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維新為什麼成功

日本維新為什麼成功

發布時間: 2022-09-05 21:49:19

① 明治維新為什麼會成功

明治維新成功原因為日本封建統治相對中國來說比較薄弱,因而倒幕派的實力能夠發展壯大;倒幕派發展壯大以後推翻了幕府的腐敗統治,擁立明治天皇實行改革。



明治維新成功原因
1、日本封建統治相對中國來說比較薄弱,因而倒幕派的實力能夠發展壯大;

2、倒幕派發展壯大以後推翻了幕府的腐敗統治,擁立明治天皇實行改革。

3、明治維新實行了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4、很重要的一點,日本明治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世界總體上還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侵略勢頭還沒有以後那麼猛烈,並且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們正忙著侵略中國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因而客觀上給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使很多東西得以操作起來。

② 為什麼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可以迅速崛起

明治維新成功原因:

1.學習才是硬道理,關鍵是日本找對了學習的對象。歐美當時是世界上的比較有正能量的國家,雖然他們打進了印度和中國,但是這只能說是進化論上面的優勝劣汰的硬道理,傳統的封建制已經不再適合日本和世界使用。日本在593年開始學中國的文化,到646年確立,從此以後一直到1868年,將中國文化排到了第三位,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和唐朝交戰的記錄,但是,不得不說日本是一個愛學習的國家,但他學習的是世界上的最強國家的學說,現在我可以說出日本的學習精神的內涵:哪個國家變強,日本就會跟著這個國家學習。

2.日本歷史上面,有兩大事件帶有轉折性:乙巳之變(大化改新的前夕,中臣鐮足和中大兄皇子鏟除蘇我氏的政變)和倒幕之戰(鳥羽伏見之戰殺滅新選組主力、江戶之戰無血開城、戊辰之戰塑新風),乙巳之變不在本話題之內,按下不表。倒幕之戰剿滅了幕府的保守勢力,掃除了障礙。所以下面要進行的只是改革了。

10.由幕府和美國訂立的《神奈川條約》,內容也並非苛刻,重要的僅規定開放下田和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片面最惠國待遇,可以說外部勢力並沒有深入入侵日本本土, 甚至可以說西方對於日本的影響,是日本主動學習的結果而非列強強加(以蘭學為例)。

11.再看國內的主要矛盾,其實很好回答,不就是日本的有識之士(倒幕派),認定幕府政權已經無力改善日本國的衰退(其實本來也不怎麼強盛),以天皇名義發動倒幕戰爭嘛。這可以簡記為內部的新舊勢力的矛盾。

12.維新之初,明治天皇依託的勢力主要源於薩摩、長州、土佐與肥前四大強藩(維新三傑也均出於前兩藩),實際上這四大強藩掌握著歐美最先進的武器,這成為打敗幕府的重大條件。建立新的中央政府之後,實施了進一步的改革,應該才是明治維新的本質,核心內容無外乎全盤西化,脫亞入歐等。

③ 日本維新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當時日本明治明治維新的時候,民族矛盾還有階級矛盾都是非常的尖銳的,階級人民也要求改變現狀,所以很多的中下級的武士階層就是民眾起義的主要力量,所以資產階級改革也是比較徹底的,但是也是比較有特殊性的。而且當時人們也是處於一個相對比較寬松的國際環境。其實日本的強國之路也是比較曲折的,但是也付出了很多的代價,但是在維新的過程中,代價的結果是維新的成功,其實日本的經濟繁榮是是因為他侵略了別的國家,主要是因為當時日本侵略我們中國,其實可以說是日本的繁榮是用中國的資源去堆積出來的。

還有一點就是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然後當然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反侵略斗爭的指標是比較激烈的斗爭,然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力量,然後使國內改革能夠受到較少的干涉。

④ 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原因是什麼

1、日本統治相對中國比較薄弱,因而倒幕派的實力能夠壯大;倒幕派發展壯大以後推幕府的腐敗統治,擁立明治天皇實行改革。明治維新實行了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2、很重要的一點,日本明治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世界總體上還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侵略勢頭還沒有以後那麼猛烈,並且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們正忙著侵略中國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因而客觀上給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使很多東西得以操作起來。

⑤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因素

明治維新是指日本在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間,以維新志士所建新政府為核心的民族統一主義與西化改革運動。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為什麼日本的維新變法成功了?我精心為大家搜集整理了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因素,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因素

商品經濟和賢本主義因素的發展方面,兩國有近似的背景。日本在19世紀中葉,商品經濟已經滲入到農村,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壞。以絲織業和棉織業為代表的手工工場迅速發展,商業資本的崛起促進了國內境一市場的逐漸形成。中國自明清以來,資本主義萌芽就在理慢發展。鴉片戰爭後,尤其是江南和東南沿海地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也不亞於日本,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在沿海地區也比較發達。但是相對來說,中國是個大國,各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內地與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國內統一市場、商品經濟及賢本主義因素的發展等方面,從總體上說又落後於日本。在改革發生前,兩國都處於

封建社會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後的國家。但是.中日兩國的封建制又存在著較大差異。從經濟基礎看,中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與日本的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雖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礎.但中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就緩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貸者可以通過購買土地而轉化為地主.從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貸者在經濟上的結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來越鞏固。而日本的領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買賣。新興地主所獲得的土地是非法的。這種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經不起商品經濟的沖擊,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領主階級的統治自然也容易發生動搖。

從制度方面來看,中日兩國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異。中國自秦漢以來就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而在日本幕藩體制中,藩國是有很大獨立性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內擁有軍事、行政、稅收等大權,這就為反對幕府提供了條件。地方擁有威脅中央的這些權力在中國自宋代以來就被禁止,明清時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所以維新派根本沒有條件像日本那樣進行一場倒幕運動。日本的天皇與中國的皇帝也完全不同。幕府時代的天皇只是形式上的君主.實權在將軍手中。而倒幕派恰恰利用了天皇的名義為自己的奪權活動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天皇的名義動員和團結各種反對勢力,井建立以天皇為首的政權推行改革。在中國,皇帝是擁有絕對統治權力的,是全國唯一的最高政治權威。在中國不存在可以對皇帝的統治地位進行公開挑戰的其他權威。中國皇帝不僅集政治、經濟、軍事大權於一身,而且還有君權神投的光環,其統治地位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戊戌變法時期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後又是一個冥頑不化、兇狠異常的專制主義者,中國維新派比日本革新勢力面臨的阻力要大的多。

另外,中國的科舉制對鞏固封建統治也起到一定作用。科舉制不計門第,可以把各地區、各階層的優秀分子吸引到統治階級的隊伍中來.這就不斷擴大了政權的階級基礎,也不斷調整著官僚隊伍,使其增強活力。而日本的將軍、大名、武士都是世襲的。門第較低而富有才乾的中下級武士根本沒有獲得較高職務的機會,因此他們中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成為反幕府的中堅力量。

除以上所述內部原因外,中日兩固當時所處的外部歷史條件也有同有異。相同的是兩國都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都已簽訂了內容相似的不平等條約,都有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但是,中國市場、資源的吸引力遠非日本能夠相比。列強對中國侵略和爭奪,以及中國的反侵略斗爭大大牽制了西方列強在東方的殖民勢力。尤其是英國,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中國,連續發動兩次鴉片戰爭.又同清政府勾結起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樣才把打開日本大門的機會「讓」給了美國。這種狀態在客觀上減輕了列強對日本的懂略和干涉.給了日本一個極其必要的喘息機舍,使它得以擺脫封建制度的束縛。如果把辛亥革命和倒幕運動相比較的話,兩者在推翻舊的封建專制主義政權這個根本點上是一致的,但兩者所面臨的敵人卻有所不同。日本的倒幕派只面對幕府一個對手,而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除了清政府一個敵人外,還有帝國主義的干涉。

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

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於1868年4月6日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6月11日公布《政體書》。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並頒布一系列改革 措施 :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擁有無限權力。

社會體制方面,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其他從事農工商職業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為減輕因「版籍奉還」而連帶的財政負擔,政府通過公債補償形式,逐步收回華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祿;此外亦頒布武士《廢刀令》,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社會 文化 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歷,改用太陽歷計日(年號除外)。

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殖產興業)。

教育 方面,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將全日本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教育機關頒布《考育敕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有人認為此舉用意在於強化最高權力集中式的社會體系,為日後的對外擴張鋪路)。此外亦選派 留學 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

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此外明治政府亦發展國營軍事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45%,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築新式鐵路、公路。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新橋)至橫濱(櫻木町)間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 其它 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__傳教的禁令。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 口號 下,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高征地稅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原始積累,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為重點的國營企業。與此同時,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 出國 ,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由於過重的財政負擔曾經引起財政危機,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即所謂政商),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培植了一批財閥。80年代中期起,以紡織業為中心,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高潮。

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余。後來,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明治天皇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清帝國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1644~1911)與沙皇俄國(1721~1917),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6月18日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余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並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⑥ 分析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維新是日本資產階級在19世紀中後期掀起的一場規模宏大的近代化運動。它是日本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偉大歷史轉折點,使日本結束了260多年的封建幕府統治,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維護了國家獨立(“完全獨立更絕無僅有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與歐美列強並駕齊驅的國家,成為東方一顆耀眼的“慧星”。明治維新的成功被譽為“世界奇跡”。為什麼名字微信可以成功呢?以下就是我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一、外在因素:

1、良好的國際環境。當時中國等亞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義、反殖民主義的斗爭方興未艾,牽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對日本的入侵和干涉;美國當時忙於國內的南北戰爭,德、意處於統一的高潮,俄國也在進行農奴制改革,同時,他們對日本的政策各懷鬼胎,沒有達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強同日本封建勢力的勾結尚不深。所有這些,使明治維新發生之時有了一個寬松的環境。

2、西方科技 文化 的影響,加快了維新成功的步伐。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區就通過長崎港同荷蘭人保持貿易關系,一些知識分子通過荷蘭人的介紹,學習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勢,研究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思想,並提出要求模仿荷蘭制度在日本實行社會改革的政治主張,這些蘭學家的改革主張對後來的明治維新運動起了很大影響。

二、內部因素:

1、特殊的地理環境及獨特的日本文化(易於接受外來文化的民族性格)

環海隔絕,給日本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就是島國文化特有的一種孤獨感。島國都有孤獨感,歐洲的英國也是如此,只是英國自古以來就與歐洲大陸保持密切的關系,也被歐洲大陸各國所認同,以此其孤獨感要弱得多。而“日本則孤立與亞洲大陸遠甚於英國孤立於歐洲大陸”,因而孤獨感更加深重。

環海封閉與孤獨感使日本民族不僅具有內向心理特徵,而且“對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而中國則面積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自然條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區外,其他地方交通一般比較困難,所以,即使列強發動侵略戰爭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內陸仍然至為安全,絕少激起普遍的同仇敵愾的意念。

整個中國由於地理上的隔閡,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的發展,都呈現出極不均衡的現象。兩國相比,顯然,在中國進行全國性的自強運動,其所將遭到的困難,較之在日本推動同樣的運動要棘手得多。)島國的日本對海洋彼岸的一切總是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新鮮感。這時的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一種冒險、探險精神,一種因孤獨封閉得太久太深而總想打破這種封閉和孤獨的意向和向外看的傾向。

島國的相對狹小,自然局限(多災多難的自然環境)和文化歷史的短暫性和外發性深深震撼著日本人的心靈,影響著日本民族。使日本民族心態中首先蘊藏著對自然威力無可奈何的宿命論,以及幻滅感壓抑感和危機感。但是壓抑感和危機感使日本民族孕育了極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與選擇應變能力;幻滅感和孤獨感培育了他們注重現實,及時行樂的特點以及擴展視野的要求,努力。總之,日本民族既承認命運的存在,又竭力去與命運抗爭。

日本要感謝大海,是大海給與了日本現代化的機遇(大海使日本徹底獨立於中國的華夷秩序之外。歷史上中國已經數度成功構建了跨越整個東亞乃至周邊區域的天朝禮治體系,但日本始終未能被完全納入其內,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海洋在近代之前的巨大障礙功能,使中國的力量未能投射到日本。)假設中國和日本之間沒有大海的阻隔,日本也難逃華夷體系和封貢體系。也就不會存在日本獨特而成功的現代化之路。

關於日本文化:日本對於傳統的負擔卻至輕微。日本在歷史上一向是一個文化的輸入國,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傳統。“大化改新”時,它從中國大量輸入文字、制度、宗教、禮儀和商工技藝等,近代它再由中國轉向西方,向各方面顯居優勢地位的西方國家學習,實在是順理成章之事。日本在文化上的“自卑感”與中國在文化上的“優越感”實恰成強烈的對比。( 再看一下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負擔太重了。

因為中國文化自成一完美的體系,幾千年來,向為東亞文明唯一的中心。由於歷史悠久的關系,我國對於過去傳統的負擔,極為沉重,難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改弦更張,順利地適應新的近代歐洲式的環境。儒家思想向為中國文化的正統,結構精嚴,意境高超,所以中國文化在其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優越感,不易發現或警覺於自己文化體系中的缺失。而且,幾千年來,我國一直居於文化輸出者的地位,實不易於承認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體上優越性的事實。)

2、蘭學運動的啟蒙運動作用

西歐各國在社會變革和革命之前都會有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日本也與之相近,在明治維新前也出現了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即蘭學運動。

所謂蘭學,是指日本人在與荷蘭人貿易或接觸後,煞費苦心地從荷蘭文書籍和 網路 全書中挖掘出來的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和學問,其涉及醫學、軍事、冶金、地理學、天文學等學科。蘭學始於16世紀與西方文明接觸,19世紀下半葉逐漸步入高峰。蘭學的發展為明治維新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其具體表現:首先,日本人地理觀、世界觀的轉變。這一轉變使得日本能夠冷靜地按照當時的國際秩序和慣例處理外事問題。其次,日本文化價值觀的轉變。日本人開始認識到傳統東方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價值觀開始發生朝向西方和近代化的轉變,其突出表現在醫學上的轉變。其最終結果是“和魂洋才”取代“和魂漢才”並且這一思想逐漸普及。第三,統一的民族和國家意識上的覺醒。由於西方的沖擊及其導致的以洋學為主體的啟蒙運動的影響,日本人想要建立像大英帝國那樣國家的體制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以致許多武士、知識分子甘願為此付出一切,這是同時代的中國士大夫所不能比擬的。

3、武士階層的作用

明治維新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即時人所謂的“志士”, “志士”就是狂熱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和具有很大抱負的政治活動家,並且他們接受或部分接受資產階級思想。他們主要出自下級武士或武士知識分子階層。他們具有忠誠、盡職、勇敢、榮譽感等武士的傳統價值觀,同時在洋學和西方近代文明直接或間接影響下已具有一定的近代西方思想萌芽。他們宣傳變革主張,培養維新力量。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吉田松陰及其老師佐久間象山,他們通曉國學、洋學。他們的學生有明治時代的領導人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明治維新三設計師之一的木戶孝允,長州藩極端主義者領導高杉晉作、草坂玄瑞。他們在明治維新及其以後的日本歷史上發揮了重大作用。“志士們”具有近代西方強國的視野和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抱負,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進武器和體制建立起來的武裝力量。

日本在幕府統治末期能涌現出一群能文能武,既有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又有世界視野和近代政治思想的志士,是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之一。(可以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維新三傑”,近代日本會走向哪裡呢?)

4、日本社會系統的獨特框架結構

與土地制度相對應的幕藩體制,使日本的大名有半獨立於德川幕府的傳統,以至於長州、薩摩等藩能違背幕府旨意,向西方學習科學文化和軍事技術,從而成為反對幕府的根據地。

中國是一個封建制度充分發展的國家,社會的內部結構比較穩定,並且具有較強的調節社會矛盾的機制。而日本則不然,同中國相比,日本封建制度的發展顯然是不充分的。在封建幕藩制國家的日本由於存在著同幕府處於對立地位的藩國,使“志士有所憑藉”,這是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獲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獨特現代化之路的日本明治維新,其成功是復雜的內部、外部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除上述4個原因外,還有歷史傳統、政治經濟結構、幕府的腐敗統治、人民群眾的作用、有利的國際環境等等。

(補充一個問題)這里講的明治維新成功,指的是說它對日本而言實現了富國強兵。明治維新的確是使日本強大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說成功是指的現代化轉型,指的是使日本變成一個現代社會,經濟上建立成熟的市場經濟,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治,那麼就這點而言,明治維新顯然是不成功的。明治維新以後,雖然曾經有過幾年的比較民主的時代,就是所謂的大政民主了,就是昭和以前明治以後的那幾年,是日本這個社會相對而言最開放最開明的時代,但是很快就過去了,很快日本就出現了那種專制化、法西斯化、軍國主義化,以至於走向了後來那種軍部獨裁、那種法西斯軍國主義的道路。所以成功不成功只是相對而言,或者說從不同方面分析得出的結果。但是我們要肯定這么一點就是一場改革只要能使國家走向富強之路,它就是一場成功的改革。

明治維新的內容:

社會體制方面,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其他從事農工商職業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為減輕因“版籍奉還”而連帶的財政負擔,政府通過公債補償形式,逐步收回華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祿;此外亦頒布武士《廢刀令》,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歷,改用太陽歷計日(年號除外)。

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殖產興業)。

教育 方面,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將全日本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教育機關頒布《考育敕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有人認為此舉用意在於強化最高權力集中式的社會體系,為日後的對外擴張鋪路)。此外亦選派 留學 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

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布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此外明治政府亦發展國營軍事工業;到了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45%,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築新式鐵路、公路。1872年,第一條鐵路——東京(新橋)至橫濱(櫻木町)間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 其它 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 口號 下,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高征地稅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原始積累,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為重點的國營企業。與此同時,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 出國 ,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由於過重的財政負擔曾經引起財政危機,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即所謂政商),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華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培植了一批財閥。80年代中期起,以紡織業為中心,開始出現產業革命的高潮。

⑦ 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會成功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當時有利於日本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條件外,還有許多國內因素,比如日本是單一民族,有強烈的一致性和文化同質性,有學習外部文化的傳統,有統一的國內市場,識字率高以及有古老的天皇制即傳統的權威等。這些都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那什麼是最重要的呢?

最重要的因素是日本人的世界觀和現代意識相對成熟,武士所起的作用及日本社會結構的特性。首先,日本人的世界觀和現代意識相對成熟即啟蒙運動的作用,這是個關鍵因素。在從傳統向現代性轉變的過程中,西歐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進行社會革命和變革,這除了“第三等級”的興起和發揮作用外,關鍵的一點是在變革以前有一個深入人心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下級武士就是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它是一個軍事集團,是一個文化集團,還是一股革命勢力。作為地主武裝,在封建時代的中國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曾有過,但日本的封建武士是用“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的,他們以殺伐為榮,並勇於切腹自殺,這使他們養成了一種特別堅強的性格,其軍人的職業性和戰斗性都高於其他國家的封建衛士。同時,日本的武士又是一個文化集團,學文習武是武士的兩大職責。長期以來,他們壟斷著日本文化,這又使他們比一般的封建衛士高出一籌。除此,日本的武士還是一股革命勢力。

由於國家財政困難,大量削減他們的俸祿,他們“恨主如仇”,產生了革命思想,並最早接受了歐洲的近代科學知識和資產階級政治思想。他們不僅具有忠誠、盡職、勇敢、榮譽感和視死如歸等傳統價值觀,而且具有開闊的視野,有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偉大抱負。

先進的西方戰勝落後的東方是不可避免的,要打破常規,必須有一種強有力的社會力量,而日本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就是這種力量,他們能文能武、文武雙全,當革命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們便挺身而出,勇敢地擔負起革命的領導責任,成功地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明治維新成功的第三個重要因素,是日本社會結構的特性即分封制框架結構起了作用。

小編認為這三要素缺一不可,這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推動力,但也佩服日本人的果斷,以及吸收新的東西的能量。

⑧ 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會成功呢

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僅僅相差二十多年的時間,結果卻是截然不同,明治維新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天皇大權獨攬

19世紀中葉,日本仍處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天皇並無權威,大權掌握在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推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將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門鎖死。僅有中國和荷蘭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開放口岸--長崎從事商業活動,國民失去了信仰自由。

長期的壓迫激發了民眾心中嚮往自由的力量,由此引發了“倒幕”運動。

維新政府有挑大樑的人才

和戊戌變法不同,康有為在發起維新之後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連說動袁世凱,都是安排譚嗣同去說的,而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像右大臣岩倉具視,出訪歐美,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沒有人是空喊口號。

在戰勝幕府將軍後,大權已經落到了明治天皇的手中,再有與中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不同,日本是全盤西化,並改變君主立憲制,這使得日本快速的崛起。

改革共識的凝聚力

大和民族面對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能夠力促團結,結合成一股影響力遠勝於傳統守舊派的強大勢力,相比與此,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所進行的戊戌變法,雖然對於制度層面的改革也開始稍有動作,但改革共識的凝聚力顯然不足,最終仍逃不過守舊派的扼殺而以失敗告終。

所以說明治維新的成功有著體制和國民意識的因素。

⑨ 為何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能如此成功

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原因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有兩條,一個是良好的國際環境,另一個是西方科技文化的影響,加快了維新成功的步伐。內部因素有以下幾條:1.特殊的地理環境及獨特的日本文化(易於接受外來文化的民族性格)2.蘭學運動的啟蒙運動作用3.武士階層的作用4.日本社會系統的獨特框架結構。這些都是明治維新運動能夠如此成功的主要原因。

當然明治維新依然保留了很多殘余現象,而且還導致財閥、政閥控制國家的新現象,天皇的權威得到空前加強,擴張主義思維泛濫。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此革新,日本的確擺脫先前貧弱的現象,具備躋身先進國家之林的實力

⑩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原因:明治政府實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19世紀中葉,日本仍處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天皇並無權威,大權掌握在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將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門死死關上。外國人中僅有中國和荷蘭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開放口岸——長崎從事商業活動,國民沒有信仰自由。

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統治者們卻仍在加大盤剝和壓榨。隨著歐美侵略者的相繼入侵,日本又陷入更為深重的民族危機。

國內外矛盾日趨激化,面臨重重危機的日本,急需一場革命來擺脫這種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統治和外國侵略者壓迫的日本民眾紛紛要求「富國強兵」。他們拿起武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

(10)日本維新為什麼成功擴展閱讀

一、日本明治維新改革的特點:

1、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2、改革借鑒了許多西方的先進成果;

3、改革後,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道路;

4、日本的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二、日本明治維新改革的影響:

1、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

2、從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躋身於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從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3、局限性: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8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9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3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2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6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2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