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多少殘疾人
Ⅰ 日本有殘疾人嗎
當然有啊。
老夫的師父(一個日本老頭)就是殘疾人。
他個字很矮,而且一隻眼睛是瞎的(白內障)而且還瘸著一條腿,得靠拐杖才能走,上樓梯都不好上,但別人技術方面就是牛逼,老夫跟著他學到了不少東西呢。
Ⅱ 請問香港、台灣和日本的殘疾人數量和比例。
香港:台灣:日本
0:1:1000000000000000000
Ⅲ 日本有殘疾人嗎數量多嗎
中國沒有殘疾人 因為我們不是洋鬼子 外國全是殘疾人 因為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Ⅳ 世界上有哪些殘疾人做出了哪些貢獻
史蒂芬.霍金當代非常著名的物理學家。我找了很長時間,只能找到繁體字的,不過基本上也看得懂的。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剛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幾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游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忙,連閱讀也要別人替他把每頁紙攤平在桌上,讓他驅動著輪椅逐頁去看。
霍金一生貢獻於理論物理學的研究,被譽為當今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時間簡史》及《黑洞與嬰兒宇宙以及相關文章》。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933—1945),一直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孚眾望和受愛戴的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惟一連任4 屆總統的人,從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時為止,任職長達12年。曾贏得美國民眾長達7周的高支持率,創下歷史記錄。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出生於紐約。父親詹姆斯·羅斯福是一個百萬富翁。母親薩拉·德拉諾比父親小26歲。羅斯福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0年任紐約州參議員。1913年任海軍部副部長。1921年因患脊髓灰質炎致殘。1928年任紐約州長。1932年競選總統獲勝。執政後,以 「新政」對付經濟危機,頗有成效,故獲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選連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美國採取不介入政策,但對希特勒採取強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國。1941年底,美國參戰。羅斯福代表美國兩次參加同盟國「三巨頭」會議。羅斯福政府提出了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並得到了實施。羅斯福提出了建立聯合國的構想,也得到了實施。63歲時由於腦溢血去世。
羅斯福扯起美國之帆
1945年4月12日,一位現代歷史上的巨人與世長辭,他就是富蘭克林·羅斯福。雅爾塔會議結束後兩個月,身心疲憊的羅斯福在喬治亞溫泉休養時,悄然逝去。
■架雙拐登上總統寶座
1882年1月30日,富蘭克林·羅斯福出生在紐約哈得孫河畔一個顯貴的家庭里。命運賜給他的是英俊的容貌、善良的性格和聰明的天賦。他14歲進入著名的格羅頓公學學習,四年後來到哈佛大學,並於1901年加入共和黨人俱樂部,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正是這一年,他的堂叔西奧多·羅斯福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羅斯福決心仿效堂叔進入政界,並在1910年找到了一鳴驚人的機會。他打算競選紐約市參議員,但卻是以民主黨候選人的身份出現。當他把這個決定告訴身為共和黨人的總統叔叔時,對方怒而罵道:「你這個卑鄙的兔崽子!你這個叛徒……」但是富蘭克林·羅斯福沒有改變前進方向。他乘著一輛紅色的汽車,每天進行十多次演說,最終當選紐約市參議員。1913年,威爾遜總統任命他為海軍助理部長,他在任七年,表現傑出。1920年,羅斯福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雖然此次競選失敗了,但他的作為政治新星的光芒卻未曾削減。
智慧、干練、胸懷寬廣、深孚眾望,似乎什麼都不能阻擋這個39歲的男人邁上政治峰巔的腳步。但是,無情的災難就在這時降臨。1921年夏天,羅斯福帶全家在坎波貝洛島休假,在撲滅了一場林火後,他跳進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質炎症。高燒、疼痛、麻木以及終生殘疾的前景,並沒有使羅斯福放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鍛煉,企圖恢復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療病的喬治亞溫泉被眾人稱之為「笑聲震天的地方」。1924年,他又拄著雙拐重返政壇,並在1928年成為紐約州州長。
政敵們常用他的殘疾來攻擊他,這是羅斯福終生都不得不與之搏鬥的事情,但是他總能以出色的政績、卓越的口才與充沛的精力將其變成優勢。首次參加競選他就通過發言人告訴人們:「一個州長不一定是一個雜技演員。我們選他並不是因為他能做前滾翻或後滾翻。他乾的是腦力勞動,是想方設法為人民造福。」依靠這樣的堅忍和樂觀,羅斯福終於在1933年以絕對優勢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第32屆總統。
八十年代的「中國保爾」張海迪
80年代,一個光輝的名字--張海迪,在神州大地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張海迪的事跡到處傳頌,海迪精神到處弘揚。這位三分之二軀體失去知覺而不向命運之神屈服的姑娘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被譽為「當代保爾」、「80年代的新雷鋒」。張海迪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全國典型。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5歲時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殘志堅的張海迪沒有放棄生命更沒有放棄生活,他一面以堅強的毅力與決心同病魔作斗爭,一面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延續生命。她不僅自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而且還自學了大學英語專業。後來又堅持學習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了16萬字的外文著作和資料。她刻苦學習潛心鑽研了《人體解剖學》、《內科學》、《針灸學》等十幾種醫學書籍。她用學到醫學知識和針灸技術,為周圍群眾治病達一萬多人次。她還學過無線電技術、音樂、繪畫和書法等多門類知識與學科,以此做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提到80年代沒有一個名字比張海迪更深入人心,她影響了中國幾代人。
1981年12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1983年2月1日,《中國青年報》一版顯著刊登張海迪照片和她的長篇自述《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發表社論《讓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
1983年3月7日,團中央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的光榮稱號,號召大家向。海迪學習、學習她身殘志不殘,艱苦奮斗的精神。鄧小平同志揮毫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陳雲同志題詞:「以張海迪為榜樣,勤奮學習,熱心助人,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鋒。」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
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微笑的桑蘭又來到美國(女,20歲,肢體殘疾)
又見到了桑蘭,許許多多美國人關愛和牽掛的桑蘭,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次,她將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訪美,並用英語朗誦《我的夢》,深情地向人們傾訴她的,也是所有殘疾人的渴望--平等與友愛。
桑蘭,著名體操運動員,被譽為中國的「跳馬王」。
但,這是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國紐約,第四屆友好運動會的體操賽場。只是一次賽前訓練,只是一次偶然,桑蘭的一個沒有做完的手翻轉體動作,結束了她的體操生涯,但她依然「著名」,甚至更為「著名」。讓桑蘭「著名」的,是她的精神,她的毅力,是她永遠燦爛的微笑。
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一個聾盲人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而從學會認字到學會閱讀,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面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為了使自己能夠發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復的練習,海倫從不在失敗面前屈服。
從海倫7歲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學院的14年間,她給親人、朋友和同學寫了大量的信,這些書信,或者描繪旅途所見所聞,或者傾訴自己的情懷,有的則是復述剛剛聽說的一個故事,內容十分豐富。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本,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拼寫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預習功課的時間上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別的同學在外面嬉戲、唱歌的時候,她卻在花費很多時間努力備課。
海倫能夠走出黑暗,達到那麼高的學術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是分不開的。她說「我的老師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獲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師教她認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她知道什麼是「愛」這樣抽象的名詞。海倫幼年得病致殘後,變得愚昧而乖戾,幾乎成了無可救葯的廢物,但後來她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確實是個奇跡。可以說這個奇跡有一半是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創造出來的,是她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倫什麼,總是用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或是一首詩來講清楚,她的教育經驗十分豐富,教育方法也與眾不同,她從不把海倫關在房間里進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課堂教育。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並從中得到知識。她21歲時,和老師合作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後的60多年中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
司馬遷
司馬遷,他受了宮刑還寫出《史記》這巨著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歷史中身殘志堅的典範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Ⅳ 殘疾人工作基本知識
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殘疾人工作基本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殘疾人概述
1、什麼是殘疾人?
首先,我們從事殘疾人工作,得知道什麼是殘疾人,這個問題說起來很容易,好像每個人都明白,都知道什麼是殘疾人,但是真正讓你很准確地很科學地表述出來什麼是殘疾人,我看並不是很容易。因為我們一般的常識,就是以感官的、看得到的缺胳膊、缺腿,看不見、耳朵聾就是殘疾人,這種看法是很樸素的、直觀的、感性的認識。實際上,它著眼點在肉眼可見的軀體的缺陷,而往往一個人從外表看什麼也不缺的同樣是殘疾人。比如說智力殘疾、精神殘疾,你看不出他缺什麼。所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對什麼是殘疾人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這是對殘疾人所下的一個定義,也就是說,它不只是指人體結構上的缺陷,而且包括心理的、生理的。比如說這個器官並沒有缺損,但是它喪失或者部分喪失了一些功能,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從事某項工作的時候,就是殘疾人,這比我們直觀上看上去比較全面了,現在我們國家是用這個定義來鑒別你是不是殘疾人。在國際上,多數國家,特別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也基本上按照生理的、心理的和人體組織結構上的這種功能或者組織的缺陷來判定。那麼全球殘疾人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呢?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根據他對多數國家進行的摸底調查推算出來的數據,一個國家人口總數的10%是殘疾人。我們現在沒有用這個比例,如果用10%這個比例,我們國家就要有一億三千萬的殘疾人,這個我們聽了會大吃一驚,因為六千萬就相當於英國、法國的全國人口了,一億三千萬是一個大國的人口了。但是我要說,這仍然不是高的。越在發達國家,他宣布的殘疾人占人口的比例越大。比如說日本,他認為殘疾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7%;美國曾經宣布過他的殘疾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3%。為什麼?美國、日本都是發達國家,醫療條件等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好,為什麼反倒殘疾人多了呢?反倒這么大的比例?實際上,越是發達國家對健康標准要求越嚴格,稍微有點毛病就算殘疾人了。
2、殘疾人的分類與等級評定
(一)殘疾人的分類
①視力殘疾視力殘疾,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障礙或視野縮小,通過各種葯物、手術及 其它 療法而不能恢復視功能者(或暫時不能通過上述療法恢復視功能者),以致不能進行一般人所能從事的工作、學習或其它活動。
視力殘疾包括:盲及低視力兩類。
②聽力殘疾
聽力殘疾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雙耳不同程度的聽力喪失,聽不到或聽不清周圍環境聲及言語聲(經治療一年以上不愈者)。
聽力殘疾包括:聽力完全喪失及有殘留聽力但辨音不清,不能進行聽說交往兩類。
③言語殘疾
言語殘疾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言語障礙(經治療一年以上不愈者),而不能進行正常的言語交往活動。
言語殘疾包括:言語能力完全喪失及言語能力部分喪失,不能進行正常言語交往兩類。
④智力殘疾
智力殘疾是指人的智力明顯低於一般人的水平,並顯示適應行為障礙。
智力殘疾包括:在智力發育期間,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智力低下;智力發育成熟以後,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智力損傷和老年期的智力明顯衰退導致的痴呆。
⑤肢體殘疾
肢體殘疾是指人的肢體殘缺、畸形、麻痹所致人體運動功能障礙。
肢體殘疾包括:
腦癱:四肢癱、三肢癱、二肢癱、單肢癱
偏癱:
脊髓疾病及損傷:四肢癱、截癱
小兒麻痹後遺症
先天性截肢
先天性缺肢、短肢、肢體畸形、侏儒症
兩下肢不等長
脊柱畸形:駝背、側彎、強直
嚴重骨、關節、肌肉疾病和損傷
周圍神經疾病和損傷
⑥精神殘疾
精神殘疾是指精神病人患病持續一年以上未痊癒,同時導致其對家庭、社會應盡職能出現一定程度的障礙。
(二)殘疾等級評定(評定標准由國務院頒發)
殘疾人的組織(一)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是由中國各類殘疾人代表和殘疾人工作者組成的全國性殘疾人事業團體,簡稱中國殘聯。1988年3月1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是在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1953年成立)和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1984年成立)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
宗旨
弘揚人道主義,發展殘疾人事業,促進殘疾人平等、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 文化 成果。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發展殘疾人事業;動員社會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鼓勵殘疾人堅持愛國主義和樂觀主義,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為社會貢獻力量。
任務
中國殘聯由殘疾人及其親友和殘疾人工作者組成,具有代表、服務、管理三種職能:代表殘疾人共同利益,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團結 教育 殘疾人,為殘疾人服務;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承擔政府委託的任務,管理和發展殘疾人事業。
機構
中國殘聯實行全國代表大會制度,設有主席團、執行理事會、評議委員會等機構。代表大會和主席團是中國殘聯的決策和權力機構;執行理事會是常設執行機構,代表聯合會負責日常工作;評議委員會是監督、咨詢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市(自治州)、縣(區)成立的各級殘疾人聯合會是中國殘聯的地方組織,受同級政府領導,上級殘聯指導。街道、鄉鎮及殘疾人比較集中的企業、事業單位建立的殘疾人基層群眾組織,受當地殘聯的業務指導。
(二)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
按國家行政區劃設立中國殘聯各級地方組織。
鄉、鎮、縣(市、區、旗)及縣以上設立殘疾人聯合會,每五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
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殘疾人集中的企業事業單位,建立殘疾人協會或殘疾人小組。
大型企業事業單位,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殘疾人聯合會同意、本單位批准,可建立殘疾人協會或殘疾人聯合會。
(三)殘疾人專門協會
盲人協會
聾人協會
肢殘人協會
智殘人及親友協會
精神病殘疾人及親友協會
專門協會委員會由殘聯代表大會代表中同類別的殘疾人、殘疾人親友選舉產生。
專門協會的主要任務是:代表、聯系、團結、教育本類別殘疾人,反映特殊願望及需求,維護合法權益,爭取社會幫助,開展適宜活動。
專門協會設主席、副主席,由專門協會委員會選舉產生。
(四)基層組織的任務
代表殘疾人利益,反映殘疾人需求,維護殘疾人權益,開展有益活動,為殘疾人辦實事。
加強基層殘疾人工作,提升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一)鄉、鎮的殘聯工作任務
1、准確調查、掌握殘疾人的狀況和需求,建檔立卡;
2、密切聯系殘疾人,聽取殘疾人意見,反映殘疾人呼聲和要求,為殘疾人排憂解難;
3、宣傳、貫徹殘疾人保障法和有關殘疾事業的法律、法規,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4、團結、教育殘疾人,遵守法規,履行義務,樂觀進取,自尊、自信、自強、自立;
5、宣傳殘疾人事業,溝通政府與殘疾人的聯系,動員社會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
6、落實殘疾人優惠政策,教育和管理殘疾人;
7、開展殘疾人康復、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文化等工作,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
(二)村(社區)殘協工作任務
中國殘聯章程規定:“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殘疾人集中的企業事業單位,建立殘疾人協會或小組。”村(居)委會殘疾人協會(小組)由村(居)委會主任(或副主任)和轄區內殘疾人骨幹任主席(組長)、副主席(副組長),由一名熱心殘疾人事業、有一定威信的殘疾人任聯絡員,協助開展工作。
村(居)委會殘疾人協會(小組)的主要職責是:
(1)詳細掌握殘疾人基本情況,建檔立卡,密切聯系殘疾人。
(2)制定並落實殘疾人優惠 措施 ,組織殘疾人參加村(居)委會開展的活動。
(3)幫助殘疾人解決生活、康復、就業、教育等問題,依法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積極協助殘聯開展各項業務工作。
(4)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動員、協調本村(居)委會的單位、黨員、幹部、群眾開展多種形式的助殘活動,營造扶殘助殘良好社會氛圍。
(5)引導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提高自身素質,積極為社會做貢獻。
(三)殘疾人的節日
全國愛耳日---三月三日
一九九八年,部分政協委員在政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了《關於建議確立愛耳日宣傳活動》的提案。衛生部、民政部、教育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全國婦聯、中國老齡協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十部門對該提案給予高度重視,經過認真調查論證後,一致同意確定每年三月三日為全國愛耳日。
全國助殘日---5月第三個星期日
經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自1991年5月15日起施行。殘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每年5月第三個星期日,為全國助殘日”。?
1991年5月19日是我國第一個法定“全國助殘日”,是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行動的助殘活動。今年是第十八次“全國助殘日”。
全國 愛眼日 ---6月6日
1992年9月25日,天津醫學院附屬醫院眼科教授王碼電腦公司軟體中心王延華、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徐廣第、天津醫學院流行病學研究室教授耿貫一和天津和平醫療教學服務部技師董堅四人在發表《建立 全國愛眼日 倡議書 》拉開了全國愛眼活動的帷幕。隨後京、津、滬等大城市先後舉辦了頗見成效的愛眼宣教活動,建立愛眼日的倡議書得到各界人士紛紛贊同,共同倡議者的隊伍不斷壯大。1996年1月19日 衛生部等12個部委在《關於開展“愛眼日”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中將6月6日確定為全國愛眼日。
國際聾人節---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
世界性的聾人節日。1957年,世界聾人聯合會根據歐洲各國聾人組織的倡議,決定1958年9月28日為第一個國際聾人節,並規定以後每年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為國際聾人節。
世界精神衛生日---10月10日
1991年,尼泊爾提交了第一份關於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的 報告 。之後的10多年裡,先後有100多個國家參與這一活動。後來,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10月10日正式定為世界精神衛生日。
國際盲人節---10月15日
世界性的盲人節日,又稱“白手杖節”。1984年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召開的世界盲人聯盟成立大會上確認每年10月15日為國際盲人節。
國際殘疾人日---12月3日
1992年10月14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每年的12月3日為“國際殘疾人日”。
Ⅵ 東京殘奧運會日本為什麼這么弱👎
殘奧會日本的成績原本就很差,一般都排在十五六位,因此本屆殘奧會成績這樣也是預料之中的。日本殘疾人運動開展得不好,政府不重視,殘疾人參加運動的意願不是很強,因此成績與奧運成績相差甚遠。這與中國不同,中國非常重視殘疾人的權益,運動會也與正常人一樣重視。
Ⅶ 二戰以來造成了日本殘疾人增加
8月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記錄中國仍在世的二十二位「慰安婦」生活現狀的紀錄電影《二十二》上映時,有人評論說,她們在等待道歉,日本政府在等待她們死去……
而在日本本土,也有一群希望在死前能夠得到日本政府道歉的人。他們是二戰後,日本為了「提高國家質量」,強制進行絕育的殘疾人。
根據日本二戰後1948年通過的《優生保護法》,色盲、白化病、耳聾、癲癇、血友病、精神分裂症等,都算作「劣等人群」,由醫生來實施絕育和墮胎手術。
最近,這群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絕育的受害者,對日本政府提出訴訟、要求賠償和進行公眾道歉。
01
1963年,順子16歲的時候,她被醫生帶到日本東北部的一個診所,在那裡她被迫進行了一個小手術。
順子說,當時我被麻醉了,記不起任何事情。當我醒來的時候,醫生告訴我我暫時不能進食。
直到有一天,她偷聽到父母的談話,她才震驚地發現,因為小時候被診斷為「遺傳性弱智」後,根據日本政府實施的《優生保護法》,她的父母被迫同意,對她進行絕育手術。
當她偷偷前往東京復查身體,想看看能不能解除輸卵管結扎時,醫生告訴她,她永遠不可能有孩子了。「日本政府把她的整個人生都偷走了。」(They stole my life away.)
Ⅷ 中國真有8千萬殘疾人嗎
是真的,N早以前都6000多萬了,你看的數字還是2006年的·
殘疾人太多了,別以為只有缺胳膊少腿兒的才叫殘疾人!
智障,殘障都是殘疾人的!~
Ⅸ 殘疾人在日本的待遇是怎麼樣的
有來日不久的留學生說——
初到日本,對日本感受很深的一點就是日本對殘疾人態度。
日本幾乎所有的便道,天橋都設有盲道,電梯按鈕有盲文,衛生間
也分為男廁女廁和殘疾人專用衛生間。(不過令我奇怪的是到了日
本還沒看見過盲人)幾乎各種公共設施都有考慮殘疾人,有時候我
就會想日本真的有那麼多殘疾人嗎?
另外,似乎日本的殘疾人比國內的殘疾人享受到更平等的待遇。比
如,在路上經常有殘疾人駕著輪椅,商場里超市裡也常能看到殘疾
人選購商品,所以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日本的殘疾人很喜歡上街。
後來發現,有殘疾人出現的場合其他正常人並不會像在國內一樣用
奇怪的眼光去看。對比一下,在國內,如果汽車上有個盲人的話,
一車的人都會像看大熊貓一樣圍觀。我想國內的殘疾人肯定不比日
本的少,可是國內的殘疾人因為害怕那種怪異的眼光就只能極少出
門了。
我認為——
作為來日本留學,不僅重視書本的學習,而且注重觀察生活,把自
己的學習范圍還擴展到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這是很值得廣大留學生
提倡的良好習慣,只有對當地文化的理解感興趣,才能更好的學好
語言,獲得留學的全面成果,學習不僅僅是學校,還要從社會中學
習,這是沒有止境的。
日本的盲人我在生活中遇上過一些,的確沒有想像的多,特別是按
照的對殘疾人的社會投資的成本來看,的確可以得出日本比中
國重視的多的結論。
談到殘疾人,中國曾經為稱呼有過爭議,大多數人批判習慣上的
[殘廢人]的稱呼,認為身[殘]不等於是[廢]人,更有身殘志堅的人
做出超過常人的很多對社會有益的貢獻之事。
我們正常人其實很少體驗殘疾人的痛苦和生活中的不方便的,這可
以用你一天蒙上眼做平時一天該做的事簡單地體驗,或者你絕對不
使用雙手沒有別人幫助生活一天試試?
我沒有做過這樣的嘗試,但是卻有過類似的體會,雖然程度上根本
不能比喻。那是8月份我回國時,以往總是開車去東京成田機場,
然後把車給停車場保管,5天以上都是5000日元,回來再開車從機
場回家,對於行李多,一家人的行動既經濟又方便。
今年我們家搬到了離開機場相對比較近的地方了,坐電車去機場的
車費也便宜了,而且孩子回東京也與我們分別走,開車去機場的好
處降低,於是決定坐電車。
但是畢竟回國一家人,禮物,替換衣服種種也有幾大箱幾小包的,
中途要在[我孫子]和[成田]換2次車。於是最為擔心的就是站台的
上下樓梯了,根據計算不包括機場內,光是坐電車一共要上下6次,
令我佩服的結果是,這6次都有自動扶梯或電梯,無需自己[忍辱負
重]地像紅岩中那樣[哪有穿西裝抗皮箱]那樣狼狽。很多站台上的
電梯設施是為老年人,殘疾人的輪椅,設置的,當然成田車站的
可能是為經常流動的去機場的旅客的行李考慮的。因此雖然坐電車
沒有自己開車方便,坐電車除了換車麻煩,還是很經濟的,也不尷
尬累人。
日本就是這樣有很多社會的細節部分很能令人感受一種細致入微,
正好撓到你癢癢的地方的那種感覺。「人に優しい社會作り、地球
作り」的概念中國人還很少意識到。
不知道什麼時候中國也開始整個社會都提倡熱愛社會,熱愛人類,
熱愛地球,而不是到處仇恨滿腔,刀光劍影的為我們的子孫續寫
5000年6000年的戰爭史。
Ⅹ 世界五大殘疾人分別叫什麼名字
1.張海迪
女, 1955 年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2.海倫·凱勒
(1880—1968)美國女作家及教育家。她又盲又聾,是教育在條件如此不利的人身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實例。她寫了很多書,包括《我的一生》(1902)、《海倫·凱勒的日記》(1938)。
3.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後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 音樂家。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於 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
4.斯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在公眾評價中,被譽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點開始,時間由此刻開始,黑洞最終會蒸發,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5.羅斯福
美國總統、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富·德·羅斯福誕生於紐約州的一個富豪家庭。大學畢業後當過律師。1905年,他與當時的美國總統奧西多·羅斯福的侄女結婚,之後,他當選過紐約州參議員,擔任過威爾遜政府的海軍部次長。1921年,他患脊髓灰質炎、兩腿癱瘓,不得不離開政界。但他以驚人的毅力鍛煉身體,用拐杖支撐行走,較快地恢復了健康。1928年他競選紐約州長,兩次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