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強盛
㈠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
日本是通過明治維新崛起的。明治維新(日本語: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1)日本人為什麼強盛擴展閱讀
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利用日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
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1636~1912)與沙皇俄國(1721~1917),因而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余,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㈡ 日本強大的最初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依在下之愚見原因有諸多方面
根本原因:高國民素質,做事嚴謹,謙遜,有危機感,善於找自身的不足善於向「強者」學習。美國《時代周刊》曾評論說:「日本人可敬的令我們可怕。」
地理:日本國土狹小,資源貧瘠,是日本人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直至今日,日本的資源利用綠仍然是世界最高的。
教育:日本政府和國民十分重視教育和對人才的培養,閣下可以拿日本的教育制度與中國的對比一下,日本前首相福田糾夫曾說:「人才是國家的主體,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
歷史:明治天皇曾拿出皇室經費發展教育和海軍,而同時代的慈禧太後拿北洋海軍的軍費去修頤和園給自己過生日。
美國:由於美國的安全保護,日本從二戰後至80年代一直沒有發展自己的軍隊。而是拿錢去發展經濟和教育了。
機遇:60-70年代日本很好的抓住了歐美等國向亞洲轉移勞動力產業的機遇,相反中國在干什麼?
善於學習:明治維新前他們一直向近鄰中國學習,而鴉片戰爭中國的慘敗令他們感到必須向西方學習先進的制度和先進的科學技術。
態度:日本人做事認真一絲不苟,從不模稜兩可。善於接受新事物善於學習。做事謙虛謹慎。
㈢ 日本為何能迅速崛起成強國
日本這個國家在世界近代歷史上是一朵奇葩,作為亞洲唯一一個脫離弱國行列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的國家,日本由弱變強的原因向來是爭論不休,但是日本京都學派的著名學術領袖內藤湖南卻說,日本之所以能由弱變強,最關鍵是得到了3樣來自中國的寶物。
而反觀同時期的大清朝,當權者的無能,保守派的短視,改革最終胎死腹中。世界弱肉強食,落後就要挨打,所以腐朽的清朝最終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實在令人惋惜。
㈣ 日本這個國家為何強大
1.日本人喜歡想別人學習,崇拜強者,看不起若者.取其精華,去其遭鉑.
在中國強盛時(如唐朝)就一直學習中國,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國的優秀傳統和文化.近代,學習歐美,(如明治維新).
2.日本人進去心強,不甘失敗和落後,野心大.爭強好勝.
這在戰爭中可以看出,戰爭十分拚命,一耽失敗,寧願刨腹自殺,也不投降,他們把失敗和投降看成一種恥辱.由於資源等方面緊張,所以他們想強占他國領土,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實則想稱霸亞洲,繼而稱霸世界.
3.日本人強調制度化,嚴守制度,技術精益求精,做事十分認真,一絲不苟.追求完美.
如:日本人嚴格忠實老闆,嚴守公司制度.對產品追求完美.為了達到最好,一些事往往要做很多遍.
4.日本人素質特別高,遵守公共秩序,愛好清潔,個人習慣好.
如:日本的街道特別的干凈,他們把隨地亂扔東西看得特別可恥.不隨地吐痰等等.講究秩序,不搶位等.
5.謙虛謹慎,十分禮貌,為人客氣,講究輩分!
如:對他人特別友好,彬彬有禮,十分注重禮節.尊敬長輩和上級.習慣呼其職位.
6.注重團隊,集體.起重要性往往勝過自己.
㈤ 為什麼日本那麼發達
· 為什麼日本經濟如此強盛?因為日本有人才。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就把「教育立國,科學興國」立為國策,大力培養人才,勵精圖治,發奮圖強,從而使日本迅速成為世界強國。由於日本長年堅持教育立國,從而使國民的素質極大的提高,尤其在精神方面
㈥ 抗日戰爭中日本人的戰鬥力為什麼會那麼強悍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請說明理由)
第一,日本有全方位的工業體系,第二,日本自一戰之後迅速崛起,跟西方國家來比,他算是後崛起的工業國家,第三,日本地方資源所需要擴展,第四,對中華民國,蓄謀已久,我們打不過人家很正常啊,我們很多人連槍都不知道長什麼樣,素質參差不齊,主要就是靠人多來堆唄?人家可是訓練了很長時間了,他還參加過前蘇聯,日不落帝國,日本人還給他們打敗了,畢竟他們是有實戰經驗的?日本人最後是怎麼死的,就是被拖死的,如果日本人一家集中中國一家來打。我們完全不可能勝利。
㈦ 日本為什麼這么強大值得國人學習的是什麼
通過我對日本人的了解,日本是一個以他人為中心的民族,做什麼事先考慮是否妨礙了別人,是否影響了別人,所以很遵守公德,而且很有禮貌,很少有人在大廳廣眾之下,大聲喧嘩,打電話時,盡量用最小聲音,很講衛生,不亂吐痰,亂扔垃圾,夜裡很少有人卡啦OK。
中國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民族,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是否影響他人,不遵守公德,大庭廣眾之下隨地吐痰,大聲喧嘩,用粗話臟話罵人,不講禮貌,而且把這一切視為豪爽,大氣,自以為美 。
比如在國際機場的大廳里,看到各國的旅行團,我們來從中分辨出中國人、日本人。假如,十個人的團隊。一個人在說,其他人都在聽著,不時笑而作答的,肯定是日本人,十個人中,八九個人都在大呼小叫的,一邊聽,一邊四下里張望的,不用說,是中國人。
日本文化是集團主義的文化,日本人尤其重視集體優先的性格。他們服從集體,向集體妥協,希望把自己融入集體。為此,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個性。所以,代表集體的一個人在說話,九個人洗耳恭聽,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先聽,然後配合集體行動。即使說話的人不是代表,不喜歡強調自我主張的日本人,也會把話聽完的。中國人有能夠控制自己感情的「成熟」。中國人能夠故意裝糊塗,不斷確認自己的位置,從而控制自己的個性,這就是「明哲保身」哲學。而有不時裝裝傻的智慧。所以,五六個人說,其他人一邊參加談話(或裝出參加的樣子),
一邊環顧四周。 問題是環顧四周的行為。中國人無論到哪兒,都有環顧四周的習慣遠在異國他鄉,也是積習不改。在日本生活,就可以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日本是狹小的島國……」或「因為是有島國德行的日本人……」在與外國人接觸的時候,只有日本人才時時意識到本國的國土。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國民性和民族氣質的形成是與這個國家的地理環境以及與此相關的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的。其正面的表現,我們可以舉出細致認真、精密准確等,日本人對工作的責任感和優良的產品——質量,還有新干線准確的停發車時刻,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無論做什麼事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這是日本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大國的根本保證。 但是,日本人總是生活在緊張的環境里,心裡的那根弦始終綳得很緊,所以不信任他人是與生俱來的性格特徵。外國留學生批判「很難和日本人交朋友」。日本人在旺盛的好奇心的驅動下,貪婪地吸取外國文化「好的東西」,巧妙地使其改良成本國的文化。從古代到近代通過朝鮮半島引進中國文化,明治維新後引進西歐文化,現代引進美國文化,日本的文化發展史就是成功引進吸收外國文化的歷史。中國和日本形成鮮明對比。大地無限寬廣,長江黃河浩浩盪盪,與中國的廣闊的疆域相符的是中國人大多具有大度、悠然自適、不拘泥於一時一事的性格特徵。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被稱為中華文明,在東亞亦建立了無與倫比的華夏文明世界,所以一直有作為中央文化根據地的自豪感,大國優越意識極強。這種「大國意識」和當年絕對強大的中華文明,其影響不僅局限於朝鮮半島和島國日本,這種作為文化輸出國的優越感,今天也還存在於很多中國人的心中。如果我們把日本文化界定為專門接受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影響的「接受文化」,那麼,中國文化則是「給予文化」。中國人今天也還經常稱日本為「小日本」。
正因如此,中國人的假大空居多,日本人擅長精細恭。
我們這一代人究竟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日本這個國家,來看日本人?這是一個挺難回答的問題。特殊的成長經歷讓我們對日本有著比較復雜的心理。
小時候,第一次看《小兵張嘎》《地道戰》的時候,我們也許還在哼著《鐵臂阿童木》的主題歌。我們在模仿葛優他爸演的日本鬼子說話的時候,山口百惠和高倉建也正在塑造我們心中對男性女性最初的審美。學校包場去電影院看《南京大屠殺》的時候,自己卻也許還正收集著《聖鬥士星矢》的貼畫。第一次聽到「靖國神社」這四個字的時候,《東京愛情故事》也正陪著我們度過最艱苦的一段學生生活……
今天,從手機到汽車,從物質到文化,來自日本的點點滴滴,滲透著我們的生活,但打開郵箱,卻能看見號召大家抵制日貨的郵件。開車的時候一抬頭還能看到前車的後屁股上赫然寫著: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究竟什麼是日貨?
隨便出一道考試題:下面的中文詞語里哪一個是來自日語的外來語。
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黨、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後勤、健康、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封建、共和、美學、美術、抽象、邏輯,證券、總理、儲蓄、創作、刺激、代表、動力、對照、發明、法人、概念、規則、反對、會談、機關,細胞、系統、印象、原則,參觀,勞動、目的,衛生,綜合,克服,馬鈴薯
答案:統統都是,全部來自日語。沒想到吧,其實,來自日語的中文還遠遠不止這些,數不勝數。隨便舉例,「經濟」在古漢語里的意思是「經世濟民」,和現代漢語的「經濟」沒有任何關系,這是日語對 Economy的翻譯。「社會」在古漢語中是「集會結社」的意思,日本人拿它來翻譯英語的Society。「勞動」在中國的古義是「勞駕」的意思,日語拿它來譯英語的Labor。 「知識」在古漢語里指的是「相知相識的人」,日語拿它來譯英語的Knowledge。而我們又統統把它們變成了中文。試問想抵制日貨的朋友,這些日貨詞語你也抵製得了嗎?中國近代的孫中山,魯迅,陳獨秀,李大釗們無一不是在日本學習生活,把更先進的理念和思想帶回當時落後的中國.這些人的思想,文化,你也能抵製得了嗎?作為一個做電視的人,我還想說:今天你看的所有中國電視全部都是用日本的攝像機,編輯機製作播出的。這個,你抵製得了嗎?
尊重並熟悉歷史的人會告訴我們:中國的確當過一次日本的老師,而日本卻曾兩次走在我們的前面。古代社會,隋唐開始中日有來往,中國比日本更早進入文明社會,遣唐使們虛心來到中國。(中國的電影人們不妨也拍拍遣唐使的題材,說說中日的友好淵源)
然而,在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強大。甲午戰爭,日本不但戰勝了中國,之後更是擺脫了西方對日本的控制。遠遠的走在了中國前面。迅速崛起的日本給當時的整個東方世界帶來了希望,成為亞洲國家擺脫西方控制,獨立崛起的樣板。當時的交通不便,中國人向西方直接學習難上加難。向日本學習成為唯一選擇,像李大釗,陳獨秀,孫中山這樣的中國政治和知識精英們,紛紛東渡日本學習探索中國自強的道路,有的甚至把日本作為自己的基地。當然,二戰期間,日本對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這是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忘記的,也是日本必須永遠銘記在心的。我們決不允許任何人篡改這段歷史,顛倒是非黑白。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二戰之後,日本在一片廢墟上又一次崛起,從零到一萬。七八十年代,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日本又一次成為我們市場經濟的老師。從賠款到投資,中日的貿易也成就了中國今天的繁榮。我們那時候雖然還小,但也應該依稀記得:中日關系當時是非常的好,可以稱作是蜜月期。只是進入九十年代,日本的一些政客們可恥行徑才讓我們似乎遠離了日本。從中日建交開始,日本的首腦,有過一次次的道歉和謝罪。只是到了小泉這幾代領導人才出現了傷害中國人情感的劣跡。我們不能為了幾個胸懷叵測的日本政治野心家,幾股落後可悲的日本政治勢力,而忘記中日友好的千秋大計,忘記了從周恩來田中角榮開始的,幾代中日領導人苦心經營的中日友誼。中日那段痛苦的歷史,也只是中日交流兩千年裡的一段陰影,不是全部。未來,更長。
我們不能只念叨著中文是日語的祖宗,恨不得連日本人都是當年秦始皇那找不到長生不老葯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後代,而忘記甚至根本不知道日本對中國的貢獻。承認別人的長處,並不意味著妄自菲薄,相反,這是自信的表現。我們從學校走向社會,在工作中,父母師長常會教育我們:看一個人要多看他的優點。對一個人尚且要多看優點,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應如此,不能以偏概全。前一陣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京簽名售書,竟然還有人打著反日的旗號抗議。這是中國人的尷尬,這樣的做法,毀的是中國人自己的形象。但願我們這一代,在聲討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的可恥行徑之後,也不會忘記回家去聽聽小澤征爾的音樂;在痛斥完東京市長石原生太郎的反華言論之後,也還會去翻翻,村上直樹的小說...
強大與偉大
李連傑主演的《霍元甲》是一部讓我感動得夜不能寐的電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回答了一個今天無數中國人,特別是正在國際化的中國青年人思考的問題:今天的我們,究竟該以什麼樣的眼光和胸懷來看自己,來看世界。影片中,在被列強瓜分中國的大背景下,霍元甲走上擂台,面對生死狀,第一句話卻是:「在擂台上以命相搏,是中國人歷來的陋習,可是我們有另一種傳統,叫做以武會友」。在那樣屈辱的背景下,一上來還能先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後再不卑不亢的面對強大的對手,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自信!霍元甲戰勝每一個對手,都不光是用武力讓對方屈服,而是用自己的風范讓對方心服口服。他的目的,不是讓別人輸,而是讓別人「服」。服並不意味著誰喊誰一聲大哥,服意味著得到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意味著用人格的魅力去融化他人的偏見和執拗,用人性的光輝去照亮他人內心不曾見過陽光的角落。
影片對日本人的描述也是一分為二,非常客觀。和霍元甲比武的日本武士光明磊落,對霍元甲敬佩由衷,而策劃毒害霍元甲的日本商會會長卻是一個陰謀家。日本武士最後痛斥日本會長為了自己的賭局而侮辱了日本的榮譽,給日本人帶來了恥辱。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也大大方方的在日本放映,而且並沒有日本人說它醜化了日本人的形象。霍元甲在臨死前,徒弟們怒不可遏,要去報仇。而他對徒弟們是這樣說的:「你們要做的不是去報仇,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我不想看到仇恨。最重要的是——強壯自己」。歸根到底,還是要自強不息,自身的強大才是最硬的道理。短短的幾句話,凝聚了無數中國乃至世界,人類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祖先們,也是用這樣的胸懷,來這樣期許我們這些後來人的。我們應該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這才是一部每個中國人都值得看的電影。
今天的中國,盛事空前,已經以強大的實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世人共曉的事實,這也是你走遍世界,所有的外國人都會告訴你的,並不需要我們提供更多的證明。也沒有人會因為我們少踢進了幾個球,少拿了幾塊金牌,或是少了幾句過激的言語和行為,而覺得我們軟弱。強大,靠的是實力,但是,偉大,靠的是胸懷.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也問問周圍所有罵小日本的朋友,去過日本嗎?有過日本的朋友嗎?答案大多是No. 我自己原來對日本的印象也不好,但捫心自問,除了那段歷史之外,也大都是道聽途說,沒去過日本,沒有一個日本朋友,甚至也沒有采訪過幾個日本的政要和企業領袖.如果是一個美國人,從未來到過中國,沒有中國朋友,而只是在媒體上看了一些有關中國的不良言論,就斷言中國不好。我肯定不能接受.我會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對中國人一無所知,你憑什麼做這樣的判斷?而我們對日本就了解嗎?日本是一個離我們最近,但卻最不了解的國家。我們大多數青年人可能對歐美的了解遠勝於對日本的關注。當然,日本不是一個容易了解的國家,日本人也的確存在著兩面性。但從一個第三者的角度來看,日本並不比中國更難了解。問題不是可不可以了解,而是我們願不願意去了解。(本尼迪克特著的《菊與刀》,賴孝爾寫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精闢的著作)
凡是來過中國的外國朋友,幾乎無一例外的對我說中國要比他們想像中的精彩的多,優秀的多。一次中國之行,往往會改別他們許多從小積累的對中國的不良或錯誤印象。而一個真心相交的日本朋友,一次日本之行,往往也能改變許多。正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去了一次日本,改變了我從前許多過於簡單,過於主觀的判斷。在外國朋友講中國的時候,我經常用盲人摸象這個成語來概括大多數外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誤解,以及中國人對美國的曲解。大家往往都是摸到了里,就認為哪裡是大象的全部,都沒有看到相對完整的大畫面。甚至一些在中國長期生活的外國朋友和在外國定居的中國朋友,由於生活的圈子相對固定,也都沒有能對一個國家有多角度的立體的理解,而是偏執與自己的一些個人經驗體會。
中日之間更是如此。我經常聽到有些在日本生活過的中國人,痛斥日本人的種種不是,聽完之後,往往會激起我的一些反日的情緒。事後想想,這些人如果一直在國內,也許也會連篇累牘的抱怨中國人的種種不是。我也認識很多在日本非常成功的中國人,一些甚至在日本把日本人駕馭的,欺負的連我都看不下去的中國人。歷史上,許多國家之間的沖突和戰爭,最初都起源於相互的不信任,由於相互不信任,產生對對方行為的誤判,以及過分敏感的反應。這種不信任和誤判會製造出相互敵視的氛圍,繼而相互激發,最終使誤判產生的預言變成現實。今天的文明人類,應該能夠避免不信任和誤判釀成的悲劇。為了讓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可能,我們要努力消除這種不信任,防止誤判的發生。一分為二,為三,為四,立體的,多元的,理性的,自信的看日本,看美國,看世界。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胸懷和眼界。
「東亞病夫」這四個字我很反感,這些年除了我們自己經常提起,我從未聽外國人提起過,也沒有在國外的媒體上看到過。在國外,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過於敏感。到了一個發達國家,服務員態度不好,司機不老實,朋友說了兩句無心快語,等等等等,我首先都會往「歧視」這兩個字上去想,接著就仗著自己英語的優勢,噼里啪啦的把對方說的無地自容,再仗著自己對西方規則的了解,去找人家的老闆投訴一把,然後覺得自己又為中國人出了口氣。(相比較而言,恰恰日本是我感覺需要投訴機率最小的國家)從凡爾賽宮的保安到悉尼機場的檢疫,從美國的交警到奧地利的空乘,我記不清有多少次是因為自己或是為其他的中國人受到不正當待遇,而拍案而起,怒不可遏。這些投訴,當然有很多是必需做的,也是完全應該做的。但冷靜下來,經常發現,有些時候,這些我投訴的當地人,其實對哪裡來的人,甚至對本國人的態度也都是一樣,並不是專門針對中國人的。就像是我們在國內也經常遇到無禮的人一樣。倒是咱們中國人,有時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容易自我心理暗示,產生聯想。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寮國,或是納米比亞,自己也許就不會往那個方面去想。
比如,日本人被普遍認為,雖然表面上很懂禮貌,但骨子裡很排外。對此,英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一樣有同感,而我們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是對中國人的歧視。而日本的這種島國心態,其他國家也有,比如英國人,直到現在還不把自己看成是歐洲人,對此,法國人深有感觸,也意見很大。另外,必須承認,有些不合理的事,即使是針對中國人的,往往也是因為咱們的一些同胞們,總在不按當地的規則做事,給他們留下了太深刻的不良印象。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僅是為中國人「出」口氣,更需要用自己的修養為中國人「爭」口氣。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我們為之驕傲。但漫步在今天的西安街頭,已經很難尋覓到當年長安的清晰輪廓了。想看看長安大概是個什麼樣子嗎?去日本的京都吧。京都當年就是按照長安的結構,建築,和規劃建設起來的城市。我們的長安,如今模糊朦朧,而日本的京都保存完好。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一個遺憾。離開京都的那天,打了一輛車。計程車司機問我是哪裡來的。中國,我答道。話音剛落不久,突然,《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沖進了我的耳膜。原來,司機的車載MP3上錄了幾十個國家的國歌,拉到哪裡的客人就給放哪裡的國歌。高興之餘,當時的一個想法是:多奇怪啊,咱們國歌產聲的背景,恰恰是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如果司機知道這個事實會怎麼想呢?他還會放中國的國歌給我聽嗎?他又是不是應該先替他當年侵略中國的爺爺們和那個幾個喜歡做秀的政客們向車里的幾個中國人道個歉,再放音樂?算了算了,想得太多了,太復雜了。看著京都計程車司機臉上朴實簡單的微笑,坐著被國歌圍繞的計程車穿行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就讓我自信的享受這個美妙的瞬間吧。
㈧ 一戰和二戰中日本為什麼那麼強大
首先要澄清的一點是,日本並不強大。也許在亞洲范圍內,日本毫無爭議是第一強國,但是在歐美,日本的實力就差了許多。
首先是一戰時期,日本在日俄戰爭之後,在國際社會上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但日本在一戰裡面完全就是打醬油了。日本只是看著同盟國失敗在所難免,所以對德國宣戰。而他們的實際目標是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所以根本沒有真正參與到戰爭當中。
而在二戰時期,這個差距也是非常明顯的。日本在1939年5月,對蘇聯控制的蒙古地區發動了試探性的作戰。為此日本不惜動用了包括關東軍在內的大量精銳部隊,並且出動了自己所能動用的大部分坦克裝甲車輛,但是在裝備和軍事思想上落後蘇聯整整一個時代。在蘇蒙聯軍的不對稱打擊下,參戰的接近10萬軍隊當中,能安全撤回中國境內的只有數千人。這就是諾門坎戰役。這場戰役之後,日本在整個二戰歷史上,再也沒有敢對蘇聯動一絲一毫的歪腦筋。
而在跟美國的戰爭當中,除了偷襲珍珠港稍微能夠算是成功之外,就再也沒有一次成功的戰例。中途島、萊特灣、所羅門,每次海戰都損兵折將,鎩羽而歸。瓜島、塞班、硫磺、沖繩……每次陸戰,雖然這些小島上根本無法展開美國優勢的裝甲部隊,雖然日軍作戰意志極強,幾乎沒有投降的日軍。但結果仍然是日本慘敗。
而日本在中國大陸的勝利,更多是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更加落後的國民黨軍隊。國民黨當時的軍隊,基本上除了幾個精銳的美械師和德械師之外,其它部隊大多是沒經過多少訓練,比民兵強不了多少的軍隊,當然比不上經過正規職業軍人訓練的日軍了。
在東南亞,日本的對手是荷蘭、英國和法國。荷蘭和法國本土已經淪陷,英國正在德國的轟炸中焦頭爛額,當然沒多少力量來和日本作戰。更多的都是殖民地本土軍隊在作戰,有多高的作戰意志就可想而知了。至於說大名鼎鼎的Z艦隊,炒作的那麼高,不過是英國為了鼓舞士氣的無奈之舉,只有一艘還沒磨合完成的新式戰列艦,一艘重巡洋艦和四艘驅逐艦,這樣的力量完全不足以撼動日本的聯合艦隊。所以馬來海戰的悲劇也就成為了必然。
最後總結,日本海軍,雖然裝備上差距至少在前期並不大,但是作戰思想落後,雖然空有巨大的噸位和強大的紙面實力,但在美國先進的海軍作戰思想和艦隊組成上,被完爆。
日本陸軍更是跟當時世界一流軍隊存在著巨大的代差。日本引以為豪的98式坦克,在蘇聯即將淘汰的T26和T46面前,就像是玩具,更別提T34和KV1這樣的坦克了。
另外,日本的戰爭潛力在跟歐美列強相比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的無線電很早開始在美國人面前就是透明的了,而且日本在雷達、飛機、魚雷、戰艦製造工藝方面全面落後。更別提每年下水的艦只的噸位比了,更是沒法比。同時日本的戰略資源,尤其是石油,都極度貧乏,在戰爭後期,日本大量飛機和軍艦都沒法出動,只能在家趴窩怕。
所以,一戰和二戰時期的日本,遠不能說是強大。只能說是一個二流強國而已。
㈨ 日本為什麼會強大起來
首先是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起了重要作用: 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與沙皇俄國,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余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特別是現代文學與歐式風格建築)。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並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第二就是日本的對外侵略: 可以說中國是日本的半個媽,日本從中國略多了大量的資源、財富,為其日後發展資本主義創造了有利條件。借著掠奪來的資本,日本的資本主義社會越來越發展。 第三要歸功於當年美國的扶持: 1933年以美國為中心爆發了一場世界范圍內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全部捲入,無一倖免。這場經濟危機同樣給日本造成了巨大損失。自美國羅斯福新政之後,美國逐漸恢復,凱恩斯主義逐漸深入各國。美國企圖借著幫助他國加快恢復的名義加強對各國的控制,正是這樣,美國幫了日本的大忙,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恢復。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型經濟強國。 第四要數日本的教育制度: 日本的教育制度非常好,不是呆板的應試教育,注重人才的培養,也注重選拔和任用人才。大量優秀人才的湧入為日本的發展有創造了相當有利的條件。
㈩ 日本是怎麼強大起來的
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與沙皇俄國,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6月18日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余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特別是現代文學與歐式風格建築)。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並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