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學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
Ⅰ 軟科學的解釋是什麼意思
軟科學是一門立足實踐,面向決策的新興學科,是為決策提供支撐依據的系統學科。
對軟科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尚有不同看法。20世紀70年代初在日本舉辦的軟科學討論會上提出的定義是:「軟科學是一門新的綜合性科學技術,它以闡明現代社會復雜的政策課題為目的,應用信息科學、行為科學、系統工程、社會工程、經營工程等正在急速發展與決策科學化有關的各個領域的理論或方法 ,依靠自然科學方法對包括人和社會政策在內的廣泛范圍的對象進行的跨學科的研究工作。」
Ⅱ 什麼是硬科學和軟科學
一、硬科學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兩大系統所同學科與其交叉學科的統稱。其研究內容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科學以及技術工程等學科。
二、軟科學是一門立足實踐,面向決策的新興學科,是為決策提供支撐依據的系統學科。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復雜的決策問題,對軟科學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術革命和我國對策研究」「三峽工程論證」「載人航天戰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軟科學的突出特點,第一,它服務的對象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問題的重大決策;第二,它是集成科學家和社會的意見,為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和支撐;第三,它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的決策科學。
(2)軟學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擴展閱讀:
軟科學表達和傳遞的乃是對日益復雜、深化和一體化的科技、社會、經濟現實的關注,它樹立了人文和科學的融合。科學知識諸領域的溝通和合作,試圖在復雜和開放的條件下,有機地解決人類認識上的困境,整體地給出科技、社會、經濟發展中一系列實踐性問題的答案。
中國軟科學以科學民主決策為中心的鮮明宗旨,是支撐民主和科學決策的整個科學知識體系。軟科學在中國成為廣泛接受的綜合性學科、系統性視野和整體性方法的化身和符號。在20多年的發展中,軟科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成就和問題是中國軟科學持續發展的新的生長點。
Ⅲ 日本儒學的發展
早期日本儒學(飛鳥 、奈良、平安時代);
早起的日本儒學主要依附於佛教之下。從聖德太子進行推古朝改革後,到孝德天皇進行「大化改新」,再到大寶元年,制定《大寶律令》,這些都是日本早期儒學治國治民的思想被日本政治所採用的標志。
作為禪宗附庸的儒學
(鐮倉、室町時代);
鐮倉時代(1192-1333)中期,中國儒學的新發展——宋學傳入日本。
從鐮倉時代起,大量中國宋儒的經典被中國禪僧和日本僧人帶來了日本。中國禪僧對儒學在日本的傳播也起了推動作用,這些禪僧,到日本後在傳播禪學的同時,主要還介紹朱熹、二程和楊雄的著作和思想,促進了儒學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
南北朝和足利氏時代(室町時代)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關系,並不要求把儒學作為統治的意識形態,而僅僅是把它同神道及老莊思想一起保存下來作為從屬於佛教的一種教養而已。雖然當時儒學成為了當時盛行的禪宗僧侶們的必須之一,但它還是包含在佛教當中,由此看出在這段時期,儒家思想只是佛教的一個從屬品。
但也正因為佛教傳播與政治掛鉤,因而也容易受到了政治動盪的影響,其中對佛教鼎盛的勢力產生較大影響的轉變來自於日本進入下克上的戰國時代。
14世紀室町時代初期,在日本的禪僧和貴族當中也出現了一些研究和講授儒學的日本先河。例如,研究朱子學的「五山僧侶」,他們幾乎占據了當時的日本儒學。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些研究儒學的上層公卿貴族學者,使這個階段的新的儒學慢慢地深入進了宮廷。
一直到16世紀時,禪僧獨占儒學的局面才被逐步打破,在「五山僧侶」之後形成了「博士公卿派」「薩南學派」「海南學派」三個研究宋儒的學派。這表明儒學不再僅僅局限於上層社會了,而是向著普及化的方向發展了。
到了室町時代末期,在關西、土佐等地方,儒學思想逐漸佔了主要地位,並且成為該地區統治的思想基礎。
三、儒學的全盛和日本化(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1603-1867)是日本社會的最後一個封建時代。經過戰國時代的混亂,德川家康建立了他的政治體制——幕藩體制。進入江戶時代以後,儒家思想上升到統治地位,儒學在此階段進入了它在日本的興盛時期。
德川幕府時代,日本學者推崇儒學,尤為推崇《論語》。然而由於日本不受科舉制度的束縛,對《論語》的解釋比中國要自由得多。
在儒學發展的同時,日本出現了研究儒學的不同派別。各學派之間的學術觀點各異,於是各派之間展開了學術爭鳴,猶如百花齊放,爭相鬥艷,使學術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發展。
一般把江戶時代的儒學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朱子學的興盛時期;
第二時期是陽明學興起並與朱子學相對立時期;
第三時期是古學派的崛起與朱子學相抗衡時期。
四、資本主義時代的日本儒學 。
到明治時期,日本的儒學總體上已經同中國本土儒學產生了很大不同,最重要的是,儒學被改造為輔翼「皇運」的得力助手。那些日本政治家們,如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和西周等人,宣揚的是儒學和武運的結合,尊崇孔子和敬仰天皇的結合,孔子和武士道走在了一起,神道與儒學糅合為一體。所謂「和魂漢才」,正如中國的「中體西用」一樣,骨子裡必須是「和魂」,儒學是用來支持「皇道」的。中國孔子的正宗傳人孟子,因為有較為明顯的民本思想,日本人就不大願意提到他。
Ⅳ 古代時期,日本人從我們國家學走了什麼
第一:學習唐朝的律令制度。
把土地收歸國有像按人頭分配田地的“班田收授法”,就是仿照隋唐的“均田制”而來。其次是思想文化的學習。和唐朝一樣,把儒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途徑,政府大力推崇儒學,設置官辦教育機構來進行官員的培養,《論語》和《孝經》都是必學科目。
第二:文化藝術方面的學習
在日本的國史的編纂上,利用《古事記》宣揚皇權天授,說明天皇統治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後來的《六國史》都是仿照中國編年體紀事體文學樣式來記載的。鑒真東渡後,他本人及其弟子對唐文化在日本文學、雕刻、繪畫及建築等藝術傳播,豐富了日本的佛教藝術建築。
第三:社會生活方面的學習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他們學習唐朝人制茶的方法,並且改良創新後發揚光大,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圍棋也是在這個時候傳入日本,深受貴族階級的喜愛。他們還向唐朝學會了制豆腐、醬油、榨糖、縫紉等工藝。
Ⅳ 軟科學的發展歷程
2007年是我國軟科學事業發展20周年。20年前,人們對這個舶來的概念還很陌生,而今,軟科學已和科學技術一樣,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非凡的影響,「只生一個好」的提出,「五天工作制」的實行,三峽工程的上馬等等,均為「軟科學」支撐的經典案例。充滿希望的2007年正向我們走來,辭舊迎新之際,本報特奉獻一組軟科學發展20周年紀實報道,以期廣大讀者更加了解軟科學,運用軟科學,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貢獻。
1986年8月。
一份幾經斟酌的講話稿,送到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案頭。
小平同志看完後,未改一字便提筆批示:「很好,全文發表!」
與此同時,陳雲同志也批閱了這份講話稿:「這個講話,解決了我們黨多少年以來沒有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986年7月3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在首屆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上述講話。講話的主題非常鮮明———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
至此,「軟科學」就和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軟科學」研究在全中國落地、生根……
舶來的概念,「軟科學」應運而生
新中國初期到1978年,我國軟科學事業開始起步,並緩慢發展著。
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首先提出並發展了技術經濟學,另外,運籌學和系統科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和普及應用,並成立了眾多研究機構院所,培養了一大批軟科學研究人才。這期間實施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是我國早期最成功的軟科學研究案例之一。
追溯「軟科學」一詞的由來,有業內權威曾專門進行了考證。 「軟科學」的涵義最早源於英國出版的《科學的科學》一書。日本是最早使用「軟科學」具體名稱的國家。1970年5月,日本科學技術廳舉辦了「軟科學討論會」。1971年日本出版的《科學技術白皮書》正式使用了「軟科學」的這個概念。1977年,在日本科學技術會議第6號報告中,給出了軟科學的定義。
與此同時,我國學者將正在實踐中的軟科學研究與此聯系起來,考慮到要給我國的這個新興的、具有巨大潛力的學科命名。
時任原國家科委科技政策局局長的張登義回憶,「科學學」、「政策科學」、「決策科學」、「戰略科學」等,都曾作為參考方案進行廣泛的探討。但是,這些名稱都難以准確概括和描述這一學科的特點。最後,中國借鑒了日本學術界的提法,將之命名為「軟科學」。
其實,我國「軟科學」的實質內容與西方傳統的「軟科學」范疇是相通的。如果追溯西方文獻,早在1914年的一次講座上,英國學者羅素創造性地將人類對外部世界的一切知識系統分為「軟」知識和「硬」知識兩大類。
學者研究認為,西方「軟科學」概念從其本身在精確性、具體性和可檢驗性方面的程度來理解。而中國「軟科學」概念更側重於從決策宗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原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在1993年為中國科學技術藍皮書第8號《中國軟科學》所寫的前言中說,支撐民主和科學決策的整個科學知識體系,在國內外簡稱「軟科學」。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成思危認為,軟科學是社會、經濟等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中的系統工程、宏觀層次的管理科學以及政治、經濟等領域內的決策科學。
就中國軟科學的內涵和實質,學術界已有廣泛的共識。
成思危概括軟科學研究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其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等包含人為事物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二是其研究方法的綜合性,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三是其研究成果是為了支持各級各類的決策。
在中國軟科學名稱確立的過程中,學術界始終強調的一點是,「軟科學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時代的選擇,「軟科學」呼之即出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6年7月首屆全國軟科學工作座談會召開,是我國軟科學事業從多角度、多層次發展壯大階段。
「這次座談會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里程碑事件。」張登義這樣描述,軟科學界也這樣評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撥亂反正、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驗教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確立以及改革開放事業的成功啟動,樹立了富有新意的「科學」和「民主」在中國的地位。
1978年,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鄧小平同志在這次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四個現代化的關鍵」等著名論斷,極大地鼓舞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
與此同時,黨和國家正在醞釀科技、教育、經濟、政治體制的全面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從哪裡入手?改革的方向是什麼?這是當時中央領導集體亟須思考和給出答案的問題。
伴隨改革開放等各項政策的深入貫徹實施,人們在各類發展與建設的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需要決策的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復雜,很多問題僅憑個別領導人或領導班子的意志已經難以進行正確決策。人們開始探索能夠為領導決策提供幫助的科學依據和方法。
從1978年以後,很多科學家和領導同志都大力提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增強對研究和解決綜合復雜問題的能力。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和呼聲,為中國軟科學的興起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
張登義回憶,在首屆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籌備過程中,時任原國家科委司長的鄧楠請示萬里,敬請他出席並作重要講話。
那段時間,中央核心領導層正在探尋政治體制改革的切入點問題。原國家科委副主任吳明瑜等從「科學為決策提供技術支撐」的角度向萬里匯報,引起了萬里同志的高度關注。
萬里同志的講話引起會議內外熱烈和強烈的反應,一致要求全文公開發表。萬里同志非常慎重,把講話稿送呈鄧小平和陳雲同志審閱,這才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萬里同志在題為《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要大力推行科學民主決策。他指出,「軟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為各級各類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是為領導決策服務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軟科學研究就是決策研究,就是在把科學引入決策的過程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採用民主和科學的方法,把決策變成集思廣益的、有科學依據的、有制度保證的過程,從而實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制度化,以加快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新華社在對外發的通稿中,主題也是「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副題是「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採取各種手段和方法,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宏觀決策的本領」。
歷史的必然,開啟勃興的閥門
20年前的那次座談會,開啟了軟科學勃興的動力閥門。從此,中國軟科學名正言順地積極參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潮。
張登義等學者認為,有四類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
參與政治體制改革的決策者,他們手中握緊一柄由科學和民主澆灌而成的寶劍,在軟科學的支撐下,披荊斬棘闊步前行;長期以來在政府各部門從事調研的秘書班子,其工作內容成了科學研究的一部分,他們也積極地為決策者提供智力支持;一直以來從事軟科學研究的科技人員,其工作性質明確以後,軟科學成果倍出;還有從事科技管理工作的龐大隊伍,成為軟科學興起的最直接受益者。
座談會的成功舉行,引起全社會對「軟科學」的濃厚興趣。軟科學事業蒸蒸日上。
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科技管理」獎項被「軟科學」獎項替換,一系列重大軟科學成果獲得獎勵。「若乾重要領域技術政策」、「中國人口控制」等課題研究影響深遠,成為軟科學歷史中的經典。
1988年,國家軟科學指導委員會成立,為全國軟科學研究的路徑做了正確指導,也為現代化建設進行論證、規劃和管理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就是其中之一。
1994年,中國軟科學研究會成立,還設有「地方網」、「部門網」,成為從事軟科學研究或管理工作的機構、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專家學者,為實現其宗旨自願聯合起來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全國軟科學工作者進行了眾多重大決策研究,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科教興國」被確立為重大國策,「技術創新」思想的廣泛傳播等,軟科學工作者功不可沒。
20年來,軟科學的蓬勃發展,是與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絕對分不開的。
1990年、1991年、1994年、1997年、2002年、2004年……中央在黨的重要會議上,不斷闡述和強調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從制度建設到機制建設,從程序建設到機構建設,軟科學研究范疇得到不斷補充和完善。
歷史跨入了新世紀新時期,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加強調,我們黨要實行民主執政、科學執政。
所有這些,無疑為軟科學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所有這些,都體現了時代對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迫切要求。
人們不會忘記,20年來軟科學與中國發展的休戚與共、命脈相關。
人們不會忘記,20年前那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里程碑事件」。
學科面紗
對於科研課題來說,技術的攻關、最後的成果是最引人關注的,但執行之前的方案制定階段往往被忽視。為什麼要設置這個項目?可行性如何?經濟社會效益如何?如何對類似的技術方案進行篩選,集中利用有限的資源?……這些都是軟科學需要解決和回答的問題。
所謂軟科學,是一門立足實踐、面向決策的新興學科,是為決策提供支撐依據的系統科學。」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軟科學組織處處長趙剛說,「軟科學的突出特點,一是軟科學服務的對象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問題的重大決策。二是它集成科學家和社會的意見,為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和支撐。第三,它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的決策科學。」
1986年7月,原國家科委召開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軟科學研究被提到了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服務的高度。1988年和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大力發展軟科學」、「加強軟科學研究」的號召和要求。這些重要決策奠定了軟科學在我國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我國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軟科學研究工作體系。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軟科學研究機構近2000家,研究人員近4萬人,每年開展軟科學研究項目1萬多項。我國軟科學工作者開展了許多重大決策問題研究和重大工程項目論證,取得了重大效益,為國家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相對工程建設而言,軟科學研究投入少,作用和效益顯著,被錢學森譽為「一本萬利的大事」。
Ⅵ 日本的幾個時代,急求!
日本歷史上的幾個時代
約公元1世紀,日本共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區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
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 —— 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彼的繩文時代。
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採集為生,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回到最上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
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回到最上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
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大和政權吸收了中國的高度物質文明。
到了公元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 —— 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
公元6世紀,正式接受儒學,佛教也傳入日本。
公元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改新」為動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引進中國文化,至公元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回到最上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
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公元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公元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公元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公元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公元712年著)、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公元720年著)、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公元751年著)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回到最上
平安時代
公元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公元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引進中國文化。公元10至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極差,武士集團強大起來。
到公元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即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公元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公元10世紀後與中國斷交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公元10世紀初著)、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公元11世紀初著)、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著)等等一批文藝作品。回到最上
鐮倉時代
公元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
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引進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
公元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的小說《平家物語》(公元13世紀初著),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回到最上
室町時代
公元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兩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公元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人民的強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公元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公元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公元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回到最上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
公元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公元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其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慶長三年(公元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公元1600年)發動關原之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回到最上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
元和九年(公元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鎮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系崩潰,公元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公元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工藝等一片繁榮。公元19世紀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戶,小說、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回到最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邉誘歸_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邉又校�_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
公元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公元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回到最上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的取得的歷史性進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遠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公元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後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公元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
公元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公元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和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公元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公元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同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
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歿。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Ⅶ 日本文化到底是從中國什麼朝代開始學起的
日本文化最初是從中國唐朝開始學起的,後來大規模的學習和接受實在隋唐之後。
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稱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也一直是視太陽為圖騰的。
日本文化由來: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和人類學多次證實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古代中國漢族、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
(7)軟學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擴展閱讀:
由陝西省文物局和日本奈良縣聯合主辦的「隋唐文化與日本——七八世紀的中日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舉辦,中日兩國學者通過七八世紀的中日交流文物遺存論證了隋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以往就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影響的研究多以中國史籍記載為主要依據;直接使用日本原始第一手資料,對日本原始時代和日本古代文化的研究比較少,研究成果也不多。
此次研討會上,日本原正倉院事務所所長米田雄介以日本《國家珍寶帳》中記載的書法、樂器、袈裟、屏風以及東大寺正倉院內珍藏的五弦紫檀琵琶和御袈裟,論證了隋唐時期的中日交流。
西安碑林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韓釗以日本考古學時代為序,通過梳理日本奈良地區古代歷史文化,提出隋唐時期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以日本接受中國文化為主要特徵。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建正表示,此次中日專家學者的交流活動,旨在更深入地了解日本奈良發掘出土的文物。據悉,作為此次交流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日本考古展——古都奈良考古文物精華」已開展。
該展覽共展出奈良出土的各時代珍貴文物243件,種類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鎏金器等。
Ⅷ 什麼是軟科學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結合的交叉科學,是科學理論與科學方法的高度集錦,決策民主化與科學化的集中體現。針對決策和管理實踐中提出的復雜性、系統性課題,為解決各類復雜社會問題提出可供選擇的各種途徑、方案、措施和對策。
具體指對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宏觀控制進行研究 ,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綜合性科學。又稱科學指揮學、戰略科學、政策科學等。軟科學一詞是借用電子計算機軟體的名稱而來的。它綜合運用系統理論、系統方法、決策科學與計算機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和手段,對各種復雜社會問題和自然現象,從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教育等各個社會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系中,研究它們的客觀規律,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案,為有關發展戰略、目標規劃、政策制定及組織管理等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對軟科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尚有不同看法。20世紀70年代初在日本舉辦的軟科學討論會上提出的定義是:「軟科學是一門新的綜合性科學技術,它以闡明現代社會復雜的政策課題為目的,應用信息科學、行為科學、系統工程、社會工程、經營工程等正在急速發展與決策科學化有關的各個領域的理論或方法 ,依靠自然科學方法對包括人和社會政策在內的廣泛范圍的對象進行的跨學科的研究工作。」
軟體與硬體的啟示 在人類社會實踐的各個領域中,人們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從來就存在著「硬」與「軟」兩個部分,它們分擔著不同的功能,並統一發揮作用。但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人們總是首先看到硬因素、「實在的 」東西的作用,而對軟的方面、軟的因素,因其表現不明顯 ,則往往被忽略。隨著事物的不斷發展,軟的因素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人們對它的認識也隨之深入。軟部分的功能表現得最為突出的,是電子計算。電子計算機是由「硬體」與「軟體」兩部分組成的一個整體系統,硬體是具有實體形態的輸入、存儲、運算、控制、輸出等結構裝置;軟體是用計算機語言編制的程序指令,它指揮硬體進行操作,以完成和提高整機的功能。因此,「軟科學」一詞,就是從電子計算機軟體的涵義中引申出來的,並用來對科學功能進行分類進而形成概念。
把科學作為一個大系統與計算機系統相類比,可以認為有些科學主要起「 硬體 」 作用 ,而有些科學則主要起「軟體」作用。
軟科學的研究對象與特點 軟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實踐系統,即由各種相關部分綜合而成的社會活動系統,而且必然是一種「人─事─物」的綜合系統運動規律以及對系統整體進行優化領導和管理的理論、原理、原則與方法的綜合科學。
軟科學是一個學科群 軟科學包括一系列學科,但以研究系統的性質、結構和運動規律為目的的系統科學是其一大類主學科。所謂系統科學是一個類概念,它包括系統論、信息科學、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等一組學科。軟科學既然是為系統領導、整體管理、戰略決策服務,因此,領導學、管理學、決策學是軟科學的又一大類學科。這三個學科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因為領導的實質就是戰略性管理,而決策又是領導與管理的首要職責。現代系統領導、整體管理、戰略決策都涉及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多方面的內容,都要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因此,以研究科學技術的規律為中心,同時研究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關系及其相互影響的科學學,就是軟科學又一大類主學科。人類行為科學化,首先是決策的科學,其次是行為程序科學化。因此,關於人類創造思維的學問,行為心理活動規律與預測未來發展等也是軟科學的一大類主學科。綜上所述,系統科學類、領導與管理學類、科學學類以及關於人才、創造思維、心理和行為科學類,就構成了軟科學體系中的四大主體學科。
軟科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結合的交叉科學,是科學理論與科學方法的高度集錦,決策民主化與科學化的集中體現。針對決策和管理實踐中提出的復雜性、系統性課題,為解決各類復雜社會問題提出可供選擇的各種途徑、方案、措施和對策。
軟科學是一門立足實踐,面向決策的新興學科,是為決策提供支撐依據的系統學科。近年來,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復雜的決策問題,對軟科學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術革命和我國對策研究」「三峽工程論證」「載人航天戰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