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星耀盞屬於什麼窯

日本星耀盞屬於什麼窯

發布時間: 2022-09-04 20:54:04

A. 建盞是什麼窯

建盞(天目瓷),黑瓷代表。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該製品宋時為皇室御用

建盞(19張)
茶具,傳世並藏於日本的四隻國寶級建盞「曜變天目」是飲譽世界珍寶。
因產地為宋建州府建安縣,因此稱為建盞。

2產地
建盞產自建窯,「建窯」是我國著名的古窯之一,遺址位於今建陽市水吉鎮後井村(原屬建州甌寧縣,今建甌市),它的製品在宋代已負盛名,由於宋時崇尚鬥茶之風,故除了必需提供優質的茶葉之外,還需要有最適於鬥茶所用的茶具。建州宋時已出產許多貢茶如建甌北苑貢茶、武夷山御茶,「建盞」又是當時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們都認為是鬥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著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來秒頌它。例如「兔毫紫甌新」、「忽驚午盞免毫斑」、「建安瓷盌鷓鴣斑」、「松風鳴雷兔毫霜」、「鷓鴣碗面雲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鷓鴣斑中吸春露」等。

B. 宋代孤品:曜變天目茶盞,為何成為日本國寶嗎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是日本人的生活規范,是日本人的心靈寄託。

據目前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飲茶的習慣,日本的茶道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受中國唐朝煮茶法的影響的日本平安時代。

第二時期是受中國宋朝點茶法影響的鐮倉、室町、桃山時代.

茶道始祖千利休寧靜的茶室,可以慰藉他們武士的心靈,使他們得以忘卻戰場拋開生死的煩惱,靜下心來點一碗茶成了武士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武將出征時,經常在陣地前沿舉行茶會,鼓舞士氣,據淡交社1981年出版的《桃山&美》(日文無法打)書中記載,一個建窯建盞茶碗價值連城,甚至為一隻茶碗,引起的戰爭。

但近代後,由於日本的民族化,天目茶碗漸漸被敬而遠之,茶人們對其表示敬意,但在實際很少用它,以為這正是一個民族的開放性、信心不足的真實寫照,是一種自卑心態。



C. 請問吉州窯 磁州窯 還有耀州窯的瓷器有什麼特徵 怎麼區分

吉州窯,
創燒於唐代晚期,經五代、北宋,鼎盛於南宋,至元末終燒,
晚唐時期以燒造醬褐、乳白釉瓷器為主。從北宋開始,醬褐釉瓷停燒,乳白釉瓷繼續燒造,但形制已發生變化,同時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種。這一時期的乳白釉瓷有澀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飾褐色點彩缽、器蓋、菱口碟、唇口和蓮瓣紋高足杯等。蓮瓣紋高足杯為北宋常見物。碗、缽、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澀。乳白釉缽厚唇或卷唇,釉不及底,支釘燒,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寬圈足,似五代至北宋時燒造。南宋時期的乳白瓷有各類碗、盞、粉盒等。這些器物多滿釉,碗釉色晶瑩潤澤,開冰裂細紋。
元代乳白瓷沒有各式碗、碟、高足杯和玉壺春瓶等。高足杯、芒口太平底印花碗、玉壺春瓶和芒口雙魚紋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斷代器。
吉州窯黑釉瓷似在北宋時期才開始燒造。南宋時期的黑釉瓷有芒口、斂口、卷唇、深腹、外黑內白釉碗、盤、芒口薄唇碟、罐、瓶、注壺、鼎、杯和器蓋等。芒口、底足矮內凹.為吉州窯黑釉碗、盞最常見的特點,且多施滿釉。
元代時期的黑釉瓷有碗、碟、杯、高足杯、罐、黑釉彩繪折唇盆、扁腹壺、鼎、器蓋、鏤空爐和褐釉柳斗紋罐等。碗盞、杯多芒口,腹斜削,較粗糙。折唇盆這種胎型裝飾為宋代所不見,與元代仿銀器作風近似。長頸瓶元墓常有出土。

磁州窯
宋代是我國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各個藝術門類得到高度發展並相互影響。特別在陶瓷製作上更是大江南北名窯迭起,官窯民窯競相爭輝,形成了群星璀璨的局面。
磁州窯這時異軍突起,形成了蜚聲南北的龐大窯系,同時創造性地將中國畫技法巧妙地運用到了瓷器的裝飾之中,設計出白底黑花的品種,打破了當時瓷器以單色釉為代表的裝飾格局。這種白底黑花是磁州窯在宋代創立不久,由工匠們創造的一種全新的裝飾方法。他們用一種含有氧化鐵的色料,在塗有白色化妝土的瓷坯上作畫,使瓷器的裝飾達到了近似水墨畫的效果,然後上釉燒成。這些瓷器的畫面線條流暢生動,外觀色澤鮮艷、永不褪色,有著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磁州窯白底黑花的產生,標志著中國瓷器從用刀在坯胎上刻、畫的「胎裝飾」轉變成了用筆畫花為主的「彩裝飾」技法上來,因此具有很大的創造性。同時,也把我國的陶瓷工藝提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豐富和開創了我國瓷器裝飾的新途徑,為以後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成熟奠定了基礎。
磁州窯白底黑花產品不僅具有極強的創造性,而且有著極其濃郁、美觀、實用的生活氣息。首先,它在題材上十分貼近生活,注重人們的欣賞習慣。當時磁州窯器物上除了出現蟲草、花鳥、人物、山水及各種大小動物等內容外,匠師們還往往把人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情,如祭祀天地、婚喪嫁娶、傳說典故等內容大量地運用到瓷器的繪制中。所以,磁州窯白底黑花的產品深得人們的喜歡,特別在北方地區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其次,在表現手法上匠師們的技法十分豐富多彩,他們時而逸筆草草,輔以部分的黑色塊面,不僅色調明快,黑白相映,而且用筆靈動、雄勁自如;時而率意勾勒,用筆多以細勁勾勒為主,使得畫面自然逼真,人物形神兼備,毫無斧鑿之痕:在畫面的布局、構圖上也是疏密相間、錯落有致,有動有靜,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受,充滿了中國畫的筆墨情調,顯示出匠師們的扎實繪畫功力。

耀州窯,
在今陝西銅川黃堡鎮立地坡和上店村。從唐代開始就燒制青瓷,到北宋已達到極盛時期,並燒制過貢瓷。金、元時期逐漸走向衰敗。耀州窯瓷器影響到全國各地,如廣州的西村窯、江西的吉州窯、河南的汝州窯等。
耀州窯瓷胎變化很大,唐時胎骨多呈深灰色,少數為灰、黃灰或黃色。胎土欠淘洗,胎質比較粗糙。有顆粒狀石英和較大的氣孔。五代較以前細致,很少見到顆粒狀石英和氣孔。但胎骨普遍泛灰。宋代胎骨白中泛黃,質地細而緻密,僅有少量氣孔,瓷化程度最好。
唐和五代是耀州窯的初創時期,以燒黑釉和白釉為主,兼燒一部分青瓷,宋代以燒制青瓷為主。青瓷的釉色,青中閃黃更趨於穩定。胎、釉、裝飾花紋都比較精細,可能為宮廷定做的青花瓷器,故出現了帶有龍鳳紋飾的瓷器。金、元時期,除部分燒制青釉瓷器外,絕大部分燒制一種呈姜黃色釉的青釉瓷。

D. 曜變天目釉茶碗是什麼窯燒造的

福建建陽窯。宋代八大民窯之一。以盛產茶盞而著稱

E. 什麼是建窯茶具

建窯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 。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後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於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字樣,為貢瓷。 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故名建窯(歷史上也有人稱建陽窯)。該窯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主要是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主要產品以盞、碗、盤、碟為主,兼燒盒、罐、壺、燈、爐、缽、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產黑釉瓷而聞名於世。足底有供御、進盞字銘的,應是為宋代宮廷燒制的貢品。黑釉盞的特徵: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淺,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質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釉面有明顯的垂流和窯變現象,有兔毫、油滴和曜變及鷓鴣斑等有名的品種。目前日本所藏的幾種聞名世界國寶級的曜變天目盞,就是建窯的產品。 在建窯黑釉盞盛名的影響下,各地的仿燒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幾十處瓷窯之外,還有江西的吉州窯,四川、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燒的,形成了以建窯為首的建窯系。 建窯以今天福建省建陽為代表,窯址在建陽水吉鎮,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致,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仿燒代表的窯口有:福清窯,武夷山窯和茶洋窯。以福清窯數量居多,武夷山窯的加金彩的器物為貴(窯址中發現殘片若干,唯一四件完整器現存於日本某博物館中),茶洋窯年代最晚。台灣建窯茶具,有台灣第一品牌陶藝之美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工藝精美,款式多樣,大陸和東南亞久負盛名,是茶具中的精品。建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黑釉瓷器,以黑釉瓷器為主。黑釉瓷器又以兔毫盞為主,是宋代最佳鬥茶用具之一。此外,還有油滴、鷓鴣斑、曜變等釉均是宋代黑釉瓷器的代表作。

F. 曜變盞既然這么值錢這么少,為什麼會流傳到日本去了呢

喜歡建盞,喜歡其工整的器形,喜歡其多變的斑紋......與兔毫、油滴斑紋相比,曜變更受盞友們的喜歡。日本古籍《君台觀左右帳記》曾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很多盞友會問,既然曜變盞這么值錢又這么少,為什麼會流傳到日本去了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一探究竟。

總而言之,曜變盞不得已消失在宋時,國人視線中。日本收藏的三隻曜變傳說是一位來中國進修的日本僧人意外所獲,隨後帶回日本了,流傳至今。

流失的曜變雖然可惜,不過好在他們還保存完好無損,曜變稀有,若能挖掘出一隻完整的曜變盞,必為國家珍藏之國寶。

G. 日本的三隻國寶級曜變盞是宋代人如何燒制而成的

曜變盞又被稱為曜變天目茶碗,是南宋時期,出自於福建建陽窯的黑釉瓷器。目前全世界只有三隻,遺留在日本,國內只有半片兒。所以曜變盞也是國寶中的國寶,說它在文物界排名第一也毫不誇張。

具體為什麼會流入到日本,也許是南宋時期,南宋朝廷和日本倭寇的貿易往來所致。日本的這三隻國寶級曜變盞都是黑灰 胎質、黑釉為底,分別出現三種窯變藍色調,好像夜晚宇宙中的繁星一樣,神秘且深邃,星光瞿瞿,夢幻美麗。

隨著南宋的滅亡,這項技術也就失傳了。日本曾經有一位陶藝大師,帶著100人的團隊專門研究這種技術,他們從中國購進原料回日本燒制,結果為此耗盡了一生也沒能達到南宋時期的技術。

日本這三隻國寶級的曜變盞被收錄在東京的靜嘉堂文庫,三隻大小一致,高6.7厘米,徑口寬12.4厘米,胎質灰褐色,保存完好。

H. 天目釉建盞天目杯和建盞的區別天目盞和建盞區別

天目」一詞,源於日本,日本學者奧田直榮在《天目》一文中寫到:「現在常用的廣辭苑的天目條上寫著:『用綠茶末沏茶的一種茶碗,為淺而敞的擂缽形器,因中國浙江天目山佛寺的什器而得名。在中國是以建窯產的為代表,在我國瀨戶產最為出名』」。小山富士夫則寫道:「天目這個詞,最初可能是建盞的意思,繼而吉州窯的茶碗也叫做天目,後來變成只要是黑釉陶瓷都叫做天目。到了江戶時代,天目這個詞變成了茶碗或陶瓷器的代名詞一樣使用。」,由此可知,即便是在日本使用「天目」一詞,也因不同時期,對「天目」賦予的內涵以及外延亦有所不同,故而奧田直榮認為,在日本,「天目」指的是天目茶碗(建盞和吉州窯黑釉盞)本身和茶碗。而且,「天目」在茶中起著象徵性的存在意義。


日本最早傳入天目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在榮西禪師傳入碾茶法的鐮倉前期。《吾妻鏡》曾載,建寶二年(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二月四日,建軍源實朝宿醉難熬之際,葉上僧正(即榮西禪師)勸他和一碗茶並獻上一本贊頌茶德的書,將軍大悅。雖然沒有提及榮西進茶的就是天目,但是在榮西《吃茶養生記》中所形容的口廣底窄、茶湯久熱難冷的茶甌特徵倒是與建盞一致。目前日本國內已知最早記載有關建盞的文獻,當推金澤貞顯(1278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333 年)寫予鐮倉稱名寺主持劍阿(1261~1338年)的信函。該信是為了從劍阿處借用「建盞」等茶具而書寫的,在給劍阿的其信函中,還提及將建盞裝鑲金屬扣邊一事。巧合的是,這與前述失事沉沒於至治三年(1323元朝至治三年)新安船上的帶金屬扣的建盞(或為仿建品)時間相吻合,新安沉船上所運的茶盞,當是日方采購自中國的各種茶器之一。


而在南北朝時期,對建盞、天目概念有過分類的相關文獻。《新札往來》中載有「建盞、油滴……天目……」,其中將「建盞」與「天目」並列,顯然所指不是一物。「油滴」建窯與磁州窯均有生產,在此應該是磁州窯的「油滴」,矢部良明主編的《唐物茶碗》一書中的傳世「油滴」也證明了這一點。《尺素往來》、《下學集》、《異制庭訓往來》、《禪圖 灰被天目 林小歌》、《庭訓往來》、《桂川地藏記》、《撮壤集》等各時期的辭書和往來書信里可散見類似的將「建盞」和「天目」並提的記載。

I. 曜變天目本是中國的,為何會成為日本人國寶

點擊右上角「關注」關注思維病毒!

曜變天目盞本是我國國寶級文物,現留存在世只有3盞,全部保存於日本,成為日本國寶級文物。

歷史上,為何沒有將曜變天目盞留在中國呢?

有的人說,宋朝時期日本僧人來中國學習,將曜變天目盞帶回日本。

也有人說,曜變天目盞其中一個來自於日本古時織田信長。

點擊標題右下角關注思維病毒!

J. 「天目盞」指的是什麼瓷器

建窯是宋代著名的黑瓷產地,窯址在今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建窯原是當時從多燒制黑瓷的民窯之一,產品多為碗、盞等茶具。

史籍記載,宋徽宗趙佶提倡飲茶用建窯瓷器,建窯曾一度專為朝廷燒制供鬥茶的黑釉茶盞,在出土的茶具底部刻有「供御」、「進盞」等字樣,說明是送往宮中的貢瓷,使有關記載得到印證。建窯茶具,不但在國內流行一時,周圍鄰國也競相仿效,當時浙江天日山的僧人多用建窯盞飲茶,許多日本留學僧學成後帶回國去,稱之為「天目盞」在日本極受珍視。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8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9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23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2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6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62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6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12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7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