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哪裡來的
⑴ 日本人的來源是哪裡
2009年12月10日,《科學》雜志上的文章里,有關於日本人的遺傳學分析,大致如下:
1、現代日本女性的基因,來自於約3萬年前的東北亞一帶,超過3萬年以上的分析,與東南亞也有關系。
2、現代日本男性的基因,3萬年之內以上的話,與中亞、東南亞有關系,3萬年之內的基因,與阿伊努人、西藏人有關系。
3、秦人距今約3千年,我查了一些科學文獻,目前沒有查到支持這種傳說的科學依據。
P.S.
美國的《科學》雜志是發表當今,世界級的最高水平的原始研究論文、綜述和分析當前研究和科學政策的同行評議的期刊。
⑵ 日本人的祖先來自哪裡
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2012年11月1日報道稱,DNA分析證實現代日本人是由日本諸島的土著居民繩文人和從朝鮮半島遠渡而來的彌生人不斷混血傳承的。
一支由東京大學和綜合研究生院大學等構成的研究隊伍在2012年10月31日聯合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該團隊在至今已經公開的日本本土繩文人、亞洲人和西方人等約460人的DNA數據上追加分析了矮奴和沖繩人等71人的數據。矮奴是從公元前5世紀起就一直居住在北海道等東北部地區的日本原始居民。
分析結果表明矮奴從遺傳學上和沖繩人最為接近,其次是日本本土繩文人、韓國人和中國人。同時也表明繩文人從遺傳學上來看,要比矮奴和沖繩人更接近於韓國人和中國人。
這也就意味著自3000年前起,在日本列島的繩文人就不斷與來自東亞大陸(主要經過朝鮮半島)的彌生人進行混血,相反南北相望的北海道和沖繩地區的人之間的混血就進行緩慢。所以,在這些地區當地人的遺傳特徵保存下來得就相對多一些。
日本《經濟新聞》評價稱:「雖然到目前為止也有過類似的研究結果,但是此次的研究解析了每人最大90萬個的DNA變異,從而大大提高了其可信度。」《朝日新聞》也賦予了研究結果新的意義,稱「此次研究結果具有從遺傳學上證實繩文人和彌生人的混血是日本人起源一說的研究成果」。
(2)日本人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日本國的主體民族是大和族,又稱大和民族,約有1億2500萬人,以日語為母語。和一詞源自公元3世紀的日本政權所在地的大和地區。約占當前日本人口總數的99%(其餘為阿伊努人與琉球人),主要分布於整個日本列島。
有時成為「日本」的代稱,例如「和魂」即指「日本精神」。在日本帝國時代,和人是指不同於阿伊努民族、琉球民族、漢民族、朝鮮民族的民族,同時也指不同於「高山族」的民族。
和族是主要由原居住於東北亞大陸的日本海沿岸居民和東亞大陸居民融合演變而成,其族是在古墳文化才完全形成,自身文化長期受到來自東亞大陸的影響,但由於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氣候又自成一派。
⑶ 日本人來源於何處呢
說起日本人的祖先來自哪裡,人們很容易想起徐福東渡的故事,甚至有不少日本人也堅信他們就是徐福的後裔。不過從目前日本的考古和基因研究來看,日本人的來源很雜,中國人只是其中之一,他們的血緣倒是和韓國人很接近。
不管怎麼說,日本人的來源是很雜的,其主體來自東亞大陸,經由朝鮮半島遷移而來。
⑷ 日本人的祖先來自哪裡
日本人的祖先是屬蒙古人種東亞類型,此外,關於日本島居民的民族來源,目前所認為是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而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
日本人主要由和族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日本人通用日語,假名和漢字是日本的通行文字。
日本人在古代隋唐時期深受我國漢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和禮儀,還是服飾、茶道等各方面都有著濃厚的華夏元素。日本自己亦以「小中華」為榮。在《山海經》的其它篇章也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
(4)日本人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日本人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1、日本人在社交活動中,愛用自謙語言,並善於貶己怡人。「請多關照」、「粗茶淡飯、照顧不周」等,是日本人經常使用的客套話。
2、很重視衣著儀表的美觀,在公開場合,一般都要著禮服,以西裝套服較為常見。他們最喜愛的服裝是和服。
3、有崇拜、敬仰「7」的風俗,據說這與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給人間帶來了光明、溫暖和生命有關。
⑸ 日本人的起源是什麼
實際上,大和民族究竟形成於何時,先人來自於何方,在渺茫的史詩和紛紜的傳說中早已不可追尋。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早在公元前的某個時間,就開始了向日本的持續且不斷增長的移民遷徙。移民大抵是黃皮膚的蒙古人種,主要由來自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及漢人和朝鮮人混合形成。他們沿著朝鮮半島而下,渡過海峽,登上了這個位於東亞盡頭、曙光總是第一抹生起卻是火山密布的列島。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對外宣布:「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1988年9月,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其任務就是拍攝《日本人的起源》。
此後,日本學者們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范圍與核心,基本圈定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種說法。
持「彝族說」的理由是,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孟蘭盆節」,即在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表現最為集中的地方……
持「哈尼族說」的理由是,有日本人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的哈尼族與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萬物有靈」觀念,特別是在諸神中,日本族最有權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煙」都為女性,亦同是太陽神;日本崇拜「穀神」並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也崇拜「穀神」,並視櫻桃樹、櫻桃花為神花……
「傣族說」的看法仍出於鳥越憲、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學者。對於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他們曾經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膚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皮膚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日本人恰有這一人種胎斑的類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也與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雲南日報·大觀周刊》2000年11月15日報道)
1996年開始,中國及日本的一些學者們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調查團」,對中國江蘇省發掘出來的春秋至西漢時代(即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一世紀)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縣繩紋至彌生時代的人骨,進行了三年的對比研究。經過DNA、檢驗分析,兩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證明兩者源自相同的祖先。這就是說,日本人的祖先更確定為遠不止邊陲南疆的中國人。
中日兩國,不但同種,而且同宗。(日本《產經新聞》1999年3月19日報道)
據民間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為了尋求長生不老葯,曾派徐福率領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組成的龐大船隊,東渡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葯。結果沒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沒有完成皇上交辦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條,不如乾脆留下來,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這時的日本仍處在石器時代,大多數日本人蓄著長發,用繩結扎在頭頂,並用一條白布系在額頭上。直到今天,日本人還很喜歡在節日里將白布條系在額前。他們大多為黥面紋身的漁民,漁民們認為下海捕魚時紋身是誘惑魚的一種好辦法。女人們穿的衣服不過是一塊在頸部挖了個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風。人們性格平和,不會嫉妒。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個男人可娶四五個妻子。日本人喜歡喝酒,像馬來人、印度人那樣用手抓取食物。那時他們沒有肉吃,通常吃魚、蔬菜和大米。據說當時徐福便發現日本人長壽,可以活到80到90歲,有的甚至活到100歲。他還發現他們在種稻和捕魚之外,還特別擅長巫術、預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⑹ 日本人祖先來自哪裡
學術界通常的說法是,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一千紀後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的日本,考古學上稱為繩紋式文化時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獵、捕魚,居住在豎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
(6)日本人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日本人神話起源說,根據上古傳說,大和族是天照大神的子孫。大和這個稱呼應該是從大和時代開始的,這個名字來自存在於公元4世紀,之後日本人自稱為大和族。
從古墳時代開始,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此時日本定都於奈良大和地區,國王雖屢次遷都,但因遷都范圍仍局限於大和地區,所以日本被稱為大和(やまと,Yamato)。
以飛鳥地區為中心的大和政體,經過幾代氏族的發展(通過天皇授予封號或是家主繼承),逐漸推廣到日本本州和九州。而大和這個名字也引申為當時中央政體使用的以抑制在整個日本分散的其他地方氏族和諸侯國的政策。
⑺ 日本人的起源
關於日本人的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在中國的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若干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一,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產和民族分布;
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
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一千紀後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的日本,考古學上稱為繩紋式文化時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獵、捕魚,居住在豎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
(7)日本人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日本基本信息:
東亞日本的基本居民。主體為大和族。另在北海道有2萬5千多阿伊努族人。屬蒙古人種 東亞類型。使用日語,語言系屬未定,多數學者認為屬獨立的日本語系。受漢語影響極大。
以東京話為標准語,在全國推廣。信仰比較普遍,流行多種宗教 。大乘佛教自6世紀經朝鮮傳入後,迅速普及全國。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維新以後曾被定為國教,全國城鄉皆有神社。
同時受到明朝儒教、陽明學的深刻影響。很多人都有神、佛並重的雙重信仰,或同時兼信幾種宗教。一般在生育、婚姻、節慶等現實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儀式;
對喪葬、祭祀、法事等方面則遵照佛教信仰。民間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基督教於16世紀40年代傳入日本,信徒約佔全國人口1%。此外還有新興宗教二、三百種。
⑻ 日本人來自於哪裡
日本祖先來自何方?一般認為,除了日本原住民外,古代蒙古人、
朝鮮人、中國人也曾飄洋過海從大陸來到日本。中國秦代徐福奉秦始
皇之命率3千童男童女到蓬萊尋找長生不老葯,最後在日本紮根繁衍的
故事,在中國和日本家喻戶曉。至今也有些日本人聲稱自己是徐福所
率3千童男童女的後代。盡管這一美麗的傳說有待進一步證實,但隨著
考古和人類研究的進展,日本祖先來自何方的問題越來越清晰。
據日本《產經新聞》稱,現代日本人基本分為兩種,即「彌生人
型」和「繩文人型」(彌生人和繩文人均為日本對日本原始人的稱呼)。
彌生人的特點是,臉型較長且較扁平,單眼皮,長眉毛,身材較高。
繩文人的特點是,四方臉或圓臉,稜角明顯,雙眼皮,身材較矮,血
型一般為B型。《產經新聞》稱,日本著名演員澤口靖子、齊藤由貴等
具有繩文人的特點,而岩下志麻、鈴木美奈保等則有彌生人的特點。
據日本一些科學家分析,65%的日本人的DNA屬彌生人,35%屬繩文人。
迄今為止,日本通過考古認為,從日本九州彌生遺址出土的人類遺骨,
臉長、顴骨高,是來自中國、朝鮮的外來彌生人。
最近,中日兩國通過合作考古,對日本祖先彌生人的來源又有了
新的發現。
1996年,由中日兩國考古學者組成的「江南人骨中日聯合調查團」
對江蘇省出土的60個人頭骨、大腿骨和牙齒進行了考古研究。這些遺
骨中,有28個屬中國新石器時代,17個為春秋戰國時代,15個屬前漢
時代。通過從牙齒中提取DNA,與日本九州地區的福岡縣、山口縣出土
的古代人骨進行比較。結果發現,中國新古器時代的人類遺骨與日本
古代人完全不同。而春秋戰國和前漢時代的人骨與日本的原始彌生人
骨極為相似。江蘇省徐州郊區的「梁王城遺址」出土的人骨中的DNA與
日本福岡縣出土的彌生人骨中的DNA完全一致,估計他們在十幾代前為
同一祖先。通過對大腿骨的測量,中國江南人的骨骼長度與日本九州
彌生人骨骼長度基本一致,鼻樑至前牙的距離也相同。這次的考古發
現,將為日本尋根問祖提供新的線索,日本外來彌生人不僅來自朝鮮
和中國華北,而且中國江南人也可能是日本外來彌生人之一。
對中國江南人是如何到日本的問題,日本專家之間有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是直接坐船到日本的。奈良縣考古研究所桶口隆康所
長認為,2500年前,正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群雄爭霸,戰亂不斷。
江南地區是中國最富庶的地方,而且當地人民已掌握航海術。為躲避
戰爭,江南人帶著稻種坐船逃到日本。因為有了稻種就可以生產和生
活。中國江南人的到來,把水稻種植技術也帶到了日本。他們到日本
後選擇了九州北部地區,因為這一帶的氣候與中國江南相似,適合種
水稻。另一種意見是,江南人是通過朝鮮半島到日本的。滋賀縣大學
教授菅谷文則認為,中國江南人從南部來到山東,渡過渤海灣到朝鮮,
然後再到日本。山口縣出土的遺骨與山東省出土的遺骨極為相似就說
明了這一點。盡管日本學者對彌生人起源何處有爭論,但有一點是共
同的,那就是他們都不否認日本古代彌生人有一部分是從中國來的。
⑼ 日本人是怎麼來的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問題,學界至今仍聚訟不決。
從體質結構來看,諸種見解大致可分三類:
(一)「人種更替說」,認為在日本列島曾發生一次乃至兩次人種更替。如在19世紀80年代,解削學家小金井良精認為,在繩紋時代生活於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繩紋時代後他們被大陸來的其他人種驅趕往北方。
(二)「混血說」,認為「原日本人」(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在繩紋時代之後,與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來的其他人種混血,逐漸形成現代日本人。醫學家清野謙次首先提出「混血說」,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為學界主流。
(三)「演變說」(或稱「連續說」),認為繩紋時代的日本人由於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體質逐漸演變,成為彌生時代人、古墳時代人乃至現代日本人。它更為重視人種的繼承性,既不贊同「人種更替說」,也不大重視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
二戰後,東京大學人類學研究室的長谷部言人和鈴木尚教授持此說,至今對學界仍有影響。
(9)日本人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日本原本沒有名字。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自稱其為「八大洲」或「八大島」等。
據《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定名為「大和」。
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使根據中國皇帝國書中的稱呼將其國名改稱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也一直是視太陽為圖騰的。
隋唐之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接受漢文化,隨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日本對「倭國」稱呼越來越不滿意。
據《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所以,日本國的國名,當是中國隋朝皇帝無意賜予的。
日本文化由來: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和人類學多次證實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古代中國漢族、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
⑽ 你知道日本人到底是來自哪裡嗎
關於日本民族,也就是大和民族的來源,在學界有著很激烈的討論,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大和民族的來源,日本有一位活了一百歲的皇室親王曾經說過,徐福是他們的國父。
在考古界和史學界,學者一般認為,彌生時代的日本人,大致來自三個地方,一個是西伯利亞,一個是朝鮮,還有一個就是中國。
日本和韓國的一部分祖先還真是有一些淵源的。史學界用來確定族群的方法很大程度是利用語言。
比如印度和伊朗的雅利安人同歐洲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經過語言分析,他們說的竟然同源詞極多,語言學家很奇怪啊,這么遠的兩個民族怎麼語言這么相似。終於發現他們的祖先和英法德的祖先是同一支。所以這種語言最後被命名為「印歐語系」。
再比如我們的漢語,經過研究發現居然和藏語以及羌語等關系非常嚴密,我們的數詞和很多動詞驚人相似。後來也是經過基因組測定,原來我們曾經和藏人是來自一個祖先,「古羌人」
再比如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他們使用的語言也出現了大量的同源詞,所以也算證明了聖經上的閃族並不是胡說,經過後來的科學驗證,發現他們真的是來自一個祖先。
而同時期的中國,種植水稻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了,當時的中國除了有水稻種子外,各種耕牛、犁、粑工具都已經有了,而日本人在當時種植水稻,充分說明一點,最起碼的技術是從中國引進的。
由於現時的日語仍然可以看到昔日的扶余語的痕跡,正如前面的分析,白桂思嘗試透過約140個漢語記錄的含有高句麗詞語的地名來重新構建高句麗語的發音。他發現:高句麗語在文法構詞方面與日語相似,例如:屬格-no及定語-si。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和高句麗人的共同起源地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遼東半島西部的前文說過的惠漠族;之後這個人群的一支向東越海到達日本,而過了幾百年後另一支則向東北遷徙,形成了高句麗人。只有這樣才可能解釋高句麗語和古代日本語的聯系。(當然這個也有爭議)
《徐福入日本建國考》,書中說到,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天皇神武天皇仲田玄,他還說徐福的先祖是顓頊之後徐駒王的二十多代世孫。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掀起了一股研究徐福的熱潮,日本人對徐福深入的研究,直接影響了大和民族開國史的編修。衛挺生去世後,當時的三笠宮親王大力支持《徐福入日本建國考》的翻譯和出版工作,而且他在很多公共場合都說,徐福就是日本人的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