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若狹茶屬於什麼茶

日本若狹茶屬於什麼茶

發布時間: 2022-09-09 09:20:10

① 【名偵探柯南史上最全主線分析】·十一·紅茶會(二):紅方匯合

波本過來是為了繼續之前緋色篇的計劃,上次來的人太驚動了大家導致計劃失敗,因此這次獨自前往工藤宅好給rum交差。波本是公安,因此要邀功不需要真的捉人,直接使用公安許可權製造新的假死計劃就行了,到時候指著電視播出「赤井秀一死亡」的新聞說這是我乾的就行了。之前秀一拒絕執行這個計劃是因為波本很明顯要把他趕出去,但他需要保護灰原,不能走,這次只有一個人了終於可以好好談談了。

因為波本這次來工藤家是獨自一人過來的,可以保證本次談話內容不會泄露,所以這次談話理論上是進行了充分的信息交換。

根據目前劇情判斷,他們大致交換了以下信息:

1.a葯相關:柯南和灰原的身份;瑪麗變小;組織疑似已經知道a葯會變小;a葯解葯的真正用途;

2.boss的現狀和貝姐的身份及立場;fbi內有組織成員;詹姆斯已經去調查fbi內奸;基爾和波本均被懷疑;秀一假死暴露風險極高(波本都能查到,rum發現真相是遲早的事)

3.貝姐擅自假扮小林老師;若狹疑似rum;rum疑似在釣魚;因為淺香是虛構的,rum參與其中虛構的概率很大,加上rum實力驚人,親自出手還搞砸的概率不大,此時他們無法判斷羽案兇手是rum(因此波本看到將棋沒有第一時間想到若狹);

4.工藤夫婦認識黑田和55;倫敦篇後,工藤夫婦肯定會通知55瑪麗的情況,55知道瑪麗變小,發現身邊有組織成員,隱瞞自己和家人的關系沒有意義了,於是回到mi6並變裝來日本;55肯定沒辦法直接給兩人看自己變裝的樣子和具體地址(防消息走漏),因此理論上會告訴大致變裝情況(比如用假牙變臉型,戴眼罩)和地址,以及接頭暗號(比如說名字是「time is money」日語說法的變體,如果有紅方認出他就派人用「一寸光陰一寸金」回復);黑田應該從工藤夫婦那裡知道務武是殺害羽田浩司兇手的目擊者,應該很在意務武的事,因此理論上也知道務武來日本的事;

5.其他工藤夫婦在美國調查的信息。

在交換信息後,他們需要處理以下問題:

1.為什麼組織知道a葯情況和柯南灰原身份卻不下手,還炒作新一未死?

2.解葯研發的安全問題以及因此而導致的柯南、灰原等人的安全問題;

3.rum如此高調目的究竟是什麼?

4.兩位被懷疑的卧底如何處理信任問題?

5.如何讓紅方安全地全部聯系起來?

6.貝爾摩德的問題如何處理?

組織不對柯南灰原下手的原因很容易想到, 就是因為a葯解葯,他們需要知道解葯資料究竟有多少人擁有,研發進度怎樣;沒有直接殺灰原是因為他們發現有人在保護她,這也就意味著沖矢昴的存在早就暴露了。解葯最起碼在解決耐葯性問題後才能使用,如果不想柯南和灰原受傷害,那麼就得讓組織認為解葯是完全版的,因此只有瑪麗才適合服用解葯維持大人狀態,這樣組織會率先試探瑪麗,但瑪麗是特工,組織是很難試探出解葯依舊是暫時性的。基爾的信任問題幾乎無解,因此他們必須得想辦法把基爾安全帶出組織,需要有人與她近距離聯絡和接應;波本被懷疑比較大的概率是他在緋色篇表現出愛國情懷,然後沒有帶回沖矢昴是秀一的消息,以及灰原並沒有死亡,這個問題就好處理了,畢竟導致這些問題並不是他放水了,rum後續調查很容易發現並不是波本的責任。列車篇有希子已經嘗試邀請過貝姐了,但是她拒絕了,拒絕原因應該是不信任她的能力(畢竟貝姐眼裡有希子是被牽進組織對決的),因此需要有一個能讓她信任的人來邀請她加入紅方。

若狹的名字和鏡子暗號一樣,可以得出rum在釣羽案相關者。他們應該能發現rum特徵和55很像,那麼能得出rum在借紅方找55。

rum高調和新一未死炒作事件結合起來,理論上可以得出組織試圖通過刺激新一身份問題來誘導紅方為掩蓋新一身份而行動,從而找出知道新一身份的人。往下想,在紅方發現新一未死,那麼就要證明新一和柯南不是一個人,那麼就要使用a葯,組織可以借機直接觀察a葯解葯研發狀況。再往後,柯南發現隱瞞身份是不可能的,那麼會去調查羽案,組織可能有什麼陷阱等著他。

以上應該是大家能推理出的,不過優作的話說不定還會懷疑rum高調是為了轉移視線,真正目標是其他的,波本會提到曾經有個奇怪的男子跟著服部,但是只憑這一點頂多讓大家覺得服部有可能被組織盯上,但過去很久了服部還好好的,因此關於這個問題他們目前只能保留意見。

然後眼下波本需要匯報給rum新一的情報,在紅茶會他們分析後,波本應該會這么回復:

雖然外界傳言新一已死,但根據他身邊的人,新一還活著,前不久在清水寺破過案;柯南和新一有什麼特別的關系,說不定他就是新一;住在工藤家的沖矢昴之前我懷疑他是秀一,但似乎是弄錯了,不過他還是很可疑;工藤夫婦好像回來了。

嗯……怎麼覺得什麼都說了……沒辦法,畢竟組織這邊都調查的差不多了,要避免被懷疑嘛……

紅茶會後他們自然是要先聯系其他紅方。

秀一這邊給世良暗示,又在拉麵店以本體出場,目的就是為了和世良在拉麵店進行聯絡,方便把a葯解葯交給瑪麗。

波本這邊牽扯的就多了。黑田說的上次計劃指的就是抓捕秀一邀功的計劃,光波本的任性緋色篇是絕對沒法調動那麼多公安的,黑田肯定知道這項計劃。有希子那邊應該會告訴黑田他們需要尋找務武,務武就在毛利家附近,波本協助最方便,但波本和秀一目前的關系惡劣無法採取行動,她估計會說等他們說服波本後再讓波本尋找務武。所以在波本回復「還沒有」後,黑田知道波本被說服了,於是讓他別忘匯報務武的信息。雪山篇,波本認出脅田是務武,打電話告訴黑田找到了,但是遇上了案件,黑田就告訴高明除了別去認降谷零以外,還有傳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暗號。波本和務武建立聯系,隕石案務武從波本那裡得知若狹攜帶將棋,務武便告訴柯南將棋的情況,以及試探柯南是否在若狹那裡注意到過將棋。

因為黑田和羽田家有聯系,那麼他可以從羽田家得知瑪麗的住處。在黑漆雕盆案中,瑪麗趁世良不在與黑田會面(瑪麗此時穿著非常正式),黑田告訴瑪麗務武下落,瑪麗應該會告訴黑田自己有可能被發現了。

隕石案,由於風見誤說波本真名,貝姐通過演技判斷發現波本的確是卧底。第1060話有希子知道貝姐喜歡柯南,應該是因為貝姐主動聯系波本表明立場,波本把此事匯報給工藤夫婦,有希子才知道了一年前發生的事。

小五郎蹲廁所的案件中,脅田特地多做了一份壽司,應該是判斷出小五郎要見沖野洋子,想和他們一起吃,那麼他的目標應該是洋子。和洋子有關的應該就是水無了。他可能計劃是要洋子電話,然後另找時間向洋子要水無電話。他是icpo,肯定認識一些cia的人,可以先聯系認識的cia的人說要做水無的聯系人,然後再聯系水無,脅田表面身份要送外賣,短期聯絡還是比較方便的。而這次案件後,他可以直接以在意案件後續為由向洋子要電話,然後實施計劃。1060話有其他fbi成員知道秀一未死,應該是水無聯繫上了,可以實施解救水無的計劃,不用再向同事隱瞞秀一未死,而且可以引誘fbi內奸。

為了方便理解,我畫了截止1060話,目前紅方聯絡圖(這里只畫能交換機密信息的關系,所以秀一秀吉沒有連線):

這層關系是紅方最重要的機密,因此當組織開始在意工藤夫婦,紅方整體就都有危險了。

目錄

上一篇

下一篇

② 若狹武田氏的基本內容

在第3代家督武田國信與第5代家督武田元信執政期間,若狹武田氏達到了鼎盛,成功成為戰國大名。曾擔任幕府御相伴眾的武田國信是一位以風雅聞名的武將,著有連歌作品《新撰犬莵玖波集》,並多次在京都舉辦了規模盛大的「犬追物」比賽。而武田元信在文筆、歌道、弓馬等各方面都有不凡造詣,被認為是室町幕府中屈指可數的文武雙全之名將;在元信時期,若狹武田的勢力大規模進入了丹後,將丹後一部分土地並入了武田氏的領國。
大永六年(1526年)管領細川高國手下的重臣香西元盛在內亂中被細川尹賢所殺,對此不滿的波多野稙通和柳本賢治二人(香西元盛的兄弟)隨即投靠了與高國敵對的細川晴元;細川晴元與三好元長擁立足利義維於阿波舉兵意圖上洛。因內亂而無力相抗的細川高國遂遣使許以重利,邀請繼承了先代的龐大遺產而成為畿內有力大名的若狹武田氏第六代家督元光進京,以對抗細川晴元即將發動的進攻。大永六年12月26日元光起兵上洛。
大永七年2月3日細川晴元方的柳本賢治丹波勢與三好勝長率領的阿波國人眾合流向京都進發,雙方的正面對決成為不可避免;高國、元光亦開始布陣,將軍足利義晴設陣於京都本圀寺、細川高國則於東寺布陣,而設陣於吉祥寺的武田元光和守備桂川之畔的細川尹賢遂成為前鋒。2月12日,兩軍開始接觸,隔桂川對峙;高國為了夾擊柳本賢治軍,將本陣由河畔向妙本寺移動。2月13日,三好勝長、元長聯軍趁高國軍移動後正面空虛的機會強渡桂川,迅速突破了細川尹賢軍的陣式,接著又對前來阻擊的武田軍發動了突擊,兵力處於劣勢的武田軍很快不支,先鋒粟屋家長當場討死;當細川高國率軍趕來援救時,武田軍陣型已經崩潰,雖然高國軍奮力拚殺但已無濟於事。是役,高國、元光軍大敗,武田氏家中多名重臣戰死,武田軍於2月14日倉皇離京時又完全喪失了裝備輜重。隨著這場川勝寺(桂川原)合戰的失敗,若狹武田氏實力大減,而物質上與精神上都受到重創的家督元光在逃回若狹後無力繼續進行統治,很快將家督之位讓給了兒子信豐。
七代家督武田信豐在歌道方面頗似元信,而在軍政能力上卻是天壤之別。在承平歲月信豐還能借歌道留名,
但在激烈的戰國亂世,信豐所做的只是讓若狹武田氏向著衰亡再邁前一步。由於信豐對丹後田邊城的多次攻略歸於失敗,從而導致了以家中重臣粟屋元隆為首的叛亂等一系列內亂,若狹武田氏迅速衰弱下來。
在和越前朝倉氏長期對抗而耗盡國力後,信豐那受到朝倉氏教唆的長子義統(治部少輔、伊豆守、大膳大夫。原名信統,天文十七年娶將軍足利義晴之女為妻後改名義統)對父親的作為感到不滿,最終決定向甲斐的同門晴信學習——從父親手中奪取家督之位。武田信豐固然無能,但他既不願輕易放棄家督的地位更不願讓宿敵朝倉氏進入若狹;而信豐之弟重信亦在一旁圖謀家督之位。弘治二年(1556年),重信在家中筆頭重臣——國吉城主粟屋越中守勝久的支持下向侄兒義統發起挑戰;至此,若狹開始了無休止的內戰。
有朝倉氏做後台的武田義統在弟弟武田信方的幫助下很快就擊敗了重信與勝久的挑戰,但隨著義統勢力的強大使得義統與信豐的矛盾也進一步激化。永祿元年(1558年)武田信豐與武田義統父子正式開始內戰,雖然內戰在近江六角氏的調停下以信豐隱居為條件而很快結束,但若狹武田本家對所領的支配力卻因為這兩次內戰大為下降,在武田義統繼任家督後所能實際控制的領土只限於小浜郡而已(逸見昌經控制大飯郡、武田信方控制遠敷郡、粟屋勝久控制三方郡)。
圖謀振興的武田義統在國內遭到了巨大的困難,拋開已是明顯下克上的粟屋氏與逸見氏不說,就連仍然留在身旁的親兄弟信方也已利用之前的內亂,以遠敷郡宮川為據點擴張勢力,建立了自己一套體系以求掌握家中實權。在國內一籌莫展的義統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希望寄託到了自己的妻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輝身上,義統從日漸枯竭的財庫中盡可能地向幕府進貢以換取支持;同樣在謀求復興的足利義輝自然很樂意擁有武田義統這樣一位盟友,雙方因而變得非常親密。然而事與願違,義統進獻的金錢固然沒能使足利義輝復興室町幕府;而義輝發出的敕令亦未為義統帶來好處,下克上的家臣們把幕府的敕令當做廢紙,武田信方則因為兄長的居心和金錢的損失而與義統更加疏遠。義統為了振興國家而費盡心力,得到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更加衰弱。永祿四年(1561年),若狹武田四天王(粟屋越中守勝久、逸見駿河守昌經、熊谷治部大輔直之、內藤築前守重政)之一的砕導山城城主逸見駿河守昌經勾結丹波松永長賴發動叛亂,武田義統無力鎮壓,於是向越前朝倉氏請求援軍。朝倉義景派敦賀郡司朝倉景紀赴若狹幫助鎮壓,在武田、朝倉聯軍的攻擊下逸見昌經遭到了慘敗。內亂雖然稍微得到平息,但朝倉軍的進駐則更進一步的削弱了武田氏對若狹的統治。永祿六年,朝倉軍單獨對粟屋勝久的國吉城展開攻略,充分體現了朝倉氏已經無視武田氏對若狹的統治。武田義統當然不滿朝倉氏對若狹的侵略行為,在雙方矛盾迅速激化的情況下朝倉義景放棄了以義統作為代理的若狹攻略計劃,改而培植武田信方和義統之子元明以求進一步控制若狹。
永祿八年5月13代將軍足利義輝被暗殺。永祿九年8月,足利義秋(足利義昭)到達若狹小浜郡要求姐夫武田義統助其上洛。但義統正陷於與獲得朝倉氏支持的長子武田元明的家督爭奪戰之中,根本無力支持足利義秋上洛;深感失望的義秋於9月前往投靠越前朝倉氏。雖然若狹武田氏此時已十分衰弱,但其與幕府長期的友好關系及其所處地理位置仍舊使得足利義秋對其寄予了希望,是以武田義統也像上杉氏、甲斐武田氏、北條氏和織田氏一樣收到了義秋要求援助的書狀。但義統對此有心無力,他一方面受困於領國的內亂,另一方面握有家中實權的武田信方也表示反對,很快義統在失意中離開了人世。義統並沒有晴信那樣的才略,卻貿然模仿晴信的做法,結果使得本已十分衰弱的若狹武田氏徹底分崩離析,義統的失意是事所必然,但他留給元明的爛攤子卻使若狹武田氏的最終滅亡成為大勢,志大才疏的盲動所能帶來的災禍莫過於此。
義統一死,朝倉氏立即出兵若狹(永祿十一年),並以保護為名將家督武田元明從若狹送往一乘谷城,在事實上結束了武田氏對若狹的統治。
隨著織田信長勢力的擴張和朝倉氏的衰亡,重獲自由的武田元明也和若狹其他武將一樣加入了織田一方,但重視實力的信長並不看重出身名門的元明,只給了元明3000石安堵而已。天正三年(1575年),武田元明在家老眾粟屋勝久、逸見昌經的陪伴下上京謁見信長,但並未從中獲得任何實質性的好處。在丹羽長秀統治若狹後,元明和昔日的家臣同列,一起成為了長秀屬下。站在丹羽長秀的立場,既然已經成為了若狹的新主人,那就應該竭力避免讓已成為過去式的武田氏恢復在若狹的影響力而導致難以預測的後果,元明因此變成了長秀在領內最主要的打壓對象,一切和立功或揚名有關的事情都隨之與元明絕緣,長秀的態度也不可避免的影響了其他家臣,武田元明因而變成了丹羽長秀手下最不活躍且日子也最難過的家臣。這種低下待遇無疑極大的傷害了元明那種出自名門的自尊心,元明為之對織田信長與丹羽長秀懷下了極深的怨恨。
天正十年(1582年)丹羽長秀受命出征四國,武田元明也再次被丟在一旁。所以當本能寺之変發生後,對待遇不滿的武田元明馬上以立下戰功恢復舊領為目標加入明智光秀軍,參加了對近江佐和山城的攻略並於6月4日攻陷了佐和山城。但明智光秀的迅速失敗粉碎了元明的希望,6月16日,丹羽長秀率大軍奪回了佐和山城;7月19日,窮途末路的武田元明在近江海津法雲寺切腹自殺。武田元明死後埋葬於海津天神社宗正寺寶憧院,其妻松丸殿(京極龍子)後來成為秀吉的側室,若狹武田氏至此形神具滅。
末代家督武田元明的才智顯然不算高明,以其3000石領地的動員力能有兵馬幾何?以如此弱小的實力積極捲入巨大的旋渦中又能期望怎樣的好結果呢?即便光秀獲勝,等待元明的仍舊很可能是被一腳踢開。在亂世中,放棄個人好惡當牆頭草或許是小勢力在大國狹縫中生存的最好方法,但元明的雙眼為自己顯赫的家世與胸中的怒火所蒙蔽,從而趨向了一個過高的目標,結果為此跌得粉身碎骨。武田元明的結局雖然是自取其禍,但縱觀元明的一生卻不由得令人產生同情,在其30年的短暫一生中曾長期被強大的勢力所支配而不能自主,而本能寺之変的發生終於為他提供了一次可以自行抉擇的機會。也許元明的選擇並不正確,但6月4日佐和山城的落城還是使他在歷史上留下了孫八郎源元明這一並不顯赫的武名。
若狹武田氏在室町幕府開始衰弱之時以軍功成為守護獲得若峽一國,又在戰國初期憑軍事實力確立了對領國的統治成長為戰國大名,之後在戰國的激烈斗爭中被淘汰,最終在戰國亂世結束時被消滅,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是名副其實的戰國大名;若狹武田氏在戰國的興衰史可以視為同類大名興衰的典型。另一方面,若狹武田氏在亂世開始之時剛剛入主若狹,在地位並不十分穩固的情況下不得不長期藉助室町幕府僅存的權威來加強自身的立場,並不得不為之付出了大量金錢,從而一直與室町幕府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在鞏固了立場的同時卻又因消耗了貧瘠的若狹國相當一部分國力而影響對外發展;歷代家督在與室町方面交往的同時受其影響而變得過於愛好文化,這種愛好並沒有錯,但以戰國大名的身份而沉溺其中則往往導致國家的滅亡。末代家督武田元明在時代改變後沒能清醒地進行觀察與思考,錯誤的選擇了明智光秀方而導致了若狹武田氏的徹底終結。然而在多事的天正十年,若狹武田氏的最終滅亡只不過是一件很快就被人遺忘的小事罷了。
武田元明在自刃前將這樣一份遺書交給了家臣熊谷平右衛門,曰:「如今傳到我這一代,武田家悉數滅亡。武田家的武運或許盡於此了。事到如今,我也只有在這里自殺。希望讓年紀還小的源太彥次郎好好隱藏,等成長之後,把系圖交給他,千萬不要讓武田的姓氏斷絕。設若稚兒不幸而亡,那武田家的武運誠然盡焉……」元明顯然已經做好了一門滅絕的最壞打算,但隨著京極龍子得到秀吉的寵愛,元明與龍子所生的兩個兒子也就無須隱藏了。在愛屋及烏的秀吉安排下,元明之二子成為了木下肥後守家定(北政所之兄,小早川秀秋之父)的養子,長子木下勝俊(1569—1649)領有若狹小浜6萬2千石、次子木下利房(1574—1637)領有若狹高浜3萬石;若狹武田一脈居然又恢復了對若狹的統治,真可謂世事難料。只不過若元明泉下有知,見到自己拼上性命也未能恢復的故土竟然在自己死後因為妻子的關系而輕易在兒子手中得到恢復時究竟做何感想?
武田元明在本能寺之変後站錯了隊攻陷了佐和山城,其子卻又在關原之戰中跟隨了佐和山城的石田治部少輔三成。慶長5年(1600年)9月,作為小大名的勝俊、利房在家康進入大阪後第一批被懲罰,被完全沒收了領地。但勝俊在關原之戰前夕已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而舍棄了武人的身份,以木下長嘯子之名發揚了祖傳的和歌,成為了名噪一時的風流人物(勝俊和歌師從細川幽齋、茶道師從千利休),身後留有和歌作品《挙白集》等。而利房在大阪之戰後重新從徳川秀忠手中獲得了備中足守藩2萬5千石領地(初代是勝俊,但未到任;利房是事實上的藩祖),傳到十一代木下利恭時因明治維新而廢藩,封子爵。
雖然若狹武田的姓氏最終斷絕了,但其血脈能夠留存下來卻是值得慶幸的。

③ 日本茶道用品

日本茶道是室內傳統藝術、這種茶是在與平常日子徹底阻隔的特別場所,在特定的時間內舉辦的藝術典禮,有必要經過極端繁瑣的手續。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用品,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用品

茶道藝術中,用具的藝術欣賞佔了很大的份額。"參見用具"的說法自身以能夠證明這一點。茶道用用具可分為四類:即招待用用具;茶席用用具;院內用用具;洗茶器用用具。其間招待用用具和茶席用用具是同客人直接見面的用具即鑒賞物品。而院內用用具和洗茶器用具則是消費品。一般前者是作為茶具,後者是作為雜器為人運用的。下面簡略地介紹一下這些用具的品種及用處。

招待用具包含壁龕處懸掛的軸字、軸畫、吸煙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含裝修壁龕的用具。有關炭的禮法的用具,茶道禮法用具。懷石餐用具。

茶席用具包含壁龕裝修用具、掛軸、花瓶。

炭禮法用具包含:釜、茶爐、香盒、灰器、炭斗。

茶道禮法用具包含擱板、水碗、茶碗、茶葉罐。茶器、茶杓、蓋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後不要的水的容器。多為陶器製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圓盒)。

懷石餐的用具包含折敷(一種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裝米飯和大醬湯)、碗(飯碗、大醬湯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種陶瓷器小缽,盛膾物用)、八寸(一種約24公分、四方形杉木質的器皿。用來盛酒餚)、烤物缽(一種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內用具包含草履、圓形座墩、院內用柄杓、手桶水屋(茶館隅角洗茶器處),用具包含銅鑼、水壺、茶巾盆、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日本茶道茶具

有樂茶碗:屬於大井戶茶碗類,因織田信長之弟有樂齋持有而得名。被譽為有女性的曲線美的茶碗,使用了含有鐵成分的枇杷色釉葯。

白天目茶碗:產自中國天目山,故名。

赤樂早船:千利休在京都舉行茶會時用早晨的快船將其從大坂取來,故名為早船。屬於利休七式(七件名茶碗)之一,現存於日本畠山紀念館。

赤樂無一物:這也是赤樂茶碗,《信長野望》和《太閣》系列均有其出現。

國司茄子:被稱為“天下第一茄子”,因最初為伊勢國司北畠家持有而得名。

本能寺文琳:本來叫做朝倉文琳,因最初為朝倉義景所有而得名。後落入織田信長之手,後信長將其進獻給本能寺,故名。

01:“樂燒”可稱得上是桃山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最初是由千利休定型,京都的陶工長次郎(?~1625)燒制而成。長次郎的父親是來自中國或朝鮮(當時中、朝的陶瓷工藝都遠較日本先進)的陶瓦工,父子同為豐臣秀吉的聚樂第工程燒瓦,從而與承擔此項工程的千利休相識。後來豐臣秀吉稱同窯的宗慶(長次郎的助手,樂家第二代常慶的父親)所燒之器“天下第一”,並賜予“聚樂”的“樂”字金印與銀印(在茶碗底部蓋印自此而起,而長次郎作的所有茶碗皆無印),故後世稱長次郎開創的這一茶陶流派為“樂燒”。

正式的樂燒作品出現於天正十四年(1586)左右(《太合》系列中在1560年就能買到樂茶碗,有悖史實),一開始就專為茶道服務,產品全部是茶具,其中絕大多數是茶碗,還有少量花瓶、水指(茶席上貯存備添用、洗刷之水的器具)等。

樂茶碗根據釉色分為赤樂與黑樂兩種。赤樂施紅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試燒成功的品種;黑樂施黑釉,黑中泛褐,富於變幻,給人以溫厚的感覺。樂燒放棄了轆轤拉坯的製作方法,完全由手捏制,加以刀削成形,因而器形都不完全規整,正符合了佗茶道中不對稱的審美。無論赤樂還是黑樂,都在素燒(胎土成形後不上釉而直接入窯燒制)後多次上釉(如此一來釉比較厚),再入窯燒成(所謂“二次燒”),工藝過程非常復雜、講究。所以樂燒雖看似粗朴,實則精心製作之產物。尤其是黑樂茶碗,兼有天目茶碗的釉色之雅與高麗茶碗的造型之柔,又與深綠的末茶在色調上極為協調,極受千利休的喜愛(豐臣秀吉則不喜歡),並很快在茶人中普及。樂燒的出現,與豐臣秀吉暴發戶式的黃金茶風、盲目追求“唐物”(由中國傳入的茶具)、“名物”(自古傳下來的名器)的惡劣傾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抗。

02:赤樂茶碗 銘“勾當”

傳世的長次郎燒制的樂茶碗中最早的一件。

赤樂的燒製成功早於黑樂,工藝上也較黑樂簡單。以粘土成形後外敷稱作“黃土”的化妝土(為掩蓋胎體的疵病或改變其呈色而塗刷於胎釉之間的一層陶土),素燒後上釉,再以800至900度的低溫燒成。在釉中還摻入鉛以便降低釉的熔點。赤樂屬於軟陶,與黑樂相比火候較低,胎質較松,硬度較弱,吸水性強,易破碎。赤樂的釉色沒有任何兩件是完全相同的,也沒有純粹的紅釉(都含有雜色),這是當時日本調配完全紅釉的技術尚未成熟的緣故。

“勾當”與另一件赤樂茶碗“道成寺”都是最初樂燒的代表作,其口沿部略為外翻,保留有明顯的高麗茶碗的印跡;而且,除了這兩件以外,長次郎所作的其他所有樂茶碗都是通體滿釉的。

“勾當”是日本古代寺廟的事務官之稱。(滴翠美術館藏)

03:赤樂茶碗 銘“早船”

盡管赤樂在製作工藝上遜黑樂一籌,但這並不影響其對利休“佗茶”美感的表現。這件赤樂“早船”就是半閑齋最欣賞的茶碗之一。

高8cm,口徑11.2~11.5cm。造型上已與“勾當”有較大區別,是長次郎作的典型造型之一。釉色也是代表長次郎風格的紅中偏黃(後世的赤樂有紅釉深濃者,而長次郎赤樂的釉色全部偏白或偏黃),略有光澤。一側口沿以下至足部有青黑色“火變”和因紅釉褪落而顯現的偏白胎色,據半閑齋推測是燒窯時火力不允(即一側受火過猛,這也是當時日本制陶技術不良的反映)而自然形成。但正為此故,其色、形皆極為自然,成為此碗的重要一景:對比釉色,如初朝之滄海;鑒其形,則似山,似帆,似浪,催人浮想連連。

“早船”即早晨的航船之意,據傳利休從發自大阪的“早船”上得到此碗,故作其銘。後贈與蒲生氏鄉。

利休曾選取長次郎燒制的七件樂茶碗精品組成所謂“利休七式”(或稱“長次郎七式”),分別是赤樂的“早船”、“檢校”、“木守”、“臨濟”與黑樂的“大黑”、“缽開”、“東陽坊”,作為長次郎樂茶碗的代表。今僅存“早船”、“大黑”、“東陽坊”三件而已。(畠山紀念館藏)

05:黑樂茶碗 銘“東陽坊”

利休七式之一,是光澤很亮的茶碗。為利休的門徒,真如堂的僧人東陽坊所得,故銘。

茶碗造型上與“早船”是一類。釉色黑中泛褐。陶瓷釉的呈色,與釉中呈色元素(例如鐵,可以呈青、黃、紅、黑等色)的比例、燒制時的溫度、窯內的氣氛(簡單地說即是完全燃燒或不完全燃燒)有關。黑樂的釉料,是以京都的鴨川紫石粉碎加工而成,所以燒制溫度要高於赤樂(赤樂釉料來自於土)。但長次郎時的燒窯溫度還沒有達到後世那樣的高溫(樂家第三代道入首次使用了風箱,將窯溫提升到1300度,燒出了漆黑濃艷的黑釉),造成長次郎所作的黑樂都偏向茶褐色,而且釉面較粗,可以看到明顯的“棕眼”(釉面出現的無釉小孔)和未完全燒透的地方。

利休七式中,評價最高的一直是黑樂“大黑”,可惜半閑齋目前還沒有其圖片。

06:赤樂茶碗 銘“湖月”

長次郎作赤樂茶碗。口部很平,口徑10.8cm。整個器形與“大黑”非常接近。(五島美術館藏)

07:黑樂茶碗 銘“面影”

長次郎作,樂家重寶。據傳與今已不存的黑樂“缽開”(利休七式之一)非常相像。口徑9.9cm。(樂美術館藏)

08:黑樂茶碗 銘“北野黑”

通常也稱作“北野”,傳說千利休曾在天正十五年(1587)十月一日由豐臣秀吉召開的北野大茶會上使用此碗,從而得銘。口徑10.5cm。

09:赤樂茶碗 銘“無一物”

被認為是長次郎赤樂中最具意趣的茶碗。受到江戶初期的大茶人小堀遠州的鍾愛而入選“中興名物”。半閑齋對其印象深還因為在《太合2》中信長公會把它賞賜給你,而在商店裡可買不到;盡管只有二等級(最高十五等級),但凡是主公賞賜的茶具半閑齋都很珍惜,何況它極具升值潛力喲!

口徑11.2cm。(穎川美術館藏)

10:樂釉茶碗 銘“雪千片”

當代的樂燒,樂家第十五代吉左衛門作。高10.1cm。(樂美術館藏)

11:大樋燒飴釉茶碗 銘“聖”

順便提一下樂燒最著名分支(所謂“脅窯”)大樋燒。樂燒歷史上有一些繼承其血脈的脅窯(即樂家族的庶子獨立門戶而派生的陶窯,如京都的玉水燒),但大樋燒則是純粹汲取樂燒技法的分家。

大樋燒的創始人土師長二(1631~1712),河內國土師村人,樂家第四代一入的弟子。寬文六年(1666)加賀藩主前田綱紀召千家第四代千宗室(三代宗旦之子,號仙叟,他同時是里千家第一代)為茶頭時,土師隨其同往加賀金澤,在千宗室的指導下燒制茶器。貞享三年(1688),在金澤郊外的大樋村發現了優質的陶土,遂築窯於此,作為加賀前田藩的御用窯。土師長二改名大樋長左衛門,成為大樋燒的初代家元。“長左衛門”之通稱後為大樋燒家元代代相承。

初代大樋長左衛門的傳世作品較少,都是一些體現千宗室情趣的仙叟式茶器,幽雅稚拙。最常被人提起的就是這一件飴釉聖茶碗。大樋燒繼承了樂燒的基本手法與審美觀,並融入金澤獨特的風土,一開始就創造了“飴釉”這一大樋燒特有的釉色(所以也被稱作“大樋釉”)。不同於樂燒的赤與黑,飴釉是一種茶色的釉。另外,初代大樋燒的用土也比當時的樂燒略細。從飴釉開始,大樋燒始終在創造著獨特的釉與造型作風。

“青磁砧馬蝗絆”

據說是饋贈自中國的青磁茶碗,原為平重盛所有,後流傳到足利義政、角倉家。有六處補碗的碗釘狀似蝗蟲眼,因此得名。

“三日月”

葉茶壺,有七枚大瘤,形似傾斜的蛋黃,因此得名。經由足利義政、三好義賢流入織田信長之手,本能寺之變中被燒毀。

“九十九發茄子”

綽號“流轉的茶器”,戰國時代第一名品茶器。村田珠光以99貫購入,因此得名,曾為朝倉宗滴、松永久秀、織田信長等人所有。

“平蜘蛛釜”

天下之名品,平整之型令人聯想起地上爬行的蜘蛛,因此得名。松永久秀拒絕轉讓於織田信長,裝滿火葯將其炸毀。

“青磁千鳥”

砧青磁香爐,豐臣秀吉所有。盜賊石川五右衛門打算將其從伏見城盜出之際,因蓋上千鳥的飾頭鳴起而事敗被捕。

“黑樂大黑”

長次郎所作的黑樂茶碗,利休七品之一,碗體頗偉,因此得名。從千利休之手經歷諸家輾轉至鴻池家。

“松島”

葉茶壺,壺面多瘤,使人聯想起奧州的名勝松島,因此得名。經由三好家、今井宗久,流入織田信長之手,本能寺之變中被燒毀。

“珠光小茄子”

珠光名品之一,又列居天下四茄子。據說織田信長家臣瀧川一益希望得到其作為恩賞,未能如願後大為感慨,本能寺之變中被燒毀。

“青磁砧大內筒”

最有名的砧青磁筒型花器之一,周防大內家所有,因此得名。由底至口呈漂亮的筒型,十分珍貴。

“赤樂早船”

長次郎所作的黑樂茶碗,利休七品之一。因千利休為舉辦茶會派人從京都快船取來而得名,由利休轉讓於蒲生氏鄉。

“四十石”

葉茶壺,足利義政家臣以四十石土地交換來此物,因此得名,豐臣秀吉時代被評為“三日月、松島逝後,此物天下第一”。

“楢柴肩沖”

漢作肩沖茶器,天下三肩沖之一。從博多商人島井宗室轉入秋月種實之手,九州征伐之際,作為投降的信物獻於豐臣秀吉,後消息不明。

“新田肩沖”

唐物肩沖茶器,天下三肩沖之一。村田珠光所有,曾流傳於三好政長、大友宗麟、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人之手,大阪落城後成為德川家寶。

“初花肩沖”

唐物肩沖茶器,天下三肩沖之一。據說是楊貴妃的油壺,姿態的高貴不亞於初放的花朵,足利義政因此而命名,後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所有。

“乙御前釜”

茶湯釜的一種,乙御前的意思是多福,指較豐滿之物。織田信長所持,贈於柴田勝家,此外也有一些相關的記載。

“大井戶加賀”

大井戶的朝鮮茶碗,加賀前田家所有,因此得名。同類中的最上品,別稱獅子,與喜左衛門、細川並稱天下三井戶。

“紹鷗茄子”

漢作茄子茶器,茶人武野紹鷗所有,因此得名。飴色小茶器,被列為天下四茄子之一。

“松屋肩沖”

漢作肩沖茶器,別名松本肩沖,奈良塗師松屋從村田珠光手中所受。許多大名、富豪企圖得到這一名品,都未能如願。

“一重切園城寺”

竹製花器,跟從豐臣秀吉小田原征伐從軍之際,千利休取伊豆韭山之竹製成,贈子少庵。據說此物妙處就在那略微漏水之處。

“曜變稻葉天目”

最有名的曜變天目茶碗,為淀藩主稻葉家所有。茶碗內側的黑底色上有7色星紋,因此得名,後從稻葉家轉賣於別家。

“松花”

中國南部所做的葉茶壺,與松島、三日月並稱天下三名壺,從村田珠光經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手,最後流傳至尾張德川家。

“國司茄子”

漢作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原為伊勢國司北皇家所有,因此得名。後為茶人松花堂昭乘所收藏,成為八幡名物中的首品。

“富士茄子”

唐物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正姿令人聯想起富士山,因此得名。經足利義輝、豐臣秀吉之手,最後為加賀前田家所有。

“大講堂釜”

茶湯釜的一種,最初據說是由比睿山延歷寺的香爐轉用而來的,特徵是釜體上鑄有橫書“大講堂”文字。

“三好粉吹”

朝鮮茶碗中的名品,碗體塗以純白色的漆粉,原為三好長慶所有,因此得名。經豐臣秀吉和金森宗和等人之手流傳到了三井家。

“相似茄子”

代價100貫,別名百貫茄子,與九十九發茄子得名的由來頗為相似,因此得名。大友宗麟所有。

“上杉瓢簞”

漢作唐物茶器,天下六瓢簞之一,上杉景勝所有,取物主之名,別名也稱大內瓢簞、大友瓢簞,後流傳至紀州德川家。

“二重切夜長”

竹製花器,跟從豐臣秀吉小田原征伐從軍之際,千利休取伊豆韭山之竹製成,同時所作其他二支分贈其子與秀吉,夜長為利休自己愛用。

“灰被虹天目”

屬於灰被天目的茶碗名品,紋理令人聯想起彩虹,因此得名。原是東山御物,後流傳於東大寺、京三井家、若狹酒井家。

“橋立”

七斤重的葉茶壺,在丹後國被發現時,以名勝天之橋立命名。外表華美,深受千利休喜愛。

“朝倉文琳”

文琳型茶器,越前朝倉家所有,因此得名。由織田信長捐贈給本能寺,又稱本能寺文琳。

“達磨堂釜”

茶湯釜的一種,轉用自京都高桐院清嚴和尚所建堂內的香爐,特徵是鑄有文字“達磨堂”。

“雲鶴匹田筒”

雲鶴手的朝鮮茶碗,有四尾鶴和四枚菊丸的紋理,為京都豪商匹田宗觀所有,因此得名。後流傳到若狹酒井家。

“遲櫻肩沖”

漢作肩沖茶器,比初花發現得晚,足利義政便以金葉集中的詩句命名,經藤堂高虎、松平忠明之手,流傳入德川將軍家。

“尺八”

竹製花器,跟從豐臣秀吉小田原征伐從軍之際,千利休取伊豆韭山之竹製成,獻於秀吉。據說利休自殺後,此物為秀吉所毀。

“三島桶”

三島手的朝鮮茶碗,樣子似桶,因此得名。千利休所有,後經長男千道安之手流傳到尾張德川家。

“打雲大海”

漢作唐物茶器,柿紅底色上浮起黑色的陰雲紋理,足利義政因此而命名。經過足利義政、豐臣秀吉、京極家之手,後為德川將軍家所有。

“蘆屋真型釜”

茶湯釜的一種,築前國遠賀川河口附近某蘆屋所制釜的總稱,是茶湯釜的基本形狀,直到桃山時代京釜盛行之前,一直廣為製作。

“魚屋飯櫃高麗”

朝鮮茶碗中的名品,形狀略象湯婆子,因其這一形狀,兼為高麗茶碗,故而得名。經過龜田榮、古田織部之手流轉到芸州淺野家。

“稻葉瓢簞”

唐物茶器,淀藩主稻葉家所有,因此得名。天下六瓢簞之一,明治時代從稻葉家轉為岩崎彌之助所有。

④ 《名偵探柯南》緋色篇中的紅茶游戲暗示什麼內容

我認為「紅茶論」是「朗姆三選一」說法的基礎理論之一,按照「紅茶論」的觀點,紅茶應當暗示「黑方中有紅方卧底」。我近期在回顧之前的漫畫發現,紅茶出現的地方不止緋色篇前後,在一些很重要的案件及人物出場中也出現了紅茶,小編本來只是想簡單匯總一下,但是匯總完之後發現得出的結論與「紅茶論」的觀點有點偏差,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歸納分析一下吧。

推論4:紅茶只有在緋色篇和朗姆篇中特指潛伏在紅方中的黑方人員,在其他篇有別的意義。

推論5:紅茶沒有任何意義,就是漫畫中常喝的一種飲料。

可以結合前面的人物歸納得出:

(1)所有人物符合推論1。

(2)世良和領妹可以推翻推論2。

(3)就目前的劇情來看(朗姆身份仍然未明),還沒有一位已知組織成員與紅茶有聯系,目前沒有人物可以證明推論3;目前出現的與紅茶有聯系的人物都可以推翻推論3。

(4)如果紅茶在不同的篇章中代表了不同的身份甚至是相互對立的身份,那麼只有73的作者視角可以分清楚,讀者視角很難分清無法推理,從這個方面來講設計紅茶就是失敗的,因此推論4幾乎不成立。

(5)日常案件中出現的紅茶符合推論5。

之前樓主還在糾結紅茶到底指「黑方中的紅方」還是「紅方中的黑方」,現在看來,推論1和推論5最有可能成立,樓主傾向於推論1,即紅茶就是指「紅方人員」,不論是不是卧底。所以,這又是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以上均為個人觀點。

⑤ 請你寫一篇短文,介紹一下茶的歷史,並簡要說明如何沏茶。字數:80左右。

茶道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拼音:chá dào 英語:tea ceremony)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茶湯、茶の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
日本茶道
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現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備茶與點心(和果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日本鐮倉時代的臨濟宗留學僧南浦紹明在宋朝時來到中國,將徑山茶宴帶回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起源。18
日本茶道歷史
世紀江戶時代中期國學大師山岡俊明編纂的《類聚名物考》第4卷中記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駐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中國徑山茶宴進入日本之後,日本很快就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與流派。最著名的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孫)之子所創設的三個流派:表千家流的不審庵、里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合稱三千家。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閑寂茶的風格。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以下流派都在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期間消失或者幾乎消失,僅在竹貓神社的《竹間十日談》有詳後隨著戰後日本經濟復甦有些留言逐漸又出現世人眼前。流派記載下面做簡單敘述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凈」、「禮和質朴」。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藪內流,日本茶道早期流派之一,安土桃山時代的茶人藪內紹智開創。紹智先隨其養父藪內宗巴學習茶湯,後成為紹鷗弟子。該流代代均受到西本願寺的庇護,保留著書院茶點前的古法。因家元居於京都下京,又稱「下流」(笑),代表茶室「燕庵」。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安樂庵流:安樂庵流,創始人安樂庵策傳,在江戶時代流行於伊勢地方,是宗旦流中的一個古典分派。安樂庵策傳,1554年-1642年),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和江戶時代的僧侶、茶人及作家。 安樂庵策傳非常擅長說笑話,他寫於1623年的著作《醒睡笑》,是日本笑話集的先驅,對於後來的日本文學有非常大的影響。
怡溪派:[1644~1714]江戸中期的茶道禪僧。江戸品川東海寺高源院的鼻祖。茶道學習石州流。開創了怡渓派。之後成為大徳寺住持。法忍大定禪師。
上田宗個流:又稱為「上田宗箇流」,是宗箇發展完善了武家茶,江戶時代通過淺野家向外傳播,就成了「上田宗個流」這個茶派,這一茶道流派以廣島縣為中心,至今仍有許多門人學習此道。活躍在京都一帶,是由武家茶發展而來。
有樂流:是由利休的高徒織田長益所創。
江戸千家流:創始人川上不白,受表千家流七世如心齋宗左命,於江戶時代開設的分派。不白去世後,又形成了新的分派。
織部流:由一族豐後中川藩古田家繼承,該流派主要在九州存續。
細川三齋流:創始人細川三齋忠興,利休七哲之一,室町末期利休流的分派,謹守利休茶湯的正統,在武家大名間廣為流傳。
肥後古流:江戶初期,肥後細川藩在三齋、忠利父子的影響下,茶道盛行,代表者為以古市流為首的肥後古流三家。
小堀流:肥後古流三家之一,創始人小堀長齋(與小堀遠州可不一回事)為宗庵高徒。
萱野流:肥後古流三家之一,創始人萱野隠齋為宗庵高徒。
宗和流:本茶道流派之一,隸屬日本江戶時代諸流派三齋系,創始人金森宗和,金森長近子,以織部流為本,吸收道安流和遠州流精華,是江戶初期武家茶道的代表流派之一。
不白流:全稱為「江戶千家流不白流」,是從其「江戶千家流」中分化出來的。但較之更為風雅,朴實,更接近於日常生活。創始人川上宗順,是江戶千家流的分派。與松尾流、三谷流、久田流等同屬「表千家系」。
久田流:千利休外甥久田宗榮開創的利休流茶道分派。表千家的茶家。 屬於表千家之一。與三谷流、松尾流、堀內流、表千家流、江戶千家流、不白流風格幾乎相似,屬於千利休正統嫡派。
藤林流:創始人藤林宗源,大和小泉藩家老。繼承了石州茶系的直系茶風。又稱石州流宗源派。與
鎮信流、清水流、新石州流、古石州流、不昧流和石州流同屬「石州流系」,又稱「道安系」。鎮信流:創始人松浦鎮信,肥前平戶藩主,師從繼承了石州高徒藤林宗源的茶法。在江戶時代初期建立分派。
奈良流;或稱珠光流,日本茶道早期流派,村田珠光創始於室町中期的東山時代,是茶事日本化的開始,建立茶事禮法,通過進行茶事活動表達對心的珍視、追求「侘」的理念。開創了茶室採用草庵式建築的格局。
宗徧流,其實應是宗遍流,創始人山田宗遍,千宗旦的高徒,從宗旦流處傳承了千利休正風之稱的茶法。其實宗遍流所傳的思想,就是千利休的思想,就是日本茶人名家所要發揚的思想,同樣也是茶道發展千古不衰、使之走出誤區,不被世俗腐蝕並逐漸被大眾人士廣泛接納的原因之一。本派堅持沿用古法用御守塩和裙帶菜來煮新茶碗。
普齋流:隸屬江戶時代諸流派,宗旦流系(少庵系),創始人杉木普斎,千宗旦的門人,傳承了宗旦古淡的「侘」之茶風。
清水派:又稱清水流,創始人清水道閑,仙台藩茶頭。受主命向片桐石州學習茶道,歸藩後建立分派,家元世代以道閑為名,世襲仙台藩茶頭。此派多用御守塩煮過的竹子製作茶道用具
宗旦流:千宗旦,利休之孫,江戶初期創始。宗旦有「乞食宗旦「的別稱,對「侘」之理解可謂透徹。
南坊流:或稱立花流,創立於江戶時代,創始人立花實山,築前黒田家家臣。以《南坊錄》茶風為代表,主張回歸利休的茶風。
野村派:因其風格隨意性,更趨向於下層社會人士,並更助於交流和推出發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創。常在夏日薄茶里點一粒綠豆粒大的御守塩,靜置到茶水溫和後品嘗。因此派深信茶味的深邃和變化在加入御守塩後才可以感覺到
速水流:創始人速水宗達,繼承了里千家八世家又玄齋宗室的奧義開創的分派,是岡山池田藩的茶頭,以岡山為中心,傳播甚廣。其古式的點前作法至今尚存。屬「江戶諸流派」「千家系」的「里千家系」,全稱為「里千家系速水流」。所傳至今,法嗣七代。皆以速水冠名,第七代是速水宗樂。
久田流:千利休外甥久田宗榮開創的利休流茶道分派。表千家的茶家。 屬於表千家之一。與三谷流、松尾流、堀內流、表千家流、江戶千家流、不白流風格幾乎相似,屬於千利休正統嫡派。
茶道·蒙漢良書
堺流:武野紹鷗繼承了奈良流的精華,於室町末期在界町創立,或稱紹鷗流。
藤林流:屬於「江戶諸流派」的「石州流系」,其風格與古石州流相似,再未有任何變化古市流:創始人古市宗庵,江戶初期的名茶人,藩中的茶頭,開創的古市流是肥後古流三家之首。與小堀流、萱野流並稱為肥後古流三家。
不昧流:日本茶道流派之一,隸屬於日本江戶時代 石州流系(道安系) 。創始人松平不昧,出雲松江藩主。最初學習一尾流,後來向伊佐幸琢學習石州流,加入自己獨特的茶風開創的分派。
堀內流:創始人堀內浄佐,表千家的茶家,利休流茶道的分派。所用茶碗必須是俱攞缽,茶道風格更像是一種祭祀儀式,後因為二戰爭造成俱攞缽產量急劇減少所以此派消失
松尾流:遷玄哉(?至天正四年1576十一月十日)。京都德連歌師、茶人。屋號墨屋,是禁中御用的吳服商人。師從紹鷗學習茶道二十年。被稱為紹鷗的「一之弟子」,山下宗二評價其「茶湯天下一之下手」,從紹鷗處得到《珠光一紙目錄》,曾指導利休檯子之古法,後來千家稱該技法為「墨屋傳授」。所持名物有鬼桶信樂水指。其三代目宗二時,改姓松尾,稱松尾流茶道,玄哉被尊為松尾流的始祖。
利休流:千利休師從紹鷗,集珠光流、紹鷗流之大成,於桃山時代建立。門徒遍布天下,流派分支眾多。
壺月遠州流:全日本26%的陰陽師慣用的都是此派,因此派風格奇異多參雜祭祀內容1:每個茶碗10克御守塩調和洗米用過的水煮。(日本古代用御守塩配合海帶一起煮)
2:鍋底需要放入毛巾墊著,以免茶碗底部加熱過快爆裂。
3:煮開之後微火再煮20-30分鍾,然後自然放涼使用即可。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打開鍋不然茶碗會爆裂。分為中日兩種中國鐵壺保養使用鐵壺原因:具有陶瓷不容易破碎,導熱速度快,保養目標是養壺如新。需要去掉鐵壺中的沉澱物和鐵銹。操作方法:1:利用絲瓜瓤加水,將壺內的銹斑剝落,反復多次直到再無鐵銹脫落。
2:發酵程度低的茶類為主。例如:高山茶、綠茶、普洱新茶等將5-10克茶葉放入鐵壺,加水蒸煮約10分鍾。茶葉中所含的丹寧和鐵壺中溶解出的鐵份,會在鐵壺表面形成一層丹寧鐵的皮膜,將更不容意生綉;同時可去除新壺的異味。燒開後將壺內水倒掉,每天重復2-3次,持續15天左右直至水質清澈即可使用。
日本鐵壺保養使用鐵壺原因:雖然鐵壺很早傳入日本但是一直沒有廣泛傳播。到18世紀中期日本茶道開始形成統一的意識,他們發現煮茶最好的水源的河床都有大量鐵砂成分,用鐵壺煮水可以提高茶味品質。因此18世紀開始大量仿造唐代鐵壺,並且形成自己的風格。
茶道
操作方法:1:10克御守塩調和200克醋(白醋為佳),放入壺中小火煮,不能幹燒。(御守塩與醋混合加熱時產生次氯酸消除壺中細菌群落,御守塩沒有海塩那樣的強腐蝕性所以日本茶道多用)
2: 5克御守塩配合200克清水與15克裙帶菜(或海帶),放入壺文火中煮。(在御守塩促進下海藻會釋放岩藻多糖成分和褐藻酸塩鈉,這個本身可以在壺內形成包漿,而且岩藻多糖成分在現代醫學中發現是抑制和預防癌細胞生長的)
3: 放入竹節、竹根、竹葉混合250克入清水,放入壺里煮30分鍾。
4:擦乾後下次就可以煮水泡茶飲用編輯本段茶道名器《東洋見聞錄》記載如下:
乙御前釜
茶湯釜的一種,乙御前的意思是多福,指較豐滿之物。織田信長所持,贈於柴田勝家,此外也有一些相關的記載。[2]大井戶加賀
大井戶的朝鮮茶碗,加賀前田家所有,因此得名。同類中的最上品,別稱獅子,與喜左衛門、細川並稱天下三井戶。
紹鷗茄子
漢作茄子茶器,茶人武野紹鷗所有,因此得名。是飴色小茶器,被列為天下四茄子之一。
松屋肩沖
漢作肩沖茶器,別名松本肩沖,奈良塗師松屋從村田珠光手中所受。許多大名、富豪企圖得到這一名品,都未能如願。
一重切園城寺
竹製花器,豐臣秀吉小田原征伐從軍石,千利休取伊豆韮山竹製做,贈子少庵。據說此物妙處就在那略微漏水之處。
曜變稻葉天目
最有名的曜變天目茶碗,為淀藩主稻葉家所有。茶碗內側的黑底色上有7色星紋,因此得名,後從稻葉家轉賣於別家。
松花
中國南部所做的葉茶壺,與松島、三日月並稱天下三名壺,從村田珠光經歷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手,最後流傳至尾張德川家。
國司茄子
漢作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原為伊勢國司北皇家所有,因此得名。後為茶人松花堂昭乘所收藏,成為八幡名物中的首品。
茶[3]
富士茄子
唐物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正姿令人聯想起富士山,因此得名。經足利義輝、豐臣秀吉之手,最後為加賀前田家所有。
大講堂釜
茶湯釜的一種,最初據說是由比睿山延歷寺的香爐轉用而來的,特徵是釜體上鑄有橫書「大講堂」文字。
三好粉吹
朝鮮茶碗中的名品,碗體塗以純白色的漆粉,原為三好長慶所有,因此得名。經豐臣秀吉和金森宗和等人之手流傳到了三井家。
相似茄子
代價100貫,別名百貫茄子,與九十九發茄子得名的由來頗為相似,因此得名。大友宗麟所有。
上杉瓢簞
漢作唐物茶器,天下六瓢簞之一,上杉景勝所有,取物主之名,別名也稱大內瓢簞、大友瓢簞,後流傳至紀州德川家。二重切夜長竹製花器,跟從豐臣秀吉小田原征伐從軍之際,千利休取伊豆韮山之竹製成,同時所作其他二支分贈其子與秀吉,夜長為利休自己愛用。
三日月葉
茶壺,有七枚大瘤,形似傾斜的蛋黃,因此得名。經由足利義政、三好義賢流入織田信長之手,本能寺之變中被燒毀。
九十九發茄子
綽號「流轉的茶器」,戰國時代第一名品茶器。村田珠光以99貫購入,因此得名,曾為朝倉宗滴、松永久秀、織田信長等人所有。
平蜘蛛釜
天下之名品,平整之型令人聯想起地上爬行的蜘蛛,因此得名。松永久秀拒絕轉讓於織田信長,裝滿火葯將其炸毀。
青磁千鳥
砧青磁香爐,豐臣秀吉所有。盜賊石川五右衛門打算將其從伏見城盜出之際,因蓋上千鳥的飾頭鳴起而事敗被捕。
黑樂大黑
長次郎所作的黑樂茶碗,利休七品之一,碗體頗偉,因此得名。從千利休之手經歷諸家輾轉至鴻池家。
松島
葉茶壺,壺面多瘤,使人聯想起奧州的名勝松島,因此而得名。經由三好家、今井宗久,流入織田信長之手,本能寺之變中被燒毀。
茶道[4]
珠光小茄子
珠光名品之一,又列居天下四茄子。據說織田信長家臣瀧川一益希望得到其作為恩賞,未能如願後大為感慨,本能寺之變中被燒毀。
青磁砧大內筒
最有名的砧青磁筒型花器之一,周防大內家所有,因此而得名。由底至口呈漂亮的筒型,十分珍貴。
赤樂早船
長次郎所作的黑樂茶碗,利休七品之一。因千利休為舉辦茶會派人從京都快船取來而得名,由利休轉讓於蒲生氏鄉。
四十石
葉茶壺,足利義政家臣以四十石土地交換來此物,因此而得名。豐臣秀吉時代被評為「三日月、松島逝後,此物天下第一」。
楢柴肩沖
漢作肩沖茶器,天下三肩沖之一。從博多商人島井宗室轉入秋月種實之手,九州征伐之際,作為投降的信物獻於豐臣秀吉,後消息不明。
新田肩沖
唐物肩沖茶器,天下三肩沖之一。村田珠光所有,曾流傳於三好政長、大友宗麟、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人之手,大坂落城後成為德川家寶。
初花肩沖
唐物肩沖茶器,天下三肩沖之一。據說是楊貴妃的油壺,姿態的高貴不亞於初放的花朵,足利義政因此而命名,後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所有。
灰被虹天目
屬於灰被天目的茶碗名品,紋理令人聯想起彩虹,因此而得名。原是東山御物,後流傳於東大寺、京三井家、若狹酒井家。
橋立
七斤重的葉茶壺,在丹後國被發現時,以名勝天之橋立而命名。外表華美,深受千利休喜愛。
朝倉文琳
文琳型茶器,越前朝倉家所有,因此得名。由織田信長捐贈給本能寺,又稱本能寺文琳。
茶文化 速寫[5]
達磨堂釜
是茶湯釜的一種,轉用自京都高桐院清嚴和尚所建堂內的香爐,特徵是鑄有文字「達磨堂」。
雲鶴匹田筒
雲鶴手的朝鮮茶碗,有四尾鶴和四枚菊丸的紋理,為京都豪商匹田宗觀所有,因此得名。後流傳到若狹酒井家。
遲櫻肩沖
漢作肩沖茶器,比初花發現得晚,足利義政便以金葉集中的詩句命名,經藤堂高虎、松平忠明之手,流傳入德川將軍家。
尺八
竹製花器,跟從豐臣秀吉小田原征伐從軍之際,千利休取伊豆韮山之竹製成,獻於秀吉。據說利休自殺後,此物即為秀吉所毀。
三島桶
三島手的朝鮮茶碗,樣子似桶,因此得名。千利休所有,後經長男千道安之手流傳到尾張德川家。
打雲大海
漢作唐物茶器,柿紅底色上浮起黑色的陰雲紋理,足利義政因此而命名。經過足利義政、豐臣秀吉、京極家之手,後為德川將軍家所有。
蘆屋真型釜
茶湯釜的一種,是築前國遠賀川河口附近某蘆屋所制釜的總稱,是茶湯釜的基本形狀,直到桃山時代京釜盛行之前,一直廣為製作。
魚屋飯櫃高麗
朝鮮茶碗中的名品,形狀略象湯婆子,因其這一形狀,兼為高麗茶碗,故而得名。經過龜田榮、古田織部之手流轉到芸州淺野家。
稻葉瓢簞
唐物茶器,淀藩主稻葉家所有,因此而得名。天下六瓢簞之一,明治時代從稻葉家轉為岩崎彌之助所有。
貨狄
固定在地板間的舟型花器,以織田信長所持、燒毀於本能寺之變的和茜屋宗佐以600貫購入的二支為名品。
雪姬
竹貓神社第一批燒造成功的俱攞缽,缽體外側如樹干,表面比較粗糙。長期用可以出現少量如春藤一樣的生長現象。雖然品質不如後期製作但是在當時被認為是神器。
寂月
竹貓神社燒造巔峰時期創燒的火缽,基於俱攞缽的燒造工藝的控制,可以讓特定位置出現碳粉生長並且隨著使用時間形成不同的花紋,這個火缽不單獨基於雨漏茶碗原理。編輯本段茶道簡介中國的茶葉分為基本茶類與再加工茶類。基本茶類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再加工茶類:以六大茶類作為基本原料再加工而成。包括花茶、緊壓茶、速溶茶、茶飲料等。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繼承唐宋遺風。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范疇,即為以禮規范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
茶道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茶道之本質儒道佛教與茶文化發展密切相關,三家思想的統一形成了今天中國茶道精神,「道」一般是指事物的來源、本質和規律。中國茶道是指飲茶過程中的技藝、美學觀點以及茶禮儀中的哲理和道德原則。三教合一,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結合茶葉栽制,飲用的變革和審美觀點的變化發展,規定和影響著我國茶文化的發展。中國茶道的內在本質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統一。編輯本段茶道形式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最早記述於宋代,有「吃茶」之說。流行於唐代。
中國茶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葉經烘乾後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工夫茶清代 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⑥ 日本戰國是怎麼回事

日本戰國
日本戰國簡史
日本戰國歷史可與中國戰國相比擬.各地大名林立,為爭奪霸權攻伐不休.而且也是′無義戰′. 其間人名地名繁多,大戰小戰難以數計.不過,從地區劃分講也許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勢.
現在的日本可分為四部分:由西南向東北依次為九州,四國,本州和 北海道.戰國時的九州,四國與現在所稱相差不大.北海道則因其地處偏遠,戰國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則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為中心。當時的本州共分為中國,近畿,東海,北陸,關東,東北六個地區. 近畿以當時國都京都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後豐臣的大坂.其 西部與中國地區相鄰.近畿地區東部南與東海地區(後來的織田信長憑借這個有利條件,控制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鄰,北與北陸地區接壤. 東海,北陸東與關東地區為鄰.而關東與北陸又東鄰東北地區. 室町幕府統治一百多年後開始衰落.各地強有力的大名紛紛自立為政. 一般以1467年(應仁元年)為日本戰國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發動大坂夏之戰,攻滅豐臣秀賴統一日本為止共148年的歷史.
戰國前期的大戰多集中與中國地區與京畿地區.一般是傳統意義上控制京畿的戰爭.參與者多為近畿地區而且在京都有相當勢力的大名. 從十六世紀初北條家爭奪關東霸權開始戰爭中心東移至東海關東,北陸
地區.而這一時期也是日本戰國人材輩出的時代. 其中以關東的北條氏康,越後(屬北陸地區)的上杉謙信,甲斐(東海地區)的 武田信玄之間為爭奪關東,信濃等地的霸權的戰爭為代表. 而東海地區因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張的織田信長和後來統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為戰國時期的英才發源地. 武田信玄經過多年戰爭擊敗苦主上杉謙信及北條今川等大名奪取駿河信濃等地,成為當時最強的大名.後來武田受沒落將軍足立義昭之命進軍京都,途中 在三方原一戰(1572年)大敗德川家康,令織田信長坐立不安.但其後因病突然撤軍,功敗垂成.信玄死後,其子勝賴才具不足,長滌之戰敗於織田德川聯軍.甲斐從此走向衰落. 武田死後不久,其死敵上杉謙信也病死.至此,戰國的重心轉向織田一系. 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諸侯)之一,與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時瑜亮,一生傳奇頗多。
在狹桶間合戰中,他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以四千兵馬奇襲今川義元的四萬軍隊,並砍下今川的首級。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運用火器的領主,在長筱一站中,用鐵柵欄後的三千鐵槍擊潰武田家號稱無敵的五萬鐵騎兵。 織田與德川家康結成同盟,史稱「清州同盟,」統一 尾張、美濃後把主城從清州城移至美濃稻葉山城,並將稻葉山城 改名為「岐阜」城,取周文王鳳鳴岐山,一統天下之意。 而後開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統一全國。 在滅掉越前朝倉氏、近江淺井氏並流放足利義昭(幕府),擊敗毛利水軍之後,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當義氣飛揚的他准備攻打西部的毛利時,他的大將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長斬首武田人質而迫使武田殺了光秀的母親,也因為不堪信長的羞辱和猜忌, 起義包圍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長不願被擒,於是自焚而死。信長被人認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溫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無法理解的殘忍奸惡的另一面。這個自稱為「第六天魔王」的人給後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惡和嚮往。
信長的時代是日本崇尚中國文明的時代,也是日本開始引入西方技術的時代。武田家出了熟讀孫子兵法的信玄,高舉著的「風林火山」(來自孫子兵法的疾如風,靜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而他終身的對手信長卻是熱衷西洋文化,購置火槍鐵炮,和用鐵甲船來對付他的敵人。相傳他一度身穿和服,卻批著西班牙海軍的斗蓬戴著羽毛帽招搖過市。 我們也許可以從當時的詳細記錄的禮儀和戰史中體會到不少讓國人感嘆和共鳴的感受吧。 織田信長在武田信玄死後立即消滅忠於足利氏的淺井朝倉兩大名,接著放逐足利義昭.室町幕府至此終結.
此後,織田擊敗武田軍並且逐漸控制近畿,東海地區,成為日本實際的掌權者.接著織田信長派羽柴秀吉進攻中國地區最強的大名毛利輝元.雙方在相持階段時突然傳來織田大將明智光秀火燒本能寺(1582年),織田信長死難的消息. 織田信長築安土城自居,故其統治時期被稱為安土時代. 羽柴秀吉立即與毛利輝元議和,回師平叛.其後,羽柴秀吉擊敗柴田勝家(1582).次年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與德川家康議和,鞏固了他對近畿,東海地區的統治.在後來的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後基本統一日本南部.
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戰,攻滅北條氏政,統一關東地區.為鎮撫關東各大名的勢力,豐臣秀吉將德川家康改封到關東.為後來德川稱雄埋下伏筆.同年,豐臣秀吉擊敗伊達政宗等奧州諸大名聯軍,征服東北地區.至此,日本統一.
為實現其定都北京的野心.1592年豐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軍隊援助朝鮮. 經五年戰爭後,形勢逐漸對日軍不利.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 豐臣秀吉築大坂城.其統治時期稱為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死後,其家臣分裂為近江,尾張兩派.一直韜光養晦的德川家康乘機聯合尾張一派,在關原之戰(1600年)中消滅西軍,豐臣一系勢力大衰.
德川稱雄日本並於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了江戶幕府統治. 為最終奠定德川家長久統治的基礎,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兩年內發動大坂冬和大坂夏之戰. 大坂夏之戰(1615年)中德川軍攻陷大坂,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自殺身死.忠於豐臣的家老武士幾乎全部戰死.顯赫一時的豐臣家被消滅. 德川受封江戶(現東京),其政權稱江戶幕府. 至此,日本最終統一.戰國時代結束,進入江戶幕府時代

日本戰國大名簡譜
織田信長(1534~1582):絕世無雙的豪雄,被譽為戰國「風雲兒」,安土時代之開創者。幼名吉法師,繼承其父信秀為家督後很快統一整個尾張。1560年於在狹桶間合戰中,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攻破今川義元,聲名大噪,繼與德川家康結盟,擊滅美濃齋藤氏,移居城於岐阜,確立「天下布武」的雄心,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運用火器的領主。1568年奉將軍足利義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惡,他與義昭號召組織的「信長包圍網」廝殺數年。1571年火燒聖山比睿,向寺社守舊勢力宣戰;1573年破淺井、朝倉,放逐義昭;1575年於長筱用新戰術大破武田騎兵;1576年築安土城;1577年開始向關西進軍。後因前往增援圍攻高松城的部將羽柴(豐臣)秀吉,途經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亂,他不願被擒,於是自焚而死。信長被人認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溫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無法理解的殘忍奸惡的另一面。這個自稱為「第六天魔王」的人給後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惡和嚮往。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後取名晴信,父親為甲斐領主武田信虎,母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親而自立為家督,逐漸成為戰國第一兵法家,以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為軍旗,擁有強大的騎兵團——赤備。勢力最盛時領有甲斐、信濃和駿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飛驒、美濃、遠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濃川中島地區多次與上杉謙信激戰,1568年南下攻滅今川氏真,1572年於三方原大破織田、德川聯軍,趁勢西上,不久病死於信濃駒場。
上杉謙信(1530~1578):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後取名平三(一說為喜平二)景虎,後繼承關東管領上杉姓氏,先後改名為政虎和輝虎。1548年,擊敗長兄長尾晴景而成為越後國春日山城主。他是戰國第一勇將,自稱戰神毗沙門天王的化身,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沖鋒信號,擁有天下無敵的騎兵隊。曾與武田信玄在川中島一帶激戰十二年,勢力最盛時領有越後、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濃國,人稱「越後之龍」、「北陸守護神」。後於上京途中因腦溢血而死。
北條氏康(1515~1571):戰國大名,後北條家第三代當主,關東真正的實力人物,政戰兩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戰,他以八千兵襲破十倍於己的關東聯軍,從而代兩上杉氏確立了關東支配體制。後又為抵抗上杉謙信的關東攻略與牽制武田信玄的駿河侵攻,而與兩雄多年鏊戰,始終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藝小領主出身,後成為中國地區(指日本本州山陰、山陽兩道)第一戰國大名,無雙的智將。1523年繼承家督之位,在西邊尼子和東邊大內兩大勢力間縱橫捭闔,逐漸擴充勢力。 1540年擊敗尼子晴久,歸屬大內,其後讓次子元春繼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繼承小早川家,確立了統一安藝的兩川體制。1455年,在嚴島擊破叛亂弒主並掌握大內實權的陶隆房(晴賢),繼而又消滅尼子氏,威震關西。
今川義元(1519~1560):通稱三河守、治部大輔,駿河領主,悲劇性的一代梟雄。1536年代兄氏輝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齋)的輔佐下,完成了與武田氏、後北條氏的三國聯盟。勢力最盛時領有駿河、遠江和三河,聲名卓著,兵強馬壯,一心取將軍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進的途中,不幸於桶狹間為織田信長乘大風雨之勢攻入中軍而戰死。
齋藤道三(?~1556):賣油郎出身,因精於槍術而得仕長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後篡取長井氏,改名規秀,再篡取長井之主家、美濃守護代齋藤氏,改名秀龍,法號入道道三。他是戰國第一陰謀家,詭變無常,人稱為「蝮」。1552年追放守護土歧賴藝而掌握美濃國,南下與尾張織田氏爭勝。後為其子義龍攻殺於長良川畔。
淺井亮政(?~1542):通稱新三郎、備前守。淺井氏是北部近江淺井郡丁野鄉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時急速抬頭,趁近江守護京極氏內亂之機,與國人一揆相勾結,驅逐京極、擴展勢力,以小谷為居城。後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壓迫,而與越前朝倉氏結盟,形成獨立領國,成為戰國大名。
淺井長政(1545~1573):近江戰國大名,因家臣反對其父久政的與六角聯姻政策,而被擁立為當主,英武善戰,勇名響徹京畿。後娶織田信長之妹市姬為妻,借道於信長,並轡入京勤王。因信長攻擊淺井氏世交越前朝倉氏,長政在久政與重臣的脅迫下被迫攻擊信長,1570年戰敗於姊川,三年後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盡。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備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領有兒島,又稱為宇喜田或浮田,先後侍奉守護赤松氏和守護代浦上氏。直家是戰國時代僅次於齋藤道三的陰謀家,數十年未經一戰,全憑聯姻和暗殺獲取地盤,最終擊敗主家,完全支配備前、美作二國。織田、毛利對戰時,他及時倒向東軍,病歿前託孤於織田軍大將羽柴(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1537~1598):俗稱豐太閣,原名藤吉郎,戰國第一奇男子,桃山時代之開創者。尾張中村農民出身,仕於織田信長而稱木下姓,在政戰兩道累功而成為大將。1573年受封近江長濱,改名為羽柴秀吉。後受命征討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長自殺的訊息後火速趕回,於山崎消滅明智光秀為故主報仇。繼而在清州會議上取得織田家主導權,又擊敗織田宿將柴田勝家、瀧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織田氏的天下。再先後攻滅後北條,臣服德川、毛利、、長宗我部、島津等,終於結束戰國亂世。他自己得天皇賜姓豐臣,官居關白,退位後稱為"太閣"。後因侵略朝鮮失敗而羞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後稱元信或元康,三河岡崎領主松平廣忠之子,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幼年先後在尾張和駿河做人質,桶狹間之戰後恢復故土三河,與織田信長結盟,攻取今川的遠江領地。1582年武田滅亡後而得到駿河,並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統治權。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臣服於豐臣秀吉,為五大老之首,移鎮北條故地關東八州,以江戶為首府。秀吉死後,他利用文吏、武將二派之爭,於關原之戰擊敗文吏派而擴大了影響,終於成為征夷大將軍,開設幕府。大坂冬、夏兩戰滅亡豐臣氏後,完全統一日本,後世尊稱為「神君」。
朝倉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稱彈正左衛門尉。朝倉氏原為但馬國日下部氏,1333年朝倉廣景在丹波舉兵擁護足利尊氏,後從屬於越前守護斯波高經。孝景趁斯波氏內亂,勾結守護代甲斐常治,驅逐斯波義敏,擁立斯波義廉,略取河口·坪江庄。應仁之亂時,他先參加西軍,又轉向東軍,1471年成為越前守護,將本處從黑丸城轉至原甲斐氏統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個越前,成為戰國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訓《朝倉孝景諸條》(或名《朝倉敏景十七條》、《朝倉英林壁書》)。
朝倉義景(1533~1573):朝倉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個孝景)之子,越前的戰國大名。因為仰慕京都文化,而將之引入越前,並與明朝開展貿易,使領內日益繁榮。長時期與北陸各國的一向一揆作戰。足利義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請求他出兵攻擊三好未得明確答復,而南依織田信長。義景遂與信長對立。1570年,朝倉、淺井聯軍在姊川被織田、德川聯軍擊敗;1573年信長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居合刀「柳生存」圖
部分武將簡普
柴田勝家(?~1583):通稱權六、修理亮,尾張織田家的譜代重臣。在信秀死後,曾一度擁立信長之弟信行叛亂,兵敗後因作戰勇猛而被饒恕。此後在信長麾下屢立戰功,成為家臣團的領袖。淺井家滅亡後,他得娶信長之妹市姬,並被任命為北陸探題,主導對越前本願寺勢力和越中、越後、能登之上杉勢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變後與羽柴秀吉對立,1583年在賤之岳戰敗,退回居城,點燃儲存在天守閣內的炸葯而自殺。
丹羽長秀(1535~1585):通稱萬千代、五郎左衛門、越前守,十五歲即出仕信長,逐漸成為與柴田勝家並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與信長養女結婚。1571年姊川會戰後初封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賜姓惟住。本能寺之變時,他正在攝津末吉作平定四國的准備,聞報火速東進,與羽柴秀吉合兵,於山崎擊敗明智光秀。清洲會議附和秀吉,受封若狹一國與近江高島、滋賀二郡。勝家失敗後,改封越前與加賀的能關、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稱犬千代、孫四郎、又左衛門尉、築前守,織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歲仕於信長,七年後因斗毆殺死信長最寵信的侍童愛智十阿彌而被迫流亡。1561年復歸,1569年繼任為屋張荒子城主。1575年與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領越前府中十萬石封地,作為柴田勝家的與力(副將),人稱「府中三人眾」。利家素與秀吉交好,賤之岳合戰因為他的倒戈使勝家大敗虧輸,最終滅亡。豐臣政權建立後,被任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約德川家康,並且官至從二位權大納言。
細川藤孝(1534~1610):號幽齋、玄旨,通稱兵部大輔,精通和歌的儒將,曾著《百人一首抄》,並傳下家集《眾妙集》。父親是三淵晴員,他作為細川元常的養子繼承細川家,服侍將軍足利義輝。義輝被殺後,擁立足利義昭為將軍,但最終與其決裂而服從信長,受封丹後田邊城。本能寺之變後,拒絕親家明智光秀的勸誘,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動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關原合戰時指使其子忠興加入東軍,從而保住了基業。
瀧川一益(1525~1586):通稱久助、左近將監,近江人。出仕信長後,在伊勢攻略戰中屢建奇功,成為尾張蟹山城主。1574年鎮壓長島一向一揆起義,受封北伊勢,居城長島。1582年3月,信長攻滅武田氏後,一益得到上野全國與信濃山縣、佐久兩郡,主城廄橋,並繼任關東管領,以對抗小田原後北條氏。本能寺之變發生,部屬離心,他在神流川大為北條氏政所破,逃歸長島。清洲會議中依附柴田勝家,並於其後參加了小牧、長久手之戰。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後,他被迫出家,死於越前。
池田恆興(1536~1584):通稱勝三郎,紀伊守,入道名為勝入,野史或誤作信輝。父名恆利,母親是信長乳母養德院,因此頗受信長寵信。1580年攻克叛將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攝津一國,後與羽柴秀吉合兵攻滅明智光秀,清洲會議時得與柴田、丹羽、羽柴並列為織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濃大垣13萬石。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中請使偷襲三河,被德川家康識破,與長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戰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稱左馬允、大隅守,外號「海賊大名」。出身紀伊牟婁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軍之一黨,出仕北畠家為志摩鳥羽城主。1568年拜謁上洛途中的信長,正式成為織田家中一員。1574年在伊勢浦造大安宅船十餘艘,幫助攻滅長島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鐵甲船,當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戰中摧毀毛利水軍的主力。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亦擔任水軍指揮,被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在全羅道安骨浦擊破。關原之戰中參加西軍(其子守隆則參加東軍),兵敗自殺。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稱內藏助、陸奧守,父名盛政。自稱為室町名門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長黑母衣眾大將,參加過朝倉討伐戰、長篠之戰、本願寺一揆攻擊。1575年成為北陸探題柴田勝家的副將,與前田、不破並稱「府中三人眾」。勝家敗亡後,他堅守越中,與織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結合,對抗羽柴秀吉。1585年戰敗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後一國。翌年,因鎮壓農民暴動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攝津尼崎切腹自盡。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稱佐吉、治部少輔,織豐時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繼,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傳說因為奉茶得法而被路過的羽柴秀吉收為侍從。此後參加了賤之岳合戰,因功升為奉行。他長時間主導羽柴·豐臣家的內政、軍事後勤,以及佔領區政策的規劃。豐臣政權建立後,成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萬石,推進太閣檢地。在侵略朝鮮的戰爭中,一度被任命為軍監,與加藤清正等武將派產生矛盾,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關原合戰時將其擊敗。他逃亡被擒,斬首於京都六條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稱十兵衛,美濃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當主。原侍奉齋藤道三,道三亡後,幫助足利義昭聯絡織田信長並最終仕於信長。1568年信長上洛後,光秀負責京都地區的民政管理,以及與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開始參加對越前朝倉氏的征討,1571年被封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倉氏滅亡,他與瀧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國。1575年賜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為丹波侵攻的先鋒,活躍在第一線。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國,居城移往丹波龜山城。1582年6月2日發動本能寺之變,逼死主君信長,其後壓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將軍的頭銜。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敗,逃亡途中,在山城國小栗棲地方被狩獵落難武士的農民所殺。
明智秀滿(?~1582):民間傳說中訛為左馬助光春。原名三宅彌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後,他被封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變時擔任先鋒,其後奪取並守備安土城。當得到光秀在山崎戰敗的消息以後,秀滿逃歸近江坂本城,然後自殺。
明石守重(?~1618):通稱掃部、全登,大坂七將星之一。原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關原合戰時跟隨宇喜多秀家與東軍作戰,非常勇猛;戰敗後逃往築前國秋月領潛伏。1614年進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陣中奮戰敗北,在各地流浪潛伏三年後死亡。
淺野長政(1547~1611):初名長吉,又名彌兵衛尉,尾張人。父名安井重繼,他入贅給土岐氏支族淺野長勝,才改姓淺野,與豐臣秀吉是連襟關系,受到重用。先封為若狹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戰爭時任軍監。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萬石,成為五奉行之一。後與石田三成對立,蟄居武藏府中。關原之戰中從屬於東軍,戰後,其子幸長受封紀伊三十七萬石,他自己領了常陸國真壁、築波地方的五萬石封地養老。
淺野幸長(1576~1613):淺野長政之子,曾向稻富一夢學習炮術,成為名將。侵朝戰爭中指揮蔚山防守,受到好評。關原之戰中作為東軍的先頭部隊攻克岐阜城,因功成為紀伊藩三十七萬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長晟則在大坂之陣後,領有廣島藩四十二萬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蓮宗僧人,傳說出自出雲國朝山氏。關於山乘的事跡,歷來文獻存在相當多的疑點,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經被織田信長登用,負責內里的修築和對長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為反對基督教的布教,他曾與宣教師弗羅伊士展開過大辯論,後遭到基督教的保護者和田惟政的讒言而被迫隱退。
大太刀「正宗-芝引陣」圖:
關原之戰形勢圖

附錄:日本戰刀
日本刀外形的變遷
彎曲的曲線外形是日本刀的特徵,關於曲線的形狀有這樣的描述:「(這種曲線)是直線極度緊張的表現姿態。」日本刀是從大陸傳來的直刀形式發展起來,日本刀的出現據現有資料考證是在平安時代中期。隨著時代和戰斗形式的改變,日本刀的外形也逐漸地變化著。
平安時代後期~鐮倉時代初期
總體而言刀身較細,刀身從莖到腰元的部分有比較大的反轉。與元幅相比先幅顯著顯得狹窄,具有小鋒的特徵。
鐮倉時代中期
刀身的尺寸變大,元幅和先幅的尺寸差別明顯減少。在刀背的彎曲上,從中部到刀尖部分的彎曲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加強,鋒和中鋒基本上都是「豬首」(一種刃文的風格)的風格。
鐮倉時代末期
外形與鐮倉時代中期的基本上差不多,刀鋒有一點伸長。刀身的尺寸比較細,就刀的全體而言彎曲的程度有一點加強。
南北朝時期
刀身的尺寸變大,風格豪壯。連超過三尺的大太刀都有,為了減輕重量只好在刀身的厚度上動腦筋,通過「棒+木+通」的方式來減輕其分量。這種刀到後來也有將其打磨成刀的情況。
室町時代初期
外形不再是前代長大的樣子,重新回復到了普通太刀的樣式。不過刀的前部的彎曲度增大是當時刀的特徵。當時打刀的製作已經和太刀的製作平行進行了,後來逐漸發展到打刀的製作比較多的情形。
室町時代後期
鐵炮的輸入和訊速普及,使得戰斗形式從個人單挑的戰法轉變成為集團戰。太刀失去了它的實戰作用。長二尺左右,刀刃向上的打刀成為了主流。在刀身的彎曲上以刀尖的部分彎曲為特色。
桃山時代
刀的外形就象是將南北朝時代的大太刀磨去很大一部分的樣子。刀身較寬,元幅與先幅的差別不大,彎曲度較小,刀尖部分較大。出現了慶長新刀。
江戶時代中期
太平之世到來了,日本刀不僅僅因其實用,而且在制度上也成為了武家社會的象徵。彎曲度變小,先幅與元幅相比尺寸略小,突出了中鋒的作用。長度為二尺三寸的作品比較多。
江戶時代末期
復古思想的興起,幕末動亂的開始,使得日本刀的實用性再次顯現出來。刀的尺寸,長度都變得長大,刀鋒也被延長,顯示出強調武力的豪壯風格。在這段時期,製作了很大數量的日本刀。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8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3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2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6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1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