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怎麼插秧
1. 日本人在插秧之前把去年的稻根什麼要撈出來
摘要 一旦進入春天,氣溫慢慢升高,稻田中就會生需有許多的雜草。而且上屆留下的稻樁、稻草等需要處理。
2. 怎麼插秧
1、適宜水深:插秧的前一天要將田間的水深保持在1厘米左右。2、合理密植:每平方米栽種125株左右,不要過於密集。3、科學灌溉:插秧後要及時灌水,以免苗株乾旱。4、施加肥料:3-5天後追施櫱肥以及尿素,使秧苗生長。
插秧的方法
1、適宜水深
插秧前一天要在田塊中灌水,達到有水花的狀態,有利於插秧機作業,田面水過少,插秧機行走困難,秧爪容易粘泥,導致供苗不勻不齊,若是田面水過深,容易插秧深淺不勻。
2、合理密植
插秧的密度應該根據土壤的肥力狀況決定,一般土壤肥沃、供肥性強的田塊,每平方米的秧苗數量在125株左右,若是土壤貧瘠,要將每畝秧苗的量控制在140株。
3、科學灌溉
秧苗插入後,要及時灌水,將水深控制在4-6厘米左右,注意水位不要淹沒葉片,若是田塊中水量不足,在高溫季節蒸發快,會導致秧苗乾旱死亡。
4、施加肥料
插秧後,要進行追肥,為苗株提供充足的養分,提高生長速度,主要以櫱肥和氮肥為主,促使秧苗早分櫱、快分櫱,並且還要施加硫酸和尿素,使秧苗生長旺盛。
3. 怎麼插秧.半天沒明白
查看機器序列。中國傳統的插秧工具──秧馬和蒔扶,已有近千年的使用歷史。宋代蘇軾曾作「秧馬」,敘說了湖北農民使用秧馬的情景。使用蒔扶可以代替手工分秧,並將秧苗梳入泥中定植,直至20世紀50年代,某些地區仍在使用。中國水稻插秧機的研製工作始於年。年在蒔扶分秧方式的啟發下,首次提出體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從而在水稻插秧機的研製上取得了突破,研製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第一代樣機。到年,各地推薦生產上使用的人力、畜力插秧機已達21種。年,第一台自走式機動插秧機「東風-2S」型通過鑒定定型並投入生產,每天可插秧15~20畝。
4. 現種植水稻插秧都是怎麼插的插秧機還用得上嗎
01.水稻育苗的適宜時間再過10天就是清明節氣了。清明和穀雨這兩個節氣,基本上是春季水稻插秧的指導性的節氣。在黃淮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插白田秧,基本上就是在清明和穀雨這兩個節氣前後開始育苗移栽。今年雖然閏一個四月,但這並不影響水稻的育苗工作。小麥現在已經在孕穗了,根據過去的農耕經驗:就是上了田埂就要割麥。俗話說:割麥栽秧兩頭忙。就是說三夏的時候,起五更,摸半夜的即要插秧割麥,又要安種麥茬莊稼,其中也包括栽麥田秧。插了白田秧之後,緊接著就要開始收割麥了,白田秧一般都是在割麥之前插完。當然,因為缺水插不上白田秧的,只能等著麥收後再插秧了。
育秧盤擺好之後,就要澆透育苗水。這次澆水主要是給育苗床儲存底墒,便於稻種發芽出苗。待水完全滲透後可用地膜把育秧盤蓋著,其作用:①.為了保墒,如果在晴天溫度升高時,育秧盤裡面的水分會蒸發得很快。覆蓋一層地膜後,會使減少育秧盤裡面水分的蒸發;②.防止塑料大棚內膜上吸附的水珠掉下來時,把育秧盤上砸成蜂窩或燙傷剛出的嫩稻芽。
地膜覆蓋好了之後,就可以覆蓋外面的塑料大膜了。覆蓋大膜時要將其撐平拉緊,並在大棚的兩頭提前開好對門,便於以後通風透氣使用。然後用土垃把塑料大棚四周的薄膜壓緊封死,防止刮風下雨時被大風掀開。
稻種育苗的頭幾天,要經常看看大棚裡面的溫度和營養土裡面的墒情。如果缺水要及時的抽水補墒。正常溫度下秧苗5~7天就會發芽出苗了。當稻種出苗時,要把苗床上覆蓋的那層地膜收起來防止燙傷了秧苗。同時,每天中午的時候,都要看看塑料大棚裡面的溫度。當裡面的溫度超過35度、也就是有明顯烤臉的熱浪時,就要掀開大棚兩端的塑料門讓它們通風降溫,防止溫度過高燒傷了秧苗。
5. 日本如何通過「米」建構起民族文化與國家形象
日本料理,而今已經成為世界飲食文化中非常獨特的組成部分。熱氣騰騰的日式拉麵、方便精緻的壽司便當、風味十足的咖喱蓋飯、令人垂涎的神戶和牛……日本料理善於吸納世界各國飲食的特色並作出自己的獨特演繹,另一方面,日本人民也慣於將簡單朴實的食材推向精進的極致,例如豆腐、野菜、蘿卜、大米,都是日本料理中受到尊重和珍惜的食材。
越後米,也就是現在新潟縣所產的「越光米」,一向被認為是日本最好的米。越光米並不好種。施肥太多,會導致稻穗太重,稻稈下垂;施肥不夠,稻穗又不飽滿;加上越光米所在的新潟位於日本本州島中部,瀕臨日本海,冬天氣候寒冷,稻米的成長季節相當短,從播種、插秧到收成,時間必須要掌握得恰到好處。因此,只要氣候稍有變化,收成就會不足,導致越光米一度金貴異常。近年來由於政府提倡,除了越光米之外,北海道的「夢美人」米(ゆめぴりか)和九州的「活力滿點」米(元気つくし),也獲得「特A」級別。
日本人對於大米的堅持背後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通過在農村蹲點,發現平時走路不穩、佝僂的老爺爺,插秧時竟然可以讓蜻蜓停留在他的腰上,可見插秧的腰一定是穩如泰山的。
小川紳介發現自己根本不懂農業,所以決定深入農村,而且是日本最貧瘠的山形縣(阿信的故鄉),以十三年的時間記錄農村生活,拍攝出紀錄片《牧野村千年物語》。這部電影的主旨既非控訴現代化種植作物造成的農村貧瘠現象,也不單純只是記錄農村的四季與農民的生活,而是帶觀眾了解農民、農作物、自然與宗教及文化間的關系。
電影鏡頭常以特寫的方式凝視著稻子,搭配著農民雙腳在田中插秧的聲音,有時敘事拉回遠古的傳說、記憶,或穿梭於當地的神像、祠廟。小川紳介想告訴大家:土地與人的聯結不只在喂飽肚皮,還包含著神與人的關系,是靈魂與稻米的對話。
不僅農民對大米有宗教式的虔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執政的日本自民黨也對農民和稻米政策異常重視。自民黨執政的基石之一就是農民,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日本農業協同組合」負責從產地到銷售「一把抓」,還擁有具有銀行性質的「農協銀行」。
「農協銀行」堪稱日本三大銀行之一,在戰後長期支持自民黨。自民黨政權對於農民的補助不是直接發放津貼,而是通過提高國內農產品的價格,並限制外國米的進口,使戰後日本農民的收入比工人更充裕。
為什麼從農民到政客都對稻米有如此「不合理」的做法呢?直接引進便宜的美國米不是更符合經濟利益嗎?何必花大量的稅金補貼農民呢?人類學家大貫惠美子在《作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在不同時期的身份認同》(Riceas Self:Japanese Identities Through Times)一書中研究日本人通過米食建構起民族與國家的形象,書中提及從國家政策到大米評鑒背後隱含著的文化和宗教力量。這種宗教與文化的情感不是單靠成本和經濟理性所能計算的。
中國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已經出現了稻米,這在今日浙江餘杭附近的考古中已經得到了證實。而日本的稻米不是原生的植物,是由中國東傳而來,並在日本的彌生時代開始種植。起初種植在較低緯度的九州島地區,後來逐漸傳播到本州島全境。
日本的緯度跨度大,不是所有土地都適合種植稻米,特別是北陸、東北等地,過於寒冷使得稻米不易生長。有些地方一年只能收成一次,如果只仰賴稻米收成,就無法養活所有的人;再加上蟲害或是天災,隨時可能會發生飢荒。因此,很多宗教的儀式就圍繞在稻作收成上,例如,「田植祭」在春天舉辦,祈求風調雨順、農作物順利生長;秋日的「新嘗祭」則是感謝神靈一年以來對於稻穀的保護,並祈求來年豐收。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便以稻米為中心。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是日本最早的史書,其中有不少關於稻作的神話。傳說天照大神到了「高天原」之後,辛勤地指揮眾神播種水稻的種子,並且將自己的嫡孫邇邇藝命派到人間。邇邇藝命帶著種子來到了漆黑一片、毫無生氣的人間,當他播種之後,人間開始有了光明,這意味著創造文明的根源就是稻米。所以,古日本人認為掌管稻米生長的秘密就是天皇權力的根源;看看供奉天照大神的「神饌」,正是以水、米、鹽為主。
天照大神是何許重要的人物?據說日本的天皇即為天照大神的嫡孫,即「皇御孫命」。
本來天照大神與天皇「同床共殿」,在十一代垂仁天皇時,國內飢荒不斷,公主倭姬命尋找祭祀天照大神的新地點。最後定在了伊勢附近,並蓋了伊勢神宮(位於今日的三重縣),包括「內宮」「外宮」以及周邊一百二十五間宗教性建築。
為什麼選中伊勢?伊勢平原瀕臨漁獲豐足的伊勢灣,平原上盛產稻米和野菜,或許這就是伊勢神宮被倭姬命選為國家最高宗廟的原因吧。
天照大神負責管理食物,天皇身為天照大神的後代,是掌握稻作祭祀權的祭司,因此成為人間世界的領袖,所以我們可以說「稻作文化」就是日本宗教、文化、社會和飲食傳統的原點。
6. 插秧怎麼插
這可不是一兩句話可以描述出來的。
插秧前在農歷二三月左右(已記不大清了,有10多年沒插過秧了),農民們把精心挑選的谷種撒入一小塊精心耕耘過的育苗水田進行育苗。待長出秧苗並有一定高度時,農民們會施肥和施除草劑(現在是施除草劑,以前都是人工地去拔草)。插秧一般是在農歷四月中旬吧,這時秧苗都已經培育好了,大約30cm左右的高度。農民們首先是坐在"秧馬(一種木材做的專用於水田中的椅子)"上,將秧苗從育苗水田裡把秧苗拔出來(因為育苗水田裡的秧苗很稠密,需要拔出來重新插入水田)捆成小捆,再挑到待插入的水田邊,將那一小捆一小捆的秧苗均勻地拋入水田。
現在真正的插秧才開始了,農民們一個個戴著草帽彎著腰,卷著褲腿站在剛能淹沒小腿肚的水田裡。水田的底層是經過農民們翻了兩到三遍的土,然後存上水就泡成泥了,插秧時水田裡有大概10cm深的水。農民們拿起拋入水田的小捆秧苗,解開,放入左手開始插秧。每個人左手拿著一把秧苗,右手迅速地插著秧,在右手插秧的同時,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同時迅速地從一把秧苗當中「分秧」(就是分出一小撮,然後讓右手插入秧田),農民插秧時一邊插一邊往後退,能插的寬度大概有一米多寬,經驗豐富的農民(比如我的爸爸媽媽)插的秧不管是橫向,還是縱向都是很直的。插秧時還要注意腳在田裡盡量少挪動,因為腳挪動得多,腳印就多,踩出的泥坑也就多,而如果一株秧苗正好插在泥坑裡或是邊緣,就有可能在水的浮力下漂到水面上,那麼腳印的位置就會少一株秧苗。插秧時有時會有渾身柔軟的螞蝗附在小腿肚上吸血,膽子小的人會害怕,要是小女孩會叫出來,甚至被嚇哭;而膽子大的人會把螞蟥抓下來用草桿穿著翻過來,曬一段時間就死了。據說(不知真假)螞蟥的生命力很強,如果不翻過來,就是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見了水,它的每一段又可以變成一隻新的螞蟥。
到了收獲的季節,看著沉甸甸的稻穗是很幸福的,不過有時也很痛苦,因為每年的夏天,真正風調雨順的年份很少,不是旱就是澇,也有很多時候是眼睜睜地看著快到手的糧食因為缺水而乾死,或者是眼睜睜地看著快到手的糧食被水泡著在田裡發芽。
7. 人工插秧是怎麼個插法
1、水稻插秧的質量要求標準是什麼?怎樣提高插秧質量?
水稻插秧苗是水田生產的特殊作業,標准化程度高,主要要求是:地平如鏡,埂直如線,渠系配套,穴行一致,密度合理,保苗程度高,在有水層條件下作業,必須有健壯的秧苗,泥爛適中,上糊下松,泥爛糊狀有利於插秧固苗,下鬆通氣好利於發根。這五個條件是保證插秧質量的基礎,插秧當時的質量是關鍵:要根據品種、產量、施肥水平等要求,確定合理的栽培密度和插秧形式和每穴插秧苗數;秧苗要全根下地,運秧、插秧不傷根,做到淺插不漂苗,插秧深度控制在2-3厘米間,堅決克服深插,同時防止插窩脖苗。插後要及時補充,補苗是堅持插秧質量的保證。要求插後3天內完成此項作業,要注意補充後封好窩,以防再次漂苗。
2、超稀栽培的一般密度是多少?
單行插秧規格9╳5;9╳6;9╳7;9╳8。寬窄行插秧規格(12+6)╳5;(12+6)╳6。
3、拋秧栽培的一般密度是多少?
每平方米25-30穴比較適宜,南部稀些,北部密些。
8. 古代插秧的方法是怎麼樣的
用手插的。
五代有詩為證。有一個來歷不詳的布袋和尚,自稱「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說四明人)。笑口常開,蹙額大腹,經常佯狂瘋顛,出語不定,就地而卧,隨遇而安。他給人歡喜快活、逍遙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禪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資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手把青秧插野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稻
退步原來是向前
——布袋和尚
9. 插秧都是怎麼做的要注意哪些問題
進入7月,我們這里的晚稻育秧,已經是收尾階段,根據早稻和晚稻品種的生育期,我們這里的兩稻季,一般都在6月底,基本上都播種了晩稻的秧苗,這是晚稻插秧前,必不可少的秧苗准備。秧苗一般採用濕潤泥田育秧,或者是塑料秧盤育苗,育苗選種選擇優質的良種穀子,經過24小時葯物浸泡殺菌消毒後,就可以進行秧田育秧,秧田整平後最好選擇排灌方便的旱地秧田來播種,這樣培育出來的秧苗,移栽後秧苗健康返青快。
10. 插秧的過程怎麼寫
首先,你有一大把秧苗,步驟如下:1.左手拿秧苗,右手從左手秧苗中分一小份出來,切記不要把秧苗弄斷。大概3、4根足夠2.食指和中指鉗住秧苗的根部,掌心朝向秧苗,食指和中指順著秧苗的跟朝下(主要是靠手指的力量是秧苗的根部不受損壞)插入泥土中3.秧苗和秧苗之間的間距大約是兩拳寬,保持秧苗的豎立,並且根部以上大概三分之一必須在田泥中你的插秧的腳步必須是往後走,切不要把秧苗踩歪了
水稻種植過程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種好水稻人是關鍵,但也需要氣候好、土地好,小編來簡述一下水稻種植全過程:
水稻種植第一步:曬種
晴天曬種二至三天
方法:用大揚掀從地下往上翻,一天三次。
水稻種植第二步:選種
用一個大缸,放上石灰、和黃膠泥,倒上稻種,用棍子來回攪動,飄上來的稻種不要。或者簡單一點直接清水選中即可。
水稻石灰水消毒
1、用石灰粉浸種後,將種子撈出須放清水內浸泡半小時,反復兩次,以防葯害。石灰水選種的情況適用。
2、把種子倒在臉盆里,用塑料薄膜封住,暴曬三天。
水稻種植第三步:整秧版
秧版寬1.5米左右, 秧版溝深20-30厘米
水稻種植第四步:播種
人工播種,每畝地播種7斤左右(常規種),3斤左右(雜交種)。
水稻種植第五步:插秧
1、寧可水上漂,不可沒了腰
2、一行一行的插,行與行相隔15厘米,也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3、稻苗的腰與水面齊平。
水稻種植第六步:緩苗
1、白天放水,晚上排水。
2、每畝地10斤左右的尿素,漫撒在秧苗里。
水稻種植第七步:田間管理(關鍵)
(一)、水稻插秧後管理
1、插上小人或多面旗子,嚇唬麻雀。
2、放入黃河渾水,淤一下秧版。可以保護苗不被風吹倒,不使稻苗萎蔫
3、如遇高溫天氣,白天灌水,晚上把水排出來,利於秧田降溫。
4、如遇低溫天氣,例如霜凍時,灌溉大量深水,最好接近秧苗頂部,起到保溫作用。
5、滅草。採用百草枯滅草
(二)、施肥
1、施肥:
方法一:每畝地用尿素10斤左右,左手端盆,用右手撒肥,每把平方數為2—3平方米。
方法二:碳酸氫銨施肥,每畝地用20斤左右,每把平方數為1--2平方米。
方法三:用有機復合肥施肥,每畝地用15斤左右,每把平方數為4-5平方米。
2、追肥:稻苗返青後及早追肥,撒尿素,每畝地30斤左右。保證全田生長整齊。
(三)、病蟲害治理(不同病情治理方式不同,以下供參考)
1、用稻瘟凈治病,打葯的一葯箱,用三---四蓋,稻瘟凈摻入,一葯箱可以打葯1畝地左右。
2、用百枯靈治病,打葯的一葯箱,用三---四蓋,百枯靈摻入,一葯箱可以打葯1畝地左右。
(四)、放水
1、早上8點—9點放進稻田地里黃河水,水面達到秧苗三分之二處, 晚上排干水。
2、開花後,不再施肥。
3、抽穗後,不在往稻池地里放進水。
4、離著收割稻子一個星期前,把稻池地里的水排干凈。
5、晾乾一星期的池子。
水稻種植第八步:收割
水稻種植第九步:入庫
精選曬種入庫,水分控制在13%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