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人的據點村叫什麼村

日本人的據點村叫什麼村

發布時間: 2022-09-07 02:57:10

① 1941年 1月 日本侵略軍製造了潘家谷慘案 潘家谷當年抗日根據地位於哪裡 慘案中 敵人屠殺了村民多少

潘家峪慘案
潘家峪是河北省豐潤縣(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腰帶山中的一個山村,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八路軍挺進敵後,奔赴華北戰場,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人民戰爭,潘家峪成為抗日堡壘村,成為冀東抗日根據地的中樞。
潘家峪人民的抗日斗爭,極大地激怒了日本侵略者,面對潘家峪這座打不垮、攻不進的抗日堡壘,他們惶惶不可終日,必欲除之而後快,喪心病狂地要把潘家峪人民斬盡殺絕。
中文名
潘家峪慘案
類 型
慘案
地 點
河北省
時 間
1941年
發動、策劃者
侵華日軍
傷亡情況
1230人死亡,96人受傷
案發背景
潘家峪是冀東抗日根據地之一。正因為這樣,潘家峪也就成了日軍「掃盪」 的重點地區。從1938年夏季到1940年底,敵人圍攻潘家峪就有130多次。
1941年1月,日本駐唐山部隊指揮官,召集豐潤日本顧問佐佐木二郎以及遵化、玉田、灤縣、遷安、盧龍、撫寧等縣日本軍官和偽豐潤縣公署、警備大隊、警察所等日偽人員,勾結地方反動地主,策劃了血洗潘家峪的陰謀。

傷亡狀況
1941年1月25日晚(農歷1940年臘月28日),駐唐山、豐潤、灤縣等16個據點的3000多名日軍、1000多名偽軍,在日指揮官佐佐木的率領下,從四面八方悄悄地開到潘家峪。他們進村後便逼著全村1500多人先到村邊西大坑集中,逼問八路軍的去向。敵人又把群眾驅趕到村中的潘家大院(地主潘會林的住宅),把大院封鎖起來,用步槍、機槍向赤手空拳的群眾瘋狂掃射,並放起了大火。
大屠殺一直延續到次日下午7點鍾。全村有1230人被殺害,1941年1月25日,3000多名侵華日軍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潘家峪慘案。日軍僅在潘家峪慘案中就屠殺了1298名無辜的中國人,放火燒毀房屋1235間,其中有兒童婦女658名,有23戶人家被殺絕。

證人回憶

潘家峪村地處燕山山脈深處的,有著「小吐魯番」的美譽。86歲高齡的潘守利,是「潘家峪慘案」的倖存者之一。當年他躲在角落裡被人壓在下面,才得以倖免於難。
1941年1月25日,農歷臘月二十八,潘家峪的村民們正在籌備過年,不料日軍從四面八方將潘家峪圍堵,3000多日軍和2000多偽軍挨家挨戶用槍托、刺刀將村民全部驅趕到位於村中心的西大坑。眾多村民逃跑,日軍隨後又將大家逼進了潘家大院內。
慘案的另一名倖存者潘善增,當年6歲。他記得,村民們進入大院後,門就關了,日本兵開始往院里開槍,扔手榴彈,屠殺從中午一直持續到傍晚,日本侵略者走了,留下了一片焦土的潘家峪,全村1700多口人被殺掉1230人,33戶被殺絕,96人受傷,全部財物被搶劫一空,1235間房屋全被燒毀。大院裡面,穿堂跨院,房前房後,屋裡屋外,有許多親人立著卧著被燒死。許多親人被燒成骨灰,有的被燒成一堆焦炭。在安葬親人時,就有800多人被燒得無法辨認。全村倖存者只有300多人。

後續發展
屠村策劃者被復仇小分隊擊斃
慘案發生的第二天,冀東軍分區黨政領導率領十二團的官兵來到潘家峪,帶來大批糧食、衣服、葯品,挨家挨戶地慰問、安撫,當時就有12名倖存的潘家峪青年參加了八路軍,跨入復仇的行列。
周圍22個村莊的鄉親揮淚趕來,捐獻出大批葦席和其他物資,幫助潘家峪人埋葬死去的同胞。
唐山市的鐵路工人和開灤煤礦的工人也紛紛捐錢捐物,救濟受難同胞。
2月5日,抗日民主政府組織四鄰村莊的鄉親去清理屍首,由豐灤遷聯合縣政府主持公葬。從潘家大院扒出的屍體無法辨別姓名年齡,只能在辨認出的男屍身上寫個「男」字,女屍身上寫個「女」字,童屍身上寫個「童」字。其中有的男女也無法辨認。只能把那些屍骨集中起來,一堆四肢焦肉、肚腸,一堆骨殖,一堆人頭。然後,以炕席為棺木,一領席里包一至兩個屍體。
公葬是在初春的寒夜裡進行的,送葬的隊伍由街里走上山麓,把屍體安葬在松柏常青的南山腳下。沒有輓歌,沒有鮮花和供果,有的是悲憤的長風,沸騰的熱血。血債必須用血來償還,倖存的潘家峪人庄嚴宣誓:「一定要向敵人討還血債,為死難親人報仇。」
慘案後,日本侵略者把潘家峪周圍50里劃為「無人區」,拆毀房屋,填平水井,驅散居民,多次「清鄉」、「掃盪」,潘家峪一帶籠罩著白色恐怖。但是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撓,抗日的烽火撲不滅。潘家峪人民更加鬥志昂揚,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堅持了「無人區」的斗爭。
3月初,潘樹平、潘樹成、潘樹堂等20多名青年帶頭成立了3個「抗日復仇小分隊」,積極配合八路軍打擊日本侵略者,附近村莊的子弟紛紛參加,迅速發展到120多人,後成立「潘家峪復仇團」。
5月9日,冀東抗日斗爭領導人李運昌、周文彬、劉誠光、高敬之來到潘家峪,為了悼念死難親人,在火石營村召開了由各村群眾參加的追悼大會。在大會上,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劉誠光庄嚴宣布潘家峪抗日復仇小分隊正式合並組織起來,成立「潘家峪復仇團」。
1942年7月18日,復仇團與八路軍冀東軍分區十二團戰士在遷安縣甘河槽設伏,與敵激戰5個小時,全殲150名日本侵略者,俘虜100餘名偽軍,潘家峪慘案的直接策劃者——駐豐潤日軍指揮官佐佐木郎也被潘家峪復仇團的戰士親手擊斃。
73年過去了,潘家峪村民始終無法忘記那段歷史。他們把死難者陵園修在了村口路邊,陵園並排著四座墳塋,豎立著四塊墓碑,入口處建有一塊紀念碑、一座紀念塔,陵園旁邊建有一座祠堂。當年的西大坑和潘家大院等遺址被保留了下來。

對日索賠
1992年組成對日索賠團維權
為了讓後輩們記住先輩們經歷的苦難,潘家峪村民用各種方式來紀念先輩們的英勇,他們始終覺得應該向日本政府索賠給1230名無辜死難者討回一個公道。
1992年,潘家峪村民自發組成對日索賠團。
1999年,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建成,潘家峪村也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7月13日,潘家峪村以全村的名義,委託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向日本提起索賠訴訟,索賠金額為60億元。
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首次回應對日索賠訴訟案,認為根據《中日聯合聲明》第五條,中國人的個人索賠權已然放棄,在法律層面上,原告沒有理由提出訴訟請求。
2007年,當時的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也指出:『日本最高法院就《聲明》做出的解釋是非法的、無效的』。」
事實上,潘瑞燊曾向當地各級法院提起過訴訟,但始終沒有立案。
2014年年3月18日,二戰擄日中國勞工及遺屬狀告日本企業一案已經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正式立案,這也是中國法院首次受理擄日勞工訴日企案。在童增看來,這是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路上的重要轉折點。
2014年7月21日,河北省豐潤縣「潘家峪民間對日索賠團」和「潘家峪村民委員會」在北京簽署委託授權書,委託「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全權代理潘家峪慘案受害者全體遺屬,在中國法院起訴日本政府。訴訟要求日本政府向受害者謝罪,並索賠60億元人民幣。如果順利立案,這將是中國的二戰大屠殺受害者首次通過國內法院集體控訴日本政府。

紀念展館
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始建於1971年,1999年新館竣工開放。陳列面積630萬平方米,通過原始照片、實物和影像資料,向世人展示了慘案發生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以及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慘案留下了西大坑、老槐樹、小鐵門、南岩子、殺人場潘家大院、殉難同胞的葬墓等遺址,是日本侵略者侵華罪惡的鐵證,時刻警示後人「警鍾長鳴,勿忘國恥」。
【參考資料:
潘家峪慘案_網路
http://ke..com/link?url=-PaPsxC_7ZLE0YpgCZqGlGvipB3-6nrtAohI3pfAaiFQXWCZr_】

② 懸崖村在抗日時期日本人有進入過嗎

懸崖村在抗日時期日本人有進入過嗎?懸崖村在抗日時期100人也有進入過。退出去了。

③ 大城府的日本人村

日本人村又名阿育陀耶日本人町(日:アユタヤ日本人町 Ayutaya Nihonjin-machi;泰文:)位於泰國的中部之大城府的挽巴茵縣之湄南河畔的閣雲區(Tambon Ko Rian)之一個名勝古跡。 大城府的日本人村在14世紀開始形成,原因在戰國(日本)時代的日本,許多武士因戰亂失去主人而變成流浪武士。在關原之戰及大坂之役後,此現象更迅速擴大。而暹羅的大城皇朝正受緬甸軍事威脅,正好聘用此批經驗豐富的日本流浪武士作雇傭兵,導致大批日本的流浪武士流入大城府。暹羅的『 Songtham君主統治時代,亦有聘用葡萄牙人的炮火隊作雇傭兵,因此需要以日本雇傭兵作為克制,帶動更多的日本浪人湧入。
暹羅的『三印法典 ()』列出:「日本人義勇兵局 ()」為暹羅的官位制度里的第三高位,山田長政先生被封名為 Okya Senaphimuk的爵位。 早上8時至晚上6時;門票:20銖。
紀念碑:「アユタヤ日本人町の跡」(大城日本人村遺跡)
博物館展示:模型、陶瓷、文物及山田長政先生的立像。

④ 最「恐怖」的日本村子,村裡真的沒有一個「活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都越來越喜歡出門旅行,這樣可以讓人們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下得到很好的放鬆,而國內一到節假日很多景點都是人滿為患,不少人就會選擇帶上護照和行李,來一次說走就走的異國之旅,假日的長短也就決定了去哪裡旅遊,一般都會選擇我們的鄰居日本,那裡讓人嚮往的就是極為干凈的環境和櫻花還有動漫,當然還有一些奇特的地方。

⑤ 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馬池口村為什麼叫「馬池口」

馬池口
很早很早以前,馬池口村西南方向二、三里的地方,有個名叫火燒營的小村莊。後來,火燒營在一次突
發的天火中,村落殆盡。余者痛定思痛。頓悟,原來犯了地名大忌。於是,便遷到馬池口村現在這個地方。
所以,先有火燒營,後有馬池口。
荒野村落,名不見經傳,又無文字可證,只靠代代相傳,而村民卻深信不疑。火燒營演變成馬池口村,
其間大約於明代中期偏後。
馬池口村名,有別於昌平區境內其他帶有「口」字的村名。如高崖口、南口、碓石口、桃峪口等等。這
些帶「口」字的村名,幾乎都坐落在山口處,或於山口附近,因山口而得名。令人不解的是,馬池口村是典
型的平原村莊,既不靠山口,也不傍渡口。那麼,馬池口村的「口」是什麼意思呢?
馬池口村名「馬」字當頭,於是,那些不知內情的人便望文生義,認為馬池口村一定姓馬的人多。錯了
。目前,幾百年的老住戶,加上近代遷來的,馬姓人家也不過四十戶。在這個千餘戶的大村裡,是個極少的
姓氏。
馬池口村名字的起源,與它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密切相關。
從前,人們習慣將長城以北地域,統統稱作口外。口外商隊的馬幫、駱駝隊,以及牛羊群,鑽出四十里
的關溝進京,當時有東西兩條路線。西路,南下經陽坊、溫泉、頤和園等地爾後進西直門。東路,出關溝則
向東南方向行進,擦三間房(南口鎮自然村)而過。然後,經奤夿《ha(三聲) ba(一聲)》 屯、上念頭、馬池口、西沙屯、沙河、
清河等村鎮,直抵德勝門。
走出關溝的牛羊群,以及負重的馬幫、駱駝隊,行走很慢。當時路況又很差,走到馬池口村,已時近中
午。正好在此打尖,人吃干糧歇歇腳,牲畜飲水加草料。更重要的是,當時馬池口村已具噶松潭喲蚣廡�?/font>
的條件。
馬池口村古廟門前,正是商隊進京的通衢大道。廟門前有塊偌大的場地,場地南端,有座四周用大條石
加固的大戲台,場地本是村民看戲的地方。可是,一年裡只唱有數的幾場戲,可以說,場地常年閑著沒用。
所以,大戲台至廟門之間的場地,正是商隊歇腳打尖的好地方。
廟門東側,與古廟一牆之隔,有座約三丈見方的小院,里邊有一口石塊砌幫的大水井,井筒直徑約六尺
,井口南北搭著兩塊巨大的條石,可容四人同時打水。此井水質甘甜,水源極旺,而且水位較高,用扁擔勾
著水桶,就可以打水,極為便利。
廟門東西側,築有二尺多高的廟台。東側廟台下首,有一排巨大的石槽,每個石槽長一丈有餘。井口至
石槽之間,有一條約五寸寬,三寸深的石溝,從井裡打上水,灌進石溝。水便順著石溝,流進廟台下首的石
槽里,供牲畜飲用。
廟門東西兩側,曾經有兩棵古樹,西側為老槐樹(一九五 O 年春被大風摧毀,掛在上面的鑄鍾被摔成兩
瓣。)東側是一棵氣度非凡的老楊樹(於「文革」中的一九七 O 年被砍伐),樹齡近三百年(鋸斷時,筆者
曾數過其年輪)。其主幹需四個成年人才摟抱。樹冠碩大,枝繁葉茂,遮天蔽 日,樹蔭可覆蓋兩畝地面積。
商隊之人,喝著甘甜水,乘著濃蔭,消疲解乏,甚為愜意。
但也不完全是喝口水歇會兒腳,就起身上路的商隊,從現存的兩處地名考證,也有過夜的商隊。一處名
叫「尚家店」,另一處名叫「駱駝圈」。現在村裡五六十歲以上的人,對這兩個地名一點也不陌生。
公元 1939年,日偽時期修建了京張公路,商隊便沿著公路進京了。但仍有少數商隊,嫌走公路繞腳,仍
習慣走老路。直到公元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才完全消失。那些大石槽,因多年不用,又妨礙交通,後被移
走。至此,馬池口村歷經四百多年的「驛站」作用,便告結束。但是,馬池口村在全縣的大村地位及其影響
,仍在延續。
解放前後,昌平縣曾有「四大村」之譽,東有魯疃、百善,西有馬池口,蘇家坨(蘇家坨於一九五八年
劃歸海淀區)。就四大村規模而言,馬池口村只能排在老末,但其大村地位及其影響,其他大村卻無法比擬
。解放前曾流行一句口頭禪:「小昌平縣,大馬池口。」

⑥ 亮劍:鬼子據點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在《亮劍》里,李雲龍曾多次提到一個詞語,那就是「據點」。在伏擊日軍觀摩團的時候,李雲龍曾經好幾次說起過「虎亭據點」,而且還說起這個據點里的鬼子不簡單,一共有著300來號人,實力可以說是比較強的。而就在這之後,李雲龍發動了平安之戰,當時區小隊配合著正規軍,以很大的代價,最終是幹掉了「張庄據點」里的小鬼子。而且張大彪也曾經喬裝打扮成國軍部隊,去收了「馬關據點」里日軍的武器裝備。在一部影視作品之戰,假如一個名詞或者地點總是被人提起的話,那麼它一定有著非常重要的含義,絕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的出現。

照這么一說,想要輕輕鬆鬆的打下一個鬼子據點,那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像那些什麼縣大隊或者區小隊,完全是沒有這樣的實力的,所以大家也不要以為,神劇里的鬼子據點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地方了。

⑦ 百團大戰中日本人屠光了哪個村的人

十里鎮

⑧ 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行跡

南京大屠殺、平頂山等……
具體可以參看一本書叫《血證》,我上初中的時候就看了。
物普查發現5座侵華日軍飛機庫遺址
在增城發現一處日軍暴行遺址,1940年128人在此遭集體屠殺
記者近日從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辦公室獲悉,在此次文物普查中發現多處侵華日軍罪證。它們分別是日軍飛機庫、日軍碉堡以及日軍屠殺廣州人民的遺址。
普查飛機庫遺址
采訪九位老村民
在本次文物普查中發現5座上世紀40年代的侵華日軍飛機庫遺址。這幾個飛機庫分布在天河龍口東路、白雲大道南和白雲區永平街東平南路。其中,天河龍口東發現一個,白雲大道南和東平南路各發現兩個。位於龍口東和白雲大道南的三個飛機庫均在空軍部隊駐地范圍內。
天河龍口東的侵華日軍飛機庫高7.26米,寬34.14米,深20.30米,形似倒扣的扇形貝殼,前高後低,盡頭有通風口。機庫以混凝土澆築,頂部混凝土厚約60厘米。記者日前前往探訪時,看到這個飛機庫而今已變成了外來民工堆放各種雜物的場所。
關於侵華日軍飛機庫的建造情況,在文獻材料里尚未發現有相關記載。為弄清飛機庫的建造情況,文物普查人員先後采訪了九位參加過機庫修建和親眼見證機庫修建的老人。根據老人介紹,該飛機庫建於1943年,修建機庫的民工主要是來自石牌、冼村、楊箕村的村民。當地人將飛機庫稱為「飛機兜」。老人回憶說,修建飛機庫先要僱傭勞工挑泥,將泥土堆成貝殼形,前高後低,兩側分別挖直溝,再將鋼筋從溝的一邊拉到溝的另一邊,然後再在上面澆注水泥,待水泥干後,再將堆土掏出來,這樣飛機庫便建成了。這就是為什麼這個飛機庫內部全是泥土的原因。
在天河區漁沙坦大和嶂山頂上,殘留著兩個並排的、構造基本相同的日軍侵略廣州時留下的碉堡。透過這兩個建在制高點上的碉堡,可俯瞰天河機場一帶幾十里外的地方。
記者日前跟隨文物普查人員前往大和障,看到這兩處碉堡的頂部都已不存。在稍大一點的碉堡的牆壁上尚存著機槍口,機槍口處還有殘余的木條,估計這里原來有木窗。
距離碉堡約10米的南坡,就是長滿茅草的地方,還發現了一條深約1.30米的壕溝,壕溝全長約1000米,沿山頭蜿蜒伸展,估計為當時的戰壕。
日軍機槍大屠殺
全村僅三人生還
文物普查還發現,在增城福和鎮缸瓦窯村有一處侵華日軍暴行遺址。據介紹,1940年1月30日晚,駐福和據點的日軍侵擾缸瓦窯村,被村民打死1人。次日,日軍進行報復,把全村村民趕到這里,用機槍集體屠殺,全村128人遭槍殺,僅有3人生還。而今這處遺址已成一片荒野了。
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新發現多處侵華日軍罪證,分別是日軍飛機庫、碉堡以及日軍屠殺廣州人民的遺址。新發現的5個日軍飛機庫遺址分別在天河龍口東路、白雲大道南和白雲區永平街東平南路。在天河區漁沙坦大和嶂山頂上,殘留著兩個構造基本相同的日軍碉堡。
參考資料:血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7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9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3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2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6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2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