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料理和中國哪裡最像
1. 日本和中國飲食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日本的飲食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很清淡。在做菜的時候盡量少放油、甚至不放油。用干魚、海帶這些海產物煮出的湯來墩菜、或者做醬湯之類的料理。所以日本人能長壽的原因就在食物清淡。因為多吃油會使血管凝固、得心血管病的機會是很高的。
另外就是日本人很喜歡吃魚。基本上每天的飯卓上都少不了魚。做魚的方法不像中國人那麼麻煩、又是炸又是墩的。直接烤著吃、或者直接用水煮、裡面放一些調料。基本上不用炸的··另外就是日本人很喜歡吃生菜。也就是模仿西方人吃色拉。其作法又簡單又有營養。不容易使蔬菜里的營養跑掉。
日本人偶爾也吃一些油炸的食物。比如∶天麩羅、炸魚、炸雞肉塊等。可是一般的家庭用的油都是經過提煉的、把油裡面的膽固醇都提煉成零···所以近來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比較瘦。這也與飲食有很大的關系。
日本是個很容易接受別國文化、藝術、飲食等多方面的國家。在日本你可以找到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料理。而且這些料理都深入到每個家庭。使日本的食生活變的很豐富。比如∶印度的咖喱、義大利的面條、pizza、韓國料理、越南料理等··
當然日本人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還是中華料理。在日本最多的也是中國料理。日本人把中國料理做的並不是太油膩、吃起來清淡、可口、甜味。中國的餃子、拉麵、炒飯等在日本是最受歡迎的。
中國菜,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又稱中華食文化,深遠的影響了東亞地區以及全世界的飲食文化。 中國菜的特點被總結為:色、香、味、意、形,被稱為國菜五品。按烹飪特點分又可分為:選料、刀工、火候和調味四個方面。
日本料理,字面上的意思是´´把料配好´´,就指的是´´烹飪´´。當提到日本料理時,許多人會聯想到壽司,生魚片,或是擺設非常精緻。日本料理特色是生食,但是它卻犧牲食品的香和味。中國飲食呈現出食物本身的味道和營養,中國菜對食物選料還講究: 時令適合,區域適宜,品種不同,部位區別,要求鮮嫩, 講究配料,營養搭配等等。
本人從吃中國菜和日本料理中感覺到:
日本的湯能比不上中國廣東湯,無論是色,香,味,還是火候,就更不用說營養了!
所謂廣東´´煲靚湯´´那可是叫絕!
日本的餃子比不上中國的餃子,無論是看相,買相,做法,就更不用說味道了!
就拿中國東北餃,西北的餃,上海餃子也比不上!
日本的火鍋比不上中國的火鍋,無論是調味,選料,看相,色味,就更不用說嗅覺味覺了!
拿個四川火鍋如何?要不廣東´´打邊爐´´試試?
日本的湯面比不上中國的湯面,無論是清,香,色,味,就更不用說做法面條尺寸和花樣了!
不用說了首選´´蘭州拉麵´´,那可是´´一清,二白,三綠´´啊!再不山西,陝西麵食你隨便挑!
日本的大米比不上中國的大米,無論是種類,等級,品種,色澤,就更不用說味道了!
就東北大米吧,再不就南方的絲苗米´´比比?
日本的海鮮比不上中國的海鮮,無論是品種,花樣,等級,烹飪,就更不用說´´美味´´了!
海鮮嗎!你去去大連,天津就知道什麼是海鮮種類了來廣東就更不由說了味道了!
日本的早餐比不上中國廣東早茶,無論是品種,花樣,做法,精緻,就更不用說´´吃好´´了!
吃吃廣東早茶叫你下輩子無悔´´來生還做中國魂´´!
日本豆腐,能跟中國豆腐比嗎?無論是香,脆,爽,辣,麻,就更不用說涼拌,紅燒,燉了!
切不說咋做了,擺那兒就知道了,那一堆站都站得困難的就是´´日本代表了´´!
日本的壽司,中國沒有壽司一食所以無從可比。
2. 日本料理和中國菜口味接近,為何很多人吃不慣
料理店現在在大街上基本上是隨處可見的,我們經常都可以看到大街上那些店鋪中就會有日料店啊、韓國料理啊之類的,中國現在也有比價獨特的中華料理,但是,同樣是料理,兩者的差別卻是非常大的。
一個盤子裡面只裝那麼一點點菜,一口吃下去就沒了。 雖然量很少,但是他們會精細的裝盤,看起來確實是非常精緻和漂亮的。就因為看過了法國菜和日本料理,這些老外才會非常疑惑,身為美食之國的中國,美食為何不能做到精緻呢?
其實中國菜並沒有那麼隨意,我國有將蘿卜雕刻成龍和豆腐切成絲的技術,一般在一些高檔的酒店可以看得到,而且價格也比較貴。雖然在我們國宴上出現了水煮白菜,成品看起來簡單,但是背後的烹飪並不簡單,時間還非常長,難道你還不覺得精緻嗎?中國菜比較貼近老百姓,吃的美味,吃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量少,價格還貴,一點都不過癮!你怎麼看?
3. 日本料理和中國菜有什麼區別
日本料理和中國菜有以下區別:
一,常用的烹飪方式不同:
日本料理:以「生食,涼拌,淺漬,煮,烤」為主
中國菜:以「煎,炒,烹,炸,頓」為主
二,調味上:
日本料理:追求「原汁原味」,少放「調味料」,口味偏淡,少油少鹽。
中國菜:使用的「調味料」相對多些,因而,味道上也就更復雜多變。
三,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日本料理:講究,菜品多,但每一品都「少而精」,讓食客意猶未盡,留下念像。
中國菜:講究,豐盛。因為中國人認為「豐盛」也意味著「大氣」「貴氣」。
(中國人普遍認為小盤小碟顯得小家子氣)
四,餐具和擺盤上的區別:
日本料理:一半是靠「食器」來裝點門面。所以,日本料理格外看重「餐具」。
每一品的料理都要用大小不同,顏色形狀各異的盤子盛放。
所以,連很多日本人都戲稱「日本料理是用來看的料理」
中國菜:餐具的款式上,上對單一,擺盤裝飾上也沒有日本料理那麼精緻。
4. 日本料理和中華料理主要的差異是什麼
一、調理方法
在中國大陸,特別是江河湖海少的北方,新鮮的食物很少,經常吃曬乾的食物,這就需要用油炒或者炸。有的食物需要細加工來調理,做起來要花費功夫,有的時候為了做湯要花費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去調理。而日本就不同了,日本是四面環海的島國,很容易能捕到新鮮的魚類。日本人盡可能地不加工品嘗食物的味道。日本食物的特徵是「五味五色五法」。五味:甘,酸,辛,苦,�辛;五色:白,黃,赤,青,黑;五法:生,煮,烤,炸,蒸。從調理方法的不同可以看出是因為兩國自然環境不同。
二、從食材方面
在主食方面,就當下情況來講,中日都是以穀物為主,不像西方依靠肉類食品和乳制食品,中國南方主要是大米,中國北方有更多的選擇,如小麥、豆類、小米等。日本菜的最大特點是生鮮海食,當然,中國人也吃魚。在吃魚這一方面,中日是有差異的,日本四面環海,主要依靠的是海魚,而中國大陸水域寬廣,依靠的主要是淡水魚。料理的原材料多為動植物,也有江海湖泊中的魚類。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人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魚類約十幾公斤,這個數字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南北差異很大,而日本的食材與中國有著很大的區別,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千島之國,耕地較少,畜牧業欠發達,以水稻為主食。日本有著綿長的海岸線,是一個典型的圍海而生的國家,漁業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北海道地區,出產很多優質的魚類,如鯡魚、鮭魚、鱒魚、鰻魚等。因此,日本料理的原材料多為大米、魚介、海藻類,與中國的差異非常大,日本國民也就養成了吃魚的良好習慣,日本人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吃掉70公斤左右的魚類。而且最近科學發現魚類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抗癌。日本人在世界以長壽著名,大概都是食魚的貢獻。典型的日本菜有刺身、壽司、拉麵等。日本人在食材的選擇上也滲透了對季節的感覺,日本人很喜歡品嘗「季節」。比如,春天到了,就喜歡品嘗一種山菜天婦羅,另外,把季節的花兒點綴在盆子邊上,日本人津津樂道於這些細節。中國人講究飲食適時、適溫而食,實質上與日本人的季節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日本人還注重把外國食材中好的部分積極引進,根據自己的味覺重新改進。日本人對各種各樣食物的好奇心很強,只要覺得好吃,即使是外國的東西也加以吸收並改良。
三、食器方面
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飲食工具是至關重要的,筷子與碗、盤擺在頭等位置,每餐正式開始以前,筷子與碗、盤必須首先提前放在用餐者面前,這在中國與日本是一樣的。但是,中國人一般除了筷子以外,還有湯匙,而日本只用筷子,除了在吃西餐喝湯時用湯匙之外。如果說中國人重視的是食物本身的話,那麼日本人重視的就是盛載食物的器具,對味覺和視覺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人雖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對食慾有影響,但還是把重點放在食物本身。而日本則不同,對餐具的選擇會因季節、節日、菜色等不同而各有特色。日本人吃東西不僅用嘴,還用眼睛。在日本,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菜餚是盆子的裝飾,美麗的盆子里盛放的菜餚就是那樣被提煉出了美味。」所謂品嘗,的確需要視覺和味覺的協調合作。而眼睛所見的絕不僅僅是菜餚本身,還有盛放它的食器。中國菜講究「色、香、味」俱全,認為一道菜必須在這三方面都能滿足食客的慾望,其中尤以「味」最為重要。這也可以很好地解釋中國菜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的製作方式及為何會有各種各樣的作料。相比之下日本料理則十分注重「色、形、味」食文化特徵體現得淋漓盡致。雖說日本菜餚的口味相對單一,但是日本菜不光是你用舌頭就能體會出的,真正的日本料理非常講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過多調料,以清淡為主。對菜餚的色面尤其有著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樣非常精緻的食器裝食物,對食物的形狀、排列、顏色搭配也都有很細膩的考慮。每一道菜都是廚師懷著一顆對大自然感恩的心做出來的。就像有人形容的那樣,中國菜是「色、香、味」俱全,食之一次,餘味三日不絕。而日本菜則是一道風景畫,食之不舍,棄之又餓,吃後的那份感動真是沒齒難忘。樸素、自然的味道與洗練的文化的結合,這就是日本料理的真髓。著名的有:懷石料理、卓袱料理、茶會料理和本膳料理,它們大都受茶道、佛道的影響,是清淡類和素食的典型代表。此外,日本除有刺身、壽司等常見食物外,還有特色火鍋、鋤燒、鐵板燒、天婦羅等特色菜,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評。
5. 日本的飲食和中國有什麼差異點
日本飲食和中國飲食的差異有以下幾點:
中國飲食油比較大,比較注重口味,不同菜系口味也不同。而日本料理就比較注重食物本身的味道,口味比較清淡。
中國飲食除了很少部分的涼料理是生的,一般的料理都是要加熱吃的,但是日本料理的話,比較喜歡吃生的。
中國料理比較注重食物的味道,要求色香味俱全,但是日本料理就是注重食物的視覺效果
傳統的日本早餐,通常是味噌湯,米飯,和一碟醬菜。日本人的主食以米飯為主。
中國的地域比較廣,中國料理的種類是很多的,各個地方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而日本料理的話,料理就比較單一,沒有中國料理特色多。
中國料理的餐具要求好看就行,而日本料理的話,餐具花樣很多還很精緻
日本人所用調料通常注重於牽引出食物的原味,所以會少用味精等。而中國的食物注重使食物更加美味。
6. 日本料理和中國菜很像,為什麼很多國人都不適應呢
有學者分析了在全球菜系中出現的381種食材、1021種口味以及約5.6萬份菜譜後,得出結論,西方菜和東方菜採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食物配對理念。而這還是建立在,美國中餐館不那麼正宗的基礎上。與此同時,美國的很多日料店還是中國人開的。如何對比,不用多說了吧。國外的中國菜主要是早期台灣菜(台灣省做法的川菜,魯菜,粵菜)和後期福建,青田非廚師「改良」的中國菜,只有近些年才有很多的專業中國廚師到國外做廚師,但是由於早期的中很多朋友們都很喜歡美劇,曾經小編也迷過很長時間的美劇呢,經常看美劇的人肯定會在美劇裡面發現中國菜的身影,不知道小夥伴們在裡面看見中餐的時候是不是內。
外國人如果去一趟日本,可能幾天就可以吃完日本特色,但如果來到中國,每天換一種小吃,那就算從此以後定居在中國,都不一定能把中國菜都嘗一遍。雖然種類繁多,但中國菜更注重兩個人一前一後都拿到了土豆,先拿到土豆的人認為這玩意磨成糊狀吃已經是極品了;而後拿到土豆的人,雖然晚了那麼一二百年,但是發現這玩意可塑造的方式實在太強。
7. 日本料理好吃嗎它的口味與中國菜有何不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美食大國,這不僅造福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對周邊國家的飲食文化也頗多,比如在日本料理中的許多美食文化都有中國文化的縮影,像面條、米飯、餃子等等。關於中餐和日本料理的不同之處在國外也展開了熱議,那麼外國人是怎麼看待中餐和日料的呢?一起來看下吧。
8. 中國料理和日本料理有哪些區別
若問一般中國人,日本料理的特徵、印象如何,一般地回答必定是:日本料理,即用眼睛品嘗的料理。說得沒錯,但用眼睛品嘗什麼,只是用眼睛品嘗的料理嗎?
說日本料理是用眼睛品嘗的料理,這沒錯,但更准確應該是用五感來品嘗的料理。即:眼-視覺的品嘗;鼻-嗅覺的品嘗;耳-聽覺的品嘗;觸-觸覺的品嘗;自然還有舌-味覺的品嘗。然後說到能嘗到什麼味道,首先是五味。五味可能同中國料理相同,甜酸苦辣咸。並且料理還需具備五色,黑白赤黃青。五色齊全之後,還需考慮營養均衡。日本料理由五種基本的調理法構成即:切、煮、烤、蒸、炸。製作日本料理基本是運用這五種基本調理法、而非中國料理那樣復雜。所以我以為日本料理的烹飪法應該是單純的。
日本料理在五味之外,還有第六種味道-淡。"淡"則是要求把原材料的原味充分的牽引出來。總之,日本料理是把季節感濃郁的素材以五味(實為六味)、五色、五法為基礎,用五感來品嘗的料理。
還有料理所相應的盛器也十分重要,極講究,在此省略了。
日本料理是以何為基礎如何演變至今的?首先,有傳統的文化、習慣為基礎的料理體系。這可能在任何一個國家都相同的吧。在日本稱為本膳料理。(本膳料理:十分正式的日本宴席)現在有專以本膳料理為特色的餐廳。然後,在中世日本(指日本的鐮倉、室町時代),茶道形成了,有此而產生了懷石料理(懷石料理:品茶前獻給客人的精美菜餚)這是以十分嚴格的規則為基礎而形成的。追溯往昔,隨著普通市民的社會活動的發展,產生了料理店。同樣,在中國隨著餐館的發展,形成了比如北京料理等等。在日本同樣隨著發展形成了會席料理(會席料理:豐盛的宴席)。是由日本膳料理懷石料理為基礎,簡化而成的吧。其中自然亦包括了各種鄉土料理。以上內容便是形成現在的日本料理的主要因素。
日本料理的特徵--必不可少的調味料
說起上海的日本料理,有一些即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又不符合日本人的口味。為什麼呢?無非是選材不用心,並且沒充分牽引出原材料的原味。因為沒有牽引出[淡味],所以味道就顯得遜色,要使料理有[淡味],出汁是十分重要的,當然,水、醬油、味等調味料也是至關重要的。那麼,我就從調味料方面談談日本料理的特徵吧。日本料理的出汁,是從鰹魚干及曬乾的海帶中提取製作而成的。鰹魚干是將鰹魚用一種十分特殊的方法乾燥而成的。中國沒有這種製法。在日本,成品鰹魚干有專門的公司會製作提供。並且,據鰹魚乾的部位不同,做出的出汁味道不同,用途也不同,也有用青花魚做的。海藻也是曬乾的,用中文稱為海帶製作而成。在中國對於海帶好像沒有很細的區分,而製作日本料理出汁所用的海帶必須嚴格區分海帶的品種,並且,是否是兩年藻,是否在夏天收割,是否當天收割曬干而成,曬干後的加工方法又有嚴格的規定等,決非一件容易之事。鰹魚干與海帶的組合,關繫到制出怎樣的出汁,而出汁的味道又關繫到料理的味道。另外還有用沙丁魚、飛魚、干貝、蝦、魚骨等製成的出汁。不管怎麼說,出汁雖然微淡,但它必需充分體現原材料的精華,色澤透明。
調味料中與中國料理最大的區別就是味的使用。味不僅賦予料理以自然的甜味,還在使其產生光澤,對原材料的精華美味進行凝縮保持方面具有其它調味料所不具備的烹飪功效,味還能有效地防止菜餚散架,並保持原型。日本料理中,在借鑒西洋料理時,味也功不可沒,如明爐燒烤及烤鰻等皆缺味而不可。現在,在中國也可以時常看到中國人用餐時喝日本清酒的景象。其中製造'松竹梅'清酒的寶酒造公司,現在在中國製造十分高質量的味。
說到醬油,分5分品種:淡口醬油、濃口醬油、白醬油等等,據用途不同使用不同的品種。所謂料理被醬油所使用,也不過分。
味噌有多得數不清的品種,據原料不同,分米味噌、麥味噌、豆味噌等等。據說是從中國傳到日本,但在如今比中餐更多的使用,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料。醋也是日常的調味料,據說原先也是從中國傳來,但現在卻同中國醋的味道完全不同。做壽司時不能用中國醋,但日本醋也不能用於小籠包。作為最基本的調味料,自然有糖和鹽。
以上是調味料的大致說明,同樣是發酵而成調味料,中國和日本的用法已經不同。如前所述,日本料理中調味料的使用是為了把材料原味的淡味更充分的牽引出來,而中國料理是為了增加美味而使用調味料。
烹飪,因不同的風土,相應會有變化。在中國的日本料理,自然與在日本的有所不同,必須是讓中國人所接受,喜愛。若變成中國式的,肯定還是中國菜更好吃。
硝井忠夫是上海香格里拉稻菊日本料理長。
1991年2月28日,日本總公司稻菊在虹橋的太平洋大酒店開設日本料理店,硝井忠夫初次來到上海,做為料理長一直工作至1998年1月。同年8月隨稻菊搬遷至浦東的香格里拉大酒店。(照片中前為硝井忠夫)
天扶良需趁熱吃,香味很好,使用新鮮材料製成的天扶良,稍撒點鹽也非常好吃。製作天扶良的蘸料需:出汁、醬油、味 。
1)中等的蝦,不需很大,茄子、蘆筍。2)魷魚、洋蔥、紫蘇。3)白丁魚、南瓜、香菇。4)扇貝、鱅魚。5)青椒、無花果。
金槍魚並不只是做生魚片壽司,刺生之類生食用素材,亦可進行加熱烹飪,STEAK也不只是用於肉類,為了讓顧客有更多的選擇,也可享受加熱後,口味的變化,以醬油為主、多種調味料的結合,也可給你帶來多種口味變化的享受。
色拉的組合,可以均衡營養,由蔬菜、水果等及醋等14種調味料精製而成。皆可食用。
味噌烤銀雪魚這款料理的特點在於:銀雪魚油脂濃,用味噌淹制後,因烤,味道而有所變化,味噌容易焦,要注意火候,魚皮非常好吃,但要充分烤透。
配料是用中國的紅蘿卜(俗稱:心裡美),用醋淹制而成。
生魚片大約在7、8年前曾在中國有"生吃海魚,會生蕁麻疹一說"但如今,在一般中餐店也可看見生魚片。
這是對新鮮度及安全度有極高要求的一款菜,並非簡單的把生魚切片,即成生魚片。料理人必須注意非常多極細微,瑣碎的事。
在稻菊一般用4種金槍魚,還有,比目魚、紅脂、扇貝、海松貝、蝦、三文魚、墨魚、章魚、針魚、六線魚等,據季節的不同而分開使用。
在日本,生魚片是充分表現季節特色的一款菜,並且所盛之物必須皆可食用。在此,為了顏色的搭配,靈機應變,結合當時情景,所做如照。
壽司是一款非常自由的料理,但在衛生方面必須嚴格遵守傳統的規則。不然將變成十分危險的食品。醋和鹽不僅起到調味的作用,在衛生方面亦有很關健的功效。從准備工作起就必須時刻注意衛生之事,決不可輕視。
扇貝、蝦、瀨尿蝦、烤鰻、淹漬的三文魚子的壽司,還有金槍魚壽司及烤蛋壽司,捏壽司時是在生魚片內塗了芥末的。
只要就著用甜醋泡製的薑片吃即可。無需在醬油中容入芥末,蘸食。
烤筍筍是經常使用的素材,季節感明顯,用剛出來的小筍,稍大時就用稍稍下方的部分,如照片樣,切塊、稍烤,再用毛刷塗上醬油,再烤,反復幾次即可。
在日本被稱為"木的芽"就是花椒的尖尖嫩芽,稍稍輕拍,即可讓香味賦予筍上,在中國有花椒,但它的尖尖嫩芽較難買到,所以也可用水芹代替,邊上加兩小塊醋漬紅蘿卜。
醋漬三文魚必須使用十分新鮮的三文魚,並非因新鮮度下降不能成為生魚片的材料而改做醋漬。在三文魚的下方鋪上洋蔥,上面蓋上青椒絲,紅椒絲即檸檬皮絲,使色香皆具。湯紙也可飲用,有鰹魚的鮮味。
明爐烤牛肉稻菊使用的是US牛肉,以醬油及味為基礎做成燒烤調料,為了表現牛肉的精華,再稍加紅葡萄酒。說起明爐燒烤,明爐烤雞聞名世界,但與如照片上的製作完全不同。明爐烤雞是在製作過程中讓調料入味,達到預定的味道,而這里是先做成預計味道的調料,非常清淡即可。
用土豆切絲油炸成盛器,炒5、6種時鮮蔬菜,裝入其中,蘸著調料也很好吃。
簡單點說其實是因為語言的關系.因為在日本和韓國,菜飯一詞就是用料理來表示的.尤其是日本直接用我們現在也在用的漢字--料理來表達菜或飯的意思.在中國似乎不會說美國料理或法國料理,但在日本只要表示某國風味的菜都會在國家的後面加上料理一詞,比如譯成中國語的話就是法國料理,義大利料理等等.多少中國可能因為漢字直接引用過來會比去自己翻譯要簡單因而選擇在說日本,韓國菜時說成是料理至於美國或法國等等,在這之前已經稱為西餐了,所以地域的不同多少也影響了詞語的發展."料理"一詞的使用也表現出了一種跟風的現象吧,時間久了形成了一種定識,也就變為命名了。
9. 中國料理和日本料理有什麼不同點和相同點
認識日本料理
日本料理即「和食」,起源於日本列島,並逐漸發展成為獨具日本特色的菜餚。主食以米飯、面條為主,副食多為新鮮魚蝦等海產,常配以日本酒。和食以清淡著稱,烹調時盡量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
在日本料理的製作上,要求材料新鮮,切割講究,擺放藝術化,注重「色、香、味、器」四者的和諧統一,尤其是不僅重視味覺,而且很重視視覺享受。和食要求色自然、味鮮美、形多樣、器精良。而且,材料和調理法重視季節感。和食種類繁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風味。
和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刺身、壽司、飯團、天婦羅、火鍋、石燒、燒鳥等。
「刺身」,即生魚片,是日本人最佳的生食。自古以來日本就有吃生食的習慣,江戶時代以前生魚片主要以鯛魚、鮃魚、鰈魚、鱸魚等為材料,這些魚肉都是白色 的。明治以後,肉呈紅色的金槍魚、鰹魚成了生魚片的上等材料。現在,日本人把貝類、龍蝦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魚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魚,是生 魚片中的佼佼者,製作河豚刺身的廚師,必須取得專業資格,這刺身鮮嫩可口,但價格很貴。吃生魚片要以綠色芥末和醬油作佐料。這芥末的日語叫「ゎさび」,是 生長在瀑布下或山泉下一種極愛干凈的植物「山葵」,一遇污染就凋萎。山葵像小蘿卜表皮黑色,肉質碧綠,磨碎捏團放醬油吃生魚片,它有一種特殊的沖鼻辛辣 味,即殺菌,又開胃。日本的生魚片異常新鮮,厚薄均勻,長短劃一。生魚片盤中點綴這白蘿卜絲、海草、紫蘇花,體現出日本人親自然的飲食文化。
「壽司」,又稱四喜飯,是日本飯的代表,製作壽司要在米飯中加醋、糖、鹽、料酒等調料,還 要加海藻、辣根等,將其攥成小飯團,上面放上各種生魚片、魚仔、鮮蝦肉、貝類等,這叫「攥壽司」。將米飯鋪在壽司上,然後加生魚片、紫菜等,捲起來成圓柱 形,就成「卷壽司」。壽司鮮美爽口,價格大眾化,很受日本民眾的喜愛。東京的「捏飯壽司」,客人可以一邊吃,一邊欣賞廚師的手藝。
飯團,是用雙手把煮熟的米飯攥成的,大小適中,裡面放上咸梅干或咸鮭魚。攥時兩手蘸上水和鹽,使飯團略帶鹹味,外麵包上紫菜,三吃食配些鹹菜。把飯團包在竹皮里,旅行或郊遊時攜帶著作野餐,這是日本傳統習慣。
「天婦羅」,是和食中的油炸食品,用麵粉、雞蛋、水和成漿,將魚、蝦、蔬菜裹上漿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吃時蘸醬油和蘿卜泥的調汁,鮮嫩美味,香而不膩。
「壽喜燒火鍋」,亦稱日本火鍋,是從19世紀後半期以後才開始普及。它是將牛肉切成薄片和海鮮、蔬菜等一起煮,沾上生雞蛋汁、醬油和糖作成的調味料一起食用。日本古代就有這種進食的習慣,農民將魚肉、蔬菜放入地坑上的鍋上,大家邊煮邊吃。
「石燒」,是將牛排放在燙石上燒熟,蘸鮮醬油食用。
日本培育出一種牛,肉質柔軟得能用筷子剝裂,入口就化,鮮嫩異常。這種神戶牛和松阪牛,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但價格不菲。
「燒鳥」,將雞肉切成片串在細竹簽上,蘸上醬油、糖、料酒等配製得味汁,放在火上烤。也有用雞或豬內臟作原料,不過傳統上都稱燒鳥,它價格便宜,不少人喜歡當作下酒菜。「燒鳥屋」,在日本各地都可見到。
現在,日本料理中主要是魚類,肉類和蔬菜。古代的日本,肉類曾是主食之一。但公元675年,受佛教的影響,天武天皇頒布了不準食用牛、馬、狗、猴、雞等 的禁令,日本人很少食肉的習慣持續了千餘年。直到江戶時代,日本仍不宰殺家禽、家畜,但狩獵場烹調的野味還是可以吃的。明治維新後,從歐美引進了食肉的習 慣,並迅速在全國普及。
日本生產的大米,營養豐富,質量上乘,煮出的飯形似珍珠,芳香四溢。吃米飯時,常搭配有青菜、魚、肉等副食,並搭配黃醬等調味湯、腌醬菜。在副食中,現在也有不少人採用西式或中華料理來搭配。
日本面條,價廉物美,尤其是蕎麥面條,是大眾喜愛的食品。
日本人在飲食生活方面,自古以來就有簡朴節約的觀念。此外,為了預防收成不佳而作為儲備和保存的食物有:醬菜、腌制的魚和肉類、風乾的食品等。 吃飯時一般使用木質的筷子,日本的筷子比中國的短,男的22公分,女的21公分。
日本社會運行的節奏很快。日本的早餐很簡單,午餐也比較隨便,而晚餐最為豐盛。 日本人每逢喜事時,常吃紅豆飯和帶頭尾的鯛魚。糯米中加入紅豆一起蒸,作成紅豆飯,紅豆的顏色會將糯米染紅,而紅色象徵火和太陽的顏色,也是自古以來被視為吉祥的顏色。而鯛魚的魚身鮮紅,所以成為吉祥的象徵。
在酒類中,日本酒(酒精濃度15%~16%)用量可觀。1994年,日本酒類的消費約為1000萬千公升,生產量為934萬千公升,其中啤酒佔76%、日本酒佔11%、烈性酒佔7%。日本人經常在下班後和客戶、同事或上司一起喝酒,以增進人際關系。
日本最大眾化的飲料是綠茶。咖啡也深受現代日本人的喜愛,紅茶和烏龍茶也相當普及。 在日本可以品嘗到各種世界名菜,但為了適合日本人的口味,大多數有點日本化。東京是國際烹調的櫥窗。在日本最普遍的外國飯菜就是中華料理,由華人經營的飯店相當多。此外,韓國、法國、義大利、印度等料理,也很受歡迎。
現在,日本人用餐已逐步多樣化,美式快餐、漢堡包義大利面條,已部分替代了飯團。雞肉食用量比1960年增加了10多倍,而大米的銷售量卻比20多年前減少1/3,而且還在下降。速凍食品受到主婦們的青睬,餃子、鍋貼、包子、面類等中華料理也在日本走俏。
四大料理:
1.懷石料理
煎茶之前的用膳,為了不影響品茶的樂趣,料理的味道和用料十分講究。茶館主人按季節,精心挑選新鮮海產和蔬菜烹調落足心思。懷石料理講究環境的幽靜,料理的簡單和雅緻。
2.卓袱料理
中國式的料理,其特色是客人圍著一張桌子,坐的是靠背椅子,所有飯菜放在一張桌子上。這種料理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佛門素食,由隱元禪師作為「普茶料 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發揚。由於盛行於長崎,故又稱「長崎料理」。料理師在佛門素食內採用了當地產的水產肉類,便創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魚翅清湯、茶、大盤、中盤、小菜、燉品、年糕小豆湯和水果。小菜又分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開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 子上,一邊進食,一邊將魚翅清湯及其他菜餚擺上桌。
3.茶會料理
室町時代(十四世紀)盛行茶道,於是出現了茶宴「茶會料理」。初初開始茶會料理只是茶道的點綴,十分簡單。到了室町末期,變得非常豪華奢侈。其後,茶道創始人千利休又恢復了茶會料理原來清淡素樸的面目。 茶會料理盡量在場地和人工方面節約,主食只用三器──飯碗、湯碗和小碟子。間中還有湯、梅干、水果,有時還會送上二、三味山珍海味,最後是茶。
4.本膳料理
屬紅白喜事所用的儀式料理。一般分三菜一湯、五菜二湯、七菜三湯。烹調時注重色、香、味的調和。亦會做成一定圖型 以示吉利。 用膳時也講究規矩,例如:用左手拿著左邊的碗,用右手把蓋放左邊。反之則用右手揭蓋。先用雙手捧??起飯碗,放下右手,右手拿筷。每吃兩口飯,就要放一下碗,然後雙手捧起湯碗,喝兩口再放下碗。之後一樣方式,契兩口飯再夾一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