戶黃門之邀入天德寺,1697年在此建寺。日本天明年間發生飢饉,達摩寺住持以心越禪師的畫的達摩坐禪像為原型,教人製作「開運達摩」,作為地方副業收入度飢荒,是為高崎製作達摩吉祥物之始。達摩寺內有「達摩堂」,祭著達摩雕像,堂內擺著從高崎產生的三位首相中曾根、福田、小淵三位首相當選後「開眼」的達摩。日本寺院注意與市民保持聯系,每年舉行許多如開春的七草祭、達摩祭、茶會、禪研修會等活動,每天清晨5時半,達摩寺免費組織「大眾坐禪會」。許多日本人相信通過修練,人生必有轉機。達摩古剎成了指點迷津、創造人生、凈化心靈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