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本婦人子供服工業組合聯合會是什麼意思
『壹』 日本大正時代的服飾風格是
大正時代洋服取代和服成為流行的服式。
女性主義的抬頭,使得服裝西洋化變得不再是局限於男性,女學生的制服由初期日本化的 行燈袴 變為後期西化的水手服。男性流行西服。女性方面,出現鮭色和紫色等暈色的華麗外褂和外套。
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也是一個洋服取代和服的轉折點。由於災後社會動盪,搶掠時常發生,穿著和服的女性往往就因為和服緊身的剪裁影響而成為賊人搶掠的目標。翌年, 東京婦人子供服組合 發起了婦女服裝西洋化的行動,使洋服進一步取代和服成為婦女的日常穿著。
(1)全日本婦人子供服工業組合聯合會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時代背景
大正時代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徵,是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
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並成長為亞洲唯一的帝國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中間階層即中產階級。
這一階層在政治上反對當時的軍閥官僚專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施普選,從而形成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在此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大正文化帶有鮮明的現代性,即主張確立近代自我,宣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成為大正文化的基調。
『貳』 COMFEE和美的是什麼關系
美的和COMFEE都是美的集團旗下的品牌,為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採用不同的設計團隊,COMFEE有美的全球研發背景,在國內的售後體系一致,品質和服務同樣可靠。與美的不同的是COMFEE面向全球年輕一代,在海外構建全球研發網路,遍布20個國家和地區
『叄』 有關台灣香港澳門的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
有以下幾個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
①「台灣」(漢語拼音:Táiwān,注音符號:ㄊㄞˊ ㄨㄢ)一名源於居於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台灣」一詞。
右圖上方為「台灣」名稱的繁體漢字正式書寫,在台灣地區官方「國書」、文件和教科書等正式場合中使用。
春秋戰國時期稱台灣為「島夷」; 秦朝稱「瀛州」; 三國時期稱「夷洲」; 隋朝至元朝稱「流求」。 明朝中期以後民間對台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台灣北部)、「北港」(台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台員」、「台窩灣」(指今台南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
鄭成功改稱「東都」,後鄭經改為「東寧」。 清朝更名為「台灣」,並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台灣的正式定名。而台灣由於物產豐富,又稱「寶島」。[39]台灣地區在部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華台北」。
葡萄牙人稱台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源於葡萄牙語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在1950年代前是歐美對台灣的主要稱呼。 日本古代曾稱台灣為「高砂」、「高砂國」、「高山國」。
②香港歷史沿革:
在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境地就已經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先秦時期,嶺南(包括香港)為百越之地,《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 。
正史記載中,嶺南盡皆「南蠻之地」,至秦軍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學界近年來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嶺南地區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過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③澳門:
澳門地區的考古發掘,特別是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鑒定,證實是四、五千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幾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於同一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勞動、生息。
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
④望夫石:
望夫石位於沙田紅梅谷,外形恍似婦人背著孩子,矗立在山崗已經有百年之久。嶇石形態流露著盼望,加上流傳民間的夫妻別離悲慘故事,遂成為了熱門的旅遊勝地,也是公眾晨運的好地方,不少人皆認為攀登望夫山,細聽望夫謠,是何等的凄美動人。
相傳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妻子產下女嬰後,不幸因病逝世,留下女嬰,幸得鄰舍一婦人亦產下了麟兒,可憐該父女的遭遇,願意為女嬰哺乳。轉眼數年過去,兩孩已經6、7歲,青梅竹馬相處融洽。
不久女童的父親積勞成疾去世,孤女亦成為童養媳,長大結婚與夫育有一對兒子,一家樂也融融。可惜好景不常,某年天旱,稻穀失收,丈夫為求生計,被迫舍下妻兒與同鄉出洋謀生,誰知一去不返,音訊全無。
妻兒生活凄苦,但是仍然期望有朝一日能夠一家團圓,因此婦人每天手抱幼子背著長子,攀登山崗遙望遠海,冀盼夫君歸來,日日如是,風雨不改。母親悲哀地說,丈夫何時會回來。有一天,三母子如常登山守望時,突然遇上狂風大雨,雷電交加,三母子突然在天崩地裂中消失於世上,但是他們站立的位置郤出現了一塊巨石,形態極似失蹤了的三母子。
有傳說是其深情感動蒼天,故此將他們化成石頭永守山崗,而這個哀怨動人傳說亦漸漸廣泛地流傳開去。
⑤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她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蚝(即牡蠣),蚝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被稱為蚝鏡。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後,她又名娘媽。 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
十六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居民誤以為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3)全日本婦人子供服工業組合聯合會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雖然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
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澳門自被葡萄牙侵佔以來,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佔的,並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於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
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首次公開提出用「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澳門問題。
1986年,中葡兩國政府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了四輪談判。
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
1993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於北京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1999年前葡國管治下的一個中國領土,澳門的主權屬於中國。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2015年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自2015年12月20日起施行。1999年12月20日國務院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同時廢
『肆』 婦女節最開始是為了紀念什麼
每年的3月8日是婦女節,其實正式的稱謂應該是:國際勞動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寫IWD),這個節日是全世界性的,並不是中國的獨有節日,大家不要弄錯哦。
婦女節到底是為了紀念什麼?
婦女節的初衷就是為了紀念社會主義女權運動。
起源
在中國古代婦女沒有地位,這點大家肯定都是知道的,其實在國外也是一樣,勞動婦女根本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在20世紀發生了很多的示威遊行和婦女集體罷工事件,這一系列發生在歐洲和美洲的社會主義女權運動共同促成了「三八」國際婦女節的誕生。
在中國的婦女聯合會會在三八節前夕評選「三八紅旗手」個人和集體的榮譽獎項,以此來鼓勵那些勤勞肯乾的勞動婦女。
『伍』 誰知道 全日本婦人子供服工業組合聯合會 吊牌上有個紅色心裏面有七朵花,還有個英文字母LOVE
是川久保玲品牌的吧!!
『陸』 兒童節的紀念意義是什麼
兒童節的紀念意義:國際兒童節,它是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為了反對虐殺兒童和毒害兒童的節日。大多數國家通常定為每年的6月1日。目前,各國政府普遍關注兒童的未來,保護兒童的權益。
聯合國1990年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我國是參與制定國和簽約國之一。在批准《兒童權利公約》的同一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這對維護少年兒童的權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西班牙的兒童節:
西班牙的兒童節在1月5日,其實這是一個宗教節日,從西班牙語譯過來是「魔術國王之日」的意思。傳說很久以前,從東方來了三個國王——黑臉國王、黃臉國王和白臉國王到西班牙,這三個國王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和歡樂。
他們還是專門給小孩送禮物的「欽差大臣」。送禮物時間就定在每年的1月5日,於是這個節日就和兒童掛上了鉤。為慶祝這一節日,在1月5日傍晚、6日早晨,西班牙各地都有花車遊行。花車上「三個國王」不斷撒出各式糖果來慰問兒童。
當遊行隊伍到達市政府或區政府的大門口時,凡能坐在國王腿上的兒童都能得到一件精美的禮品,得到禮品的孩子也必須向國王保證一定會好好學習。
『柒』 小小的醬菜,悠久的歷史你知道么
吃過日本料理的朋友,一定知道,不論是高級的懷石料理,還是簡單的日本定食,都會配上一小碟腌制過的蔬菜,日本人稱之為漬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腌菜。一般用鹽或者其他調味料,與各種食材混合腌制而成。從製作方法上看, 韓國的泡菜、中國的醬菜都是漬物的一種。不同的是,醬菜在大中國只是不上流的小菜,而在日本卻被發展成了一種文化。就這小小的醬菜,日本成立了全日本漬物協同組合聯合會,並設立了漬物製造管理士評級系統,對漬物古法的傳承,現代技術的開發,甚至包裝、運輸等細節的管控,都編制了嚴格的標准。每年的8月21日,在愛知縣海部市的萱津神社還會舉辦「香物祭」(在日本,料理亭的菜單上,都把漬物稱之為「香物」),可謂是漬物界的一大盛事。
漬物的歷史,自古書推斷,起源於三世紀中國。到了六世紀中期,漬物技術逐漸成熟。賈思朱的《齊民要術》中已載有30多種漬物方法。而直到八世紀,漬物技術才傳入日本。起初,日本人只會用鹽來腌漬食物,而食鹽在那個資源匱乏的時代又很稀缺,因此漬物也隨之被劃歸為高檔品,普通民眾很少有機會能夠品嘗。直到奈良時代,各種腌漬方法才在日本普及開來。延喜5年,醍醐天皇開始編制《延喜式》(《延喜式》是由藤原時平等人編纂的一套律令細則, 是研究古代日本史的重要文獻 參考自wikipedia),歷時25年,其中記載有鹽漬、醬漬、糟漬、榆木、須須保利、搗、荏裹,7種腌漬方式。
而漬物真正商品化,始於江戶時期。也是在江戶末期,誕生了日本獨有的,名為脫鹽的古漬技法。二次大戰末,梅干、澤庵漬、福神漬、古高菜漬等漬物已經應運而生。二戰結束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日本家庭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形式日趨減少。子女成家後,便不再與父母同住,於是漬物手藝的家庭傳承方式宣告終結。值此,漬物食品工業的雛形逐日顯現。
現今,隨著越來越少的日本人從事高勞動密度的工作,身體對食鹽量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外加食用過多食鹽,引發的高血壓症,讓日本民眾也越來越重視鹽的攝取量。由此,漬物的製作工藝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低鹽漬物的方法受到推崇。就白菜漬物而言,含鹽量從20年前的4%,下降到如今的2%。但隨著含鹽量的減少,降低了漬物製造過程中的防腐性,熱愛漬物的日本人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開發了低溫冷藏技術,低鹽淺腌的方法。既保持蔬菜原有的新鮮香味和色澤,又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使漬物不再溢出腐敗的臭液,漬物文化也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
在日本,銷量最大的三大漬物是長野縣的野澤菜漬、廣島縣廣島菜漬以及山形縣、和歌山縣、福岡縣的高菜漬。野澤菜是蕪菁的一種,也稱日本芥菜。11月採收,用當地的溫泉水燙過後當天用鹽或者醬油腌漬,口味有些類似我們的雪裡蕻。廣島菜漬是一種個頭很大的綠葉蔬菜,用鹽和醬油調味後腌制而成,常被用來包在飯團外面,一起食用,有「漬菜王」的美譽。高菜漬使用的也是芥菜類蔬菜,帶著些許特殊的辛辣味道,口感鮮脆。民間還流傳有一種特殊的高菜漬吃法:用納豆、切碎的蔥、搗碎的蒜混合,拌上漬物,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納豆的美味。
而我們在國內的日式料理亭,最常見到的漬物要數澤庵漬——一種黃色的腌漬蘿卜。傳說江戶時代,德川家光踏訪東海寺,品嘗過此物後,大喜,便以住持澤庵宗彭的字定其名為澤庵漬,以此表彰他推廣漬物的功績。澤庵漬運用了日本獨有的須須保利的古漬方法,米糠混入鹽水中發酵成白糊糊粘塌塌的米糠醬,再放入蘿卜腌制。為防止米糠腐敗變質,必須每天早晚翻動一次,保證菌群的活性。蘿卜在米糠多糖的作用下,變得特別甘甜,因此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上到日本天皇,下到普通百姓,飯桌上都少不了這道腌菜作為輔菜。
而你去吃咖喱的話,很多店裡又會配一種叫福神漬的腌菜。用茄子、蘿卜、蕪菁、土當歸、刀豆、紫蘇、香茹,七種蔬菜切成碎片,醬油,砂糖,味啉腌制而成。傳說是東京上野漬物老鋪「酒悅」第十五代主人於明治十九年發明的,由於選用了7種食材,借喻七福神,故取名為「福神漬」。濃稠辛辣的咖喱,配上清甜可口的福神漬,開胃又解膩,飲食搭配上也很好地做到了平衡。
漬物種類非常繁多,一時間無法一一數盡。如果你想體味一下島國人民的漬物生活,不妨到訪京都。作為一朝古都,至今仍留有古老漬物的痕跡。選一家京都當地的民宿住下,晨曦暖褥,主人便會為你奉上這樣一桌漬物盛宴。石釜鍋烹制的米飯,各式醬菜,一碗熱騰騰的味噌湯。摒棄一切浮奢的口感,讓味覺被重新歸零。正如當代知名舞台設計家妹尾河童曾在其著作《邊走邊啃腌蘿卜》中開首寫道的:」腌蘿卜,是日本人飲食生活的原點。」
還沒有嘗夠的話,搭乘地鐵,到京都站,步行1分鍾,便可找到一家名為「西利」的漬物老鋪,堂食提供漬物套餐。3色漬物,配上京都丹後產的竹炭越光米,那簡單卻上品的滋味,定讓你終身難忘。建議單獨品嘗過漬物後,將剩下的一並擺放在米飯上,倒上茶湯,待茶味慢慢散發,便是一道別有風味的茶泡飯。
繼續往北,來到河原町站附近的 村上重本店。這家創立於1832年的漬物老鋪,鋪面並不是很大。如果走累了,可以入店稍事休整。店鋪會根據季節奉上櫻花茶、梅子昆布茶,供客人享用。當然,來到這里,一定要品嘗一下京都特有的「千枚漬」,只有10月初到3月下旬才有供應。使用直徑20cm,超大個兒聖護院蘿卜,重達2kg。由匠人手工切成3mm厚的均勻薄片,在四斗樽中放入昆布和鹽,每天悉心控制溫度和濕度,仔細熟成。蘿卜天然的甘甜完全融入昆布的清香中,尤其在立冬前後,甘甜的味道達到頂峰,孕育出令人難忘的千枚漬。老鋪還特別准備了千枚漬和茶漬壬生菜的組合套餐。清雅的千枚漬裹上咸鹹的壬生菜,真是絕妙的體驗,最後再加上一點點醬油,又是另一番滋味。
再往北,去到大原一帶,偶爾會覓得農家漬物亭隱匿於山林間。陳舊的木桶內,碼上各式蔬果,配上調料後,壓上重石,靜待美味慢慢發酵。上了歲數的老人家,守著這祖上世世代代傳下來的糠床,任憑時光流逝。但只要聊起漬物,便有一絲不經意的,孩童般的興奮浮現在溝渠滿布的臉龐。她佝僂著身軀,微顫著雙手不停翻動著,從糠床里刨出腌漬許久的蔬果讓我們看,低聲嘟囔著,「這就像是我的孩子喲」。或許,這就是日本人對於漬物的感情吧。山爬累了,坐下來品嘗一些腌菜,在森林富氧的環抱中,食山蔬,漱石泉,脫於饕餮,粗茶淡飯又是另一番悠然。
『捌』 全日本婦人子供服是什麼
〒 101-0024
東京都千代田區神田和泉町 1-1-12
ミツバビル 2F
TEL 03-3866-8920 (代)
FAX 03-3866-9009
全日本婦人子供服工業組合
英文名稱 Japan Women's and Children's Wea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英文略 稱: JWCA)
代表者 理事長 中島 哲郎
事務局 常務理事 岩田 干夫
全日本婦人子供服工業組合連合の目的
全日本婦人子供服工業組合連合會は、婦人子供服 (和裝製品を除く) 製造業者によって結成された工業組合、協同組合の連合組織として、全國的にさまざまな事業を行っています。
當連合會の大きな目的は、婦人子供服中小製造業者の発展のために、経営の安定及び合 理化を図ることにあります。
具體的には、會員たる工業組合、協同組合の事業についての指導及び連絡、婦人子供服 の製造業に関する指導及び教育、情報又は資料の収集及び提供、調査研究などを行っています。
『玖』 全日本婦人子供服工業組合聯合會製作的衣服是孕婦裝嗎
不是
『拾』 全日本婦人子供服工業組合連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體
是從事服裝製造業的,看到好多日單衣服都有它們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