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石油井在哪裡
Ⅰ 日本人在20世紀60年代是怎樣推斷出大慶油田的方位的
當時,世界各國一直關心中國有沒有大油田,《人民日報》登載了《大慶精神大慶助》的文章,肯定了中國有大油田,日本人一直想知道大慶油田在哪裡。
以後《中國畫報》又刊登了大慶油田『王鐵人』的照片。日本人從王鐵人戴的皮帽子及周圍景象推斷:大慶地處零下三十度以下的東北地區,大概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之間。
日本人又利用到中國的機會,測量了運送原油火車上灰土的厚度,大體上證實了這個油
田和北京之間的距離。後來,《人民中國》雜志有一篇關於王鐵人的文章,提到了馬家窯這個地方,並且還提到鑽機是人推、肩扛弄到現場的。日本人推斷此油田靠車站不遠,並進一步推斷就在安達車站附近。
日本人對中國東北的地圖非常清楚,從地圖上,他們找到了馬家窯是中國黑龍江海倫縣東南的一個小村。
依據馬家窯推測出大慶油田地址。進而,日本人又從一篇報道王鐵人1959年國慶節在天安門廣場觀禮的消息中分析出,1959年9月王鐵人還在甘肅省玉門油田,以後便消失了,這就證明大慶油田的開發時間自1959年9月開始。「
日本人又對《中國畫報》上刊登的一張煉油廠的照片進行研究,那張照片上沒有人,也沒有尺寸,但有一個扶手欄桿。依照常規,欄桿高一米左右,按比例,日本人推斷了油罐的外徑,並換算出內徑為五米,判定日煉油能力為九萬千升,加上殘留油,再把原油大體上30%的出油率計算進去,判定原油加工能力為每天3000千升;一年以330天計算,每口井年產原油為一百萬千升,大慶油田有八百多口井,那麼年產量約為360萬噸。這樣,日本人就弄到了大慶油田的情報……
Ⅱ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文/寂寞的紅酒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是軸心國集團的三大巨頭之一。作為世界第五大工業強國,日本石油消費量巨大。不過眾所周知,日本地瘠民貧,資源匱乏,尤其是石油資源,本土幾乎一滴不產。那麼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人的強硬態度很快引來了美國的經濟制裁,美國切斷了日本的石油和成品油的供應,逼得日本狗急跳牆偷襲了珍珠港,跑到南洋去搶石油。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後,直奔東南亞,匆促撤退的英國人和荷蘭人炸掉了當地的油田。雖然日本人拚命搶修,日本國內70%的石油工人都被派到了南洋,南洋油田產量逐步恢復,但直到1943年,南洋油田的產量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不過由於美國人逐漸掌握了太平洋的主動權,並利用潛艇大肆襲擊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和商船,日本在南洋獲得的石油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運回本土,到後期日本的油輪基本是有去無回,日本人在海外的石油供應全部被切斷,日本人國內石油儲備日益枯竭,到最後只能用豆油、松脂等替代品充數,日本為了挖松樹根煉油把國內的松樹幾乎挖光了,很多艦船也被改成燒煤的了。雖然日本人千方百計的搜羅石油,但軍隊連最基本的需求都解決不了,更挽不回失敗的結局。最終,在吃了美國兩顆原子彈後,乖乖投降。
Ⅲ 日本的石油主要來源於哪些地區
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使得1973年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GDP增長率同比下降了10%。日本一旦沒有了石油進口,其國內經濟就很快崩潰了,在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1973年和1979年)之後,日本做出了努力,使能源資源多樣化,以提高安全性。日本的國內石油消費量略有下降,從1980年代後期的每日約510萬桶降至1990年的每天490萬桶。盡管該國的石油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天然氣使用卻大幅上升。日本的一些行業,例如電力公司和鋼鐵製造商,日本從石油到煤炭和天燃氣其中大部分是進口的。
Ⅳ 日本有石油嗎日本的石油主要來源
1、日本地瘠民貧,資源匱乏,尤其是石油資源,本土幾乎一滴不產。
2、日本絕大多數石油都來自於西亞地區。
3、中東就是西亞。日本絕大多數石油都來自於西亞地區的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等國,而這些地區作為世界熱點地區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中東地區。
4、日本是當前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前兩個是中國和美國),但自己幾乎不生產石油,也沒有石油資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進口。
5、日本的石油主要來自於中東地區,阿聯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達分列前五位,佔到了日本進口石油的70%(到2015年)以上,分布是非常不合理。
Ⅳ 日本資源匱乏,他們所需的煤礦、石油等資源從何而來
日本的資源是他們自己攢下來的,他們用一半留一半。
此外,日本仍然極度缺乏煤炭資源。就煤炭資源儲量而言,它已經積累了數十年。日本的煤炭儲量位於淺大陸架。據保守估計,日本儲存在淺大陸架上的煤炭相當於一個大型煤礦。值得提醒的是,日本將存儲所購買能源的一半,基本上使用一半。無論是煤礦資源儲備還是巨大的石油儲備,日本的危機感仍然值得學習。
Ⅵ 日本在東海有多少鑽井平台
16處。日本東海地區是以名古屋市為核心城市,在東海中間線附近建造的16處油氣田鑽井平台中,有3處在追加施工。
Ⅶ 日本石油資源主要來自哪裡和哪裡
日本的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地區,天然氣主要來自亞洲的印尼、馬來西亞、汶萊,中東地區的卡達和阿聯酋。
Ⅷ 為何日本找了14年,都沒找到大慶油田
之所以日本找了14年都沒有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日本自己認為,但是大慶沒有油的,而日本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發現,日本人也沒有一雙慧眼,而且當時的那個環境下,日本人當時沒有想油有是多麼的重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設備不是很好。
所以說,日本人找老師四年都沒有找到大慶油田,也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Ⅸ 二戰時期,日本在東北開採石油了沒
東北的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大慶油田和遼河油田。
日本「滿洲石油公司」曾在大慶油田的邊緣地區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來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進喜的1205鑽井隊的第一口井的深度為1100米)。有人後來為這件事解脫說,以日本當時的煉油技術,很難用這種石油提煉90號以上的航空汽油,陸軍煉油廠生產的汽油最高不過是78號,要想用高含硫的重油生產航空汽油,就必須從美國導入新的技術和設備,僅這一點恐怕就要等上十年八載,所以就放棄了繼續在大慶地區找油的計劃。實際上,新中國時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實錄滿鐵調查部》一書中認為:「石油探礦是由滿鐵和日本石油公司進行的。從興安北省的海拉爾到熱河省這樣的范圍內做了廣泛的勘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設了常駐住宅,進行了深度達一千米的鑽探。滿鐵的鑽探技術達到1800米是可能的。這樣先進的鑽探技術,卻將它擱置起來,實在是遺憾。」草柳大藏感到,不是鑽探技術達不到,而是沒有深入鑽探罷了。
而日本曾經集中勘探的阜新地區,就是後來屬於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上。遼河油田1995年的生產量是1500萬噸,也是日本當時需要量的5倍。但遼河油田的高流動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處,而當時日本的技術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後來日本人聽說遼河油田被發現後感嘆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中國地質大師黃汲清則提出了「陸相地層生油」理論,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卻沒有找到油田,他們找油技術比我們先進,為什麼沒有發現,而我們只用了五年就發現了大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這是日本人沒能找到大慶油田的另一種解釋。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小松直干也認為,除了勘探的范圍、密度不夠外,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和探礦技術的問題」。
當時的日本專家非常迷信當時非常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論」,即海中大量浮游生物死去,其屍體與植物和淤泥等混合在一起,成為沉積物,這些動植物腐爛,沉積物就會生出油氣。
世界上90%的石油都符合「海相生油理論」,中東地區全部符合。
日本人在東北找了14年花費數百萬美元,依然一無所獲,又沒有堅實可靠的理論支撐,終於堅持不下去了。最終,日本將其大部分設備和技術人員全部派往了「南方」,即蘇門答臘等地。
但並不是說日本在東北沒有得到石油。
日本對東北石油工業的掠奪主要體現在人造油的兩個方面:即煤炭液化石油和撫順頁岩油。
合成石油哪家強?答案是德國。1933年納粹上台以後,在解決戰爭機器的動力問題時採取開發液化煤炭生產「合成石油」。希特勒對化學家們說過:「現在離開石油的經濟是不能想像的,對於要求獨立的德意志來說,付出什麼代價也要把液化煤炭計劃進行下去。」1939年9月,德國開始進攻波蘭的時候,合成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日產7.2萬桶,佔到了全德國石油供給量的46%。
看到德國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帶來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堅定了開發人造石油的決心。但是,德國把這項技術視為國防工業機密,不肯外泄給日本。一無所獲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鑽研。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業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過只裝滿了3個玻璃瓶,其中一瓶獻給了皇宮,另一瓶送給伊勢神宮,第三瓶贈給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輕臼小學校。
由於對石油的渴求,日本不惜耗費巨資進行該項目,將煤炭液化人造石油作為第一次產業開發的一項重點。在1936年,建設撫順煤炭液化工廠,1939年開始試行生產,1941年實現了一次液化輕油和二次加氫液化石油生產。1943年,撫順液化廠移交給「滿洲人造石油株式會社」,並由日軍軍需部門直接指導,主要生產加氫油,即航空和汽車用油。但由於條件的限制,產量不高,「1944年生產航空汽油1289噸,普通汽油1487噸」。1937年,偽滿成立了「滿洲合成燃料株式會社」,主要用阜新煤製造人造石油,計劃用以強化國防,後因設備問題未能成功。還有四平的油化工業會社、吉林的吉林人造石油會社等其他人造油工廠機構都因後期的資金、設備不足等問題,均未成功。
日本人雄心勃勃地致力於生產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產量為100萬桶,僅為原定當年生產1400萬桶的8%。由於一半以上的產量來自中國東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鎖而無法將那些人造石油運回本土。
而頁岩油是指以頁岩為主的頁岩層系中所含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泥頁岩孔隙和裂縫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頁岩層系中的緻密碳酸岩或碎屑岩鄰層和夾層中的石油資源。這種開采方式後來被美國吹上了天。
日本人掠奪撫順頁岩油最為嚴重。「撫順煤礦的油頁岩厚約120多米,藏量達55億噸,按平均含油量5.5%計算,可得原油3億噸」。關東軍與日本海軍均參與到對頁岩油的爭奪中,開始對頁岩油工業化進行試驗。1928年建立煉油廠,1930年開始實際運營,到「九一八」事變前,1930年產原油達5.7萬噸。撫順煉油事業能夠大量生產,且作為當時唯一的石油資源,為滿足日本與偽「滿洲國」需求,開始著手進行擴建。1934年到1936年,撫順煤礦西制油廠實行第一期改建計劃,改造干餾裝置並新建精煉油裝置,原油年產量達到了14.5萬噸。「七七」事變後,日本加緊對頁岩油的掠奪,在1936年到1939年,又實行二期擴建,使原油年產量增加到19.1萬噸。1939年著手建設撫順東制油廠,1944年投產,到1945年共產原油9078噸。撫順煉油廠所生產的原油基本上全部運往日本,供以軍用。1942年,撫順煤礦兩制油廠的設備能力是年產粗油30萬噸。而在1944年實際粗油產量是20.4萬噸。
最後說句,日本陸軍的裝甲化、機械化程度比德國差遠了,其石油消耗量不過佔到日本龐大海軍的一個零頭,所以「只要石油這東西能滿足,日本的飛機坦克裝甲車汽車就能動起來啊,中國完全抵擋不住日的輪番轟炸啊,中國必亡啊」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
Ⅹ 日本有沒有找到「大慶油田」
占據東北的日軍 從上世紀初開始,日本依仗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軍中國東北部,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掠奪石油,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還是「遺失」了著名的大慶油田。
■日俄合作探測東北油田
早在1928年初,由於當時各方盛傳在中國東北發現了石油的跡象,日本人下決心在這一地區尋找石油。1929年春天,日本地質專家新帶國太郎和另一名日本人,同十名俄羅斯人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帶著二十匹騾馬,沿東清鐵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帶開始尋找石油,經過兩個多月的探察,無功而返。
1930年4月,在美國駐哈爾濱領事館工作的俄裔美國人托里斯基的指點下,新帶國太郎等人乘火車前往滿洲里的扎賚諾爾煤礦,進行第二次找油。他們將採集的礦樣帶往大連,先經滿鐵中央試驗所化驗,後來又經日本德山海軍燃料研究所進行分析,斷定樣品中含有石油類的瀝青。
兩個月後,在哈爾濱的俄文和日文報紙上,對這次發現進行了報道,稱「滿鐵投入了很大的經費,計劃在北滿探索石油資源,歷時多年,終於在這里發現了油田。」
■找不到油:半途而廢還是技術不夠?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日本人在資源調查上就更加自由。在其後的三年時間里,日本人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據說使用了鑽探深度超過1200米的鑽機、重力探礦、地震計探礦等先進的設備和方法,但最終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油田。1940年8月,日本石油公司的調查部長大村宣告說,「在滿洲已經很難找到石油,還是馬上到『南方』尋找油田吧」。於是,日本軍方和石油公司打消了在中國東北尋找石油的計劃。 在日本現代史里,經常能看到「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他們為沒能在戰前找到大慶油田始終感到「遺憾」,並對個中的原因進行「反省」。原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川清在回憶「滿洲的石油開發」時說,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八百米。不知道是否還有更深的鑽探技術,總之是越深越困難,聽說實際上並沒有鑽探。而且,大慶油田最淺的油層也有一千米深。」
森川清似乎覺得戰前日本的鑽探技術是難以達到足夠的深度。實際上,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但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實錄滿鐵調查部》一書中認為:「石油探礦是由滿鐵和日本石油公司進行的。滿鐵的鑽探技術達到1800米是可能的。」草柳大藏感到,不是鑽探技術達不到,而是沒有深入鑽探罷了。
對於大慶油田的發現,中國地質大師黃汲清則提出了「陸相地層生油」理論,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卻沒有找到油田,他們找油技術比我們先進,為什麼沒有發現,而我們只用了五年就發現了大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小松直干也認為,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和探礦技術的問題」。
■美國人的計謀起作用?
其實,關於大慶油田的發現,近年來在日本還有一種傳聞,認為早在1920年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已經發現了大慶油田。但美國政府卻不讓美孚石油公司公布這個發現,反而讓美孚石油公司對外宣稱在中國東北沒有找到石油,還裝模做樣地提出一個「中國貧油論」的理論,把中國的石油判了死刑。
歷史學者認為,美國之所以這樣作,是因為當時東北處於日本人的勢力范圍。由於當時日本90%的石油依賴從美國進口,美國害怕日本有了石油,就失去了遏制日本的最有效手段。日本人雖然在中國東北各地勘探石油,但凡美國人去過的地方,日本人就不去了;他們相信了美國人的「中國貧油論」,最終停止了在中國東北的找油工作而轉向東南亞。但這種說法目前還有待證實。(據《第一財經日報》蔣耀波/文)